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讨论】破除“大一统”的迷梦


2005-9-29 21:48 恨地无环
看到本版很多讨论宋朝的帖子,本人不精宋史,但希望以此文引出对宋史乃至中国古代史的另一种观察方式。
   
    注意:1、本文中提到的国家概念并非现代国家,即在时间上定位于鸦片战争之前。
    2、本文中用到“支那”一词,无贬义,无政治意义、无哗众取宠之意,目的是在指称汉族(诸夏)居住地时避免使用颇多歧异的“中国”一词,仅指地理范畴。
           
    支那的统一是农耕社会的命运,这片大陆的地理状况和自然气候决定了一个国家想在这里长久地立足必须具备两个地理条件:一、有相对独立的水系;二、有足够大的粮食产区来分摊经常性的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和流民。魏蜀吴三国鼎立大概是这种条件下统一的最小状态,其次是南宋与金的南北分治状态。

    但是,因为历史书的前一页写上了始皇帝吞并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的伟业,这种“小统一”的模式势必难以得到认可,“大一统”的迷梦一直笼罩着东亚的这片大陆。

    “大一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把“天下”纳于同一个政权的统治之下,这个“天下”往往以之前统治者所能控制的最大领土面积为范畴,比较具体地来说,“天下”大概相当于清朝的最大领土,从地理上看,东、南以海为界,西至喜马拉雅山脉,北抵西伯利亚的广大大陆都属于“天下”。可以这样说,“天下”就是古代汉人眼中的全世界,但实际汉人的居住地,基本相当于汉初的疆域,虽然后代亦有开疆扩土,但因为汉人依赖农耕,西部高原、北部大漠、南部丛林都不适合汉人生活,所以汉人的殖民扩张极为有限。因此,即使在“大一统”时代,支那政权对“天下”边缘的异民族居住地往往只有有限的统治力甚至名义上的统治权、宗主权。

    为什么一定要“大一统”?中国现行的教科书上,能否达成“大一统”是评价一个朝代的重要标准,“大一统”的加分点在于:1、国家统一;2、利于经济文化交流;3、民族融合。细细想来,这三点都有只得探讨的地方。

    第一点属于以今求古,古代的民族国家不同于现代,一个朝代的国土是否统一只能以这个朝代之前所达到的最大国土面积为参照,而不适合以“中国”或者“天下”为标准。

    第二点分经济文化两点来讲,经济的交流就是商业,“大一统”绝对不是益商的模式,因为政府可以采用一种类似“计划经济”的模式征收、调度“天下”任意一处的财物到另一处;商人不能为国家带来外汇,因为根本没有“外国”。农耕的自足性加上盐铁的国营,广大农耕人口对商业的要求较低,商业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巨大的成长。另外,与异民族之间的“朝贡——赐还”准贸易模式必然带来巨大的亏损。

    文化上,中国文化的三个火花期分别是: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明末。这三个时期都不是“大一统”时代,而且前两个火花期支那也处于多政权状态,后一个是改朝换代的时期。春秋战国,涌现出了诸子百家;魏晋南北朝,“人”觉醒了,佛教文化逐渐实现本土化,中国三教格局形成。而明末,虽然产生了很多有“近代性”的思想,但因为很快进入了清的“大一统”环境中,所以未能有比肩前两个时期的文化影响产生。“大一统”要求思想文化的统一,各地的思想文化没有差异,又何来交流?另外,限于文化上的发展程度,“天下”内的异族很少能影响到汉人的文化,绝大多数是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文化的影响。这大概就是前两个火花期都处于支那多政权状态的原因。

    第三点,我不知道民族融合到底算什么?是不是相当于民族同化。或者确切点说应该是各民族对“天下”观和“大一统”的认可。因为中华民族的概念是近代才产生的,所以“民族融合”并没有很多人认为的那么重要。如果“融合”是指“和平相处”的话,那未必一定要在同一个政权的统治下才能实现。


   
    从上文,已经可以看出“大一统”的状况以及“大一统”心态的不利之处,除去上面讲到的,不利的还有:“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一统”的时代人才失去“良禽择木”的权力;抱有“大一统”心态的政权不承认周边政权的平等地位,“天朝无外交”使“外交部”陷于“理藩院”的泥沼中(这点集中体现在明末明政府始终不承认后金(清)政权,拒绝与之谈判,失去多次和平休养、缓解内部矛盾的机会)。总的来说,“大一统”的国家在停止扩张后就极其容易进入封闭、内耗的状态。
   


    而宋代的可贵之处就是它体现出了开放、竞争的国家状态,承认异民族政权“外国”的地位,与外国进行丰富的贸易、外交活动,在宋朝不得志的人得以前往他国求用。整个宋朝就是处在一个始终有“外国”的状态中,始终在与“外国”竞争的状态之中。我比较惋惜的是,宋朝还是没有能从“大一统”的心态中转移出来,联金灭辽和联蒙灭金都打破了“天下”可能维持的国际平衡。三人,则外交存;二人,则强者存。虽然如此,灭于蒙人并不是宋朝积贫积弱的证明,在“长天生之鞭”下,宋朝军民抵抗的时间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长久,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退可反攻,进难固守的状态是一种无奈……
   
    先写到这里,等大家拍砖

2005-9-30 00:36 关内侯
凡是接受了儒家思想的统治者都不可避免的追求起大一统的梦想,这点上包括那些少数民族政权也不能例外。

就像三国一样,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统一华夏,并没有想过彼此其实可以妥协发展下去。要是换了西方国家可能就变成三个各自独立的国家政体了。

2005-9-30 01:33 慕容燕然
大一统思想奠基于秦稳固于汉。这种思想有利于中原人民集中力量对付来自北方蛮族的侵略,而整个世界的古代史证明,最具破坏力的蛮族始终来自蒙古草原。

2005-9-30 06:58 鲁瞪眼
地理环境决定需要大一统。
  中国农业产地集中在关中、四川、两江流域和江南。
  西域方向(甘肃、新疆)是为了东西方贸易的畅通,青藏云贵高原屏障川陕,蒙古屏障黄河流域,岭南屏障长江流域,总之就是农耕核心地带的篱笆,这些地方包围住核心经济产地,不加以控制,将无法保障中心地带的安全。
  这就像美军在朝鲜38度线以南,显然比压倒鸭绿江边上更加安全一样。
  而且,中国版图大致在秦汉定型,基本上是农耕军队补给可以到达的最大地理极限,即靠双腿和小船可以到达的地方,都占领了。
  例如向南可以循湘江、珠江到达南海,但无法翻越青藏高原;向西沿着河西走廊慢慢走到酒泉;向北可以到达贝加尔湖。。。再远的话,携带的补给固然不够,就地补充也属不能了。如果有一条南北向的大河从云南流入越南。。。
  东方是大海,南方有喜马拉雅山,地理上对中原政权威胁最大的方向,清朝之前,主要来自西北、东北方向,所以西域延长到新疆、北方完整蒙古,是防线前推的思维。直到进入海洋时代,来自东方的威胁才成为主流,但西方也不可忽视,这就是左宗棠先生“守新疆所以守蒙古,受蒙古所以拱卫京师”的高见。
  现代中国的版图,比较满清,已经稍嫌不够完整安全态势(蒙古少了一半,南方附属国减少),任何地方缺少,将直接威胁核心经济区域的安全。

