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4-22 17:33
宇文铭
传播偏向的本土研究
[size=3] 一、儒家文化中的孔庙——植根本土的时间、空间传播媒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禁锢子民思想,培养“合法”观念,焚书坑儒,妄图通过长城、阿房宫等时间媒介的建立,来见证大秦帝国一统河山的不朽霸业,并将强权政治、明刑峻法的统治思想灌输给人民,依法治国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封建帝王的时代,根本无法逾越皇权这条鸿沟!不彻底的法制,随着秦始皇这一天生强势的集权者的逝去,而土崩瓦解,长城、阿房这些见证强秦的时间媒介,也沦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长城被孟姜女的泪水推倒、阿房熔化在霸王的烈火中。在楚人一炬中化为焦土的,不仅是阿房和大秦王朝,更是强权法制的终结,是只重时间媒介的恶果,单方面的时间媒介在缺少强大的精神支柱的情况下,在域内的空间改造未完成的情况下,只能坐等历史掩埋。这场三月未尽的大火照出了“合理”、“合法”双线并行的统治新秩序,时间空间双线并行的统治理念重归历史主流,儒家作为理治的代表重登历史舞台。
东方的独裁统治的本能偏向是宗教统治,即君权神授!大秦帝国在其短暂的统治生涯中无法完成由王国向王朝的政治转型、片面强调“合法”性,着力培养群众“法”的理念,但无法从根本意义上对君权作出,合乎群众接受意识的解释,妄图以强权代替神权,最终走向灭亡。后继的汉王朝正是清楚意识到这点,在“合法”的同时,将儒家的理治的一套统治逻辑运用到政治中,首先运用大量的书籍教化黎民,培养群众“理”的思想理念,再通过祭天、祭地、祭日月、祭鬼神、祭祀孔子的方式对时间媒介进行参拜,借此将君权神授的思想植根于民众间,很好的解释了君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孔子思想演变而来的儒家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思想。孔庙作为儒教最好的时间媒介在潜移默化中为炎黄子孙打上龙的传人的烙印。孔庙本是人们为纪念孔子兴建的非礼制庙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为祭祀孔子以显示推崇儒学的礼制庙宇,这种礼制庙宇成为后世统治者进行教化的媒介。
孔子死后,鲁哀公令其子孙“岁时奉祀”,以示尊崇与怀念之意。但当时的祀典十分简单。到刘邦建立汉朝后,推崇孔子学说,借用孔庙这一时间媒介来巩固其统治,用最高的祭天大礼祭祀孔子。此后,孔子得到官方朝臣的奉祀。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于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历代儒家对此大肆宣扬,认为“汉家四百年命脉全在于此”。至此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竞相效仿,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过阙里,命大司空宋宏祭祀孔子;帝王派官致祭始于此,之后代代沿袭,总计有一百九十六次之多。他们的祭文也丝毫不掩盖其目的:“尚资神化,祚我皇元”,“阐我皇风,四海永清”,目的是用祭祀这一方式强化孔庙作为时间媒介维护和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孔庙这一时间媒介很好的完成了建立森严的等级,巩固历代封建统治的作用。历代的反对皇权的有识之士也无不认识到孔庙作为时间媒介对人心控制的可怕作用,从汉末黄巾起义到太平天国,再到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代中国式的“圣像捣毁运动”屡见不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汉民族统治者本身,以异族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非常看重儒教对维系其统治的功效,纷纷参加到祭孔、拜庙、谒陵活动中。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武力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战乱。由于建立北魏的鲜卑族拓跋部是一个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落。