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秦帝的“坑儒”与汉帝的“尊儒”


2006-3-26 10:47 村夫
秦帝的“坑儒”与汉帝的“尊儒”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为达到巩固统一的目的,秦采取了许多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统一思想。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扫平六国以后,法家代表人物丞相李斯提出了极端严厉的建议﹕“史官(书)非秦记者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之、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处以死刑示众),以古非今者族(满门抄斩),吏见之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李斯的建议,目的非常清晰,也就是希望只有一个天下、一个政府、一个历史、一个思想。医药之类实用方技之书之所以免于焚烧,是由于它们与“意识形态”无关。

然而,正是秦朝的残暴促使它迅速垮台,汉朝继之而兴,大量的古代文献和百家著作又重见天日。汉朝统治者虽然不赞成前朝的极端措施,可是他们也感到,如果要维持政治上的统一,一定要统一帝国内的思想,于是又有了另一次统一思想的尝试,沿着与秦朝不同的路线进行。

汉武帝时,董仲舒进言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学定为国家官方学说,六经在其中占统治地位。儒家为了巩固这个新获得的地位,用相当时间从其它对立的各家中择取许多思想,从而使儒学变得与先秦儒学很不同,其中又以和阴阳家的结合最多。

董仲舒采阴阳家五行之说,以木、火、金、水各主四季的一季,四方的一方。木主管东方和春季,火主管南方和夏季,金主管西方和秋季,水主管北方和冬季,土主管中央并且扶助木、火、金、水,四时变换则用阴阳运行来解释。

另外,他又采用了阴阳家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所以人的行为的根据,一定要在天的行为中寻找。从这个前提出发,他把主要来源于阴阳家的形上学与主要是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起来,把人性、伦理、政治、历史等全部归结于天人一体。

从秦帝的“坑儒”与汉帝的“尊儒”中,我们看见了甚么?

其一,看见了目的的相同与手段的不同。两者无疑都希望只有一个天下、一个政府、一个历史、一个思想;在这里,我不谈这个目的正确与否,只说为达到这个目的的两种不同手段。

秦帝采取的是纯高压的手段,在未有深思熟虑之下使用一刀切的办法,摒弃、禁绝百家思想,做成偏听则暗的一家之言,其它百家当然难以信服;而且采取禁止的办法,则人们并不是甘愿放弃百家,而是被迫如此,即是治标而未能治本,所达到的只是禁止思想,而其终极目的──统一思想,始终未能实现。

在此汉帝比他高明得多,一方面高姿态的把儒学定为官方学说,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样,你可以不去遵循儒家,然而只要想仕官、求富贵的,莫不以儒学思想为自身所求,使得“摒弃百家思想”的方针由直接冲击变为间接要求,由被迫舍弃百家变为你自己主动去追求儒学,追求汉政权所订立、所认可的唯一思想。另一方面,儒家又吸纳百家之能为己用者,正是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阴阳家说“阴阳相生”、道家说“上善若水”、儒家说“中庸之道”,这就是为甚么汉景削藩失败,而汉武推恩成功。蒙古残暴,未过百载而亡;满清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惨案,又有强迫剃发,却垂史三百年。凡此种种,也和秦帝的“坑儒”与汉帝的“尊儒”大有共通之处。

孟子说过,天下要安定,只有“定于一”,谁能统一?“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但是数百年后,秦统一了中国。秦在耕、战两方面,也就是经济上、军事上超过其它国家,秦国是出了名的“虎狼之国” ,它靠武力、靠法家残忍的意识形态,胜利地征服了一切敌国;如此观之,孟子似乎错了。然而,秦朝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之后,只存在了大约十五年。 始皇帝死后不久,就发生一系列的造反,反抗暴秦统治,帝国由此崩溃了;如此观之,孟子又似乎没错。