2005-9-30 10:01 恨地无环
防线前推也不是守国的唯一之道
就古代来说
西域、蒙古之地,汉人进而不能守,屏障作用就大大降低了。
袁承志初到辽东,也是放弃了一些难守之地,然后逐渐修筑城寨,巩固防线,其抗清的重要方略之一就是“以辽人守辽土”。毕竟其时辽土有众多汉人且适于耕作,如果换成西域或蒙古,这样的方略是基本不可行的。
汉人政权定都北京是很不合理的一件事,以金庸先生的比喻来说,就是两人打架,一方竟然把头冲在前面。还拿明末来说,山海关一破,清兵一日夜可至北京城下,所以只要清兵有动静,皇帝就恨不得全国的士兵都围住北京城,形成头冲前,双手抱头的垃圾搏斗架势……
满清的老家在东北,和汉人王朝向背不同,比起汉人,满人更信得过蒙人,大不了退回白山黑水,放猪打猎罢了。

我觉得家——国——天下在“大一统”的思想下就变成了家——天下,中国政权习惯于把所有问题都放在“家事”的范畴内处理,但结果往往是更大的麻烦或隐患。
魏蜀吴三国各有相对独立的水系和高质量的农耕区,以各自的方法处理了边疆的异民族问题,联弱抗强,维持均势的外交模式也逐渐形成,可惜啊……
东亚大陆上能对汉人文化有交流之益的民族太少,汉人的“大一统”就否定了东亚大陆产生多样性先进思想文化的可能,所以我认为支那的多政权均势模式可能更加利于汉民族商业、文化、外交能力的发展和人才的交流。
对于北方异民族政权,均势制衡其实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

2005-9-30 10:28 鲁瞪眼
[quote]西域、蒙古之地,汉人进而不能守,屏障作用就大大降低了。[/quote]
虽不能守,但驱逐了栖息此地的敌对势力,就像拔除美军在日本的基地一样;
[quote]汉人政权定都北京是很不合理的一件事[/quote]
定都北京是为了更好的就近组织、指挥对游牧民族的防御,避免在南方偏安。
  北京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好的防御基地,凭借燕山山地、海河可组织对北方骑兵的阻击,若不坚守北京,河北平原更加无险可守,除非退过黄河,变成宋真宗。

  从思想文化发展来看,多样化自然是好的,历史上凡是王权不强盛的时候,文化思想进步就快;所以分分合合也有好处,分所以大家自由思想,合所以整合集成,如此循环。

2005-9-30 10:49 誓扫匈奴不顾身
定都来说,从中国古代社会来说,我还是倾向于长安,进可攻,退可守,汉唐的统治都超过三百多年,其间也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族入侵而颠覆政权的致命威胁,而元明清三代的政权都是在外族的打击下垮塌的。

2005-9-30 10:53 誓扫匈奴不顾身
大一统思想总体来说对老百姓还是有好处的,毕竟一个强盛的王朝能维持二三百年相对和平的时期,而天下分裂则使普通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人口也不能得到大的增长,欧洲就是例子)。

2005-9-30 10:57 誓扫匈奴不顾身
政权并列对士族却是有利的,一方面思想不过多的受到大一统王朝的束缚,思想较为开放,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良禽择木而栖”提供了可能(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呵呵

2005-9-30 11:00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鲁瞪眼[/i]于2005-09-30, 10:28:52发表
虽不能守,但驱逐了栖息此地的敌对势力,就像拔除美军在日本的基地一样;

定都北京是为了更好的就近组织、指挥对游牧民族的防御,避免在南方偏安。
  北京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好的防御基地,凭借燕山山地、海河可组织对北方骑兵的阻击,若不坚守北京,河北平原更加无险可守,除非退过黄河,变成宋真宗。 [/quote]
敌对势力驱逐了还会回来,总不能焦土吧,蒙古西域之地,焦土也没什么作用,守不住还是麻烦……我觉得北宋时西夏、吐蕃、辽、金、大理在汉人政权的西、北形成多政权互相制衡的状态也是解决西、北异民族问题的一种办法,如果采用这种办法,汉人政权就应侧重在维持各势力的均衡,而不是自身的扩土。

明定都北京一方面是燕王老家在北京,另一方面是当时对蒙古是攻势的。
如果说处于防御态势,宁可把首都(总司令部)往后方转移些,形成战略纵深,
北京可以作为前敌指挥部、边防重镇来经营,
总司令部放在敌人的刀口下,对外言,各处军队疲于勤王无法施展手脚;对内言,帝都受威胁往往发生混乱,难以理性地分析战争形势。

2005-9-30 11:11 誓扫匈奴不顾身
至少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定都北京对汉人政权来说都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注:是汉人政权而非异族政权,像满人定都北京倒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2005-9-30 11:14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誓扫匈奴不顾身[/i]于2005-09-30, 10:53:57发表
大一统思想总体来说对老百姓还是有好处的,毕竟一个强盛的王朝能维持二三百年相对和平的时期,而天下分裂则使普通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人口也不能得到大的增长,欧洲就是例子)。 [/quote]
分裂时期的战争往往以“大一统”的名义进行……
如果真的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均势,有希望国与国之间更多通过外交条约解决矛盾,
澶渊之盟之后宋辽的百年兄弟之谊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折合30万贯的“岁币”仅相当于宋朝廷1021年财政收入的0.2%,大大小于战争时期军费支出,以每年0.2%的财政收入消弭战争,并保有原属辽国“关南”之地的瀛、莫二州,太值得了,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2005-9-30 11:28 誓扫匈奴不顾身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5-09-30, 11:14:38发表
分裂时期的战争往往以“大一统”的名义进行……
如果真的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均势,有希望国与国之间更多通过外交条约解决矛盾,
澶渊之盟之后宋辽的百年兄弟之谊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折合30万贯的“岁币”仅相当于宋朝廷1021年财政收入的0.2%,大大小于战争时期军费支出,以每年0.2%的财政收入消弭战争,并保有原属辽国“关南”之地的瀛、莫二州,太值得了,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quote]
兄台记住了北宋,却忘了中国更多时候出现几个政权同时并的情况时,往往是互相攻伐,不来个大一统而誓不罢休,最典型就是三国了。其实北宋之所以能与辽国达成协议,一方面双方实力不相伯仲,而且北宋王朝一直都没有强烈的领土扩张欲望(也是怕武将做大,威胁其政权的根基),辽国也无力在宋朝没有腐败透顶时攻入北宋腹地,遂捡个便宜双方和解,名利双收。

2005-9-30 11:36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誓扫匈奴不顾身[/i]于2005-09-30, 11:28:57发表
兄台记住了北宋,却忘了中国更多时候出现几个政权同时并的情况时,往往是互相攻伐,不来个大一统而誓不罢休,最典型就是三国了。其实北宋之所以能与辽国达成协议,一方面双方实力不相伯仲,而且北宋王朝一直都没有强烈的领土扩张欲望(也是怕武将做大,威胁其政权的根基),辽国也无力在宋朝没有腐败透顶时攻入北宋腹地,遂捡个便宜双方和解,名利双收。 [/quote]
对了啊
所以,引发战争的不是多政权并存本身,而是“大一统”的迷梦。
虽说分久必合,但合也未必就只能通过战争兼并的方式实现。