在它的统治下,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交织在一起,构成其政治特点。统治内部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清河大族崔浩在巩固北魏统治上出过大力,后因与拓跋焘意见不同而被杀,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汉族门阀也都惨遭灭族。被杀者达两千多人。这种矛盾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虽然前期统治者如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等都大量任用汉族知识分子用儒学改良政治。但偏重空间效果的政治改良无法从根本上弥合民族的鸿沟,移风易俗的文化改革势在必行!公元471年,5岁的孝文帝继位,祖母冯太后执政。一场改变整个民族,影响整个中华历史进程、决定以后民族走向的变革,如久旱之甘露,挽救了行将灭亡的北魏王朝。汉化——大力倡导全民族学习汉文化并与汉族通婚,几乎达到全盘汉化的程度。后来百万鲜卑迁都洛阳以后,完全使用汉语汉服汉制度,甚至将鲜卑姓改为汉姓,例如将皇族拓跋氏改为长孙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也亲临曲阜祭祀孔子,正是通过这次对孔庙这一儒教的时间媒介的祭祀,再次确立了儒教的统治地位,又是时间媒介巩固了其后延绵百年的胡汉混治。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唐,只有四分之一汉族血统的唐朝统治者,最初并不被汉人世族所认同。建国初,刘武周、窦建德、李密、杜伏威等势力在或归附或被剿灭后,其余部在宋金刚、刘黑闼、张善相、辅公佑等新领袖的带领下起义不断。若非凭借天纵英才不败战神太宗李世民的雄才伟略,先一一击败义军,又通过改革和战略转移,将斗争目标转向发展生产、对外扩展,缓和阶级矛盾。避免了盛唐步西晋后尘,成为各族混战割据的新十六国。其先通过自认道教祖师老子后裔与中华文化攀上关系,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又通过到曲阜孔庙、孔陵亲祭孔子,以参拜儒教经典时间媒介的方式完全融入中华文化中,以得到其巩固统治的作用。清圣祖玄烨为了消弭入关时几次屠杀带来的化不开的血族仇恨,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在孔庙祭祀孔子行三跪九叩大礼,到孔林祭拜孔子墓也行一跪九叩之礼。确认儒教的统治地位,提出汉化的治国方针,以政绩缓和民族矛盾。乾隆皇帝八次过曲阜,都在孔庙、孔林祭师孔子,三跪九叩,或两跪九叩,或一跪三叩,格外虔诚。
自宋以后,统治者要求各县都要建孔庙,以推广儒教文化传统。七世纪以来,由于受孔子思想和中国政治、文化制度的影响,中国周边国家越南、朝鲜、日本、琉球(今属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兴建了许多礼制孔庙。18世纪以来,随着孔子思想的对外传播和华人的外移,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其他国家也出现了许多孔庙。全盛时期,世界上共有孔庙3000多座,其中礼制孔庙2000余座,是世界上最多的礼制庙宇。宋以后,孔庙一方面对内继续充当着时间媒介巩固皇权统治,另一方面对外起到中华形象大使的空间媒介作用,将中华文化传播渗透到周边各族文化里。
二、“紫微”与“贪狼”——中土文化与游牧民族
紫微,中天之星
天文名称:太阳(TheImperium)
优点:求知欲盛,好胜心强,厚实稳重,不疾不徐,自爱自重,重视品质。
缺点:刚愎自用,眼高手低,虚荣心重,占有欲强,自负任性,喜爱发号施令。
贪狼,北斗第一星
天文名称:天枢(Dubhe)
优点:多才多艺,灵敏机巧,善于交际,学习力强,足智多谋,野心十足,生活多姿多彩,常得异性助力。
缺点:贪多务得,不喜深入,任性倔强,缺少恒心,喜新厌旧,多学少精,贪欢享受,欲望强烈。
