2006-4-25 21:21
司徒苍月
被埋没的名将----高顺
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顺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 《英雄记》
高顺--历史笔下漏掉的名将,一个实实在在的忠臣,一个深思远虑使谋化策的谋臣高顺是一个很注重个人修养的人。他很有威仪,治军也很严格。高顺不饮酒,这在当时对于一个武将是很难得的。他也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同为吕布部将的侯成,有一次丢失了战马,后来找回。众将带了礼品去恭贺他,侯成用自己酿的酒招待众将。宴饮之前, 侯成先给吕布送了些酒肉过去。吕布大怒,因为吕布曾在军中下过禁酒令。侯成非常害怕,赶紧回去把酒倒掉,并把众将送的礼物都退了回去。《素书》说:“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无误。”这一点,高顺做到了。
高顺也有资格做一个名将,他的部属仅有七百多人,平日的铠甲战具都修缮得精练整齐。每逢战事,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人们给了他的部队一个称号--陷阵营。高顺跟随了吕布,在吕布神勇的光环下,高顺的光彩便暗淡了许多;在吕布的战略眼光下,高顺的才能便打了一个折扣。
高顺也是一个忠臣。他死心塌地的跟随吕布,虽然他知道吕布不会成就大事。高顺经常劝谏吕布说:“凡是破家亡国的君主,并不是手下没有忠臣和能臣,是因为君主不能用人。将军每次的言行举动,都不肯深思熟虑,事后推委于‘失误’,将军的这种失误太多了。”高顺这段话,不仅适用用于治兵理国,对现代企业用人也很有现实意义。吕布也知道高顺是个忠臣,但是他仍然不重用高顺。吕布和郝萌反后,更加疏远高顺。魏续和吕布有亲戚关系,吕布便将高顺的部属全部交给魏续带领,实际上就是夺了高顺的兵权。但有战事的时候,吕布也离不了高顺,还让他指挥他原来的部队去作战,而平日,这些部队归魏续统领。即便如此,高顺从跟随吕布,到为吕布赴义,始终没有恨意怨言。《三国演义》上说,高顺被曹操俘虏后,曹操问他:“汝有何言?”高顺默然不语。然后曹操缢杀了高顺。这段描写很光彩照人,高顺的人格也在他“默然不语”中得到了升华。他没有象张任那样,说出“忠臣不侍二主”流芳万世的言语;没有象陈宫那样,做出激烈的反应,主动慷慨就义;没有象张辽那样,顺应那个时代的处世理念--良禽择木而栖。
历史上对高顺的记载确实不多..但此人,猛将也。
客观地评价高顺,将他排为三国中一流的武将应不为过。
先来看高顺的地位。在吕布军中,高顺和陈宫一武一文,应算是左膀右臂。张辽、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续、宋宪、侯成只是吕布的八健将而已(好比成吉斯汗的四鹰四狗)。“威震逍遥津”的张辽名满天下,众人皆知;臧霸后来被曹操委以方面之任,袁曹争霸时以类似游击战的战术牵制了袁绍的战略左翼。就是这么两个狠角色在吕布手下当时也只是"健将",由此可见高顺的厉害所在。
我们先从三国演义说起。
首先,高顺是吕布手下第一大将当是无疑。先看第11回,“高顺方引军到,杀将入来.....吕布自引救军来...背后高顺、魏续、侯成赶来",在危及时刻,吕布总是首先派高顺到最危及的地方;再看第17回,"高顺引一军进小沛,敌桥蕤;陈宫引一军进沂都,敌陈纪;张辽、臧霸引一军出琅琊,敌雷薄;宋宪、魏续引一军出碣石,敌陈兰;吕布自引一军出大道,敌张勋",这里可以看出高顺总是独挡一面,而其他健将都是两将双出.
