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11 15:31
瑶姬小公主
[size=2]公元612年—614年,隋朝动用水陆军三次东征高句丽。其水军均经由山东登莱(今掖县)渡海北上,当时旅顺是隋军进军的一个口岸。这时的旅顺口既称“马石津”,也称“都里海口”、“涂里浦”或“都里镇”。唐初继续东征高句丽。644年,唐太宗派刑部尚书张亮率战船500艘,载士兵4万人由山东莱州渡海,于旅顺登陆,先占牧羊城,然后北上攻克卑沙城(今金州大黑山上)、盖牟等10城。到668年9月,唐军击败高句丽,收复了辽东失地。唐朝设安东都护府统管辽东地区。时旅顺隶属安东都护府下的金州。
唐朝时与东北的通道——营州(今朝阳一带)被契丹攻陷,自辽东经营州通幽州(今北京)的陆路中断,便改道由都里镇(今旅顺口)跨海到青州(今山东)。旅顺口便成为唐朝沟通辽东的重要通道。
698年,我国东北边疆的靺鞨族首领大祚容,在上京(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筑都城建立靺鞨政权——震国,后改为渤海国,同唐朝在政治上经济上保持密切的联系,多次派贵族子弟入长安学习,使用汉文,按唐朝的制度管理国家,农业、手工业发达。705年,唐中宗派御史张行岌前去招抚,大祚容当即归附。713年,唐玄宗遣郎将、鸿胪卿崔忻再次出使渤海国,册大祚容为都督,加封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从而加强了唐朝与渤海国的友好关系。崔忻出使东北,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繁荣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崔忻出使的路线:从都城——长安(今西安)出发到山东登州乘船渡海至都里镇(今旅顺口)再到鸭绿江口,然后逆江而上至渤海都城。714年5月,崔忻完成册封使命回长安时,又途经都里镇。按唐朝的惯例,朝廷命官持节册封,均要留实物证验,或立碑纪事或建阁(亭)叙要。崔忻在黄金山下凿井两口,刻石一块,以纪念这次册封盛事。刻石镌刻正书三行,计29字:
勅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黄金山下的鸿胪井和刻石是渤海国同中原关系悠久的历史见证。渤海国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渤海国每年或一年几次遣使者到长安朝贡,每次使团百余人甚至数百人。他们携带大量毛皮、药材等贡品,唐朝按贡品多少回赐布帛、金银等。他们往返大都取道海路,都里镇(今旅顺口)也就成为中原联结东北各民族的一个重要水陆交通枢纽。
“鸿胪卿崔忻井两口”,实地有井一口,另一口在黄金山南麓,原址被沙俄修筑军事工程时破坏,已无迹可寻。鸿胪井和刻石在黄金山下经历了1100多年,长期湮没无闻,至1895年清北洋水师在修建旅顺船坞过程中,方引起重视。海防兵备道刘含芳在原刻石左侧又添镌小字五行:此石在金州旅顺海口黄金山阴,其大如驼,开元二年至今1182年,其井已湮,其石尚存。光绪乙末冬,前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贵池刘含芳作亭覆之,并记。
日俄战争后,日军占领旅顺口,日军镇守府司令长官富冈定恭下令将此石窃走运回日本,藏于宫内省怀天府。1911年,在井的原址附近立一个“鸿胪井遗迹”水泥碑。
鸿胪井和刻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证明旅顺口在唐朝时是中原与东北的海上交通要道,而且是唐王朝与渤海国密切交往的历史见证。[/size]
2005-10-11 21:09
asky
可笑韩国一定要把它考证为他们占有东三省的历史依据.
2005-10-11 22:42
无知无畏
[quote]原帖由[i]asky[/i]于2005-10-11, 21:09:23发表
可笑韩国一定要把它考证为他们占有东三省的历史依据. [/quote]
还有这事?还真没听说过。高丽棒子真勘称YY之王了。
2005-10-12 05:07
饭富昌景
渤海国主要是高句丽遗民与当地靺鞨族的结合。而渤海的建立者则是高句丽人。
2005-10-13 21:09
青阳
高勾丽主体是什么民族? 高丽与之有何关系? 有明确证据方可说之
2005-10-14 20:01
慕容秋
唐朝是的高句丽和后来的高丽是不同的两个民族吧~~
^-^
2005-12-2 11:09
klause
渤海国用什么文字?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