2005-9-30 11:49 誓扫匈奴不顾身
不完全是大一统的迷梦,而是要达到政权间的平衡,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像北宋与辽国那样双方不相伯仲,谁也不能灭掉谁的情况实在太少了。历史上往往是一方较强,另一方或几方相对较弱,这样的实力不均衡的情况一旦出现,就必然会出现战争(人的贪婪的本性,再过几千年也未必能逃脱的这种宿命的怪圈)。

2005-9-30 16:44 鲁瞪眼
[quote]原帖由[i]誓扫匈奴不顾身[/i]于2005-09-30, 10:49:51发表
定都来说,从中国古代社会来说,我还是倾向于长安,进可攻,退可守,汉唐的统治都超过三百多年,其间也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族入侵而颠覆政权的致命威胁,而元明清三代的政权都是在外族的打击下垮塌的。 [/quote]
长安固然地理有利于组织防御,也并非安全之地,从西方打过来并不困难,突厥、吐蕃就曾经兵临渭水,逼近长安。之所以未能占城,是因为那个时期的游牧民族还不懂得役使汉人组成[u]攻城兵种[/u],辽、金、蒙古、满清都已经学会满汉联合作战了。后期的游牧民族,除了蒙古以外,都是[u]耕战结合[/u]的,攻坚能力大为增强,并非北京城不经打。

2005-9-30 16:57 鲁瞪眼
[quote]敌对势力驱逐了还会回来,总不能焦土吧,蒙古西域之地,焦土也没什么作用,守不住还是麻烦……我觉得北宋时西夏、吐蕃、辽、金、大理在汉人政权的西、北形成多政权互相制衡的状态也是解决西、北异民族问题的一种办法,如果采用这种办法,汉人政权就应侧重在维持各势力的均衡,而不是自身的扩土。[/quote]
结果呢?无论哪一方强势,都跑来侵犯中原。步兵试图在一群骑兵之间搞平衡来争取自身安全,始终是火中取栗的高度危险游戏,不如全部剿灭来的安全。地方大,战略纵深就充足,可以抵消骑兵的机动速度优势。苏联拖垮希特勒、中国拖垮日本鬼子,都是依靠这个本钱的。要是地方小的好像匈牙利,一夜之间就被占领了,没有还手的余地。
[quote]明定都北京一方面是燕王老家在北京,另一方面是当时对蒙古是攻势的。
如果说处于防御态势,宁可把首都(总司令部)往后方转移些,形成战略纵深,
北京可以作为前敌指挥部、边防重镇来经营,总司令部放在敌人的刀口下,对外言,各处军队疲于勤王无法施展手脚;对内言,帝都受威胁往往发生混乱,难以理性地分析战争形势。[/quote]
此议某赞成中。应以北京为前敌指挥部、军事中心,洛阳为行政中心,不过这样一搞,河北平原就成了战场。参看明朝,以山海关为依托和总后勤基地,在锦西和清军作战,胜可攻、败可守,不会直接影响河北平原的农业生产。
  北京地处河北平原顶端,对中原有居高临下的战场控制优势,汉人政权也是一定不能丢失此地的。

2005-9-30 17:01 誓扫匈奴不顾身
楼上的说是因为游牧民族没有掌握汉人的攻城技术,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早在汉代时,匈奴就经常攻破汉朝的边境城市(像代郡、渔阳郡、上郡等这样的边境重镇,城池的坚固程度自不必说了),杀我军民掠其财物,这能说明他们没有掌握攻城技术吗?更何况几百年后的突厥人和吐蕃人了!
我觉得最大的关键就是强盛的汉唐王朝都长时间的控制着河西走廊、河套地区和祁连山地区,一旦控制住这些地区,再想发挥游牧骑兵的闪电战术就难以奏效,京师完全有足够的时间来调集兵力与其作战,更何况当时强盛的汉唐王朝还多采用攻势战略,使其没有多少机会能接近这些地区。所以,这两个强盛的王朝能维持这么长久的繁荣而不被异族入侵而丧失政权。
再说一句题外话,汉武帝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雄才大略的皇帝,其深谋远虑之处就在这些地方体现。

2005-9-30 17:08 鲁瞪眼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5-09-30, 11:14:38发表
分裂时期的战争往往以“大一统”的名义进行……
如果真的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均势,有希望国与国之间更多通过外交条约解决矛盾,
澶渊之盟之后宋辽的百年兄弟之谊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折合30万贯的“岁币”仅相当于宋朝廷1021年财政收入的0.2%,大大小于战争时期军费支出,以每年0.2%的财政收入消弭战争,并保有原属辽国“关南”之地的瀛、莫二州,太值得了,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quote]
我不能赞成。
澶渊之盟虽然缔造和和平,却是在宋军占上风的情况下签订的未占便宜的合同,而且书面承认了燕云十六州山地的丧失,虽获苟安,历史危害极大。
燕燕携辽主御驾亲征,但并未制订明确的南侵计划,而宋军在河北的进攻不行,防守还是有两下子的。辽兵若是渡河南下,未有胜算,燕燕已经有了退兵之意。
真宗软骨头,优势下反而不敢讨价还价,开中国外交软弱之先河。

2005-9-30 17:18 鲁瞪眼
[quote]原帖由[i]誓扫匈奴不顾身[/i]于2005-09-30, 17:01:39发表
楼上的说是因为游牧民族没有掌握汉人的攻城技术,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早在汉代时,匈奴就经常攻破汉朝的边境城市(像代郡、渔阳郡、上郡等这样的边境重镇,城池的坚固程度自不必说了),杀我军民掠其财物,这能说明他们没有掌握攻城技术吗?更何况几百年后的突厥人和吐蕃人了! [/quote]
金兵之前,游牧民族骑兵并无攻破汉人[u]坚固设防大城市[/u]的案例,大部分是缺乏坚决抵抗决心、兵力不足、指挥失误的,只有在回回炮等出现之后,金、蒙古才能横扫一切的。即使如此,碰到善于守城的将领,也是恨得牙痒痒的,毫无办法。(刘琦,傅作义)
  正面攻打坚固设防的大城市,需要大量善于攀爬的步兵,还有重型装备(难于机动携带,效果也未必好)。火炮出现之前,游牧民族是无法攻克预先设防的坚城的,大多是奇袭、奔袭、或者是王朝自乱的时候。

2005-9-30 17:26 鲁瞪眼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5-09-30, 11:36:55发表
对了啊
所以,引发战争的不是多政权并存本身,而是“大一统”的迷梦。
虽说分久必合,但合也未必就只能通过战争兼并的方式实现。 [/quote]
大一统的好处:
[b]1,贸易[/b]
没有了关税和贸易壁垒,元代的国际贸易、商业是空前繁荣昌盛的,东西方物资、商品交换畅通无阻。
[b]2,水利
[/b]整体规划治理黄河长江。
[b]3,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办大事
[/b]北击匈奴,利尽南海;原子弹卫星神州999号。

