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宋辽盟约得失谈


2004-1-7 14:38 四海夕阳
宋代先后与三个主要对手辽、金、蒙古有三个重要盟约即宋辽檀渊之盟、宋金联合灭辽的海上之盟和联合灭金的宋蒙盟约。以前主流教科书对这三个盟约的评价甚低,檀渊之盟被视为不败而败,软弱无能。海上之盟是不自量力,自取灭亡。而宋蒙盟约更是重蹈覆辙,愚不可及。然而事实真是如此么?
先看檀渊之盟,应该说这是一笔不坏的交易。当时的局势是契丹大举南侵,举国震动。结果真宗亲征,取得了相当胜利,局面对宋是比较有利的。所以后来有人认为当时应该乘胜追击,但是这个局面毕竟是在契丹军队深入汉地的结果。尤其这是在河北海河流域的大泽地区(后来的白洋淀就是它的残留),契丹骑兵难以发挥效用,占优是不太困难的。如果反过来乘胜追击,想收复燕云恐怕没那么容易。当年北宋开国之初,军队个人素质是历朝最高的。(《梦溪笔谈》里专门比较过历代弓的强度,宋初的士兵膂力要比汉唐高得多)。可是当太宗以将领出身,挟灭北汉之威,亲征契丹尚且被打得骑毛驴狼狈而逃。何况又过了若干年,契丹在萧后统治下实力还有所增强,而宋军已经渐渐繁冗,训练低下,羸弱增多。以内制外,令从中出的国策更使得决策者战术素养低下。从装备上讲,攻击游牧民族最好是以骑兵抗骑兵,而宋朝继承的五代的烂摊子,燕云、河套、河西等地都在外族控制下,马匹供应无法保证。怎么可能象汉武帝那样狂出骑兵(汉武帝征匈奴一次动用战马14万匹,最后马都差不多耗光了。宋朝拿得出么?)不过北宋在技术和财力上有绝对优势,因而其军事实力足以自守,不足以外拓。
对辽来说,他们也有心理障碍。当年五代纷乱,太宗野驴德光曾来中原捞过一把,还坐过开封府的龙椅,可没坐热就被撵回去了,死在路上,最后腌成咸肉送回去。何况北宋的实力毕竟不是后晋那些儿子孙子可比的,辽又不象后来的金和蒙古,没有什么好的攻城技术。骑兵只适合秋冬季节作战,一旦陷入中原的城池攻坚战,形势对他们大大不利。
因此综合起来,当时的大局是宋打不垮辽,辽也吃不掉宋。达成盟约后,有人曾建议乘机伏击打算学李靖玩突厥人的那手,幸亏被寇准极力阻拦。要是搞背盟突袭,至多给辽国一个不大的打击,能打到北京就不错了,进入契丹核心区绝无可能。而辽人含恨,肯定全力来犯,国家无一日安宁矣。
从盟约内容看,檀渊之盟大体上是一个平等条约,没有割地也没有称臣。属于花钱买平安那种,不属于赔款或者朝贡(奇怪的是当代主流学者对汉唐的和番美女嫁匈奴、吐蕃、西域大加颂扬,公主给人家父子祖孙反复折腾的不丢人,对宋朝送点钱倒是很不顺眼,似乎跟丧权辱国的近代条约一样。)
   从檀渊之盟的执行情况来看,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汉人与游牧民族之间遵守得最好的协议了,前后100多年,基本没有大规模边界冲突。
  双方能如此长时间遵守盟约,实属罕见。相比之下,匈奴人玩了大汉公主,还隔三差五来骚扰。被鼓吹为民族友好典范的吐蕃人把长安都洗劫了,包括南诏、渤海签署了和约的这些小赤老都经常跳出来。究其原因,应该还是在于辽国的社会结构上,辽国以契丹人的牧业为主。此外从占据的汉地和渤海高丽等地进行行政管理,获得经常性收入,对掠夺的依赖性不是特别强。
