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禅让是历史无可奈何的选择【转】


2004-1-18 23:23 stranger
禅让是历史无可奈何的选择
   
   文/春水无澜
   
   禅让在儒家的字典里代表着上古圣贤政治,在仲尼门徒一相情愿的梦想中,禅让是儒家道统战胜政统的标志。天下惟有德者居之,执掌政权的领*袖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完人。这就是所谓的圣人治国。按照这个逻辑,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都是圣人治国的标志性人物,只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以后,这种政道合一的政治模式才被破坏。孔子只是“素王”,虽然自命为圣贤政治的不二传人,数度周游列国,可始终与政权无缘,且屡屡厄于野人,空剩下“道不行,乘桴桴于海”的无奈;而控制政权的王霸却免不了道德权威的缺憾,在他们的视角里,天下惟有力者居之,夺取天下和保全天下,需要的只是富国强兵,至于仁义道德,那是装点殿廷、遮掩霸气的一种文饰,最多也只是包裹尔虞我诈、纵横捭阖的一层糖衣。
   
   这是儒家士子永远的遗憾。自孔子始,历代儒家领*袖都在为恢复上古圣贤政治而努力。不过他们不再奢望圣人能执掌政权,他们只是希望执掌政权的领*袖能成为圣人,也就是所谓“致君尧舜”。但众多儒家士子永远也不知道,恐怕也永远不想知道,这个上古政治春梦,真的存在过吗?它也许只是孔子夜梦周公醒了后的模糊记忆?如果只是因为这一点美丽的残梦,而用数千年的光阴来反复试验,那代价简直就是不堪回首。可是,历史竟真的是那么残酷。
   
   
   尧舜禅让的政治谎言
   
   
   最早对尧舜禅让提出质疑的是魏文帝曹丕,他在接受汉献帝“禅让”后脱口而出了一句话:“舜禹受禅,我今方知”。在政出于曹氏的现实面前,当了多年政治傀儡的汉献帝,再也无法与没有道德包袱的曹丕并立于世了。曹丕以己心度舜禹之腹,一下子就击碎了尧舜禅让的美丽政治神话。
   
   一部有别于正统的异类史书《竹书纪年》也支持这种说法: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直说就是,舜发动政变,囚禁了帝尧和太子丹朱,夺取了帝位。舜一上台就进行政治肃反,迅速铲除忠于帝尧的政治势力。透过《尚书》的正统文字,我们依稀还看到这之中的残酷和恐怖:“尧使舜嗣位,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服。”在演了受禅的一出戏之后,舜就迫不及待地诛杀了忠于帝尧的前朝重臣,用杀猴给鸡看的策略,来警告任何敢质疑其权力合法性的异见人士。也只是在这种屠杀的恐怖之下,天下人才被威服。《尚书》的意思很明显:“四罪而天下服”——如果不采取这种非常而坚决的手段,如果不放弃妇人之仁,也就是说,不对帝尧的“四大护法”下重手,则天下是不能服的。
   
   现在让我们剥下儒家描在舜身上的美丽文饰,看看真实的舜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们都知道,舜起自田间,躬耕历山。一个乡下的穷孩子,在和平年代又怎么能有那样大的造化呢?从一个普通村民,数十年间竟能先娶帝尧二女,成为朝廷重臣,再为摄政王,最后践天子位。这不能不说是个异数,也不能说舜没有过人之处和独得之秘。
   
   在和平年代,获得政治地位自有它的一定程序,比不得乱世,王侯将相多出于草莽。因此,和平于小百姓是福气,但于政治野心家却不能不说是个限制。但对于真正有手段的政治高手,和平未必就是障碍。我们知道,科举时代通过考试获得进身之阶;在科举之前,选拔官员是征辟。所谓征辟,就是朝廷听说某人有贤名,就下诏调他为政府效力,就是让他出任官员。因此,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要想进入政治轨道,就不能默默无闻,就必须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可是怎样才能博取名声呢?无非是德行或才能出类拔萃,但以才能显名于世,不如用德行获得名声来得快。因为,才能要到为官用事时才会看出来,可德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表现,所谓大德只在细行,每一件小事都可以彰显一个人的高尚品德。所以呢,世上有志“兼善天下”、等待朝廷征辟的人,就在德行上猛做功夫,不是以隐逸山野来彰显自己淡泊名利的高行,就是以事亲至孝来获得孝子的美名,或者以仗义疏财获得一方善人的荣誉称号。这在征辟制度实行得比较积极的汉代最明显。
   
