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4 16:16
岑平
姜维的北伐,弊大于利。
陈寿对姜维的评价:“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是批评其浪费人力物力的意思。
胡三省更是责备姜维:“屡败而不止,为亡蜀张本。”
总的来说,史书对姜维的才能也比较推崇,但是对于其北伐,却是大加责备。
如果让我评价姜维的北伐,我会说:“得武侯之术而不得武侯之略。”
姜维作为诸葛亮兵法、战略的传人,其战略以及战术一直秉承诸葛亮的作风。但是检讨其战略设定之后,不难发现姜维德北伐,只是明白了诸葛战略的形式而非实质。
下面取平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诸葛亮的战略谈一谈诸葛亮与姜维的战略分歧:
蜀国虽是三国中最弱的国家,但亦是三国中最为活跃的国家。从诸葛亮北伐到姜维北伐,蜀国一直以攻方的身份出现在三国当中。这取决于蜀国的地利与战略。
在地利方面,蜀国在三国中占绝对优势。虽然蜀国国小地偏,却有着良好的防守地形。由于山隘众多,而且防线较短,用于防守的兵力因此大大减少了,这有利于蜀国进行北伐。
在蜀国战略方面,可以以“以攻为守”来进行概括。蜀国自称是汉室正统,在正统舆论上当然要与“谋反”的魏国对抗。因此,就算蜀国在蒋费时期没有进行北伐,但是由于国政方针与社会舆论上都指向魏国,所以在舆论上蜀国仍然以汉室正统为口号对魏国发动攻击。这造成蜀国一定会以攻方的身份出现在三国当中。
蜀国地小国偏,平原较少,相对来说,发展空间远远不及魏国。如果两国都互不侵犯,维持现状,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因此蜀国必须不断进行谨慎的北伐,骚扰魏国边境,使魏国的发展速度减缓,使双方差距扩大的速度放缓,以便蜀国生存下来。其实这应该是诸葛亮北伐采谨慎态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胜了,能扩大骚扰面积,使魏国派出更多部队,使双方的差距扩大的速度进一步放缓,而且也算是顺应了蜀国的国政方针与社会舆论,以光复汉室为己任。败了,也不要紧。因为北伐采取谨慎态度,因此不会有很大的损失。就是因为诸葛亮北伐采这种态度,因此不接受魏延子午谷之计绝对是正确的。在对魏方面,蜀国采取骚扰的方针。在对吴方面,蜀国采取联和的方针。东联吴国,北扰魏国,蜀国的这种以攻为守的策略是极为可行的。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北伐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以攻为守,军政合一,谨慎北伐,保存国力,消耗敌军,阻敌发展,发展内政。
下面谈谈姜维的北伐:
频繁北伐,耗费国力。诸葛亮8年之内只是进行了数次北伐,而姜维却几乎每年必伐。频繁北伐也就是代表需要更多的物资以及兵员,但是从蜀国的国力看来,是不能支持如此频繁的北伐的。由于蜀国兵民比例比较接近,几乎是9民1兵,1方面国内生产能力降低,1方面国民负担加重。因此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每次北伐必定自己想方设法集聚军备粮草,而不是单单依靠国内。最后一次北伐,更是准备了三年时间才进行。就是因为这样,诸葛亮北伐的阶段,国内不但没有怨言,而且诸葛亮的民望是很高的。而姜维的北伐,由于过于频繁,蜀国的国力消耗与国力增长根本不能成正比。与其说姜维是降将因此导致了国内存在一定的反对声音,倒不如说是其每年必伐导致国内有民怨。
