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9-23 12:31
桓大司马
否定陈庆之战绩者,多以北齐魏收《魏书》不记载或记载相反为由,俺有不同意见。
首先,《魏书》被称为“秽史”,魏收借休史之便,骄矜自道:“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当年一作出来,北齐舆情大哗,纷纷斥责。三易其稿,方才定本。书中对南朝的记载,自应存疑。
其次,有人认为魏收当时虽然狂放,但书出以后改了三次,最终各方满意了才定稿,因此真实性是很高的。但所谓“各方满意”,是指北齐的“各方满意”,而不是西魏、南梁的“各方满意”。北齐人不会因为魏收夸大自己的功绩,贬低南人的地位而不满意的,他们不满意的是魏收贬低自己的地位。所以,即使《魏书》具有相当大的真实性,也应该只是北齐内部事件的真实性,而不是南北之间史事的真实性。所以以《魏书》来断定南朝战绩,是不科学的
不知大家以为如何?望达者有以教我。
2005-9-23 12:47
fengxv
桓兄误矣!
魏收此人,虽有“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的恶言,但不能因此就否定《魏书》。
北齐当时哗然,是因为许多当时权贵的祖先在史书中没有足够体现,他们闹腾不止,故纷纷指责魏收。
而后历史,是北周—隋—唐的天下,《魏书》中自然不会对他们的祖先歌功颂德,所以他们也跳出来指责。后来人多循此说,误。
不过还是有许多人有清醒认识的,尤其是清以来。不过这个我就不清楚了。
2005-9-23 13:05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fengxv[/i]于2005-09-23, 12:47:07发表
桓兄误矣!
魏收此人,虽有“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的恶言,但不能因此就否定《魏书》。
北齐当时哗然,是因为许多当时权贵的祖先在史书中没有足够体现,他们闹腾不止,故纷纷指责魏收。
而后历史,是北周—隋—唐的天下,《魏书》中自然不会对他们的祖先歌功颂德,所以他们也跳出来指责。后来人多循此说,误。
不过还是有许多人有清醒认识的,尤其是清以来。不过这个我就不清楚了。 [/quote]
哦。原来如此。不过《魏书》应该还是存在相当大的贬低南朝人物的可能性的吧?
2005-9-23 13:27
fengxv
这个不清楚了,不过不应该简单认定,可以参照着看。
2005-9-23 13:30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fengxv[/i]于2005-09-23, 13:27:47发表
这个不清楚了,不过不应该简单认定,可以参照着看。 [/quote]
是的。谢谢fengxv兄
2005-9-26 16:38
大树将军
这个老套的题目还要讨论啊?
陈庆之孤身一人逃回去,对着自己的老主人张大嘴一通海吹,反正同去的人都死光光了,说什么就是什么,死无对证,南朝人也没办法到敌人那里去求证。南朝的史官们也就一字不差的记述下来,反正这样可以证明——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
今天的宜兴人有知道周处的,鲜有知道陈庆之的。
2005-9-26 16:42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大树将军[/i]于2005-09-26, 16:38:03发表
这个老套的题目还要讨论啊?
陈庆之孤身一人逃回去,对着自己的老主人张大嘴一通海吹,反正同去的人都死光光了,说什么就是什么,死无对证,南朝人也没办法到敌人那里去求证。南朝的史官们也就一字不差的记述下来,反正这样可以证明——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
今天的宜兴人有知道周处的,鲜有知道陈庆之的。 [/quote]
这个这个……证据……
喜欢周处,是因为周处的教化意义比较大吧……改过迁善……
2005-9-26 16:55
大树将军
同样是败绩,魏书中没有隐瞒钟离之战,却对陈庆之的战绩大有出入,为什么?
你对魏书有疑问,那么南史中的记述何尝不是建立在陈庆之的一张大嘴的之上?
2005-9-27 12:14
Dusk
魏书中的一张大嘴连陈庆之其人都能消失不见,欺上瞒下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2005-9-27 12:24
Dusk
的确陈庆之孤身一人逃回去,但尔朱荣打过黄河前可不是消息闭塞的,各种军情当然能传到南朝.不知道元颢贬陈庆之都来不及,还会褒扬他干什么
2005-9-27 15:35
关内侯
南北朝时代的史书可信度都不高。
2005-9-28 16:21
大树将军
同样是败绩,《魏书》中没有隐瞒钟离之战,却对陈庆之的战绩大有出入,为什么?
