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5-24 10:14
落花雨林
写的很好啊,是我见过最有说服力的武评了!
为什么停了?难道就因为被指出点错误?有批评才有进步嘛,边写边接收意见,写完再回头修改,必成佳作,比关起门来修炼有效多了。
好嘛~~ 大师:lol: 出关啦~ 偶还想看张清的石子功捏:wub:
2006-5-24 10:18
figozhu
期待楼主下文啊。
不知道要闭关到什么时候啊?
2006-5-24 10:49
bestkang
[quote]原帖由 [i]zsxmmhd[/i] 于 2006-5-23 11:53 发表
DISCOVERY那个实在不是很客观,一个非常粗糙的数学模型
至于格斗技巧,虎都是单干,狮子是群殴,还是女士主力,所以倒是虎理论上应该强
西方人似乎有点偏向狮子
而韩国人向着老虎
不过不管怎么说
打虎和拔 ... [/quote]
看过一个短片,一群母狮子逮到一头羚羊,一大群野狼来抢,最后母狮不敌!
这时候一 头公狮跳出来,一口咬断一只野狼。其余的纷纷逃跑!
所以公狮很有威慑力。
2006-6-26 17:47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hctl[/i] 于 2006-5-24 00:09 发表
楼主从哪里下载、买到的山东电视台拍的《水浒》?可以传给偶么? [/quote]
to hctl:大约5年前在影碟店买的,怎么传还真不知道。
to 各位朋友:感谢各位朋友的关注!近期业余时间练武到疯狂,学成尚须时日,暂时没时间续写此贴了,请见谅!
2006-6-26 17:53
慕容剑
期待大师的回归:)
2006-6-27 09:34
密林繁星
练戟?该不会楼主打算写吕方郭盛这对小白脸了吧!
2006-7-1 10:49
sifu
lz贴的武松的图应该是80年代的电视剧《武松》剧照,祝延平主演,当时很红的。
2006-7-22 03:14
逐鹿苍狼
关于枪法,老狼有一问相大事请教:(不懂武,纯粹突发奇想)
同时一个戳的动作,但一个是一手托枪,一手紧握枪尾并向前快速刺击;另一个是双手紧握枪杆,凭一身之力向前猛扎。这两种在枪法中是否存在?若存在,可否是刺和扎的解释。还望大师明示。
2006-7-22 04:09
孤狼在途
[quote]原帖由 [i]逐鹿苍狼[/i] 于 2006-7-22 03:14 发表
关于枪法,老狼有一问相大事请教:(不懂武,纯粹突发奇想)
同时一个戳的动作,但一个是一手托枪,一手紧握枪尾并向前快速刺击;另一个是双手紧握枪杆,凭一身之力向前猛扎。这两种在枪法中是否存在?若存在,可 ... [/quote]
个人管见:
枪主要用法有:扎、拦、刺、托、圈、扑、点、拨、舞花等的技术动作,不同派别的枪法也许略有区别,但基本动作是一样的,你所说的是刺和扑,俺以为在枪法中是存在的。
大师懂得比俺多,期待大师指点。
[[i] 本帖最后由 孤狼在途 于 2006-7-22 17:20 编辑 [/i]]
2006-7-22 10:31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逐鹿苍狼[/i] 于 2006-7-22 03:14 发表
关于枪法,老狼有一问相大事请教:(不懂武,纯粹突发奇想)
同时一个戳的动作,但一个是一手托枪,一手紧握枪尾并向前快速刺击;另一个是双手紧握枪杆,凭一身之力向前猛扎。这两种在枪法中是否存在?若存在,可 ... [/quote]
先生所说之枪法,现实中的确存在。
在本门的枪术中,第一种叫“扎”,即双手握枪,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右手紧握,左手松握,以右手发力向前直刺,使枪杆从左手滑过,右手触及左手。这是最常见的枪法。
第二种叫“撞”,即双手紧握枪,用爆发力一瞬间向前冲。值得一提的是,撞枪是短距离的攻击法,中距离和长距离是不能使用的。可以想像一个人双手紧握长枪,远远地冲过来攻击对方,似乎更像是在攻城……
[[i] 本帖最后由 棍僧释延德 于 2006-7-22 10:32 编辑 [/i]]
2006-7-22 10:54
第五伯鱼
分析得真不错,佩服作者。
2006-7-22 20:39
zeroeye
无意中进来,竟然一气看完,着实精彩。结合武学理论和实战的点评,加上楼主调侃的文风,读来如饮醇酒(尽管不会喝酒,呵呵)。
看到楼主的贴图,不禁想把电脑里山东版水浒再看一遍了,呵呵。
2006-7-23 19:25
逐鹿苍狼
多谢大师释疑。
还想问一个弱智的问题:水浒里18般武器全有,不过还想没有双锤。不知道古代武将打战时是不是真的用双锤作兵器?
2006-7-24 23:29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逐鹿苍狼[/i] 于 2006-7-23 19:25 发表
多谢大师释疑。
还想问一个弱智的问题:水浒里18般武器全有,不过还想没有双锤。不知道古代武将打战时是不是真的用双锤作兵器? [/quote]
这个问题其实难度很高,所以我翻了两天书,问了两天人。
首先,我没看过二十四史,并不知道里头有没有拿双锤的武将的记载。只能从我看过的武学典籍中寻找:
我所知的最早关于锤的记载,是博浪沙袭击秦始皇的那个。
如今尚存的武学典籍,多为明清时期的作品,其中屡次提到锤。
身为武人的施耐庵,在描写王进教史进武艺时,有过十八般武艺的详述:“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铖并戈、戟,牌、棒与枪、杈”,其中提到了锤。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也有锤:“藤牌、腰刀、长刀、偃月刀、钯、棍、钩镰、鞭、简、挝、锤,皆短兵也”。说明明朝时还是有锤的。
此锤是不是如《说岳》中武将的双锤呢?很可能不是。同是明代人的唐顺之在《武编选》里写道:“夫锤者,暗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步势为黑星穿月。流星锤有二,前头者,谓之正锤,后面手中提者,谓之救星锤。用者有法。上使撒花盖顶,下使枯树盘根”。
锤,在明代时可能就已经指代作为暗器的流星锤了。直到今天,流星锤仍然存在,既有一定的实战价值,也有表演价值。
宋朝之前的武学典籍,很遗憾我没有见过。这和武人轻文有一定的关系,古代人传武多口授,写下来的东西还真不多,流传至今的就更少了(见本系列文章之序)。但是,一些习武的老人的口头传闻有一定参考价值。据说历史上锤曾经以主战兵器的形式存在过,形状有圆、多边形、瓜形等,但也是过眼云烟,很快因为实用价值有限淘汰掉了,只能作为暗器,在主战兵器中的地位甚至不如鞭锏。
[[i] 本帖最后由 棍僧释延德 于 2006-7-25 00:34 编辑 [/i]]
2006-7-25 14:53
慕容剑
对了,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verycd主页上有山东版水浒的下载,没看过或者想怀旧的朋友有福了
2006-8-21 06:08
煮酒正熟
[quote]原帖由 [i]棍僧释延德[/i] 于 2006-5-6 00:12 发表
多谢提醒。
如果说施耐庵还练过两手的话,近来越发严重质疑罗贯中不会武功。
相反,《荡寇志》里头不少武打场面倒写得有模有样,可能跟作者出身有关。不过当初因为有强烈的情感倾向所以未能看完此书。
现在想来 ... [/quote]
[size=3]虽然还没看完师兄的文章,但已忍不住跳出来叫个“好”了!实在是太精彩了!而且还很幽默~
师兄的武评,好就好在不仅是从功夫专业角度来谈,而且始终紧扣原文,发挥想象和推测时都恰到好处。
而且非常欣赏师兄小心谨慎和时常反省的态度。昔孟德有言:“为将须有怯弱时”,诚哉斯言!武评虽是游戏,只有谨慎小心的人才能拿出最有说服力的论证来,也才能最终获得多数人的认同。
师兄的武评文字思路非常清晰,始终明白小说逻辑与现实逻辑的差别。重点也始终是以现实逻辑来解释水浒中的打斗描写。在下没有长时间习武,对功夫基本上是外行。只是道听途说一点而已。虽也写过若干三国武评和水浒武评,但主要都是基于小说逻辑。
有趣的是 我发现大家好像殊途同归,在下虽使用小说逻辑,但得出的结论与师兄使用现实逻辑所得几无不同。比如鲁武步战单挑的结果,比如林武步战单挑会怎样,再比如杨志微胜索超的结论... 特别是我发现师兄也明确提出马战步战无法混谈的观点,恰与在下一直坚持的马步分立的原则不谋而合。
有几处细节,在下有些想法,不揣冒昧拿出来向师兄请教。望师兄指点一二:
1 林冲-杨志对刀那场,原文有双方“正斗到分际”之语。不知师兄如何解这五个字?
