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关于三国人物的名字的问题


2004-1-12 14:09 KingAlex
怎么三国里的人都是单名??
(最近猛然发现的)

2004-1-14 15:15 周瑜
黄巾贼:程远志。
庞统的叔叔:庞德公。
还有哪些双名的人呢?

2004-1-15 14:28 诸葛丞相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

        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汉人取名:(1)尚英武,雄浑劲健。像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这很常用。

      (2)见贤思齐、追慕圣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张尧、黄舜等就体现这一特色。

      (3)求长生长寿。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见。

        王莽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春秋》“讥二名”,《公羊传》:“二名非礼也”,可能单名多于双名的原因。西汉15帝,二人复名;东汉13帝全单名。

        西汉至东晋,54帝,4个复名,单名94%,东汉以后,尤其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时间佛名盛行:金刚、力士、文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随处可见,以带佛气。僧、佛、摩、梵、昙,直取佛名也很多。

        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因单名易于避讳。

2005-1-21 23:26 关毛
当时取双名是一种耻辱,王莽曾惩罚罪人的手段就是改名字为双名

2005-1-22 01:36 眼镜
[quote]原帖由[i]诸葛丞相[/i]于2004-01-15, 14:28:31发表
王莽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春秋》“讥二名”,《公羊传》:“二名非礼也”,可能单名多于双名的原因。西汉15帝,二人复名;东汉13帝全单名。
[/quote]
东汉时兴单名制,这样可在“表”字上大做文章了,如:夏侯渊字妙才。

2005-1-22 01:40 紋刀狩易
其實兩字名的人也不少

有人總結過

大概以前的人根本沒有或者很少想過取兩個字的名字吧?

後來重名太多

才多搞一個字

2005-1-31 11:23 陶心
不光三国。水浒里面也有这种情况。
说唐和说岳倒有很多双名。

2005-1-31 12:51 板某
戏志才,丘力居

2005-1-31 22:56 阿鲁卡德
我很久前就考虑过这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专门又看了一遍《三国演义》。
有这些人是双名:
程远志,武XX(被吕布砍断手腕),还有诸葛亮的那一票朋友......

2005-1-31 23:55 神见愁
程远志、戏志才、丘力居、武安国、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仲长统(这个人很有名耶,不知道三国演义里怎么没提到)……
还有那些少数民族:忙牙长、阿会喃、董荼那、轲比能……(这些人好象都不知道姓什么,应该不算,呵呵)

2005-2-1 11:15 kid840714
曹操的侄子曹安民,只是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人!

2005-2-4 12:05 廖化将军
神见愁你举的有些是字,不是名^_^

2005-2-6 03:05 紋刀狩易
[quote]原帖由[i]廖化将军[/i]于2005-02-04, 12:05:12发表
神见愁你举的有些是字,不是名^_^ [/quote]
而且那幾個少數民族的不應該列進來吧?

2005-2-7 19:28 涧蓬
据说王莽推行单名就是因为公羊传里“双名非礼也”一句,不过公羊里说的双名是指一个人有两个名字……

2005-2-12 12:45 xiaolan
[quote]原帖由[i]寒月[/i]于2004-01-12, 15:45:29发表
恩,好象 说 汉朝有个法令,说每个人必须是单名,好象是王莽定的 [/quote]
大概就是这样,不过我发现汉以前也多是单名,如:韩信,项羽,刘邦,张良.......

2005-2-12 14:16 棍僧释延德
王莽可不是西汉人,严格来说他是“新”人,只做了一年皇帝就完了,据说也是历史上惟一的姓王的皇帝,正是他复古改制才造就这么多单名。

2005-2-12 17:38 小马爱犬屋
双名的有不少,不过都不大出名的哈。
第一章里就有,张世平。

2005-2-12 22:08 刘戡
淳于琼

淳于导

夏侯渊

刑道荣

武安国

2005-2-12 22:21 白发渔礁
孟公威姓孟名建字公威,崔州平、石广元好像也是这个情况,淳于、夏侯都是复姓单名啊。。

2005-2-13 00:26 巴西马忠
《春秋》讥二名,所以《三国志》里凡是三个字,多半是名失传而字在。

比如“季常良实,文经勤类,士元言规,处仁闻计,孔休、文祥,或才或臧,播播述志,楚之兰芳。──赞马季常、卫文经、韩士元、张处仁、殷孔林、习文祥  文经、士元,皆失其名实、行事、郡县。”