古代史上,最杰出的当属“前四史”,而“前四史”之首的《史记》更是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土五千年的文明正式以这种书史的形式得以传承。而西域的游牧民族是没有文字的,那多才多艺的狼儿们是用什么来记录过往的历史呢?“亡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女儿无颜色。” 这是匈奴族失去河西走廊及周边牧场时,曾经留下的一首哀歌,想必就是匈奴族的《史记》吧!音乐向来是口头传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使口头语更为灵活好记,伊尼斯也说:“文字发明前,一种节律的音乐发挥作用,用以减轻记忆压力。”语言不单是一个传播媒介,同时也是人的思维本身,是文化的边界。一方面语言扩大了人们的信息传播,但也局限了信息的传播。古代西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民族部落,各族之间需要信息流通,就需要一种便于流通的语言。所以当某一个民族崛起,该民族的语言就占统治地位。但由于武力的决定性影响,大草原的语言一直不能稳定,又反过来减缓西域文明的发展的进程。不能很好的解决时间问题,成为困扰强盛一时的各大草原空间帝国挥之难去的痼疾。
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在文化方面的缺乏,北方民族的崛起与南方中原帝国崛起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原的紫微帝君们最重要的素质是贤,知人善用,本身不需要有最佳的政治或军事才能,从齐桓公到汉高祖都是周围能人聚集。而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兴起往往依靠一个天才统帅,一匹头狼!在这里历史是个人创造的,正如后来的蒙古,上天没有注定这个民族要纵横世界,但出了一个成吉思汗,整个世界的历史都为之改写。而冒顿正是匈奴最优秀的领袖。秦时,匈奴并不是一个很强盛的游牧民族。匈奴东侧的东胡,西面的月氏都强于匈奴。秦末汉初,中原混战,野心十足的匈奴太子冒顿以其族的决断,深虑,坚忍与长谋的特制,精心安排了“响箭”弑父的阴谋。不但成功登上匈奴王位,更训练出一批只忠于自己的战士。其后,在东胡王三番两次无理索求财货时,采用隐忍策略,激发匈奴战士的斗志。在第三次东胡王索要不毛之地时,又以“土,国本也,岂能轻予!”挥军突袭东胡。而此时的东胡,虽实力不弱于匈奴,但误以为冒顿软弱可欺,根本就没有备战。在冒顿充满士气的匈奴狼军打击下,一触即溃,全军覆没。匈奴军队在冒顿的带领下不废吹灰之力就攻下素来欺压他们的东胡,士气极盛,这在冷兵器时代可是战争中最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对游牧民族。冒顿不失时机地利用了这一点,马上挥军西吞月氏,南并楼烦。从此匈奴称霸北疆,形成了与中原帝国面积相当的匈奴汉国。
冒顿时代的匈奴通过一个有效的军事化制度控制广大的疆域:整个匈奴民族就是个严密的军事化组织,匈奴王单于的王庭居中大概在鄂尔浑河一带,以下是左右贤王。左贤王控制东部地带, 右贤王控制西部。他们依靠来去如风的强大骑兵控制着广阔的疆域,这样倚重空间的军事组织通常拥有先进的技术。匈奴发明了很多马上用具,最重要的是:马蹬。在有马蹬前,骑兵主要是靠速度,与重装步兵缠斗并占上风。但有了马蹬,通过固定双脚提供横向稳定性,同时结合高翘马鞍提供了纵向的稳定性协助下将人和马结为一个整体,使骑兵利用马匹的速度进行正面冲击成为可能,马的冲力传给马上的骑士,再传给骑士手中的长矛.另一方面马蹬使骑士双手解放,有效地挥动重武器,从此步兵不再是骑兵的对手!欧洲也因此进入以骑士为代表的封建时代,辉煌的马其顿方阵与罗马方阵也再难一见了。武器方面,匈奴用的弓是组合弓。在当时是世界上的先进武器,他们能在马上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射箭,两百多年后他们入侵欧洲也没人能挡得住他们。唯一能挡住这种空间扩张的,只有依靠时间媒介立国的大汉帝国。
匈奴历史上最伟大的首领此刻正在注视着横亘在面前的一条蜿蜒的巨龙——长城,这汉民族最伟大的时间媒介。厚实稳重的汉民族早就预计到西北边陲的狼儿们,终有一天会突起犯边,从春秋战国起北部各国就建立起稳固的城墙。秦始皇更再起基础上建起了令世界称奇的长城。利用地形采取松散的线防御。依托地形的线防御易被突破却不容易被摧毁。由于长城的存在, 敌方大军冲进后,缺乏支持,难以持久。中原的战略纵深是冷兵器时代难以克服的。在野战时,善守的汉军喜欢以车围阵, 把自己圈起来向外射击,而且此刻汉帝国有更先进的武器:弩。阵地战、城池攻防战是汉军的主流战法。战争的目的也不同与游牧民族的财货掠夺,汉军的战争扩大疆域,攻城建制成为主流。城是典型的时间媒介,这种以城为基础,在其基础上进行文化普及传播,历朝历代屡见不鲜。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上谷、渔阳。卫青击退之于河南,逐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取河南地,设朔方郡,筑朔方城。修秦时所筑塞。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击匈奴。秋,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并其众降汉。汉分徒匈奴前后降者于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等五郡外为五属国。公元前115年汉于原浑邪王地设酒泉郡,休屠王地设武威郡。公元前102年汉于五原塞外数百里至千里,筑城障。