在下的感觉是,两人快见高下了。(当然在现实逻辑中 见高下基本上与见输赢甚至见生死已没太大差别了,但在小说逻辑中 见高下似乎并不必然意味着马上就见输赢。)
另外,王伦叫停之时,林冲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就收手并跳出圈子。这是否表示林冲虽拿不下杨志,但对战局是有所掌控的呢~
2 武松醉打蒋门神那场,感觉是武松智取占了很大成分,先以醉态迷惑麻痹了蒋忠,然后瞅准对方疏漏 突施绝技将其制伏,整个打斗过程非常短暂,干净利落,基本上就是现实技击的写实。
如果武松没有用计而是完全正战,让对方也把真实本领拿出来,最终虽然武松仍然会胜,但恐怕会比较麻烦。纯拼本力,蒋忠恐怕比武松还要大些 (当然武松发力技巧应该明显高过蒋忠),而且不会太快露出破绽来。武松大概只能与对方边打边周旋,用速度将对方体能拖垮(已经淘虚了)后,才能找到破绽击败他。
也许正是因为武松意识到这家伙使出真本领来自己不容易快速拿下,所以在鸳鸯楼时才先认准蒋忠的位置 突入后 一刀先废了他?
3 关于老鲁拔垂柳和武松抛石墩,显然是作者极力渲染两人神力。但从功夫角度,是不是可以附会成“整劲”呢?
据在下道听途说,内家高手(如太极、行意、心意等)最能表现其高超功夫的,就是这个“整劲”(俗称内力)。
所谓整劲,是与本力相对应的一种力量。人体的自然力量(本力)是距离的函数,在一定范围内,距离越长,获得的打击力量会越大。西方拳击 泰拳 跆拳道 空手道 自由搏击等都是这种力量。而整劲却无须距离,真正的高手,手贴在臂上,零距离也可以把人发出数米开外。
中国功夫的外家高手,虽整劲不如内家高手那样精纯,但练功浸淫 年深日久,仍然会找到整劲感觉,因而能发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力量。所以我才有水浒作者写老鲁拔垂柳和武松抛石墩是在暗指两人外家功夫已登堂入室...
说到这里不禁再次感觉,整劲虽然骇人,终究不是全能的。整劲再出众的内家高手,一旦用上军器,与同样持有军器的敌人交锋,其整劲威力则很难使出。这一点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却又不够尊重现实规律了,和和~ 倒是水浒在这方面很严谨 --- 老鲁和武松的神力只有在徒手打斗时才有体现,一旦两人用上军器,力量上的优势就不再明显了。
这段纯属班门弄斧。请师兄笑后多加指点。[/size]
[[i] 本帖最后由 煮酒正熟 于 2006-8-21 06:16 编辑 [/i]]
2006-8-22 18:21
东邪门人
精彩,好期待看林冲啊!
2006-8-26 10:49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煮酒正熟[/i] 于 2006-8-21 06:08 发表
[size=3]虽然还没看完师兄的文章,但已忍不住跳出来叫个“好”了!实在是太精彩了!而且还很幽默~
师兄的武评,好就好在不仅是从功夫专业角度来谈,而且始终紧扣原文,发挥想象和推测时都恰到好处。
而且 ... [/quote]
好久没来了,生活与爱好的矛盾很多时候不可调合,本想闭关3月练功,谁知3天不到就被揪了出来……
煮酒先生的大名,很久以前就听说了。今看先生谈吐,雅量高致,能与先生论武,真乃一大快事。
至于说小心谨慎,是因为本人学习佛门武艺多年,虽未花时间念经,但在学武过程中深受佛学熏陶,因此不习惯与人争论一较短长。故写作之前都力求完美,避免言论偏颇引起争执。逛论坛较长时间后,知道不讨论不利于提高,于是也开始改变风格。但因学识所限,很多时候是写文章时就用完自己的论据,找不到新论据来和坛友辩论了,只能哑口无言,并非无视坛友的观点。
少年曾经认为自己最好,随着学的东西多了些,才知自己浅薄。所谓“无知者无畏”还真不假,现在读的书比过去多了,明白自己不懂的东西更多,所以诚惶诚恐,时常反省。我对本帖的态度也是如此,最后一帖完成那天也就是整体修改之时。因为我没有肖洛霍夫那种让出版社全文发表的能力。
先生读书真是细致入微,对于你提出的三个观点,我的浅见如下:
1.关于“斗到分际”,我一直没感觉这是要分出高下的描写,如果感觉到可能在原帖中就用了:)
格斗中有用招拆招,有缠斗在一起后分开。我读此书时,感觉“分际”是二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缠斗之后,有人要先出圈移动了。因为他可能在战局中发现有不顺的地方,自然要调整调整。马岱大人用过反推法来评析过赵云60合平文丑是否说明赵云不强的说法,得出结论是赵云没有60合赢文丑的“必然性”。这提醒了我,我感觉,拿朴刀的林冲,并没有40合之内占杨志上风的“必然性”,后者好歹是个平局大师。
先生注意看决斗的地点否?之前林冲是在“山坡”等人,挑担的人发现林冲后“闪过山坡”,林冲让随行喽罗将担“挑出林去”,接着杨志“从山坡下”出来,说明他们打斗的第一地点是“山坡上的林子里”。
打着打着,就是“溪边踏一片寒冰,岸畔涌两条杀气”了,说明他们的打斗的地点变更了。在这30合中,有人是且战且走的。这个人可能是林冲,也可能是杨志。个人的情感是认为杨志在调整,林冲紧追不放,因为光得个担子不保险嘛,还是有个人头心里塌实些:q```+
至于林冲听见有人叫,就先出圈,是否已经掌控战局我不敢断定。我倒觉得是因为他认识王伦的缘故,既然他想入伙,老大的话还是要听的:P其他的我真没想那么多。
2.关于蒋门神,武松因为从没和他交过手,又听说他很厉害,于是就全力以赴对付他,短时间内出了胜负。因为没有看到蒋门神的任何招式,我不能判断他实打实和武松对决的情形。至于鸳鸯楼武松先砍他,也不一定是因为顾忌他而要先废他。密林先生的一句话说得好,他说从鸳鸯楼的杀人顺序来看,张团练可能坐得最远,和武松有一桌之隔,所以最后和武松交手。会不会当时蒋门神坐的位置离武松最近,所以先挨了?