我要说的第二点,正是“时势的需要”。比方说,一瓶水对于现在身处城市的我来说,最多不过值几块钱,然而对于一个身处沙漠将要因渴而死之人,又可值几多呢?这是水在不同时势下的变值。同样地,乱世需要重典,所以法家思想能在战国大行其道;及至天下已经一统,这种极端严厉的思想已不再是时代所需,从秦帝的选择中,已经暗埋失败的伏笔。

历史的长河是教训与经验,理哲的思考使人看得更清。以史为镜,联系我们的生活与思维,化前人智慧为己用,将获益非浅、更上一层。

2006-3-26 20:11 王佐之才
春秋儒学的起源是孔子对西周“礼乐德治”的总结与发扬,而法家的起源确是战国争霸。要论意识形态,儒家是对西周道统的一种继承,它比法家根基深厚,更有先天优势。战国时期,儒学对天下争霸没有裨益,但是在各国朝野中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是公认的天下“显学”。而对法家,各国往往采取一种拿来主义,有用则用,无用则弃。整个战国时期,法家一直躲在阴暗角落里,无法发扬光大。以至于韩非著述,常有悲愤之语。

汉武“独尊儒术”是为“大一统”的国家确立一种意识形态,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而秦皇坑儒,与其说在民间确立一种意识形态,还不如说在民间消灭意识形态。始皇本意决不是“尊法”而是为了“愚民”。

对于意识形态,汉武是淳淳利诱,而秦皇是玉石俱焚。

2006-3-26 20:34 湘江子龙
其实无论是秦的坑儒,还是汉的尊儒,最终都是造成了我们的文化思想的单一,倒退。曾经的百花齐放,结果变成了万马齐喑。从这个结果来说,汉的手法先进还流害更深。:qDD+

2006-3-26 20:56 村夫
[quote]原帖由 [i]王佐之才[/i] 于 2006-3-26 20:11 发表

汉武“独尊儒术”是为“大一统”的国家确立一种意识形态,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而秦皇坑儒,与其说在民间确立一种意识形态,还不如说在民间消灭意识形态。始皇本意决不是“尊法”而是为了“愚民”。

对于意识形态,汉武是淳淳利诱,而秦皇是玉石俱焚。
[/quote]
王佐兄所言也有道理。

2006-3-26 20:57 村夫
[quote]原帖由 [i]湘江子龙[/i] 于 2006-3-26 20:34 发表
其实无论是秦的坑儒,还是汉的尊儒,最终都是造成了我们的文化思想的单一,倒退。曾经的百花齐放,结果变成了万马齐喑。从这个结果来说,汉的手法先进还流害更深。:qDD+ [/quote]
為恶者能力愈強,禍害愈大啊。:qgod+

2006-3-27 09:56 飞将中原
秦王时候独尊儒术是不会得到百家认可的,是因为坑儒使百家削弱的。
两个时势不同,很难比较做法。
天下人的思想太多,是令统治者不安的事

2006-3-27 10:37 慕容燕然
其实无论是始皇的坑儒还是武帝的尊儒都没能达到绝对的统一思想。中国在失去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大背景的情况下有一些学派因为不适应大一统的要求自然而然会被淘汰,比如说墨与纵横。另一些学派合为一家比如说道与阴阳。另外比如说法家虽成隐学却被历代统治者所利用与显学儒家合流。
儒家思想也并不是在汉武帝之后就绝对成为一尊,在魏晋曾经成为主流思想的儒家一度被以道家为基础的玄学所取代。
即使是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下也能衍生出诸多不同的思想流派,比如说宋学中就有理学、朔学、蜀学、荆公新学。到了南宋又有浙东事功学。而在理学内部,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又不同。
另外在秦皇汉武之后中华文化也不断吸纳外国传来的思想流派,其中最典型的是就是佛教。其余比如摩尼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到了中、晚明西方自然科学也通过传教士的手传入中国。

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各种思想的产生和消亡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并不赞成仅凭坑儒和尊儒就能达到思想单一、倒退,乃至万马齐喑的程度。

[[i] 本帖最后由 慕容燕然 于 2006-3-27 10:41 编辑 [/i]]