2005-2-13 00:33 sukerwl
汉朝双名的也很多 仲长统、董仲舒、韩安国、刘如意、刘彭祖

2005-2-13 00:40 巴西马忠
汉朝实行单名有明确记载的是从王莽时开始的,当时儒学已深入人心,故其礼仪制度也逐步得到人们认同。

2005-2-13 01:09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2-13, 0:40:21发表
汉朝实行单名有明确记载的是从王莽时开始的,当时儒学已深入人心,故其礼仪制度也逐步得到人们认同。 [/quote]
仲长统是东汉的

2005-2-13 02:45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2-13, 1:09:15发表
仲长统是东汉的 [/quote]
你还真是不学无术哈,仲长是姓,统是名。

[url=http://cn.netor.com/pedigree/HundredName/frame.asp?id=377&name=%D6%D9%B3%A4]http://cn.netor.com/pedigree/HundredName/f...me=%D6%D9%B3%A4[/url]

2005-2-13 10:31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2-13, 2:45:37发表
你还真是不学无术哈,仲长是姓,统是名。

[url=http://cn.netor.com/pedigree/HundredName/frame.asp?id=377&name=%D6%D9%B3%A4]http://cn.netor.com/pedigree/HundredName/f...me=%D6%D9%B3%A4[/url] [/quote]
仲 ZHONG
  
来源有四 1、 出自上古高辛氏,为黄帝的后裔。黄帝有曾孙,号高辛氏,有"八才子",号称"八元",与颛顼之子"八恺"齐名,高辛氏的"八元"中,有仲堪、仲熊两兄弟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的"仲"字为姓,遂成仲氏。 2、 出自任姓,氏商朝开国君王汤的佐相仲虺的后代。仲虺,本奚仲之后,辅佐汤治理天下,立有殊勋。仲虺之后以祖字命姓,遂为仲姓。周朝樊侯仲山甫即其后。 3、 出自姬姓,春秋时鲁国公子庆公,字公仲,因乱鲁而遭谴责。庆公死后,其子孙有由于避仇者,以其字为姓,称仲氏。 4、 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春秋时宋国君主宋庄公之后。宋庄公的儿子字子仲,子仲的子孙字"仲"为姓,成为仲氏的一支。

历史名人 仲由:春秋时鲁国人,字子路,孔子的得意弟子,仕卫为邑宰。 仲并:宋代进士,官至光禄丞。工诗文。有《浮山集》。 仲仁:北宋画家、高僧,会稽人。住衡州华光山,号华光长老。善画梅,用水墨浑写,创为墨梅,亦画山水平远小景,有《华光梅谱》。 [color=red]仲长统[/color]:东汉哲学家,字公理,高平人。好学,敢直言,官至尚书郎。他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论点,否认"天命",著有《昌言》一书传世。 仲大年:宋代良吏,淳熙中知内江,敷教宽平,人感德之。 仲肇琚:又名仲八,民国山东赣榆(今江苏赣榆)仲官河村人。绿林好汉,杀富济贫,倾向革命。其事迹《海丰传》(已失传)上有记载。

+++++++++++++++++++++++++++++++++++++++++++++++++=
说明你那个是错的 而且你那个错网站里说的仲长是氏 你连姓和氏都搞不清楚 还在这忽悠啥 哈哈 仲长统姓仲名长统 以后别再闹笑话了

《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color=red]仲氏[/color]吹篪
哪来的什么仲长氏?搞笑

2005-2-13 13:58 巴西马忠
《后汉书·仲长统传》:“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看清楚了,统是名。

2005-2-13 14:43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2-13, 13:58:56发表
《后汉书·仲长统传》:“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看清楚了,统是名。 [/quote]
《疏证》:“予尝疑安国献《书》,遭巫蛊之难,计其年必高,与[color=red]马迁[/color]所云蚤卒者不合。信《史记》蚤卒,则《汉书》之献《书》必非安国

《定命论》,其辞曰:
仲尼云:“道之将行,命也;道之将废,命也。”丘明又称:“天之所支不可
坏,天之所坏不可支。”卜商亦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轲则以不遇鲁侯
为辞。斯则运命奇偶,生数离合,有自来矣。[color=red]马迁[/color]、刘向、扬雄、班固之徒,著书立言,咸以为首,世之论者,多有不同