皮洛士式的北伐。平早前在大话主站看贴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很好玩的帖子。里面提到一个故事,希腊国王皮洛士曾经率领2万多人与罗马7万人交战,虽然首战获胜,消灭6000多敌军,但是自己也损失了3000多人。仲然看来消耗了对方大量的兵力,但是此消彼长底下,希腊军队在之后的战事上,明显要以更少的兵力面对更多的敌军。作者做过一个统计,原来罗马军与希腊军的比例是2。7:1,而希腊军大捷之后比例却不降反升至2。84:1。姜维的北伐仲然损失比魏国少,但是由于两国的国力增长不能成正比,因此根本不能达到原来消耗对方国力,阻碍对方增长的目的。前文提到,姜维过于频繁北伐对于蜀国的国力是不好的。而在战略上也不能达到目的的情况底下,显而易见最终的结果是跟希腊军的国王皮洛士所言一般“虽然我们得到如此辉煌的胜利,但是如果再来这么样一次大胜,我看就没有多少人能跟我回国了。”而诸葛亮的北伐却不同于姜维的北伐,由于北伐不算太频繁所以国力增长比国力消耗大,导致了一方面达到了军事目的,歼敌减低魏国的增长,一方面也确保了己方的发展。
更何况最重要的一点是,姜维北伐的时候蜀国已经度过了诸葛亮在世时的国力顶峰,由于内政渐趋腐败而使国力衰退,又怎能支持姜维如此频繁的军事行动?国内宦官主政姜维不除而是不断进行北伐。古代一般较为推崇攘外必先安内。内部不定而进行频繁的北伐,这是不智的。也就是在内部不能专心而源源不断地支持北伐的时候勉强北伐,这样的北伐,力度只能是逐渐减弱。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是为了使国家在政治层面上面得到更大的优势。也就是说,战争的成功,依然要政治方面的配合。诸葛亮的时期军政合一,也使得内政方面能够更好的配合北伐。但是姜维时期开始,军政已经分离,也就使蜀国不能专心北伐。蜀原本已经是一个小国,与魏国相比已经是有天渊之别。如果不能军政联合,那么对抗魏国的能力自然减少,如此一来,又岂能对魏产生什么影响?在这样一个环境底下,再进行如此大规模的频繁北伐,是弊大于利的。
对比一下,不难发现,姜维的北伐,其实已经远离了诸葛亮那种北伐的轨道:
以攻为守,姜维时期已经不是守为大前提。
军政合一,姜维时期军政已经分离。
谨慎北伐,姜维时期北伐已经是每年必伐。保存国力,消耗敌军,阻敌发展,发展内政。
诸葛亮的北伐,是谨慎的智者型北伐,是即使不胜,也不希望失败的北伐。而姜维的北伐虽然形式上与诸葛亮的相似,却是鲁莽的匹夫型北伐,这样的北伐,已经违背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得武侯之术而不得武侯之略,”是弊大于利。
2005-12-14 16:25
老顽童
请问楼主一句,依您看来,在当时的情况下,姜维应当如何做?
2005-12-14 16:31
轩辕天之痕
[quote]原帖由[i]老顽童[/i]于2005-12-14, 16:25:47发表
请问楼主一句,依您看来,在当时的情况下,姜维应当如何做? [/quote]
个人认为应该凭蜀之险要 固守 以生息
同时连吴以抗魏
2005-12-14 16:45
翱翔
[quote]原帖由[i]轩辕天之痕[/i]于2005-12-14, 16:31:27发表
个人认为应该凭蜀之险要 固守 以生息
同时连吴以抗魏 [/quote]
固守10--20年,苟延残喘,然后等着魏军杀来,灭亡。
这样姜维至少守住了10--20年,也有个交待了,不会被后人骂了!
不北伐,彼此国力增长速度不同,等就是等死!
北伐,姜维个人能力不行,只是空耗国力,军事能力上蜀国也没有其他人能超过姜维的了!
可见,当时的蜀国是处于一个极其不利的两难境界,要翻盘只能靠运气了,比如魏国内
乱,或者实施子午谷计划。
2005-12-14 16:53
轩辕天之痕
[quote]原帖由[i]翱翔[/i]于2005-12-14, 16:45:02发表
[quote]原帖由[i]轩辕天之痕[/i]于2005-12-14, 16:31:27发表
个人认为应该凭蜀之险要 固守 以生息
同时连吴以抗魏 [/quote]
固守10--20年,苟延残喘,然后等着魏军杀来,灭亡。
这样姜维至少守住了10--20年,也有个交待了,不会被后人骂了! [/quote]
阁下难道没有看到 连吴以抗魏吗?
2005-12-14 16:57
翱翔
连吴以抗魏 是指大家一起防守抗魏,还是大家一起进攻抗魏?