按:游牧民族强盛时期,有两种方法满足自己的欲望。或曰光棍主义,不占汉地,保持游牧性,有机会就来搞两下,完事就走人,搞不了掂就裸奔。如匈奴、突厥等,或曰倒插门主义,乘虚而入,占据汉地,搞个天长地久,最后自身逐渐汉化,连祖宗姓什么都忘记了。如鲜卑、满清等。(蒙古虽然占据了汉地,并且定都,但是拒绝汉化,最后又回去了,是恶霸型光棍)而辽则近乎于一个占便宜的,虽然占据了小部分汉地,但是这些地区的战略意义要大于经济意义,不足以成为帝国收入的主要支柱。(辽采取了南北面官的二元行政制度,南面官以汉法管理汉地。至于宋辽双重国籍公民萧峰先生担任的南院大王一职属于北面官系统,主管契丹部族事务,跟现在的民政部差不多)
至于岁币的经济影响,岁币好象是银绢各20万吧,这个数字总量很大,但是跟北宋的财政收入比几乎是微不足道。真宗时期的政府总收入是7300万,而仁宗以后平均在12000万,(即使是纯货币收入,真宗时期也达到2600万贯,仁宗以后平均在5000万贯)岁币还不到政府财力的1/200,说因此拖跨北宋财政基本是无稽之谈。从支付内容看,银绢固然是硬通货,但是银当时属于奢侈品行列,对辽国提高军力没有多少用处。绢反正是北宋垄断生产的,无非是多花费些人力。如果是每年支付40万贯铜钱,危害要大得多。(铜铁属于战略物资,宋代本身就长期缺铜,以致影响到经济运行。辽金西夏都曾经蓄意收购宋的铜钱铁钱,甚至直接熔化以铸造兵器。)
   盟约的收益:首先当然是两国人民和平相处啦,少死若干老百姓啦,毕竟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嘛。对于两国政府来讲,遵守盟约才能保证贸易往来。宋得马匹,辽得金属和织物,官员们肯定都捞了不少油水,从而继续鼓吹和平。同时这也利于双方增强军力,互相威慑。对辽来说,与以前的游牧民族不同,那些民族的无所谓前方后方,反正所有财产都可以移动。汉军攻击就往后面缩好了,只要不伤及人畜,丢个几百里国土毫无影响。它的边境地区全是以前的汉地,属于农业经济区,一旦相互攻击,其损失不比宋人少多少。对宋来说,以及每年送钱给人家固然丢面子,而且收不回燕云总有国威不振,不如汉唐的感觉。但是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在河北一线的驻军。单单这方面的节约的开支就超过岁币和燕云的税收了。更重要的是避免整个国策体系的抵触。北宋奉行强干弱枝的军事国策,如果宋辽不和,边境必须有重兵,为保持均衡,京师势必保持更多的兵,冗兵冗员问题本来就很严重,这样一来将彻底搞跨财政。如果放弃强干弱支,则边帅掌权,可能重回晚唐五代藩镇割据和军人政府的局面,挑战文官政府中央集权的政治国策,是宋代君主和整个文官集团所绝对不容许的。若采用精兵政策,裁减冗兵,则会可能影响国内安定。因为宋朝军队之所以有大量冗员,很大部分是灾荒时期吸收流民,防止民变的。如果进而要改变这种以兵代赈的模式,既要精兵,又要减少流民流贼。就必须推行重农政策,严格抑制土地兼并,减少城市流动人口。而这样又与北宋不抑兼并,以工商业作为财政根本的的经济国策相抵触。因此这是一个系统问题,不是一句话积贫积弱就能囊括的。从外交大环境上,北宋边境上还有吐蕃大理甘州回鹘越南这些政权,虽然不可能以灭宋,但是搞骚扰也比较头疼。特别是后来的西夏,如果西夏和北宋用兵最激烈的时候,辽国联夏全力来犯,完全可能灭掉大宋。所以即使后来神宗时期新旧党争,国策分歧最大的时候,对外也不过是如何解决西夏,没有谁呼吁破坏盟约,进攻辽国。因为这是国家根本所在。新党旧党脑子都还没有坏掉。