高顺勇武到什么程度,且来看这个片断:"布...令高顺领兵五万,袭玄德之后。玄德闻得此信,乘阴雨撤兵,弃盱眙而走,思欲东取广陵。比及高顺军来,玄德已去。"可见高顺威名所向,连拥有张翼德和关云长两员猛将的刘备都望风而逃.
若单论个人武力,高顺似乎也能入得一流好手.夏侯元让拔矢啖睛之前,就曾和高顺力斗四五十合,若以武侠小说的观点来看,那也是夏侯?剧斗之后真元损耗,内气不继,才着了曹性的道儿,重创夏侯?的功劳多半还是归于高顺的武勇.
再来看看三国志史书上真实的高顺是如何的勇猛.
"(高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平平淡淡的一句话中,似乎除了可以看见七百视死如归的壮士,无数舍死还生的血战外,还有一位勇烈沉稳的将军.建安三年,吕布与刘备反目,派高顺统率大军攻击小沛的刘备军。即使是拥有关张两位"万人敌"的刘备军,也没有能够抵挡"陷阵营"的兵锋,高顺占领小沛,随即击破由曹营头号大将夏侯?所率的曹操援军。这是高顺军人生涯的颠峰.
裴松之注〈吕布传〉引〈英雄记〉记载,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短短十一字里,一位严毅威重,清廉自守,生活朴素严谨,善于自我克制的真正军人形象跃然纸上。汉末乱世,兵戈四起,朝不保夕,人多有世事无常,及时立业行乐之叹,加之汉人有豪饮之风,因此后汉三国人物多嗜酒无度。作为乱世中的军人,高顺放弃了血战之后无节制的放纵与欢乐而选择能够随时保持清醒与克制的道路,仔细想来,让人佩服的不仅是他的自律,更是为主君随时准备清醒状态的那一份忠义之心,换句话说是真正的"无我"。在骄悍暴虐,杀掠无度的吕布并州军团中,独善其身的高顺,使人感到分外的清新可敬。
高顺的冲锋陷阵,可以说无愧完美的军人称号,然而他更令人钦佩的还是那种高洁忠义的品格。
"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诣厅事合外,同声大呼攻合,合坚不得入。布不知反者为谁,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诣都督高顺营,直排顺门入。顺问:“将军有所隐不?”布言“河内儿声”。顺言“此郝萌也”。顺即严兵入府,弓弩并射萌?;萌?乱走,天明还故营。萌将曹性反萌,与对战,萌刺伤性,性斫萌一臂。顺斫萌首,?舆性,送诣布"。深夜兵变这种险恶无比的形势下,吕布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高顺不会背叛,于是逃往高顺营中。高顺确实没有辜负吕布的信任,详细询问了叛乱的细节后迅速确认了叛乱主谋,严兵整甲,半夜之内就平定了叛乱,而且亲手砍杀了叛乱主谋郝萌。
对吕布这个反复无常以怨报德的主人,高顺不仅为他冲锋陷阵,更是尽了自己的一切力量来辅佐他。某次吕布要亲自出军向臧霸索要财物,高顺劝他珍惜名声,不要为这等无谓的行为出兵,实际上是变相的劝谏吕布不要过于贪图小利。吕布自然不会听从。关于这个主人的本性,高顺是看的很清楚的,他常对吕布说:"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实际上就是含蓄的指出了吕布翻覆无常,轻狡刚愎的毛病.吕布呢?"知其忠而不能用"。不仅如此,郝萌反后,吕布开始猜忌诸将,甚至剥夺了高顺的兵权交给自己的小舅子魏续,直到作战时才赋予他临时指挥权,面对如此的猜忌与冷遇,高顺仍然无悔的为吕布作战直至最后。("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
建安三年,曹操东征吕布,围城三月,吕布众叛亲离,开城投降的,却包括了吕布最信任的魏续。吕布势败被俘,张辽见大势已去,率领部曲投降,臧霸只身逃亡,而高顺则被降将所俘。关于这些人物的下场,史书与演义大致相差无几,看看演义中的描写:吕布多方乞命,自然不足道;陈宫慷慨就义,然死前不免挂念老母妻小;张辽破口大骂,与其说胆略,更不如说是明知必死后的破罐破摔。而真正率真的是高顺,在曹操问起时一言不发,从容就义。无言中透出来的那种轻蔑,那是一种"老子不屑与你说话"的气魄!
