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我思我在 » 禽流感防治 知多少


2005-10-27 20:01 冰祁步
禽流感简介

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按病原体类型的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

禽流感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

    文献中记录的最早发生的禽流感在1878年,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到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此后,这种疾病被更名为禽流感。禽流感被发现10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掌握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仅能以消毒、隔离、大量宰杀禽畜的方法防止其蔓延。

禽流感和流行性感冒有什么区别?

    流行性感冒一般分为三种,即甲型、乙型和丙型。乙型和丙型流行性感冒一般只在人群中传播,很少传染到其他动物。甲型流行性感冒大部分都是禽流感,禽流感病毒一般很少使人发病。
  禽流感主要在鸟类中间传播,偶可感染至人,其临床表现与人类流行性感冒相似,但人禽流感症状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疫苗接种无效,与普通流感有一定区别。

禽流感经过什么途径引起人发病?

    (1)经过呼吸道飞沫与空气传播。病禽咳嗽和鸣叫时喷射出带有H5N1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漂浮,人吸入呼吸道被感染发生禽流感。
  (2)经过消化道感染。进食病禽的肉及其制品、禽蛋,病禽污染的水、食物,用病禽污染的食具、饮具,或用被污染的手拿东西吃,受到传染而发病。
  (3)经过损伤的皮肤和眼结膜容易感染H5N1病毒而发病。

人得了禽流感后的病死率有多高?

    1997年,香港H5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导致18人发病,其中6人死亡;越南自今年10月以来已经被证实有8例确诊,6例死亡,另外,还有2例死亡病例为疑似病例。其病死率高达80%,远远高于“非典”患者的病死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03年全球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 000多人感染了“非典”病毒,其中有700多人死亡,其病死率仅在9%左右。

为什么说人类感染禽流感的概率很小?

    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概率很小,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因素阻止了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侵袭。首先,禽流感病毒不容易被人体细胞识别并结合;第二,所有能在人群中传播的流感病毒,其基因组必须含有几个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而禽流感病毒没有;第三,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由于含碱性氨基酸数目较多,使其在人体内的复制比较困难。

如何看待禽流感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从动物进化的观点来看,禽流感病毒出现的时间比人流感病毒早,因此,不少学者都认为人类流感病毒是由禽流感病毒进化而来的。目前有学者认为,造成人间大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新亚型毒株,是直接或间接由人流感病毒与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组演变而来的,而猪正是这一组基因重组的主要场所。

2005-10-27 20:05 冰祁步
传播与流行

何时是禽流感的高发季节?

     从全世界来看,A型流感比较喜欢阴凉、潮湿的地方。因此,一般禽流感多发生在冬、春季节。一般在1、2月份是一个高峰,夏天就很少发生了。

接触禽流感疫区家禽释放的分泌物会被传染吗?

     人类接触疫区家禽释放的分泌物会不会被传染,取决于环境中禽流感病毒的浓度高低。通常在养鸡场、养鸭场等病禽高密集地区,病毒浓度高,被传染的可能性大。

禽流感病毒是通过什么方式跨物种传播的?

     在日本惟一发生禽流感疫情的山口县阿东町养鸡场曾一直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专家认为通过人员往来传染禽流感的可能性不大。医学家迄今仍未能确认禽流感病毒向人类传播的具体方式,未能找到高致病性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可能在人类传染的证据。

禽流感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至今由禽鸟传人的禽流感有三种:甲型H5N1、甲型H7N7及甲型H9N2。禽流感主要通过横向传播,即通过易感禽类与感染禽类的直接接触或与病毒污染物的间接接触而传播,如被污染的饮水、飞沫、饲料及其他被污染的蛋筐、蛋盘、运输工具等。被病毒污染的羽毛和粪便是重要的传染物,因为病毒含量高而且存活时间长,应特别注意。该病能否垂直传播,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但从自然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鸡蛋蛋黄、蛋清及蛋壳中均能分离到病毒,所以感染鸡群的蛋不能用作孵化,不经消毒处理的不能运至非疫区。人感染禽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染病的鸡、鸭,也存在呼吸道传播的可能。

禽流感的宿主是什么?

     (1)带H5N1病毒的家禽和患禽流感的家禽:目前肯定的是鸡,而火鸡、鸭和鹌鹑等尚未见报道。
  (2)带H5N1病毒的野禽和患禽流感的野禽:如野鸡、水禽和海鸟等。
  (3)候鸟:从韩国飞到日本越冬的候鸟有14种之多,候鸟粪便污染水,可以引起禽流感。

禽流感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吗?

     目前进行的实验室检验正设法最终确定该病毒是否能够由人类传染给人类,最终造成环球瘟疫。世界卫生组织及越南专家都强调,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该病毒可以由人类传染给人类。不过,世界卫生组织警告,如果病毒变异,后果将非常严重。

禽流感为何在亚洲迅速蔓延?