《传》曰:“举以太子之礼。”杜预注云:“桓公子庄公也。”十二公唯子同是嫡夫人之长子,备用太子之礼,故史书之于策。即位之日,尊成君而不名,《春秋》之义,圣人之微旨也。至如[color=red]马迁[/color],周之太子并皆言名,汉之储两俱没其讳,以尊汉卑周,臣子之意也

照你这逻辑 你该不会认为司马迁 姓司 名马迁吧?哈哈

2005-2-13 20:36 漳水枭枭
还有两个袁绍的部将,一个叫吕叔横,另一个叫韩怠子。还有个武将叫将渠义。好像黄巾军里还有个叫张曼成的大力士。看看三个字人名的人,好像没有什么贵族。

2005-2-13 20:40 漳水枭枭
[quote]原帖由[i]刘戡[/i]于2005-02-12, 22:08:11发表
淳于琼

淳于导

夏侯渊

刑道荣

武安国 [/quote]
淳于应该是复姓。记得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因为有一个叫淳于髦的儒生胡扯。
夏侯也是复姓。是夏姓的分支。当年沛县有个叫夏侯婴的,很有名。是夏侯惇等人的祖辈。

2005-2-14 01:02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2-13, 14:43:04发表
《疏证》:“予尝疑安国献《书》,遭巫蛊之难,计其年必高,与[color=red]马迁[/color]所云蚤卒者不合。信《史记》蚤卒,则《汉书》之献《书》必非安国

《定命论》,其辞曰:
仲尼云:“道之将行,命也;道之将废,命也。”丘明又称:“天之所支不可
坏,天之所坏不可支。”卜商亦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轲则以不遇鲁侯
为辞。斯则运命奇偶,生数离合,有自来矣。[color=red]马迁[/color]、刘向、扬雄、班固之徒,著书立言,咸以为首,世之论者,多有不同

《传》曰:“举以太子之礼。”杜预注云:“桓公子庄公也。”十二公唯子同是嫡夫人之长子,备用太子之礼,故史书之于策。即位之日,尊成君而不名,《春秋》之义,圣人之微旨也。至如[color=red]马迁[/color],周之太子并皆言名,汉之储两俱没其讳,以尊汉卑周,臣子之意也

照你这逻辑 你该不会认为司马迁 姓司 名马迁吧?哈哈 [/quote]
《汉魏春秋》:“文帝诏令发丧,权答曰:“‘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

----照你这逻辑 你该不会认为诸葛亮 姓葛吧?哈哈

2005-2-14 13:47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2-14, 1:07:39发表
[url=http://cn.netor.com/wjx/frame.asp?id=377&name=%D6%D9%B3%A4]http://cn.netor.com/wjx/frame.asp?id=377&n...me=%D6%D9%B3%A4[/url] [/quote]
[url=http://cn.netor.com/wjx/frame.asp?id=30&name=仲]http://cn.netor.com/wjx/frame.asp?id=30&name=仲[/url]

[quote]《汉魏春秋》:“文帝诏令发丧,权答曰:“‘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

----照你这逻辑 你该不会认为诸葛亮 姓葛吧?哈哈 [/quote]

这也应该是你的逻辑 你不是说“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就说明仲长统名统吗?按你的逻辑 也应该是你认为诸葛亮姓葛 哈哈 不要乱咬人

2005-2-14 14:27 锦官城门吏
马忠给的URL 里面的内容可信度比sukerwl 提供的依据更高些啊。
看来仲长 是姓没错了。
sukerwl 兄也不必动气,你也是认真搜集了资料的,只怪资料提供者有失误吧,两位不必再争下去。
两位先后提供的资料,都很有意思,感觉让我们读者颇受教益,在此先谢过的说。

2010-8-3 03:11 kamika
纵观《后汉书》人名叫法只有如巴西马忠所举例的情况。没有sukerwl所举例的情况。 所以仲长统,应姓仲长无疑。
sukerwl请不要颠倒是非。

2010-8-3 08:37 白木
半桶水的阶段大家都有过,就不要苛求了。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啊

2010-8-3 12:11 zeloti
王长文、司马胜之、成公英、刘望之,张护雄......