2005-9-30 20:58 恨地无环
“大一统”最主要的推动力还是在农业水利的需求上,所以我认为即使出现多政权的均势,最重要的还是各自有较独立的水系。
春秋之时,各诸侯国间出现了几条类似国际公约的不成文规定,即临国遭受自然灾害时不得拒绝其购粮请求;不得修筑有害于临国的水利工程;可以讨伐他国但需存其社稷。其中主要是针对农业水利的,可惜,这些没有成为我们民族的外交文化遗产。

燕云十六州也不是赵家丢的。后来为了得到十六州联辽攻金,讨好辽人花了无数金银,辽人装满了国库后还给宋人一个毁坏了城防,扫清了财产的十六州,过两年又抢了回去……

任何北方异民族政权想要消灭南方的汉人政权,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征服其它游牧民族和汉人的异民族藩国,蒙、满莫不如此。汉人政权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维持长城以北的多政权均势,而不是为了扩土或面子破坏或放任他人破坏这一均势。在东亚大陆的天平上,汉人政权始终是最大的一颗砝码,只要北方的各个小砝码不被溶成一个,那汉人政权就不可能被翘翻。

2005-9-30 21:35 贴托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其自身的倾向和需求。

分久,由于战乱的疲惫需要统一来休养生息。
合久,由于思想的纷呈和内部的分裂造成分裂。

在思想上,合分也是一种“思想”胜出的体现。儒家,在宋明之后虽有骂名,但是其对政权的作用也不可小估。

而我们在谈分合时还得面临一个环境影响下的范围的改变的论证。
春秋战国,差不多完全是农耕文明内的分合。五代十国,又加入了游牧文化的统合。
元明清之即,游牧和农耕文化在容合和“内耗”和“发展”,到清末却碰到了以地球为范围的工业、商业和东方的传统文化的容合。

分合之是过程,又彼此互为结果。又何必着意“分不如合,合不如分?”

2005-10-1 00:26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5-09-30, 11:14:38发表
分裂时期的战争往往以“大一统”的名义进行……
如果真的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均势,有希望国与国之间更多通过外交条约解决矛盾,
澶渊之盟之后宋辽的百年兄弟之谊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折合30万贯的“岁币”仅相当于宋朝廷1021年财政收入的0.2%,大大小于战争时期军费支出,以每年0.2%的财政收入消弭战争,并保有原属辽国“关南”之地的瀛、莫二州,太值得了,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quote]
宋辽和议,表面上看起来值得,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不值的。很简单,当自己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的时候,敌人把你灭了,你的钱就都是他的了,他也就不稀罕你每年送给他的那么一点了。北宋和南宋的灭亡都说明军备不可松弛

2005-10-1 17:02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桓大司马[/i]于2005-10-01, 0:26:04发表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5-09-30, 11:14:38发表
分裂时期的战争往往以“大一统”的名义进行……
如果真的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均势,有希望国与国之间更多通过外交条约解决矛盾,
澶渊之盟之后宋辽的百年兄弟之谊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折合30万贯的“岁币”仅相当于宋朝廷1021年财政收入的0.2%,大大小于战争时期军费支出,以每年0.2%的财政收入消弭战争,并保有原属辽国“关南”之地的瀛、莫二州,太值得了,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quote]
宋辽和议,表面上看起来值得,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不值的。很简单,当自己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的时候,敌人把你灭了,你的钱就都是他的了,他也就不稀罕你每年送给他的那么一点了。北宋和南宋的灭亡都说明军备不可松弛 [/quote]
澶渊之盟后,辽宋在一百二十年的时间内没有兵祸,宋在边市上每年可以赚取40万贯,抵掉30万贯的岁币还有富余。
如果当时不谈和,宋朝军队的补给必然出现困难,马匹匮乏,军用物资大多从南方征调,损耗巨大。辽人对土地的要求限于关南二州,其余地区的战斗防御就是在前线二三百里的区域内不停骚扰掠夺,使边防各地一直处于战斗状态。“军备”和“战争”不是一回事,花费的人力物力也相差甚远,不可因无战争而废军备;亦不可因勤军备而起战争。

对澶渊之盟,很多人只知其立而不知其破,破盟的,正是欲扩土建功的宋廷,而力主此事的,正是蔡京、童贯二人。
当时女真兴起,在认识到辽国的虚弱后兴兵进犯,蔡、童二人好大喜功,极力推进联金攻辽之事。宋廷中有识之士认为此举仿佛邻居被人盗窃,不去帮忙反而和贼人分赃。金若灭辽,则唇亡齿寒,宋臣、辽使,甚至高丽国的国王都明白这个道理。惜其时君相好功,不纳忠言。
当时如果宋廷援辽抗金,以免去岁币为条件是不成问题的,甚至可以要求燕云的其它州郡,只要不是狮子大开口,辽国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联金灭辽后,蔡、童很快又毁弃了与金国达成的“海上之盟”,收纳了金国叛将,结果盟约中约定的土地没有分到,还惹得金兵入侵……

“澶渊之盟”的誓书上说,毁坏盟约的一方“不克享国”。宋廷交远凶而攻兄弟之邦,誓盟既毁,其祸也速……

2005-10-1 19:51 贴托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5-09-30, 11:00:31发表
[quote]原帖由[i]鲁瞪眼[/i]于2005-09-30, 10:28:52发表
虽不能守,但驱逐了栖息此地的敌对势力,就像拔除美军在日本的基地一样;

定都北京是为了更好的就近组织、指挥对游牧民族的防御,避免在南方偏安。
  北京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好的防御基地,凭借燕山山地、海河可组织对北方骑兵的阻击,若不坚守北京,河北平原更加无险可守,除非退过黄河,变成宋真宗。 [/quote]
敌对势力驱逐了还会回来,总不能焦土吧,蒙古西域之地,焦土也没什么作用,守不住还是麻烦……我觉得北宋时西夏、吐蕃、辽、金、大理在汉人政权的西、北形成多政权互相制衡的状态也是解决西、北异民族问题的一种办法,如果采用这种办法,汉人政权就应侧重在维持各势力的均衡,而不是自身的扩土。

明定都北京一方面是燕王老家在北京,另一方面是当时对蒙古是攻势的。
如果说处于防御态势,宁可把首都(总司令部)往后方转移些,形成战略纵深,
北京可以作为前敌指挥部、边防重镇来经营,
总司令部放在敌人的刀口下,对外言,各处军队疲于勤王无法施展手脚;对内言,帝都受威胁往往发生混乱,难以理性地分析战争形势。 [/quote]
手段有两种,一是焦土,二是同化。

[quote]明定都北京一方面是燕王老家在北京,另一方面是当时对蒙古是攻势的。
如果说处于防御态势,宁可把首都(总司令部)往后方转移些,形成战略纵深,
北京可以作为前敌指挥部、边防重镇来经营,
总司令部放在敌人的刀口下,对外言,各处军队疲于勤王无法施展手脚;对内言,帝都受威胁往往发生混乱,难以理性地分析战争形势。[/quote]
在处于防守时,首都往纵深移的当然有。如北宋到南宋,然后下海喂鱼,首都迁往龙宫。厉害吧??

首都之外再设可以北部民族各国抗衡的军事力量,不怕再出安史之乱?

