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请问大家对高仙芝印象如何


2005-11-6 10:47 larsen
不论其他方面,仅从军事角度考虑
我感觉是个千载难逢的奇才

2005-11-6 11:06 leecheul
我只知道他是高句丽人,在韩国一个节目里介绍他的时候看过

2005-11-6 11:09 larsen
恩,没错,但是唐朝的时候,高丽是不是也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不是很清楚.

2005-11-6 11:33 关内侯
跟安禄上一样是属于胡将,恒罗斯之败他要负主要责任.

2005-11-6 11:34 西晋羊牯
个人穷兵黩武,贪财好利。
从军事上根本谈不上奇才,连名将都很难说上。

2005-11-6 11:41 我不是迭戈
[quote]原帖由[i]西晋羊牯[/i]于2005-11-06, 11:34:42发表
个人穷兵黩武,贪财好利。
从军事上根本谈不上奇才,连名将都很难说上。 [/quote]
多谢楼上,迭戈收益非浅.......
他好像是中了埋伏死的吧?凭这一点就说明他军事水平菜的要命.

2005-11-6 11:48 西晋羊牯
[quote]原帖由[i]我不是迭戈[/i]于2005-11-06, 11:41:12发表
[quote]原帖由[i]西晋羊牯[/i]于2005-11-06, 11:34:42发表
个人穷兵黩武,贪财好利。
从军事上根本谈不上奇才,连名将都很难说上。 [/quote]
多谢楼上,迭戈收益非浅.......
他好像是中了埋伏死的吧?凭这一点就说明他军事水平菜的要命.  [/quote]
无所谓呀,你要认为他是军神或者卖个泥像天天拜着也不关我事。

2005-11-6 12:39 larsen
[quote]原帖由[i]西晋羊牯[/i]于2005-11-06, 11:48:07发表
[quote]原帖由[i]我不是迭戈[/i]于2005-11-06, 11:41:12发表
[quote]原帖由[i]西晋羊牯[/i]于2005-11-06, 11:34:42发表
个人穷兵黩武,贪财好利。
从军事上根本谈不上奇才,连名将都很难说上。 [/quote]
多谢楼上,迭戈收益非浅.......
他好像是中了埋伏死的吧?凭这一点就说明他军事水平菜的要命.  [/quote]
无所谓呀,你要认为他是军神或者卖个泥像天天拜着也不关我事。 [/quote]
高仙芝应该说军事上还是很有自己一套的,在攻打小勃律的时候,他率军横跨帕米尔高原,行军路线平均海拔达到五千多米,深入敌腹,在作战的时候也是屡出奇计,一名英国探险家对他的行军路线实地考察之后,惊叹道"数目不少的军队,行经帕米 尔和兴都库什,在历史上以此为第一次,高山插天,又缺乏给养,不知道当时如 何维持军队的供应?即令现代的参谋本部,亦将束手无策。”又叹曰:“中国这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 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干倍。”

另外恒罗斯之战,战败不应该是高仙芝的责任,这一战,高仙芝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深入阿拉伯境内,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到达恒罗斯,这次高仙芝的兵力仅有3万人,而其中有1万还不是唐军,阿拉伯一方兵力达到十几万人,这样的以少打多,而且是大军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由于高仙芝的指挥得力,唐军与阿拉伯军大战5日,不分胜负,后来是因为盟军的反叛,才最终失败,就这样,当高仙芝聚集残兵败将后,发现还有1万人左右,居然还起了反扑的念头,手下人拼命阻拦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此我想,把高仙芝称作中国古代的"山地战之王"应该当之无愧.

至于高仙芝之死,也不是中埋伏,安史之乱时,高仙芝集中了一些临时召集来的市井流氓,组成了一支军队,但是由于军队战斗力太差,败了好几次,于是高仙芝提出主动退守潼关,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稳健的主意,但是由于宦官的诬陷,皇帝偏听偏信.杀了高仙芝,杀高仙芝的时候,全军一起喊冤枉,可见高仙芝在士兵中的威信.

当然,在民族政策上,高仙芝处理得并不好,但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仅从军事角度来看,我还是认为高仙芝是千载难逢的奇才

2005-11-6 12:42 larsen
至于高仙芝的民族问题,他是高句丽人,在他所处的时代,朝鲜一词没有任何现实的意义,高句 丽则一直是中原王朝属下的一个地方政权,在它被唐朝收复之前,其地位与五胡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许许多多割据政权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它偏居一隅,残存较久而已,隋之所以要征伐高丽,正是要将南北的大一统进行到底,而并非对外扩张。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的古国,其来源是夫余之一部及东北夷中之几支, 除了在地域上稍有重叠外,它与古代的朝鲜并没有什么继承关系,与现代的朝鲜在关系上就相离更远了。据通鉴记载,唐灭高句丽後,其国民大部被迁入内地, 只有极少数留在或进入今朝鲜境内,因此从人民的继承上来说,今天朝鲜与古代高句丽的关系也是微乎其微的。仅仅因为英文"Korea" 来自" 高丽" 之名,就轻易地在朝鲜和高丽之间划上等号,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至於新罗、後高丽之後的朝鲜已逐渐走上独立於中原王朝之外的道路,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在此不作详论。总之,把唐朝大将高仙芝称作朝鲜人无论如何是不正确的。如果是外国人,他们写书或读书时容易受到"Korean"一词的迷惑,那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朝鲜人和中国的朝鲜族人,出於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历史的真实,则是不能抹杀的。

