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7 10:42
醉清风
三国时期,刘备集团战赤壁、夺荆州、下益州,遂与魏、吴成鼎立之势,实现了“隆中对”的大半计划。
然而在刘备占领益州后收拢的大批文臣武将中,却有一人为后世引来众多非议。他就是法正。
法正原本是益州牧刘璋的臣下,却背着刘璋,暗中投靠了敌人刘备。就这样从古至今,很多读过这段历史的人都为之不齿。他们认为法正根本就是吃里爬外、买主求荣的小人。
就连我敬佩的《细说三国》的作者黎东方先生都在书中义愤填膺地斥责法正,一反他论人客观的态度。法正真的是这样一位吃里爬外、卖主求荣值得世人如此漫骂唾弃的小人吗?我看不然。
以下几点是我个人来看法正易主的主要原因:
一、主上昏庸无能
法正所侍从的益州牧刘璋着实没有能力。[color=blue]《英雄记》曰:“璋性宽柔,无威略,东州人侵暴旧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阙,益州颇怨。”[/color]据《蜀书》记载,刘璋不但处理不好与张鲁的关系,搞的关系恶化,反目为仇,最终还打不过张鲁。在内部又有赵韪的反叛。据裴注,这一叛就有蜀郡、广汉、犍三地响应,可见刘璋在蜀地的威信有多差。而最终赵韪为部下所杀,才总算是平息了叛乱。
其实在刘璋之前,刘璋的父亲刘焉倒是个有志之人,能领兵作战,做事果决心狠,也不乏进取之心。[color=blue]《蜀书》曰:“焉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馀人,以立微刑。”[/color]虽然结局并不理想,也算争取到了益州之地于自己管辖。
刘焉死后,刘璋顺水推舟领益州牧,在蜀地不得人心,又无所作为。曹操欲进兵张鲁,璋恐殃及自己,遂听从别驾张松的建议,引初立于荆州的刘备为援,两次派张松推荐的法正为使,出使刘备。其间虽有主簿黄权的提醒,广汉从事王累的“自倒县于州门以谏”,但璋“一无所纳”,于是“先主入境如归”。且不论张松的忠奸,时群雄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已接近尾声,诸侯之间的兼并已是必然。刘璋为人主,不明时局,不辨真伪,一意孤行,乃至“引狼入室”。如此糊涂、暗弱之主,岂能长久托付?
二、不得重用
[color=blue]“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 ——《蜀书》[/color]
法正怀抱利器,本想为国出力。而刘璋无德无才,不会用人,置法正而不重用。不被重用,法正自然有失落之感、埋怨之情,投人易主,并不过激却是人之常情。
有人说即使是这样,法正不应该吃着刘璋的俸禄而出卖刘璋。谬也!谬在两点:一者,凡做事有头脑的人,心中都作长远之计,一步步计划周全,再行动不迟。比如现在有能力的职员要跳槽,当然先规划好之后的去向,联系好形式良好、有发展前景的公司,再写辞呈脱离旧处。哪有先写辞呈,弄得无依无靠,没头没尾地再去应聘,万一找不到合适的职位,岂不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再者说法正吃里爬外、买主求荣是没有根据的。唯一有所谓“卖”的倾向的是此处:
[color=blue]“……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
——《蜀书》[/color]
为大家所注意的大概是“阴献策”三字,就是在背地里卖主意。而事实上仔细通读一下内容,其中并没有涉及到如何进攻益州,如何搞垮刘璋等等实质性的内容,仅仅是表达了“你比刘璋帅,我和张松等你,益州好,能成大业,你来吧。”的意思。法正只是表达了他对刘备的好感,取得双方的好感,为日后的发展铺路。
法正只是在思想上投靠了刘备,直至刘备占领益州,他并无任何动作。法正有迎合之意,充其量只是背主,又哪里称得上是卖主,卖在哪里呢?
再换个角度,当时汉朝虽败却未亡,而益州牧刘璋只是个地方官,法正离弃了一个无德无能的地方官,选择了一个有志向、有能力兴复国家的人,又有何错?