   舜的独得之秘就是他的作秀功夫一流。舜所以被帝尧征辟用事,就在于他在德行和才能上都获得了非比一般的社会声誉。他在隐逸、孝行和才能上都下了一番功夫。他首先在孝上着力,不过这也得力于他全家的配合,他们甘当负面的配角,为了舜的政治崛起,落下千古骂名。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话,那舜的“军功章”上怎么着也有他父母和弟弟的一半。史载舜“父顽母嚣弟傲”,他的父亲、继母和异母弟,为了杀害他,费尽了手段。这里有些让人不明不白,舜家并没有多少财产,舜在家庭里面的对手为什么屡屡要对他赶尽杀绝?甚至更不可思议、不合情理的是,在舜已经做了帝尧的女婿之后,他的家人还在继续进行对他的种种谋杀活动,在舜修谷仓时火烧谷仓,在舜穿井时落井下石,种种都志在杀之而后快。虽说有后妈就有后爸,但舜的父亲也未免太冷酷无情了吧。要说杀舜是他弟弟象为了独得家产,但在舜贵为驸马后,对于自私的象来说,攀附哥哥比杀害哥哥更能获得利益。儒家的史书对此有一个解释,象在这时候之所以还企图谋杀舜,是为了兄终弟及,继承舜的琴和两个如花似玉的公主嫂子,自己做帝尧的驸马。这种说法很牵强,因为杀害驸马的政治风险太大了。试想,舜的非正常死亡,最大的犯罪嫌疑人只能是象母子,因为之前他们就有种种对舜不善的恶名传于外。象难道不明白,骄傲的两位公主会跟杀夫仇人结婚吗?她们会放过杀夫之人吗?以人心度人心,无论君子还是小人,规避危险是一样的。因此,正史关于舜与其家人的恩怨,不是执掌政权的舜的创作,就是他们合演的双簧。
   
   但创作也好,双簧也好,反正舜通过它获得了孝子的美名,这才是最终目的。有了孝子美名后,舜就在历山地面上轰轰烈烈地演绎起他的德与能。他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以致他到哪里,老百姓跟到哪里;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舜一到就迎刃而解;老百姓发生纠纷,也都找他均裁,他一裁还无有不服。当然,这也都是后来舜的御用历史学家所言。总之,他的名字很快穿越历山,上达天听,于是就被朝廷征辟,入朝用事。
   
   舜到了帝尧的朝廷,很快得到帝尧的欢心。帝尧末年,灾害频仍,“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淮山襄陵”。共工、鲧、欢兜等一干名臣此时都在朝用事,这些人都是舜的前辈,舜想有所为,不能越过他们。但他们都没有舜的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舜是驸马,是帝尧在丹朱之外最信得过的人。也许就是因为这份相信,尧晚年不问政事,沉迷修道,对舜的奏请一概是圈阅同意。在舜用事20年之后,朝廷早已物是人非,昔日英华未经秋而凋落,舜之羽翼已成。政出于舜而不在尧,帝尧大权旁落后终被幽禁深宫,太子丹朱也被另处囚禁。但老奸巨猾的舜并没有马上取代尧,他只是摄天子政,在做了8年摄政王之后才惺惺作态一番,假意归政丹朱,但据说由于老百姓不同意,他才勉勉强强地登上帝位。
   
   关于舜归政丹朱的作秀,司马迁这样写到——
   
   “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
   
   试比较一下,一个是当政近30年,又是当今摄政王,满朝文武几乎尽出于他栽培;一个虽然是太子,却早被政敌加上了不贤之名,并被幽囚多年。一无羽翼、赤手空拳的太子又怎么能与积威积权的摄政王抗衡呢?只要脑子没进水,没有人会不朝舜而朝丹朱的。舜的摄天子政,在数千年后还有王莽的居摄和假皇帝相比美。有趣的是,舜假惺惺地叹气:“天意如此”,王莽后来废汉时也有样学样地说是迫于“皇天威命”。不管是不是王莽东施效颦,但起码王莽看清楚了尧舜禅让的实质。从来惟大英雄能识英雄,也惟大奸雄能识奸雄。后文要说的王莽、曹丕、司马炎、刘裕等,都是舜数千年后的私淑弟子和知音。
   
