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17 00:35
wga123
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谈到秦始皇一统六国时,我们分析原因,有一条是在经过了战国时期,人们都在盼望着大一统的出现,而这个就是当时统一的思想基础,也是人心向背问题。但我在这里产生了两条假设。
一、不存在这样一个思想基础
我突然想到,在当时确实有著作提到了大一统,但这也只能代表当时的文化界,学术界的思想,是不是能代表广大人民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对于一般的百姓来说,有一个温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而这需要的是一个和平的环境,所以七国和平相处应该更符合当时一般人的利益。有人就要说,中国自古一统,怎么可能在分裂的情况下实现和平。我想这是在现在的历史条件下得出的结论,而并适用于当时的情况。因为没有任何规律说明同种,同宗,同祖就一定必须建立统一的国家。比如欧洲社会,就没有统一起来,即使曾经有过强横一时,面积广大的国家,最后也都分崩离析,并形成了现在多国并存的基础。而且我们知道,大一统最具代表性的派别是儒家,但是儒家成为主流思想却是在汉武帝时期,所以当时是否有这样一种思想基础是值得探讨的。
二、就是这样一个思想基础到底对秦朝的统一是否起了推动作用。
如果当时大一统的思想是主流的话,那么在民众心理到底谁才是完成这一功业的人选呢,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秦始皇是不是当时天下所有人认定的人选,秦国是不是人们所期望来完成这一功业的国家,这都是需要探讨的。但我想除了秦国自己外以及要投奔秦国的人以外,其他六国民众应该很难把这个责任冀望于秦国,他们更可能的是将这个功业的执行者当作是自己的国家。就好像当年抗日时期,日本也罢,共产党也罢,国民党也罢,都期望战争的结束,但战争的胜利者是谁,显然三方面都有自己的答案。而这也就在客观上倒着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复杂性。同样,在秦国的统一战争中,六国民众的这种信念越强,那抵抗也必然越强,如果这样,相信大一统的观念不但没有对秦的统一又帮助,而且应该是增加了抵抗力度才对。
由以上所述,我认为大一统观念是否是当时主流观念值得商榷,即使是其在秦国统一战争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反面的。
2005-11-17 06:02
慕容燕然
在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并不是主流。秦是一架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从主观上来讲秦吞并六国的行为并不是为了完成大一统,而纯粹为了是掠夺资源。但在客观却上促进了大一统的初步形成。
应该说大一统思想真正的确立是在楚汉战争之后。秦朝的一系列改革为大一统做好了物质基础,楚汉战争和刘邦翦除异性王则从精神和肉体上消灭了战国时期的旧贵族,使得汉朝的统治长久而稳固。最终大一统思想在长达数百年时间里,渗入到整个汉民族的文化中去。
2005-11-17 09:53
apes
我觉得那时的大一统应该不是儒家的思想,而是少数秦朝高级官僚和法家的思想。而且当时,大一统观念在汉族人心中并不是主流观念,从后来的焚书坑儒、陈涉造反、六国旧贵族妄图复国、豪杰蜂起的情况看,儒家、平头百姓、贵族、读书人和职业军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反对大一统的。
2005-11-17 17:23
紫冠道人
秦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事。当时根本就是没有大一统一说的。
秦人统一天下是没有思想武器的,这就是帝道与王道的区别。
2005-11-17 20:51
apes
法家倡导的法、术、势是秦统一时期的指导思想。
而且秦统一时战略方针很对路,是先灭戎狄15国,再向中原扩张,最后灭掉6雄。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恐怕秦后来就会跟古罗马一样遭遇蛮族入侵的厄运,秦这种施行暴政的国家,是否能像西汉那样成功抵御蛮族入侵,统一中国就很难说了。
所以秦与强大的晋国接壤,对于秦来说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2005-11-17 21:02
慕容燕然
秦是不怕蛮族的。秦统一六国后立即派出精锐军团将匈奴逐出河套,这只军队受蒙恬领导,长期在北方和匈奴作战。除此之外,秦还征调了一支由商人、倒插门女婿之流组成的杂牌军向南开辟三郡土地。
2005-11-17 22:56
无知无畏
在西汉前,法家和道家的思想还是比较流行的。
这种大一统的的思想也应该出自法家和道家。
2005-11-18 08:11
apes
道家提倡的是小国寡民和无为而治,跟大一统没有关系,大一统按道家的观点,属于破坏自然状态和违背天命,是道家所反对的。
2005-11-18 08:21
apes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5-11-17, 21:02:51发表
秦是不怕蛮族的。秦统一六国后立即派出精锐军团将匈奴逐出河套,这只军队受蒙恬领导,长期在北方和匈奴作战。除此之外,秦还征调了一支由商人、倒插门女婿之流组成的杂牌军向南开辟三郡土地。 [/quote]
如果秦不先霸西狨,恐怕后来秦不仅要对付北部的匈奴,还要疲于应付西边的蛮族,秦很可能还要在西边修长城,在西边修长城会使秦的内部矛盾进一步加剧,大一统的希望就会更加渺茫。
2005-11-18 09:13
慕容燕然
秦在成为一方诸侯之前就一直担任着为周王室守卫西垂的任务,可以说和西戎是世仇。
穆公称霸西戎是周天子的命令,也是秦襄公立国时与周平王立的誓言。:“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国
2005-11-18 10:18
apes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5-11-18, 9:13:07发表
秦在成为一方诸侯之前就一直担任着为周王室守卫西垂的任务,可以说和西戎是世仇。
穆公称霸西戎是周天子的命令,也是秦襄公立国时与周平王立的誓言。:“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国 [/quote]
周天子的命令在春秋战国这个靠实力说话的时代,根本不具备什么强制力,秦只是名义上遵从命令而已,秦之所以先霸西狨,主要原因是东边有个强大的晋国阻碍他向东扩张,所以秦在起始阶段只能先去灭西狨和巴蜀,暂时放弃向中原扩张的企图。
2005-11-18 10:25
yingzheng
[quote]原帖由[i]apes[/i]于2005-11-18, 10:18:32发表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5-11-18, 9:13:07发表
秦在成为一方诸侯之前就一直担任着为周王室守卫西垂的任务,可以说和西戎是世仇。
穆公称霸西戎是周天子的命令,也是秦襄公立国时与周平王立的誓言。:“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国 [/quote]
周天子的命令在春秋战国这个靠实力说话的时代,根本不具备什么强制力,秦只是名义上遵从命令而已,秦之所以先霸西狨,主要原因是东边有个强大的晋国阻碍他向东扩张,所以秦在起始阶段只能先去灭西狨和巴蜀,暂时放弃向中原扩张的企图。 [/quote]
那时侯秦连自己的地盘都没有,如何攻晋?