[quote]
当时女真兴起,在认识到辽国的虚弱后兴兵进犯,蔡、童二人好大喜功,极力推进联金攻辽之事。宋廷中有识之士认为此举仿佛邻居被人盗窃,不去帮忙反而和贼人分赃。金若灭辽,则唇亡齿寒,宋臣、辽使,甚至高丽国的国王都明白这个道理。惜其时君相好功,不纳忠言。[/quote]
给了钱,认了娘舅,但这是给逼的。本就有仇。。。。。。

2005-10-2 10:57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i]桓大司马[/i]于2005-10-01, 0:26:04发表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5-09-30, 11:14:38发表
分裂时期的战争往往以“大一统”的名义进行……
如果真的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均势,有希望国与国之间更多通过外交条约解决矛盾,
澶渊之盟之后宋辽的百年兄弟之谊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折合30万贯的“岁币”仅相当于宋朝廷1021年财政收入的0.2%,大大小于战争时期军费支出,以每年0.2%的财政收入消弭战争,并保有原属辽国“关南”之地的瀛、莫二州,太值得了,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quote]
宋辽和议,表面上看起来值得,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不值的。很简单,当自己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的时候,敌人把你灭了,你的钱就都是他的了,他也就不稀罕你每年送给他的那么一点了。北宋和南宋的灭亡都说明军备不可松弛 [/quote]
忘战必危~~~~~

2005-10-2 12:21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5-10-01, 17:02:52发表
澶渊之盟后,辽宋在一百二十年的时间内没有兵祸,宋在边市上每年可以赚取40万贯,抵掉30万贯的岁币还有富余。
如果当时不谈和,宋朝军队的补给必然出现困难,马匹匮乏,军用物资大多从南方征调,损耗巨大。辽人对土地的要求限于关南二州,其余地区的战斗防御就是在前线二三百里的区域内不停骚扰掠夺,使边防各地一直处于战斗状态。“军备”和“战争”不是一回事,花费的人力物力也相差甚远,不可因无战争而废军备;亦不可因勤军备而起战争。

对澶渊之盟,很多人只知其立而不知其破,破盟的,正是欲扩土建功的宋廷,而力主此事的,正是蔡京、童贯二人。
当时女真兴起,在认识到辽国的虚弱后兴兵进犯,蔡、童二人好大喜功,极力推进联金攻辽之事。宋廷中有识之士认为此举仿佛邻居被人盗窃,不去帮忙反而和贼人分赃。金若灭辽,则唇亡齿寒,宋臣、辽使,甚至高丽国的国王都明白这个道理。惜其时君相好功,不纳忠言。
当时如果宋廷援辽抗金,以免去岁币为条件是不成问题的,甚至可以要求燕云的其它州郡,只要不是狮子大开口,辽国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联金灭辽后,蔡、童很快又毁弃了与金国达成的“海上之盟”,收纳了金国叛将,结果盟约中约定的土地没有分到,还惹得金兵入侵……

“澶渊之盟”的誓书上说,毁坏盟约的一方“不克享国”。宋廷交远凶而攻兄弟之邦,誓盟既毁,其祸也速…… [/quote]
已经说明了,不打仗不意味着放弃军备。宋辽和议之后,宋国和西夏依旧时有战事。
金侵北宋、蒙灭南宋,战争的起端都是宋朝对自己的军事能力和行动结果没有准确、理性的估计,违反国家盟约出兵扩土而造成的。

2005-10-2 19:55 旁观者
那时又没联合国,又没维和部队(其实有了也没用),你除了努力自强建设国家,争取战略上的优势,在将来的民族竞争中求得自保还能做什么?大一统概念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宋朝整体安于弱国的地位的那种想法是要不得的。有些东西是不能放弃的,有些东西是不能削弱的。达尔文的理论虽然残酷,但是国与国之间却仍在不折不扣的执行。

2005-10-3 09:26 乱指
关于大统一与大分裂的概念
怎么没有人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呢
那段历史我觉得才是最典型的

前秦灭代后,统一北方,按照多数的观点,应该加强自身的发展,与东南先和平相处,形成双政权并立竞争局面。但是苻坚脑海中始终有“大一统”的梦,道出:现在惟东南一隅不在王土之内,进而发兵东南,打破了原先的局面平衡,造成北方更大的分裂。那局面不与苻老人家“大一统”正好相反么......

南北朝。刘宋初年,南北平衡,甚至南方稍稍占优势。这种情况下,应该继续稳定内政发展。而文帝稳了二十几年,终于耐不住“大一统”的父亲的遗愿,于是,南北朝平衡从此被打破,南方从此处于劣势。

直到北魏分裂,南方才重新获得了与北并立三分天下的机会。这时候和尚皇帝不仅不烧香拜佛祈祷珍惜眼前局面来得不易,还不满足现有形式,脑袋开始发热,又起了“大一统”的梦想,于是一个侯景,彻底打破了南北的平衡,从此南方永无出头之日。日积月累,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南方被北方灭亡。

2005-10-3 12:11 yanhy
那么晋武,隋文呢,假如他们不想大一统,不出兵江南,天下何时可定呢,假如他们输了,乱指兄是否要将这两位也算上去。我认为心怀大一统的君主,无论成败都值得赞赏。至少他们有结束乱世的决心,至于成败利钝,很难预料。这就好比评论起义者一样,朱,刘成功了建立了政权值得赞颂,陈,吴,李自成尽管失败了也应该称赞。

2005-10-3 13:18 鲁瞪眼
支持楼上,南昌起义,占城而不能守,你能说不正确么?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前仆后继吧。

2005-10-3 14:20 恨地无环
我承认,“大一统”能带来和平、安定。但我更想说的是,“大一统”不是实现和平、安定的惟一途径。天下都姓了嬴也不就是太平盛世;辽、宋和盟,两国边疆百岁无刀兵之祸,虽非“大一统”,却也堪称治世。
在不正确的时间对不正确的敌人发起统一战争是无益的。宋朝军队对北方攻则不足,守尚有余,宋朝蔡、童主政后屡次毁盟造兵,是把北宋拖入战乱和毁灭的主因。
北方游牧民族要毁灭汉人政权必须保持自己的“生猛”状态,一旦陷入胶着并为汉文化所同化后,其毁灭汉人政权的冲击力就消失了。前者如蒙、满,后者如辽、金。有一个汉化的游牧民族以农耕、游牧结合的社会形态为汉人政权隔开北方的新兴游牧民族远比汉人政权直接与之交锋安全很多,可惜宋人两次携虏灭邻,特别是联金灭辽,坏百年兄弟之谊,换来以狼为邻。

2005-10-3 18:57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旁观者[/i]于2005-10-02, 19:55:56发表
那时又没联合国,又没维和部队(其实有了也没用),你除了努力自强建设国家,争取战略上的优势,在将来的民族竞争中求得自保还能做什么?大一统概念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宋朝整体安于弱国的地位的那种想法是要不得的。有些东西是不能放弃的,有些东西是不能削弱的。达尔文的理论虽然残酷,但是国与国之间却仍在不折不扣的执行。 [/quote]
王佐兄就说过:宋朝弱就弱在心态,亡也亡在心态

