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中国知识份子的历程与转变


2005-10-2 16:54 消失的骑兵
由于中国知识份子的特殊性与长时间的变化以及中国千年的知识份子情节的固守我不可能把这个大问题说的非常详细,所以我只能剖析冰山之一角。
看起来这个问题似乎是很大的,其实也无外乎就是一个问题,中国从古到今的教育问题和知识份子的自我认知的本质问题。
知识份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人说中国的知识份子是无能而保守的,这话当然是不对的了,中国的知识份子从秦王朝瓦解以后就变化了自己的根本,秦以前知识份子是很自由的一种人,不受国君和诸侯的限制可以自由选择雇主。因为他们是有能力但没有土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不是受封的王,也不是大奴隶主,所以他们没有土地,但是却可以用自己的饱学来为主人出谋划策,是一个有趣的群体,受雇佣,但却有自主的权利和充分的尊严。
因此争取厉害的谋臣(高能力大名声的知识份子)就成了各诸侯的治国大事,但是诸侯并不给他们分封土地,因此可以总结出,这时候的知识份子事实上只是参与政治,但不属于统治阶级。属于平民与王侯的中间层。可以换取名声和富贵,但不能晋升阶级。
到了秦时,事态发生了变化,秦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因此知识份子的地位又发生了变化,阶级性还是没有变,依然是国家的中坚力量,但没有土地,但是不如以前吃的开了。所以这个时代成为了知识份子的第一个悲哀的时代,不那样受到重视和尊重。幸运的是,秦的时间很短。
汉武帝后,中央高度集中权利,把原来的国家政体制度从根本上打破,皇帝集所有权利于一身,独尊儒家(事实上这是焚书坑儒之后的第二次的大规模的侵害知识份子的行为,作为当时的历史条件是进步的,但从整体来看,是非常愚蠢的),知识份子的处境就显的比较尴尬了,他们的权力再一次被大幅度削减,因为皇权加大了。但形式上知识份子却是社会大众所尊重和推崇的。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尊重但不重用的面。
到唐朝初期,知识份子的地位再一次发生大的变化,科举制的初期运用,的确起到了促进社会多种意识形态大讨论的积极局面,但知识份子的追求和出发点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因为这一时期,知识份子可以通过考取功名而转身变化为大地主阶级,一下子打破了原来的尴尬的局面,为官就变成了一种风潮和光宗耀祖的最佳途径,这种变化是深刻的,它带来了很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包括官员的腐败问题,因为科举带来的是直接的阶级上的变化,这就为国家里的知识份子埋下了幸福与不幸的种子。
到宋时,知识份子的地位达到了一个高峰,高祖皇帝惧怕武官反,因而压制武官,以文人治国,因此中国的大宋王朝总是带着一点的阴柔的女性气息和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的氛围,外交政策也由原来的强势变为了柔软。大有与世无争的味道。大批文人雅士在这个时代一展身手,知识份子受到了极其崇高的景仰。但以文人治国,毕竟打破了原来的文武并治的局面,而且显然改革的步伐迈的有点大,在没有长期的讨论和计划之前就由皇帝一人做出了这样的决策,实在是缺乏足够的正确的判断力!所以这个时候的国家政策的实行和思想的贯彻给后来的知识份子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的后遗症!
到明清时,皇帝权力分化,把权力摊派到各个部分,由很大的一批官员来负责。又变回了文武同用的治国策略,但总的说来还是重文而轻武。

本来清的初期是重武而情文的,满族是马上得的天下,但后来因为一系列的历史原因,以及皇帝的个人原因,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唐宋时期的重文官的国家策略的“后遗症”!满族的文化妥协了,清的本来的想已满文化统治汉文化的国家策略失败了!被汉族文化同化了!知识份子的分量太重了,已至于最后依然由“后遗症”的副作用把封建王朝引向了末路。用一句玩笑一点的话说就是因为用药的不当,把病人致死了!
知识份子的统治阶级的晋升的可能性破产了!!!!!!!!!!!
今天的知识份子的阶级特性是模糊而且悲哀的!因为国家政策的变化开始变的丰富而睿智了,不再像以前的王朝那样单一而少变了。所以今天的知识份子处于一种社会人员的边缘地带,处于了一种最尴尬,最无所适从的境地,他们的地位不再有保障,自尊也一样。由于国策的不同时期的变化社会对于知识份子的态度也是在不停变化的。但知识份子始终都放不下那种傲骨于尊严!他们的前途其实是无法占卜的,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见证他们的一切吧!
呜呼!不可知也!!!!!!!!!!!!!!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