从陈庆之出兵到化妆归国的整个过程分析一下就不难得出结果了。
《魏书》列传第六十二尔朱荣:
建义初,北海王元颢南奔萧衍,衍乃立为魏主,资以兵将。时邢杲寇乱三齐,与颢应接。朝廷以颢孤弱,不以为虑。永安三年春,诏大将军元天穆先平齐地,然后回师征颢。颢以大军未还,乘虚径进,既陷梁国,鼓行而西,荥阳、虎牢并皆不守。五月,车驾出幸河北。事出不虞,天下改望。荣闻之,即时驰传,朝行宫于上党之长子,行其部分。舆驾于是南辕,荣为前驱,旬日之间,兵马大集,资粮器仗,继踵而至。天穆既平邢杲,亦渡河以会车驾。颢都督宗正珍孙、河内太守元袭固守不降,荣攻而克之,斩珍孙、元袭以徇。帝幸河内城。荣与颢相持于河上,颢令都督安丰王延明缘河据守。荣既未有舟船,不得即渡,议欲还北,更图后举。黄门郎杨侃、高道穆等并谓大军若还,失天下之望,固执以为不可。语在侃等传。属马渚诸杨云有小船数艘,求为乡导,荣乃令都督尔朱兆等率精骑夜济,登岸奋击。颢子领军将军冠受率马步五千拒战,兆大破之,临陈擒冠受。延明闻冠受见擒,遂自逃散,颢便率麾下南奔。事在其传。
《魏书》列传第九北海王:
(北海王详)子颢,字子明,袭。少慷慨,有壮气。除袭骧将军、通直散骑常侍。转宗正卿、光禄大夫、长兼宗正卿、散骑常侍、平东将军。转都官尚书,加安南将军。出除散
骑常侍、抚军将军、徐州刺史。寻为御史弹劾除名。
其后,贼帅宿勤明达、叱干骐驎等寇乱豳华诸州,乃复颢王爵,以本将军加使
持节、假征西将军、都督华豳东秦诸军事、兼左仆射、西道行台,以讨明达。颢转
战而前,频破贼众,解豳华之围。以功增封八百户,进号征西将军。又除尚书右仆
射,持节、行台、都督如故。寻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余如故。值萧宝夤等大
败于平凉,颢亦奔还京师。
于时,葛荣南进,稍逼鄴城。武泰初,以颢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
司、相州刺史以御荣。颢至汲郡,属尔朱荣入洛,推奉庄帝,诏授颢太傅,开府、
侍中、刺史、王并如故。颢以葛荣南侵,尔朱纵害,遂盘桓顾望,图自安之策。先
是,颢启其舅范遵为殷州刺史,遵以葛荣充逼,未得行。颢令遵权停于鄴。颢既怀
异谋,乃遣遵行相州事,代前刺史李神,为己表里之援。相州行台甄密先受朝旨,
委其守鄴。知颢异图,恐遵为变,遂相率废遵,还推李神摄理州事,然后遣军侯颢
逆顺之势。
颢以事意不谐,遂与子冠受率左右奔于萧衍。颢见衍,泣涕自陈,言辞壮烈,
衍奇之。遂以颢为魏主,假之兵将,令其北入。永安二年四月,于梁国城南登坛燔
燎,号孝基元年。庄帝诏济阴王晖业为都督,于考城拒之,为颢所擒。又克行台杨
昱于荥阳。尔朱世隆自虎牢走退,庄帝北幸。颢遂入洛,改称建武元年。
颢以数千之众,转战辄克,据有都邑,号令自己,天下人情,想其风政。而自
谓天之所授,颇怀骄怠。宿昔宾客近习之徒咸见宠待,干扰政事,又日夜纵酒,不
恤军国。所统南兵,凌窃市里。朝野莫不失望。时又酷敛,公私不安。庄帝与尔朱
荣还师讨颢。自于河梁拒战,王师渡于马渚,冠受战败被擒,因相继而败。颢率帐
下数百骑及南兵勇健者,自轘辕而出。至临颍,颢部骑分散,为临颍县卒所斩。出
帝初,赠使持节、侍中、都督冀定相殷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大司马、冀州刺
史。武定中,子娑罗袭。齐受禅,爵例降。
魏收写《魏书》的时候,尔朱荣早已族灭,似乎没有必要为他遮丑吧?
