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楚汉相争(项羽篇)


2006-2-4 09:26 飞将中原
有人说项羽不会政治,这简直是缪论.项羽对政治,只能说非其强项,但绝对不是不会.首先,我们应该承认一点, 刘邦绝对不是痞子那么简单,而且是少有的高手.
楚汉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统一战争。项羽占有极大的优势,刘邦的势力非常弱小(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弱),战争全过程基本止都是以弱胜强,历经艰难曲折的道路,屡战屡收而最后取得胜利。优势的项羽所以失败,劣势的刘邦所以胜利,归根到底是双方对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认识不同,对战争全局的指导艺术不同,进而导致优劣易势,成败异变。有人说项羽败主要表现有七点,我们一点一点看吧.
第一,项羽忽视政治对战争的影响和作用。在灭秦之后大封诸侯,例行逆施,违反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要求实现统一的愿望,破坏了已形成的统一局面.
我想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现在才总结出来的,项羽那一代人恐怕还没有这个认知吧. 现代人总是把我们现有的想法强加给古代人,这是不合理的.何况秦始王统一六国不过是数十年的光景,在次之前它们还是根深蒂固的六国. 灭秦之乱也是因为复国而起.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大一统的愿望存在.其次项羽不过是诸侯首领,其实各个诸侯仍各自为政.请问不打掉他们,他们会乖乖的交出兵权吗?我想天下没这种傻帽吧.所以在当时根本不具备一统的条件.而且项羽也没有不想统一,从看到秦始王时”彼能取而代之”那句话表明,项羽绝不会只想做各诸侯首领那么简单.只不过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有人问:刘邦为什么能统一呢?其实楚汉后期诸侯已经都灭了.而且刘邦不也分封了许多诸侯吗?只是最后他又一个个的吃掉了.这就说明只有条件允许下才能成功走向统一.有人说项羽在战争中不讲政策,任意地坑降卒,虏妇女,烧城郭,大失人心,激起了人民的反对,逐渐使自己陷于政治上空前孤立的局面。其实战争是残忍的,计策是双面的.屠城在战争中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而我们只看到它的缺点,却忽略了它的优点.样样讲仁义,那不是战争,那是说道.而且从项羽的人格看,如果没有绝对的好处利益他是不会这么做的. 降卒,二十万兵啊!谁都想拥有的秦朝威武之师.但真的拥有谁能受得了?项羽有多少兵,多少粮食,能管得住喂得饱这二十万吗?破釜沉舟了,还有多少粮??项家军才多少人啊???!做事都要考虑实际的好.有人说刘邦他处处注意争取人心,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如“除秦苛法”,“所过秋毫无犯”,大赦“罪人”等等,并顺适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坚持继承秦王朝的郡县制度.其实那是因为刘邦不是在主力战场,他是踩着项羽的肩膀上去的.而且刘邦屠城也不少,怎么也不能说是秋毫无犯吧.(关于刘邦如何获得人心,我会在后面因素论里提一下) 刘邦保留秦的制度是战争后期的事了,在大一统的条件下保留有利的制度是必要的.( “所过秋毫无犯”,大赦“罪人”不属于制度,他是第一个攻入咸阳的,并合秦之势力是增强自己的方法,项羽没有这些条件.因为一前一后整个局势就不同了.项羽成了灭秦之人,刘邦成了扶秦之人)
第二,项羽忽视军事地理对战争的影响和作用。拒绝韩生的建议,不都关中,而都于四战之地的彭城,使自己陷于四面受敌的不利态势之中。这是非常失策的。倘项羽采纳韩生的建议,都关中而霸天下,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威临巴蜀,刘邦欲争夺天下,几乎是无计可施的。刘邦则与项羽相反,他把军事地理看作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大因素,早在灭秦入关之时,就处心积虑、千方百计欲据关中而争夺天下。夺得关中后,又进而夺取河东、河南、河内,天下形胜尽入其掌握之中。他利用这一有利的地理条件,造成了军事战略上的更大优势,进可攻,退可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终于夺取了最后的胜利。这一点确实是项羽的过失, 刘邦之所以能项羽主力抗衡,很大方面是依赖于关中的地理优势.而项羽只想到让自己的国家”楚”强盛起来,督之天下,这是不和时宜的.但项羽是受民族倾向所影响,而且项羽部队皆为楚军各有老小回国心切这可能是唯一的解释了.
