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4 18:42
孙悟彻
中国社会革命史简析
革命,是战争的最高品位,是社会的巨大变化。成汤革命、武王革命、辛亥革命,用的是暴力手段;技术革命、工艺革命、产业革命,用的是发明创造。
一、20世纪中国的社会革命
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部分“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展望”中指出: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就是孙中山所说的“革命尚未成功”。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的意思是两个,并且是紧密相联的:一是穷人翻身闹革命建立公有制,二是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国家工业化建设,即,先无产阶级革命后重工业革命。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一场“新的革命”--首先要解决十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如今,自行车、手表、家电已经进入普通家庭,短缺经济时代彻底过去,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表明轻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属阶级革命类,重工业革命、轻工业革命属产业革命类。这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社会革命。
同理,20世纪之前,中国的社会革命也可以分为两大类:生产力的革命和生产关系的革命。
二、20世纪之前中国的社会革命
1、黄帝、炎帝等史前“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知母不知父”。尧、舜、禹初生时“从母所居为姓”,婚后表现突出被妻部落选为首领接班人。如,舜,其母握登“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婚后则随妻姓“虞”。由于男子出嫁,父子便不同姓,故尧为“陶唐氏”,丹朱为“有扈氏”;舜为“虞氏”,均为“商氏”;鲧为“崇氏”,禹为“涂山氏”。这显然是母系氏族制。
2、禹子启废除“禅让制”,自行继承父亲的权位,赖在娘家不走,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护,才开始了“同姓相传”,男子娶妻。这是父系氏族制的正式确立。“夏”是个部落联盟,不是个国家。
3、成汤革命前,由《汤誓》确立了领袖强权;革命后,由《汤诰》确立了社会秩序,《伊训》还严禁“三风十衍”。这才是国家政权的开始。政权的主要事务是获“孚”。这是奴隶制革命。
4、武王革命,是落后但却仁义的周部落,在奴隶倒戈的响应下,一举摧毁了先进但却残酷的商王朝。奴隶恨透了奴隶制,并且有大功于周,就不能再把他们当奴隶了。周原是氏族公有制,接收商的私有制后,采取了分封制--功臣封地建国,即封建制;奴隶解放为农奴,即农奴制。封建制原本农奴制。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在农村的庶人称野人,在城邑、矿山的庶人称工、商;野人在井田里劳作,井田分为公田(劳役地租)与私田(农奴份地);野人有自己的家室、工具,独立经营,祖孙世业,但不许自由迁移,如百里奚。这与西欧的采邑制、俄国的农奴制完全相同,只有青铜器与铁器这一点差别。领主土地所有制,井田剥削关系,家庭生产方式,庄园行政管理,这显然是农奴制,它是封建社会的初级形式,有如当今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要把青铜器与奴隶制、铁器与封建制绝对地联系起来,正如老牛拉破车并不能否定新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
5、使用铁制农具后,领主发现,农奴在公田里劳作比在私田里“有所匿其力”,与其榨取公田里的劳役地租,不如把公田也充作私田,统一收取实物地租。鲁国初税亩、秦国商秧变法,开始了雇农制(佣耕制)。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争,就是地主阶级对领主阶级的革命:领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奴解放为雇农,庄园封闭管理变为县乡统一行政。楚汉战争,就是对这场革命的挽救--西汉“一承秦制”。
三、中国未来的社会革命
分析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以便顺水行舟,利国利民。
亚当.斯密 指出:“国民产业的增长取决于资本的正确配置,应当首先把资本注入到最有利的部门,然后再注入次有利的部门,如此次第配置下去。”所以,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革命的次序是:轻工业革命、重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第三产业革命。
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中国,因为已经有了先进国家的现成的技术设备可以引进,更因为中央政府直接拥有了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能够以国家发展为重,而不以眼前利润为重,所以,她们的产业革命的次序,必然是:重工业革命、轻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第三产业革命。列宁指出:“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在中国,毛主席领导了重工业革命,邓小平领导了轻工业革命,下一个就是农业革命了,再其后才是第三产业革命也就是真正的高消费。
因为,只有完成了农业革命,中国最广大的农民才有足够的收入和闲暇去消费、娱乐、游玩、学习,才能为第三产业提供最广大的市场。第三产业革命必须排在农业革命之后。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孙悟彻
可惜,我有一张表格没法上传,否则,道理将会更简洁。
2006-2-4 18:43
孙悟彻
中共“十五大”报告
