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为战神正名--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


2007-12-16 12:26 精忠大帅
好像说白起够不上战神的称号就因为他杀降过多,但是当时的情况不杀的话又能怎样呢。长平之战40万降军光吃就能把秦军吃死。后世都是以儒家为主,当然看不上白起这样的。白起够不上中华第一的称号,但是绝对是名将,可以和韩信等名将并列。

2007-12-17 13:04 tangliang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05-10-9 19:08 发表



他若真是那么厉害,秦国何必使计把廉颇换成赵括
[/quote]
国家死生大事岂能拿给个人去做能力秀?

2007-12-17 15:34 周郎公瑾
没有白起就没有秦国,没有秦国就没有现在:D

2007-12-18 10:24 z19771975
觉得一个人不能左右什么,除了秦王

2007-12-19 12:54 JIANGAN1988
白起善战,历史已经给了证明,看史记就知道他的厉害,就某些人提出的过于杀戮的问题我想,一个在战争年代的将军应该是为自己的国家民族考虑,而不是一味的仁义,白起在长平如果不杀那40万降兵的话,那后果是什么知道吗?秦也许会一蹶不振.仁义道德不能过于苛求那些将军.毕竟我们没有处在他们的位置

2007-12-28 18:32 magicianwtw
为什么那个时代命名为"春秋"

何谓"春秋"?
"春"代表者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秋"代表者黄金灿烂,硕果累累,诸侯争霸,社会革新!

2007-12-28 18:58 XM8
[quote]原帖由 [i]tangliang[/i] 于 2007-12-17 13:04 发表

国家死生大事岂能拿给个人去做能力秀? [/quote]
我05年发的回帖居然现在还有人回:lol:

想必你的意思是国家大事不能给个人去做能力秀,那么这和我说的话有什么矛盾吗?

2008-1-2 12:53 青阳
有意思,老贴不倒:wink:

2008-4-11 23:50 几时
[quote]原帖由 [i]书者[/i] 于 2005-10-9 19:16 发表

有啊,赵将赵奢,有一次白起攻打赵国,被赵奢打退回去了(虽然不是什么大胜利) [/quote]
赵奢败秦是阏于之战。此战秦军统帅是一个叫胡阳的,并非白起。

2008-4-12 00:47 几时
[quote]原帖由 [i]DQ77916[/i] 于 2007-12-14 17:18 发表
白起不符合中国名将的标准,称之战神更是过誉.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白起杀气太重,毫无仁者之心,居然坑杀投降的赵俘40万.而杀降卒,更说明毫无信义
埋杀40万赵俘,其实也间接说明了他对赵军的心虚和害怕 ... [/quote]
赵军确实是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赵国成为东方六国中最强的国家,军队的战斗力比秦军也只是稍逊而已。俘虏了四十万再放他们回去,长平之战的战果何在,不是白打了吗?处在白起的位置上,为秦国的利益考虑,只能把他们尽坑之。
即使在被坑杀四十万之后,赵国也仍然具有相当的实力。后来燕国想趁火打劫,出动了数倍的兵力,两次进攻赵国,也分别被廉颇和庞煖打败了。

2008-4-12 00:59 几时
[quote]原帖由 [i]phoenixdaizy[/i] 于 2007-12-15 18:50 发表


但是杀降一向是降名声的.

清朝还有杀降,结果被外国的流氓地痞军团所鄙视.

其实我觉得最拔高的应该是韩信了.韩信数来数去打仗皆非硬仗.史记隐瞒了刘邦自身拉拢和萧何后方拉拢的功劳.

韩信么,只不过 ... [/quote]
皆非硬仗?井陉口之战四万汉军对二十万赵军,不是硬仗?潍水之战以不足十万的兵力对龙且二十万大军,不是硬仗?垓下之战迎战武功盖世从未打过败仗的项羽,不是硬仗?能上这几仗刘邦拉拢了敌方的谁了?至于萧何,他一直在关中负责后勤工作,更谈不上拉拢对手。
只不过韩信用兵极为灵活,每次都能出奇制胜,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从未打过败仗的将军”,这个称号可不是吹出来的,凭的是本事,凭的是战绩。

2008-4-12 13:07 紫川家统领
回帖太多了,索性就不看了。总之我觉得讨论的太偏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讨论白起,就必然要联系到当时的实际。
我们还是理智分析一下
一。有人说不喜内战。
内不内战是相对的。就当时而言,至少中国大一统是大势所趋,一个大一统的中国才是真正被需要的。由此,李牧他们虽为名将,却是在阻碍历史的车轮。评论一个将军是不是名将,至少要分开个人性格和战争历史。李牧是愚忠了些,但在当时战国时期,你指望战国人们懂得什么五讲四美三热爱?贵族尚且如此,何况平民乎?在当时可不是现在统一多年的局面,民族大融合还在很后面。对当时的人来说,各国就是征战多年的仇人,谁管你是不是中原人?我不杀你你就要杀我,我杀不杀你?
二。秦以强欺弱,白起在燕国就不行。
首先,就拿吴起来说,人家的政治指数很高的,至少还是有名的政治家。我们现在评论的是名将。诚然,政治眼光是重要的标准,但不是唯一。最重要的是军事上啊。白起至少运气好,背后有一个强盛的国家。至于有人说秦以强欺弱,甚至连弱国都要联合。那么想想看,如果你和很多人打一个仇人人,你会选择单挑?我说的是一般情况,请勿钻牛角尖。至于联合弱国,不过是攫取利益罢了。通过打仗攫取利益是要死人的,还要耗费钱粮。秦国才多少人?能不死人,通过联合去攫取利益,何乐而不为?
三。还有白起不与廉颇对战。
打不打的赢不是重点,问题是打赢了有怎么样?打赢了元气大伤,必为他国所乘。换个白痴,赢得轻松不好么?柿子难道不拣软的捏?何必给自己找麻烦?战争的目的是赢,怎么赢不重要。现在是白起赢了,这才是重点。

2008-4-12 19:11 asdasdasd
中华战神是兵主蚩尤,

凡人哪能和蚩尤相比。

2008-4-13 16:38 lighuen
一将功成万骨窟

只要是将

那就得上战场

多少人死在他们的计谋之下

才成就他们的名利

2008-4-13 19:10 暮色荒芜
[quote]杀赵军四十余万(又说共六十余万,[color=Blue]坑杀降卒四十余万[/color]),长平之战既是中国走向统一,改写历史的关键战役,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残酷、最[color=Blue]壮烈[/color]的重大战役,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color=Blue]战果之辉煌[/color],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是中国大规模地围歼战法先例。[/quote]
总觉得后面两个带褒义的词放在这里太不合适.
单从作战的角度来看,确实很强.