第三,项羽忽视战争初期的作战对战争全过程的作用和影响。不在刘邦进军关中时予以反击,也不在刘邦进军河东、河南、河内时予以反击,直到刘邦率56万大军攻占了彭城,项羽才把对汉作战提上了日程。这是个极大的失误。他明明知道刘邦是自己的主要敌人,却眼看刘邦坐大不子理睬,而自己却去同非主要敌人的田荣作战,解决田荣问题后又继续同田荣恋战,一再失去在战争初期战胜刘邦的时机和条件。当他意识到需要用全力同刘邦作战时,刘邦的势力已发展到他无法制服的程度。与项羽相反,刘邦则把战争初期的作战视为极端重要的问题。他开战前进行了长期而周密的准备,用各种战略欺骗手段把项羽的注意力引向齐地的田荣。然后抓住战机,一举夺得关中;关中尚未完全平定,又立即夺取河东、河南和河内,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战略利益;而后虽遭受彭城惨败,但因战争初期获得巨大胜利,为坚持持久作战和夺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项羽要在战争初期打败刘邦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刘邦如没有战争初期的胜利,就不会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然而其实,项羽并没有忽视战争初期的作用,只是主力部队无法调动.而非主力部队不敌刘邦, 勉强调动主力很可能会陷入多线对战.属下诸侯不听从调配,如英布等;同盟诸侯倒戈.使得刘邦势力极速度膨胀.如果说是项羽忽视了刘邦的话,那就太看小刘邦的智谋团了.但项羽看到了刘邦部队的弱势,耐心寻找决战时机.可以说刘邦不是攻到彭城的,而是被项羽引到彭城.其实早在刘邦没到彭城之前,项羽就已经掉兵回城埋伏.在刘邦入城的时机给予痛击. 彭城之战可以说是项羽的经典之作,虽然其中也不乏被迫,但是唯有这样才能够给刘邦军团毁灭一击.
第四,项羽忽视外交对战争的作用和影响。战争初期他坐视刘邦消灭关中、河东、河南、河内各盟国而不救,战争中期又眼见韩信消灭北方各盟国而不救,对自己最得力的助手英布不采取积极的团结措施,对有争取可能的重要势力彭越没有做任何争取工作,自始至终处于孤军作战、多面受敌的地位。刘邦则相反。他把争取盟友看作是制服项羽的―个根本条件,开始时普遍争取天下诸侯,彭城败后重点争取英布和彭越、战争后期不惜巨大代价争取韩信和彭越,终于以强大的联合力量共同消灭了项羽。可以说,没有外交上的密切配合,刘邦就不能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反之,天下诸侯本为项羽所封,项羽稍能重视联合对敌,刘邦就无隙可乘。
这一点上只能说刘邦更为高明而已,其实我们不能不佩服刘邦,在争取人才和势力时的手段,到现在都是一段段佳话.而两强相遇自然各有胜负,我们不能说项羽忽视外交,其实在韩信消灭北方各盟国后,项羽曾派出近千人的使团去游说韩信自立却以失败告终.对英布, 彭越,以及盟国的拉拢应该也不会少吧.还有,项羽不是没有盟国的,只是都被韩信了而已.悲哉,怎么能说是孤军作战呢????
第五,项羽忽视后方建设对战争的作用和影响。始终没有建立起强大而巩固的根据地,不能给前方以充足、及时的人力和物力补充,并时有后顾之忧,这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反,刘邦从战争一开始,就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加强后方根据地的建设。因此,每当形势不利或遭受严至挫折时,他都能得到来自关中的源源不断的补充,极大地增强了战争能力,屡战屡败而能迅速得到恢复,终于用持久战打败了项羽。
项羽的后方不能巩固有两个因素.1,缺乏有能的人才,刘邦巩固后方有萧何!厉害的人物!项羽明显没有这种人才.2,项羽后方多了两个灾星, 英布和彭越.这两人都是关键人物.英布,项羽之后的第二猛将. 彭越,历史有名的盗贼将军,擅长打游击,项羽来我就跑,是个可恶的角色.所以不是项羽不注重后方,只是百顾不暇.