或许曹操是更好的主人,可是这有什么意义呢?自己捍卫的旗帜倒下了,自己自然没有存活的意义。简单质朴清白的武人心理,人想苟活下去是可以找到各种大义凛然的借口的,不过至少任何人也无权指责贯彻自己信念慷慨赴义的殉难者。
也许忠义的关云长将在高顺面前羞愧的无地自容.
2006-4-25 21:35
老不看三国
最后一句可以商榷:qDD+
2006-4-25 22:05
天下有雪
三国里类似高顺的将领也不少。
比如王平。还有周泰。
2006-4-25 22:09
平生最爱周公瑾
[quote]原帖由 [i]老不看三国[/i] 于 2006-4-25 21:35 发表
最后一句可以商榷:qDD+ [/quote]
应该说是张辽在高顺面前会无地自容
不过我倒觉的人各有志,有忠臣不侍二主的,我们会崇敬这些人;也有逆境求生,为自己理想奋斗的,这样的人换换主子也不见得就多不好。所以说,忠义只是一个英雄人物的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
2006-4-25 22:34
mjs205
偶稀饭他,就是因为默默不语那段,的确很光彩照人,一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还是那么万般无奈却毫无怨言的表现
2006-4-25 22:39
hadeswwy
其实他和张辽是一个类型的武将,只可惜当时没人为他啊说情,让一个大将为了那了那吕布而丧命还真是不值啊!
2006-4-25 23:59
风飘逸
不错,高顺也是我为数不多喜欢的武将之一
2006-4-26 10:33
无隙
崇拜赵云。。喜欢高顺
2006-4-26 10:41
xwhero
我虽喜欢高顺,但楼主所述有些过份。“不饮酒”,不能代表他自律,也许是不喜欢饮酒,或身体过敏或其它情况,不能喝酒,最后一句“也许忠义的关云长将在高顺面前羞愧的无地自容”,凭什么这么说?若当时刘备已死,关云长还会帮曹操吗?高顺可以以死明志,但也可以假降操,再杀之,或先假降操,再逃脱,举兵反操,后二种选择,我觉得不见得比第一种不忠义!
2006-4-26 10:46
方二
演义和正史混杂在一起,直接影响说服力……
真正从头到尾看过《英雄记》的人,必然会对另外一位良将印象深刻:比起缺乏实绩的高顺,令王粲不惜笔墨着力刻画出来的,袁绍部将麹义在界桥奋战的场景更加令人神往。
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麹义迟早也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喜爱、崇拜,他对袁绍的反叛也会和高顺的一言不发一样,成为三国时代抗暴的典型。
不过,麹义的黄金时代要等到koei在某代三国志中将麹义做成个统90+,武80+的牛人之后才行:q```+
高顺不也是在9代才红的么?谁像我一样在玩三国5、6、7、8各代都大力培养他的?:P
ps:英雄记中那段高顺劝谏吕布不要攻打臧霸的话,这段话主要给人的感觉是高顺不仅是个将领,还有点谋士的小聪明,用今天的话说,人家懂得炒作。在下实在看不出这段话哪里体现出高顺高尚的军人节操了……
[[i] 本帖最后由 方二 于 2006-4-26 10:52 编辑 [/i]]
2006-4-26 11:30
笑谈三国
回复
我也认为高顺是个猛将!