2010-8-3 14:25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zeloti[/i] 于 2010-8-3 12:11 发表
王长文、司马胜之、成公英、刘望之,张护雄...... [/quote]
成公英复姓成公,和其他几个不同。

2010-8-3 14:52 江城子
奇怪,苏克大师真的不知道诸葛亮可以姓葛吗?:hz1001:

2010-8-6 00:50 铁笛仙马麟
郭攸之:九十一回,蜀侍郎。
马日磾:七回,太傅。
张世平:一回,中山贩马商人。
马元义:一回,黄巾军,为何进斩。
辛宪英:一百七回,辛敞姊。
尹大目:一百七回,魏殿中校尉。

我只知道几个演义里的

2010-8-6 01:10 KYOKO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0-8-3 14:25 发表

成公英复姓成公,和其他几个不同。 [/quote]
我记得本朝是有姓欧的,所以有人名字就叫欧阳

那有姓成名字叫公英的吗?

2010-8-6 14:25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10-8-6 01:10 发表

我记得本朝是有姓欧的,所以有人名字就叫欧阳

那有姓成名字叫公英的吗? [/quote]

有没有姓成名公英的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三国的那位成公英是复姓成公。

2010-9-5 01:53 神秘书生
:hz1026:对不起,怪我、、是我来晚了,引起了仲长统,是姓仲还是姓仲长之争、、
今天上一课吧···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不巧去年刚看昌言一书、
〖昌言〗仲长统(179-220年)撰。
据《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此书“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
此书又名《仲长子昌言》
《隋书志》三《杂家》记载过,仲长子《昌言》12卷,《录》1卷,
汉,尚书郎,仲长统撰、
好了真相大白了,
古有孔子孟子韩非子,这个仲长子,说明什么,我就不解释了,呵呵、、

2010-9-7 19:04 markgraf
[quote]原帖由 [i]江城子[/i] 于 2010-8-3 14:52 发表
奇怪,苏克大师真的不知道诸葛亮可以姓葛吗?:hz1001: [/quote]

诸城葛氏

2010-9-10 12:46 yhp03612
回复 #10 神见愁 的帖子

石广元  。。。
名韬,字广元
这些很多都是字,双子的确是比较少。

2010-9-10 14:48 三种不同的红色
汉朝今文学派的观点认为,“春秋讥二名”,也就是说在春秋大义中,是以双名为贱的。而王莽在位时推行古制,因此也就强制人们不取双名了。

即使有个别双名的,也肯定是出身低贱之人。

这最后形成了风俗,整个东汉、三国都有遗存。一直影响到宋齐梁陈。

2010-9-10 22:36 KYOKO
回复 #44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除非是主人给奴才取名才这样

不然的话,就算出身低贱也不会故意去取低贱的名字吧

2010-10-26 09:49 liuyes
武安国名国,姓武安。不过忘了得姓于白还是李了,好像是李。
另魏名臣高堂隆也是复姓。成公英同。

2010-10-26 19:59 逍遥轩
后世武姓有一种来源就是来自于武安氏,武安氏便是源于武安君白起。

2010-10-27 06:55 方二
武安国不是历史人物……
而且按照三国演义里面“砍断安国手腕”的写法,他百分之百姓武名安国……

2010-10-27 21:53 shps940114
回复 #46 liuyes 的帖子

依演義說法
武安國應姓武名安國
為什麼呢?
因為武安國是虛構人物

2010-10-28 20:25 eclimere
王子服 曹安民。。

2010-10-28 20:25 eclimere
王子服 曹安民。。

2010-10-28 21:59 方二
后汉书和资治通鉴都称王子服为王服,后出师表称其为李服,只有三国志称其为王子服
至于曹安民,个人认为是两个人,即曹安、曹民,三国志里没加句读,就被当作一个了

2010-10-30 11:59 axj1981
三国里也有不少三个字 是他们不太出名 所以大家都不太注意:hz1027:

2010-10-30 17:57 可爱小马驹
樓上的既然注意到了就舉出來大家瞅瞅

2010-12-11 16:29 佛山黄师傅
回复 #10 神见愁 的帖子

像石广元、孟公威等都是字号,并不是大名。孟公威,姓孟,名建,字公威,汝南人。石韬字广元。崔州平的名字不详,字州平。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