     专家认为, 生鸡交易市场检疫力度不够、候鸟传播、对养鸡场缺乏监测是这次亚洲禽流感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
  此次肆虐亚洲的禽流感病毒大都为H5N1型,专家认为病毒有可能是从一个传染源逐渐蔓延而形成现在的规模。一些国家边境上的生鸡市场有可能是重要的传染途径。北海道大学兽医系教授喜田宏说,亚洲南部各国边境接壤地区的生鸡市场很多,生鸡跨国界交易时,没有病毒检疫环节,禽流感通过感染病毒的生鸡或生鸡交易者鞋子沾上含有病毒的鸡粪迅速传播到别国的可能性很大。
  其次,病毒也可能通过候鸟传播,致使疫情蔓延。日本山口县阿东町养鸡场一直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养鸡场工作人员在韩国发生禽流感疫情后没去过韩国。所以,专家认为通过人员往来传染禽流感病毒的可能性不大,可能是从韩国飞来越冬的候鸟通过粪便等污染水源,导致山口县发生禽流感。既然候鸟有可能在日韩两国之间传播病毒,那么在亚洲其他地区候鸟也有可能扮演这样的角色。
  再次,有些国家对养鸡场缺乏监测,没能及早掌握禽流感疫情并采取防范措施,也是禽流感蔓延的重要原因。

人与人之间传播禽流感的可能性有多大?

     尚未见到文献报道禽流感在人间传播流行,未见到与禽流感病人密切接触的医务人员受感染发病。据此专家推测:目前人与人之间传播禽流感的可能性不大。但不能完全排除人与人之间传播禽流感的可能性,因为禽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有可能与人体内原有的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产生新的流感病毒,导致更难控制的人流感流行。

什么样的人易患禽流感?

     人类对禽流感普遍易感,老年人和儿童都有可能感染禽流感。分析历史上发生的禽流感病例的年龄,儿童居多,这可能是由于儿童接触鸡、鸟类及其排泄物机会多造成的。

2005-10-27 20:09 冰祁步
诊断与治疗

禽类感染禽流感有哪些常见症状?

    禽流感的症状依感染禽类的品种、年龄、性别、并发感染程度、病毒毒力和环境因素等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异常。
  常见症状有:病禽精神抑郁,饲料消耗量减少,消瘦;雌禽的就巢性增强,产蛋量下降;轻度直至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和大量流泪;头部和脸部水肿,神经紊乱和腹泻。
  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单独或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出现。有时疾病暴发很迅速,在没有明显症状时禽类就已死亡。

人感染禽流感的并发症主要有哪些?

    (1)原发性病毒性肺炎:多见于原有心肺疾病的患者,肺部病变以浆液性出血性支气管炎为主,临床表现为高热不退、气急、紫绀、咳嗽、咯血。X线发现双肺有散在絮状阴影,白细胞计数降低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痰与血培养均无致病菌生长。患者常常因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而死亡。
  (2)继发性细菌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病人病情逐渐加重,或在暂时的改善后临床症状进一步加重,咳嗽,咯脓痰,并且出现肺部实变体征,X线发现肺部有片状和斑片状阴影,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3)Reye综合征。
  (4)心肌炎:有报道流感病毒性肺炎可以并发心肌炎。
  (5)肌炎和其他:并发肌炎的患者表现为受累的肌肉明显触痛,肌肉肿胀无弹性,以下肢肌肉受累多见。实验室检查可以见到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和羟丁酸脱氢酶(HBD)水平增高。严重者可以发生横纹肌溶解,出现肌红蛋白尿,导致肾功能衰竭。

人感染禽流感后应如何治疗?

     禽流感病人的治疗与普通流感病人的治疗相同。患者应尽早休息和住院治疗,多饮水,高热时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儿童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发生Reye综合征。
  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方法如下:
  金刚烷胺和甲基金刚烷胺:可抑制甲型流感病毒株的复制。药敏试验表明A(H5N1)对上述药物敏感,早期应用可减轻病情,改善预后,在发病2天内使用疗效更好。金刚烷胺的剂量为成人100毫克,每天2次,共 5天;1~9岁儿童为每天每千克体重5毫克,分2次口服,每天总量不超过150毫克。老年人及肾功能受损者剂量酌减。但应注意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前者包括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眩晕、嗜睡等,重者可出现谵妄、抽搐、运动失调;后者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等。有癫痫病史者忌用。
  三氮唑核苷: 又称利巴韦林病毒唑。具有广效抗DNA和RNA病毒的作用。气溶胶吸入给药, 或0

2005-10-27 20:24 冰祁步
防护和消毒

吃鸡蛋时应该注意什么?