[qq]569382652[/qq]
2006-4-26 12:05
markhappy
张任应该是跟他同一种类型的
2006-4-26 12:20
xudch
[quote]原帖由 [i]平生最爱周公瑾[/i] 于 2006-4-25 22:09 发表
应该说是张辽在高顺面前会无地自容
不过我倒觉的人各有志,有忠臣不侍二主的,我们会崇敬这些人;也有逆境求生,为自己理想奋斗的,这样的人换换主子也不见得就多不好。所以说,忠义只是一个英雄人物的充分 ... [/quote]
所以就有弃暗投明的说法!不过,明暗该怎么分,又值得讨论
2006-4-26 12:22
无隙
[quote]原帖由 [i]方二[/i] 于 2006-4-26 10:46 发表
演义和正史混杂在一起,直接影响说服力……
真正从头到尾看过《英雄记》的人,必然会对另外一位良将印象深刻:比起缺乏实绩的高顺,令王粲不惜笔墨着力刻画出来的,袁绍部将麹义在界桥奋战的场景更加令人神往。 ... [/quote]
楼上的,,我从4代开始就把高顺的武改成93统率改成98智力改成75:q```+
2006-4-26 12:22
xudch
[quote]原帖由 [i]xwhero[/i] 于 2006-4-26 10:41 发表
我虽喜欢高顺,但楼主所述有些过份。“不饮酒”,不能代表他自律,也许是不喜欢饮酒,或身体过敏或其它情况,不能喝酒,最后一句“也许忠义的关云长将在高顺面前羞愧的无地自容”,凭什么这么说?若当时刘备已死, ... [/quote]
大丈夫能屈能伸也是一种能耐!
2006-4-26 12:24
方二
[quote]原帖由 [i]无隙[/i] 于 2006-4-26 12:22 发表
楼上的,,我从4代开始就把高顺的武改成93统率改成98智力改成75:q```+ [/quote]
那麹义至少要统110才行
PS:之所以不说4,是因为4中的能力太难提高,几乎没有培养价值,何况以4中高顺统武双68的能力,在初期做个副将不成问题
[[i] 本帖最后由 方二 于 2006-4-26 12:40 编辑 [/i]]
2006-4-26 12:24
xudch
[quote]原帖由 [i]无隙[/i] 于 2006-4-26 12:22 发表
楼上的,,我从4代开始就把高顺的武改成93统率改成98智力改成75:q```+ [/quote]
现在我玩的11,他一直不得重用,连个官都没封,嘿嘿
2006-4-26 12:39
无隙
2人都是98的。。。我感觉高顺的统兵能力不比麹义的差。。
2006-4-26 12:41
无隙
嘿嘿。个人喜好个人喜好。。上次我打9的时候连姜维都被机会封官了(满了)好可惜啊。到是有些垃圾都封到不错的官(比如许攸)。
2006-4-26 15:23
zmgo
绰号“陷阵营”的猛将,实力和气度确实都不凡,死的比较可惜啊!
2006-4-26 22:20
紫色换日线
我觉得高顺就是比张辽强:qok+
2006-4-26 23:34
superzz_0
看看乐进于禁的数据吧,游戏就是游戏,当不得真
2006-4-27 11:37
常山关益德
9楼此言差矣,以假降,一不忠,再反之,二不忠。如果作为一个君主最后建立大业(不管失败与否),象吕布投降袁绍,刘大耳投降曹操,孙权,这都虽算不忠,但以为是群雄,都被史书掩盖了。作为没自己势力的武将投降再反,结果只能跟郝萌的下场一样,反叛失败,再加落下骂名。作为视名节更甚于生命的人是不会考虑的。投降是可耻的但三国不是东周,已经开始被史书原谅,但假降就纯粹是乱臣贼子,跟抗日时候的伪军提出的曲线救国有什么区别。
2006-4-27 11:51
xwhero
[quote]原帖由 [i]常山关益德[/i] 于 2006-4-27 11:37 发表
9楼此言差矣,以假降,一不忠,再反之,二不忠。如果作为一个君主最后建立大业(不管失败与否),象吕布投降袁绍,刘大耳投降曹操,孙权,这都虽算不忠,但以为是群雄,都被史书掩盖了。作为没自己势力的武将投降 ... [/quote]
假降与抗日的伪军可完全不一样,当年马占山也是假降日本,难道他也是汉奸?明末祖大寿也一再降后金,可历史上的名声比洪某人强得多!
