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被逼出来的慷慨就义————不能回头的庞德


2006-2-6 21:56 迎菱
庞德一开始的主人是马超,主人惨败之际投降与主人有血海深仇的仇雠——曹操。本来也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只是因为后来打了一场一败涂地的仗,丢了一条命,被史家金粉粉刷一番,包装塑上,一个惊天地,泣山河的悲剧英雄从此跃然纸上。中华万古不变的文明继续着文字的狡诈,中华郁郁不得抒怀的读书人继续着为古人担忧。

庞德投靠了魏,后来为魏而牺牲,晋承魏统,身为帝王自然要对效忠典范大书特书以儆后人,若是有流血暴力死亡的就格外有说服力。即使说司马氏篡夺了曹家的政权,再担忧魏势余孽死灰复燃, 也犯不上对一个死在历史深巷的人惶惶终日。

于是就这么定下了, 中央代言人的史家开始着手一个英雄的刻画,这让我想到了连环画古代英雄石像,人们崇拜的英雄不过是一个石像,然而让石像变成英雄的却是他的塑造者。陈寿落笔了,英雄诞生了。一切顺应君王的心意。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陈寿仍然尽着一个历史记录者的职责,庞德前半生与马超的关系得到它应有的一笔,只不过那一笔很淡,很淡。但陈寿至少可以对后世说:该写的我可都写了,我尽责了。

尽责......

什么时候人有了思想,就有了责任,伴随人生而生,伴随人死而灭。道义,家庭,君臣,职务...... 有些人尸位素餐却青云直上,有些人敬忠职守却屡遭冤枉。武将的责任就是忠。有些人对一个人忠,天下却骂他是为虎作伥。有些人被天下拥戴仰慕,但是被他背叛过的少数人却在墙角里用毕生的仇恨去诅咒他。

什么是天下,什么是对错?不同对眼睛中有不同的解释。

道义上,庞德是属下,属下的职责应该是追随主人。但是马超兵败的时候,他选择了择木而栖,而他投靠的高枝恰恰是杀了他主人一门的与他主人不共戴天的仇人。马超不可能原谅庞德了,马超不会恨庞德釜底抽薪在最需要的时候离他而去,他恨得是庞德投靠的那个人偏偏是他!!!

他!!

他,带重兵临潼关,他, 逼得马超反判后顺理成章的将逆判的罪名扣押; 他,屠杀了二百多无辜老弱,全是马超最亲的亲人。他做的事,除了马超,庞德看得一样清楚.

冤屈,愤恨,孤独, 误解, 无人理会,敌众我寡, 重创,痛。 马超的内心世界,庞德洞悉。

为什么还是要偏偏投靠他?人到了关键时候还是为自己考虑得多一些.毕竟道义管不住本性。马超宁愿庞德骂自己把他们引入不归路,战败的一方始终是官衔最高的那个背所有的黑锅。马超不会推脱责任。若是庞德杀了自己,自己未必更加不好过。但庞德偏偏投靠了自己最不能饶恕的那个人。所以庞德一样不能为马超饶恕。

庞德已经不能回头。

投降的日子不会好过,就好象项羽的兵,成就了刘邦的天下。韩信,英布的风光终让路新主人真正风光开始.洪承畴是明朝第一叛徒,却是满清第一功臣。新主人给了他财富,地位,权势,但同时又将他的名字耻辱的钉在贰臣传上。吴三桂对清朝开国的功劳算大的了吧,民间只会说他是卖国贼。反复令人没有安全感,然后恐怖,然后就厌恶,打压。吕布再勇猛,到最后连刘备都放弃他。于禁诚惶诚恐,还是被虞翻鄙夷羞辱。这就是降臣的命运。


“樊下诸将以德兄在汉中,颇疑之”


史墨贵精,这一行已经说得太多。


“我受国恩,义在效死”