   这种政治权谋就怕有了开头,坏的先例一开,就免不了骨牌效应。舜费尽心机地登上天子位,却也同时坐上了政治火山。帝尧留下的烂摊子要他去收拾,天下虽然一时被他恐吓住了,但他接收的只是个泽国,洪水泛滥经年,人民几为鱼鳖。要想真正坐稳天下,当务之急是把水治好,只有先服了水,才能真正让人心服。没办法,舜只得起用出于治水世家的禹。在此之前,舜杀了禹的父亲——治水的鲧。杀人父用人子,舜难道不知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吗?可是除了禹,没有人有能力治水,舜不得不控制性地使用禹。禹后来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除了表明他敬业外,也许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不想让帝舜抓住他的一丝一毫的缺失。如果他治水过程中过家门而入的话,帝舜完全可以因此下诏斥责他“疏于职守”、“为家忘国”,甚至扣上更严重的政治帽子: “罔顾圣恩,不体朝廷拳拳爱民之心,为儿女私情而忘君臣大义”。大禹后来以俭朴著称,恐怕也与他所处的百般猜忌的政治环境有莫大干连。
   
   对于大禹来说,怀抱血海深仇,在仇敌手下讨生活,只能是如履深渊,如履薄冰。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颇得大禹遗风,当他哥哥被所谓的更始帝刘玄杀害后,刘秀没有逞匹夫之勇,而是继续面不改色地效忠于刘玄,终成大业。大禹的行事低调,使得他在极具心机的帝舜手下没有出什么差错。也许是人算不如天算,怀抱原罪的大禹后来竟因为治水这件苦行而最终夺得天下,并顺利传位于子而成就了夏朝的帝业。当然这是后话。
   
   而当大禹奉诏治水时,洪水已经成了国家的心腹之患,治水也自然成为国家压倒一切的任务。整个国家都被动员起来,所有的衙门、所有的资源和所有的人都要为治水让路,在此过程之中,国家的权力中心无形中就与治水指挥部重合起来。国家的生杀予夺,人事上的升迁进退,都可以凭对治水的态度“一票否决”。这在帝舜是不得以为之,但在大禹来说,却是个天与的莫大机会。最终,大禹疏通九河,引江入海,建下旷世之勋。也因了这一德被万民的震主之功,更主要的是在治水过程中无形中控制了整个国家机器,掌管了整个国家的人财物,大禹的光芒盖过了帝舜。在伯益等部将的拥戴之下,禹受舜禅也就顺理成章了。
   
   历史在此又简单地重复了一下。禹受舜禅,也照抄帝舜当年的旧作——
   
   “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
   
   不过大禹不像舜当年那么做作,没有说什么天命不天命的。虽然也是辞辟了一番,那也是程序的需要。大禹虽然也是逼退了帝舜,强行当上天子,但同帝舜全靠沽卖孝名来获取政治资本相比,毕竟建立了惠泽苍生的不世奇功。其践天子位,也算实至名归,天心所向。
   
   起自田土的帝舜,终被玩水的人所取代,最后去南方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就地为陵。可怜一个苦孩子出身的退位天子,演了一辈子的戏,到最后收场时,只有娥黄、女英双美哭陵。也许这所谓的巡狩就透着蹊跷,一个被迫退位的前天子还南那门子巡?何况那时所谓的南方可不能与现今的烟柳繁华、温柔富贵的南方可比,那个听起来就恐怖的蛮荒瘴厉之地原是最好的流放地。舜之所谓南狩,恐怕只是政治流放的代名词。不然,他的两位遗孀怎么哭得那样伤心,以致血溅青竹,洒泪成斑,最后殒为湘妃,魂绕九嶷。帝尧二女一辈子荣华富贵,父亲和丈夫先后贵为天子,晚年却迭遭政治打压,最后竟然还蒙尘南荒,怀着不尽的愤懑而去。其情其景真正是“人何以堪”!
   