2006-4-29 16:27
杨过
高顺实在是不可多的的大将之才,可惜吕布不会用啊。:q??+:q??+:q??+:q??+
2006-4-30 00:32
benjamin715
回复 #25 杨过 的帖子
11上趨义给的特技还是挺不错的,弓将,和严颜孙mm一样了。
2006-5-1 11:24
天水英才姜维
[quote]原帖由 [i]方二[/i] 于 2006-4-26 12:24 发表
那麹义至少要统110才行
PS:之所以不说4,是因为4中的能力太难提高,几乎没有培养价值,何况以4中高顺统武双68的能力,在初期做个副将不成问题 [/quote]
麹义本身就很强,至少是高顺一个级别的,可惜被演义写的。。。。。。
2006-5-1 12:12
爪黄飞羊
就是因为他活的太短了。。。或者说他对历史的影响太小了。。。所以大家都忽略了他。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人格上的闪光点的,说起三国人品第1好的 你能定下是谁么?只能说 在历史的洪流中 显现出了很多人才,但被淹没掉的 是更多的人才...
2006-5-1 16:32
src
偶最喜欢高顺!
2006-5-1 19:24
灭丗お杀神
还真没发现~小高这摸强!-.-
2006-5-1 23:39
东山小草
[quote]原帖由 [i]常山关益德[/i] 于 2006-4-27 11:37 发表
9楼此言差矣,以假降,一不忠,再反之,二不忠。如果作为一个君主最后建立大业(不管失败与否),象吕布投降袁绍,刘大耳投降曹操,孙权,这都虽算不忠,但以为是群雄,都被史书掩盖了。作为没自己势力的武将投降再反,结果只能跟郝萌的下场一样,反叛失败,再加落下骂名。作为视名节更甚于生命的人是不会考虑的。投降是可耻的但三国不是东周,已经开始被史书原谅,但假降就纯粹是乱臣贼子,跟抗日时候的伪军提出的曲线救国有什么区别。 [/quote]
似乎姜维的情况跟这差不多,莫非他是纯粹是乱臣贼子?
就算是真降而复叛的也不见得就人人喊打如孟达之流
2006-5-3 15:52
朴实无华
喜欢张辽,同样也喜欢高顺
2006-5-5 09:24
brruno198338
我也一直认为"陷阵营"高顺是个难得的人才志士,但明珠暗投了.
我感觉张郃和张辽归顺曹操建立功业亦不失为明智之举.
2006-5-6 03:41
天地无忧
感觉22楼的人说话不经过大脑。。假降是嘴里说投降,但心里不投降,伪军提出的曲线救国是嘴里说救国,心里却是卖国,怎么能相提并论!
2006-6-22 02:59
jz2003
一个被历史忽略的名将,连表字也没有留下。
2006-6-22 04:01
镇北将军
我也这样认为~
我曾发过一帖<<在演义中被低估的十大人物>>,高顺排第八
2006-6-22 19:32
iopiop369
楼主发的帖子好,看了有收获。比一些就看了下三国志、野史,就跑来这里唧唧歪歪,评论曹操,评论刘备,评论诸葛亮,搞的自己是资深史学家似的东西好多了。
2006-6-22 21:03
WSHIC
我们是以今天的视角看问题,当然觉得降也是无所谓了
那个时代的伦理光是非常强烈的
一个人不畏惧死亡,本身就非常可敬,至于智与不智另当别论.
2007-4-2 23:43
wa110sg2008
其实三国里的武将和高顺差不多的有很多麹义,曹纯,张任等等...