3.关于整劲,先生的话让我如梦初醒。过去一直从作者用“夸张”手法描写武鲁之功力方面去考虑,所以一直没有引入我的帖中作论据。因自己是外家出身,虽然观摩过内家功夫,读过内家典籍,但真正运用起来时又受思维定势影响,想不到那方面去。现在看来,作者通过描写拔树的鲁智深和举石墩的武松,暗示二人在气功方面已经练到了“内呼吸法”的阶段,自然神力惊人。
至于说兵器,它就是缩短人与人之间武力差距的最好工具。到了当代,不会武功的人手中只要有一把手枪,面对绝世高手也不会慌。这一来,武力的差距就越发不明显了,对我等人不利:)
2006-8-26 17:35
巴孤
大师不要光顾和老酒吹捧,赶快把下一章那出来,哈哈哈哈
2006-8-27 17:26
煮酒正熟
[quote]原帖由 [i]棍僧释延德[/i] 于 2006-8-26 10:49 发表
好久没来了,生活与爱好的矛盾很多时候不可调合,本想闭关3月练功,谁知3天不到就被揪了出来……
煮酒先生的大名,很久以前就听说了。今看先生谈吐,雅量高致,能与先生论武,真乃一大快事。
至于 ... [/quote]
[size=3]师兄好文!
特别欣赏师兄的器局心态。这方面在下自亏远逊啊...
师兄对林杨对刀和武松血溅鸳鸯楼的评论,也足见严谨细致~
“至于说兵器,它就是缩短人与人之间武力差距的最好工具。”这个认识大概只有师兄这样的会家子才能有,在下只是从道听途说中获得一点含混的感觉而已。
与师兄论武评 非常开心。师兄现下繁忙,小可告退,下次再来讨饶~[/size]
2006-8-27 17:27
煮酒正熟
[quote]原帖由 [i]巴孤[/i] 于 2006-8-26 17:35 发表
大师不要光顾和老酒吹捧,赶快把下一章那出来,哈哈哈哈 [/quote]
[size=3]哈哈,巴兄一向可好啊?[/size]
2006-10-22 22:35
棍僧释延德
[font=黑体][size=5][align=center]第七章 追魂石——张清[/align][/size][/font]
小时听老人说过一个瘸腿和尚的故事:一名双腿残疾的少年,费尽千辛万苦爬到一座寺庙,请武艺高强的老僧教他武艺。老僧收下他,并让他练习投石。练功方式很简单,就是在远处的山壁上画靶,让小和尚用石头去打,打准为止。小和尚练熟后,就加距离加大石头的重量。经过多年苦练,小和尚练成了百发百中的飞石功,同时手指的力量也变得异常可怖,拳头大的石头一捏即碎。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我无从考证,此后再也没有听过有关飞石功夫的任何事。在看完山东版《水浒》后,我对原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古文水平有限,当时并没有挑战小说。而是选择了一套经典的连环画(集名为九纹龙史进、鲁智深、野猪林……狮子楼、快活林、清风寨、闹江州……破辽国徒劳无功、征方腊损兵折将、蓼儿洼),在书中再一次看到了传说中的飞石,初次知道了张清。再后来才把原著看完,一直有一个遗憾就是:张清始终没有在任何影视作品中出现,或许是拍摄技术所限,展现不了他的飞石功夫吧。
我至今不知如何飞石,也没见过任何人有这种功夫,只知道自己无论如何发力,掷出的石子永远都是抛物线(汗……)。传说中的飞石到底能保持直线飞行多久,无从研究。
张清的飞石防不胜防,有准备挨打,没准备也挨打;向前也挨打,逃跑也挨打;武术平平的挨打,万夫莫敌的也挨打。于是依其技术特征起上本文的绰号。
[font=黑体][size=4][align=center]一 连打数将众皆惊骇[/align][/size][/font]
张清最潇洒的镜头,就是连打梁山数将。往后虽然屡立战功,但无论是梁山头领还是读者都已见怪不怪。正如守门员再怎么力保大门不失也只能算是他的本份,人们对精彩扑救的记忆永远不会有超级失误深刻(好像没举对例……)。于是,张清打着人是正常,打不着人倒是新闻了。所以,他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战例,非此战莫属。
还没在书中正式出场,张清就已经显得来头不小。宋江从通报得知张清一石打翻郝思文,正式战斗时自然会提醒众将有所提防,结果如何呢?
使逆天兵器的徐宁首先出马,5合后被张清回身一石打下马去。接着出马的是燕顺,注意,他上时宋江可是“来不及阻拦”的,后来也的确败北,是梁山惟一一个张清没使石子就击败的人,这回可糗大了。不管宋江自己的武艺如何,判断别人的武艺还是挺准的,居然能从前面那5合中便知燕顺决非张清敌手,眼神不错。从此战来看,张清的武艺也没有一些读者想像的那么不济。后来张清也常是和人交过手后再用石头,在械斗时有输有平也有赢,如果他的武功很差很差,断不会先和人试着打的,而是逢人都是一开始就用飞石。
又打了一会,面对花荣时曾挡住一箭,躲过一箭的宣赞上场了。他对自己的反应是有信心的:“且看石子打得我么?”结果张清耍了一点点赖,在两人还没对骂完时就出手了,让宣赞成为此战第二丢脸的人。我觉得以宣赞的反应应该还可以表现得更好些,可惜可惜……
[font=黑体][size=4][align=center]二 接战大将依然胜之[/align][/size][/font]
后来,大将呼延灼、关胜、董平先后出马,表现各异。呼延灼看见飞石了,可惜眼疾手略慢,没有挡住,被击中手腕,丧失攻击能力回阵。关胜挡石,打在刀口上无心恋战。董平拨过一石,躲过两石,尤其是最后一石还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躲过的,反应速度和灵巧性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三人兵器不同,是造成防御结果各不相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呼延灼的鞭太细,如果看得不准,挡不住石子很正常。但和他兵器粗细相差不多的董平表现远远盖过了他,尤其是用枪拨掉的那一石,技术水准相当高。所以说董平灵活性和反应速度快于呼延灼,技术也有一定的优势,为何他后来的表现远不如呼延灼,要么是技术细腻力量不足,要么是临战应变能力欠缺,从后来命丧黄泉的表现来第二个原因贴切些,性格决定命运。有朋友说董张二人可能过去切磋过,熟他,那也要艺高才能做到,他不可能每天都和张清在训练躲闪功夫。感觉在梁山众将对张清时,董平即使是有熟悉张清技术特点的优势也是微乎其微,毕竟迎飞石还是要以自己的武艺为基础的。
关胜呢?用刀口挡住石头说明是堪堪防住,还沾了武器很大的光。可以参考宣赞刀面挡住花荣一箭的战例,拿大刀去挡暗器,必然是刀面在前,一面朝敌人一面朝自己。决不可能让刀刃和敌人呈90度角去挡,如果这样挡住了,我还真服了他。不过,他难道不怕石子打在刀刃上被剖为两半,然后分别击中双眼吗?(哈哈,此纯属瞎说)所以说当时的情形是张清飞石,关胜一挥刀,刚刚赶上挡住石子,差之毫厘他也会挨打。
在和董平比试时,张清还和他比了一次力气——拉拔“枪”,不分胜负,说明两人力量相仿。张清的武艺不可能和董平不相上下,但力气却可以,参考本文开头瘸腿和尚的例子,可得知张清力量应该还行。如果董平和他比鹰爪功,说不定还会输,哈哈。
[font=黑体][size=4][align=center]三 击穿人眼石破天惊[/align][/size][/font]
凡涉及武艺的作品,无论时代、国别还是体裁,总有一些“打自己人能干”的人。就是出场时是主角的对立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让其归顺后,和敌人打起来却是无限接近废物的人。如《七龙珠》的天津饭、短笛、贝吉塔等一干人,《北斗神拳》的法鲁克,《圣斗士》的亚尔迪,《浪客剑心》的四乃森苍紫等人(好像日本作品中这类人更多些,不然为什么随口说的全是他们作品的例子呢?汗……)。
不过,张清可不一样,让我们来看他归顺梁山后的最有代表性的战绩:石毙阿里奇。