第六,项羽忽视侧面战场同正面战场的配合。在战争规模空前扩大、客观上存在着正面、两翼、敌后等各个战场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既柱的战争经验,把全部力量投入正面战场,不认真组织和指挥其他战场的配合,虽然在正面战场打了许多胜仗,最后两翼和后方全部丢失,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刘邦则相反。他在楚汉战争中首次创立了多战场互相配合的指导艺术。他知道敌强己弱,单纯地正面相撞只能失败,要打败项羽必须有各种力量、各种手段和各个战场的配合,正面战场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南方战场的主要任务是牵制,北方战场的主要任务是进攻,敌后战场的主要任务是干扰,还有一个由陈平指导的间谍谋略战场,其主要任务是瓦解楚军的领导集团。正是通过这多种战场、多种手段、多种力量的配合,才取得了战争全局上的优势和胜利。这一战争指导艺术,实为我国战争史上的空前创举,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创举(这一点我会在后面因素论中评说)

第七,项羽忽视人才对战争的作用和影响,而刘邦则极为重视人才。就个人的出身、威望、才能特别是在反秦战争中的作用而言,刘邦都远远不如项羽。但项羽的最大缺点是轻视人才,任人唯亲,独断专行,刚腹自用。韩信是当时第一流军事家,陈平是不可多得的智谋之士,都曾在项羽的手下效力,又都因言不听、计不用而弃楚归汉,并成为项羽的掘墓人。项羽唯一亲信的范增,虽远不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之辈,但也不失为一个智谋奇士,结果还是被项羽赶走而气死。(范增不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之辈??谁说的!那人懂不懂啊? 萧何刘邦的人,一直跟着. 张良项羽错过了. 韩信曾在项羽军中任要职,谁说不受重用?而且韩信持才傲物,. 陈平奸诈军师,两面走的,此人更重视自己的地位,从刘邦死后的事可以看出. 范增项羽的亚父,说他被项羽赶走而气死没有多大根据,虽然史书也这么写,只不过范增更可能是因为年老病重,不堪劳累,回彭城修养途中病发身亡)项羽所重用的武将,也没有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物,强大的楚军只有在项羽的亲自率领下才能屡战屡胜,一旦离开项羽的指挥,就会遭到像成皋汜水之战和潍水之战那样的惨败。(那是因为他们的对手是韩信,历史上数一数二的高手,可怜啊)项羽手下也并非无可任用的将才,如“有名于楚”、“数窘汉王”的季布,就是一个很好的将才,但也始终未得到项羽的重用。(英布是项羽最重用的人才,只可惜他投靠刘邦,大失众望!)刘邦则不同。他一旦发现有才能的人士,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彭越、英布、郦食其、陆贾以及颇能指挥战斗的曹参、樊哙、灌婴等等,无不采取各种策略招纳或笼络到自己的手下,并大胆地提拔使用,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所以,选贤任能,纳谏如流,是刘邦的最大优点,这一优点弥补了他个人的无数缺点和不足。(萧何荐韩信非刘邦之能, 萧何,曹参、樊哙、灌婴等早在刘邦手下,属于亲戚朋友也是任人唯亲. 张良、陈平、郦食其、陆贾是自己靠过来的.一般来说君主太弱,人才都会得到重用.相反项羽各方面太强了, 韩信觉得屈才了,便背而走之)因此,打败项羽后刘邦总结经验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的这一认识是很深刻的,是实事求是的。楚汉战争的全过程,实际上也是人才流动和转移的过程,充分反映了人心向背和人存事兴、人亡事废的道理。
因素论
天时:项羽打败了强大的秦朝,而且绝了秦朝的复国之愿,杀了秦之宗室(古代大都靠王族后人复国)但是也因此在各方面都得罪了秦民.这是他该做但是得不到利益的事.而刘邦却得到了利益, 秦民厌恶项羽,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他安抚秦民,而后在项羽不备时成功夺得三秦,成为对抗项羽的一支利箭.我老在想刘邦没有属国,因为项羽已经代表了楚,那么刘邦是靠什么号召人民的呢?那就是秦,以至后来刘邦的主力军也是由秦军构成.可以说项羽是螳螂捕蝉,刘邦成了黄雀.可以说项羽是灭秦的先行者,但是真正得到天时的却是刘邦.这都是当时实力和时代背景所造成的.刘邦先入咸阳,因此可以抚慰秦人.而项羽是和各诸侯一起来的,他的任务是消灭秦国.