   不过自帝舜始,禅让也形成了一个规矩,受禅天子也不逼人太甚,还保留了退位天子及其继承人部分特权,允许他们以客礼见天子,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正如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仍允刘协在封地奉汉正朔,并言,“天下之珍,我与山阳共之”。但实际上,他们彼此都从内心不想见到对方,一个怀着道德上的愧疚,一个受不了君臣易位的尴尬,所以是以君臣之礼相见还是以客礼相见,从一开始就是不会成为现实的事;退位君主虽然保有封地,其实就是被监视居住,被软禁在封地。到此之时,即便继续享有天下之珍,又同嚼蜡何异?
   ―
   从舜禹受禅的被历史神化,我们就明白了什么是政治神话,什么是政治谎言,明白了为什么谎言被一再重复后,就成了绝对真理和不可颠*覆的神话。

2004-3-9 20:45 大树将军
又一个曹丕觉醒了。

2004-3-9 21:08 渝南子木
文章分析的很透彻,逻辑性也很好!但是大多东西都是作者一厢情愿的猜想和估计,加上种种史书记载结合现代政治权谋之说,不能说其中一点道理皆无,但是我总觉得以今日去衡量百年前或千余年之前的历史事件和时代环境,也是无奈之举,毕竟时代和环境不同了。不过说到禅让制度,是远古社会的一个必然产物,远古之时,应该说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其实部落首长的更替还是比较民主的,能者居之。应该说当时对于血缘的重视还没有达到后来的程度,因此也就没有出现太多的父死子继的情况。当然我也没有注意过史籍记载三皇五帝时期这方面的情况。只能说当时产生禅让制度应该是历史的选择,但是后来所谓的这些“禅让”诚如作者所言,应该是受到了儒学思想的毒化和影响,自认为接受前朝皇帝禅让,便是受命于天,就是“[color=green]天下惟有德者居之,执掌政权的领*袖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完人。这就是所谓的圣人治国。[/color]” 所以可以看出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中后期,特别是儒学法统一统天下,理学盛行之际,禅让仍然作为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苟存于世!别的不说,作者的这句话我很赞同!!
[color=red]从舜禹受禅的被历史神化,我们就明白了什么是政治神话,什么是政治谎言,明白了为什么谎言被一再重复后,就成了绝对真理和不可颠*覆的神话。[/color]

2004-3-10 10:37 凤飞翱翔
强贴!!!!!!!!!!!!历史的真相,往往不是正统史书所传递的~~

2004-3-10 10:39 bach_xu
有种说法就是中国历史上根本从来就没有过禅让制

2004-3-11 17:54 nbbn
巧言令色,鲜矣仁。
以前说尧舜是动物都说得是头头是道,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反驳呢?

2004-3-26 21:48 wzz1968
观点是对的,当论述有些不合逻辑。
“天下者,天下人的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禅让和赶下台没有什么区别,前者属于同阵营的做法,后者为不同阵营的做法。

2004-3-27 00:10 windsx
禅让相对斩草除根还是温和一些.

2005-1-17 00:15 feiyuyan
感觉在强权的压迫下禅让出现的多

2005-3-31 20:33 旁观者
禅让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什么?往往是杀禅位皇帝于其宅第。

2005-3-31 20:53 醉眼看苍生
估计所谓的四凶也是忠心于尧的大臣

2005-4-1 09:58 zhangxdscb
三皇五帝那时候大家都是部落首领,一群人扎堆打架(比试),谁厉害谁就是头头,这叫“部落选举制度”。和后世的帝王禅让不一样。

2005-4-1 13:04 Dusk
文中很多说法都是春秋才有的吧,把远古部落制度和封建制度相比?

2005-4-1 16:21 柳褴衫
电视剧《雪白血红》里的男主人公大学教授马奇就教导他的学生说: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白纸黑字!真发聋振聩之言也

2005-4-28 15:48 瑶姬小公主
是的,禅让位风起于上古,但不是心甘情愿,尧帝很可能是被舜逼的。

而唐高祖让位于太宗,演义中说是愿意,但事实非如此

2005-4-28 15:50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瑶姬小公主[/i]于2005-04-28, 15:48:24发表
而唐高祖让位于太宗,演义中说是愿意,但事实非如此 [/quote]
父传子非禅让也。

2005-4-28 20:55 羽扇纶巾
1、尧舜禹距今多少年?至少4000多年了!现知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文字的内容经研究多是占卜之类的东西,距今约3500年左右。那个时候的事情要流传下来,多是口耳相授。那样的话,越早的人记载的就越接近事实,这点不能否认吧?
2、假定历史的真相就是如楼主所转载的文章所说的那样。是谁掩盖了历史的真相?他为什么要掩盖?
3、某甲被女友乙甩了,正思报复之策,偶翻《***报》,社会百态版载一新闻,谓有人用硝镪水毁了别人的容。甲未及看完,弃报于地,觅得硝镪水一瓶,数日后乙容已被毁矣!
4、圣人、君子之心岂小人可以度之哉!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