徐宁败北时,可谓情势危急。那是一场完败,徐宁无论是力量还是斗志已经完全丧失,而番将紧紧追来,而且是堪堪将近,番将双眼正在慢慢锁定他的后心。不然花荣不会“急取弓箭在手”,张清也不会抢先出手,可见大家对徐宁的形势判断是差不多的。阿里奇没有想到,他用来锁定别人的眼睛此时正被另一个锁定。因为徐宁的处境极危,张清这一石是下了杀招的,阿里奇不幸成为张清手下最强的,且是惟一一个被石子直接击毙的高手,直到今天看书,我还为他惋惜,要是他不追就好了……(当然,这决不能表明如果我超越时空回到宋朝时会站在辽国那一边,顶多也是自杀在雁门关外,哈哈……)
[font=黑体][size=4][align=center]四 有赢有输遗憾谢幕[/align][/size][/font]
张清再厉害,也是练偏门武功的人,而且也消耗了他大量精力,因此他枪法想顶尖才怪,能练到不数合击败燕顺的水平,已经“相当”难得了。所以,看到他和人比枪法败北时,读者不会觉得奇怪。
大战张开、梅展两位节度时,张清打伤梅展已占先机,却被张开用箭袭击,一提马头,箭中马眼,倒地时张清已跳下,这倒颇有石宝的风范,马倒人不倒。不过对他用马头来挡箭我一直颇有微辞,如果跨下的是赤兔呢?可见张清对当时所骑之马没有什么感情,死一匹马就当死一条狗。(此话并非骂人,是本地人形容时常用的语句,如看电影时见某英雄和部下在拼死抵抗全部牺牲后,援军只收他的尸时,我们就会骂:“就管一个人就得了?其他人都当狗死?”所以不要和我算账,我还是比较欣赏张清的,哈哈。)
和张开打张清可是尽显劣势,然后就躲到己方步兵中让别人替死。这次我倒不觉得他的道德不行了,因为保护主将是士兵的职责嘛。
后来,张清又被竺敬打败了一回。不过,这也没有他的谢幕戏惨。
不知和董平上山时,有没有人提醒过他带石子。张清可能会说:“步行带什么石子,你当我负重练功啊?这可是事关生死的决斗!”总之这时他的脑子肯定和董平一样短路了,为了替周通报仇,两人和厉天闰、张韬进行了决战。结果董平先输了,败走时厉天闰赶来,张清一枪刺去,厉天闰一躲他就刺中了树,因拔不出来被反刺而死。其实当时他弃枪退走才是最佳选择,但电光火石间谁有这么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反应?我们这些后人为其遗憾只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罢了。
张清为什么会刺中树呢?这可能是个傻问题。本人每天练枪要扎上百下,靶子设在树杈之间,以我的拙劣武功,一般来说是在一二百枪之中至少有一枪是误扎到树的,高手扎到树的机率低得多,但不会一次都不会扎错,要允许运动员失误嘛。张清扎树,是他的机率到了,毕竟他的枪法也不算顶尖。像马超扎树、单雄信扎树也多是如此。
[font=黑体][size=4][align=center]五 副将爱妻各有特色[/align][/size][/font]
龚旺和丁得孙两个人的叉也有些偏门,打不过人家时飞也要慎重,因为是一锤子买卖,打不中自己就万分危险,所以两人施展得少之又少。
而张清和琼英的婚姻,简直就是《水浒》中惟一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张大娘子的武艺不错,能赢扈三娘。石子力量略逊,打李逵还要两下才起效。琼英最光荣的战绩是打败林冲,期间林冲用矛杆拨掉一石,最后还是中招。如林冲与张清交战,结局不会比对琼英的战绩更好。可惜张清出征不带家小,不然也许爱妻一句话,他就不会战死独松关了。
[font=黑体][size=4]增补参考书目[/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太极拳文集》 沈 寿 著 人民体育出版社
《中国古典武学秘籍录》 马 力 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
《少林棍法阐宗》 程宗猷 著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少林弩法阐宗》 程宗猷 著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少林枪法阐宗 少林刀法阐宗》 程宗猷 著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国术大全》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写真大师水磨鞭》 姜容樵 著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棍术科》 马子贞 著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font]
[font=黑体][size=4]下集预告
秘宗刀——史进
(第6页173楼)
小栏目开栏语
(第6页164楼)[/size][/font]
[[i] 本帖最后由 棍僧释延德 于 2007-1-2 11:43 编辑 [/i]]
2006-10-22 23:25
巴孤
沙发!!!
2006-10-22 23:34
孤狼在途
文章也是好文章,不过兄退步了,“武学角度”要扣紧呀!
否则你的《参考书目》列之何益?
许久未见兄之踪迹,好容易逮住,直言勿怪。
2006-10-22 23:54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孤狼在途[/i] 于 2006-10-22 23:34 发表
文章也是好文章,不过兄退步了,“武学角度”要扣紧呀!
否则你的《参考书目》列之何益?
许久未见兄之踪迹,好容易逮住,直言勿怪。 [/quote]
哈哈,公之意见我乐意地接纳了。
老实说,因为自己不懂飞石,又无资料可考所以还真不好写,从那些书目汲取的知识,只得多多利用在后面的文章里了。
闭关未成还打乱了生活规律,险些荒废了几个月,弄得现在无论是武学还是武术都进步缓慢,不进、缓进都是退,好在还能坚持练习和读书。
下一集争取挽回颓势……
2006-10-23 09:02
巴孤
大师此言我不同意,缓进怎么能算退呢?习武之人不当太计较与他人的速缓呢
2006-10-23 09:56
密林繁星
投掷类、双兵器者,膂力必定 出众,所以董平、张清不会是技术有余而力量不足的类型。
我觉得大师应该就张清的火力范围做个探讨,个人认为,由于膂力以及地球引力的作用,飞石的覆盖面积应该是从10步到60步之间,再远可能准头力头都不足了。
[[i] 本帖最后由 密林繁星 于 2006-10-23 10:04 编辑 [/i]]
2006-10-23 11:57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密林繁星[/i] 于 2006-10-23 09:56 发表
投掷类、双兵器者,膂力必定 出众,所以董平、张清不会是技术有余而力量不足的类型。
我觉得大师应该就张清的火力范围做个探讨,个人认为,由于膂力以及地球引力的作用,飞石的覆盖面积应该是从10步到60步之 ... [/quote]
这个试过,本人的抛物线飞石3米后必跌落尘埃,而且毫无准头。再往下探讨,恐怕就要动用物理学了,而我这方面的积累……
另外,先生不是懒用头像的吗?目前这个头像可怖,好像随时都要吞掉看的人似的……
2006-10-23 13:12
慕容剑
终于等到大师更新了!
个人认为,张清的飞石实在太怪,以至于所击者无数,但正是这种怪招,容易破坏武评平衡,所以在《水浒》和巴孤的《贼三国》里,张清都较早死了
2006-10-23 18:28
远舟
[quote]原帖由 [i]棍僧释延德[/i] 于 2006-10-23 11:57 发表
这个试过,本人的抛物线飞石3米后必跌落尘埃,而且毫无准头。再往下探讨,恐怕就要动用物理学了,而我这方面的积累……
另外,先生不是懒用头像的吗?目前这个头像可怖,好像随时都要吞掉看的人似的…… [/quote]
若不用直线抛掷呢?