     鸡蛋壳有可能被病鸡的鸡粪污染,而鸡粪里可能会有病毒存在,所以鸡蛋外壳应该用流水清洗,同时要注意洗手。另外,食用鸡蛋时应烹调充分,不要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

出境旅游应该如何预防禽流感?

     游客到达一个新的地方,应该尽量避免接触禽类,不要参观禽类聚集的公园,不要购买、携带禽类或禽类制品。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不食用未充分煮熟的动物。旅游时注意调整旅行安排,避免过分疲劳。旅游人士,特别是儿童应避免到疫区农场,避免与活禽鸟接触。接触禽畜后一定要洗手。接触活禽鸟或双手被分泌物弄污后,应该用肥皂及清水彻底洗净。

除了动物养殖、销售、屠宰人员,还有哪些人要注意预防禽流感?

     有人比较喜欢饲养野禽、鸽子等禽类宠物,这些人应该注意消毒,包括笼舍的定时消毒。另外,也可以将这些鸽子进行免疫。

穿羽绒服、盖鸭绒被以及接触相关制品会被传染上禽流感吗?

     穿羽绒服、盖鸭绒被以及接触相关制品,是肯定不会被传染禽流感的。因为羽绒制品通常经过消毒、高温等多个物理、化学环节处理,禽流感病毒存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家禽或饲养的鸟得了禽流感怎么办?

     禽流感的发病过程非常快,很多家禽还看不出什么症状就死亡了。所以,如果怀疑自己饲养的鸡、鸭患病或发现家禽不明原因突然死亡时,应该尽快上报动物防疫部门,由他们来诊断并采取必要的消毒等措施。

接种流感疫苗对预防人类禽流感有用吗?

     目前医生所采用的流行性感冒的疫苗是无法预防人间禽流感的。针对禽流感,公众能做的是避免接触生禽、避免到养鸡场,或可能和生禽接触的地方。

经常与家禽接触的人如何进行防护?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经常与活禽密切接触的人要穿防护服,佩戴口罩,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工作前后彻底消毒、洗手等;普通人群避免直接接触病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此外,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和药物,并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可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哪些人需要特殊防护?有何具体要求?

     与感染禽流感的家禽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养殖、分拣、运送、销售、宰杀工作和死禽处理等的人员,以及对有关场所进行终末消毒的专业人员需要特殊防护。
  特殊防护要求为穿普通工作服、外罩一层防护服(隔离衣),戴防护口罩、医用一次性乳胶手套,穿长筒靴或可消毒的保护性脚套。防护服应符合《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2-2003),防护口罩应符合《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 19083-2003)。

普通市民该怎样预防禽流感?

     由于没有相应疫苗,而冬、春季节又是急性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专家提醒市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本病非常重要。市民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发现疫情时,应尽量避免与禽类接触,对鸡肉等食物应彻底煮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此外,注意生活用具的消毒处理。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热及紫外线均敏感,56℃加热30分钟,60℃加热10分钟,70℃加热2分钟,阳光直射40~48小时以及使用常用消毒药均可使该病毒灭活。

普通市民会感染禽流感吗?

     一般市民感染禽流感的几率微乎其微。从禽流感传播情况来看,它主要是流行于禽类之间,这个种别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禽流感还是在禽类之间的传播。所以,人们对这个病不要恐慌。禽流感完全可以通过严格消毒、隔离、封锁以及有效的预防等措施,把本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如果接触了禽鸟该怎么办?

     接触活禽鸟或双手被禽鸟分泌物弄污后,应该用肥皂及清水彻底洗净。当接触后7天内出现流感样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并如实告诉医务人员你的接触史,以便正确处理。

如何预防禽流感?

     预防禽流感应做到以下几点:
  (1)远离家禽的分泌物,尽量避免触摸活的鸡、鸭等家禽及鸟类。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应每天开窗换气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或使用抽气扇保持空气流通。
  (3)保持地面、天花板、家具及墙壁清洁;确保排水道去水顺畅;使用可清洗的地垫,避免使用难以清理的地毯。
  (4)吃禽肉要煮熟、煮透。
  (5)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鸡、鸭。
  (6)在疫区的人员要戴口罩。
  (7)勤洗手,避免用手直接接触自己的眼睛、鼻、口。
  (8)发现有类似流感症状要及时就诊。

如何预防人类禽流感?