当然先西进安家,有后方再向中原发展啊.
说晋方便了秦的强大,那齐国楚国呢?
一样没有后顾之忧哦
2005-11-18 10:27
yingzheng
靠实力说话是在春秋末期以及战国时期
不然齐洹公干吗尊王攘夷啊?
2005-11-18 10:33
apes
[quote]原帖由[i]yingzheng[/i]于2005-11-18, 10:25:50发表
[quote]原帖由[i]apes[/i]于2005-11-18, 10:18:32发表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5-11-18, 9:13:07发表
秦在成为一方诸侯之前就一直担任着为周王室守卫西垂的任务,可以说和西戎是世仇。
穆公称霸西戎是周天子的命令,也是秦襄公立国时与周平王立的誓言。:“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国 [/quote]
周天子的命令在春秋战国这个靠实力说话的时代,根本不具备什么强制力,秦只是名义上遵从命令而已,秦之所以先霸西狨,主要原因是东边有个强大的晋国阻碍他向东扩张,所以秦在起始阶段只能先去灭西狨和巴蜀,暂时放弃向中原扩张的企图。 [/quote]
那时侯秦连自己的地盘都没有,如何攻晋?
当然先西进安家,有后方再向中原发展啊.
说晋方便了秦的强大,那齐国楚国呢?
一样没有后顾之忧哦 [/quote]
秦在霸西狨之前有自己的封地,怎能说没地盘。
2005-11-18 11:27
慕容燕然
平王东迁之初天子还是很有威信的,周威风扫地要等到郑庄公崛起之后。
秦仲是襄公的祖父,西戎杀秦仲。这是私仇。
平王虽然准许襄公立国,但岐、丰之地当时并不在襄公手里而是被西戎占据。平王与襄公有誓,“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襄公若想的到周天子封给他立国的土地就必须击败西戎。这是公义。
所以无论东边是否有晋,于私、于公秦先西后东是个必然。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秦之所以先西后东并不是因为东边有一个晋,因为晋是华夏大国,会谨守边境保持与秦的友好关系。西戎是蛮夷,屡屡犯境对秦进行掠夺,秦要争霸就必须先解决西戎问题。
2005-11-18 11:35
apes
不论秦是因为什么原因先西后东,但先西后东绝对是秦统一中国必不可少的条件。秦如果不先西后东,很难实现大统一。
2005-11-19 11:24
无知无畏
小国寡民只是道家的一个观点罢了,楼上的仁兄肯定没看过道德真经。如果看过就知道,道家主张的是大治,是符合大一统的。
2005-11-19 20:19
wga123
秦先西后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实力问题,晋国在当时是十分强大的一个国家,
晋国分裂后产生的三个国家韩,魏,赵,在战国时都是七雄之一,跟秦国在开始的时候都是对等的,甚至比秦还要厉害,像战国初期,魏国就四处征伐,曾取得一定的霸主地位,不过因为对时代的走向没有看清楚,以至越打越弱,而渐渐衰弱。由此,就可以知道晋国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国家,而秦国,在没有取得西戎之地的时候,是不可能有力量去消灭晋国的,双发对打,秦虽有雄关据守,却也不可能真的奈何的了晋国,所以在戎人由余提出建议后,经过讨论,才先出兵攻打西戎,达到并国十二,开地千里的功绩,就是这样,戎地也不是也不是一直平静,秦国还曾出兵平过几次乱,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真正有了这片大后方。而直道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建好,这里才能开始积聚物资,为秦国提供补给,但也因为路途艰险,不是那么容易,不过,有了此地后,秦国就可以绕过晋国,而和楚国直接接壤,为其后来吞并商、淤之地打下了基础。当然也就有了屈原的《离骚》出现。
所以说,先西后东,是因为秦国的实力不足以灭晋国,也可以说还难以跟晋国争霸,所以只要,转换方向,先取戎地,积聚力量,同时打开另一条出兵通道,就好像当年俄国力争出海口一样。这跟其会不会产生少数民族侵扰没有必然关系。就好像汉初受匈奴侵扰,汉武帝时匈奴又被驱逐一样。
所以说,受不受周边少数民族侵扰,是跟首先一个国家的实力有联系,其次则是这个国家的政策问题。看是打还是防御。因为两千年的古代社会,我们进本是在防御,基本没有主动出击。所以显得是一直受欺负,却没有还手。因为中原王朝看不上那些地方,认为太原,管理起来得不偿失,没有价值。所以即使我们强盛了,驱逐了,臣服了那些少数民族,却很少有能将那片土地占领的。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