人力能赋予石头的初速毕竟是有限的
2006-10-24 10:07
棍僧释延德
[font=黑体][size=5][align=center]传承此艺永不悔[/align][/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4][align=center]——本系列文章子栏目《武术小知识》开栏语[/align][/size][/font]
经过多日策划,现在决定在本系列文章中插上《武术小知识》栏目。本栏第一篇独开一帖,往后将不另开帖,不定期附在《武学角度评<水浒>人物》的文章之后,并根据读者反馈决定继续或停办。本栏文章均以本门武术为基础,结合别派功夫的部分学说而作,如和哪派的意见相左,只能说明见解不同,并不说明本门就一定正宗。
增设此栏出发点有三:
一、宣传武术。目前发现自己做的很多事,最终目的都是这个,走火入魔啰……
二、详解某些和文章有联系,但正文中又不便展开太多的问题,也算加些配菜。同时也是力求创新,避免读者和自己都出现审美疲劳的一次尝试。
三、增强特色以防盗版。勿笑……
前段时间,有朋友告诉我,《武学角度评<水浒>人物》系列文章被别人贴到某论坛,且因转帖不标明而一度被加精。我“哦”了一声,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结果被朋友骂“麻木不仁”。说实话,我对转帖不标明的行为是坚决反对的,但又懒得耗费精力去应对,可以说是维权意识淡薄吧。
如果该论坛的版主没有找到我,我还真忘了此事。那天,我QQ上突然有一陌生人要求加入的消息,当时以为是广告就没加。后来和朋友说起,被告知可能是帖子的事,朋友还说:“你以为你不告人家就不管?现在人家找上门了你总要配合吧?”之后还多次动员我解决此事,最后我从他提供的链接在该论坛看到了被转的文章,版主已经跟帖对是否原创表示异议。通过和版主的交流,此事圆满解决,对其敬业精神我也表达了谢意。
朋友们劝说我增加文章的特色,免得有一天人家盗用了你的文章,你还无法证明是自己的,岂不窝囊死了?此外,一直有网友对本系列文章提到的一些词汇和观点进行了刨根问底的询问,如“都说刀枪用法不同,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没有细说,能不能展开来说,让我们有更直观的了解”,于是我就开始做此策划。
本栏目的第一篇,就是《大刀、枪、戟的不同拿法》。
[font=黑体][size=5][align=center]大刀、枪、戟的不同拿法[/align][/size][/font]
首先我们要了解“前手”“后手”两个概念:在使用长器械时,无论是劈砍还是直刺,必然会有一只手在前,一只手在后,根据姿势的变化,前手后手随时和变化。
其次是“施力手”“辅助手”概念,长器械出手时,多数情况是一只手发力,一只手辅助,只有平推、架挡等时候是双手同时出力。
以下例子均以右撇子为例。
[font=黑体][size=4]枪[/size][/font]
起架势如图,侧身对着目标,左肩在前,头部左转,双手平握枪杆,左手为前手,右手为后手。 “枪不离腰”,右手和枪杆要紧贴腰间。
[align=center][img]http://photo4.yupoo.com/20061118/094017_315470282.jpg[/img][/align]
拧腰,步子变为左弓步,右手发力,使枪杆从松握的左手中穿过,后手要触及前手。所谓“左手如管,右手如锁”,意思是前手要松,后手要紧。
[align=center][img]http://photo9.yupoo.com/20061015/185945_29211125.jpg[/img][/align]
枪术中无论拦、拿、扎,还是点、崩、穿,都是后手发力,前手辅助,而右撇子的右手力量更大,一般就用右手为后手,左手为前手。
[font=黑体][size=4]戟[/size][/font]
因为戟法中也有直刺动作,且钩、割、掳、拽等动作均为后手操控(大家可以用身边的实物试试看钩住东西往后拉时是哪只手发力)。故戟的拿法也是右手为后手,左手为前手,如图:
[align=center][img]http://photo9.yupoo.com/20061015/185946_935949931.jpg[/img][/align]
[font=黑体][size=4]大刀[/size][/font]
大刀的用法,和枪、戟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劈、砍、斩均为前手发力,后手辅助。右撇子使大刀时,也是侧身对着目标,不过这时是右肩在前,右手为前手,左手为后手,右手顶紧或尽量靠近刀盘。
劈刀时,右手发力下劈,左手握紧刀杆后端,劈下过程中右手往后滑杆,这样才能发挥最大力量,如图:
[align=center][img]http://photo9.yupoo.com/20061015/185947_462960645.jpg[/img][/align]
此外,因本门棍术中戳的使用比较多,所以棍的拿法和枪一样是右手为后手。平时练枪也是用没头的杆,“谁说没有枪头就捅不死人啊?”
梢子棍因“劈”用得较多,右手为前手。
钩镰枪的拿法和枪一样。
叉、禅杖用因“拍”的使用较多,需前手发力,故拿法和大刀一样。至于鎲就不太清楚了,个人估计和戟拿法相同。
当然,人是灵活变通的,加上古代骑马时并不能控制来将的方向。右撇子使枪时,即使是左手为后手,也是可以用的,不过这决不会是他发挥最好,力量最大的姿势。左手为施力手,刺扎起来力量肯定没有右手为施力手时大,用枪使劈的招数不是不可以,但枪的优点就在于直刺,劈砸只是偶尔使用,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因为刀枪的拿法有质的区别,所以从古到今没有人的枪术和刀术是完全一样厉害的。这些论点可以适当运用到小说中,无论是卢俊义、林冲,还是杨志、朱仝这些刀枪兼使的全能武将,最擅长的也只能是两种兵器的其中一种。
[[i] 本帖最后由 棍僧释延德 于 2006-11-18 09:59 编辑 [/i]]
2006-10-24 12:14
慕容剑
照片上的是大师?
欢迎大师的新系列,要是能够再补充几篇可以分割出来独立成帖
2006-10-24 12:53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慕容剑[/i] 于 2006-10-24 12:14 发表
照片上的是大师?
欢迎大师的新系列,要是能够再补充几篇可以分割出来独立成帖 [/quote]
这次是本人作示范,下次让“徒弟”来,他们中很多人可比我帅多了:)
这是第一篇,当然要做大些,往后几篇的篇幅就不会这么长了,只能补充在史进、秦明、呼延灼等文的后面,一般就是几段而已,仅作正文的配菜,以免喧宾夺主。如果配菜拿出来单独煮,可能就什么都不是,没人吃了,哈哈……
2006-10-24 13:03
帝林
治学严谨,德艺双馨,大师国师之风也:^%
2006-10-26 17:59
吴元叹
国师?难道大师是宝光禅师转世
2006-10-26 18:19
vipfenghuang
好贴
收藏之!!!
2006-10-26 18:34
远舟
其实那张扎枪的PP比师兄T树的样子还要英武些
要么就别T树了,单纯的侧T也够:lol:
关于转贴一事,我的看法是:
大闹天宫固不好,但也不要纵他人招摇撞骗
2006-10-28 01:06
廖化将军
[quote]原帖由 [i]远舟[/i] 于 2006-10-23 18:28 发表
若不用直线抛掷呢?