(第一部分 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展望)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经过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的基础上,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
(江总书记宣读)
2006-2-4 18:44
孙悟彻
“初税亩”全析
2003年,国务院对农村费税改革给予高度重视。
全社会也对费改税能否成功、农民负担会不会反弹,非常关注。
本文搜集了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对我国古代的“初税亩”进行全面分析,以供现在的费改税借鉴。
一、“初税亩”之前的社会经济制度
1、西周的社会性质
武王革命,是落后但却仁义的周部落,在奴隶倒戈的响应下,一举摧毁了先进但却残酷的商王朝。奴隶恨透了奴隶制,并且有大功于周,就不能再把他们当奴隶了。周原是氏族公有制,接收商的私有制后,采取了分封制——功臣封地建国,即封建制;奴隶解放为农奴,即农奴制。封建制原本农奴制。
2、土地国有制
西周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即周王所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土地国有,层层分封,不允许买卖。卿大夫没有俸禄,只有食邑。“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3、井田制剥削关系
国家将每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作九区,中一区为公田,由八夫(八家)助耕,收获全部缴“公”;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作为份地。男子成年授田,老、残、死还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公田上的收获,原是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但是,正如马克思《资本论》所说:“在时间的进行中,这种公地被军事上宗教上的高官侵夺了。自由农民在公地上从事的劳动,也被他们侵夺了。自由农民在他们的公地上作的劳动,变成他们被公田盗占者作的徭役劳动了。农奴关系就是这样发展的。”
4、严格户籍制度
各封建主(领主)受册封的,不仅土地,而且连同土地上的人口,因此必须严格户口管理。“受民受疆土”。
西周初年,“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
春秋时,齐国“制国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
齐桓公“常以秋岁末之时阅其民,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数。”
《管子》:“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5、农奴不允许自由迁徙
农奴有自己的份地、家室、工具,独立经营,祖孙世业,但不允许自由迁徙。《管子》:“是故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
6、自然经济
各庄园自给自足,商业活动很少。《老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二、“初税亩”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
使用铁制农具后,领主发现,农奴在公田里劳作比在私田里“有所匿其力也”。与其榨取公田里的劳役地租,不如把公田也充作私田,统一收取实物地租。
齐桓公开始实行“均田分力”与“相地衰征”。
2、余亩的产生
领主给予农奴的份地,为一夫百亩。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生产力的进步,各级领主不断开垦土地,并且有瞒报情况。终于,土地不够按丁分配,因此,每户除一个正丁外,“余夫二十五亩”(不缴地租)。
3、地租的抵押与转让
在西周,没有土地买卖的事情,只有个别领主之间以田换马、以人偿田、以田换田的事情。
但是,盐、铁为生活必须品;领主还要享用其他地方的特产。所以,商业活动还是必要的,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而繁盛,部分自由商人发了财。
随着高利贷的发展,无力还债的债务人,将领地的地租抵押以至转让给债权人,甚至农奴也可以抵押份地借债。债权人就是新兴地主的萌芽。
4、领主财政紧张
随着领主生活的腐化,为了扩大财源,春秋时期开始了兼并战争。即“春秋无义战”。这样反而扩大了领主的财政支出,不得不增征军费。“十六井赋戎马一匹,牛一头”。
在战争中,卿大夫们屡屡立功,被国君赏赐更多的食邑,而国君直属的井田及其地租数量却少了,财政更加紧张。
三、“初税亩”的实施
于是,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实行“初税亩”。“初税亩,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后来,又对井田之外的“余亩”征税。“公田之法,十取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收其一。故哀公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四、“初税亩”的伟大意义
列国纷纷仿效鲁国的“初税亩”,到了秦国商鞅变法时,干脆废除国君对贵族(卿大夫)分封、赏赐食邑的制度,而承认通过买卖所获得的土地所有权。
1、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
“废井田,开阡陌”,“田得买卖”。
2、全面开始了国家收税、地主收租。
3、打破庄园(食邑)封锁,建立县乡统一行政。
4、领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奴变为雇农。
5、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争,就是地主阶级对于领主阶级的伟大革命,使中国从初级封建社会(农奴制)进步到高级封建社会(雇农制)。
楚汉战争,则是对这场革命的挽救——西汉“一承秦制”。
五、雇农制的先进性
正是劳动者对于土地、对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极大削弱,秦汉开始的中国文化才遥遥领先!