他已经将曹营当成了祖国。


他要洗刷他的过去,他要让别人忘了他曾经也是个贰臣。他只想一心一意做一个曹营人,为曹营效忠。他不愿意别人再提他和马超那段关系。无论是樊下诸将在自然不过的怀疑,还是后来关羽“卿兄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的劝说。

人,一旦不能回头。就变得顽固的冷酷。

李益不认霍小玉,张君瑞抛弃崔莺莺,贾探春矢口否认自己卑微的生母,川岛芳子口口声声说“我是日本人”。 人一旦身份变了,就永远变了,只有辛酸的否定过去,否定自己。

康熙让韦小宝剿杀天地会,剿杀和他过去有关系的一切。这是一个最后机会,脱胎换骨,一心一意做满洲人。

韦小宝是个平凡人,没受过多少教条的熏陶,是个本性大过自制的平凡人。他退了一步。但是庞德不可以。

他对那个“机会” 还抱有幻想,只要他战功赫赫,他将以曹营将军的姿态高站着,旁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时将不会见到往日西凉的叛徒,实力代表一切嘛。

庞德举起了刀,向一切告别,自己曾经的主人,自己曾经的骨肉兄长......割断了那一段历史,割断了同曾经的自己千丝万缕的血肉连系。


是鱼死?还是网破?风浪,不利于撒网的天气。


连天也不放过他,密密而有规律下降的雨丝合并逐渐高涨的水位共同嘲笑着他。

孤立无援,树木城池投来冷冷的目光。那是他曾经看着另一个人的眼光,如今当年的自己目光也这样冷漠的看着现在的自己。人都是自私的,自私到连自己也不放过。

天雨没有因他的绝望而迟滞,身边人的血也在继续的流,


情上,他无退路

义上,他若是屈膝,马超不会和他融洽,他会比后来于禁的命运更惨。

职责上,他输了,他要承担所有的责任。活下去,他永远是个失败者,但是,如果以身殉职,一切将会不同。

......

雨丝混合着血丝,冷漠而无情,风声妖笑着,混合着急切的催促,听仔细

“死”!“死”!“死”!“死”!“死”!

长期的压抑,令他终于开始发泄。

来吧,杀老子好了。反正老子活着窝囊气受够了,还会怕你们这群龟孙子?

庞德选择了死。

庞德没想过自己会成英雄,如果他知道,他会羞愧,因为他和于禁一样,失节, 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只不过他死了,令他被挑选成为“忠君”楷模,并被雕塑成英雄。

2006-2-6 23:33 煲呔曾
庞德被[b]史家金粉粉刷一番,包装塑上[/b]?庞德选择了死,史家記錄了,不代表“金粉粉包装”。难不成要说他“被逼慷慨就义”才公道?

“被挑选成为“忠君”楷模,并被雕塑成英雄”的是关羽。关羽也选择了死,史家也記錄了。不同的是关羽的形象有被大力粉刷一番。

2006-2-7 00:22 ☆慕容泪☆
无论在演义中、游戏中还是正史中的庞德都是最让我感动的三国人物。
也许我受到《三国志曹操传》这游戏的影响很深,感觉上我的性格与他非常相似。那就是“面对现实”、“无怨无悔地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不能回头”,楼主形容得非常适当,庞德就是忠于武将职责的代表人物。
也许他降曹是错,即使是错,错了就不要回头,做,做下去,做自己无怨无悔的事,以自己作为赌注去尽自己的职责,不管结果如何,尽作为武将在沙场上的职责。

另,庞德拒降关羽和曹操对他的信任和器重是分不开的。

2006-2-7 00:24 大雄GG
只能说庞德没有张辽那样的厚脸皮

2006-2-7 00:35 superzz_0
话分两头,庞德不是什么忠义之士这个很正常,不过其老主子马超也不是什么好货色,父亲之死自己拖不了干系.也许正是因为马超人品不佳,庞德才选择降曹吧