2004-1-7 22:10 易非
檀渊之盟对宋这等是外患为小疾,而内乱为巨祸的宋王朝来说是完全对他们有利的。宋人一直吹嘘此次盟约,连名相寇准也认为是生平重要业迹
真宗也因此被宋人捧为英明神武。

2004-1-7 23:38 fahren
就是后来破坏盟约,招致北宋亡国的。
的确,两宋都是因战而亡。看来偏安的朝廷如果要奋起,往往老天不保佑啊!
西晋灭东吴不知道情况如何。隋朝灭陈国以前,陈国倒是北伐过的;梁武帝就是太想恢复中原,才会招来侯景之乱,南方大大削弱。看来,利令智昏,此话不假。

2004-1-8 00:00 气流
没有完?后两个盟约的分析呢?我总是觉得后两个是大大的败笔。。。

顺便叫喊两句:这个才是真正的精华文章吧?

2004-1-8 18:31 fahren
宋金联合灭辽的海上之盟也不算败笔,如果宋朝够强,像吹牛吹的那样,失算的反而是金国人了。促成海上之盟的马植最后身败名裂,有点冤枉。他也想不到宋朝军队那么废,军官们那么腐败。

2004-1-9 15:48 胧月
先鼓掌,然后小声问:楼主原创?

2004-4-11 13:26 萧让
介个提起来给小狐狸看看。

2004-4-11 20:41 梓庭君
  本人以为:
  两宋与辽、夏、金、蒙,国力、军力双方互成反比,用经济的优势弥补军事的劣势,应该是明智的。只要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来保证和约的顺利执行,用和约来保证双方和平也是可行的。
  澶渊之盟是宋朝在辽的巨大军事压力之下,不得不选择的外交策略。宋、辽停战后,双方贸易大大发展,北宋保持着巨大的贸易顺差,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收入,而且也有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力大大增强,而“岁币”也就愈发无足轻重。这“岁币”只占宋朝7000万财政收入的一小部分,可以当作是给比较贫困的邻邦的一种援助,以弥补双方的贸易赤字。而辽也无力南侵,也乐于“岁币”的供养。这种为和平付出的代价无疑要比军费来的便宜,当然,这种政策必须放弃感情色彩而由地缘政治来仲裁。用确有保障的外交手段代替毫无信心的军事行动,三十万岁币要比两次北伐带来的成果丰厚得多。澶渊之盟后,宋、辽基本保持和平120余年,一直到宋徽宗才联金灭辽。所以,澶渊之盟应该是成功的外交。
  而南宋的和约外交的失败,除绍兴和议是生不应时,其余的隆兴和约、嘉定和约正是因为总体上南宋的国力、军力要大大弱于北宋,和约才没有保证,屡屡被撕毁。首先看绍兴和议,宋高宗在己方军事占优的局势下,或为了避免钦宗回朝,或为了防止武将专权,而固执地坚持议和,浪费了大好形势,牺牲了一代名将,确实不值!再到后来,几乎都是宋军在军事上失利,而不得不受人敲诈。绍兴和议的出台,并非宋金两国之间局势的需要,完全是出于宋高宗的个人,先不论高宗议和出于何种政治目的,和约既已签了,如果绍兴和议一直能执行下去,和平能持续,对后人对历史也算多少有所交待。这样就没有以后的隆兴和约、嘉定和约,估计后世也不会过于批判其丧权辱国。但是,正因为南宋没有军事实力来保障和约的顺利执行,要么对手视和约为空文,要么自己军事冒险而失败,结果成了屡战屡败,屡败屡和,屡和屡毁的恶性循环。
  两国之间,没有必要始终兵戎相见,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边境战争并不应视为耻辱,至少现在这就是我国外交的基本政策之一。和平还是战争,首先要看得到的好处和付出的代价,还要看自己的实力,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至于是否丢了面子,就是末节了。战还是和,南联盟和伊拉克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当然,如果我们比美国还强大,那么在战争与和谈上的选择就自由的多,用不着看别人脸色,而要让人看我们的脸色了。

2006-2-23 09:18 天悯
康熙皇帝曾说过宁可作一个亡国之君,也不作偏安之君。
宋朝的以钱换和平固然是一种明智之举,但是以以偏安之主能在历史的舞台上矗立多少时间呢?