2008-4-13 19:35 kobe2239
中国三大名将
战国 白起
楚汉 韩信
明初 徐达

2008-4-16 12:52 chuhun989
战场上杀人多诚然不算大问题,生死相博嘛,但杀降卒,尤其是一杀几十万,那这个人战功再大,也不会为后世所宽容。请楼主思虑一下生命之珍贵,孤儿寡母之可怜,不要老用一句哪一个将军不是杀人如麻来轻飘飘淡化——几十上百万冤魂,虽时隔千载,还是让人畏惧惶恐。项羽杀30万秦人、火烧咸阳宫,我看也没多少人同情他。秦人杀戮太重,短命而亡,实属必然。
另外,也不要老是用什么“因为后来讲究仁义的儒家当了道,所以才贬低了白起”来说事。白起杀降卒40万,以后的中国不论哪种学说当道,他的名声都好不起来。生命是宝贵的,乱杀人总是不好的,这是不证自明的一个伦理价值标准,是在历史的发展中自然而然地被选择出来的一种价值评判标准,并非是哪个圣人一手打造成功的。当今世界,虐待俘虏往往激起全球公愤,甚至是本国人民的抗议,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i] 本帖最后由 chuhun989 于 2008-4-16 18:19 编辑 [/i]]

2008-4-16 13:21 chuhun989
另外秦国当时对这40万人并非没有选择,至少就有两条:1、罚作奴役,全部去修工事,本国人民则解放出来,专心耕战。要知当时还是半奴隶制度,这40万人就算国家奴隶吧。2、同化为本国人口,分散在全国,每人配一个老婆。以秦国法家制度之严、连坐株连之厉,相信没几个人可以乱动。关于这点,也必须明白战国时代各国连年征战、徭役繁重,社会上男女比率是严重失调的,尤其是秦国,当时秦国绝对女性比男性多出甚多,那边赵国送来40万精壮男人,正好做种。这一招虽然也大费力气,但只要成功,秦国其实可以早20年统一天下。

2008-4-16 14:45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chuhun989[/i] 于 2008-4-16 12:52 发表
战场上杀人多诚然不算大问题,生死相博嘛,但杀降卒,尤其是一杀几十万,那这个人战功再大,也不会为后世所宽容。请楼主思虑一下生命之珍贵,孤儿寡母之可怜,不要老用一句哪一个将军不是杀人如麻来轻飘飘淡化——几十上百万冤魂,虽时隔千载,还是让人畏惧惶恐。项羽杀30万秦人、火烧咸阳宫,我也看也没多少人同情他。秦人杀戮太重,短命而亡,也是必然。 [/quote]

甚是。

高平地区如今还流行一种小吃,叫“白起豆腐”,实际上就是一种豆腐脑,高平人说,这是在吃白起的脑髓。

2000多年了,被老百姓敲骨吸髓、食肉寝皮2000年,这滋味恐怕绝不好受。

古书上说李林甫数十次转世都为畜生,若真有转世之事,则白起之报应,恐怕还要惨于李林甫千百倍。

不过这点,恐怕白起自己也有思想准备吧。

2008-4-18 20:25 求将
[quote]原帖由 [i]chuhun989[/i] 于 2008-4-16 13:21 发表
另外秦国当时对这40万人并非没有选择,至少就有两条:1、罚作奴役,全部去修工事,本国人民则解放出来,专心耕战。要知当时还是半奴隶制度,这40万人就算国家奴隶吧。2、同化为本国人口,分散在全国,每人配一个 ... [/quote]
众君虽说有理
但是站在白起的角度上来讲
他若不杀,那么他就很可能被杀
杀40万战俘肯定是最上层的意思,一个将军不可能有权利决断这种事
事实上,不是白起要杀,是不得不杀
谁叫当时秦国的法律就是这样
如果白起有望来到现代的话
也只能叹息一声了吧
仅仅是无奈

2008-4-19 12:32 darkfox325
法家和依法治国是两回事。
杀降不祥。

2008-4-21 13:23 chuhun989
[quote]原帖由 [i]求将[/i] 于 2008-4-18 20:25 发表

众君虽说有理
但是站在白起的角度上来讲
他若不杀,那么他就很可能被杀
杀40万战俘肯定是最上层的意思,一个将军不可能有权利决断这种事
事实上,不是白起要杀,是不得不杀
谁叫当时秦国的法律就是这样
... [/quote]
[size=2]       即便如此,白起替他的祖国背这样的骂名也是应该的。没看到秦国虽然功勋彪炳,但后人对秦国还是要五五分,对中国历史的功劳是一面,残暴嗜杀的统治又是一面。
       如果白起被尊为战神,那只能说明中国人伦道精神的大倒退,说不定在未来某个时刻,尊白起为战神的中国军人会比日本武士还残暴。
       白起的辉煌战功是一面,但残暴的杀戮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被历史所宽容——即使是替他的祖国当替罪羊。之所以现在有人来吹捧他,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历经近代上百年的传统伦理的解构、文化大革命的巨大冲击,再加上惟利是图的社会现状,在中国人心中普遍酝酿起一种道德虚无论,许多人相当偏激地在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等所有领域都高昂地剥离掉一切伦理道德方面的考虑,彻彻底底地仅从利益角度去看问题。我个人不想评价这种态度到底好不好,但我们要幸幸福福地生活,经济发达与道德高尚却的确是两个不可缺其一的条件——一个是物质方面的,一个是精神方面的。中国人在经济极大发展以后,最终还是得回归到伦理道德的重构上来寻求我们的幸福。[/size]

[[i] 本帖最后由 chuhun989 于 2008-4-21 13:41 编辑 [/i]]

2008-4-23 11:08 congwanshui
我对他的战功最辉煌表示反对, 其它的不参与评论!!

2008-4-27 12:16 潇洒
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白起杀戮太重了

2008-4-27 19:37 laichoon
哈哈,其實戰神之名如何去表述呢?

白起、韓信、項羽
對付都是內斗,即使漢人對付漢人就很厲害了
如果叫他們好像學學衛青,霍去病,李靖,李績去對付外族如匈奴、突厥
他們可能會很痛苦的

在我的表述
戰神,不可以內斗內行,外斗外行
而是需要能去把武器比自己厲害,也能戰勝的我到覺得,這個才是戰神
好像步兵去攻擊騎兵的道理一樣
想一想,我或許覺得,主攻大金朝,敢和那個大金的鐵騎對抗的岳飛更加厲害

2008-4-28 18:53 文以载道
白起是有两把刷子,但他不让人佩服

2008-4-28 19:02 冒险王
回复 #265 laichoon 的帖子

内战外斗是个辩证的问题,不能够仅凭下意识来判断

内战时,因为同源的文化使得思维的近似度很高,互相之间要想欺瞒是很不容易的(相对而言)。
外斗时,尽管互相不了解,但这正造就了出其不意的可能呢。

所以,有没有打过外战,并不能证明其外战是否外行,毕竟还有李药师苏定方这种内外兼备的人;而假如,按照霍去病的个性,在内斗中,是很可能要吃亏的,其弹性不足。

2008-4-28 20:23 laichoon
[quote]原帖由 [i]冒险王[/i] 于 2008-4-28 19:02 发表
内战外斗是个辩证的问题,不能够仅凭下意识来判断