三、信仰与志向
大家看到法正反了,弃旧从新了,便认为这是不义。那么我想问,如果法正真的是心术不正的势力小人,他为何不直接投奔已拥有半壁江山的曹操,得来的职位相反会更稳当。而在投奔刘备之后,法正虽为重用,但还不是刘备集团分量最重的权臣,如果他喜好名利,争权夺位,他会尽力排挤他人,甚至再次把刘备卖给曹操、孙权。他有排挤吗?有出卖吗?
没有!相反地,法正尽其生平所能辅佐刘备,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进兵汉中即为法正所谋,这为之后的几次北伐打下良好基础。
[color=blue]“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裴注[/color]
冒死谏主,忠心可鉴!
言归正传,即便法正是抛弃了一个主子,那也完全是为了大局着想。凭法正的才干,投靠曹魏吃口饭享清福决不是什么难事。但他的志向决不仅限于拿俸禄,拜高官,他心存汉室,心向国家,于是选择了同样有志于兴复汉室的贤德之人刘备。难怪法正一死,刘备“为之流涕者累日”。诸葛亮也几次赞叹法正,赞其机敏,无人可比。法孝直者,可敬也。
综上几个观点,我们不难发现法正的背叛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倘若刘璋不是昏庸之主,法正即使不被重用,也会为有个明主而鞠躬尽瘁。亦或法正为刘璋所看中,而刘璋即便不成大器,法正也会心甘情愿为主效劳。
这不是胡乱臆断,综观法正一生,他恩怨分明。“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这或许是他人格的缺陷,但正体现了他的血性方刚。
我个人认为应该给予法正一个公正的评价了。法正是一名巧忠之臣,他并不是一味的愚忠,为一家乃至个人去无谓地浪费才能,(可惜了张任、荀彧、田丰、沮授等良才不遇的人。)但他又不是见风使舵地为己牟利,或为了个人的苟延残喘而朝秦暮楚。法正有自己的择主准则,也当然有自由明确自己的择主标准,这并不可耻,倒是很聪明的做法。
如说有人还强调法正不忠,张郃、贾诩、张辽、庞德、文聘等等降敌背主朝三暮四之人不是也要挂上不忠不义之名吗?那么蜀中一个个临阵倒戈的将领们,不是更该遭到世人鄙弃吗?春秋奇相管仲、唐贞观魏征不都是弃旧从新,却又万世流芳吗?法正又有何错!
退一万步讲,即便法正抛弃刘璋是不义之举,而他日后的尽心尽职就能为我们所忽视?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还是学会用公正客观的眼光看待历史吧。
2005-11-27 11:10
林家业
在儒家学上来说不能忠君之事,食君之禄当然要担君之忧。
如果说主上昏庸无能那么试问历代多少君王是这样,那么是否要投靠别人?
如果说不得重用那么试问历代多少名臣重用过?那么是否要投靠别人?
第三个简单说吧!张松曾经想投靠曹操,只不过是曹操不太理会而已。如果曹操占先机攻蜀,我想法正也会好似对刘备一样对曹操。
说来也没有用,儒学是中国稳固自己君主地位的统治教学。这个教学有利也有弊,反观中国有多少人才被埋没了。
2005-11-27 11:46
天宫公主
在儒家学上来说不能忠君之事,食君之禄当然要担君之忧。
-------------------------------------------------------
照这么说, 荀彧(袁绍 -> 曹操), 周瑜(袁术 -> 孙策), 赵云(袁绍 -> 公孙瓒 -> 刘备), 张辽(丁原 -> 何进 -> 董卓 -> 吕布 -> 曹操), 徐晃(董卓 -> 郭汜 -> 杨奉 -> 曹操)辈都是不忠不义了?