2005-11-6 12:46 larsen
附资料:“怛逻斯之战实力对比”

唐朝方面,主将是高仙芝,副将为李嗣业,别将为段秀实,监军边令诚,兵力为安西都护 府二万汉军,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高仙芝时代“凡镇兵四十九万, 安西节度兵二万四千”唐军虽说是 马步混合部队,但是唐军的步兵均有马匹,平时以马代步,作战的时候才下马作 战,战斗力极为强大。
阿拉伯方面的主将是阿拉伯的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 (Abu Muslim),手下大将为齐雅德。伊本。萨里(Ziyad ibn Salih ),兵力 为呼罗珊本部宗教战士(ghazi )四万人,加上已经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与锡 尔河流域的几乎所有属国的兵力十余万,总兵力当在十五万至二十万之间。在兵 力方面,阿拉伯联军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的。在素质方面,呼罗珊是是阿拉伯历 代经营的军事重镇,又是阿拔斯王朝起家的地方,呼罗珊骑兵的素质在阿拉伯帝 国中当属翘楚,都是精锐。

地理方面,观察地图以及结合史书我们可以看出。高仙芝翻越葱岭(帕米尔 高原),“深入七百馀里”,其实已经在阿拉伯的地盘上作战,阿拉伯在补给, 情报等方面占了绝对的优势。

2005-11-6 12:51 larsen
这段历史是大唐在中亚最辉煌的一幕,后世却很少有人提及了,令后人也忽视了高仙芝这个旷世奇才

2005-11-6 13:12 larsen
高仙芝之死:

监军边令诚每事干之。仙芝多不从。令诚入奏事,具言仙芝、常清逗挠奔败之状。玄宗怒,遣令诚赍敕至军并诛之。常清既刑,陈其尸于蘧蒢上。仙芝归至

2005-11-6 13:16 larsen
监军边令诚每事干之。仙芝多不从。令诚入奏事,具言仙芝、常清逗挠奔败之状。玄宗怒,遣令诚赍敕至军并诛之。常清既刑,陈其尸于蘧蒢上。仙芝归至

2005-11-6 13:17 larsen
令诚索陌刀手百馀人随而从之,曰:‘大夫亦有恩命。’仙芝遽下,遂至常清所刑处。仙芝曰:‘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谓令诚曰:‘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岂不知乎!’其召募兵排列在外,素爱仙芝,仙芝呼谓之曰:‘我于京中召兒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兵齐呼曰:‘枉’,其声殷地。仙芝又目常清之尸,谓之曰:‘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遂斩之。”

2005-11-6 13:49 关内侯
据史料记载恒罗斯之败,当时高仙芝对待西域小国的盟军态度非常不好,甚至采取欺骗的手段杀死了他们的首领(好象是这样?)导致这些盟军离心离德暗中和阿拉伯军队勾结,最终导致大唐帝国的威信丧失在中亚。

如果这些史料是真实的那这个人作为将领在战略上还有需要提高的地方。

2005-11-6 14:10 larsen
史书上的记载很简单,就是伪与其约降,不过话说回来,兵不厌诈,这也不是什么过分的事情,按照一般的推测,西域各国真正不满唐朝的原因是当时大食(就是阿拉伯)进攻西域各国,各国向唐求援,却屡次被拒绝,而一旦有反叛的迹象,唐却立即派兵征讨,应该说从这点来看唐的民族政策做得并不好.但是相比起大食来,唐在西域不断以册封各国国王及其亲属大臣和大量的物质赏赐来赢得其忠心,而大食却是先是武力征服,然后横征暴敛,但是由于唐离西域过远,各国屈服于大食的威力也不难想象.至于盟军为何叛乱,史书并无记载,我猜想应该是大食和他们进行了秘密接触,许以重利.至于说到国家战略,怕也是一个将军所无法左右的

2005-11-6 21:49 扶楠
啊,我觉得高仙芝很不错啊……
大将,怛逻斯之战败的是有点那个,不过人家毕竟有“中国山岭之主”的称号啊。那个贪,我觉得是通病了,也不是他一个……

2005-11-6 23:14 dawei297
是个名将

2005-11-7 09:02 alazure
坚决而彻底的打击狂妄的阿拉伯猪的扩张野心

2005-11-7 09:46 大树将军
高仙芝祖先虽然是高句丽人,但自己肯定认同自己是唐人。

2005-11-7 10:10 真夫瑞
不管怎么说,怛逻斯之战中高将军丧师辱国的罪名是绝对跑不掉的了。

2005-11-7 18:17 larsen
不能这么说啊,汉尼拔最后也是失败,但是公认他是军事天才阿

2005-11-7 19:13 policeman
怛逻斯之战怎么能说丧师辱国呢?
阿拉伯倾其国力发动怛罗斯会战,20万阿拉伯军面对3万唐军依然难以战胜,最后只靠唐军内部的反叛才将唐军打退,而阿拉伯军的自身损失却是唐军的几倍。实在是阿拉伯人虽胜尤耻,唐军虽败尤荣。后来即使安史之乱爆发,阿拉伯也终未敢进兵西域。

2005-11-8 23:15 扶楠
可是小勃律之战那也是很精彩的啊
除了少数几个人,大部分谁还没有败过呢?