2006-2-7 22:24 斩杀大将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6-02-07, 0:24:18发表
只能说庞德没有张辽那样的厚脸皮 [/quote]
张辽怎么厚脸皮啦,吕布本来就背负着三姓家奴的名号,搞不好张辽若不是因为忠义,早跳槽了.至于张辽降曹是否因为关羽与大耳的求情么,<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

2006-2-8 01:25 大雄GG
张辽比吕布还多换了两个主人,而且吕布反主最后自己做老大,张辽则当一辈子的小弟

2006-2-8 01:30 恋柳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6-02-08, 1:25:56发表
张辽比吕布还多换了两个主人,而且吕布反主最后自己做老大,张辽则当一辈子的小弟 [/quote]
张辽是在自己君主势力败亡后才投降另一方的 与吕布不一样

2006-2-8 01:32 大雄GG
吕布是做掉自己主子,张辽是谁做掉自己主子就跟谁干,确实不一样

2006-2-8 01:33 恋柳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6-02-08, 1:32:04发表
吕布是做掉自己主子,张辽是谁做掉自己主子就跟谁干,确实不一样 [/quote]
当然不一样 知道就好

2006-2-8 01:48 大雄GG
张辽比吕布还多换了两个主人,而且吕布反主最后自己做老大,张辽则当一辈子的小弟

我有说张辽和吕布一样么?

2006-2-8 01:49 恋柳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6-02-08, 1:48:10发表
张辽比吕布还多换了两个主人,而且吕布反主最后自己做老大,张辽则当一辈子的小弟

我有说张辽和吕布一样么? [/quote]
这说明吕布是三姓家奴 而张辽不是 当然不一样

2006-2-8 01:52 大雄GG
吕布只和董卓誓同父子,三姓是扯不上的

2006-2-8 02:01 恋柳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6-02-08, 1:52:36发表
吕布只和董卓誓同父子,三姓是扯不上的 [/quote]
当然 张辽不会到处认爹 也不会杀害主子

2006-2-8 02:17 大雄GG
所以我只说张辽脸皮够厚,不说他心够黑

2006-2-8 02:22 恋柳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6-02-08, 2:17:48发表
所以我只说张辽脸皮够厚,不说他心够黑 [/quote]
张辽只是在君主败亡后才投降的 与吕布弑主不一样

2006-2-8 04:08 迎菱
我是觉得1 庞德投降了也没好日子过,于曹,失败将士+投降分子,于汉,如何面对哥哥和马超?进退维谷,我是他也不活了,索性骂个痛快。

2 于文则很冤,比庞德更冤,因为庞德投靠的那个人和马超死仇,文则投靠关羽好歹和曹操,徐晃都有交情,算不上你死我活。我是他也投降阿。

3 文则好惨,虽然投靠关羽,没有一句辱曹,没有杀过一魏人,而且那次战役他又不是总指挥。为什么曹丕不肯谅解他,反而对庞德......

诶,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死往往成了最简单的方法。

2006-2-8 07:56 Hawk_cn
[quote]原帖由[i]迎菱[/i]于2006-02-08, 4:08:54发表
我是觉得1 庞德投降了也没好日子过,于曹,失败将士+投降分子,于汉,如何面对哥哥和马超?进退维谷,我是他也不活了,索性骂个痛快。

2 于文则很冤,比庞德更冤,因为庞德投靠的那个人和马超死仇,文则投靠关羽好歹和曹操,徐晃都有交情,算不上你死我活。我是他也投降阿。

3 文则好惨,虽然投靠关羽,没有一句辱曹,没有杀过一魏人,而且那次战役他又不是总指挥。为什么曹丕不肯谅解他,反而对庞德......

诶,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死往往成了最简单的方法。 [/quote]
于禁在魏国负有盛名,他的投降当然和庞德不一样了

2006-2-8 09:33 昨天
有些时候当你死了会比活着好时,你就要果断的去死

2006-2-8 10:43 金枪赵子龙
换主子的太多了,赵云不也换过?

