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9 19:57
士风
先从今天下午的一件事说起:
两个班刚踢过球,二十几个疲惫的身躯蹒跚的回到宿舍楼。我们都住在9,10楼,这时候谁也不愿意往上爬,都陆续的等电梯。小电梯肯定一次上不了这么多人,所以大家都拥在那。等到电梯下来,发现已经有两个人站在里面,原来他们俩是走上二楼坐下来的,结果被强烈鄙视为没素质。他们反驳道,谁让你们没想到呢。
事情就这么简单。其实这两个人有没素质并不重要,我在想,道德和智力有关系吗。你没想到而没去作难道说明你素质高吗?我觉得,有道德的人首先是聪明人,应该是你想到了,而又觉得这样作有悖道德,而不去作;或是想到了而自觉的不去作,这才是有道德的。总之,要先想到;
对于“想到”,我觉得有几点:首先,认识是完备的。“不为美色所动”,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你就不能把他比作柳下惠,因为他的认识是不完备的。再者,认识是正确的。像哈马斯的自爆,就没有什么可褒扬的,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作是可以上天堂的。最后,是智力水平可以达到的。
一条大道,一条出卖道德的捷径。去想捷径,没有想到和没有想到会有这条捷径的都不是有道德的人。想到了这条捷径,而没有去走的才是有道德的。当然,根本不去想可能的出卖道德的捷径人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因为这是至人,是完人。(注意其与没有想到会有这条捷径的人的本质区别)。
大家觉得呢?
如果这种认识可以成立。那么古代很多腐儒算不算的上有道德还是有待商榷的。再者,如果从这样一个角度看老子的弃智绝圣。其实,就是反过来说,能够走那条捷径的,必然是认识完备的,正确的,且智力水平可以达到的。也就是说“弃智绝圣”并不要求这个社会有有道德的人,而是要这个社会没有走捷径的人。也就是说尊贤和废贤之争实质是对社会的追求不同,也即构造的社会模型不同。
2005-11-29 20:32
恨地无环
走上二楼再坐下来比在一楼等的人付出了更多
并且有额外的风险(如果电梯到下到三楼人就满了,那二楼不会停,一楼有那么多人等,电梯再上去也不会在二楼停,他们只好等等等……)
因此这个不能被称为捷径 无关道德
如果上二楼的人超过了电梯向下时可以加入的人
那么就会有人再上三楼
理论上说
上得越高的人可能进电梯的时间越早
进不了电梯的可能性越低
但一旦进不去的损失也越大
貌似属于“付出换回报”模式
[quote]想到了这条捷径,而没有去走的才是有道德的。[/quote]
[quote]也就是说“弃智绝圣”并不要求这个社会有有道德的人,而是要这个社会没有走捷径的人。[/quote]
貌似有点矛盾
2005-11-29 20:46
门清
首先要明确道德是用来干什么的。我个人的观点是,道德是群体为了每一个个体各种利益(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合理分配所构建起来的一套理论。如果在满地垃圾的道路上行走可以使人感到愉悦,那必有一个以随手扔垃圾为美德的社会。
楼主所举的例子里,在这二十来个人的小圈子中,那两个人的行为损害了(或者是看上去损害了)多数人第一批登上电梯的权益,自然是不道德的。只不过这个“不道德”指的是违反了这个群体中的“道德”= =b
PS to 楼上 不矛盾啊有点知雄守雌的意思。然则绝圣弃智不是庄子说的咩?
2005-11-29 20:52
士风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5-11-29, 20:32:08发表
走上二楼再坐下来比在一楼等的人付出了更多
并且有额外的风险(如果电梯到下到三楼人就满了,那二楼不会停,一楼有那么多人等,电梯再上去也不会在二楼停,他们只好等等等……)
因此这个不能被称为捷径 无关道德
如果上二楼的人超过了电梯向下时可以加入的人
那么就会有人再上三楼
理论上说
上得越高的人可能进电梯的时间越早
进不了电梯的可能性越低
但一旦进不去的损失也越大
貌似属于“付出换回报”模式
貌似有点矛盾 [/quote]
这个并不是例子,而是引子,所以我说这两个人是不是有素质并不重要。只是我的思考从这件事开始,所以我把它写出来。
关键是大家觉得道德和智力到底有没有关系?