人力能赋予石头的初速毕竟是有限的 [/quote]
飞刀是飞行路上要翻跟斗的,飞镖则是直的,石头似乎是用布带皮带兜起来抡圆了抛,放羊娃的技术,那个的原理并不复杂,但好象只能打远处目标。所以飞镖最好练,也最近,跟爆发力决定的初速度关系也最大,最接近棒球投球,那个的技术和速度指标可以GOOGLE棒球得到数据,很可怕的哦。飞石基本不费力气的,要的是距离和准头,无所谓爆发力初速度,基本是固定的了。飞刀则比较奇怪,我们小时候都拿锯皮刀扎门来的,那个也不是个力量活,伤害主要还是来自速度,但速度很有限的,重点飞刀加上抛掷的技巧也许可以增加伤害,但怎么也有限,算不上威力型武器,除非命中要害,否则很难想象翻着跟斗飞行的东西,怎么对他使的上大力气。
施作家自己是真的武人,那么在他的书中描写飞石就很奇怪,要么是他作为武人真认为可行,要么是瞎说堕了普通胡诌说书人的老套,我相信是前者。那么,我们可以研究下张清飞石子的距离限制问题。
这样的话,张清的飞石是在一定程度上厉害,陈心要破也不难。前面有人说巴孤顾虑平衡性问题让人家早死,真的吗?真的话那可冤枉啊。
[[i] 本帖最后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0-28 01:07 编辑 [/i]]
2006-10-28 03:16
1314521
武术推广确实太难了 感觉是群众基础太差了点
最近自从练了双节棍后就对舞刀弄剑产生了兴趣
从小就比较感兴趣 但是这些东西给人的感觉就是太难练了
常常一说就是十年磨一剑那种 和普通人的距离就拉的太远了
所以很多人更愿意学习速成的 比如散打 或者跆拳道
像我鼓起勇气学习双节棍还是因为看了权相宇的一部电影
真正给我信心学习双节棍的还是他
虽然最初喜欢上双节棍是由于甄子丹 在精舞门里的那句双节棍
是我们中国人武术
但是他不能给我学习双节棍的动力和信心 他给我的感觉是
他是专业武术人士 学这个学了很久 我们学起来太难了只能欣
赏下
后来看了权相宇的电影顺便看了下拍摄花絮 才发现他也是刚开
始学不久 但是在电影里已经耍得眼花缭乱了 于是有了信心开始
练
后来下了些视频过来看自己揣摩了一下 每天练习一个小时左右
一个月左右就学会了大部分动作 只是还不太纯熟
开始很后悔为什么不早点练 其实是很简单得 通过练习里面的螺
旋花舞花动作 马上就理解了以前看上去眼花缭乱的舞刀花和剑
花的原理 其实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我想很多人肯定都和我一样 看舞刀弄剑都喜欢看 练缺没几个人
去练 觉得这些太难 非专业人士勿学 只停留在喜欢的层次
其实大家可以多动手练练 其实都比较简单的 找一些基础教程
拿出点信心来 坚持练一个月两个月你就会有感觉了 坚持半年
就可以带动身边的一些人和你一起练 推广武术靠大家 靠群众
2006-10-28 20:37
棍僧释延德
[font=黑体][size=5][align=center]第八章 秘宗刀——史进[/align][/size][/font]
十七八岁的后生,且武艺最多只有李忠的水平,却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武艺突飞猛进,上梁山后得以跻身八骠行列。史进的飞速成长,和恩师王进密不可分,以武林人士的眼光来看,史进拜师学艺的经历本身就是神秘而有趣的传奇。
[font=黑体][size=4][align=center]一 刀法来历永是谜[/align][/size][/font]
在史进庄上时,王进每天点拨他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铖并戈、戟,牌、棒与枪、杈”。注意,书中可是列完了18样兵器的,但是,有一样最常用的兵器——刀竟然没有出现!而后来,史进曾用朴刀与鲁智深斗了20合左右,“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这个回合数已经足够让鲁大师了解他的刀法底蕴了。鲁大师并没有像花铁干对狄云那样,说出“原来你不会用刀”之类的语句。可见史进的刀法还是可以的,加上他最擅用的三尖两刃刀也是刀的一种,没有理由他不会用刀。那么,他的刀法是怎么来的呢?其中到底有什么奥妙?且看以下的几种可能:
一、错漏论。即施耐庵写错了其中一门兵器,实际上是有刀的。以施大爷的武术基础,这个可能性不大,何况常人就知刀枪的重要和区别,他怎会犯如此业余的错?除非他写书完之后不校对。
二、概括略写论。即刀包括在了所列的兵器中,但刀的特性决定它似乎和这18样兵器中的任何一样都归不到一堆去,可能性不大。此外,就是老施并没有很在意这18门兵器,写了就算,不代表史进没有学刀。这有一定的可能。但既然要略写,前面又何必列出18般兵器,让诸如我之类的后人为研其奥妙而庸人自扰?真是这样老施可不厚道,哈哈。
三、无刀论。即王进不会用刀(作此推断我自己都要笑死),或他真的没有教史进刀法。前两个可能尚是说明王进是教了刀而不写,这个假设似乎就更大胆了,且大胆得有些离谱。此说成立的话,史进的刀法来历就又有几种可能:1.李忠等人启蒙,史进爱刀而王进却不教,便从王进所教的武器中吸收精华,用到了自己的刀法上;2.根据典籍自学;3.其他。
这样的话,史进武艺能进八骠只能说明他骨骼精奇,是万中无一的武学奇才,如有机会定要飞天,哈哈……
四、秘宗论,此乃本文的重点推论。
过去,那些流落江湖、逃难或隐匿的高手在民间是不会轻易传艺的,他们会因为报恩、发现合适的人才等特殊原因而破例传授。但是,为了保密,传艺也是秘密进行的。他们最常用的办法是,白天教一些皮毛,即便让外人看见也只是一些粗浅的技能,并不能引起别人留意。一到晚上就不同了,他们会悄悄地叫起徒弟,然后在月光下倾其所学!一般这种事,也就是天知地知师知徒知,不会再有其他人知晓。
看看王进走后史进的表现:“每日只是打熬气力,亦且壮年,又没老小,半夜三更起来演习武艺,白日里只在庄射弓走马”。弓马也是武艺,白天练常见的,“半夜三更”却在练真正的功夫,这很可能就是史进保持了跟王进学艺时的作息习惯,和前面的推断何其相似!
以此类推,王进在逃难时入住有三四百户,地盘较大且容易人多嘴杂的史家村,因见史进资质不错,亦有报史太公之恩的心,遂收史进为徒。因被高俅追杀,白天就以普通教师的方式传艺。而史进过去拜过若干师父,村里的人见怪不怪。如果白天即倾囊相授,让村里人知道住进一个绝世高手,难保不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到开封,那时就危险了……
再作更大胆的推测:王进乃是刀法的高手,其中三尖两刃刀可能正是他最擅长的兵器。初见史进时史进尚在练棍,技术尚未完全定型,此时秘传刀法与他还不用纠正太多。在短短半年内史进武艺上升好几个档次,可能和王进乃“水浒三尖两刃刀之王”有很大关系,冠王进刀法流派为“秘宗刀”不为过。
王进授徒能力之强,恐怕读者多有同感。如此擅长育人的教官却被逼浪迹天涯,高俅真乃昏官也!倘与王进尽释前嫌,让其训练出一大群八骠水平的人才,国家有望矣!
