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登闻鼓 » 建议开设“璀璨国学”子区


2006-2-23 20:22 小乐乐
鉴于近来“国学”之风日盛,建议轩辕在“炎黄春秋”版块开设子区“璀璨国学”,一是为了弘扬我们传统的优秀文化,二是使轩辕的版块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中华气息。我们既然叫作“轩辕春秋”,就应该以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等为主体,而目前,“炎黄春秋”版大多只谈论历史,子区“韦编三绝”也只负责对古籍,尤其是史料的整理,却忽视了我们华夏五千年文化中的另一个璀璨点——“国学”,因此今建议开设“璀璨国学”子区,望管理层给与考虑。

文章连线
[color=red]
一:何谓“国学”?[/color]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国粹派邓实称:“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color=red]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清单:我们丢掉了什么?[/color]  

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今,梁启超曾寄望中国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等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稀看见。可是,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新少年中国》,而不仅仅是《少年全球化》?   

【忠孝仁义信礼智勇】   
  何为忠孝仁义?何为信礼智勇?现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见到它们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轶序不再回来,也切断了我们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各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但我们嫁接了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再。   

【道德】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   

【四书五经】   
  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群“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绝望。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孩子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现在,舒乙在北京创办了一家现代私塾馆,专门教授四书五经。   

 【任侠之气】   
  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的渔女。不过,今天他们都在风中消散。再不见独行万里为曾允朋友一诺的男人,再也没有了“拼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的女子。高晓松在他《青春无悔》的文案里这样幽幽地写道。   
  从小就被教导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何来的狂狷豪迈之气?何来风流洒脱的风骨?从来没有过年少轻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读再多的金庸古龙也不管用。   

【匹夫有责】   
  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们既没有为别人奉献的义务,也没有权利向别人索取,只能为自己负责。《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像是一句空谈。于是,我们坚持不长大,看日本漫画,听Twins,玩PUPA或Hello Kitty,穿满身口袋的阔脚裤,口号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而年方10岁的那一拨孩子,耳濡目染的是这一代人放任自流、无限延长的青春期,他们怎么会知道责任感是何物呢?   

【诗词曲赋】   
  如果上世纪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里才开始接触到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有点迟了?《全唐诗》有42863首,《全宋词》有19990首,李白有诗900余首,陆游有诗6000多首,这还只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零头。然而,我们直到中学毕业所背的还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如何让我们爱慕上我们的浩瀚诗海呢?   
  不是说古典诗词应被广泛应用,但它从我们的视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这个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一个从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袅情丝吹来闲庭院”、“醉里挑灯看剑”这样的情韵滋养着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心灵或许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  

三:国学大师、83岁高龄的冯其庸老先生说,“我曾经讲过,我一生非常幸福,第一点,我是中国人不是外国人。我到外国去也是这么讲,我说我尽管到国外来了,我还是觉得我作为中国人非常的骄傲。第二点,我懂得中国的文字,我特别懂得中国古代的文字。现在很少有人懂古代文字了,如果你懂古代的文字有奥妙,你就越是去领会它,越是觉得其乐无穷。中国的文化非常深奥,你会觉得忽然一下悟过来了,就是觉得这句话这么有意思,有时候高兴地忘记吃饭了,这是真正地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度了。我们的文化是有很深底韵的,推广国学,推广国学之美,推广文字之美,让大家来享受,将会有很大的作用,对社会作出很大的贡献。”

2006-2-23 21:03 桓大司马
已有韦编、诗词、武侠诸版,其余项目,貌似空间不大

2006-2-23 21:09 小乐乐
[quote]原帖由[i]桓大司马[/i]于2006-02-23, 21:03:55发表
已有韦编、诗词、武侠诸版,其余项目,貌似空间不大 [/quote]
不过“国学”与这些不同啊!“国学”更能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有历史底蕴,应该给与考虑的空间!

2006-2-23 22:23 慕容十二郎
[quote]原帖由[i]星陨如雨[/i]于2006-02-23, 21:09:57发表
不过“国学”与这些不同啊!“国学”更能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有历史底蕴,应该给与考虑的空间! [/quote]
經可往韋編
史可往炎黃
子集散落于詩詞、古典、對聯諸版
毉卜星相可往時尚——最傳統的東西現在反成了最時髦的了  
琴可往影音
棋可往體壇
書畫也有專門板塊
術數可往射虎

還有什麽,歡迎補充

2006-2-25 10:09 张建昭
和已有的版块重叠部分很大,而且似乎目前没有多少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