内战时,因为同源的文化使得思维的近似度很高,互相之间要想欺瞒是很不容易的(相对而言)。
外斗时,尽管互相不了解,但这正造就了出其不意的可能呢。

... [/quote]
嗯,先生說的也挺有道理,我也不想去做事后孔明囖

但是我的戰神概念,是比較喜歡內斗外戰是一流的武將囖
所以那些沒機會外斗或是只是內戰的,但是無敵於當世的,在我自身的概念中,會把他們涵蓋在“一流帥才”之內
而有機會內斗外戰的都勝利的,在我的自己的概念里面,就是“戰神”
一流帥才,不是不等于戰神
而戰神卻又不是等于一流帥才啦

這是可以從戰功的角度去看

[[i] 本帖最后由 laichoon 于 2008-4-28 20:24 编辑 [/i]]

2008-5-10 13:48 E世飞将
我晕,项羽比白起、韩信、李靖强?
难不成白起、韩信、李靖单挑不过项羽,
然后项羽就高过他们了?

在项羽那个时代,汉军除了韩信、楚军除了项羽、秦军除了章邯,三个算名将外,其它没几个厉害的。

项羽率28骑打汉军几十万?
是项羽打吕马童那5000步骑兵好不好。

项羽这28骑也就可以打一下吕马童轻敌战而矣。
其实其它诸侯国的军队也没什么战斗力,武力也没有什么优秀的。


要是让项羽跑到白起时代的秦国打一下试试?
秦国的铁鹰剑士是吃素的?

2008-5-10 13:58 E世飞将
秦末时,秦国的两大主力军团,一个在长城,
一个在岭南。都呈半独立状态。
章邯率的不过是秦国的老百姓与囚犯组成的军队。
其战斗力不如江东的经百战的子弟兵。

假如当年是扶苏当帝,或者赵高不那么白痴,
让长城军团、岭南军团参战,那项羽可没这么好过了。

2008-5-10 14:03 E世飞将
白起在长平之战的杀降,有功亦有过。

但看看项羽的新安大屠杀,杀秦降卒20多万,
有功么?项羽纯粹是为了国仇家恨(即仇恨)
而将20万降卒杀了的,项羽的大屠杀基本是任意的,
而不是战略的选择。


项羽说到底,顶多算一个战术家,算不上一个战略家,
更算不上政治家。
白起算一个战术家、战略家,但不算政治家。

2008-5-10 15:14 xlice
[quote]原帖由 [i]E世飞将[/i] 于 2008-5-10 14:03 发表
白起在长平之战的杀降,有功亦有过。

但看看项羽的新安大屠杀,杀秦降卒20多万,
有功么?项羽纯粹是为了国仇家恨(即仇恨)
而将20万降卒杀了的,项羽的大屠杀基本是任意的,
而不是战略的选择。


项 ... [/quote]
任意的?项羽杀降实在联军西进攻秦的时候,带20万秦兵攻秦军中还有流言你就不怕么,另外要说报仇真正仇最深的活的好好的。

2008-5-10 16:03 E世飞将
引用网:
[url]http://www.qinla.com/Article/qinwenxian/95.html[/url]
(前232年—前202年)  名籍,下相人。项家世代为楚国的将领。项羽是项梁的侄子,而项梁的父亲就楚国著名的大将项燕。
  项羽自小跟随项梁逃亡到吴地。小时侯项羽对写字、舞剑都不干兴趣。他说:“写字,只要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够了;剑术最好也只能杀一个人,所以都不值得去学。我学与万人为敌的方法。”因此项梁便教他兵法,然而项羽学了会基本的东西后又不学了。  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时,项梁与项羽都去围观。“彼可取而代之!”这句话也是那时出自项羽之口的。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建立张楚政权。九月武臣自立为赵王。刘邦带三千壮士起兵。项梁与项羽亦于吴地起事。之后原六国贵族都纷纷发兵反秦。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一月刘邦得张良,后与项梁军会合。六月项梁立楚怀王之孙心为怀王。七月项羽和刘邦一起击败秦将章邯。九月项梁与章邯交战败死。闰九月,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项羽与刘邦分别从彭城出发。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项羽杀上将军宋义,自立为上将军。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秦军。刘邦进攻昌邑、开封,转战平阴、洛阳……其后,项羽再次大败章邯。同年,赵高杀死秦二世胡亥,立子婴为皇。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这里的纪年是以秦历为准,而秦历是以十月为一年之首。所以应向前推两个月)十月刘邦至霸上,子婴投降,秦亡。(秦亡之年应为前207年)项羽在新安城坑杀秦降兵二十余万。后,攻破函谷关进入汉中,与刘邦鸿门相会(鸿门宴)后项羽杀子婴,烧宫廷,掠财物。  其后,项羽尊怀王为义帝,自称“西楚霸王”。又封刘邦为巴蜀汉中王,在关中封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称为三秦,以牵制刘邦。重新划分魏、赵、燕、齐之地。六月田荣杀齐王,自立为王。七月陈余合田荣讨伐张耳。八月,刘邦攻入关中,三秦尽降。  公元前205年,项羽杀义帝。张耳为陈、田所败,投奔刘邦。刘邦降伏河南王。项羽讨伐田荣,屠杀齐民。  三月刘邦进入洛阳,为义帝举行葬礼,公开讨伐项羽。四月,刘邦进入楚都彭城,被项羽击败。五月魏王豹依附项羽。刘邦起用陈平。六月刘邦归汉中。
  公元前204年,四月陈平反间范增。范增离项羽而去,病死途中。五月,项羽总攻刘邦军。刘邦大败逃至成皋。六月,项羽围攻成皋,刘邦再逃到赵。九月,项羽破彭越夺回梁地。十月,韩信攻齐。田广煮死郦食其,向项羽求救。刘邦夺回成皋,项羽从梁地返回,在广武与刘邦对阵。十一月,韩信平定齐地,向刘邦索封齐王。  公元前203年,八月,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九月,张良、陈平进言追击项羽。十月,楚汉两军在固陵对峙。刘邦军因韩信、彭越缓兵不至而大败。后刘邦用张良计,约定给韩信、彭越封地。韩、彭俩人才会合参战。  十二月,项羽被围垓下。典故“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正是出自这里。项羽突围无望,把爱马送给乌江亭长,只身闯入汉军阵中自刎而死,时年三十岁。  项羽被围垓下时所唱的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哪是怕秦军攻秦不力,而是仇恨秦的一切东西,好不好。
秦那时都灭亡了。

2008-5-10 19:24 xlice
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

看清前后顺序。秦灭亡了可没人通知项羽。

2008-5-11 13:31 E世飞将
项羽的大屠杀可不仅此一次,
多的数也数不清,
可以说是他打到哪,就屠杀到哪。
他的屠杀可不管是平民,还是兵士,
全凭他的喜怒哀乐。

2008-5-11 14:41 xlice
[quote]原帖由 [i]E世飞将[/i] 于 2008-5-11 13:31 发表
项羽的大屠杀可不仅此一次,
多的数也数不清,
可以说是他打到哪,就屠杀到哪。
他的屠杀可不管是平民,还是兵士,
全凭他的喜怒哀乐。 [/quote]

先把项羽因为国家仇恨杀20万秦兵那条给吞回去,然后再去重新找项羽凭自己喜好屠杀的证据。

[[i] 本帖最后由 xlice 于 2008-5-11 14:44 编辑 [/i]]

2008-5-11 17:15 妖刀村正
有人为了论证白起不过如此,居然声称白起哪种形式的仗没打过,没和异族交手过云云。笑爆了~:titter::titter::titter:

    我倒是很想知道海陆空天什么形式的仗都打过,白黑黄红什么样的异族都交手过的名将,放眼全球可有一人么?

