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4-22 17:35
绝世天骄
误国忠臣
[size=3]我要说的是张世杰(?~1279) ,陆秀夫(1236~1279)和陈宜中(?—1282年后数年),,三个实在应该重新看待的人物。
在元军统帅伯颜兵临临安,招降了南宋君臣之后,在中国沿海出现了南宋流亡政权,其君就是由张世杰,陆秀夫和陈宜中三人共同拥立的九岁的赵昰和六岁的赵昺,此三人也就成为当然的首席执政.可是他们做了些什么?别的不说,一开始那就是内斗,先是把文天祥排挤出朝廷,给了个什么右丞相,信国公的虚衔,让他在江西自行招兵抗元!还有那个曾经两次临阵脱逃的大丞相陈宜中又动用他老上级贾太师那一套,以台谏弹劾起陆秀夫!当时宋军的文臣都是很信任张世杰等人的,毕竟拼到这个地步的将士都是对宋朝极为忠诚的,到了这种关头还在拼命窝里斗这也缺乏可信性,但是不团结却也是真的。当时比较嗜权爱搅事的也就是国舅杨亮节,但也没发生过什么激烈冲突,在最后关头这个国舅爷也亲自上甲板跟元军肉搏了。
不过事实证明这三人有的不过是一腔复国大志而已,才能实在有限.
在几年的斗争之后,原本在宋朝掌握之下的两淮,两广等最后可以作为恢复大宋河山的根据地相继沦陷,公元1279年,宋朝的最后主力由张世杰统帅结集于海岛崖山(在今广东新会南)附近,他以战舰千艘,海军二十万列成一道海上长城(兵家大忌),与由族弟张弘范率领的元朝水师对峙海上。
张世杰的决策失误是直接导致了宋朝的彻底灭亡的重要原因,本来在战争初始,宋军占有极大优势,那时张弘范仅有船只500艘,且大小不一,元军也不习水战。如果此时张世杰扼守出海口,主动出击,先发制人,可以说是胜券在握,可是他却错失良机,以至于被拘海上的文天祥惟有扼腕叹息.。
第二个月,元军援军到来,大战爆发,在一整日的激战之后,宋军全军覆没,陆秀夫(此人书生气太重,也不是成大事的人物)对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负小皇帝蹈海殉国,张世杰未死,本想召集残部,拥力赵氏后裔东山再起,但一阵飓风将其卷入大海,终于不幸殉国.
张,陆二人虽然未能完成救国大任,但是死的实在壮烈,因此不仅是名彪青史,更是受万世景仰,推之为中华民族之脊梁。而如此一来,与他们共同奋斗,却生性胆怯的陈宜中就只落得一个奸臣误国的下场,实在是冤枉至极。
在当今大多数眼中,陈宜中是贾似道之流,满口大仁大义,却行事龌龊,这可太抬举这位陈丞相了,贾似道是目无君王,统治江南,而陈宜中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有私心,重权禄的大臣,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可以以民族大义为重的。
他并没有无耻到像另一位丞相留梦炎那样降元以图高官,景炎二年(1277)十月,元军刘深以舟师攻益王于浅湾,益王走秀山,宜中入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求援。注意这不是逃跑,是求援!之后陈宜中知兴复无望,才留在了占城,二王累使召之,终不至。元至元十九年(1282),元军伐占城,宜中逃往暹罗(今泰国),卒于暹罗。他一生三次逃战,虽不免懦弱,但也算得宁死不降了。
总的来说,崖山之战是非常惨烈的一战,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海战,宋军虽然表面上有20万,但是其中有很多是充数的,而且在开战之前就被元军切断水源,宋军战士因为极度干渴导致很多士兵咳出了血,在最终决战中,仅不到2万宋军选择了投降,其它尽皆战死。民族气节也确实可歌可泣。
此战的失败宣告了宋朝的彻底灭亡,文天祥欲投海自尽而未成,数年后被战于燕京.[/size]
[[i] 本帖最后由 绝世天骄 于 2006-4-23 14:49 编辑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