2005-10-3 19:03 桓大司马
[quote]南北朝。刘宋初年,南北平衡,甚至南方稍稍占优势。这种情况下,应该继续稳定内政发展。而文帝稳了二十几年,终于耐不住“大一统”的父亲的遗愿,于是,南北朝平衡从此被打破,南方从此处于劣势。

直到北魏分裂,南方才重新获得了与北并立三分天下的机会。这时候和尚皇帝不仅不烧香拜佛祈祷珍惜眼前局面来得不易,还不满足现有形式,脑袋开始发热,又起了“大一统”的梦想,于是一个侯景,彻底打破了南北的平衡,从此南方永无出头之日。日积月累,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南方被北方灭亡。 [/quote]
我还是觉得不能把偶然的失策看成必然的结局。元嘉北伐,主要败在用了王玄谟这样的小人;梁朝之所以被侯景搅乱,在于梁武老年昏悖,梁朝老一辈名将凋零,加上侯景自己是个狠角色。萧衍老公早年可是连北魏都惧怕他的。

2005-10-6 05:29 capo1234
大一统是儒家的天下观啊……

2005-10-6 13:19 杨少凡
[quote]原帖由[i]capo1234[/i]于2005-10-06, 5:29:34发表
大一统是儒家的天下观啊…… [/quote]
呵呵,敢情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这些“大一统”大国信奉的是儒家思想呀。远的不说,就说近的,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还有现在的美利坚合众国,那个强大起来后没有一统天下之志。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尤其是同时出现好几个强大势力的时候,才会出现在实力均衡下的“和平”。

盟约这种东西,在强者的眼里就是一张纸,没有实力做后盾,即使国大民富,也不过是待宰猪羊而已。

“大一统”思想虽为儒家总结,却是天下所有强者并行不悖的公理,只有那些弱者才会为一纸盟约斤斤计较。

2005-10-6 20:54 乱指
[quote]原帖由[i]yanhy[/i]于2005-10-03, 12:11:58发表
那么晋武,隋文呢,假如他们不想大一统,不出兵江南,天下何时可定呢,假如他们输了,乱指兄是否要将这两位也算上去。我认为心怀大一统的君主,无论成败都值得赞赏。至少他们有结束乱世的决心,至于成败利钝,很难预料。这就好比评论起义者一样,朱,刘成功了建立了政权值得赞颂,陈,吴,李自成尽管失败了也应该称赞。 [/quote]
但是至少也要量力而行吧~~~~~

晋武,隋文,是已经有这个实力了,不仅是军事,而是在国内发展稳定各个方面都超出对手一大截了

2005-10-6 21:24 yanhy
[quote]原帖由[i]乱指[/i]于2005-10-06, 20:54:42发表
但是至少也要量力而行吧~~~~~

晋武,隋文,是已经有这个实力了,不仅是军事,而是在国内发展稳定各个方面都超出对手一大截了 [/quote]
但我认为苻坚当时确实具有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当时苻氏已占有中原,拥强兵百万,相比而言江南桓大司马刚死,谢氏掌权,政局未安,桓冲居有荆州,苻坚可能认为桓冲因为争权夺利会采取观望态度。而其认为自己对新征服的异族恩威并施,而低估了慕容,姚氏的野心。说白了苻坚是因为过于仁慈而亡,非战之过。

2005-10-14 00:41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i]yanhy[/i]于2005-10-06, 21:24:07发表
但我认为苻坚当时确实具有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当时苻氏已占有中原,拥强兵百万,相比而言江南桓大司马刚死,谢氏掌权,政局未安,桓冲居有荆州,苻坚可能认为桓冲因为争权夺利会采取观望态度。而其认为自己对新征服的异族恩威并施,而低估了慕容,姚氏的野心。说白了苻坚是因为过于仁慈而亡,非战之过。 [/quote]
如果光看中国南北军事实力对比的话,苻坚的确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可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符坚政权实际是氐族政权。氐族是个少数民族,光凭氐族的实力在中国北方压制其他各民族尚可,但是动员整个北方的力量去和南方作战就显得非常吃力了。所以虽然前秦出动上百万大军,但是各路军队却行动迟缓,真正投入作战的只有三分之一。而在淝水之战中汉人朱序首先倒戈,前秦军队随即大崩盘。氐族在这次战争中被严重削弱后,已经没有能力再控制中国北方,所以鲜卑、羌、汉三族先后脱离氐族政权的统治,各自建国。

2005-10-14 08:33 乱指
[quote]原帖由[i]yanhy[/i]于2005-10-06, 21:24:07发表
[quote]原帖由[i]乱指[/i]于2005-10-06, 20:54:42发表
但是至少也要量力而行吧~~~~~

晋武,隋文,是已经有这个实力了,不仅是军事,而是在国内发展稳定各个方面都超出对手一大截了 [/quote]
但我认为苻坚当时确实具有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当时苻氏已占有中原,拥强兵百万,相比而言江南桓大司马刚死,谢氏掌权,政局未安,桓冲居有荆州,苻坚可能认为桓冲因为争权夺利会采取观望态度。而其认为自己对新征服的异族恩威并施,而低估了慕容,姚氏的野心。说白了苻坚是因为过于仁慈而亡,非战之过。 [/quote]
当时北方五族,虽然是氐族掌权,但是这五族中最强的还是鲜卑族,更何况五族外还一个汉族呢~

氐族入主中原,表面上很风光,但是风光的下面是什么,想必大家也都知道。

慕容垂必反。即使淝水胜利了,慕容垂也还是会等机会反的。因为胜利了并不等于统一全国大局已定,局势还是会很乱的。而乱中求生存,正是慕容世家的拿手好戏。

2005-10-17 21:19 幽浪
统一??

迷梦??

那就是说:分裂才是王道喽???

2005-10-17 21:35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幽浪[/i]于2005-10-17, 21:19:28发表
统一??

迷梦??

那就是说:分裂才是王道喽??? [/quote]
有心纠枉 无意过正
分合皆是常道
我不认为有永恒的“王道”存在
只是觉得“大一统”已经完全掩盖了多政权并立或地区自治能给这片大陆带来的好处
并且在首帖已经说明
本文中提到的国家概念并非现代国家,即在时间上定位于鸦片战争之前

2005-10-18 07:40 金庾信
中国大一统是传统了,也是每个中国人的天赋使命,我们是中国人,不是欧洲人,没必要学欧洲人那样搞分裂。

2005-10-18 09:07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5-10-17, 21:35:23发表
在首帖已经说明
本文中提到的国家概念并非现代国家,即在时间上定位于鸦片战争之前 [/quote]
再说
欧洲不是也在走向统一么
如果按“洲”论之  彼之统一程度大大高于亚洲吧
西欧的统一程度更是高于东亚
欧洲现在的结合 是继承了分治财产的高层次结合

东亚大陆缺少外交艺术的传统  一定程度上也是“大一统”天下观的影响

2005-10-19 09:42 乱指
中国古代的外交,的确没有西欧强。。。。。。

2005-10-19 10:13 无知无畏
古代的时候,中国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根本没必要外交。蛮夷外邦应该主动来向中国朝拜才对。

2005-10-21 10:27 面霸
当然要大一统了,楼主怎么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