   你不喜欢白起没什么,但是理由这么弱智实在让人担心你的智商~

2008-5-20 12:09 yusuqing
回复 #5 Linkham 的帖子

个人认为,楼主的话基本可以肯定,至于楼上仁兄说白起战法过于单一,那是不公正的,试想大小几百战哪有都一样的,而且战场情况往往是瞬息万变,打法不可能单一,白起发起的冬季突袭战败魏就是实例。
对于杀降一说,功过难评,从人道正义上白起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在战略历史上这是个很大的事件,对于秦是件好的不能再好的事,奠定了统一的基石,可惜了白起的英名。据说最后白起也是因为杀降被处死的吧。

2008-5-21 13:16 congwanshui
楼上两位, 没有任何人否定白起的战功, 不要自言自语, 但是白起算战功最辉煌的吗, 除了杀人外, 战争还有攻城和略地, 后两样比他牛的人多了去了, 只是别人不需要杀这么多人就可以做到, 自然就更受推崇一点!
      另外, 史记本就是带浪漫色彩的史书, 先秦时期的记载也不一定准确, 当年能有这么多人杀吗? 我是表示极大怀疑!

[[i] 本帖最后由 congwanshui 于 2008-5-21 13:21 编辑 [/i]]

2008-5-22 17:50 古拉森
战神?战神的定义是什么?古今第一人的说法又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我不否认白起的军事才能,但军事往往和政治是联系在一起的,孙武被尊为兵圣不仅仅是因为他以三万吴兵打垮了二十万楚军,而且还在占领楚国都城后能冷静分析到占领非长久之计,看吴王不听,立即功成身退。就其所著孙子兵法而言,也不仅仅是军事,包含了很多军事以外的思想,“全兵为上,破兵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从这个方向来说,白起显然不如孙子看得那么远,才有坑杀四十万降卒之举。而作为一个军事家,战术固然重要,战略更是超越战术的重要存在,诸葛亮的隆中对让刘备从一个寄人篱下的流寇晋升为三分天下的汉中王,韩信的战略让刘邦迅速占领了三秦,获得了与项羽争霸的地位,毛泽东的战略让共产党统一了全中国,和这些比起来,战术就显得渺小了些。毛泽东一生未曾亲自指挥过任何一场大战役,更未曾攻下多少城池,但他依然被称为伟大的军事家,为何?战略的地位远高于战术之由也!所以说什么白起是战神未免夸大其词,评价一个军事家不是看他杀了多少人、攻了多少城,而是主要看他对本国或本集团的在军事上的贡献大小。从这点上来说,白起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一个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如此而已。

2008-5-23 09:15 古拉森
[quote]原帖由 [i]E世飞将[/i] 于 2008-5-10 13:48 发表
我晕,项羽比白起、韩信、李靖强?
难不成白起、韩信、李靖单挑不过项羽,
然后项羽就高过他们了?

在项羽那个时代,汉军除了韩信、楚军除了项羽、秦军除了章邯,三个算名将外,其它没几个厉害的。

项羽 ... [/quote]
项羽即使不敢说比韩信、李靖强,比白起强那是一定的,彭城之战项羽仅率3万骑兵攻打56万军队的刘邦,一天内解决战斗,逃跑时掉进汜水、濉水淹死的汉军多达20余万人,仅剩刘邦等几十人逃脱。请注意这是攻城,攻城战以仅及对方20分之一的兵力,还主要是不善于攻城的骑兵,把对方几乎全歼,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至于后来28骑对吕马童5000汉军,那个还有轻敌可言?你从哪本史书上看到说吕马童轻敌了?从山头杀到对方帅旗处尚存26人,这种武勇吕布也拍马难及,表现了项羽良好的军事素质。

2008-5-24 13:14 E世飞将
刘邦率领的56万大军根本没做任何准备,
他们自以为占领了楚霸王的首都了,
就分财分美女美酒,天天吃喝玩乐,
战斗力不知下降了多少倍,
他们做梦都没想到项羽率3万骑兵打来了,
一下子,联军自相践踏,混乱不堪。

可是,项羽的骑兵趁机追到洛阳一线,就被韩信率领
汉军痛击,史载楚兵不能过荥阳。

这点,说明楚霸王的兵法很厉害啊!



再有,四年之中,楚霸王在荥阳、彭城一带被汉军牵着
鼻子疲于奔命,而在此期间,韩信连收魏、代、赵、燕、齐之兵,再后来败项羽于垓下。

项羽真是无敌于天下啊,比白起都厉害啊!!!
哈哈!

2008-5-24 13:25 枫月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05-10-8 23:08 发表

战斗形式单一?伊阙之战的声东击西,各个击破;华阳之战的千里奔袭,破敌城下;鄢郢之战的掏心战和水攻、心战;还有长平之战的诱敌深入大包围,哪里看出形式单一的?

厉害角色没办法?敢问哪个“厉害角色”赢 ... [/quote]

就像司馬懿和諸葛亮一樣~
廉頗在那裏死守不出~
你白起有什么辦法?

2008-5-24 13:26 E世飞将
楚霸王这点武勇算什么呢?
反面的说,
一、崔乾佑以8000兵诱哥舒翰的20万唐军
出潼关,进而攻占潼关。

二、也先以2万骑兵在土木堡大败明军精锐50万。

三、吴三桂率53骑冲破几万清兵的包围,救其父吴襄。

这三个例子都是败方在有很好的战备下失败的。



正面的说,
一、李信以几千秦军大败燕军十几万,攻占燕国首都,并追歼燕王喜于辽东。(项羽能跟李信这样比?还有,李信比的过白起吗?)