2005-11-9 10:53 真夫瑞
高将军水平是有的,失败一场对一名身经百战的大将也不算什么,要怪就该世界史家们(好像除了中国的世界史学家们)对怛逻斯之战的历史定位定得太高了。
也许唐朝(儒家文化)势力退出中亚的经营是必然的,也许阿拉伯文化进入中亚是必然的。也许这绝非一场偶然的遭遇战,而是两国间政治冲突发展的必然结局。但可惜高将军很倒霉地成了这场不光彩战役的当事人,追究历史责任的话就算没办法也要记住他了。如果算上造纸术什么的就更难糟糕了。

2005-11-9 11:01 真夫瑞
[quote]原帖由[i]扶楠[/i]于2005-11-08, 23:15:55发表
可是小勃律之战那也是很精彩的啊
除了少数几个人,大部分谁还没有败过呢? [/quote]
或许就是精彩的导小勃律之战致了高将军(将军是尊称,绝非讽刺)轻敌。归结到战略层面的话,小勃律之战时,白衣大食因为内部纷争而无暇顾及。而等到怛逻斯之战的大食已非彼大食,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正处于上升期,而唐朝已经开始下滑。
如果归结到战术层面,轻敌、内部不稳定是主要因素。至于20万阿拉伯军面对3万唐军-----这、这未免太夸张了吧......

2005-11-9 11:58 慕容燕然
安史之乱决定了大唐势力推出西域的争夺。此后唐王朝连自己的节度使都控制不了,又哪有功夫去经营西域呢。

2005-11-9 16:54 policeman
转摘一个“怛逻斯之战”的经过:
天宝九年,高仙芝准备利用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干载难逢良机。为了打击阿拉伯在中亚的势力,剪除大食羽翼。逐步规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政治主权,于是便用计,假装和石讲和,暗地偷袭,灭了亲阿拉伯的石国,“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突厥酋长、石国王、师王,加仙芝开府仪同三司”,初步取得了西域反攻的胜利。
高仙芝消灭石国之后,中国在中亚的势力有所恢复, 为了对抗高仙芝的进攻活动,阿拉伯联合河中所有属国准备进行反击,高仙芝得到这个情报之后于天宝10年四月(公元751 年),从安西出发,准备先发制人。兵力为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高仙芝时代“安西节度兵二万四千”,这一仗小高出动了八成以上的兵力,基本上是把血本都压上了)在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深入阿拉伯境内,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且开始围攻怛逻斯城。阿拉伯方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万的大军赶往怛罗斯城,(老天,这兵力是绝对优势呀……)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 阿塔(Aulie-Ata 今江布尔)附近展开了决战。在高仙芝的指挥之下中国人是极其善战的,靠着步兵的强弓硬弩,和威力巨大的陌刀,高仙芝曾经占有很大的优势,中国骑兵一度完全压制了阿拉伯骑兵,但是由于阿拉伯联军数量极多,加上监军边令诚掣肘,(又是这个太监),高仙芝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战斗进行到第五天,形势突变,葛逻禄(Qarluq)雇佣兵突然叛变, 他们从背后包围了中国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而阿拉伯联军乘中国 军队由于葛逻禄雇佣兵突然叛变而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突击中国军队的中心,于是高仙芝终于溃败,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只剩下数千人逃了出来。由于对中国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表现的惊人的战斗力印象深刻,阿拉伯人并没有乘胜追击,只是巩固了他们在中亚的霸权而已。再后来因为阿拉伯军的主将阿布。穆斯林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也被处死,其余部于是叛乱,呼罗珊陷入混乱,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于遥远 的中国已经是有心无力了。而中国方面由于安史之乱,国力大损,也只能放弃在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要提出一点的是,被俘的唐军中有造纸工匠,造纸术自此传入西方。(看来小高还为造纸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怛逻斯之战后,高仙芝在西域基本上再没有太大的作战,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叛后,高仙芝奉命屯兵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备敌,“玄宗御望春亭慰劳遣之,仍令监门将军边令诚监其军,屯于陕州。”(又是边令诚,我无言……)因为防守洛阳的封常清兵败西奔,仙芝遂与之退保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由于仙芝平日拒绝监军边令诚的私人请托,令诚遂诬奏仙芝无故弃地及减截兵粮,致使仙芝与封常清同于十二月十八日(756年1月2日)被杀。仙芝临刑前,对士兵说,“我弃地是因为贼势锋锐,野战难以取胜,只有据潼关坚守待敌敝,以挫其锋,这一点我认了,可说我贪污军饷,如果有此事,你们就据实言之,如果没有,你们就替我说声冤枉”,于是士兵们齐声大呼冤枉,“其声殷地”,然后高仙芝慷慨赴死……

2005-11-9 17:01 policeman
20万阿拉伯军面对3万唐军这太夸张吗?
请参见之前larsen发的 资料:“怛逻斯之战实力对比”。

2005-11-9 17:54 真夫瑞
楼上的,你说的帖子我都看过,但我也看过另外一些帖子说双方兵力大致相等的,暂且不论这些网上的帖子真实性有多高。但说是3万对20万的依据都是中国的唐史,我看过的一些世界史书所引用的阿拉伯史料,有说高仙芝是带着比阿拉伯军还多几倍的人去的。排除双方的主观因素,我个人还是认为兵力方面唐军兵力有限是事实,阿拉伯也未必派得了那么多的军队,估计阿拉伯稍占上风,但差距并没有那么多。想象一下3万对20万,不觉得有点夸张吗?