     (1)管理传染源:①加强禽类疫情监测;②对受感染动物应立即销毁,对疫源地进行封锁,彻底消毒;③患者应隔离治疗,转运时应戴口罩。
  (2)切断传播途径:①接触患者或患者分泌物后应洗手;②处理患者血液或分泌物时应戴手套;③被患者血液或分泌物污染的医疗器械应消毒;④发生疫情时,应尽量减少与禽类接触,接触禽类时应戴上手套和口罩,穿上防护衣。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防护方案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了以下防护措施:
  (1)禽类的屠宰、运输者应该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包括防护服、橡胶手套、N95口罩(如果没有N95口罩,应当使用标准手术面罩)、眼罩、橡胶靴。
  (2)所有染病禽类的密切接触者应当经常用肥皂洗手。禽类的屠宰、运输者应当在事后对手消毒。
  (3)应当对禽类屠宰场所环境进行消毒,使用上述提到的防护设备。
  (4)所有暴露于染病鸡或者被监测农场的人员应当受到当地卫生部门的密切监测。家禽屠宰和农场工作人员中的疑似禽流感病毒感染者可以用OSELTAMIVIR来治疗。这些人员同时应该注射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流感疫苗,以防止病毒在其体内重组的现象发生。 另外,还要对禽类屠宰者、其他相关人员以及其家庭人员进行监测。这些人应当及时向医疗机构汇报呼吸不适、感冒症状或者眼部感染症状。流行性感冒的高危人群,如60岁以上的老人,有冠心病、肺病的人等应当避免与病鸡接触。
  (5)应当开展对暴露人群的血清学监测。
  (6)收集染病家禽的全血标本、内脏等以用来分离可能的新病毒。

预防和控制禽流感有哪三个主要环节?

    (1)消除传染源:必须做到四早。
  ①早发现:早发现禽流感病禽和病人;
  ②早报告:早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禽流感病禽和病人;
  ③早隔离:病人要至少隔离至热退后两天,病禽要封闭或封锁;
  ④早治疗:要早治疗病人,早杀灭病禽。对病人要进行综合性有效治疗,在病鸡场周围3公里内的病禽要就地杀灭、深埋。
  (2)切断传播途径
  ①戴口罩:禽流感病人、接触者(如医护人员和饲养人员)必须戴口罩;
  ②换气:病房、养鸡场和居室加强通风换气;
  ③远离易感场所:少去或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与养鸡场,去时戴口罩;
  ④消毒:病房和养鸡场的空气消毒(按空气消毒规定进行);病人和病禽的分泌物与排泄物消毒 (按消毒规定进行);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消毒(按消毒规定进行);以上消毒方法与消毒剂基本上与“非典”的消毒相同,禽流感病毒对高温、紫外线和常用消毒剂都敏感。
  (3)减少易感人群或高危人群:60岁以上老人、儿童、小学生、免疫力低下者、慢性病患者是流感的好发人群,对这些人要注意御寒,加强户外锻炼,增强抵抗力,接种流感疫苗。

针对当前的禽流感疫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一方面是扑杀所有受感染的家禽,尽可能降低病毒流行的可能性。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需要很多人力,做起来比较困难,但必须做。另一方面就是减少家禽与人之间的接触,尤其是病禽与人之间的接触。现在,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加紧研制禽流感的预防疫苗,以备急需。禽流感一旦在人群中流行,就需要对大批易感人群注射疫苗。

针对流感病毒的消毒措施有哪些?

     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当流感病毒被加热到56℃并持续30分钟,或者被加热到60℃并持续10分钟时就会丧失活性,如果被加热到65℃~70℃时只要几分钟时间即丧失活性。但是,流感病毒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紫外线也是流感病毒的“克星”,用紫外线直接照射病毒可以依次破坏其感染力、血凝素活性和神经氨酸酶活性。在阳光直射下流感病毒40~48小时即可失去活性,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流感病毒,可以迅速破坏其感染性。
  另外,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也很敏感。常用消毒药如福尔马林、氧化剂、稀酸、脱氧胆酸钠、羟胺、十二烷基硫酸钠和铵离子、卤素化合物(如漂白粉和碘剂)、重金属离子等,都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2005-10-27 20:26 冰祁步
由于这个是近来的一个热门话题
而论坛似乎没见过相关资料

于是我就去查找了一下
并进行一定的整理
作为一个简单的科学普及吧

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2005-10-27 20:28 小乐乐
禽流感又来了,大家要小心!多谢冰招讨给坛友的科学普及!

2005-10-27 20:33 百合
好象不必大惊小怪,流感,疟疾,乙肝等都比禽流感可怕(从每年世界上的死亡人数判定).

2005-10-27 23:09 zeroideal
这么长?
等传染到安徽了的时候,我会认真看一下的,^_^

2005-10-28 20:28 leecheul
[quote]原帖由[i]百合[/i]于2005-10-27, 20:33:40发表
好象不必大惊小怪,流感,疟疾,乙肝等都比禽流感可怕(从每年世界上的死亡人数判定). [/quote]
知己知彼不是百战白胜吗,SARS的教训只是一场虚惊而以呀,某种病可怕,是因为你还不认识它,就是说现还没有真正有效的方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禽流感防治 知多少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