2007-4-3 09:01
☆爱情不打折
上面9楼的朋友!(我虽喜欢高顺,但楼主所述有些过份。“不饮酒”,不能代表他自律,也许是不喜欢饮酒,或身体过敏或其它情况,不能喝酒,最后一句“也许忠义的关云长将在高顺面前羞愧的无地自容”,凭什么这么说?若当时刘备已死,关云长还会帮曹操吗?高顺可以以死明志,但也可以假降操,再杀之,或先假降操,再逃脱,举兵反操,后二种选择,我觉得不见得比第一种不忠义!)
我觉得这话不对,当时古代没有我们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高,他们觉得尽忠一个人再投另一个人再设法帮前一个人报仇就是反复无常了!他们单纯!!!
2007-4-3 09:10
冒牌
[quote]原帖由 [i]wa110sg2008[/i] 于 2007-4-2 23:43 发表
其实三国里的武将和高顺差不多的有很多麹义,曹纯,张任等等... [/quote]
张任很强?没看出来
[b]益部耆旧杂记曰:张任,蜀郡人,家世寒门。少有胆勇,有志节,仕州为从事。
益部耆旧杂记曰:刘璋遣张任、刘跂率精兵拒捍先主於涪,为先主所破,退与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於雁桥,战复败。禽任。先主闻任之忠勇,令军降之,任厉声曰:“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乃杀之。先主叹惜焉。[/b]
就这么点内容
2007-4-3 21:41
sunzehao
没感觉
2007-4-12 03:51
99415351lc
[quote]原帖由 [i]镇北将军[/i] 于 2006-6-22 04:01 发表
我也这样认为~
我曾发过一帖<<在演义中被低估的十大人物>>,高顺排第八 [/quote]
在下也看了此文,深表赞同,另贴一文以娱众人.
对三国局势影响最大的十大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那么对三国局势影响最大的十个三国人物都是谁呢?稼轩有“生子当如孙仲谋,……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之语,想来是认为这三人是前三甲。后来又有首元曲写到“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此曲则道天下英雄,仅操尔。以他看来,赤壁之战只是偶然性占了上风,“使竖子成名”。“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显然也是这个意思。而与毕生与曹操周旋的刘备他更连提都不提(或是不屑吧),直接说为刘氏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半生却回天乏术的孔明。且也只是拿孔明作曹操的陪忖。一个“惊”只说操之威,震慑天下,惊动卧龙,仓促上阵。高下已然分明。这自然有失偏颇,曹操虽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并不能将其他人物的风采都掩盖了。这才能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毕竟三国是个豪杰并起,人才辈出的时代。而要说这影响三国格局的头号人物我想曹操当之自然是无可争议的。可以说从群雄割据以来,曹操一直是争霸的主角,而其在北方的争霸战场也一直是斗争的中心,这种情况直到赤壁之战才有所改变,争霸的重心开始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且曹操也是三国首屈一指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武兼资,时人无出其右。而官渡一战,以弱胜强,实是决定整个北方格局的一战,也是三国时期的第一场著名的大战。而后他统一北方,已然为后来三国局面的出现迈出了第一步,且为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基础。三分天下这实力最强的曹魏一方确实是由曹操一手开创。
那么这三国第二人,我认为是直接导致了天下三分的赤壁主帅周瑜。可以说三国的前期决定的天下格局的是曹操和周瑜,一个统一北方,一个导致天下三分。《三国名臣赞序》赞周瑜:“晚节曜奇,则叁分于赤壁”,“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以前的正统派史学家都以《隆中对》为依据,把三分功劳归于诸葛。其实不然,《隆中对》只是一种预见,而但对于决定三分的那场“赤壁之战”,诸葛亮唯一的贡献就是促成孙刘联盟,但这已是大势所趋,(派谁去都一样)而且还是孙权一方是主动的。曹、孙、刘赤壁之战(208),乃中古史上一大事。曹胜则汉末二十年分裂之局,可复归统一;孙、刘胜,则三国鼎立之形势以成,战争再延长七十年。且不论对错功过,赤壁之战的主帅周瑜确实是一手缔造出了这三分局势。而他早年辅佐孙策平定江东,也是吴国开国立业的最大功臣。孙权称帝时就感叹说:“非周公瑾,孤不帝矣。”可见这第东吴第一人当数公瑾。
这三嘛,就是一手建立蜀汉帝国的刘备。因为其未能像曹操,周瑜那样对当时格局带来决定性的改变,(夷陵一战更决定了统一无法由蜀汉来完成。)且其所创基业在三国中又为最弱(还有窃国嫌疑)故而他只能排名第三。但他一生转战南北,一直处于当时割据斗争的前沿,“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虽颠沛陷难而信义愈明”诚然一世之雄。虽不及前二人,但胜他人远矣!