二、苏定方作为李靖率领的三千骑兵中的一员,仅以200骑便
突破了颉利的十几万大军,最后追打的颉利投降。

三、薛仁贵三箭就射死了西凉九姓的三员骁勇骑士,
遂败十几万的西凉大军。军中有歌:将军三箭定天山,
壮士长歌入汉关“

2008-5-24 13:37 E世飞将
项羽的戟也就九十斤重,
他敢说一定能打败张飞或者关羽?
(关羽的大刀82斤重)
而吕布比张飞武艺强,张飞比关羽的强。
吕布一人单挑典韦、许褚、夏侯两兄弟、
乐进、曹仁六将,都能全身而退。
(典韦双戟重80斤)

换了项羽,项羽能不?
在战术层次的战场上,
项羽遇到的对手实在是太弱小了,
所以项羽在死那天,杀到只有他一人时,
还能再杀死汉军百多人。



要是让项羽遇上曹操军这样的阵容,恐怕他败的很惨。

2008-5-26 09:03 古拉森
[quote]原帖由 [i]E世飞将[/i] 于 2008-5-24 13:37 发表
项羽的戟也就九十斤重,
他敢说一定能打败张飞或者关羽?
(关羽的大刀82斤重)
而吕布比张飞武艺强,张飞比关羽的强。
吕布一人单挑典韦、许褚、夏侯两兄弟、
乐进、曹仁六将,都能全身而退。
(典韦双戟 ... [/quote]
你要搞清楚三国时期骑兵连马蹬都没有,还在马上耍大刀?你在哪本史书上看到关羽是用青龙偃月刀的,演义内容别拿到这来说。按你的说法,打仗是比谁的武器重,更是扯淡了。不说别的,吕布在下邳被曹操和刘备围城的时候可有冲出去?关羽被曹操包围了可有冲出去?项羽要走虽身当上千人谁能拦住他?28人对5000人,砍倒敌军的帅旗还有26人,三国谁有这本事?论武勇项羽无人可及,乌江之战一人杀数百人,你在三国找个出来我看看。

2008-5-26 09:08 古拉森
[quote]原帖由 [i]E世飞将[/i] 于 2008-5-24 13:14 发表
刘邦率领的56万大军根本没做任何准备,
他们自以为占领了楚霸王的首都了,
就分财分美女美酒,天天吃喝玩乐,
战斗力不知下降了多少倍,
他们做梦都没想到项羽率3万骑兵打来了,
一下子,联军自相践踏,混 ... [/quote]
我劝你再读读史书,知道彭城和荥阳在哪吗?项羽打下彭城后汉军仅几十人逃脱,他还去追谁?韩信那时在哪你知道吗?更笑话的是,“分财分美女,天天吃喝玩乐,战斗力不知下降多少倍”,彭城有多少财富和美女经得起56万人天天玩乐?搞清楚,吃喝玩乐的是刘邦和将领,不是士兵!不知道攻城之难,劝你多看点史书再说吧!

2008-5-26 09:11 古拉森
[quote]原帖由 [i]E世飞将[/i] 于 2008-5-24 13:26 发表
楚霸王这点武勇算什么呢?
反面的说,
一、崔乾佑以8000兵诱哥舒翰的20万唐军
出潼关,进而攻占潼关。

二、也先以2万骑兵在土木堡大败明军精锐50万。

三、吴三桂率53骑冲破几万清兵的包围,救其父吴襄 ... [/quote]
我都懒得和你说了,你光说崔乾佑的诱敌8000人,咋不说安禄山的伏兵呢?按你这样说,满世界都能以弱胜强了,反正只将诱敌部队统计入作战人数。

2008-5-26 20:23 E世飞将
懒的和你吵,随便找本书,都可以驳倒你,
如:
华夏出版社出版的《韩信》,

第一章 天下变韩信从军
第二章 斩秦尉三军显威
第三章 护降卒新安初谏
第四章 保秦阙成阳再谏
第五章 定天下侍卫三谏
第六章 哀项羽弃楚从汉
第七章 拜大将汉中对策
第八章 取关中暗度陈仓
第九章 传檄文三秦归附
第十章 出关中巧取韩殷
第十一章 祭义帝誓师伐楚
第十二章 拒荥阳连定汉军
第十三章 汉势颓魏王反目
第十四章 逼浦坂巧渡夏阳
第十五章 避重兵乘虚破魏
第十六章 竭水战苦取阏与
第十七章 背水战智勇克赵
第十八章 拜军师韩信纳贤
第十九章 迫燕国不战屈兵
第二十章 争天下东伐强齐
第二十一章 破临淄席卷齐境
第二十二章 决潍水联军溃败
第二十三章 定齐国韩信称王
第二十四章 念一统义绝三分
第二十五章 驻彭城垂钓项羽
第二十六章 困垓下以柔克刚
第二十七章 施妙计逼绝霸王
第二十八章 天下定衣锦还乡
第二十九章 伪狩猎楚王遭擒
第三十章 淮阴侯闲居论兵
第三十一章 疏小细大祸临头
第三十二章 功与罪后人评说
代后记 千年一叹——韩信谋反了吗?


你可以一条条的把此作者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批倒。

先等你把这批倒了,我等着再说。
OK?

2008-5-26 20:25 E世飞将
难不成三国没马蹬,楚汉时就有了?
哦失传了?

楚霸王比吕布厉害?

别笑死人了。

2008-5-26 20:28 E世飞将
转自百度:[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653.htm[/url]




百度首页 | 登录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百科    帮助  
      

百度百科 > 浏览词条
   编辑词条   发表评论  历史版本   打印   添加到搜藏  完善相关词条  

  完善相关词条 相关词条• 徐达
• 英布
• 郭子仪
• 李克用
• 李光弼
• 张良
• 萧何
韩信
开放分类: 历史人物、名人、军事家、名将、汉初三杰

目录
• 【韩信简介】
• 【生平】
• 【有关韩信的诗】
• 【有关韩信的成语】
• 西汉时的3位韩信





【韩信简介】
韩信(?—前196年),字重言,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人,西汉开国功臣,初属项羽,后归刘邦。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生平】

他起初并未受到刘邦赏识,只当个小粮官,丞相萧何却很器重他。在汉王赴南郑(汉中)后,未受重用的韩信与汉军中思乡将士一道出走,萧何闻讯,来不及报告刘邦,连忙星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并报告刘邦说,韩信是国内独一无二的杰出人才,要想在天下争雄,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了。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被任命为大将。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韩信出身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韩信的母亲死后,穷得无钱来办丧事,然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

韩信在下乡南昌亭长家吃闲饭,几个月后,引起亭长妻子的不满,前一大早就烧好饭,在床上就把饭吃了。等到吃饭时间韩信去了,就不为他准备饭食。韩信看出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同亭长绝交而去。