重申,我觉得有道德的人首先是聪明人。原因已说明。
2005-11-29 20:56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门清[/i]于2005-11-29, 20:46:02发表
PS to 楼上 不矛盾啊有点知雄守雌的意思。 [/quote]
【想到了这条捷径,而没有去走的人】=【有道德的人】
[quote]“弃智绝圣”并不要求这个社会有有道德的人,而是要这个社会没有走捷径的人。[/quote]
可以转换为“弃智绝圣”并不要求这个社会有【想到了这条捷径,而没有去走的人】,而是要这个社会没有走捷径的人。
如果成立
那么【没有走捷径的人】=【根本不会想到捷径】和【想不到捷径的人】
算不算知雄守雌?
难道老衲迷糊了?
没有门清门清……
2005-11-29 21:04
士风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5-11-29, 20:56:02发表
【想到了这条捷径,而没有去走的人】=【有道德的人】
可以转换为“弃智绝圣”并不要求这个社会有【想到了这条捷径,而没有去走的人】,而是要这个社会没有走捷径的人。
如果成立
那么【没有走捷径的人】=【根本不会想到捷径】和【想不到捷径的人】
算不算知雄守雌?
难道老衲迷糊了?
没有门清门清…… [/quote]
想到的人=走了+没走
没走=有道德的人;
走了=不想出现的;
为了这个目的而弃智绝圣,就不会出现想到的人,也就没有有道德的人了。
这个逻辑是不是清晰了一些呢。
我已经说了这种解释是以“道德与智力有关系”为前提的。而我想和大家讨论的是这个前提是否成立?
2005-11-29 21:53
门清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5-11-29, 20:56:02发表
可以转换为“弃智绝圣”并不要求这个社会有【想到了这条捷径,而没有去走的人】,而是要这个社会没有走捷径的人。
[/quote]
这个,楼主想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是,要绝圣弃智就是为了让大家都想不到捷径,而那些已经想到这条捷径的聪明人,不要去走,防止这个平衡被破坏。某种程度上,智力对道德起到的是破坏的作用,所以要绝圣弃智…… 怎么越说越像绕口令
2005-11-29 22:04
偷心猎人
[quote]等到电梯下来,发现已经有两个人站在里面,原来他们俩是走上二楼坐下来的,结果被强烈鄙视为没素质。他们反驳道,谁让你们没想到呢。[/quote]
这两人什么都没做错,更不是没道德。他们付出了劳动,从1楼上到2楼比其他人多上一层,也得到了能进电梯的回报。他们脑子很好使。没反省,反而鄙视他们没素质的,只是酸葡萄效应,自己才是真没素质。
2005-11-29 23:53
apan01
[quote]原帖由[i]偷心猎人[/i]于2005-11-29, 22:04:30发表
这两人什么都没做错,更不是没道德。他们付出了劳动,从1楼上到2楼比其他人多上一层,也得到了能进电梯的回报。他们脑子很好使。没反省,反而鄙视他们没素质的,只是酸葡萄效应,自己才是真没素质。 [/quote]
又一个没有理解楼主意思的回帖,这只是一个引出下文的例子,大家理解万岁,不要计较细节,包括 恨地无环 老兄。
其实 门清 就解释得很清楚了。
2005-11-30 00:36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apan01[/i]于2005-11-29, 23:53:29发表
大家理解万岁,不要计较细节,包括 恨地无环 老兄。
其实 门清 就解释得很清楚了。 [/quote]
不计较 不计较
就那个“引子”来说
假设20多个累瘫了的人在等电梯的时候
来了10个状态极佳的壮汉
使用蛮力挤到20多人前面 占满电梯上楼去也
那大概也可以引出“道德与体力的关系”了
能力本身没有善恶之分
不过影响到为善恶的能力罢了
老子的“弃智绝圣”还有一个重要配套思想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一概视若粪土
如果没有这点配合
没有智力走捷径的人还可以走暴力路线
2005-11-30 12:08
益德张
所谓“想到”和“没想到”都是内心里面的事,我们目前没有办法准确直接地获悉人内心里面的事,只能根据行动来判断。不管你想到或没想到出卖道德的捷径,你没有走出卖道德的捷径,你就是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
所谓“谁让你们没想到”不过是诛心之论。以1楼的例子来说,有什么根据能准确地判定那二十几个人是没有想到,还是想到了却又觉得这样作有悖道德而不去做呢?根本没有。根据一个人的行为去判断其是否道德,而不是臆测其内心是怎么想的,这才是目前最客观的判断是否道德的手段。
在这个时代,还是远离诛心之论比较好。
2005-11-30 12:39