第四自然是吴主孙权,终其一生虽是守成之主,但他或联刘抗曹,(有赤壁之战);或联魏拒刘,(有夷陵之战)均获大胜。(能同时战胜这当世两大枭雄的又能有谁?)割据江东,最后终成帝业,曹操都不得不叹到:“生子当如孙仲谋”。其雄才可见。况吴越向来属于蛮荒之地,自春秋吴越风云后,自此江东才又一次成为历史舞台的前沿阵地。
第五当数一代名臣,蜀汉丞相诸葛孔明,他是刘备死后蜀汉的实际统治者,在内政军事等方面都有所建,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和北伐都巩固了蜀汉政权,延长了三国的局面,是三国后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但他的功绩在后世确实被夸大了,在《三国演义》中更是成为一代“智圣”。其实观其一生,虽数次北伐,但都无功而反,只是东支西绌,搞搞拉锯战而已。
第六则是诸葛的对头司马懿,他最大的贡献自然是逐步掌握了曹魏的政权,让他的子孙最后夺位当上皇帝。而最值得称道的自然是在五丈原拖死了诸葛孔明。曾考虑过将其列在孔明之前,但观其一生,可圈可点的毕竟不多,综合不如孔明(尤其治国上建树不多)。且其执政也晚于孔明,孔明前三次北伐遇上的都是曹真,郭淮,张合,等人,直到最后与司马交手实在已是强弩之末,快灯枯油尽了。况且他的胜利多半仰仗魏国本身雄厚的国力,并非他的能力超群。但不管怎么说,他毕竟是西晋始作俑者,且平乱孟达,公孙渊等举措都相当漂亮。
第七又回到了一个三国的前期人物——小霸王孙策。不用说,在群雄割据时期,他是不多的风云人物,依靠父亲留下的几千人马打下东南大片河山。一生未曾败绩,曹操都叹:“狮儿难与争锋”可惜其英年早逝,不然……当然,历史不容假设,但以其吴国始创者的身份,在此居一席之地实不为过。
第八就是孙策的女婿——陆逊。一代枭雄刘备就败亡于他手,他指挥的夷陵之战可以说是使三国进入后期的关键,也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他在内政方面也是好手,堪称吴国的诸葛。也是后期维系吴国大局的关键人物。
第九我要说的人大家也许都想不到,那就是《三国志》蜀书第一篇所说的益州牧——刘焉。说他的一个重要原因自然是他首创的益州基业,这是后来刘备建立蜀汉帝国的根本。然而他的手段不止如此,汉中的割据势力张鲁就是他一手扶植的。而其他大小割据势力都和他有关联,为什么这么说呢?汉末管理地方的本是刺史,但刘焉却进言将它改成了垄断军政经济大权的州牧,而后几个宗亲大臣各拒一州,才有了后来的军阀混战。而他则占据了据说有帝王之气的益州,这才有了蜀汉基业的雏形。
第十个又得到曹魏一方寻找,最后觉得当数贾栩。他虽然不是曹操的亲信,但在各次战役的策划上都出力不少,更重要的是他曾先后早先成效力多人,早先事董卓,作乱京城,后来煽动李,郭二人造反,致使汉室的威望彻底扫地。后来又在曹袁关键之战时让张绣站到曹操一边。官渡又提出四胜原则,可以说官渡之战贡献最大是他。且在众多谋士当中,数他活得最久,又帮曹丕保位,最后连献帝都给赶下台,真正结束了汉朝,进入了“三国”时期。不得不说三国中他是一号厉害人物,然而他功绩毕竟与前面九个差得太远,所以把他列入十大人物之末。
2007-4-12 11:42
轻舞飞扬1971
勇者无惧!哪怕是在面对死亡。在那英雄辈出的年代,高顺堪称真正的勇者!