韩信在城下钓鱼时,有许多老妇在冲洗丝絮,其中一人见韩信饿得可怜,就给他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对这位老大娘表示:“吾必有以重报母。”(《史记·淮阴侯列传》)。老妇很生气,斥责韩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吃食,难道是希图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想侮辱韩信,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汉书·韩信传》)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汉书·韩信传》)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裆下爬厂出去。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滕公夏侯婴,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史记·淮阴侯列传》)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汉王。汉王让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也十分赏识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汉王不用,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军中有人向汉王报告“丞相何亡。”(《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前来进见,刘邦且怒且喜,骂到萧何为何逃跑,萧何说他不敢逃跑,他只是去追逃亡的韩信。刘邦又骂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表示自己也想向东发展,绝非甘居汉中,定要取天下。萧何说:“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看在萧何的情面上同意让韩信为将,但萧何坚持要再加以重用,刘邦表示可以让他做为大将。于是刘邦想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同意了萧何的要求。

诸将听说后,都很高兴,人人觉得有机会被选拜大将了。等到拜大将时,竟是韩信,全军皆感惊讶。

韩信拜将后,刘邦问韩信有何定国安邦的良策。韩信问:“同您东向而争天下的不是项羽吗?那大王自己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同项羽比谁高谁下?”刘邦沉默良久,认为不如项王。韩信再拜,赞同地说:“不仅大王,就连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王。可是我曾经事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碍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残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成衰弱的!现在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敌人不被诛灭!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率领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散!况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弟子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至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脱,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现在项羽以武力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你在关中为王。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现在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

刘邦听后大喜,自以为得信晚。对韩信言听计从,部署诸将准备出击。韩信的这番议论,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

汉元年(前206年)八月,被封汉王的刘邦乘项羽进攻齐地(今山东大部)田荣之机,决计出南郑(汉都,今陕西汉中市东)袭占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东向与项羽争天下,楚汉战争爆发。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以曹参、樊哙为先锋,利用秦岭栈道(又名“阁道”、“复道”、“栈阁”。古代在今川、陕、甘、滇诸省境内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是当时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已被汉军烧毁,三秦王松懈麻痹之机,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派樊哙、周勃率军万余大张声势地抢修栈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则亲率军队潜出故道,翻越秦岭,袭击陈仓(项羽所封雍王章邯属地)。章邯从废丘(雍都,今陕西兴平东南)仓促率军驰援陈仓,被汉军击败,逃至废丘、好峙(今陕西乾县东),汉军分路追击,在壤东(今陕西武功东南)、好峙两地再败雍军,进围章邯残部于废丘。尔后,连续作战,分兵略地,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对楚的初战胜利。

汉二年(前205年),汉军出关,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印降汉。联合齐王田荣、赵王歇共同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军大败而还。韩信复收溃败之军与汉王在荥阳会师,阻击楚追兵,大败楚军于京、索之间,使汉军得以重振旗鼓。

汉王兵败彭城之时,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叛汉降楚,齐王田荣和赵王歇也反叛并与楚媾和。六月魏王豹以探母病为由回到封国后,就封锁了河关,切断汉军退路,叛汉与楚约和。汉王派郦生说服魏豹不成,八月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兵击魏。魏王把重兵布守在蒲坂,封锁河关(黄河渡口临晋关后改名蒲津关)。韩信故意多设疑兵,陈列船只假意要渡河关,而伏兵却从夏阳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袭击魏都安邑。魏王豹大惊,引兵迎击韩信,韩信大胜,虏魏王豹,平定了魏国,改魏为河东郡。

刘邦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韩信传》),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建议,在坚持对楚正面作战的同时,给韩信增兵3万,命其率军东进,开辟北方战场。汉王派张耳与韩信一起引兵东击赵王歇,北击代王陈余,活捉代相夏说,破代。即以俘获之精兵,补充在荥阳对楚作战的刘邦军,支援正面战场作战。

韩信、张耳统兵几万欲过太行山井陉口进攻赵国。赵王与成安君陈余陈兵二十万在井陉口抗击汉军。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韩信渡西河、掳魏王、擒夏说、血洗阏与。现又有张耳加盟,乘胜欲下赵国,军队锐不可当。可是我听说:‘千里运粮,士卒就有挨饿的危险;到吃饭时才去打柴做饭,军队就不会餐餐吃饱!这井陉口,车不可并行,骑兵不可列队,行军数百里,其粮草必落在后面,希望您暂拨给我三万奇兵,我从小路截断汉军辎重粮草;您深挖护营壕沟,加高兵营围墙而待。汉军前不得战,退不得回,我的部队断绝汉军后路,荒野无食可掠,不出十日,韩信,张耳的头颅就可悬在您的旗下。希望您考虑采纳我的计谋,否则定被他俩擒获。”

成安君陈余是一个书生,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所以表示反对说:“兵法上讲,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它,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与之交战。韩信虽号称数万人,其实不过数千人,千里迢迢来奔袭我们,士兵早已疲惫之极,我们却避而不击,若更强大的敌人前来,我们将如何对付?诸侯一定会认为我们胆怯,会轻易地攻打我们。”最终没听李左车的计策。

韩信派人暗中探听,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没被采纳,非常高兴。大胆引兵前来,离井陉口三十里驻扎下来,半夜选二千轻骑兵,人持一面红旗,从小路来到山坡上伪装隐蔽起来,窥视赵军,并且告诫将士:赵军见我军出击,一定倾巢而出,你们就乘机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拔掉赵国旗帜,插上汉军红旗。同时命令副将传令大家:“今天打败赵军之后会餐。”将士们谁都不相信,只好假意称是。韩信又召集将领们分析认为,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势,他们在未见到汉军大将旗鼓之前,定会担心我们遇到阻险而退兵,是不肯轻易发兵攻打我们的。于是韩信派一万人为先头部队,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摆出只有前进而无退路的绝阵,都大笑不已。天刚亮,韩信打起了大将军的旗号和仪仗鼓吹,击鼓进军井陉口。赵军果出营迎击,大战良久,韩信、张耳弃鼓旗,佯装打败,退到河边的军阵之中。赵军见状,果然倾巢而出追逐韩信、张耳,争夺汉丢下的旗鼓。韩信、张耳退人河边阵地,水上军迎战赵军,各个拼死作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这时韩信所派的二千轻骑兵,等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争夺战利品的时候,立即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竖起二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久战不胜,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走逃告。赵将虽斩数人,竭力阻止,却不见成效。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泜水(今河北省魏河)斩杀成安君陈余,活捉了赵王歇。

韩信又下令军中不许杀李左车,有能擒者赏千金。不久,擒获广武君,韩信亲自上前松绑,请广武君面东而坐,自己执弟子之礼。

韩信大获全胜,诸将前来祝贺,问到:“兵法上说,布阵应是‘右背山陵,左对水泽’,如今将军却背水为阵,还说破赵军之后会餐,当时我们不服,然而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韩信说:“此在兵法,顾诸君弗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经所谓‘驱市人而战之’也,其势非置死地,人人自为战;今即予生地,皆走,宁尚得而用之乎!”(《汉书·韩信传》)诸将听了都自叹不如,更加佩服韩信的用兵之术了。