2006-3-27 11:08 秦川雄帝宅
还是多样化好,毕竟一派学说很有局限性啊

2006-3-27 12:24 桓古
统一意识形态有助于领袖统治,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不能就此将其简单的定义为尊民还是愚民

在统一的国家内也很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2006-3-27 20:38 冰祁步
总感觉文章展开得还不够
似乎有种言犹未尽的味道
或许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
或者以古论今 :q```+

百家争鸣有利于言路的畅通
而独尊儒术又有利于中央皇权的巩固
因此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注定了会走的路……

2006-3-27 20:45 无知无畏
中国盛于儒家,也败于儒家,一种思想只是固定时间下的产物,世事无常,人也要随着变化,把任何一种思想神化的结果都是可悲的。历史一再告诉我们要想强大,就要不断发展。

2006-3-27 22:10 轩辕苍龙
政治上的攻心往往比攻身要好得多,不过,对于儒学这种属于自我修身的东西来说,拿来党当天下的思想力还真有些纳闷了,说它纳百家,它所控制的人却对鬼谷子有多少的反对精神,总之,当今的“民族主义民族优势学”也带有多少“天朝上国”的味道吧,不过这个“天朝上国”却是走排外极端性的…………

2006-11-17 20:21 klause
秦朝当时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6国复辟的形式使然。

2006-11-18 01:31 碎魂
诸位的回帖都想象理性明智么,8错8错.:handshake::unsure:

借用外国人的一句话:思想者无罪.

恢复百家争鸣,并对国外思想兼收并蓄.或许对于中国重新找回自我,才是条正道.

2006-11-27 16:30 zhudiejian
[B]从秦帝的“坑儒”与汉帝的“尊儒”中,我们看见了甚么?

其一,看见了目的的相同与手段的不同。两者无疑都希望只有一个天下、一个政府、一个历史、一个思想;在这里,我不谈这个目的正确与否,只说为达到这个目的的两种不同手段。

只是可惜了
儒学与百家。[/B]

2006-11-27 17:40 林冲
[quote]原帖由 [i]Liongareth[/i] 于 2006-11-27 17:34 发表
流毒华夏,一利百害的非理学莫数。:angry2: [/quote]
那就要怪朱熹这个腐儒了。

2006-11-28 11:10 Linkham
法家本无罪,罪在秦用其太过。其实我一直认为,如果当年传承下来的是法家思想,如今的中国一定会更强大。

2006-11-28 11:25 谭文山
汉朝一直是道法并行的,从张释之看得很清楚,汉武帝是儒法并行的,但是汉武不过把法作为工具,法家的地位,在汉武帝的时候,才真正下降了。

2008-2-16 14:15 congwanshui
儒家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有两个人为了媚上, 对儒家做了较大的变革, 一位就是董仲舒, 另一位就是朱熹, 以便愚民, 造成的现在的恶果!

2008-2-26 15:27 gaobao
政治从来都是现实的。
坑儒也好,尊儒也好,都是手段,巩固政权才是目的。
问题是一旦某种东西占据位置,就有了排异性,并不断自我繁殖,侵占其他事物的生存空间。
所以,无论什么意识形态,法也好,儒也好,若没有其他政治制度来配合为其解毒,最终都会唯我独尊。

2008-2-26 19:34 当阳侯杜元凯
通篇说的是秦焚书,而不是坑儒。不过坑儒这个称谓可不是大家都公认的,司马光这种卫道士不过说秦“坑术士”。“坑儒”的说法一直到近代才有,好像是郭沫若首先提起来的?我记不清楚了。至于法家“残忍”,法家可是起源于儒家的,外儒内法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统治方法。汉景削藩失败,不知从何说起?七国之乱三个月就被镇压,这也算失败的话不知道怎么才算成功了。