这里的节度使好像也写过这方面的文章吧。

2005-11-10 17:03 伟君子
[quote]再后来因为阿拉伯军的主将阿布。穆斯林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也被处死,其余部于是叛乱,呼罗珊陷入混乱,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于遥远 的中国已经是有心无力了。[/quote]
怎么这么相似呀,在中国,高仙芝被杀,不是功高震主,不过也是被冤枉的.副将段秀实好像也做了叛军,被杀.第一次看到段秀实是高仙芝的副将的时候我还有点不敢认呢,现在看来段秀实也不是一个很差的人呀.
李嗣业呢?感觉名字很熟悉就是不想不起来是谁了,

2005-11-10 17:07 侯景
唐代的第三流名将。

2005-11-11 13:54 西晋羊牯
[quote]原帖由[i]larsen[/i]于2005-11-06, 12:39:44发表
[quote]原帖由[i]西晋羊牯[/i]于2005-11-06, 11:48:07发表
[quote]原帖由[i]我不是迭戈[/i]于2005-11-06, 11:41:12发表
[quote]原帖由[i]西晋羊牯[/i]于2005-11-06, 11:34:42发表
个人穷兵黩武,贪财好利。
从军事上根本谈不上奇才,连名将都很难说上。 [/quote]
多谢楼上,迭戈收益非浅.......
他好像是中了埋伏死的吧?凭这一点就说明他军事水平菜的要命.  [/quote]
无所谓呀,你要认为他是军神或者卖个泥像天天拜着也不关我事。 [/quote]
高仙芝应该说军事上还是很有自己一套的,在攻打小勃律的时候,他率军横跨帕米尔高原,行军路线平均海拔达到五千多米,深入敌腹,在作战的时候也是屡出奇计,一名英国探险家对他的行军路线实地考察之后,惊叹道"数目不少的军队,行经帕米 尔和兴都库什,在历史上以此为第一次,高山插天,又缺乏给养,不知道当时如 何维持军队的供应?即令现代的参谋本部,亦将束手无策。”又叹曰:“中国这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 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干倍。”

另外恒罗斯之战,战败不应该是高仙芝的责任,这一战,高仙芝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深入阿拉伯境内,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到达恒罗斯,这次高仙芝的兵力仅有3万人,而其中有1万还不是唐军,阿拉伯一方兵力达到十几万人,这样的以少打多,而且是大军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由于高仙芝的指挥得力,唐军与阿拉伯军大战5日,不分胜负,后来是因为盟军的反叛,才最终失败,就这样,当高仙芝聚集残兵败将后,发现还有1万人左右,居然还起了反扑的念头,手下人拼命阻拦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此我想,把高仙芝称作中国古代的"山地战之王"应该当之无愧.

至于高仙芝之死,也不是中埋伏,安史之乱时,高仙芝集中了一些临时召集来的市井流氓,组成了一支军队,但是由于军队战斗力太差,败了好几次,于是高仙芝提出主动退守潼关,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稳健的主意,但是由于宦官的诬陷,皇帝偏听偏信.杀了高仙芝,杀高仙芝的时候,全军一起喊冤枉,可见高仙芝在士兵中的威信.

当然,在民族政策上,高仙芝处理得并不好,但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仅从军事角度来看,我还是认为高仙芝是千载难逢的奇才 [/quote]
你的资料有点乱。
我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上量了一下从怛逻斯到安西的直线距离是980KM。
行军三个月,按九十天计算的话,每天才走十一公里???高原反应?

2005-11-11 14:59 阿巽
[quote]原帖由[i]西晋羊牯[/i]于2005-11-11, 13:54:32发表
[quote]原帖由[i]larsen[/i]于2005-11-06, 12:39:44发表
[quote]原帖由[i]西晋羊牯[/i]于2005-11-06, 11:48:07发表
[quote]原帖由[i]我不是迭戈[/i]于2005-11-06, 11:41:12发表
[quote]原帖由[i]西晋羊牯[/i]于2005-11-06, 11:34:42发表
个人穷兵黩武,贪财好利。
从军事上根本谈不上奇才,连名将都很难说上。 [/quote]
多谢楼上,迭戈收益非浅.......
他好像是中了埋伏死的吧?凭这一点就说明他军事水平菜的要命.  [/quote]
无所谓呀,你要认为他是军神或者卖个泥像天天拜着也不关我事。 [/quote]
高仙芝应该说军事上还是很有自己一套的,在攻打小勃律的时候,他率军横跨帕米尔高原,行军路线平均海拔达到五千多米,深入敌腹,在作战的时候也是屡出奇计,一名英国探险家对他的行军路线实地考察之后,惊叹道"数目不少的军队,行经帕米 尔和兴都库什,在历史上以此为第一次,高山插天,又缺乏给养,不知道当时如 何维持军队的供应?即令现代的参谋本部,亦将束手无策。”又叹曰:“中国这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 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干倍。”

另外恒罗斯之战,战败不应该是高仙芝的责任,这一战,高仙芝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深入阿拉伯境内,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到达恒罗斯,这次高仙芝的兵力仅有3万人,而其中有1万还不是唐军,阿拉伯一方兵力达到十几万人,这样的以少打多,而且是大军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由于高仙芝的指挥得力,唐军与阿拉伯军大战5日,不分胜负,后来是因为盟军的反叛,才最终失败,就这样,当高仙芝聚集残兵败将后,发现还有1万人左右,居然还起了反扑的念头,手下人拼命阻拦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此我想,把高仙芝称作中国古代的"山地战之王"应该当之无愧.