然后韩信向李左车请教攻燕(燕王臧荼,都蓟,今北京)、伐齐之事。广武君辞谢说:“我听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敢语政。现在我是败军之将,亡国的俘虏,哪里有资格同你谈论国家大事?”韩信说:“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这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时愚蠢,在秦国时聪敏,而是在于国君是否重用他,是否采纳他的意见。假使成安君陈余听了你的计策,那我韩信现在已成了阶下囚了。我是诚心向你求教,请你不要推辞。”广武君说:“我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说即使是犯人的话,圣人也可以有选择地采纳。不过恐怕我所献的计策不一定值得采用,但我仍愿献上我的愚见。成安君虽有百战百胜之计,可一招失算,军败鄗下,身死泜水。现在将军涉西河,虏魏王豹,擒夏说于阏与,一举攻下井陉口,在不到一上午的时间就打垮赵二十万大军,诛杀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使敌国百姓放下农具,停止工作,吃好的,穿好的,专心倾听您下令进军的消息,这些是的长处。然而将士疲惫,实际情形是难以用兵。现在将军要率领疲惫劳苦的士卒,停顿在燕国坚守着的城池之下,想战又恐怕拖得太久,力量耗尽而不能攻克,实情暴露,而弱燕不肯降服,齐国也必然固守边境以图自强。燕、齐相持不下,那么刘邦和项羽的胜负也就分不出来。这是将军的短处。我认为‘北攻燕、东伐齐’的计策是失策。善于用兵的人常用己之长击他人之短。将军不如按兵不动,休整士卒,安定赵地,抚恤遗孤,日日牛酒犒赏将士,摆出攻打燕国的态势。而后遣辩士去游说燕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显示在燕国而前,燕一定不敢不听从您。燕降服后再派辩士以燕已降汉说齐,齐必从风而服,即使有再聪明的人也不知道该怎样替齐国谋划了。像这样,天下的大事就好办了。用兵之道,本来就有先声夺人,再动实际的策略。”

韩信听从广武君的计策,派使者去燕,燕听到消息立即投降。韩信又请求立张耳为赵王,镇抚赵国,刘邦同意,就封张耳为赵王。

此时,楚多次派兵渡黄河击赵,赵王张耳和韩信往来救援,行军中安定了许多赵国城池,并发兵支援刘邦。当时楚国正在荥阳围困刘邦,刘邦逃跑到宛、叶间,收服英布同入成皋,楚又急忙围攻成皋。汉三年六月,汉王出成皋向东渡过黄河,单独与夏侯婴跑到了修武的张耳军中,一大早自称汉使人赵军营。张耳、韩信还没起床,刘邦径直进其卧室,夺取了他们的印信兵符,召集诸侯,调动了诸侯的位置。等张耳、韩信起床后才得知汉王来过,不禁大惊失色。汉王夺了两人的军队,命令张耳备守赵地,任命韩信为赵相国。收集没有调到荥阳的赵兵去攻打齐国。

韩信引兵东进击齐,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郦食其已说齐归汉。韩信想停止,范阳辩士蒯通劝韩信说:“将军奉诏攻打齐国,而汉王只不过派密使说服齐国归顺,难道有诏令叫您停止进攻吗?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说客,凭三寸之舌就降服齐国七十多个城邑,将军统帅几万人马,一年多时间才攻占赵五十多个城邑,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吗?”韩信听从蒯通说法,率兵渡河击齐。这时齐国已决计降汉,对汉军的戒备松懈,韩信乘机袭击了齐驻守历下的军队,一直打到临淄。齐王田广惊恐,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齐王逃到高密后,派人向楚求救。

当韩信袭破临淄时,项羽闻讯遣龙且率二十万兵马与齐王田广合力抗汉。有人前来向龙且献计:汉军远征作战,所向披靡,而齐,楚本土作战兵易涣散,不如深沟高垒,以守为攻。招抚已沦陷城邑,使知齐王存,楚来救,这必定使汉军得不到粮食,会不战自败。龙且轻视韩信,又急求战功,不用此计,率兵与韩信军隔潍水东西(今山东境内的潍河)摆开阵势。韩信连夜派人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壅塞潍河上流。率一半军队涉水进击龙且之阵,龙且出兵迎击,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率军渡江进击。这时韩信命人决开壅塞潍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没有渡过去。韩信挥军猛烈截杀,杀死龙且。东岸齐、楚联军见西岸军被歼,四处逃散。韩信率军急渡水追击至城阳,楚兵皆被俘虏。齐王田广逃走不久被杀。汉四年(前203年)齐地全部平定。

韩信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齐国平定之后,他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刘邦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刘邦经提醒也明白过来,改口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于是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

齐国失利,龙且战死,使项羽非常恐慌。派盱台人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齐地。韩信谢绝说:“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武涉游说失败后,齐人蒯通知道天下大局举足轻重的关键在韩信手中,于是用相人术劝说韩信,认为他虽居臣子之位,却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险。终于说动韩信,但韩信犹豫而不忍背叛刘邦,又自以为功劳大,刘邦不会来夺取自己的齐国,于是没有听从蒯通的计谋。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趁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约韩信从齐地(今山东),彭越从梁地(今河南东北部)南下合围楚军。五年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韩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刘邦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淮阳西北),楚军反击,刘邦大败而归。

为调动韩信、彭越,刘邦听从张良之谋,划陈(今河南淮阳)以东至海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封彭越为梁王,划睢阳(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东东阿南),为其封地。由韩信指挥此战。韩、彭遂率兵攻楚;韩信从齐地南下,占领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和今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彭越亦从梁地西进。汉将刘贾会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县城父集)北上;刘邦则率部出固陵东进、汉军形成从南、北、西三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向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退兵。

五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70万人与10万久战疲劳的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韩信挥军进攻,首战失利,前军被项羽率楚军骑士击败,信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包抄攻击楚军后部步军。楚军久战疲劳后军迎战不利,汉军将楚后军与项羽前军骑士分割两半,韩信再指挥全军反击,楚军大败,阵亡四万余,被俘两万,被打散两万,仅剩不到两万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汉军亦伤亡十几万。后楚军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致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项羽率800人突围逃至东城自刭而死。刘邦于是还至定陶,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今江苏邳县东)。

韩信到楚国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她千金。轮到下乡南昌亭长时,只赏他一百钱,并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又召见曾经侮辱自己,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少年,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项羽兵败后,他的逃亡将领钟离昧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就投奔了韩信。刘邦记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王逮捕他。那时韩信初到楚国,到各县乡邑巡察进出都派军队戒严。汉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说:“我要游览云梦泽。”其实是想要袭击韩信,韩信却不知道。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这时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昧去谒见汉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于是韩信把此事与钟离昧商议,钟离昧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结果钟离昧自杀而亡。韩信持钟离昧首级去陈谒见刘邦。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史记·淮阴侯列传》)高祖说:“有人告你谋反。”就给韩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他为淮阴侯。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韩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周勃、颖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

