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5 21:29
XM8
宋史岳飞传》记载:“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是役也(郾城之战),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败之。”那么,在宋金战争中,金军究竟是否存在所谓的铁浮图、拐子马的精锐部队?
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所著的《岳飞传》是研究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权威之作。邓广铭先生认为“拐子马的正确解释是左右翼骑兵”,而“三人为朕,贯以韦索,号拐子马,又号铁浮图”之说是不存在的。那么,事实的真相是否真的如邓广铭先生所言呢?
据邓广铭的考证,南宋一代的历史记载当中,最先提及拐子马的并非是在郾城之战,而是亲自参加了顺昌之战[1]的杨汝翼,他在战后写了《顺昌战胜破贼录》,其中有一段文字说:
(六月)初九日平明,四太子遂合龙虎大王及三路都统,韩将军、翟将军人马,还至城下。甲兵铁骑十有余万,阵列行布,屹若山壁。旗帜错杂,大小有差……
四太子披白袍,甲马,往来指呼,以渠自将牙(按同衙)兵三千策应,皆重铠全装。虏号铁浮图,又号扢叉千户。其精锐特甚。自用兵以来,所向无前,至是,亦为官军杀伤。先以枪揭去其兜牟,即用刀斧斫臂,至有以手捽扯者。极力斗敌。自辰至戌,贼兵大败。遽以拒木障之。少休,……去拒马木,深入斫贼,又大破之。……
方其接战时,郦琼、孔彦舟、赵提刀等皆单骑列于阵外。有河北签军告官军曰:“我辈元是左护军,本无斗志。所可杀者,止是两拐子马。”故官军力攻破之。皆四太子平日所依仗者,十损七八。
当时的顺昌通判汪若海尽管在作战期间不在现场,可是事后“躬往战地,或访亲身临战之人,或质被掳得脱之士”,“聊述顺昌之战胜”,写成了一篇《札子》,其中有专谈“铁浮屠”和“拐子马”的一段:
兀朮所将,号常胜军。……其所将攻城士卒好铁浮屠,又日铁塔兵,被两重铁兜牟,周匝皆缀长檐,其下乃有毡枕。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后用拒子马,人进一步,移马子一 步,示不反顾。
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皆是女真充之。自用兵以来,所不能攻之城,即勾集此军。
(六月九日)刘某出军五千人接战,……始与虏骑往来驰逐,后直冲入虏军中,手相扯捽,刀斧相斫,至有提去虏兜牟而刺之者。军士有中刀洞心而犹刺虏不已者,有偶失地利与虏相抱于城濠而死者。
血战自辰时致申,虏乃败走,横尸遍野,不知其数。刘亦敛兵入城。兀朮大怒,亲拥三千余骑,直扣东门,射城上人,着城上炮架皆满。又被城上军以劲弩射走。
兀朮既大败,乃移寨于城西门,开掘濠堑,……欲为不战之计而坐困顺昌。……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二)
邓广铭先生所引的这两种史料非常重要,正确理解它,就解开了“铁浮图”之谜。无论是《顺昌战胜破贼录》的作者杨汝翼、还是《札子》的作者汪若海都没有说金军的“铁浮图”及“拐子马”是同一个兵种,也没有说金军的“铁浮图”是骑兵,事实的真相是金军的骑兵虽然利害,但只利于野战,而攻城只能靠步兵。而金军的“铁浮图”并非是骑兵,而是攻城的步兵。《札子》描述“铁浮图”时称:“兀朮所将,号常胜军。……其所将攻城士卒好铁浮屠,又日铁塔兵,被两重铁兜牟,周匝皆缀长檐,其下乃有毡枕。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后用拒子马,人进一步,移马子一 步,示不反顾。”这里所说的“拒子马”,亦叫“拒马”(据〈宋史兵志十一〉记载:“〈熙宁〉八年,诏:“河北拒马,或多以竹为之,不足当敌。令军器监造三万具赴北京澶定州。”)拒马并不是马,而是防马的障碍物。金军在作战时为了显示不后退的决心,用拒子马放在“铁浮图”军的后面,“铁浮图”军前进一步,拒子马也跟着移动一步。
在中国古代实战中,也有用拒马“维以铁索”以达到阻拦对手骑兵的例子(《五代史南唐世家》记载:“彦贞之兵施利刃于拒马,维以铁索”),不过,在宋金顺昌之战中,金军是否也用铁索维拒马,则不清楚。但是,金军的“铁浮图”军作战时的确是“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因为金军的这种作战方式,不单止在顺昌之战使用过,在陕川战场上与宋朝将领吴玠、吴璘兄弟作战时也使用过。在宋朝绍兴二年的饶风岭之战中,“金人被重铠,登山仰攻。一人先登则二人拥后;先者既死,后者代攻。”[2]拿金军在此战中的战术与顺昌之战中“铁浮图”军“三人为伍”的战术相比较,何其相似。不过此战金军究竟有没有“以皮索相连。”史料没有记载。但在绍兴四年二月的仙人关杀金坪之战中,则有史料明确的记载金军的攻坚步兵用“铁钩相连。”在此战中,金军攻宋将吴璘驻防的垒壁时,“金生兵踵至,人被重铠,铁钩相连,鱼贯而上。”[3]身披重铠的金军用铁钩相连着前进,这与顺昌之战中“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的“铁浮图”军相比较,又何其相似。至于金人为何要用“皮索”或“铁钩”把进攻中的士兵连在一起,可能是为了防止有人临阵退缩吧。上述事实足以证明,所谓的“铁浮图”只是金军攻坚的步兵,在历史上是存在的。
探讨了金军的“铁浮图”之谜,该轮到金军的“拐子马”了。
清朝的乾隆皇帝令其臣僚以他的名字编篡《御批通鉴辑览》时,认为《宋史·岳飞传》中“三人为朕,贯以韦索,号拐子马,又号铁浮图”之说不通,因而写了一条“御批”,对之进行驳斥,说道:
北人使马,惟以控纵便捷为主。若三马联络,马力既有参差,势必此前彼却;而三人相连,或勇怯不齐,勇者且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 拐子马之说,《金史·本纪·兵志》及兀朮等传皆不载,唯见于《宋史·岳飞传》、《刘锜传》,本不足为确据。况兀朮战阵素娴,必知得进则进,得退则退之道,岂肯羁绊已马以受制于人?此或彼时列队齐进,所向披靡,宋人见其势不可当,遂从而妄加之名耳目。
《岳飞传》的著者邓广铭先生认为“《通鉴辑览》中的这条‘御批’,不论用以驳斥‘铁浮图’或‘拐子马’,全都是切中要害,很有说服力的。”进而用大量的“史料”推断出“拐子马”的正确解释不过是“左右翼骑兵”而已。那么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呢?