2006-2-8 11:07 大雄GG
赵云可没投降给把自己老大做掉的主子

2006-2-8 11:33 暂时发言马甲
张辽可是带兵投降给正在打自己主子的主子。(曹操,董卓)

2006-2-8 11:46 平生最爱周公瑾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6-02-08, 2:17:48发表
所以我只说张辽脸皮够厚,不说他心够黑 [/quote]
顶一个
张辽本不是个忠义为先的人.不过良臣择主而侍,也没什么不好的.

2006-2-8 11:53 昨天
其实忠义又有什么用呢,不过是被后人说说罢了,打不过时要不你就去死,要不你就投降,你会选哪个?

2006-2-8 11:59 平生最爱周公瑾
[quote]原帖由[i]昨天[/i]于2006-02-08, 11:53:38发表
其实忠义又有什么用呢,不过是被后人说说罢了,打不过时要不你就去死,要不你就投降,你会选哪个? [/quote]
正是,尤其在军阀混战的年代里,不存在说民族矛盾的话,有些有才华的人可以为了把自己的才华都发挥出来而选择换个主子

2006-2-8 13:52 恋柳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6-02-08, 11:07:02发表
赵云可没投降给把自己老大做掉的主子 [/quote]
老大都没死就急着投降 脸皮更厚

2006-2-8 14:02 Hawk_cn
[quote]原帖由[i]平生最爱周公瑾[/i]于2006-02-08, 11:46:57发表
顶一个
张辽本不是个忠义为先的人.不过良臣择主而侍,也没什么不好的. [/quote]
不错! 张辽雁门马邑人,生于边关,勇猛强健,本来就是和吕布同属一类人,发家史都很像。 像张辽这样以武勇留名的人,在演义里竟成了义将和三分智将,唉演义何止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阿,学历史的受害不浅呐。

2006-2-8 14:37 司馬中原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08, 14:02:38发表
[quote]原帖由[i]平生最爱周公瑾[/i]于2006-02-08, 11:46:57发表
顶一个
张辽本不是个忠义为先的人.不过良臣择主而侍,也没什么不好的. [/quote]
不错! 张辽雁门马邑人,生于边关,勇猛强健,本来就是和吕布同属一类人,发家史都很像。 像张辽这样以武勇留名的人,在演义里竟成了义将和三分智将,唉演义何止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阿,学历史的受害不浅呐。 [/quote]
四肢發達不一定就頭腦簡單,三國演義有吹過張遼嗎?三國志又什麽時候說張遼有勇無

2006-2-8 14:50 Hawk_cn
[quote]原帖由[i]司馬中原[/i]于2006-02-08, 14:37:09发表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08, 14:02:38发表
[quote]原帖由[i]平生最爱周公瑾[/i]于2006-02-08, 11:46:57发表
顶一个
张辽本不是个忠义为先的人.不过良臣择主而侍,也没什么不好的. [/quote]
不错! 张辽雁门马邑人,生于边关,勇猛强健,本来就是和吕布同属一类人,发家史都很像。 像张辽这样以武勇留名的人,在演义里竟成了义将和三分智将,唉演义何止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阿,学历史的受害不浅呐。 [/quote]
四肢發達不一定就頭腦簡單,三國演義有吹過張遼嗎?三國志又什麽時候說張遼有勇無 [/quote]
请您细细读一遍《三国志魏书十七张辽传》,然后举出显示他有谋的字句,然后我再跟您解释他为什么是以勇著称的。