2006-2-23 10:30 fredghl
宋朝的这些和约实在没什么可取之处。
LZ说汉唐和亲是耻辱,但那都是权宜之计,然后在发奋图强汉唐可是最后都把匈奴和突厥给灭了啊。
可是,宋朝君臣呢,有了条约,就开始享乐去了,根本就没准备发奋图强。
宋朝关键还是体制,皇上比较注意制内,御外就不那么重要了。

2006-2-23 11:24 邓仲华
[quote]原帖由[i]fredghl[/i]于2006-02-23, 10:30:56发表
宋朝的这些和约实在没什么可取之处。
LZ说汉唐和亲是耻辱,但那都是权宜之计,然后在发奋图强汉唐可是最后都把匈奴和突厥给灭了啊。
可是,宋朝君臣呢,有了条约,就开始享乐去了,根本就没准备发奋图强。
宋朝关键还是体制,皇上比较注意制内,御外就不那么重要了。 [/quote]
从战略上是正确的,因为赢得了发奋图强的时间,但是宋朝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是白费了

2006-2-24 11:40 寄奴
檀渊百年,因辽无意灭宋。

2006-2-24 12:19 慕容十二郎
[quote]原帖由[i]寄奴[/i]于2006-02-24, 11:40:28发表
檀渊百年,因辽无意灭宋。 [/quote]
也無力滅宋,太祖皇帝的養兵之策雖然導致百年積弱,但軍事實力還是擺在那裏

2006-2-24 13:37 寄奴
[quote]原帖由[i]慕容十二郎[/i]于2006-02-24, 12:19:23发表
也無力滅宋,太祖皇帝的養兵之策雖然導致百年積弱,但軍事實力還是擺在那裏 [/quote]
非也非也。
兵多是没有用的,游牧民族每每可以打得强大的农耕社会落花流水,就是因为守的一方兵再多,也要分兵防守,而马背一方则只是呼啸往来劫掠,打一城抢一城,根本不必守。
蒙古横行天下最盛时候,部族人口不过百万,可见兵多寡是没有用的。

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后,中原已无险可守。契丹如果坚持劫掠政策,把北宋国力慢慢淘空,灭宋绝非难事。当然,也可能长期的侵压反而能促使北宋军队保持战斗力,亦未可知啊。

北宋初期禁军战斗力之强,非宋太祖之功劳,而是柴世宗的贡献。如果柴世宗真有三十年时间,或许真能再建一个盛唐,可惜了。

2006-2-24 14:11 慕容十二郎
[quote]原帖由[i]寄奴[/i]于2006-02-24, 13:37:43发表
非也非也。
兵多是没有用的,游牧民族每每可以打得强大的农耕社会落花流水,就是因为守的一方兵再多,也要分兵防守,而马背一方则只是呼啸往来劫掠,打一城抢一城,根本不必守。
蒙古横行天下最盛时候,部族人口不过百万,可见兵多寡是没有用的。

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后,中原已无险可守。契丹如果坚持劫掠政策,把北宋国力慢慢淘空,灭宋绝非难事。当然,也可能长期的侵压反而能促使北宋军队保持战斗力,亦未可知啊。

北宋初期禁军战斗力之强,非宋太祖之功劳,而是柴世宗的贡献。如果柴世宗真有三十年时间,或许真能再建一个盛唐,可惜了。 [/quote]
契丹未竟之功而在女真、蒙古手中完成,何也?遼人已非馬背民族矣,遼國立國尤較宋早,其慕漢化亦甚,擴張之力遠不如金元之初

2006-2-24 18:04 fredghl
契丹的没落可真是拜檀渊之盟所赐了。
可以无忧无虑的享福,当然腐化得快了。

2006-2-24 23:01 windg
[quote]原帖由[i]寄奴[/i]于2006-02-24, 13:37:43发表
非也非也。
兵多是没有用的,游牧民族每每可以打得强大的农耕社会落花流水,就是因为守的一方兵再多,也要分兵防守,而马背一方则只是呼啸往来劫掠,打一城抢一城,根本不必守。
蒙古横行天下最盛时候,部族人口不过百万,可见兵多寡是没有用的。

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后,中原已无险可守。契丹如果坚持劫掠政策,把北宋国力慢慢淘空,灭宋绝非难事。当然,也可能长期的侵压反而能促使北宋军队保持战斗力,亦未可知啊。

北宋初期禁军战斗力之强,非宋太祖之功劳,而是柴世宗的贡献。如果柴世宗真有三十年时间,或许真能再建一个盛唐,可惜了。 [/quote]
这话有意思。
檀渊之战前,宋辽双方从964年的辽州之战开始,到979年宋灭北汉双方直接对抗升级,再到1004年檀渊之战结束,双方打了40年,宋的经济给拖垮了吗?正相反,蒸蒸日上。