日本直到明治维新时才废藩置县、实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封建身份制度。英国、法国,也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才废除领主特权、实行土地私有制,通过《人权宣言》才把农奴解放为农民。
即,正统的封建社会,是土地国有,不允许买卖;农奴依附于领主。
因此,就连马克思,也难以确认中国秦汉开始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只好笼统地划归“亚细亚生产方式”。
这些差异,都是“初税亩”引起的。
山东省淄博市 孙悟彻
2006-2-4 18:45
孙悟彻
如何通俗地理解“投资报偿率”
在《管理会计》中,关于投资报偿率的说法和计算都非常复杂,一点也不通俗,尤其不容易被上层决策领导所理解。下面谈谈我的通俗理解。
一、投资报偿率的概念
投资赢利项目的目的,不仅是追求增值,即利润;还要,甚至是首先要保障原始投资,即老本的回收。
投资报偿率,就是项目投入生产经营后,平均每年获得的收益和补偿,与原始投资额的比率。
二、如何通俗地计算投资报偿率
原始投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①固定资产,②营运资金,③开办费。
开办费的数额一般不大,在会计核算上只作为费用处理,不视为投资。营运资金,主要是存货和应收账款,能够在一年内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相当于期初垫支期末收回,也可以不视为投资。
因此,真正的、严格的、学术意义上的投资,就是纯粹的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资金)的回收,在会计上是通过计提折旧来核算(实现)的。所以,对投资者的报偿,就是每年的利润和折旧。因此:
投资报偿率 = 每年报偿÷原始投资 = 每年净现金流量÷投资
= (利润 + 折旧)÷投资= 利润率 + 折旧率
通俗地说,就是:投资报偿率 = 利润率 + 折旧率
“折旧”,是19世纪中期,对英国第一条股份制铁路因缺乏更新改造资金而进行审计时,才发现的。在此之前,人们,包括亚当.斯密,并不知道折旧,也不计算折旧,因此,税前利润就包含折旧,利润就混同于报偿,利润率就混同于报偿率。
三、不同行业的投资报偿率不同
一个企业的利润率、一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非常大,是主观争取的、波动的、外在的。而折旧率,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则是客观固有的、稳定的、内在的。
按照等量资金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除极少数行业的产品在短期内供不应求因而利润率较高外,从长期来看,各行业的利润率是趋于均衡的,即社会平均利润率。因此,一个项目投资报偿率的高低,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属行业的折旧率。
在国民经济中,折旧率最高的是轻工业,重工业次之,农业的最低。所以,长期以来,投资报偿率最高的也是轻工业,重工业次之,农业的最低。
这就是轻工业投资过热,而农业遭受冷落,形成鲜明对比的内在原因。
四、投资报偿率递减规律
亚当.斯密(1723-1790年)指出:国民产业的增长取决于资本的正确配置,应当首先把资本注入到最有利的部门,然后再注入次有利的部门,如此次第配置下去。
最有利的部门,就是投资报偿率最高的部门,那时首推轻工业,其次是重工业,农业的最低。
1768年,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以农业为例,正式提出了投资报偿递减规律。
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把报偿递减规律视为约束经济增长的自然规律,从而得出利润率必然下降,经济增长必然停滞,社会静止状态必然出现的结论。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随着整个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周转速度减慢,平均利润率必然下降。