2006-2-8 15:10 昨天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08, 14:50:29发表
[quote]原帖由[i]司馬中原[/i]于2006-02-08, 14:37:09发表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08, 14:02:38发表
[quote]原帖由[i]平生最爱周公瑾[/i]于2006-02-08, 11:46:57发表
顶一个
张辽本不是个忠义为先的人.不过良臣择主而侍,也没什么不好的. [/quote]
不错! 张辽雁门马邑人,生于边关,勇猛强健,本来就是和吕布同属一类人,发家史都很像。 像张辽这样以武勇留名的人,在演义里竟成了义将和三分智将,唉演义何止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阿,学历史的受害不浅呐。 [/quote]
四肢發達不一定就頭腦簡單,三國演義有吹過張遼嗎?三國志又什麽時候說張遼有勇無 [/quote]
请您细细读一遍《三国志魏书十七张辽传》,然后举出显示他有谋的字句,然后我再跟您解释他为什么是以勇著称的。 [/quote]
张辽本姓聂,因避怨改姓.如果他真的厉害干吗药改姓啊

2006-2-8 15:18 司馬中原
[color=blue]辽谓渊曰:“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乃使谓豨曰:“公有命,使辽传之。”豨果下与辽语,辽为说“太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豨乃许降。

临发,军中有谋反者,夜惊乱起火,一军尽扰。辽谓左右曰:“勿动。是不一营尽反,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人耳。”乃令军中,其不反者安坐。辽将亲兵数十人,中陈而立。有顷定,即得首谋者杀之。

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color]

2006-2-8 15:21 司馬中原
[quote]原帖由[i]昨天[/i]于2006-02-08, 15:10:05发表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08, 14:50:29发表
[quote]原帖由[i]司馬中原[/i]于2006-02-08, 14:37:09发表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08, 14:02:38发表
[quote]原帖由[i]平生最爱周公瑾[/i]于2006-02-08, 11:46:57发表
顶一个
张辽本不是个忠义为先的人.不过良臣择主而侍,也没什么不好的. [/quote]
不错! 张辽雁门马邑人,生于边关,勇猛强健,本来就是和吕布同属一类人,发家史都很像。 像张辽这样以武勇留名的人,在演义里竟成了义将和三分智将,唉演义何止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阿,学历史的受害不浅呐。 [/quote]
四肢發達不一定就頭腦簡單,三國演義有吹過張遼嗎?三國志又什麽時候說張遼有勇無 [/quote]
请您细细读一遍《三国志魏书十七张辽传》,然后举出显示他有谋的字句,然后我再跟您解释他为什么是以勇著称的。 [/quote]
张辽本姓聂,因避怨改姓.如果他真的厉害干吗药改姓啊[/quote]
我記得項羽和他叔父還避仇吳中呢。

2006-2-8 15:23 昨天
[color=red][size=3]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size][/color]
这里就是智勇双全了吧

2006-2-8 15:25 昨天
对了,此帖原本是讨论庞德的,怎么变成张辽了

2006-2-8 15:34 Hawk_cn
[quote]原帖由[i]昨天[/i]于2006-02-08, 15:10:05发表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08, 14:50:29发表
[quote]原帖由[i]司馬中原[/i]于2006-02-08, 14:37:09发表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08, 14:02:38发表
[quote]原帖由[i]平生最爱周公瑾[/i]于2006-02-08, 11:46:57发表
顶一个
张辽本不是个忠义为先的人.不过良臣择主而侍,也没什么不好的. [/quote]
不错! 张辽雁门马邑人,生于边关,勇猛强健,本来就是和吕布同属一类人,发家史都很像。 像张辽这样以武勇留名的人,在演义里竟成了义将和三分智将,唉演义何止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阿,学历史的受害不浅呐。 [/quote]
四肢發達不一定就頭腦簡單,三國演義有吹過張遼嗎?三國志又什麽時候說張遼有勇無 [/quote]
请您细细读一遍《三国志魏书十七张辽传》,然后举出显示他有谋的字句,然后我再跟您解释他为什么是以勇著称的。 [/quote]
张辽本姓聂,因避怨改姓.如果他真的厉害干吗药改姓啊 [/quote]
哈哈!
原来所有的猛男都是不许改姓的。关羽也因为逃难离了家乡,张辽以避怨改姓,正说明了他在家乡不是省油的灯,