2005-10-23 09:15 yubos
不能统一那大家抢着做皇帝干屁啊

2005-10-28 11:10 apes
[quote]原帖由[i]誓扫匈奴不顾身[/i]于2005-09-30, 10:53:57发表
大一统思想总体来说对老百姓还是有好处的,毕竟一个强盛的王朝能维持二三百年相对和平的时期,而天下分裂则使普通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人口也不能得到大的增长,欧洲就是例子)。 [/quote]
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欧近代的领先,是因为其古代的分裂。

2005-11-2 17:30 我不是迭戈
实践证明,开国君主不打败蛮族,后代子孙就别想有好日子过。

2005-11-2 18:01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我不是迭戈[/i]于2005-11-02, 17:30:08发表
实践证明,开国君主不打败蛮族,后代子孙就别想有好日子过。 [/quote]
……这样讲那汉朝的开国君主算谁?
朱元璋是把蒙古人赶跑了 后来满族的帐还要算到他头上?
没有不破之国 没有不亡之家
每一种破亡都有缘由 蛮族不是唯一的

2005-11-3 11:07 归∽尘
[quote]原帖由[i]杨少凡[/i]于2005-10-06, 13:19:04发表
呵呵,敢情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这些“大一统”大国信奉的是儒家思想呀。远的不说,就说近的,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还有现在的美利坚合众国,那个强大起来后没有一统天下之志。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尤其是同时出现好几个强大势力的时候,才会出现在实力均衡下的“和平”。

盟约这种东西,在强者的眼里就是一张纸,没有实力做后盾,即使国大民富,也不过是待宰猪羊而已。

“大一统”思想虽为儒家总结,却是天下所有强者并行不悖的公理,只有那些弱者才会为一纸盟约斤斤计较。 [/quote]


我在想,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放弃大一统的梦想的时候,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会变得更加美好吗?

美国人现在还想领导全世界呢,为什么我们要放弃大一统的思想???这么说,台湾干脆让它独立得了???西藏让它分裂得了???南海的的那些有争议领土咱也不要了???东海油田咱也不争了???

真是岂有此理,按楼主这样的说法,这不是想让我们当亡国奴么?

2005-11-3 13:24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归∽尘[/i]于2005-11-03, 11:07:48发表
[quote]原帖由[i]杨少凡[/i]于2005-10-06, 13:19:04发表
呵呵,敢情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这些“大一统”大国信奉的是儒家思想呀。远的不说,就说近的,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还有现在的美利坚合众国,那个强大起来后没有一统天下之志。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尤其是同时出现好几个强大势力的时候,才会出现在实力均衡下的“和平”。

盟约这种东西,在强者的眼里就是一张纸,没有实力做后盾,即使国大民富,也不过是待宰猪羊而已。

“大一统”思想虽为儒家总结,却是天下所有强者并行不悖的公理,只有那些弱者才会为一纸盟约斤斤计较。 [/quote]


我在想,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放弃大一统的梦想的时候,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会变得更加美好吗?

美国人现在还想领导全世界呢,为什么我们要放弃大一统的思想???这么说,台湾干脆让它独立得了???西藏让它分裂得了???南海的的那些有争议领土咱也不要了???东海油田咱也不争了???

真是岂有此理,按楼主这样的说法,这不是想让我们当亡国奴么?

我实在不知道椄主提这样的说法是安的什么心思?!! [/quote]
不必这么上纲上线吧,现今中国的形势稳定压倒一切,自然要强调统一的重要性。

而楼主站在“大历史”的高度来阐述另一种看法,当作一家之言即可,扣帽子就没有必要了。

2005-11-3 17:08 归∽尘
不好意思,一激动就说的有点过了,尚请见谅!

2005-11-3 18:30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5-09-29, 21:48:44发表
看到本版很多讨论宋朝的帖子,本人不精宋史,但希望以此文引出对宋史乃至中国古代史的另一种观察方式。
   
    注意:1、本文中提到的国家概念并非现代国家,即在时间上定位于鸦片战争之前。 [/quote]
首帖文初我就说了

而且可以说 中国的现代国家概念是在“国将不国”的形势下被动产生的
产生这样结果的因素之一 就是历史中长期的 以“家·天下”代“国”

可以说“大一统”的观念使中国长期处于“无国际”的关系中
中国是惟一真正实现“大一统”的国家 在这个国家的直接交流范围中没有另一个相等的国家 主要民族和国家的繁荣不是依靠扩张实现 并且这种“大一统”能很长时间地维持 无论在疆域上还是统治力上
正因为我们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下 我们才更需要换位思考 考虑“大一统”带来的不利影响

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并不完全满足“大一统”的条件

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还有现在的美利坚合众国 貌似该往现代国家的范畴中算


今日的汉人 几人不是亡国遗民之后?
我认袁督师为汉人之长城 官方却说他不是民族英雄 到底谁在作成王败寇的亡国奴教育?

归尘兄大可猜度我的心思 但我不会对任何人有诛心之论
因为在“大一统”的招牌下思想单一化本来就是我反对的
民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民族平等
我讨论历史和现实问题都以此为准则

归尘兄为什么要说“西藏让它分裂得了??”这不是表明西藏的分裂主义很有市场,很得人心么?
在“大一统”的迷梦留下的大汉族主义、地域歧视(现在有多少人不是把西藏当作边藩屏障?)和中央高度集权等都是我们现在处理民族问题中必须面对的。

“大一统”有太多的武力、霸权色彩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处于中国真正封建时代(而非汉代之后郡县制上的高度中央集权时代)的孔夫子的这句话
也指明了一种统一或者和谐生活的方式 可惜并不是历史的主流 但现在 依然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归尘兄不要激动~~~~

2005-11-4 12:38 杨少凡
“中国是惟一真正实现“大一统”的国家 在这个国家的直接交流范围中没有另一个相等的国家 主要民族和国家的繁荣不是依靠扩张实现 并且这种“大一统”能很长时间地维持 无论在疆域上还是统治力上。正因为我们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下 我们才更需要换位思考 考虑“大一统”带来的不利影响”

》》》老兄,我国“长期处在大一统环境中”吗?好像是直到清朝成立后才进入所谓“没有另一个相等的国家”那种唯一中心吧。汉有匈奴,唐有突厥吐蕃,宋有辽金,明有蒙古满洲,而且这些强悍的民族政权如果没有足够的武力对其进行压制,最后也不过宋明一般落得个亡国之祸。所谓“大一统”长期化问题,从根本上就不存在。

》》》波斯、罗马、阿拉伯及奥斯曼,无不是这样的国家,与我国汉唐时期相近。

“今日的汉人 几人不是亡国遗民之后?”
》》》昔日辉煌一时的几大帝国今日何在?所余子民还有当年在世界上的地位吗?哪个国家民族没有兴衰成败,潮涨潮退之时,说亡国遗民又有何伤?