这种传播模式强调的是精神统一,以时间媒介建立强大的精神力传承,使统治可以做到长治久安。而不像游牧民族只是单纯的武力统一,过把瘾就死!正如伊尼斯描述英雄时代的荷马史诗产生的社会背景:毫无责任感的王室通过军事暴力把一些无甚关联的小国强行合并在一起,从而使其毫无民族基础。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当属南北朝时期强盛的氐族前秦王朝。斯大林曾经提到过某一类国家,它们没有统一的民族,而是“偶然凑合起来的,内部缺少联系的集团的混合物,其分合是依某一征服者的胜败为转移的”。确实,这类空间帝国在中外历史上不胜枚举,比如阿提拉的匈奴单于国,帖木耳的蒙古汗国等等。它们大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唯一一个用武力达到统一目的的“征服者”去世之后,他所煞费苦心构筑起来的庞大帝国便会眨眼间分崩离析,最终灭亡。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却存在着一个奇特的变例,即在上文所称的那种“征服者”尚未去世之时,就已经不能阻止崩溃局面的形成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个悲剧的主角就是前秦皇帝苻坚。
公元357年,苻坚杀堂弟苻生登位,370年灭前燕,371年灭仇池氐族杨氏,373年攻取东晋的梁、益二州,376年灭前凉,同年灭代,382年苻坚命吕光率军进驻西域。至此,前秦统一整个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公元375年,前秦名相王猛临终遗言“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大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为前秦定下了“先安内,后攘外”的基本国策。可惜苻坚的贪狼个性做了错误的决定:自恃强盛不顾群臣反对于383年,下诏进攻东晋。十月,两军会战于淝水,秦军大败。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四分五裂,各族贵族纷纷起兵,丁零翟斌起兵河南,鲜卑慕容垂起兵河北,鲜卑慕容泓起兵陕西华阴,羌姚苌起兵渭北。慕容冲率军进围长安,苻坚于385年五月出奔,后为姚苌擒杀。长安遂为慕容冲攻占,前秦名存实亡。其实前秦已经尝试着民族融合政治转型,但北国的民族融合首先要解决游牧民族大融合的问题,重用各族的策略正为各族日后的反覆提供了机会。各族领袖的贪狼个性根本不甘久据人下,称雄争霸是草原生活积淀下来的野望。在以武力强权这种极端、直接的方式为生存法则的大草原,谁能称霸,谁的语言就能成为主导。作为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商业贸易、甚至利益分配的工具,语言的主导地位直接带来各方面利益的显著提升。自小生活在这种母语争霸环境里的草原战士们,争霸草原进而逐鹿中原是伴随他们成长的光荣与梦想。前秦帝国的崩裂,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上天给自己翻身的机会,是新领袖、新英雄的诞生的前兆,是新一轮母语争霸的发令枪!草原民族英雄君主的统治模式决定了前秦这种偏向空间扩张的帝国,无法解决时间问题。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想要长治久安,只有政治转型,采用汉民族的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传统,通过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着的儒家文化做载体控制民众。就像现在社会培养民主意识一样,没对狼儿们进行儒家文化普及,根本没法达到长治久安,后世的少数民族王朝无不历经汉化改革。
主要史料均来源于网络,看大家最近聊的东西和小弟刚交的传播学论文有点小关系,斗胆献丑。[/size]
[[i] 本帖最后由 宇文铭 于 2006-4-22 17:34 编辑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