看下面吧,我姑且当一回搬运工了,全来自张辽传的


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

布为李傕所败,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请注意,鲁相地位同太守,地位不低)

从征袁尚於柳城,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馀里,道险狭,步径裁通,兰等壁其上。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辽曰:“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遂进到山下安营,攻之,斩兰、成首,尽虏其众。太祖论诸将功,曰:“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功也。

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

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

2006-2-8 15:39 Hawk_cn
[quote]原帖由[i]昨天[/i]于2006-02-08, 15:23:18发表
[color=red][size=3]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size][/color]
这里就是智勇双全了吧 [/quote]
呵呵,首先这是张辽战机判断正确,但这只体现勇将的气质。但是战术上没什么过人之处,没有什么以谋取胜的地方,结果还是硬碰硬,两军相逢勇者胜嘛。

其次,以八百敢死队的自杀性冲锋,确实勇不可挡,但是这离智就有点远了吧,事实上,张辽的勇名正好应该说是从这里来的!

2006-2-8 15:41 昨天
张辽唯一让人记得住的就是逍遥津那场仗,是以少胜多的

2006-2-8 15:51 司馬中原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08, 15:39:26发表
[quote]原帖由[i]昨天[/i]于2006-02-08, 15:23:18发表
[color=red][size=3]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size][/color]
这里就是智勇双全了吧 [/quote]
呵呵,首先这是张辽战机判断正确,但这只体现勇将的气质。但是战术上没什么过人之处,没有什么以谋取胜的地方,结果还是硬碰硬,两军相逢勇者胜嘛。

其次,以八百敢死队的自杀性冲锋,确实勇不可挡,但是这离智就有点远了吧,事实上,张辽的勇名正好应该说是从这里来的! [/quote]
不然,為將者能判斷該出擊還是堅守,本身就是有[color=blue]MOU的表現。[/color]

2006-2-8 16:36 Hawk_cn
[quote]原帖由[i]司馬中原[/i]于2006-02-08, 15:51:02发表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08, 15:39:26发表
[quote]原帖由[i]昨天[/i]于2006-02-08, 15:23:18发表
[color=red][size=3]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size][/color]
这里就是智勇双全了吧 [/quote]
呵呵,首先这是张辽战机判断正确,但这只体现勇将的气质。但是战术上没什么过人之处,没有什么以谋取胜的地方,结果还是硬碰硬,两军相逢勇者胜嘛。

其次,以八百敢死队的自杀性冲锋,确实勇不可挡,但是这离智就有点远了吧,事实上,张辽的勇名正好应该说是从这里来的! [/quote]
不然,為將者能判斷該出擊還是堅守,本身就是有[color=blue]MOU的表現。[/color] [/quote]
阁下所说我不反对,求同存异!

但我还是认为那应该归入胆识,而并不是智谋。

智谋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而不是一时的英豪之气。

2006-2-8 17:05 平生最爱周公瑾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08, 15:39:26发表
[quote]原帖由[i]昨天[/i]于2006-02-08, 15:23:18发表
[color=red][size=3]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size][/color]
这里就是智勇双全了吧 [/quote]
呵呵,首先这是张辽战机判断正确,但这只体现勇将的气质。但是战术上没什么过人之处,没有什么以谋取胜的地方,结果还是硬碰硬,两军相逢勇者胜嘛。

其次,以八百敢死队的自杀性冲锋,确实勇不可挡,但是这离智就有点远了吧,事实上,张辽的勇名正好应该说是从这里来的! [/quote]
同意兄台的观点
另外,我认为评价一个将是智还是勇不能因一个事例而定夺。守合肥确实有智的成分,这也正是张辽事业的最高峰,但从整体来看,张辽还是偏武型的。