英国的工业革命正是从投资报偿率最高的纺织业开始的。
纺织业投资过度后,其产品供过于求,价格自然下跌,平均利润率不断降低,导致投资报偿率下降,降到次有利行业的投资报偿率之下后,投资就转向了次有利行业。
轻工业报偿率下降后,投资就转向了重工业;重工业报偿率下降后,投资就转向了农业;经过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农业报偿率也严重受挫,投资很快转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 的概念就产生于1935年。
由于投资报偿率 = 利润率 + 折旧率,而折旧率基本上是稳定的,所以,报偿率递减规律,就是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
当然,报偿率递减是从长期来看的,而每一时期也有反弹,特别是新兴产业,如 90年代的信息业就非常红火,不过也正在从“牛市”转入“熊市”。
1995年,我国民间“农机热”突兀而起,许多下岗职工甚至企业自动转入“高效农业”,再也听不到“农业比较效益低”的论调了。表明我国工商平均利润率已经接近农业投资利润率。这时,农业的折旧率固然很低,但其投资报偿率却脱颖而出。所以说,中央关于加大农业投入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五、必须合理计算投资报偿率
(一)分清利润与报偿
在发现“折旧”之前,企业的税前利润错误地包含了折旧,缴了所得税、分了股利,吃光了老本,妨害了企业的更新改造。错误的利润率,也误导了投资方向。
因此,必须计提折旧。同时,企业和私人真正追求的,也不是税前利润,而是税后净利。
严格地,投资报偿率 = 净利率 + 折旧率。
(二)合理计算利润
1、制造成本法
制造成本法,只把生产直接消耗的原材料、动力费、人工费和机器厂房的折旧费计入产品成本;而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利息支出统统作为期间费用,在当期一笔扣除。
1993年,我国实行的“新会计制度”,从形式上看,是把“资金占用 = 资金来源”改为“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实质上,是把工业会计的完全成本法改为了制造成本法。
而商业会计则一直采用毛利率法:利润 = 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 - 所有费用。所有费用全部在当期扣除,包括商品运杂费(工业会计则把市外运杂费计入原材料成本)。这实际上比 “贡献法”还严格。
2、贡献法
厂房设备的折旧费,是企业固定费用中的主要部分,应该作为期间费用,全部在当期扣除。这方面,商业会计早就做到了。可是,工业会计采用的制造成本法,却仍然把它分摊到了产品成本中。在生产量大于销售量的情况下,还会虚增利润。
贡献法,就是把本期必须发生,但不随生产量(销售量)而变化的费用,即固定费用,主要是折旧费、管理费、利息支出,全部在当期扣除,来计算成本和利润。
我国2000年12月印发的《企业会计制度》,主张计提八项准备,其中的“存货跌价准备”,就隐含着要剔除积压产品中过分的折旧费用。这表明,这套最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正在向贡献法靠拢。但是,这套办法,却把简单的贡献法搞复杂了,有向玄学发展的危险。
(三)合理计算平均利润率
告别“短缺经济”之后,大批工业企业被迫转产、破产、荒废。商业企业也山重水复,死去活来,每次脱胎换骨都损失大量资本。这些一次性报废的资本,以及尚未投产就夭折的资本,绝对不应该从社会工商资本总额中一笔勾销后再来计算工商平均利润率;这些损失,也必然减少工商利润总额。
但是,传统上,却仅把劫后幸存的,并且是赢利的资本及其利润作为计算平均利润率的分母与分子。
譬如,1999年8月7日《经济日报》载,财政部公布:“1998年国有企业赢利面50%,亏损面50%;赢利企业平均净资产利润率 7.3%,亏损企业平均净资产利润率 —55.4%。”
敢问,我国工商全部净资产平均利润率究竟是多少?