2008-3-8 14:54 渔夫
阿老兄,所以呢,「坑儒」是用了引号引起來的,不是專指该事件,是兩个王朝对「儒」的做法與態度。

阿哥哥仔,削藩削得做反了,而且阿景帝哥是多么的怕啊,那还算是成功嗎?阿武帝时咋沒事。

2008-3-8 15:36 阿巽
[quote]原帖由 [i]林冲[/i] 于 2006-11-27 17:40 发表

那就要怪朱熹这个腐儒了。 [/quote]
朱熹就是个伪君子,哪里腐了

没有秦始皇的坑,就没有汉武帝的尊,儒以文乱法,始皇帝开千古未有之局面,统一思想靠的是打压而不是扶植,到了汉武帝时,有了天下一统的大好形势,再来独尊儒术也就顺理成章的了

2008-3-10 09:41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当阳侯杜元凯[/i] 于 2008-2-26 19:34 发表
通篇说的是秦焚书,而不是坑儒。不过坑儒这个称谓可不是大家都公认的,司马光这种卫道士不过说秦“坑术士”。“坑儒”的说法一直到近代才有,好像是郭沫若首先提起来的?我记不清楚了。至于法家“残忍”,法家可 ... [/quote]
先秦之时,“儒”并非儒家专用。
《论语·雍也第六》:[b]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b]
若秦汉之际,有“坑儒”这一说,那肯定是泛指术士之类的,不会专指儒家。

而《汉书》就有“坑儒”之记载了。
[b]《五行志》:史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监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遂自贤圣,燔诗书,[color=Red]坑儒士[/color];奢淫暴虐,务欲广地;南戍五岭,北筑长城,以备胡、越;堑山填谷,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径数千里。故大人见于临洮,明祸乱之起。后十四年而秦亡,亡自戍卒陈胜发。
《地理志》: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color=Red]坑儒[/color],自任私智。[/b]
但班固大致还是泛指,因《儒林传》还是称为术士。
《儒林传》:[b]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b]
后世虽有引用此说的,但大抵影响不算太大。

明确认为是针对儒家的,那自然是近代马列史学家了,不过这似乎是太祖定性的。

2008-3-10 12:10 悼红狐
[quote]原帖由 [i]湘江子龙[/i] 于 2006-3-26 20:34 发表
其实无论是秦的坑儒,还是汉的尊儒,最终都是造成了我们的文化思想的单一,倒退。曾经的百花齐放,结果变成了万马齐喑。从这个结果来说,汉的手法先进还流害更深。:qDD+ [/quote]
扯句其他的话,相比起恶搞红楼梦的续书,高鹗之续就和武帝兴儒一样的效果,不知不觉中把红楼梦糟蹋成三流小说,不曾想许多三流的观众到今天还对此拍巴掌叫好:lol:

2008-4-9 14:59 aj1971
[quote]原帖由 [i]桓古[/i] 于 2006-3-27 12:24 发表
统一意识形态有助于领袖统治,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不能就此将其简单的定义为尊民还是愚民

在统一的国家内也很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quote]






当要统一意识形态时, 就是要每一个体放弃一些自己的想法, 迁就于统一的整体.  个体无形中就会因此而受到限制. 会造成很大的资源耗费. 这种结构模式, 在协同学中称为极限环.  时间一久, 趋于极限. 其最终结果是会崩溃的.


只是国人看着朝代变更了N次, 但始终少有走出其框框的.

[[i] 本帖最后由 aj1971 于 2008-4-9 15:12 编辑 [/i]]

2008-4-9 18:33 yang1216
我相信即使汉武帝尊的是法家甚至是基督教,经过许多年后流传下来的东西一定跟现在我们认为的儒家是差不多的。

2008-4-9 18:56 骥尾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6-3-27 10:37 发表
其实无论是始皇的坑儒还是武帝的尊儒都没能达到绝对的统一思想。中国在失去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大背景的情况下有一些学派因为不适应大一统的要求自然而然会被淘汰,比如说墨与纵横。另一些学派合为一家比如说道与 ... [/quote]

这次赞成JJ的看法!