2006-2-8 17:08 凤舞九重天
连庞德“活下去,他永远是个失败者”都能联想,这种文章当小说给拥蜀派YY还不错。
刘备几姓家奴,活下去,他永远是个失败者,只不过他打着兴复汉室旗号成功抢了同宗刘璋的土地,并最终称帝,令他被挑雕塑成英雄。

2006-2-8 19:05 书者
[quote]原帖由[i]☆秘书有泪☆[/i]于2006-02-07, 0:22:47发表
无论在演义中、游戏中还是正史中的庞德都是最让我感动的三国人物。
也许我受到《三国志曹操传》这游戏的影响很深,感觉上我的性格与他非常相似。那就是“面对现实”、“无怨无悔地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不能回头”,楼主形容得非常适当,庞德就是忠于武将职责的代表人物。
也许他降曹是错,即使是错,错了就不要回头,做,做下去,做自己无怨无悔的事,以自己作为赌注去尽自己的职责,不管结果如何,尽作为武将在沙场上的职责。

另,庞德拒降关羽和曹操对他的信任和器重是分不开的。 [/quote]
我也一样,特别抬棺决战时说的话

2006-2-8 20:19 golden
不管马超是什么样的人~~对于庞德来说,那曾是自己的旧主,无论如何都不能再以降将的身份去见,因此在他决定与刘备集团为敌时,就决定了他要么胜利,要么死亡~~~其实这是人之常情,不用看的太复杂

2006-2-8 20:21 星凌天琊
[quote]原帖由[i]书者[/i]于2006-02-08, 19:11:39发表
  你小子好象在为马超说话.告诉你,历史上马超比演义里吕布还不是东西.你还说是曹操逼他造反,明明是这小子自己造反.叛父亲,叛朝廷,之后又背叛张鲁.刘璋,还乱屠城,这样垃圾的主子值得跟吗?庞德是被曹操的人感动,所以才誓以死报. [/quote]
嗯...马超一反..在长安的老父亲自然不能存活啊...如果不是早就对父亲有反意的话.怎样也不该把自己父亲陷入绝境..

2006-2-8 22:14 大雄GG
姓是家族的象征,在古代为避祸改姓是为了避免家族蒙羞,不过发达了之后仍不改回去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另外,合肥之战张李出战是曹操的命令,张辽只是遵守罢了,谈不上是自己的谋略

2006-2-9 00:23 平生最爱周公瑾
[quote]原帖由[i]golden[/i]于2006-02-08, 20:19:07发表
不管马超是什么样的人~~对于庞德来说,那曾是自己的旧主,无论如何都不能再以降将的身份去见,因此在他决定与刘备集团为敌时,就决定了他要么胜利,要么死亡~~~其实这是人之常情,不用看的太复杂 [/quote]
有道理,于禁就没想明白这个道理,结果回去活活被气死,活活窝囊死

2006-2-9 00:58 golden
[quote]原帖由[i]平生最爱周公瑾[/i]于2006-02-09, 0:23:32发表
有道理,于禁就没想明白这个道理,结果回去活活被气死,活活窝囊死 [/quote]
于禁也是运气不好~~~要是老曹还活着的话应该还是能容忍他的,因为他毕竟没与曹家为敌,他的行为其实和当年关羽差不多~~~不过他就是在东吴也挺苦闷的,毕竟家小都在北方,人也老了~~~他和庞德的位置不一样,行为并没有高下之分~~~

2006-2-9 17:43 superzz_0
于文则的事情充分说明了草皮不是一个心胸宽广的君主。..

2006-2-9 17:54 Hawk_cn
于禁本来功绩赫赫,无愧于位列曹军武将之首。

他要是想清楚了道理去死,何必自取其辱呢。还得了个恶谥,记传的排名也位列乐进之后了。

2006-2-9 20:13 斩杀大将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6-02-08, 1:48:10发表
张辽比吕布还多换了两个主人,而且吕布反主最后自己做老大,张辽则当一辈子的小弟

我有说张辽和吕布一样么? [/quote]
张辽本来就是丁原手下吕布的人,是跟着吕布叛变,这只能说他是愚忠,吕布叛变董卓,张辽仍旧跟着吕布,哪里有不忠??投降曹操据说也是关羽向曹操求情所至.