政府应该全面统计所有企业的资本与盈亏,以此为基础,来计算各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工业平均利润率、商业平均利润率、工商平均利润率。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决策、中央决策。
六、如何挽救投资报偿率
虽然投资报偿率递减规律不可抗拒,但是,人们也不能束手无策。首先,不要盲目推动投资报偿率递减;其次,要努力挽救正在下降的投资报偿率。
(一)限制过度投资
1929—1933年的严重经济危机,迫使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主要措施是:“各行业的工业企业制订全行业遵守的公平经营规章,主要是规定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销售范围、价格水平、工资水平。”
《瑞士宪法》第31条规定:“各州有权通过立法限制咖啡馆和饭馆的数量。”
我国许多产品和服务已经严重过剩,同行竞争激烈,价格大幅度下降。虽然降价扩大了销售量,但是销售量已经达到了极限,销售收入难以增长;虽然技术进步降低了产品成本,但是销售价格也降到了成本线,毛利率趋近于零。过剩行业的新增投资,将直接转化为亏损,不仅增大资本,而且减少利润,使投资报偿率直线下降。工业、商业、服务业都将如此。
我建议各行业成立行会,实行行业自律,限制过度投资。
(二)尊重经济寿命期
垄断代替自由竟争之后,严把市场准入关,有效地制约了生产过剩;买断新技术产权封锁起来,等现有设备发挥完余热(经济寿命期)后,再开启应用,避免了投资浪费;平息价格混战和无序竞争,稳定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总之,垄断,极大地挽救了投资报偿率,起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就是没把现代化与经济增长率,而是把赚钱作为真正目标。她们发展确实快, 但她们的发展却是循序渐进的,浪费和破坏很小,利润和资金则越积累越多。只要有了钱,条件自然改善。
而我们落伍的原因,也在于不顾现有设备的经济寿命期,乱搞形象工程,急功近利,仓促上马,全面铺摊,限期完成,“一刀切”浪费了大量资金。如这几年的城镇改造、公路改造、电网改造,虽然提高了水准,但是成本代价太高。公共建设、企业建设如果都如此,谈何经济效益!谈何投资报偿率!
(三)把投资转向农业现代化建设
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遵循投资报偿率递减规律,投资方向(产业革命)的调整次序是:轻工业革命、重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第三产业革命。
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中国,因为已经有了先进国家的现成的技术和设备可以引进,更因为中央政府直接拥有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能够以发展为重,而不以眼前利润为重。对私人最有利的投资部门当然是轻工业,而对国家最有利的投资部门则是重工业。所以,她们的产业革命的次序,必然是:重工业革命、轻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第三产业革命。
列宁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著名理论:“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因此,新中国全力以赴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即重工业革命。改革开放还不到二十年,电风扇、洗衣机、彩电、冰箱等高档消费品就进入了千家万户。1998年8月,国家内贸局公布,我国613种主要产品已经供过于求。显然,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轻工业革命。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最大决策问题是:农业革命与第三产业革命应该先搞哪一个,后搞哪一个?
实际上,我国工商平均利润率已经趋近于,有的年份甚至小于农业投资利润率了。进行农业革命,将为过剩的工业生产力和下岗职工提供广阔的销售市场。说白了,农业的投资,就是工业的收入。
也只有完成了农业革命,中国最广大的农民才有足够的收入和闲暇去消费、娱乐、游玩、学习,才能为第三产业提供最大的市场。因此,第三产业革命必然排在农业革命之后。
山东省淄博市 孙悟彻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