据《辽史西夏传》记载西夏骑兵:“衣重甲,乘善马,以铁骑为前锋,用钩索绞联,虽死马上不落。”这种把人“用钩索绞联”在马背上的西夏骑兵就是著名的“铁鹞子,”[4]不过,并没有史料记载西夏骑兵出现过类似金军“拐子马”的“三人为朕,贯以韦索”的战术。
明朝未年,女真人重新崛起建国,史称“后金,”与后金作战过的明将熊廷弼在描述后金军作战的情况称:“奴兵战法,死兵在前,锐兵在后。死兵披重甲,骑双马冲前,虽死而后乃复前,莫敢退亡,则锐兵从后杀之,待其冲动我阵,而后锐兵始乘其胜,一一效阿骨打、兀术等行事。”[5]后金军“骑双马冲前”的原因,是当一匹马疲惫或伤亡时可以迅速换上另外一匹马,继续冲锋,这种战法就是著名的“副马之制。”[6]后金军作战时,不一定仅仅限于“骑双马,”也可以骑三马、甚至四马。(例如《清史稿马政》记载:“康熙三十五年,敕出征兵一人马四匹,四人为伍,一伍主从骑八匹,驮器粮用具亦八匹。是岁,征噶尔丹,以兵丁马瘦,褫兵部尚书索诺和职。”)后金军作战时骑双马、三马或者四马冲前时,为了避免众多副马四面散开,必然要把其余副马长长的缰革系在主马,对手在远处看见,可能会产生“贯以韦索,三人为联”的错觉。“三人为联”的真相其实是“三马为联”(或者数匹马联在一起)。宋金战争期间的金军重骑兵也应该是象后金军这样作战的,明将熊廷弼就宣称后金军的战术效法金军阿骨打、兀术。宋军远远看见金军的重骑兵部队,就误认为是“三人为朕,贯以韦索,”而在近战时由于宋军“勿仰视,第斫马足”的原因,根本没有机会细细分辨那些“韦索”究竟是系在人身还是系在马身,不过,有一点是确实无疑的,就是金军的“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
需要指出一点的就是与明军作战的后金军重骑兵,不单止士兵“披重甲”,而且在“马匹的要害处也有精铁护具”[7]这与宋朝时金军的重骑兵几乎一模一样。
综上所述,宋朝人记载的“铁浮图”、“拐子马”等金军精锐部队,由于以各种原因,可能与真实的金军有出入,但“铁浮图”、“拐子马”在当时确实存在是原型的。绝对并非就是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所说的“左右翼骑兵”那么简单。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曾经在抗金战争大破金军“铁浮图”、“拐子马”等精锐部队,民族英雄岳飞立下的丰功伟绩是谁也抹杀不了的。
2005-12-15 22:50
无知无畏
不是有帖子说,最早使用拐子马的是那个慕容什么在和冉闵作战的时候使用的吗?而且是千匹马联在一起,不管是勇者还是怯者,一旦发动阵势,只能向前冲,不可能后退,所以威力巨大。
2005-12-15 23:08
XM8
是慕容恪:选善射者5000人,以铁锁连战马结方阵而前,另两部各置一侧配合主力进击
这个性质是不一样的.这个方阵推进速度很慢,慕容恪并不是依靠这个方阵去冲击冉闵,而是让冉闵来冲击这个方阵,这个时候铁索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冉闵难以突破方阵,而慕容恪则用两翼夹击.
而拐子马却是部署在两翼,这个位置对于骑兵机动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
2006-1-31 22:12
私掠者
铁甲骑兵南北朝时就有了,到了唐朝,就被轻骑兵取代了,因为追求行军速度!唐朝疆域过大!顺便说一下,给马用的盔甲叫"具装"!不仅南北朝时有,宋朝也有!中世纪西方也有!
2006-1-31 22:13
私掠者
顺便说一下,给马用的盔甲叫"具装"!不仅南北朝时有,宋朝也有!中世纪西方也有!铁甲骑兵,概念的确有点模糊,不过通常都是指连马都披上盔甲了!轻骑兵的盔甲的组成比较简单!
2006-1-31 22:48
XM8
谁说没有了吗?
铁甲骑兵这个词比较含糊了,轻骑兵也有铠甲的
2006-1-31 22:52
私掠者
我看大家的意思,就好像就宋朝金兵有!!!
2006-1-31 22:54
XM8
不是啦,可能因为这里主要说的是金军重骑兵的事所以给你这个感觉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