高祖刘邦高兴时常同韩信闲谈将领们才能的高下,刘邦问:“如我能将几何?”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问:“于君何如?”韩信说:“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笑着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韩信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在被软禁的时间里与张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兵书整理,为我国军事学术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还收集、补订了军中律法。著有兵法三篇,已佚。

韩信部将陈豨被封为巨鹿郡郡守,前来向韩信辞行。韩信辞去左右,拉着陈豨的手仰天长叹道:“你可以同我说知心话吗?我有话想同你讲。”陈豨表示一切听从将军的命令。韩信说:“你所管辖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亲信宠爱的臣子,若有人说你谋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就会产生怀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定会大怒而亲率军队征讨。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就可图谋天下了。”陈豨平素就了解韩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计谋,表示一切听从韩信的指示。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果然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征讨,韩信称病不随高祖出征,暗地里派人到陈豨处联络,要陈豨只管起兵,自己定从京城策应。韩信与家臣谋划:可以在夜里假传诏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后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已定,只等陈豨方面的消息。这时韩信的一位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囚禁了他并准备杀他。那位门客的弟弟就向吕后密告韩信要谋反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恐怕韩信的党羽不肯就范,于是与相国萧何商议,假装有人从皇上那里来,说陈豨已被杀死,诸侯群臣都前来进宫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道:“虽然您有病,还是要勉强朝贺一下。”韩信入朝进贺,吕后派武士把韩信捆缚起来,在长乐宫中的钟室里斩杀了他,并被诛灭三族。韩信临斩时说:“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汉书·韩信传》)【韩信被诛灭三族,也包括韩信自己。对于在长乐宫中的钟室里斩杀了他,这只是后人对韩信怀念所造的,不是真的】(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之韩信被杀之谜》)

点评: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但人无完人,韩信在政治上犯有严重的失误,几次关键时刻都优柔寡断,最终死于妇人之手,后人评价韩信“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实无虚言。



【有关韩信的诗】


韩信庙  

刘禹锡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却过淮阴吊韩信庙   

李绅   

功高自弃汉元臣,遗庙阴森楚水滨。英主任贤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龙鳞。

贱能忍耻卑狂少,贵乏怀忠近佞人。徒用千金酬一饭,不知明哲重防身。




【有关韩信的成语】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胯下之辱   
一饭千金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陷于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月下追韩信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
推陈出新

科幻方面:
钱莉芳曾写过以韩信为主要人物的大型历史科幻小说《天意》。
里面以韩信的一生为线索,谱写了一幅恢宏的历史!
写法细腻,文笔出众。
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同类型科幻小说中的佼佼者!
2韩信,原为韩国贵族,在秦末大起义中成为一方诸侯。及刘邦建立汉朝,韩信受封为韩王。后韩信受匈奴所诱,背汉投降匈奴。
歇后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西汉时的3位韩信

一位是韩襄王韩仓三子韩虮虱的儿子韩信,黄帝第59世孙。因为他是韩襄王的孙子,所以被刘邦封为: 韩王。这位韩信的儿子是韩颓当,被封为弓高侯。韩颓当之孙韩嫣跟汉武帝十分地友好,是汉武帝的宠臣,后因得罪皇太后而自杀。
另一位是韩国最后一位国君韩废王韩安次子韩允的的曾孙韩信,黄帝第64世孙。汉惠帝四年庚戍岁(公元前191年)举孝廉。吕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因参与诛吕有功封县尹。汉文帝时封车骑都尉,后升为河江太守。这位韩信的父亲是韩骘,祖父是韩隆。
最后给大家介绍的时淮阴侯韩信,淮阴侯韩信的父亲为韩臣颜,祖父为韩伦。这位韩信共有3个儿子:长子韩天祯,次子韩天相,三子韩天保。另外这位韩信还有一个弟弟韩柳。


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之一  旷世奇才 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阅读地址
[url]http://guoxue.baidu.com/page/cab7bcc7/91.html[/url]
翻译地址
[url]http://hi.baidu.com/athrunoo/blog/item/63f330d144245d399b502744.html[/url]
百度韩信吧
[url]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sc=&kw=%BA%AB%D0%C5&rs2=0&myselectvalue=1&word=%BA%AB%D0%C5&tb=on[/ur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参考资料:
1.[url]http://www.lifeall.com/Memorial/MemorialDefault.aspx?MemorialID=764[/url]
2.《史记·淮阴侯传》
3.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之韩信被杀之谜》——易中天
4.兵仙神帅--韩信[url]http://hanxin.memsky.com[/url]
5.《帝鉴图说》


贡献者(共37名):
w2381065、上帝选民、霸气的力量、c10848、娃娃晶晶、qiaolinq、亓觋、雪鸿飞龙、聿菀儿、 杨俊1981、火锅一号、剑神笑天、韩克斌、景观美、刘文叔、模糊的未来人、唐笑1986815、dlydhr、memsky、liupanceo  更多>>
本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
华慧麟、萧何月下追韩信、韩胜存、汉代、国士、娄敬、孙子兵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巴中、江苏、大汉巾帼、淮阴、南京、三国志10、关羽、行路难、多多益善、李白、下邳、汉中、易中天、四面楚歌、风筝、司马迁、张郃、灵璧县、淮安、赵普、明港、龙且 更多>>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共78条):查看评论 >>


返回页首

©2008 Baidu

2008-5-26 22:20 cj181818
楼上的说重点撒
截了这么多看的头昏
还没怎么理解 你的意思

2008-5-27 10:13 疯猫
中国的战神当属孙武,至于白起,以杀人众多出名吧.
长平之战论规模,确实不小,但要在中国历史上,也不是最大的.
若说白起没败过,孙武似乎也没败过,并且帮助的是弱小的吴战胜了强楚,而白起所在的是强秦.

[[i] 本帖最后由 疯猫 于 2008-5-27 10:16 编辑 [/i]]

2008-5-27 11:23 古拉森
[quote]原帖由 [i]E世飞将[/i] 于 2008-5-26 20:25 发表
难不成三国没马蹬,楚汉时就有了?
哦失传了?

楚霸王比吕布厉害?

别笑死人了。 [/quote]
说项羽使双戟的是你,这会说楚汉没马镫项羽没法使双戟的也是你,不觉得你很搞笑吗?光有个论点,没论据谁都会,我还可以说张良单挑项羽不在话下呢,反正不需要论据和论证,不知道谁笑死人了.

2008-5-27 11:26 古拉森
[quote]原帖由 [i]E世飞将[/i] 于 2008-5-26 20:28 发表
转自百度:[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653.htm[/url]




百度首页 | 登录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百科    帮助  
      

百度百科 > 浏览词条
   编辑词条   发表评论  ... [/quote]
搞笑,这个能证明白起比项羽行?有本事你搞点历史资料来证明,百度一下就到这里来辩,不觉得很无聊吗?算了,不想再和你辩,学不到东西的辩论没有意义。

2008-5-27 11:51 三种不同的红色
讨论气氛恶化。锁之。

页: 1 2 3 4 [5]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