“我认袁督师为汉人之长城 官方却说他不是民族英雄 到底谁在作成王败寇的亡国奴教育?”
》》》这就是老兄在胡言乱语了,我朝官方何时说过袁崇焕不是民族英雄?那场大冤案早已众人皆知,这怎么能说不是官方立场?倒是网上某些翻案成性的家伙,抓住袁督师杀毛文龙这点事叽叽歪歪。

“民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民族平等
我讨论历史和现实问题都以此为准则”
》》》理论如此,这也是被无数政客用来拢络人心而编织的美好幻想。但事实早已证明,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纯粹意义上的平等就根本不存在,只不过是一部分人压迫另一部分人的现实。尤其是国际场合,所谓平等也不过是一块招牌而已。

“大一统”有太多的武力、霸权色彩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句话好像宋人说得最多,可惜不论是辽国还是金国,契丹人还是女真人及后来的蒙古人,他们好像并不因为宋偃武修文而服从,反而因为宋朝在武力上的软弱激发了征服和统治的欲望,而宋朝的富裕,只不过增强了他们的贪欲而已。

》》》最后,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在弱肉强食,群雄争霸的当今世界,和谐安定的生活只有通过自身强大的武力来维护,而武力则建立在良好的经济和文化环境中,那些希望通过阉割自己来换取强邻同情的行为,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事实的嘲弄。

2005-11-5 10:37 恨地无环
鄙人言以破除“大一统”迷梦的观点来看宋代
就是认为宋与辽的关系是一种对等的国家关系 得到了双方的承认
并靠盟约长期维持 不是前后历代可以相比的
明代至于满洲 一直在外交上无法展开动作 逐渐陷入被动 绝对是无对等国家关系的影响 “大一统”下有藩邦无外国 这不仅仅是政权分立的问题 还是观念的问题

袁督师的处境与岳飞相似 说他是汉民族英雄也罢 中华民族英雄也罢 按官方所言 都不利于当下的民族团结 前者有大汉族主义之嫌 后者有民族分裂主义之嫌
如果这不是官方立场 而是我的胡说八道那就好了 我也希望现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上能还二人如戚继光一般的待遇

宋辽既然是对等国家 何来谁服从谁
澶渊之盟结120年两家兄弟之好
最后坏盟的还是宋朝

不搞霸权不等于无国防 我不知道为什么每每有人认为我的观点是废军割土之论
还有 本人的论“大一统” 主旨在讨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专制精神导致的“封建”精神缺失 所论国家非现代国家概念 请勿对号入座

我知道没有绝对的平等 我知道没有绝对的自由 我知道没有绝对的仁爱
而且我不是政客 不是实用主义者 不因为信念的不可实现而放弃对它的靠近

2005-11-5 12:37 杨少凡
“鄙人言以破除“大一统”迷梦的观点来看宋代
就是认为宋与辽的关系是一种对等的国家关系 得到了双方的承认
并靠盟约长期维持 不是前后历代可以相比的”

》》》宋与辽的盟约之所以能长期持续下去,主要并不是什么“双方的承认”,而是两国实力上的对等,终辽一世,正处于宋最强和由强转衰时期,当宋衰落的时候,辽也基本同期衰落。若无实力均衡,若无边防将士浴血抗击,屡败辽兵,空口白话谈什么“对等”,早在澶渊之战辽军饮马黄河那年宋就得提前南迁了(至于迁往成都还是建康当时朝廷可是争论不休)。

“明代至于满洲 一直在外交上无法展开动作 逐渐陷入被动 绝对是无对等国家关系的影响 “大一统”下有藩邦无外国 这不仅仅是政权分立的问题 还是观念的问题”
》》》明代强盛时期,女真各族部早已归附,向明称臣纳贡,当时根本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怎么能谈到“外交”问题呢?这和蒙古朝鲜可是两个概念。后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自立为号,攻略辽东,明当时内忧外患重生,战场上屡屡失利,空口白话承认人家独立就能防止强盛的后金满清来夺你江山?宽容只能建立在实力之上、胜利之后,唯胜利后宽恕方显仁德。如果在战场上拿不下人家,还老吃败仗,你想和人家和谈人家还不干呢,这只能让天下看到你的软弱可欺。

“袁督师的处境与岳飞相似 说他是汉民族英雄也罢 中华民族英雄也罢 按官方所言 都不利于当下的民族团结 前者有大汉族主义之嫌 后者有民族分裂主义之嫌”
》》》这是网上某些“高人”的观点吧,你看哪本官方教科书说他们不是英雄了?别忘了,现在的“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含台湾)领土上的各民族总称,他们的英雄,都可以称为中华民族英雄。民族这东西是个地域概念,与血统无关(否则美国是什么血统?什么民族?)

“宋辽既然是对等国家 何来谁服从谁
澶渊之盟结120年两家兄弟之好
最后坏盟的还是宋朝”
》》》宋与明完全不一样,看看领土、看看人口、再看看国力,入关前的满清与明的力量对比和宋与辽的力量对比是一个概念吗?如果不是明末把太多的力量用在了内耗,满清怎能如此容易入主中原。宋辽之间的平等,正是建立在实力的均衡上的。盟约这东西在没有实力做后盾的情况下就是一张白纸。这就是金先灭辽后灭北宋的根本原因——两国实力衰弱,此时不攻,还待何时?至于借口,随时可得,宋徽宗的昏庸无能,只不过使这个借口更好找一些。

“还有 本人的论“大一统” 主旨在讨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专制精神导致的“封建”精神缺失 所论国家非现代国家概念 请勿对号入座”
》》》呵呵,我举的例子全是中国国内的例子,可有现代国家之说?

“不搞霸权不等于无国防 我不知道为什么每每有人认为我的观点是废军割土之论”
》》》“大一统”有太多的武力、霸权色彩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是你说的吧。
》》》武力的用途都不在了,还要它干什么?

我知道没有绝对的平等 我知道没有绝对的自由 我知道没有绝对的仁爱
而且我不是政客 不是实用主义者 不因为信念的不可实现而放弃对它的靠近
》》》那君只能是一个纯洁的理想主义者,在血淋淋的现实上采取鸵鸟主义了。君之信念,也许那一天实现了共产主义,或许能行。

》》》最后我说明一点,那就是中国古代历史各朝各代对统治者的认同,并非血缘,也非地域,而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匈奴也好、鲜卑也好,甚至蒙古女真也罢,只要你放弃原先少数民族时的传统习惯,用汉法、兴儒学,以汉学治天下,就认同你为中原政权的统治者。

2005-11-5 13:31 恨地无环
杨兄可以去翻翻帖子
关于袁、岳不是中华民族英雄的论断绝对是官方教科书观点
本人中学历史还是比较熟的
现在官方承认的民族英雄是不包括中华民族内部战争中的英雄的

我不是什么纯洁的理想主义者
非实用主义不代表不承认现实的残酷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并不代表荒废国防
我想孔夫子也不至于迂腐到这个地步
国防 不是 国攻 武力在于保护自己 而不是实行霸权 这应当是此语所指
我从来没有说过在自身军政各方面建设上可以荒废 以妥协让步求安

明末本来可以先承认满洲政权地位 争取时间解决内部矛盾 厉兵秣马
但君臣始终不敢承认满洲政权 与其和谈 作出了一系列与战略防御阶段不合适的行动 具体的细节 杨兄可以看查先生的《袁崇焕评传》

本人的论“大一统” 主旨在讨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专制精神导致的“封建”精神缺失 关注在社会发展模式上
杨兄的精神基本是“弱国无外交”(弱国不以外交开局面,难道硬磕?) 关注在强国方略上 【在弱肉强食,群雄争霸的当今世界】 是兄所论的基调
不必顶针相论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