2005-11-27 11:49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天宫公主[/i]于2005-11-27, 11:46:50发表
在儒家学上来说不能忠君之事,食君之禄当然要担君之忧。
-------------------------------------------------------
照这么说, 荀彧(袁绍 -> 曹操), 周瑜(袁术 -> 孙策), 赵云(袁绍 -> 公孙瓒 -> 刘备), 张辽(丁原 -> 何进 -> 董卓 -> 吕布 -> 曹操), 徐晃(董卓 -> 郭汜 -> 杨奉 -> 曹操)辈都是不忠不义了? [/quote]
当然都不是了
2005-11-27 13:03
林家业
[quote]原帖由[i]天宫公主[/i]于2005-11-27, 11:46:50发表
在儒家学上来说不能忠君之事,食君之禄当然要担君之忧。
-------------------------------------------------------
照这么说, 荀彧(袁绍 -> 曹操), 周瑜(袁术 -> 孙策), 赵云(袁绍 -> 公孙瓒 -> 刘备), 张辽(丁原 -> 何进 -> 董卓 -> 吕布 -> 曹操), 徐晃(董卓 -> 郭汜 -> 杨奉 -> 曹操)辈都是不忠不义了? [/quote]
荀彧是跳槽(曹)而且身在曹营心在汉,哈哈。这个是基本儒家学说的根,汉(刘氏)为根本。
周瑜地方古惑仔,基本上在儒家学说是乱臣贼子。(在汉氏为基础上)
其余几位是投降才投靠别的君主,就等于宋代被蒙古灭了,投降的人不能说是卖国贼就是这样。
2005-11-27 13:33
偷心猎人
法正认为自己不受刘璋重用,直接投谁都好,没人会指责。可法正一边给刘璋做事,一边勾结刘备图自己的主子刘璋,这才是真正问题。
2005-11-27 14:01
不败东方
事实上不应该是这样的,法正就好似无间道里的两个主角。
如果法正成功帮了刘备那么法正就是梁朝伟,如果失败就表明他是刘德华。(这里是看完无间道一二三总结的)
换句话刘璋成功抵抗刘备那么法正就注定是卖主求荣之徒,刘璋失败就注定是刘璋是黑社会大佬失败就必然,法正顺理成章变成光荣牺牲的梁朝伟。(记得无间道二还有一个卧底被杀了,估计那个是张松。)
所以成败论英雄。
2005-11-27 14:38
陆逊{伯言}
怎么了?士为知己者死吗
2005-11-27 14:42
tiger1970
中国儒家传统是这样的:
1\你不拿他的俸禄,反倒纳税养活他,你对他当然没有任何义务;而且他不尽义务你可以干掉他,所以有"诛一夫纣"的说法.
2\你拿他的俸禄,但是把他给你安排的事情做好了,除此以外你对他也没有任何义务,所以有"食君禄忠君事"的说法;
3\你拿的俸禄超过你对他的贡献,那就要为他拼命了,这是人家的预付资本,所以有"为知己者死"的说法.
所以,法正只要作好自己俸禄需要的工作,然后,在刘备入川的过程中不给予刘备实质的帮助,就算的上没有问题了.
至于以下几人:
荀彧(袁绍 -> 曹操), 周瑜(袁术 -> 孙策), 赵云(袁绍 -> 公孙瓒 -> 刘备), 张辽(丁原 -> 何进 -> 董卓 -> 吕布 -> 曹操), 徐晃(董卓 -> 郭汜 -> 杨奉 -> 曹操)等均是这种情况,所以是道德上允许的.
吕布杀了丁原\董卓,而违反了上述原则,所以被人鄙视.
另外,作为汉人,还有一条:不许卖祖宗(意思就是不许做损害汉族利益的事情).
不过,三国均是汉人政权,倒不受此限制.
2005-11-27 15:45
鸾舞碧霄
任何人的背叛都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最起码也是为了钱^_^
楼主的几个观点,以中华传统道德观念来评判是都站不住脚的
2005-11-27 17:40
醉清风
[quote]原帖由[i]偷心猎人[/i]于2005-11-27, 13:33:37发表
可法正一边给刘璋做事,一边勾结刘备图自己的主子刘璋,这才是真正问题。[/quote]
这是众人认为法正不忠的根本所在。
那么我是认为
一、法正不曾有过帮助刘备取益州的实质举动或计策,仅仅是表露心意
二、在“跳槽”之时不免有个过度期,如没有这个过度期,那么就太冒失行事了。然而众人多认为此过度期所为,就是“卖”,就是猎人所谓的“图”,未免有些过激了。
2005-11-27 17:56
醉清风
[quote]原帖由[i]鸾舞碧霄[/i]于2005-11-27, 15:45:05发表
任何人的背叛都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最起码也是为了钱^_^
[/quote]
没错,是不能无缘无故。如若有忧患的爱国意识,那么必有迫切需要伯乐识马的愿望,从而投以行动,难道不是原由吗?