如果是后者那还有点希望,但当时吴也是内部混乱,皇帝一代不如一代,而且
是两个国家,军事行动步骤也不可能很默契。
2005-12-14 18:10
陆逊{伯言}
相关文章见我的帖子
2005-12-14 21:50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翱翔[/i]于2005-12-14, 16:45:02发表
[quote]原帖由[i]轩辕天之痕[/i]于2005-12-14, 16:31:27发表
个人认为应该凭蜀之险要 固守 以生息 
  同时连吴以抗魏 [/quote]
固守10--20年,苟延残喘,然后等着魏军杀来,灭亡。
这样姜维至少守住了10--20年,也有个交待了,不会被后人骂了!
不北伐,彼此国力增长速度不同,等就是等死!
北伐,姜维个人能力不行,只是空耗国力,军事能力上蜀国也没有其他人能超过姜维的了!
可见,当时的蜀国是处于一个极其不利的两难境界,要翻盘只能靠运气了,比如魏国内
乱,或者实施子午谷计划。 [/quote]
姜维北伐已背离了诸葛北伐的初衷,变为穷兵耀武。
2005-12-15 01:27
格奥尔吉
[quote]原帖由[i]老顽童[/i]于2005-12-14, 16:25:47发表
请问楼主一句,依您看来,在当时的情况下,姜维应当如何做? [/quote]
我认为应该顺应天时,举手投降,免得白死几万人。。。。。。。
2005-12-15 06:22
天水英才姜维
不北伐,蜀就不灭亡了?有人会说姜维北伐加速了蜀的灭亡,哪又如何?难道要蜀国慢慢的很魏国拼消耗不成?事实很明显,第一种选择是晚灭亡,但早晚灭亡;第二种选择是早灭亡,但也要争取一线存活的生机。黄皓之流当然选第一种,越晚灭亡他就能越在朝廷兴风作浪。姜维选第二种,诸葛亮把遗志托付给他,他至少也要争取一下,其他细节问题可以见《天水。姜维》那篇帖子。
2005-12-15 11:33
岑平
[quote]原帖由[i]天水英才姜维[/i]于2005-12-15, 6:22:38发表
不北伐,蜀就不灭亡了?有人会说姜维北伐加速了蜀的灭亡,哪又如何?难道要蜀国慢慢的很魏国拼消耗不成?事实很明显,第一种选择是晚灭亡,但早晚灭亡;第二种选择是早灭亡,但也要争取一线存活的生机。黄皓之流当然选第一种,越晚灭亡他就能越在朝廷兴风作浪。姜维选第二种,诸葛亮把遗志托付给他,他至少也要争取一下,其他细节问题可以见《天水。姜维》那篇帖子。 [/quote]
北伐是必然~是一定要进行的……
我这里说的,只是姜维的北伐方式不对
2005-12-15 13:45
葛朗台
小国要战胜大国,总要有些条件的,比如大国内乱,或者君主昏庸,不能用人,诸葛亮和鲁肃也都认为要待中原有变才动手,双方相对稳定的话,小国是没什么机会的,何况后来的蜀国比之魏国更是君主昏庸,政治混乱,当时那种情况,姜维是没有机会的.尽人事而已了~
2005-12-15 14:50
apes
不北伐姜维就没有政绩资本,蜀国的文武百官就不会服他,甚至说他无能,搞不好一个政变他就下台了。
2005-12-15 14:52
迎菱
不能联吴,吴国那时候好象不是孙权了吧
2005-12-15 15:15
政宗
也就只有北伐可以让姜维显下眼了.