地利:项羽因为民族因素放弃了三秦,而选择了彭城.而没有国家属性的刘邦虽然被放逐蜀中,却近水楼台得到了三秦.而且得到了自己的国家属性,汉.凭借着三秦之地的关卡之利与楚大打消耗战.其实消耗战也是国力的比拼,强秦虽灭余势仍存,所以刘邦得到了地利.
人和:记得小时候读田齐赛马觉得是很浅显的道理.现在却不以为然.楚汉之争也是一场田齐赛马.刘邦是下等马,项羽是上等马, 韩信是上等马,龙且等是中等马, 樊哙等是中等马,项羽部将是下等马.以下等马对上等马, 上等马对中等马, 中等马对下等马,所以刘邦胜了.但是本来项羽的上等马可以除了刘邦的,只是次次都被他逃了,如果项羽能成功除掉刘邦整盘棋的局势也就不同了,难到真是天命?
关系: 项羽和刘邦有太多的关系了,是兄弟?是朋友? 项羽军团和刘邦军团也有太多的关系了,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成了项羽刘邦胜负的关键.而这种关系显然对较弱的刘邦是更有利的.
关键:项羽签了合约,代表他的弱点被看到了, 张良看到了,韩信看到了,天下看到了
无论如何他们是最强的对手,一将一帅,天下演武, 楚河汉界,一棋胜负.

2006-5-8 15:41 世事如淇
项羽之失误不能用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首先,坑降卒让人感觉又是暴君一名,其次当项羽得知刘邦已入关中并驻军函谷关时完全可以一场闪电战就可以把刘邦解决掉,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只是说气话,而且一人作主,并没与人商量,楚汉战争前项羽尚有谋士陈平,范增(韩信也只是执戟郎)可是项羽并没有找他们商量,结果军情让项伯泄露出去,而且项羽还很信任他的叔叔项伯,结果在鸿门宴让刘邦有机会逃走,在彭城大反攻成功后结果把自己战线拖得太长一边打齐国一边打刘邦邦,结果补给线一次又一次给彭越切断,这说明他根本没有看清形势,也是一开始没有选择定都咸阳造成的大错。结果是荥阳会战一打就是两年多,打到他没有粮食而且韩信占领齐国大将龙且战死的情况下才接受与刘邦和谈,最后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在骇下被围的时候作为主将盲目突围,没有主攻方向,而且霸王别姬在我看来其实是扰乱军心,自己都没心情打仗在那里哭何况士兵呢?所以听到四面楚歌卑鄙大都逃走了,最后犯的错误我个人觉得也是最严重的,在乌江已经有亭长让他坐船逃走,此时江东尚有五郡没有落入刘邦手,如果项羽此时选择渡江将来鹿死谁手真的很难说。所以我觉得项羽为人被胜利冲昏头脑,而且经受不住挫折,才导致最后英雄末路的下场。

2006-5-8 20:28 邓仲华
一二三四五六七,简言之项羽不懂大战略。
刘邦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也。”战争中更重要的是斗智,智即战略

2006-5-8 23:10 恨地无环
从发表时间判断乃原创,请lz标明原创字样,
衲子操作中对您带来的不便请包涵,谢谢:lol:

[[i]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06-5-9 13:15 编辑 [/i]]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楚汉相争(项羽篇)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