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影音经典 » 生一个儿子与自己作对——谈《向日葵》


2005-11-10 18:09 大头笨笨
生一个儿子与自己作对——谈《向日葵》

生一个儿子与自己作对

    “儿子生下来,就是跟老子作对的!”
                        ——《向日葵》

    父子间的关系,总是一种说不清的感觉。这是古龙说的,这个鬼才在大多数的小说里避谈并不亲近的父亲,却仍免不了在某几本书里真情流露。
    初中时,疯狂般的迷上了古龙,热衷于在上课时摘录他书中关于女人的妙语。那时也免不了叛逆,刚好在学校里住宿,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与父母的沟通少得可怜。
    有一次,父亲开车送我去学校,忘记了出发前因为什么而争吵,我一路上都没有说话,只是不停的换着CD——那是1994年,我当时最喜欢李克勤。
    到了学校,父亲在我床底下看到了多日没洗的衣服,他没说什么,拿着盆子走出宿舍,在宿舍对开的水龙头前洗起了衣服——原来,每个父亲的背影都会令儿子唏嘘,我站在宿舍里向外看着,有些不知所措。
    洗完衣服,父亲便走了,我还是没说话,其实我心里已经认错了,脸上却执拗着,不肯流露自己的感情。但从那以后,我学会了自己洗衣服。
    所以,古龙谈女人的妙语被我奉为金科玉律的同时,我还悄然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么一句属于古龙的话——
    “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苦心,只有在儿子成为父亲后才能体会得到。”
    比如《欢乐英雄》里的王动。
    后来慢慢长大,十一年后的今天,一整套的古龙作品集摆在书架的最高处,直至屋顶,列为藏品,已不再碰,却仍记得这句话。而且经历得越多,就越发现,这是一条放在每对父子身上皆准的定律。
    所以,《向日葵》的温情让我沉浸其中,而到了片中的父亲去看儿子的画展,父子俩握手的那一刻,我的眼睛终于潮湿了起来——这是今年第一部让我险些掉泪的电影。如果不是张杨故作聪明的糟糕结尾,我可以把它列为今年最好的华语片。
    似乎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都强调用细节来表达时代的意象,比如《孔雀》里的性教育读本,比如《青红》里的喇叭裤。张杨并没有用这种典型化的细节符号,而是有意的大而化之,通过弄堂、弹弓这些并不典型化的东西,表现时代的印记。从这方面来说,感觉张杨更聪明些,或说机心不重,因此少了些雕琢痕迹。我曾戏言“第X套广播体操”是中国导演的最爱,其泛滥程度如同TVB剧集的一些龙套演员,每晚在香港翡翠台的八点档和九点档轮流出现,让人把情节混淆在一起——刻意去营造时代氛围并不是好导演该做的事情,符号意象越典型,匠气也就越重。
    细节符号不典型,时代印记也就不典型,于是,父子关系被放在了核心位置,时代变迁、历史大事件都成了父子情演变的见证,沧海桑田改变不了父子间的血脉相连。几年前看许鞍华的《千言万语》,固然震撼,但却把时代变迁凌驾于个人之上,导演的野心使得片子承载了太多东西——艇户上岸、水上新娘——香港数十年来的政治大事件都有所体现,而长毛等角色在现实中也有原型,均是香港政坛的重要人物。
    其实,拍这种剧,导演的内敛最关键。张杨这次聪明的表达着父子间的感情和冲突,比如唐山大地震造就了父子间的第一次拥抱。父亲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让儿子抗拒,却又不自觉地效仿——比如父亲为儿子画了一本不同形态的猫,通过快速翻页造成猫在动的效果,宛如影画戏,长大后的儿子在自己的初恋中效仿父亲,为那个爱滑冰的女孩画了一本不同姿势的溜冰画,画册在女孩纤细的手指间翻动着,画里的女孩转动着、滑翔着,曼妙动人。
    ——那个在你成长过程中一次次责骂你,让你心生抗拒的人,却是你在成长过程中最容易去效仿的人。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他是你的父亲。
    记得我曾经一次次拍桌子对父亲说“干吗非要我和别人比”。我也曾在重重关上门之后,黯然神伤的想为什么父亲总对我不满意。可后来有人告诉我,父亲在每个人面前都自豪的提起我,讲述我的每一点成绩,虽然他从不当面夸我。
    就像片子里的向阳与父亲一样,彼此抗争着、坚持着,从不肯让步,却走着相似的路。
    如果片子在父子握手的那一刻结束,我想我的眼泪不会忍住。可之后的情节让我目瞪口呆——中国导演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很难让他们平淡隽永的去讲述一个故事,张杨心平气和的讲了八十分钟,却在最后十分钟自作聪明的耍起了花招。父亲在参观完画展后失踪了,孙子出生后,他在儿子家门口摆了一棵向日葵,最后是几个场景(最后一个是青藏高原,我晕),画外音是“父亲一定在这世界的某个角落,静静的注视着我们”之类的话,这让我的眼泪硬生生的憋了回去。
    行行好吧!两父子的心第一次贴得那么近,结果就让老人家失踪……
    我把这部片子考到了电脑上,用切割工具把最后十分钟“干掉”,这是我心里的《向日葵》。

[[i] 本帖最后由 眼儿媚 于 2008-5-27 22:33 编辑 [/i]]

2005-11-11 12:16 鸾舞碧霄
意识流的结局
一定也有人把这部片子考到了电脑上,用切割工具把前八十分钟“干掉”,这是那个人心里的《向日葵》。

2005-11-11 12:26 大头笨笨
[quote]原帖由[i]鸾舞碧霄[/i]于2005-11-11, 12:16:01发表
意识流的结局
一定也有人把这部片子考到了电脑上,用切割工具把前八十分钟“干掉”,这是那个人心里的《向日葵》。 [/quote]
哈哈,估计那样的人比较少一些

2005-11-11 12:38 黑十字
似乎每一对儿子和父亲都会这样,历史不断的重演——反抗、理解、悔恨。

2005-11-12 09:03 大头笨笨
这部片子前半段的平淡是很让我喜欢的,后面“奇峰突起”,呵呵,就像人背上长了两个驼峰

2005-11-17 23:45 杨怀渊
片子还没来的急看,不过张扬的这部<向日葵>是我05年期待的作品之一,相信张扬在本片里会有他自己对父爱的诠释.

2005-11-19 12:26 大头笨笨
[quote]原帖由[i]杨怀渊[/i]于2005-11-17, 23:45:10发表
片子还没来的急看,不过张扬的这部<向日葵>是我05年期待的作品之一,相信张扬在本片里会有他自己对父爱的诠释. [/quote]
嘻嘻,兄弟真用功阿,难得来一趟
张杨对父爱的诠释基本上属于那种不着痕迹的,不是太刻意,这一点我很喜欢,当然,结尾除外

2005-11-19 15:13 冰祁步
大头的作品似乎总能显现自己的人生缩影
文章读起来又像是影评又像是一部散文 ^0^

父母对子女的爱也许真的要到某个时段
才能真能体会到啊,人的成长其路漫漫兮……

2005-11-19 21:56 山贼甲
片子看过了,觉得一般,如果不是北京人,没住过四合院,怕是不会有很好的共鸣,生活环境的差异一定会使效果打折扣。
不过父子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的确很有中国特色,至少俺在看片子的时候想起了一些往事……

2005-11-20 09:35 大头笨笨
[quote]原帖由[i]冰祁步[/i]于2005-11-19, 15:13:44发表
大头的作品似乎总能显现自己的人生缩影 [/quote]
哈哈,就是说俺自恋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