也别把什么功劳都往柴大官人头上推,要不是柴大官人生病及时,睡王恐怕就要到开封去坐龙庭了。

2006-2-25 15:41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寄奴[/i]于2006-02-24, 13:37:43发表
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后,中原已无险可守。契丹如果坚持劫掠政策,把北宋国力慢慢淘空,灭宋绝非难事。当然,也可能长期的侵压反而能促使北宋军队保持战斗力,亦未可知啊。

北宋初期禁军战斗力之强,非宋太祖之功劳,而是柴世宗的贡献。如果柴世宗真有三十年时间,或许真能再建一个盛唐,可惜了。 [/quote]
契丹媾和正是看到了自己的武力进攻政策的不合算,长期坚持只会把自己拖垮。因为契丹当时已经不是游牧民族,但是要说他们是定居的农耕民族,显然又差得远,所以要么可以完全制服宋朝,一旦无法制服,只能媾和。当时宋朝军事上虽然有些被动,但综合国力毕竟是强大的,契丹对宋媾和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不要把柴世宗的功劳无原则地夸大,如果真给他三十年,或许就是六代十国、七代N国……
关于柴荣北伐,我觉得宋太宗的角色很可能被他提前扮演。不过宋太宗的时候南方和北汉已经统一,他至少有丰厚的赌本,输得起;柴荣才多大地方?有多大赌本?输得起么?

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及一系列政策实行后,中国历史上再无武将夺权而产生的变乱。宋、元、明、清的平均国祚较之从前是大大提高的,自宋以后再无短命的统一王朝。况且所谓的积贫积弱其根源也并不在抑武政策上。五代十国的变乱已经说明,抑武之路是历史的选择,并不是宋太祖突发奇想。

2006-2-25 16:33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i]易非[/i]于2004-01-07, 22:10:51发表
檀渊之盟对宋这等是外患为小疾,而内乱为巨祸的宋王朝来说是完全对他们有利的。宋人一直吹嘘此次盟约,连名相寇准也认为是生平重要业迹
真宗也因此被宋人捧为英明神武。 [/quote]
檀渊之盟即使不是丧权辱国,可也极不光彩滴,如果真宗稍微有点胆略,至少宋朝对辽国之战也不会是和了

2006-2-25 16:39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i]张建昭[/i]于2006-02-25, 15:41:38发表
[quote]原帖由[i]寄奴[/i]于2006-02-24, 13:37:43发表
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后,中原已无险可守。契丹如果坚持劫掠政策,把北宋国力慢慢淘空,灭宋绝非难事。当然,也可能长期的侵压反而能促使北宋军队保持战斗力,亦未可知啊。

北宋初期禁军战斗力之强,非宋太祖之功劳,而是柴世宗的贡献。如果柴世宗真有三十年时间,或许真能再建一个盛唐,可惜了。 [/quote]
契丹媾和正是看到了自己的武力进攻政策的不合算,长期坚持只会把自己拖垮。因为契丹当时已经不是游牧民族,但是要说他们是定居的农耕民族,显然又差得远,所以要么可以完全制服宋朝,一旦无法制服,只能媾和。当时宋朝军事上虽然有些被动,但综合国力毕竟是强大的,契丹对宋媾和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不要把柴世宗的功劳无原则地夸大,如果真给他三十年,或许就是六代十国、七代N国……
关于柴荣北伐,我觉得宋太宗的角色很可能被他提前扮演。不过宋太宗的时候南方和北汉已经统一,他至少有丰厚的赌本,输得起;柴荣才多大地方?有多大赌本?输得起么?

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及一系列政策实行后,中国历史上再无武将夺权而产生的变乱。宋、元、明、清的平均国祚较之从前是大大提高的,自宋以后再无短命的统一王朝。况且所谓的积贫积弱其根源也并不在抑武政策上。五代十国的变乱已经说明,抑武之路是历史的选择,并不是宋太祖突发奇想。 [/quote]
柴世宗是某人最推崇的年轻帝王,英明神武,如果假以时日,让他先北后南,也许辽国不会灭亡,可恐怕也要称臣了。。。

2006-2-25 20:55 windg
这种悬想是最没意思的,还停留在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上。
你应该庆幸柴大官人生病的是时候,否则就不是五代十国而是X代X国了。
在那种情况下和辽全面开战等于找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辽盟约得失谈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