2005-12-15 19:02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岑平[/i]于2005-12-15, 11:33:45发表
北伐是必然~是一定要进行的……
我这里说的,只是姜维的北伐方式不对 [/quote]
方式不对?对,应该遵循蒋琬那条道路,不走雍州,走宛城,对吗?要不,咱商量先取下羌地,然后取凉州?要不然干脆投降。别受苦了
2005-12-15 21:44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天水英才姜维[/i]于2005-12-15, 6:22:38发表
不北伐,蜀就不灭亡了?有人会说姜维北伐加速了蜀的灭亡,哪又如何?难道要蜀国慢慢的很魏国拼消耗不成?事实很明显,第一种选择是晚灭亡,但早晚灭亡;第二种选择是早灭亡,但也要争取一线存活的生机。黄皓之流当然选第一种,越晚灭亡他就能越在朝廷兴风作浪。姜维选第二种,诸葛亮把遗志托付给他,他至少也要争取一下,其他细节问题可以见《天水。姜维》那篇帖子。 [/quote]
谁说不能北伐?关键是北伐的目的是争取时间,不是耀武扬威
2005-12-15 21:56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12-15, 21:44:58发表
谁说不能北伐?关键是北伐的目的是争取时间,不是耀武扬威 [/quote]
哎~~是吗?那以后怎么办?即使得了长安也不可能再进兵了,左右都风险啊
2005-12-16 15:42
岑平
[quote]原帖由[i]陆逊{伯言}[/i]于2005-12-15, 19:02:52发表
[quote]原帖由[i]岑平[/i]于2005-12-15, 11:33:45发表
北伐是必然~是一定要进行的……
我这里说的,只是姜维的北伐方式不对 [/quote]
方式不对?对,应该遵循蒋琬那条道路,不走雍州,走宛城,对吗?要不,咱商量先取下羌地,然后取凉州?要不然干脆投降。别受苦了 [/quote]
不能损敌根本而损自己根本,这难道就是对?~~
走哪条道并不是本文所探讨的~~
如果要探讨,就当时情况,也就是西北一路……
但是对于北伐这个问题,应该保持什么态度去对待了?~姜维不明白他的做法只会导致事态更加严重……
2005-12-16 15:45
岑平
[quote]原帖由[i]陆逊{伯言}[/i]于2005-12-15, 21:56:46发表
哎~~是吗?那以后怎么办?即使得了长安也不可能再进兵了,左右都风险啊 [/quote]
如果能攻下长安~~
那时的蜀国发展,能走的道路将会大大提升~~战略迂回度是大大提高~
当然危险也相对增加~
有危方有机~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新的政治的基础~~
2005-12-16 18:30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岑平[/i]于2005-12-16, 15:45:56发表
如果能攻下长安~~
那时的蜀国发展,能走的道路将会大大提升~~战略迂回度是大大提高~
当然危险也相对增加~
有危方有机~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新的政治的基础~~ [/quote]
即使他拿下长安,左右都是敌人,虽然成为上首之国,但国力明显弱小,而都城在成都,兵微将寡,若有变,安能急走栈道而入蜀?入蜀何人可守长安?
2005-12-16 21:16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陆逊{伯言}[/i]于2005-12-15, 21:56:46发表
哎~~是吗?那以后怎么办?即使得了长安也不可能再进兵了,左右都风险啊 [/quote]
不是不能进兵,而是不能贸然进兵,要时时谨慎
2005-12-16 21:18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12-16, 21:16:30发表
不是不能进兵,而是不能贸然进兵,要时时谨慎 [/quote]
诸葛亮多谨慎,还不是病死了?未复寸土
2005-12-16 21:24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陆逊{伯言}[/i]于2005-12-16, 21:18:05发表
诸葛亮多谨慎,还不是病死了?未复寸土 [/quote]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两郡有寸土了吧
2005-12-16 21:25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12-16, 21:24:10发表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两郡有寸土了吧 [/quote]
此二土久守必失,不对吗?
2005-12-16 21:40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陆逊{伯言}[/i]于2005-12-16, 21:25:18发表
此二土久守必失,不对吗? [/quote]
你不是说未复寸土吗 哈哈
2005-12-17 02:01
天水英才姜维
楼上的抠字眼啊,这对总体战略有什么帮助吗?
2005-12-17 13:07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黑影轩辕[/i]于2005-12-17, 12:57:21发表
他们师徒二人都是打那些没有把握的仗,以蝼蚁之兵击猛虎之口.
他们为什么不做好准备,休养生息,看好时机,再一击要害呢?这是不智啊!!