至于高仙芝之死,也不是中埋伏,安史之乱时,高仙芝集中了一些临时召集来的市井流氓,组成了一支军队,但是由于军队战斗力太差,败了好几次,于是高仙芝提出主动退守潼关,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稳健的主意,但是由于宦官的诬陷,皇帝偏听偏信.杀了高仙芝,杀高仙芝的时候,全军一起喊冤枉,可见高仙芝在士兵中的威信.

当然,在民族政策上,高仙芝处理得并不好,但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仅从军事角度来看,我还是认为高仙芝是千载难逢的奇才 [/quote]
你的资料有点乱。
我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上量了一下从怛逻斯到安西的直线距离是980KM。
行军三个月,按九十天计算的话,每天才走十一公里???高原反应? [/quote]
直线距离?仅凭直线距离来判断行军路线?

ps,对高仙芝的了解原来仅限于安史之乱,后来玩轩辕剑三——云与山的彼端才听说恒罗斯之战,俺们的历史教育能做到大宇、光荣那样寓教于乐多好

2005-11-11 21:53 larsen
[quote]原帖由[i]西晋羊牯[/i]于2005-11-11, 13:54:32发表
[quote]原帖由[i]larsen[/i]于2005-11-06, 12:39:44发表
[quote]原帖由[i]西晋羊牯[/i]于2005-11-06, 11:48:07发表
[quote]原帖由[i]我不是迭戈[/i]于2005-11-06, 11:41:12发表
[quote]原帖由[i]西晋羊牯[/i]于2005-11-06, 11:34:42发表
个人穷兵黩武,贪财好利。
从军事上根本谈不上奇才,连名将都很难说上。 [/quote]
多谢楼上,迭戈收益非浅.......
他好像是中了埋伏死的吧?凭这一点就说明他军事水平菜的要命.  [/quote]
无所谓呀,你要认为他是军神或者卖个泥像天天拜着也不关我事。 [/quote]
高仙芝应该说军事上还是很有自己一套的,在攻打小勃律的时候,他率军横跨帕米尔高原,行军路线平均海拔达到五千多米,深入敌腹,在作战的时候也是屡出奇计,一名英国探险家对他的行军路线实地考察之后,惊叹道"数目不少的军队,行经帕米 尔和兴都库什,在历史上以此为第一次,高山插天,又缺乏给养,不知道当时如 何维持军队的供应?即令现代的参谋本部,亦将束手无策。”又叹曰:“中国这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 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干倍。”

另外恒罗斯之战,战败不应该是高仙芝的责任,这一战,高仙芝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深入阿拉伯境内,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到达恒罗斯,这次高仙芝的兵力仅有3万人,而其中有1万还不是唐军,阿拉伯一方兵力达到十几万人,这样的以少打多,而且是大军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由于高仙芝的指挥得力,唐军与阿拉伯军大战5日,不分胜负,后来是因为盟军的反叛,才最终失败,就这样,当高仙芝聚集残兵败将后,发现还有1万人左右,居然还起了反扑的念头,手下人拼命阻拦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此我想,把高仙芝称作中国古代的"山地战之王"应该当之无愧.

至于高仙芝之死,也不是中埋伏,安史之乱时,高仙芝集中了一些临时召集来的市井流氓,组成了一支军队,但是由于军队战斗力太差,败了好几次,于是高仙芝提出主动退守潼关,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稳健的主意,但是由于宦官的诬陷,皇帝偏听偏信.杀了高仙芝,杀高仙芝的时候,全军一起喊冤枉,可见高仙芝在士兵中的威信.

当然,在民族政策上,高仙芝处理得并不好,但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仅从军事角度来看,我还是认为高仙芝是千载难逢的奇才 [/quote]
你的资料有点乱。
我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上量了一下从怛逻斯到安西的直线距离是980KM。
行军三个月,按九十天计算的话,每天才走十一公里???高原反应? [/quote]
在高原地带行军,绝对不可能做到直线前进,况且是一支毫无后勤补给的大军,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行军,不说打仗,恐怕这种行军世界史上能做到的将领也不是很多吧

2005-11-22 23:43 klause
高仙芝是中国地方政权高句丽(699年被灭)的贵族,当时从辽东迁徙了大约20多万高句丽的遗民来关东。

后来他死得时候是因为兵力太差---招募兵--且玄宗一意出战的命令,封常青也是那时候挂的。之后还有哥舒翰。

2006-1-31 22:22 私掠者
那时候只有新罗是独立的,高句丽和百济都是唐朝领土!

2006-2-13 02:20 杨延召
同意larsen兄的论述!!!高将军是一位伟大的将才。在唐朝无论你是什么民族,意义不大,关键在于你的能耐有多大,所以唐朝是强大无比的。“怛逻斯之战”与其说是在战役上打败了,不如说是在战略上永远打赢了。当时在西亚各个战事中,不可一世的黑衣大食的伊斯兰军团,在“怛逻斯一役”之后,永远地打消了东征的念头。想一想,在广袤的大平原上,带领区区三万个勇士,去战(据说是二十多万伊斯兰军团),不用说是打了,没有相当的勇气,就是听说了就给下死了。
旷世奇才高仙芝将军!!!!!!!!!!!