以上推测均为博读者一笑,当不得真,毕竟我不是老施肚里的蛔虫,哈哈。
[font=黑体][size=4][align=center]二 贻害千年花架子[/align][/size][/font]
初见史进练棒时,王进看了“半晌”,然后才说“这棒也使得好了,只是有破绽,赢不得真好汉”。后来正式收徒时,却说“学的都是花棒,只好看,上阵无用”,既然上阵无用,为什么前面还说“使得好”呢?和我国的传统有关吧,我们要指出人家的不足时,多会先说你哪里哪里做得不错,但是——其实“但是”后面才是自己真正要说的话。王进收史进为徒,既有报恩之心,也有发现人才心痒痒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他犯职业病了:好为人师。小说里有诗句为证:“好为师患负虚名,心服应难以力争。只有胸中真本事,能令顽劣拜先生。”
史进和王进比试前,“把一条棒使得风车儿似转”,这在棍招中就是叫“舞花”,舞花又分斜八字舞花、胸背花等。在与人相搏时先来一套舞花时是很危险的,因为舞花的攻击距离实在太短了,倘若人家不玩花的直接来个快速直刺,很可能就扎到你身上,毕竟舞花是做不到“水泄不通”的。正如在电影中李小龙和敌人对打时会使一套双节棍舞花,而在其技击理论中又不提倡打前先舞花,毕竟电影和现实是有区别的。
于是,史进越是舞得密,其“花棒”的实质就暴露得越明显,于是王进只有“笑”。待王进拿棒时,只是简单使个旗鼓,后来林冲洪教头比棍时也只是摆个简单的起架势,没有哪个是在打前舞花的。
实战中也证明了史进的“花棒”不实用,遇到一招虚劈实捅就立刻缴械,用不了三合。这点到很像战场上步兵相搏,决出胜负就在一念之间。
史进的花架子,很大的可能是拜李忠所赐。李忠一出场就是使枪棒卖药的身份,这类职业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浮夸,这样也好多得些钱。除了使用江湖骗术之外,花架子也是很有必要的,功夫可以不行,但花架子不能不行。李忠何德何能配“打虎将”的绰号?可能正是因为花架子欺骗性大,再使用举泡沫石担,或是暗中锯掉桌腿的一块,然后一掌将桌子打散架等伎俩就能行走江湖了,而不知情的人自然以为其多了不起,力量有多么的大,便送他一个有威力的绰号,李忠当然要笑纳了。
花架子负面影响至今仍存,急功近利之人更是以学此为荣,完全不愿再钻更深层次的东西……
[font=黑体][size=4][align=center]三 天各一方常牵挂[/align][/size][/font]
史进后来的经历也颇为曲折,不过其为人处事基本上还是对得起其恩师的。亲送十里洒泪分手,看到师父被迫浪迹天涯,而对高俅之流贪官产生切骨之恨;后来又天涯海角去寻师,无不显出了史进对恩师的敬爱和牵挂,每一次看到这里我都会产生强烈共鸣。
和鲁智深吃饱后再挑崔道成丘小乙,就显出了史进和鲁大师尚有差距,鲁大师七八合就把可能强于丘小乙一点的崔道成打得力不从心(这一点在鲁智深篇有过论证),而当时史进尚未与丘小乙决出胜负,在假和尚败后,丘小乙无心恋战,在逃跑时才被史进“喀嚓”。
史进遭人诟病的就是刺杀贺太守被捉,这还算打抱不平遭的难。后来轻信李瑞兰被困东平府,除了显出他智谋不足之外,还表明他可能与娼妓有染……
力敌楚明玉、曹明济二人并杀之,是史进最骄傲的战绩了。斗琼妖那延那回,史进是莫名其妙地失败了,三二十合后一刀砍空就逃跑,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想来他那一刀可能是绝招,被躲过后严重影响了他获胜的信心。不过他绝招虽然被躲,但敌方也并未能趁机反击伤到他,他并没有失败,但却逃走了,没有花荣射箭他可能还有危险。除了心理素质还不过关,我暂时想不出其他原因了。那时他还没有30岁吧?其实很多大师级的人物都是在30岁后成熟的,这个年龄段虽然身体素质不算是在巅峰,但却是心智成熟期,技术心理就在此时上一台阶,所以说,史进心理未完全成熟可以理解。
至于被庞万春边说边射并命中面部,只能说明史进准备不足,反应迟钝了,九纹龙就这样淹没在箭海中。在人生的最后一刻,恩师的音容笑貌是否会在他最后残留的意识中稍纵即逝……
[font=黑体][size=4]下集预告
平地风雷——秦明
第8页232楼[/size][/font]
[[i] 本帖最后由 棍僧释延德 于 2007-2-2 00:59 编辑 [/i]]
2006-10-28 21:08
远舟
从前就一直纳闷:
为何王教头身为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到史家庄竟然教出了使三尖两刃刀的九纹龙?
史进的各路师父,显然没一个水平高过王进(便果真另有异人传授,书里交待一下也是无妨的)
又,从全书结构上来看,王进的地位有些特殊,可谓梁山的重要索引之一
没有王进就不见史大,没有史大就不见智深,没有智深就不见林冲.....
看了师兄的帖子,有些疑惑找到了破解
不过,且等俺慢慢消化来..........
2006-10-28 22:29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廖化将军[/i] 于 2006-10-28 01:06 发表
飞刀是飞行路上要翻跟斗的,飞镖则是直的,石头似乎是用布带皮带兜起来抡圆了抛,放羊娃的技术,那个的原理并不复杂,但好象只能打远处目标。所以飞镖最好练,也最近,跟爆发力决定的初速度关系也最大,最接 ... [/quote]
看了各位关于石头的分析,亦从中受益。过去只射过箭,对于暗器、峨眉刺等短小兵器和远程兵器均无涉猎,且不会运用物理公式,今后还是只有听的份……
2006-10-29 01:29
夏侯敦的妹妹
大师果然奇文 只是史进怎么没有战例分析 前面都有的。。。。。
2006-10-29 08:44
慕容剑
[quote]原帖由 [i]廖化将军[/i] 于 2006-10-28 01:06 发表
飞刀是飞行路上要翻跟斗的,飞镖则是直的,石头似乎是用布带皮带兜起来抡圆了抛,放羊娃的技术,那个的原理并不复杂,但好象只能打远处目标。所以飞镖最好练,也最近,跟爆发力决定的初速度关系也最大,最接 ... [/quote]
张清早死只是我的个人推断而已,贼三国里张清伤人也不少,只不过石头除了后水浒里的一仗(大师也提到过),基本不能致命
如果我是施耐庵,除了成名一战,很难再写出什么好的文字出来(当然荡寇志的屡发不中也挺有意思:titter:),至少梁山人才多了,也轮不到他一个人那么风光
2006-10-29 09:05
慕容剑
居然今天才看到大师的新文,捧场来迟了,呵呵
突然觉得大师是个红学种子,读书读到那么细,关于史进刀法的推断,颇有福尔摩斯的风采。
呵呵,说笑了
一般来说,史进的武艺被认为是通而不精的,尤其在荡寇志中,换了好几种兵器和哈兰生单挑,但最后还是被对手用一个武器活捉。当然这段文字相当精彩,也有作秀的成份,不然怎么会在一对一的单挑中用上流星锤这样的武器?
史进前水浒不见有什么太有说服力的战例,只是70后略有所表现,楼上15妹也说了,没什么太多战例好说的。
2006-10-29 09:27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1314521[/i] 于 2006-10-28 03:16 发表
武术推广确实太难了 感觉是群众基础太差了点
最近自从练了双节棍后就对舞刀弄剑产生了兴趣
从小就比较感兴趣 但是这些东西给人的感觉就是太难练了
常常一说就是十年磨一剑那种 和普通人的距离就拉的 ... [/quote]
文字间距好大,看得真累……
先生的话很有借鉴作用,或许很多想学而不学的人存在先生所说的那种心理,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帮助。
先说这么多吧,再说就跑题更远了,有机会再另开帖讨论……
2006-10-29 09:45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远舟[/i] 于 2006-10-28 21:08 发表
从前就一直纳闷:
为何王教头身为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到史家庄竟然教出了使三尖两刃刀的九纹龙?
史进的各路师父,显然没一个水平高过王进(便果真另有异人传授,书里交待一下也是无妨的)
又,从全书 ... [/quote]
Mr.Linkham特意提醒过我,王进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只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后者武功应该没有前者全面。
于是对“教头”一词感了兴趣,翻了一下原书,发现此头衔竟有微小差别。如:
王进:八十万禁军教头,在书中发现过三处提起其职的,均无“枪棒”之前缀;
林冲、王文斌: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丘岳:八十万禁军都教头;
周昂:八十万禁军副教头。
莫非头衔之微小差别暗示着教头的武艺差异?是老施无意所写还是有意所为呢?