所以我支持楼主. [/quote]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十年,亮休士劝农於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阁。是岁,南夷刘胄反,将军马忠破平之。
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
2005-12-17 13:33
不败东方
其实楼主好矛盾的,支持诸葛亮北伐又反对姜维北伐。试想一下谁教姜维北伐。还不是诸葛亮。
一、就是不北伐等死。
二、就是北伐找机会。
诸葛亮数次出兵如此,姜维亦一样。他们思想根本一致,诸葛亮再活多二十年,十年也一样。天下有变魏国内乱不北伐等人整顿内政,一举灭蜀。
2005-12-17 17:32
sukerwl
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今蜀、魏为敌战之国,势不俱王,自操、备时,强弱县殊,而备犹出兵阳平,禽夏侯渊。羽围襄阳,将降曹仁,生获于禁,当时北边大小忧惧,孟德身出南阳,乐进、徐晃等为救,围不即解,故蒋子通言彼时有徙许渡河之计,会国家袭取南郡,羽乃解军。玄德与操,智力多少,士众众寡,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年而语,犹能暂以取胜,是时又无大吴掎角之势也。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当时之势,异於曩日,玄德尚与抗衡,孔明何以不可出军而图敌邪?昔乐毅以弱燕之众,兼从五国之兵,长驱强齐,下七十馀城。今蜀汉之卒,不少燕军,君臣之接,信於乐毅,加以国家为脣齿之援,东西相应,首尾如蛇,形势重大,不比於五国之兵也,何惮於彼而不可哉?夫兵以奇胜,制敌以智,土地广狭,人马多少,未可偏恃也。
2005-12-17 18:19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12-17, 17:32:22发表
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今蜀、魏为敌战之国,势不俱王,自操、备时,强弱县殊,而备犹出兵阳平,禽夏侯渊。羽围襄阳,将降曹仁,生获于禁,当时北边大小忧惧,孟德身出南阳,乐进、徐晃等为救,围不即解,故蒋子通言彼时有徙许渡河之计,会国家袭取南郡,羽乃解军。玄德与操,智力多少,士众众寡,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年而语,犹能暂以取胜,是时又无大吴掎角之势也。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当时之势,异於曩日,玄德尚与抗衡,孔明何以不可出军而图敌邪?昔乐毅以弱燕之众,兼从五国之兵,长驱强齐,下七十馀城。今蜀汉之卒,不少燕军,君臣之接,信於乐毅,加以国家为脣齿之援,东西相应,首尾如蛇,形势重大,不比於五国之兵也,何惮於彼而不可哉?夫兵以奇胜,制敌以智,土地广狭,人马多少,未可偏恃也。 [/quote]
乐毅者,战国之名将也而主公信之,且积怨久已,而齐无必守之险,怎比陇右之地呼?诸葛亮者,三国之名相也,主公暗弱,士卒离心,安能学乐毅哉?且陇地难行,非长驱所能一鼓而下也。粮草之事,久不得周转,岂能学乐毅者哉?
2005-12-17 18:25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陆逊{伯言}[/i]于2005-12-17, 18:19:21发表
乐毅者,战国之名将也而主公信之,且积怨久已,而齐无必守之险,怎比陇右之地呼?诸葛亮者,三国之名相也,主公暗弱,士卒离心,安能学乐毅哉?且陇地难行,非长驱所能一鼓而下也。粮草之事,久不得周转,岂能学乐毅者哉? [/quote]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於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color=red]乃纵反间於燕[/color],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color=red]於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color],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於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於燕、齐。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宣王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馀万,潜军密进,规向剑阁。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陈,幡兵適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遣令去。[color=red]於是去者感悦,原留一战,住者愤踊,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不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刃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卻宣王,一战大剋,此信之由也[/color]
2005-12-17 18:29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12-17, 18:25:36发表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於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color=red]乃纵反间於燕[/color],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color=red]於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color],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於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於燕、齐。 [/quote]