2006-2-10 00:40 深蓝判决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6-02-08, 22:14:29发表
姓是家族的象征,在古代为避祸改姓是为了避免家族蒙羞,不过发达了之后仍不改回去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另外,合肥之战张李出战是曹操的命令,张辽只是遵守罢了,谈不上是自己的谋略 [/quote]
曹操只是给出了大概方略,而曹操所想也只是希望他们三人能拖到缓军来到,并没有想到会大胜
从事后张辽下令大胜之后要更警惕,就知道他头脑还是有的
还有在长坂板的时候,也是张辽识破张飞的计谋^^这些都是有书可以查的
谈庞德就谈庞德,怎么扯到张辽有没有头脑上去了~~
如果以演义为准,我可没兴趣又当搬运工,把李飞的文搬出来~~

2006-2-10 00:43 深蓝判决
[quote]原帖由[i]迎菱[/i]于2006-02-08, 4:08:54发表
我是觉得1 庞德投降了也没好日子过,于曹,失败将士+投降分子,于汉,如何面对哥哥和马超?进退维谷,我是他也不活了,索性骂个痛快。

2 于文则很冤,比庞德更冤,因为庞德投靠的那个人和马超死仇,文则投靠关羽好歹和曹操,徐晃都有交情,算不上你死我活。我是他也投降阿。

3 文则好惨,虽然投靠关羽,没有一句辱曹,没有杀过一魏人,而且那次战役他又不是总指挥。为什么曹丕不肯谅解他,反而对庞德......

诶,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死往往成了最简单的方法。 [/quote]
于禁投降,家人可活,庞德则不同~~
至于庞德降曹,貌似是马超先把庞德甩了

2006-2-10 14:31 大雄GG
还有在长坂板的时候,也是张辽识破张飞的计谋?

张辽能去长坂么?

另,张辽是在吕布做掉董卓后才投靠吕布的,不是什么一开始就在吕布手下

2006-2-10 14:46 恋柳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6-02-10, 14:31:46发表
还有在长坂板的时候,也是张辽识破张飞的计谋?

张辽能去长坂么?

另,张辽是在吕布做掉董卓后才投靠吕布的,不是什么一开始就在吕布手下 [/quote]
君主败亡后张辽才投降 这跟吕布弑主有本质的区别

2006-2-10 14:51 大雄GG
古人喜欢把君主比做父亲,至少张辽就这么比过,换而言之就是谁杀了张辽的老爸谁就是张辽的新爸爸

说张辽的脸皮厚有什么问题么?

2006-2-10 14:53 恋柳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6-02-10, 14:51:35发表
古人喜欢把君主比做父亲,至少张辽就这么比过,换而言之就是谁杀了张辽的老爸谁就是张辽的新爸爸

说张辽的脸皮厚有什么问题么? [/quote]
而吕布却是亲手杀了自己爸爸投靠另一个爸爸

2006-2-10 14:57 大雄GG
我说张辽脸厚关吕布心黑什么事么?

2006-2-10 15:03 恋柳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6-02-10, 14:57:01发表
我说张辽脸厚关吕布心黑什么事么? [/quote]
张辽至少没把吕布杀了投靠别人 一直跟随吕布到下坯败亡才投降

2006-2-10 15:05 大雄GG
张辽脸厚有关吕布心黑什么事么?

张辽要能把吕布做了自己当老大那他就不是脸厚而是心黑了

2006-2-10 15:06 恋柳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6-02-10, 15:05:21发表
张辽脸厚有关吕布心黑什么事么?

张辽要能把吕布做了自己当老大那他就不是脸厚而是心黑了 [/quote]
有什么记载证明投降=脸厚?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