记得有朋友说过,水浒里的官职和头衔不要过分计较,要么是不存在,要么是芝麻大。还是请熟悉宋史的朋友来发表意见吧,如元叹先生……
PS:好久没见航母和伤云二位了……
[[i] 本帖最后由 棍僧释延德 于 2006-10-29 16:24 编辑 [/i]]
2006-10-29 09:53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夏侯敦的妹妹[/i] 于 2006-10-29 01:29 发表
大师果然奇文 只是史进怎么没有战例分析 前面都有的。。。。。 [/quote]
关于没有战例分析的原因,剑节度的话已完全概括了我的心理。
史进之战例描写详细的不多,砍吴秉彝那一段不错,不过类似技术今后我还会分析,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PS:写此系列时一直想学陈寿,就是前文提过的后文决不再提,以免重复累赘又啰嗦。但我的才和陈寿相比无异于萤火之光对皓月之明,如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实非吾心,哈哈……
2006-10-29 10:23
韦孝宽
[quote]当然这段文字相当精彩,也有作秀的成份,不然怎么会在一对一的单挑中用上流星锤这样的武器?[/quote]
当时的情况时史进副将已经被擒,他是以一敌三,所以才用流星锤,耍圆了抵挡对方围攻。
2006-10-29 10:37
慕容剑
[quote]原帖由 [i]韦孝宽[/i] 于 2006-10-29 10:23 发表
当时的情况时史进副将已经被擒,他是以一敌三,所以才用流星锤,耍圆了抵挡对方围攻。 [/quote]
我一直觉得流星锤这样的武器只适合做暗器,用来做主兵器一个是不好招架,就像大师说的舞花,再强也难以密不透风,还有就是容易和别人的兵器缠住
呵呵,我是外行人,还是请教下大师吧
2006-10-29 10:56
韦孝宽
大师写史进的最后一段,我觉得史进主要问题还是临敌经验欠缺,加上年轻人血气方刚容易冲动,但韧劲不足,导致把握战机能力较差。他从王进传授武艺后一直没有实战锻炼,所以对武艺远逊自己的陈达才颇费了一番功夫(当然也可能是想显露本事,一定要找个机会活捉陈达,而不是简单的击毙或者打落兵器);对丘小乙也是当时他为数不多的实战例子,而且他也没有鲁达压倒性的力量优势,所以没能速胜。
上梁山后他有几次单挑的表现,对吴秉彝、对楚明玉、曹明济已经显示他的武艺开始成熟了。但对琼先锋却又显示出他缺乏经验和韧劲,“一刀砍个空”也许说明对方武艺胜于自己,但也可能是碰巧躲过的,不应对自己丧失信心逃走,这样把背部卖给对方,危险岂不是更大。考虑到和琼先锋同级的寇先锋和孙立基本势均力敌,琼先锋武艺不应该远胜史进,所以史进当时撤退的做法是错误的。对比孙立鞭打寇先锋的表现,更体现出身经百战的老兵油子经验上的优势——可以在实力完全不占优的情况下自己利用形势创造机会取胜,这点当时史进还做不到。
我觉得史进的武力发展基本上是这样的:
从遇到王进学习武艺到上梁山这个阶段,他有正规训练打下的坚实基础但只有极少实战经验;上梁山后到阵亡,这个阶段他积累了一定实战经验,可以把握住战机,但对于局势判断和自己主动创造机会的能力还是不强,应变能力和顶级高手还有距离。我觉得史进的武艺已经算不错了,不会比五虎将差多少,即使有些小问题,上山后通过好友鲁智深这样的高手指点一下,都可以纠正;所欠缺的就是功力和实战经验、应变能力,比如利用形势、防暗箭(如果是经验丰富的战将,一听到对方“小养由基”的绰号,早就暗暗提防弓箭了)这些,别人没法教,只能靠自己去积累。如果王进能够多教史进一年,除了传授武艺再多说些临敌注意事项,史进在上山后再多参加几场恶战(如果能参加东昌府之战,挨张清一石子,肯定会吃一堑长一智,后来也不会被庞万春轻易射中;或者和五虎将级别的敌将单挑,输了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觉得他至少可以和董平不相上下。
至于和妓女那个什么嘛......连宋江等众兄弟都没有对史进做出指摘,吴用也只是说不应轻信妓女,没有做道德批判,证明在绿林好汉心目中,这算不上作风问题......
2006-10-29 13:02
我不是迭戈
楼主又更新了,辛苦:unsure:
2006-10-29 14:39
张建昭
悔啊悔啊,这样的帖子我今天才看到,头撞显示器反省中……
本来想中午吃完饭关电脑然后睡觉的,不经意看了这个帖子觉也没睡成,还越看越清醒。
反正肚子里没啥形容词了,文雅的词几乎都没什么分量,只能用个庸俗的——牛X!:^%
2006-10-29 15:03
二剑
贱昭快补给大师一个红包作为精神补偿:angry2:
2006-10-30 14:21
ycydmm
步兵将领中绝对是大哥
2006-10-30 18:40
远舟
有没有可能是史进马上功夫不到家?
斩楚、曹二将气势远胜,敌人本八分胆怯,并无战心,所以势如破竹
但遇琼先锋时,先有疏失,对方又是北地武将,马术尤精,于是心中慌乱更甚.....
2006-10-30 21:08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慕容剑[/i] 于 2006-10-29 10:37 发表
我一直觉得流星锤这样的武器只适合做暗器,用来做主兵器一个是不好招架,就像大师说的舞花,再强也难以密不透风,还有就是容易和别人的兵器缠住
呵呵,我是外行人,还是请教下大师吧 [/quote]
嗯,流星锤的主要性能就是暗器。
软兵器挥舞的目的多为阻止他人近身,一般不敢主动攻击,以防出现漏洞。民间曾有过武人路见不平时挥舞九节鞭,将歹人逼跑的事例,不过双方都没受伤……
我国的软兵器多为攻击型兵器,这点和西方以缠绕为主的套索、球绳有本质区别,后者的作用就是缠绕,而我国的软兵器一般却要避免缠绕,尤其是攻击完毕后的被动缠绕。
2006-10-30 21:21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远舟[/i] 于 2006-10-30 18:40 发表
有没有可能是史进马上功夫不到家?
斩楚、曹二将气势远胜,敌人本八分胆怯,并无战心,所以势如破竹
但遇琼先锋时,先有疏失,对方又是北地武将,马术尤精,于是心中慌乱更甚..... [/quote]
游牧民族的确擅骑术,像我这类马术不行的人上了马双手再拿长兵器就必然是废品……
不过如把骑术对武术的影响引入武评分析体系中,形势势必更加复杂,尽管骑术对武术的影响在现实中的确客观存在,却极难在小说文字中取证,所以很多时候只好忽略之……
PS:水浒里表演过马术的人似乎还不少……
2006-10-30 21:53
远舟
抛开史进,八骠中除穆弘外,几乎都是武官出身的底子
正好比呼延说杨志“不是绿林中手段”,便是内行看出了门道
再说史进,虽然得良师传授,但只能算是教授单独指导过的社会人才
成长轨迹跟其余也并不相同,按现代些的说法,他走的是游侠一类的路子
真上了战场,骑术和战术素养等方面跟正规军武官的差距应该比较明显
2006-10-30 22:07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远舟[/i] 于 2006-10-30 21:53 发表
抛开史进,八骠中除穆弘外,几乎都是武官出身的底子
正好比呼延说杨志“不是绿林中手段”,便是内行看出了门道
再说史进,虽然得良师传授,但只能算是教授单独指导过的社会人才
成长轨迹跟其余也并不相同, ... [/quote]
师兄从武官VS游侠之角度分析,把我带到了另一片开阔的领域。
想起陶心先生也特地向我解释过鲁智深马上功夫之来源,不善骑的我一般还真想不到这方面去……
页:
1
2
[3]
4
5
6
7
8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