而久被冷落时,任何一个有进取心的人,都会脱离旧的环境,去寻找适于自己生存的环境。又有什么不对吗?
2005-11-27 18:02
不败东方
[quote]原帖由[i]tiger1970[/i]于2005-11-27, 14:42:39发表
中国儒家传统是这样的:
1\你不拿他的俸禄,反倒纳税养活他,你对他当然没有任何义务;而且他不尽义务你可以干掉他,所以有"诛一夫纣"的说法.
2\你拿他的俸禄,但是把他给你安排的事情做好了,除此以外你对他也没有任何义务,所以有"食君禄忠君事"的说法;
3\你拿的俸禄超过你对他的贡献,那就要为他拼命了,这是人家的预付资本,所以有"为知己者死"的说法.
所以,法正只要作好自己俸禄需要的工作,然后,在刘备入川的过程中不给予刘备实质的帮助,就算的上没有问题了.
至于以下几人:
荀彧(袁绍 -> 曹操), 周瑜(袁术 -> 孙策), 赵云(袁绍 -> 公孙瓒 -> 刘备), 张辽(丁原 -> 何进 -> 董卓 -> 吕布 -> 曹操), 徐晃(董卓 -> 郭汜 -> 杨奉 -> 曹操)等均是这种情况,所以是道德上允许的.
吕布杀了丁原\董卓,而违反了上述原则,所以被人鄙视.
另外,作为汉人,还有一条:不许卖祖宗(意思就是不许做损害汉族利益的事情).
不过,三国均是汉人政权,倒不受此限制. [/quote]
听讲日本人是中国人(亦是汉人),曾经考古学家也这样说.
那么日本侵略就没有汉奸?
这个明显不能成道理,法正明显只是卧底.刘璋胜了刘璋就成为警方.刘璋输了刘璋就成为黑帮大佬.就算连清朝之前已经投靠满清的汉人也不称为汉奸.所以成功成为梁朝伟了.
2005-11-27 22:29
tiger1970
日本人不是汉人.
他们自称是天照大神的后代,我们是炎黄子孙,不是一个祖宗.
考古学家是一家之言,并不被两国人民公认.
所以,"大和"和汉族绝对是两个民族,他们在历次的侵略中国的战争中也并未以汉人自居,也并没有"回到中原"的说法,这说明他们自己也绝对不认为自己是汉人.中国反抗日本的侵略当然是正义的,投降日本当然是卖祖宗.
清朝之前已经投靠满清的汉人如果在清朝开始对汉人屠杀以后仍为满洲效力,当然是汉奸,这是不容置疑的.至于投降后成为攻击汉人的刽子手的,则更是汉奸.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可以不认定是汉奸:从来就生活在辽东,而且在清朝对汉人的平民屠杀以前就过世或者在此时就离开清朝控制地区的,则不是汉奸.
类似的是<射雕>中的郭靖,他是成吉思汗的将领,但他不是汉奸.
2005-11-27 23:23
fengxv
不要跑题。
2005-11-27 23:23
不败东方
[quote]原帖由[i]tiger1970[/i]于2005-11-27, 22:29:51发表
日本人不是汉人.
他们自称是天照大神的后代,我们是炎黄子孙,不是一个祖宗.
考古学家是一家之言,并不被两国人民公认.
所以,"大和"和汉族绝对是两个民族,他们在历次的侵略中国的战争中也并未以汉人自居,也并没有"回到中原"的说法,这说明他们自己也绝对不认为自己是汉人.中国反抗日本的侵略当然是正义的,投降日本当然是卖祖宗.
清朝之前已经投靠满清的汉人如果在清朝开始对汉人屠杀以后仍为满洲效力,当然是汉奸,这是不容置疑的.至于投降后成为攻击汉人的刽子手的,则更是汉奸.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可以不认定是汉奸:从来就生活在辽东,而且在清朝对汉人的平民屠杀以前就过世或者在此时就离开清朝控制地区的,则不是汉奸.