门清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5-11-30, 0:36:28发表
不计较 不计较
就那个“引子”来说
假设20多个累瘫了的人在等电梯的时候
来了10个状态极佳的壮汉
使用蛮力挤到20多人前面 占满电梯上楼去也
那大概也可以引出“道德与体力的关系”了
能力本身没有善恶之分
不过影响到为善恶的能力罢了
老子的“弃智绝圣”还有一个重要配套思想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一概视若粪土
如果没有这点配合
没有智力走捷径的人还可以走暴力路线 [/quote]
综合起来就是道德与能力的关系。
2005-11-30 23:13
ptcn
这个事情非常地典型。
首先要论清什么是道德。标准的定义是:道德是行为规范,通俗些讲,就是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的准则之类的。
其次要明白的是:为什么要讲道德?这个问题很不好说清楚。从效果上看,讲道德最通常的效果是利他,对别人有好处,其次是对整体有好处,最后才是对自己有好处而且还是间接的。
但是!这种间接的好处有时候却是性命攸关的。举个实际的例子,东北(似乎是沈阳)前些年发了个火灾,是个舞厅,又是个地下室(意味着没有窗户可以逃生),而且舞厅的门很窄,大概可以并排过2人,当时是下午,舞厅里200人左右,最后死了100多人(数字记不太准,反正惨重,好像是150人)。后来清理现场,发现死者基本上都是挤在门口里侧出不来,被熏死的。
这个时候,普通的一个门,就成了阴阳界,但我们可以估算一下,即使那个门只能容一人进出,那么每秒出一个人,200人依次顺序通过的话,全出来也只要3分钟多一点。那个舞厅里没有汽油之类的助燃物,3分钟的时间火还不至于多了不起,何况那个门不至于只能一人出入。这里,在这样非常的紧急情况下,“顺序地通过”显然只能是一种基于高度的道德的行为。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就是泰坦尼克号事故,由于电影的缘故这个例子很直观。我没看过那个大片,但看过《冰海沉船》(也是泰坦尼克)。那个场景是,船要沉了,救生艇不够,女人孩子优先,所有的男人没有一个上救生艇的(除了操作救生艇必需的水手),这里没有任何强制,生死当前却完全是道德的规范在主宰所有当事人的行为,而没有一个人破坏这个规范。电影里,有个很贪生的男子先是用帽子遮住脸想混在女人里上救生艇,被管事的发现揪了下来,很羞愧的样子,最后一个救生艇上缺个划船的水手,管事的连叫3声没有水手答应,此人方说他原来也是水手可以划船,最后管事的答应他才上了救生艇。救生艇的情节真是非常地震撼,在那样的场合能坦然地把救生艇的位子让给别人的人,你还有什么不能信任他们??!!
反过来,那2个到2楼抢电梯的,你绝对不可轻信他们。
再回到那个火灾的例子,它说明了:即使从纯功利的角度看,一个人要想通过自己道德水准较低的行为获得好处,必须以他人采取道德水准较高的行为作为前提;否则,不仅不能获得好处,甚至会产生巨大的损害。火灾中不顾顺序抢先逃生是不道德的,如果只有一个人这样做,他生存的机会自然会增大。但如果大部分人都采取了低道德准则的行为,都不顾顺序抢先逃生,结果却是大家都丧失了本来每个人都有的逃生机会。
这种“个体行为在群体上的相反效果”的情况,其实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吸收存款,在其他银行不提高利率的情况下这会非常有效。如果一个人的钱突然增加了一倍,那是个大好事;但如果全国所有人的钱都瞬间增加了一倍,那就是金融和经济灾难。
教育里也普遍有这样的情况,如果只有一个学生、一个班、一个学校做额外的补习,那对补习的人是大有好处的。但如果大部分学生都补习,则对大家都没好处;可惜现在的情况就是大家攀比着做额外补习,水涨船高,最后是补习的老师和学校赚足了银子。
电梯的例子可以作为一个典型:如果1、2个人到2楼,他们自然占了便宜。但如果所有(或大部分)人都跑到2楼去,那。。。。。看看谁上3楼,爬得最高的人能爬到几楼?
但说回来,道德不仅仅是基于功利的考虑。对某些人来说,它有着更深远的含义。
2005-11-30 23:22
实干司马
[quote]电梯的例子可以作为一个典型:如果1、2个人到2楼,他们自然占了便宜。但如果所有(或大部分)人都跑到2楼去,那。。。。。看看谁上3楼,爬得最高的人能爬到几楼?
但说回来,道德不仅仅是基于功利的考虑。对某些人来说,它有着更深远的含义。[/quote]
爬得最高的人能爬到几楼?说得好!因为爬得高,所以浪费的体力也高。而人们经过这么一分析,觉得不划算,很多就决定不爬了,或者爬到一定高度就不爬了。
说到底,爬楼梯坐电梯这事例倒不关乎道德,而与博弈有一定关系。
2005-12-2 01:56
中庸
这个有点……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