这里所说的70余城,有的是望风而降,齐国根本没想到燕国会来,奇袭吧,而诸葛亮呢?走陇西一路,必劳军费力,若行军慢矣,彼拒险而守,不能下也,事实证明,的确没有成功
2005-12-17 18:38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陆逊{伯言}[/i]于2005-12-16, 21:18:05发表
诸葛亮多谨慎,还不是病死了?未复寸土 [/quote]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限度,过于谨慎就是迟疑,错失良机
2005-12-17 18:39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不败东方[/i]于2005-12-17, 13:33:16发表
其实楼主好矛盾的,支持诸葛亮北伐又反对姜维北伐。试想一下谁教姜维北伐。还不是诸葛亮。
一、就是不北伐等死。
二、就是北伐找机会。
诸葛亮数次出兵如此,姜维亦一样。他们思想根本一致,诸葛亮再活多二十年,十年也一样。天下有变魏国内乱不北伐等人整顿内政,一举灭蜀。 [/quote]
北伐本身不错,只是无明确目标和连年进攻,打无准备的仗
2005-12-17 18:42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陆逊{伯言}[/i]于2005-12-17, 18:29:31发表
这里所说的70余城,有的是望风而降,齐国根本没想到燕国会来,奇袭吧,而诸葛亮呢?走陇西一路,必劳军费力,若行军慢矣,彼拒险而守,不能下也,事实证明,的确没有成功 [/quote]
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於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於莒。[color=red]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color]。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2005-12-17 18:45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12-17, 18:39:51发表
[quote]原帖由[i]不败东方[/i]于2005-12-17, 13:33:16发表
其实楼主好矛盾的,支持诸葛亮北伐又反对姜维北伐。试想一下谁教姜维北伐。还不是诸葛亮。
一、就是不北伐等死。
二、就是北伐找机会。
诸葛亮数次出兵如此,姜维亦一样。他们思想根本一致,诸葛亮再活多二十年,十年也一样。天下有变魏国内乱不北伐等人整顿内政,一举灭蜀。 [/quote]
北伐本身不错,只是无明确目标和连年进攻,打无准备的仗 [/quote]
就错了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於洮西。胡王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安处之。
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维自以练西方风俗,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姜维复出西平,不克而还。
2005-12-17 19:11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陆逊{伯言}[/i]于2005-12-17, 18:45:27发表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12-17, 18:39:51发表
[quote]原帖由[i]不败东方[/i]于2005-12-17, 13:33:16发表
其实楼主好矛盾的,支持诸葛亮北伐又反对姜维北伐。试想一下谁教姜维北伐。还不是诸葛亮。
一、就是不北伐等死。
二、就是北伐找机会。
诸葛亮数次出兵如此,姜维亦一样。他们思想根本一致,诸葛亮再活多二十年,十年也一样。天下有变魏国内乱不北伐等人整顿内政,一举灭蜀。 [/quote]
北伐本身不错,只是无明确目标和连年进攻,打无准备的仗 [/quote]
就错了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於洮西。胡王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安处之。
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维自以练西方风俗,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姜维复出西平,不克而还。 [/quote]
不要抠字眼啊!费祎在时,反对北伐,于是姜维兵少,但费祎死后,姜维不受约束,经常大兵力北伐
2005-12-17 19:57
陆逊{伯言}
我没有那个意思啊,费掌权时,坚持以蒋琬为战略意图的战略思想,不过只是让姜维去骚扰吧,没回都兵不过万
2005-12-18 23:54
天水英才姜维
董允之后,蜀国朝廷一年不如一年。
2005-12-22 18:17
岑平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12-17, 18:39:51发表
[quote]原帖由[i]不败东方[/i]于2005-12-17, 13:33:16发表
其实楼主好矛盾的,支持诸葛亮北伐又反对姜维北伐。试想一下谁教姜维北伐。还不是诸葛亮。
一、就是不北伐等死。
二、就是北伐找机会。
诸葛亮数次出兵如此,姜维亦一样。他们思想根本一致,诸葛亮再活多二十年,十年也一样。天下有变魏国内乱不北伐等人整顿内政,一举灭蜀。 [/quote]
北伐本身不错,只是无明确目标和连年进攻,打无准备的仗 [/quote]
大目标就是复兴中原啊~~~~
小目标是恢复关中
诸葛的时候准备还是充足的~
最后1次北伐就准备了3年
2005-12-24 13:25
心湖一笔斋
[quote]原帖由[i]陆逊{伯言}[/i]于2005-12-17, 19:57:25发表
我没有那个意思啊,费掌权时,坚持以蒋琬为战略意图的战略思想,不过只是让姜维去骚扰吧,没回都兵不过万 [/quote]
费没有继承蒋琬的战略 诸葛亮那么稳妥的战略他都不敢继承 何况蒋琬如此冒进的策略? 连后来的鹰派姜维也不敢付诸行动的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