2006-2-13 11:11 柑蕉桔梨萝柚
高句丽本来就是中原移民创立的国家,视中华政权为正统,当杨广亲征为的只不过是国家统一.而高仙芝本来就认为是唐人.也不算是胡将.难道在国外居住的中国人就不是中国人,而是那些国家的移民吗?

2006-2-13 11:37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西晋羊牯[/i]于2005-11-06, 11:34:42发表
个人穷兵黩武,贪财好利。
从军事上根本谈不上奇才,连名将都很难说上。 [/quote]
在唐朝就率兵翻越兴都库什山,率3万华夷混合兵团就跟鼎盛时期阿拉伯帝国十余万大军拒战,因为出了内奸才败,这还不算奇才?

后来败于潼关是因为兵都是新募的民间久不习战的老百姓,并不能说明高仙芝将略不行

2006-2-13 11:44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伟君子[/i]于2005-11-10, 17:03:36发表
怎么这么相似呀,在中国,高仙芝被杀,不是功高震主,不过也是被冤枉的.副将段秀实好像也做了叛军,被杀.第一次看到段秀实是高仙芝的副将的时候我还有点不敢认呢,现在看来段秀实也不是一个很差的人呀.
李嗣业呢?感觉名字很熟悉就是不想不起来是谁了, [/quote]
段秀实是很有气节也很有才能的人,后来死于德宗时叛乱的朱泚之手

文天祥《正气歌》中“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说的就是他拿笏击破朱泚的头而被害的事

2006-2-13 20:37 关毛
[quote]原帖由[i]larsen[/i]于2005-11-06, 12:42:47发表
至于高仙芝的民族问题,他是高句丽人,在他所处的时代,朝鲜一词没有任何现实的意义,高句 丽则一直是中原王朝属下的一个地方政权,在它被唐朝收复之前,其地位与五胡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许许多多割据政权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它偏居一隅,残存较久而已,隋之所以要征伐高丽,正是要将南北的大一统进行到底,而并非对外扩张。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的古国,其来源是夫余之一部及东北夷中之几支, 除了在地域上稍有重叠外,它与古代的朝鲜并没有什么继承关系,与现代的朝鲜在关系上就相离更远了。据通鉴记载,唐灭高句丽後,其国民大部被迁入内地, 只有极少数留在或进入今朝鲜境内,因此从人民的继承上来说,今天朝鲜与古代高句丽的关系也是微乎其微的。仅仅因为英文"Korea" 来自" 高丽" 之名,就轻易地在朝鲜和高丽之间划上等号,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至於新罗、後高丽之後的朝鲜已逐渐走上独立於中原王朝之外的道路,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在此不作详论。总之,把唐朝大将高仙芝称作朝鲜人无论如何是不正确的。如果是外国人,他们写书或读书时容易受到"Korean"一词的迷惑,那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朝鲜人和中国的朝鲜族人,出於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历史的真实,则是不能抹杀的。 [/quote]
正解,后来的朝鲜叫高丽完全是统治者自己取的国号而已,他们的祖先是三韩人,不是高句丽人

2006-2-14 07:46 oblivion
怛逻斯之战唐阿双方的军队数字都没有个准,阿拉伯方面的史料,如《全史》《历史与开端》《阿拉伯通史》都记载阿拉伯方面为“数万人”,而唐军为“十万人”,白寿彝《中国通史》描述怛逻斯之战时说阿拉伯方面不过出动了呼罗珊地方军,人数也不可能太多;唐方的史料,虽说《通鉴》《唐书》都用“蕃汉三万”的数字,但是《通鉴考异》专门注有“六万”的数字,《通典》则引用参加过此役的杜环所写的《经行记》上所说的“唐军七万”的数字。个人觉得阿拉伯方面不太可能有十万人以上的军队,查遍阿拉伯历史,全盛期的麦蒙朝搞大阅兵时也不过出动十四万人,围攻君堡时算是倾国之兵,不过十二万,刚刚内乱后的呼罗珊一地能有十多万甚至二十万人才是有鬼了
这当然不是贬低高仙芝的将才,光是一个击小勃律就足够让高仙芝跻身一流名将之列了,怛逻斯之战面对的也是阿拉伯帝国历史上排得上号的名将,又是千里奔袭河间,虽败犹荣

2006-2-15 15:55 fredghl
高仙芝绝对称得上名将了
小孛律一战,实在是太牛B了
怛逻斯之战唐军兵力“蕃汉三万”比较可靠,整个安西都护才2万4,唐军能动员2万人不错了

2006-2-15 16:40 oblivion
我个人理解:“蕃汉三万”是指唐军出安西时的数量,“六万”或者“七万”是唐军到达战场时的数量。当时河间诸国心向唐朝的不少,会出动一定数量的部队帮助唐朝打阿拉伯也是正常,白寿彝就是这个观点
不能简单地以安西都护府配置的兵力数量来算唐军,否则的话呼罗珊一地又如何凑得出“十五万”甚至“二十万”阿拉伯军

2006-2-18 13:01 秣陵钓徒
挺强的一朝鲜族将领 以一镇之兵力就敢入侵安南  横跨印度 与打食开战
哎  唐朝实在是强得一塌糊涂

2006-2-27 22:23 楊軍
不管怎么说,高是以一个地方的兵力对一个国家,能够败而不溃,就证明他是一个优秀的将领,而且唐朝后来走向衰败,打败仗不单单是将领的能力问题了。

2006-2-28 14:48 oblivion
怛逻斯之战大食出动的也不过是一支军队,“以一军对一国”实在太吹嘘了

2006-3-4 14:37 小陆伯言
又狠又贪.