类似的是<射雕>中的郭靖,他是成吉思汗的将领,但他不是汉奸. [/quote]
郭靖也是卧底更是经典的刘德华。
自少加入黑社会(蒙古)跟住曾志伟(成吉思汗),机缘巧合被曾志伟选中潜入警察局(宋朝)做警察(武林人士)。最后知道黑社会难做,决定改投警察决心洗底。帮警察立下不少汗马功劳。
这个版本是刘德华成功洗底,无间道一的剧情。
2005-11-28 08:49
tiger1970
非也非也.
兄弟,你真是看电影看迷了.
按照再上一楼的要求,就此不跑题了.不多说了,反正我也没要求别人接受我的意见.
2005-12-2 00:41
中庸
[quote]原帖由[i]林家业[/i]于2005-11-27, 11:10:13发表
在儒家学上来说不能忠君之事,食君之禄当然要担君之忧。
如果说主上昏庸无能那么试问历代多少君王是这样,那么是否要投靠别人?
如果说不得重用那么试问历代多少名臣重用过?那么是否要投靠别人?
第三个简单说吧!张松曾经想投靠曹操,只不过是曹操不太理会而已。如果曹操占先机攻蜀,我想法正也会好似对刘备一样对曹操。
说来也没有用,儒学是中国稳固自己君主地位的统治教学。这个教学有利也有弊,反观中国有多少人才被埋没了。 [/quote]
说的有些片面!
最重要的应该是他的品德比较差!
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最重的是德,而不是才。
2005-12-2 09:32
yctam
法正问题有点尴尬,其实我认为如果他不是让刘璋派出接待的人员的话还说得过去。毕竟你是受任务的,这样做总觉得有点不妥。
2005-12-2 18:30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yctam[/i]于2005-12-02, 9:32:22发表
法正问题有点尴尬,其实我认为如果他不是让刘璋派出接待的人员的话还说得过去。毕竟你是受任务的,这样做总觉得有点不妥。 [/quote]
士为知己者死,再说了。刘璋暗弱,士卒离心,犯不着为他效死
2005-12-6 13:08
superzz_0
楼上的话是没错,但是那是现代的观念...当时投降是很伤人感情的..比如于禁...
2005-12-6 13:31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superzz_0[/i]于2005-12-06, 13:08:14发表
楼上的话是没错,但是那是现代的观念...当时投降是很伤人感情的..比如于禁... [/quote]
于禁是活该,我就纳闷怎么不能投降?向关羽投降耻辱吗?
2005-12-7 22:01
仇雠
良禽择木而栖.
刘璋不是个能有所作为的君主,被取代是理所当然的.
当时法正的路就是投曹操或者刘备.
刘备是汉室末裔,名正言顺.
这样算不上不忠吧.
2005-12-8 18:10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仇雠[/i]于2005-12-07, 22:01:30发表
良禽择木而栖.
刘璋不是个能有所作为的君主,被取代是理所当然的.
当时法正的路就是投曹操或者刘备.
刘备是汉室末裔,名正言顺.
这样算不上不忠吧. [/quote]
不过刘备的确可耻在这方面,一个不乐意就夺了别人基业,可怕的恶魔啊,当然会有人说了,大多数人都瞧不起法正
2005-12-8 20:17
tiger1970
唉,基业是谁的啊?是汉朝皇帝的.
汉帝让刘焉(璋)当益州牧,他不述职\不进贡\不听调遣,早就该把他拿下了.
所以先主最多是不仁伐不仁而已.没有什么道德问题.
2005-12-8 21:37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tiger1970[/i]于2005-12-08, 20:17:45发表
唉,基业是谁的啊?是汉朝皇帝的.
汉帝让刘焉(璋)当益州牧,他不述职\不进贡\不听调遣,早就该把他拿下了.
所以先主最多是不仁伐不仁而已.没有什么道德问题. [/quote]
刘焉想做皇帝,就是死的早,他儿子还把张鲁逼反了,丢人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