....
其余的还是删了

[[i] 本帖最后由 骥尾 于 2008-4-9 19:59 编辑 [/i]]

2008-5-4 07:37 xiah_TOP
但他们最终目的还是想收住人心。不过看起来“尊”比“坑”更好!
但无论如何还是扼杀了一大部分人的思想!

2008-5-5 13:41 开会见
秦帝的“坑儒”与汉帝的“尊儒“与解放后中国的情况很象:funk:

2008-7-8 23:05 zidaneluo
[quote]原帖由 [i]湘江子龙[/i] 于 2006-3-26 20:34 发表
其实无论是秦的坑儒,还是汉的尊儒,最终都是造成了我们的文化思想的单一,倒退。曾经的百花齐放,结果变成了万马齐喑。从这个结果来说,汉的手法先进还流害更深。:qDD+ [/quote]

史式教授也是这个观点:titter:

2008-7-10 19:36 8226079
秦帝的“坑儒”与汉帝的“尊儒“与解放后中国的情况很象:agree::agree:

2008-7-11 20:31 wwwind
统治者需要顺民以及愚昧的人。
百姓一读各种书籍,领悟再三,就会把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的把戏看穿了。而对方岂不是没有了最重要吹捧自己的能力-高瞻远瞩,知识垄断耳。

2008-7-21 17:46 三国赤壁周郎
尊儒的前提是罢绝百家,其实跟坑儒没多少区别,都是只看重一家。

2008-7-27 12:40 紫川家统领
最近看到一本书,说秦始皇坑的是没给他找到不死药的术士而不是儒生。依据之一就是当时各家没有这个记载

2008-7-27 22:48 巴克豪斯
[quote]原帖由 [i]wwwind[/i] 于 2008-7-11 20:31 发表
统治者需要顺民以及愚昧的人。
百姓一读各种书籍,领悟再三,就会把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的把戏看穿了。而对方岂不是没有了最重要吹捧自己的能力-高瞻远瞩,知识垄断耳。 [/quote]
可不可以這樣看呢:百家爭鳴這現象,是亂世的表徴。諸子思想,無論儒、墨、道、法,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解救亂世,故當天下一統之時,百家爭鳴之現象自然便會消失。因為「統一」便代表了某一思想的「勝利」。那國家自然會被該學術主導,造成學術思想的統一;而且一個大一統帝國,如果思想混雜,也可能造成社會的混亂。因比我們不能說統治者統一思想,是單純為了愚民而為。思想的統一,有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008-8-2 09:14 bdzy2004
不过都是统治的需要罢了,为我用则尊之,逆我则杀之

2008-8-2 09:17 qtlj657
统一是历史 的潮流,那时的政治文化专制也是必须的,不然也不会有中国几千的年的世界领先

2008-8-2 10:47 279624486
秦皇的坑儒是一种对国家思想统治的一种措施,但对文化传播所造成的影响无法估量,这是我国古代文化传播中最大的一笔损失,而尊儒是把儒家作为一种国教来看待,而不是让国人必须把信仰儒教,汉武这样做对当时的文化思想统一是一种最有用的方法,不仅没有对文化造成摧残,还有利于文化传播。

2008-8-5 22:42 关张马黄
秦皇焚书而重法,汉武罢百家而尊儒,从而其余百家失去了地位,因而至今都是法律、道德掌握地位,所谓“道德”并不是道家思想,绝大部分都儒家思想。法律是古代的“王法”演变过来的。现今几乎没有人诚信道家、墨家、名家等思想,大概就是秦皇、汉武做成吧!他们巩固了法家、儒家的地位,从而使其他思想退出了历史舞台,道家虽然仍有不少人信奉,但始终不及儒法影响深远啊!两人都是罢绝百家,而独尊一家。

2008-8-5 23:01 妖刀村正
儒家思想,利于稳定和谐,不利于创新进步。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向臣民大肆推崇,而有能力的统治者自己是不会独尊儒术的~