2006-3-4 18:11 金庾信
怛逻斯对唐军来说,毕竟战线推进的太远,超越了传统作战范围,而且基本上用的是当地藩兵,失败不能全部归咎于高本人。

2006-3-4 18:13 金庾信
[quote]原帖由[i]oblivion[/i]于2006-02-15, 16:40:56发表
我个人理解:“蕃汉三万”是指唐军出安西时的数量,“六万”或者“七万”是唐军到达战场时的数量。当时河间诸国心向唐朝的不少,会出动一定数量的部队帮助唐朝打阿拉伯也是正常,白寿彝就是这个观点
不能简单地以安西都护府配置的兵力数量来算唐军,否则的话呼罗珊一地又如何凑得出“十五万”甚至“二十万”阿拉伯军 [/quote]
恩,唐朝一向喜欢以藩制藩,用藩兵藩将,所以本土部队应当不会太多。

2006-3-11 10:54 yaolei
我都贴了阿拉伯的古文献记载了,希望国内YY者再不要信口开河了.

2006-3-11 19:11 秣陵钓徒
[quote]原帖由[i]金庾信[/i]于2006-03-04, 18:13:45发表
[quote]原帖由[i]oblivion[/i]于2006-02-15, 16:40:56发表
我个人理解:“蕃汉三万”是指唐军出安西时的数量,“六万”或者“七万”是唐军到达战场时的数量。当时河间诸国心向唐朝的不少,会出动一定数量的部队帮助唐朝打阿拉伯也是正常,白寿彝就是这个观点
不能简单地以安西都护府配置的兵力数量来算唐军,否则的话呼罗珊一地又如何凑得出“十五万”甚至“二十万”阿拉伯军 [/quote]
恩,唐朝一向喜欢以藩制藩,用藩兵藩将,所以本土部队应当不会太多。 [/quote]
不是喜欢 是无奈
唐的成事靠的是原北周的关陇集团
唐初 该集团达到鼎盛  出可为将 入可为相的人才不计其数 他们也就是唐初的豪门大族
后来 武则天以周废唐 大举扫荡门阀  到唐玄宗时统治阶级已几乎无将可用 这才不得不倚重藩将

当然 关陇集团也非纯汉人 但因其汉化较早 可姑且算作汉人
而后期的藩将指后期纳入帝国版图地区的民族如 朝鲜 沙陀等

2006-3-11 19:20 夏侯雅伯
[quote]原帖由[i]yaolei[/i]于2006-03-11, 10:54:58发表
我都贴了阿拉伯的古文献记载了,希望国内YY者再不要信口开河了. [/quote]
您那个阿拉伯古籍文献也不咋地,唐军被扩充到了十万,阿拉伯联军的军力如何也看不出来

2006-3-11 21:32 Hawk_cn
[quote]原帖由[i]秣陵钓徒[/i]于2006-02-18, 13:01:44发表
挺强的一朝鲜族将领 以一镇之兵力就敢入侵安南  横跨印度 与打食开战
哎  唐朝实在是强得一塌糊涂 [/quote]
高不是朝鲜族人,现在的朝鲜族是新罗人的后代,大部分是东北解禁后方才进来的。

高句丽被灭掉后,七成以上都迁入唐境内,高是古高句丽人,但按现在民族源流理所当然要算中国的汉族人,应为高句丽作为一个民族,早就被汉族熔掉了。

不同意阿拉伯史料的说法,唐在安西哪可能搞到那么多人。

2006-3-11 21:43 yaolei
[quote]原帖由[i]夏侯雅伯[/i]于2006-03-11, 19:20:05发表
您那个阿拉伯古籍文献也不咋地,唐军被扩充到了十万,阿拉伯联军的军力如何也看不出来 [/quote]
不咋地也是历史研究的依据.阿拉伯兵力不但他们自己没有记载,其他也无记载,只能从当时的情况判断他们大概能出多少兵力了.
  10万并不夸张.不但两本阿拉伯古籍记载一致,连被杀,俘虏等都记载明确.
  而中国古文献记载,通典有七万人尽没,和阿拉伯记载完全一致.资治通鉴考异也有藩汉六万的记载,数据都接近.
反而唐书的记载,哈哈.唐书的记载也明显为尊者讳,高的传记里不轻不重几笔.反而副手的传记详细记载了--------表现其人逃跑时候的智慧.

2006-3-11 21:46 yaolei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3-11, 21:32:27发表
[quote]原帖由[i]秣陵钓徒[/i]于2006-02-18, 13:01:44发表
挺强的一朝鲜族将领 以一镇之兵力就敢入侵安南  横跨印度 与打食开战
哎  唐朝实在是强得一塌糊涂 [/quote]
高不是朝鲜族人,现在的朝鲜族是新罗人的后代,大部分是东北解禁后方才进来的。

高句丽被灭掉后,七成以上都迁入唐境内,高是古高句丽人,但按现在民族源流理所当然要算中国的汉族人,应为高句丽作为一个民族,早就被汉族熔掉了。

不同意阿拉伯史料的说法,唐在安西哪可能搞到那么多人。 [/quote]
为什么不可能?
唐朝的记载一向都不可靠.
  偷天换日的事情常干了.
  唐朝说三万.很可能三万是正规军,其他都是临时征集或则是守卫军.就好比现在很多部门正式编制都少的可怜,真正做事却一大批(大多实习生,临时生).难道你能说中国做事的就几个,还拿出证据看这个部门编制就这么几个啊.
  呵呵,人家阿拉伯可不管你这么多,反正是人都算上.