从历史纪录来看,送一个皇子归国夺位比直接派兵攻打要容易得多,因为皇子们通常都有一定的号召力,连宋襄公这样的烂人都可以送齐孝公回国夺位。元颢是的北魏皇族,献文帝的亲孙子,早有做皇帝的野心,有自己的势力圈子。元颢于公元528年奔梁,公元530年入洛,可以肯定他做了一些准备。比如“时邢杲寇乱三齐,与颢应接。”可以肯定,在元颢入洛的过程中,元颢本身的号召力是很大的。
530年的北魏肯定比528年更差,皇帝元子攸不过是尔朱荣的傀儡,不仅有尔朱荣这样的大军阀,还有高昂、邢杲、羊侃这样的乱民,朝廷的权威已经丧失了,各地方势力都在积蓄力量,等待出手的时机。这个时候,元颢利用元天穆讨伐邢杲,洛阳空虚的机会进入洛阳,沿途的地方势力自然是迎降的多,抵抗的少,谁不想立个拥立新君的大功啊!
因此元颢之所以成功入洛的应该是元颢的特殊身份,其次才是陈庆之和他的七千白袍。
七千白袍军的主要任务是送魏北海王元颢到洛阳争夺皇位,这支军队主要职责是保障元颢的安全,同时监视元颢,防止他有不轨行为。执行这种任务的将军首先是忠诚可靠(如果被元颢利诱倒像元颢一边可就前功尽弃了),其次是要有一定的作战能力。所以萧老儿选择了陈庆之,自家的书童出身(根正苗红啊!),七千人马全是自己的近卫军(南北战乱的年代,这可不是银样镴枪头)。因此陈庆之和元颢之间是监视和被监视的关系,同样的报告如果两人意见相左,你说萧老儿是听陈庆之的呢还是元颢的?
宜兴这个地方人文荟萃,文人很多,武人很少,周处算一个,陈庆之也是一个,从战绩上看,无疑陈庆之要大很多(按梁书的记述),可为什么宜兴人不去吹捧陈庆之呢?难道产生过朱子这样大思想家的宜兴竟然没有人去看一看《梁书》吗?不止于此,后世的文人骚客也鲜有提到陈庆之的,为什么?因为凡是思维正常的人都明白陈庆之的水分太大,已经达到让人觉得羞耻的地步。所以宜兴人不会刻意宣传,让他静静的留在史书中。
2005-9-28 21:05
秋孤寒
[quote]原帖由[i]大树将军[/i]于2005-09-28, 16:21:29发表
从历史纪录来看,送一个皇子归国夺位比直接派兵攻打要容易得多,因为皇子们通常都有一定的号召力,连宋襄公这样的烂人都可以送齐孝公回国夺位。 [/quote]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错,不过对宋襄公的评价则不太合适,也许他的贵族气质太浓了些,浓得跟不上时代变迁,但不可否认他在齐桓晋文之间那段短暂时期的贡献,否则后人也不会把他拉到五霸的行列中。
[quote]宜兴这个地方人文荟萃,文人很多,武人很少,周处算一个,陈庆之也是一个,从战绩上看,无疑陈庆之要大很多(按梁书的记述),可为什么宜兴人不去吹捧陈庆之呢?难道产生过朱子这样大思想家的宜兴竟然没有人去看一看《梁书》吗?不止于此,后世的文人骚客也鲜有提到陈庆之的,为什么?因为凡是思维正常的人都明白陈庆之的水分太大,已经达到让人觉得羞耻的地步。所以宜兴人不会刻意宣传,让他静静的留在史书中。[/quote]
“文人很多,武人很少”这本身就说明了时人的价值取向,史书的剪裁一定程度上就有这种偏好。
2005-9-28 23:02
实干司马
我倾向于陈庆之战绩水份惊人的观点
此外,朱熹祖籍古代徽州的新安郡婺源县,与宜兴无关
2005-9-29 12:24
Dusk
钟离之战非人之过,写上并没有什么好丢脸的
但陈庆之入洛可谓前无古人的耻辱,最终还是凭着突发的山洪才阻止那七千部队回去,这种胜利恐怕尔朱荣自己都脸上无光.
个人猜测:尔朱荣自己都认为只打败了元颢,所以羞于提陈庆之
魏收写《魏书》的时候,尔朱荣早已族灭,似乎没有必要为他遮丑吧?
---------
魏收写《魏书》的时候,尔朱荣早已族灭,似乎没有必要为他歌功颂德吧?《魏书》对尔朱荣的吹捧是世人皆知的,你自己看看那些词汇,那些战绩
周处的问题,来源于中国自古就有的"古人皆圣贤,非今人能比,而且是越古越贤"的情结,就连秦始皇也没有自比三皇五帝,你觉得三皇五帝的历史意义比秦始皇强吗?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