2008-8-6 22:37 巴克豪斯
[quote]原帖由 [i]妖刀村正[/i] 于 2008-8-5 23:01 发表
儒家思想,利于稳定和谐,不利于创新进步。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向臣民大肆推崇,而有能力的统治者自己是不会独尊儒术的~ [/quote]
漢武獨尊儒家,除了方便統治外,不可否定的是其具其他思想沒有的優勢,在人倫、社會、文化方面都有所照及。

如果中國以道、法、墨其中一家治國,那我國絕不會有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化,如唐詩、宋詞等都不太可能出現。因為上述三家都不注重文明、進步。老子曰:「民之難治,以其智多。」;韓非就更進一步,提倡以吏為師,以法為教,以此二家治國,期望創新是不太可能的;至於墨家要實用非樂,只重工藝而不談文化,又如何創新?只有儒家,重文化傳承,才可產生文學、科技。

事實上,我國素來不乏創新,近代科技自明、清後失足,我個人認為主因在政治上的高壓而非儒家思想之果。朱元墇確為一代雄主,惜其私心太重,種下中國衰敗數百年之禍根。

2008-8-6 22:59 妖刀村正
[quote]原帖由 [i]巴克豪斯[/i] 于 2008-8-6 22:37 发表

漢武獨尊儒家,除了方便統治外,不可否定的是其具其他思想沒有的優勢,在人倫、社會、文化方面都有所照及。

如果中國以道、法、墨其中一家治國,那我國絕不會有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化,如唐詩、宋詞等都不太可 ... [/quote]


儒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争论颇多~偶才疏学浅,也不敢妄言。不过仅以孔孟之言观之,理想主义的成分相当浓厚,或者说是在向去除基本人性的方向迈进,认为否定了人类欲望的人才能成为圣人。后来的学者将其彻底极端化,最终导致扼杀人性学说的出现。

     当然,以照儒家学说要求臣民,自然相当有利于统治。因为人性的本质就是自私和欲望,扼杀了人性也就扼杀了欲望,也就大大减少威胁统治的因素出现。但是,伟大的君主自己,特别是在中国,恰恰是那些欲望超过了一般凡人的野心家~我们今天以之为民族自豪的秦皇汉武,唐宗明祖,其内心都极大程度的悖离了儒家学说~而他们的功绩是彪炳千古的~
   
      就民众来说,完全鼓励其人性的发挥,势必引起社会的动荡。而彻底否定人性的积极意义,也必将导致民众思维的僵化,社会发展的停滞。这也是为什么儒家学说发展到极致后的“五四”时期,很多人希望彻底否定儒家学说的原因

     所以,我同意这种观点: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儒术本身并不见得比其他学说更先进,只是特别有利于统治臣民的工具而已~

[[i] 本帖最后由 妖刀村正 于 2008-8-6 23:00 编辑 [/i]]

2008-8-7 10:00 bdzy2004
回复 #1 村夫 的帖子

其实一尊一废,不过是统治阶层针对当时政治形势的选择罢了,可用的留之,不可用则弃之

2008-8-25 17:55 巴克豪斯
[quote]原帖由 [i]妖刀村正[/i] 于 2008-8-6 22:59 发表



儒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争论颇多~偶才疏学浅,也不敢妄言。不过仅以孔孟之言观之,理想主义的成分相当浓厚,或者说是在向去除基本人性的方向迈进,认为否定了人类欲望的人才能成为圣人。后来的学者将其彻 ... [/quote]
為什麼你看孔孟之言的結論,會跟我有這麼大的不同?