2006-3-11 23:46 Hawk_cn
[quote]原帖由[i]yaolei[/i]于2006-03-11, 21:46:50发表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3-11, 21:32:27发表
[quote]原帖由[i]秣陵钓徒[/i]于2006-02-18, 13:01:44发表
挺强的一朝鲜族将领 以一镇之兵力就敢入侵安南  横跨印度 与打食开战
哎  唐朝实在是强得一塌糊涂 [/quote]
高不是朝鲜族人,现在的朝鲜族是新罗人的后代,大部分是东北解禁后方才进来的。

高句丽被灭掉后,七成以上都迁入唐境内,高是古高句丽人,但按现在民族源流理所当然要算中国的汉族人,应为高句丽作为一个民族,早就被汉族熔掉了。

不同意阿拉伯史料的说法,唐在安西哪可能搞到那么多人。 [/quote]
为什么不可能?
唐朝的记载一向都不可靠.
  偷天换日的事情常干了.
  唐朝说三万.很可能三万是正规军,其他都是临时征集或则是守卫军.就好比现在很多部门正式编制都少的可怜,真正做事却一大批(大多实习生,临时生).难道你能说中国做事的就几个,还拿出证据看这个部门编制就这么几个啊.
  呵呵,人家阿拉伯可不管你这么多,反正是人都算上. [/quote]
比方好像不太恰当~

当地的汉军除了安西都护的藩镇军,请教还能从哪里调来?如果从西域藩国征兵,具体的国家都有哪些,各自可以负担多少?尚未考证出来之前,就凭阿拉伯人的一点史料说唐军能达到十万  ,太夸张了,不足为信。

阿拉伯的史料好像从事情的起因开始就与国人的相左,立场很分明嘛,哈哈

纵然有大量藩军加入,其实力装备战法统属亦与唐军迥异,不可等量视之。而当时唐人仅两万耳,这个应该有共识吧。

2006-3-12 01:31 oblivion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3-11, 23:46:04发表
[quote]原帖由[i]yaolei[/i]于2006-03-11, 21:46:50发表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3-11, 21:32:27发表
[quote]原帖由[i]秣陵钓徒[/i]于2006-02-18, 13:01:44发表
挺强的一朝鲜族将领 以一镇之兵力就敢入侵安南  横跨印度 与打食开战
哎  唐朝实在是强得一塌糊涂 [/quote]
高不是朝鲜族人,现在的朝鲜族是新罗人的后代,大部分是东北解禁后方才进来的。

高句丽被灭掉后,七成以上都迁入唐境内,高是古高句丽人,但按现在民族源流理所当然要算中国的汉族人,应为高句丽作为一个民族,早就被汉族熔掉了。

不同意阿拉伯史料的说法,唐在安西哪可能搞到那么多人。 [/quote]
为什么不可能?
唐朝的记载一向都不可靠.
  偷天换日的事情常干了.
  唐朝说三万.很可能三万是正规军,其他都是临时征集或则是守卫军.就好比现在很多部门正式编制都少的可怜,真正做事却一大批(大多实习生,临时生).难道你能说中国做事的就几个,还拿出证据看这个部门编制就这么几个啊.
  呵呵,人家阿拉伯可不管你这么多,反正是人都算上. [/quote]
比方好像不太恰当~

当地的汉军除了安西都护的藩镇军,请教还能从哪里调来?如果从西域藩国征兵,具体的国家都有哪些,各自可以负担多少?尚未考证出来之前,就凭阿拉伯人的一点史料说唐军能达到十万  ,太夸张了,不足为信。

阿拉伯的史料好像从事情的起因开始就与国人的相左,立场很分明嘛,哈哈

纵然有大量藩军加入,其实力装备战法统属亦与唐军迥异,不可等量视之。而当时唐人仅两万耳,这个应该有共识吧。 [/quote]
非要从标准编制上算人数的话,阿拉伯方面可能出动的部队人数只会更少,阿拉伯帝国全盛的麦蒙时期倾全国之力围攻君士坦丁堡也不过出动了十四万人,阿拉伯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军哈立德手下带过最多不过五万兵,法德勒东征时不过两万余人,现在网络上动不动就YY说什么呼罗珊一地就出动了十五至二十万阿拉伯军,真不知道从哪变出来的
十万兵本来就不和中国史料矛盾,《通鉴考异》就注有六万的数据,《通典》则是引用参加过怛罗斯之战的杜环的数据说是“七万众尽没于怛罗斯之川”,这两本都是很权威的史学著作。至于唐书里面的数据,个人觉得还是当笑话看比较好,突厥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几十万的入寇,吐蕃居然能随随便便拉起一支四五十万人的军队围攻薛仁贵,唬小孩呢

2006-3-12 01:37 天宫公主
看中国史书, 感觉南北朝之前的官方历史, 都应该是相当真实的, 当时的史官素质高啊. 但越到后来越虚伪, 记载越不实, 朝庭估计体面, 太史顾及脑带和全家人的性命...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