2007-4-12 11:59
yangyujing
怎么有的说到游戏里去了 个人觉得最后一句挺有理的 偶比较讨厌刘关张 高顺牛人啊可惜了 死滴太早了
2007-4-15 20:12
cynix
[quote]原帖由 [i]无隙[/i] 于 2006-4-26 12:22 发表
楼上的,,我从4代开始就把高顺的武改成93统率改成98智力改成75:q```+ [/quote]
太抬举高顺了吧?
个人认为,KOEI给高顺的分数还是比较公允的
2007-4-19 06:26
廖化将军
苍月大将军乱转庸俗帖,不加鉴别,,,,,谁埋没了高顺呀?
2007-4-19 06:28
廖化将军
[quote]原帖由 [i]cynix[/i] 于 2007-4-15 20:12 发表
太抬举高顺了吧?
个人认为,KOEI给高顺的分数还是比较公允的 [/quote]
你的"个人认为"依据是啥? 想象咩?:angry2:
2007-4-19 10:59
伊东晖悦
更喜欢他的统帅能力 陷阵营确实是一个很牛X的队伍
2007-4-21 16:35
夜帝
他只能说是一个好军人不能说是 一个好将,
也就是知一般兵法而不知上乘兵法,
上乘兵法教人将首先要能生存而后才能为将为帅,
你再厉害但是没有能力继续下去啊!!!
不过这个观点是李靖不是我的
[[i]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4-21 16:52 编辑 [/i]]
2007-4-21 16:58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 [i]夜帝[/i] 于 2007-4-21 16:35 发表
他只能说是一个好军人不能说是 一个好将,
也就是知一般兵法而不知上乘兵法,
上乘兵法教人将首先要能生存而后才能为将为帅,
你再厉害但是没有能力继续下去啊!!! [/quote]
这么说来,先轸、白起、蒙恬、周亚夫、李广……嗯,太多了,这些人都不是好将。不知上乘兵法。:sleep:
2007-7-28 09:59
北地巫师
能屈能伸的确是一种能耐.......
不过还是要说,幸亏当年还有那么一帮伸而不屈的人在.........
2007-7-28 14:14
河内司马
高顺这个人是不错的,很忠心啊.只是和张辽一样跟错了主子,还和吕布一起被杀了.可惜.要是曹操一样不杀他该多好啊
2007-7-28 14:28
KYOKO
能力至少在中上,同曹洪差不多
2007-7-28 14:31
河内司马
曹洪草包一个.怎么能和高顺比呢?
2007-7-28 14:37
无隙
怎么这么老的贴又浮上来了
2007-7-28 20:27
z7513140
没必要忠于不欣赏自己的主或怀疑自己的君主~!~说高顺是猛将的我很支持~!我也看过这方面的资料(无聊下看的)
2007-7-29 08:47
青面兽杨志
高顺绝对猛将,在吕军陈宫一样是独当一面, 难得让吕布如此信任
官衔在张辽之上 实力一定很好 跟张任不相上下吧
2007-7-29 15:46
枫月
张任算什么? yy里面也就是想让刘备取蜀精彩点 才把张任搞那么强, 其实张任能力一般化 《志》里面传都没有。
2007-7-29 18:46
河内司马
张任确实不怎么样.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