在我看來,孔孟之儒家乃先秦諸家中最符人性的一個。孔孟從不鼓勵人去除人性,他們認為人行善舉,就是他們本性的發揮。因此,說孔孟去除人性,那只是你對人本性的解讀與他們不同。荀子提性惡,該對你口味;但就是荀子,也只是說「得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說的是克制而非去除。話說回來,就是孔孟也從未將欲望徹底否定。如告子說「食色,性也」,孟子便沒否定。只是他認為人生有比欲望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仁、義。魚與熊掌,說的就是這個。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的確,在孔子眼中,人如能喜愛仁義如好欲一般,已是了不起的啦。

另外說到聖人,在我看來,聖人只是儒家追求的一理想,是一種在「仁」之上的境界,是只能追求而不能實現。聖人是什麼,孔子並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但在〈論語 ‧ 雍也〉中,子貢問「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回答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由此可見,孔子心中的聖人,是能給人民安居樂業,教化人民的人。從這角度而言,唐宗可謂聖。

至於說優劣先進,在乎個人。我只是想指出儒家思想乃先秦各家中最全面的,照顧最廣的。因此被統治者選用有其必然性而已,並不是講儒家思想優於其他。

2008-8-26 14:49 ssk006
法家思想也是博大精深的,只不过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太对,法家思想本身没什么问题。

2008-8-26 18:52 巴克豪斯
[quote]原帖由 [i]ssk006[/i] 于 2008-8-26 14:49 发表
法家思想也是博大精深的,只不过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太对,法家思想本身没什么问题。 [/quote]
不太明白你所指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麼。是指法家解决問題的方法?還是用法家治國的統治者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是前者,那「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就是思想的一部分;既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太对」,那又從何說「法家思想本身没什么问题」呢?如是後者,那正如樓主所說,統治者之治國手腕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據治國思想,如秦始皇下挾書令,其本便在「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先王之語,以吏為師」之法家思想。

2009-5-26 11:37 ryhme1
也能言之2者分別 在於秦是征服   漢是統一吧

2009-6-24 01:35 zhanxu
回复 #8 秦川雄帝宅 的帖子

汉武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大独裁!
秦始皇的坑儒大多是一些方术骗子,他是被千年的读书人写坏了,可叹啊

2009-6-24 08:22 KYOKO
异曲同工罢了

2009-7-22 21:44 鬼手书生
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算是灭亡了。
汉武帝的“尊儒”思想来源于董仲舒,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儿曲解了儒家。坑未必坑得尽,这一尊啊,倒真将其给尊完了

2009-7-27 22:28 吃饭猛喷罗大傻
秦始皇是不是坑儒这个话题一直争论不休,但可以肯定始皇即使真的坑儒,也不是抵制儒学思想。始皇虽重法,却没有将儒家一棒子打死,不过是坑了四百多个所谓“知识分子”罢了,比起人家朱棣杀方孝孺十族那个数目还差得远。天下儒者应该不止四百这么少吧!

2011-9-7 14:52 yanghan1974
秦朝用的是法家治国,汉朝是儒道并重,结果完全不同。

2011-9-18 22:46 天敌之怒
[quote]原帖由 [i]yanghan1974[/i] 于 2011-9-7 14:52 发表
秦朝用的是法家治国,汉朝是儒道并重,结果完全不同。 [/quote]

秦朝法家治国,则横扫六合。

汉朝之初兴,始于黄老。则百姓安居。

汉武独尊儒术又带来了什么?倒是其后的下坡路走的还算是稳当。

PS:黄老属于道家,法学源于道家。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天敌之怒 于 2011-9-18 22:49 编辑 [/i]][/color]

2011-9-19 12:26 孔方
汉宣帝说得好:“汉家自有法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无论儒家还是道家,真用到政治上其实都是外儒内法或者外道内法,并没什么不同。

2011-9-22 00:06 黑传说
他们坑的和尊的可不是同一类人。

2011-9-23 23:56 三国赤壁周郎
最近研究表明,“坑儒”跟“焚书”是两码事,楼主说的那是“焚书”,不是“坑儒”。“坑儒”跟所谓思想专制是没有关系的,是因为秦始皇因卢生说了自己坏话,一怒之下拿文学方士这类人出气,不能跟汉武帝的“尊儒”混为一谈。
而且王立群也提及秦始皇手下还有叔孙通、陆贾这类儒生,看来秦始皇确实重法,但未必反儒,只是不重用儒生罢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