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运筹帷幄 » 三国志9PK点将台之小人物辑录


2005-9-23 10:29 任尔风
“在轩辕天天挂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人坚持上轩辕,可见论坛对他们是多么重要啊  ,不是天天上轩辕,怎么知道轩辕天天挂呢?
  0号挂挂牛是代表每一名参赛的会员,每天冒着论坛挂掉回帖消失的危险也要上轩辕,这是多么值得大家学习的啊”

在那个征文的帖子看到这段话,还真是道出了我的心声。当初写到第三页的时候我就因为这个原因打算放弃了,后来还是咬咬牙挺了过来。。。回忆一下,在这个帖子里,因为回帖消失而重写也已经有好几回了吧 !所幸痛定思痛,现在已经逐渐养成了回帖前必copy的习惯,希望有时间还是可以继续完善,同时也谢谢大家长期以来的支持!

2005-9-23 18:19 yutaoshome
[quote]原帖由[i]任尔风[/i]于2005-09-23, 10:29:52发表
“在轩辕天天挂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人坚持上轩辕,可见论坛对他们是多么重要啊  ,不是天天上轩辕,怎么知道轩辕天天挂呢?
  0号挂挂牛是代表每一名参赛的会员,每天冒着论坛挂掉回帖消失的危险也要上轩辕,这是多么值得大家学习的啊”

在那个征文的帖子看到这段话,还真是道出了我的心声。当初写到第三页的时候我就因为这个原因打算放弃了,后来还是咬咬牙挺了过来。。。回忆一下,在这个帖子里,因为回帖消失而重写也已经有好几回了吧 !所幸痛定思痛,现在已经逐渐养成了回帖前必copy的习惯,希望有时间还是可以继续完善,同时也谢谢大家长期以来的支持! [/quote]


楼主辛苦了。常常以回来就看楼主有没更新。楼主加油啊!希望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好贴^^

2005-9-23 19:46 青山
每天都要来运筹看看楼主的帖子,每次都没让偶失望,加油!

2005-9-23 21:13 司徒破军
任兄继续~!偶顶你!

2005-9-23 23:02 潇湘暮客
写一个帖子容易,但是坚持写一个帖子不容易  


白天没时间上
晚上倒基本没挂过

经常挂,应该是wt线路问题,我也不太清楚了
我用wt线路的时候偶然挂,但是用dx后就稳定多了

2005-9-24 00:04 任尔风
倨傲名士,悖议狂臣——刘巴、廖立

提到荆楚名士,大家自然会想起“卧龙”、“凤雏”,传说中得一可安天下天下的他们已然成为了智慧的象征。其实,还有那么两位不太起眼的人,在当时也是颇受抬爱的,可惜由于性格原因,使他们难以留下广为传颂的美名。。。

刘巴,字子初,零陵烝阳人。此人“少知名,荆州牧刘表连辟,及举茂才,皆不就”。大家别以为他只是不给刘表面子,刘备更是让他耍得哭笑不得,都是姓刘的,差别咱就这么大捏? 历经了种种波折之后,最终刘备还是得到了他,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刘玄德苦苦追求刘子初得整个过程吧!

传说劉表的甥兒周不疑是个神童,刘备很喜欢他,就给他推荐刘巴做老师。刘巴听说以后就拼命推辞,谦虚了一番以后,终于还是没有给皇叔面子。这倒也不说明什么,仅仅是个开头罢了,后面的内容就精彩多了。刘表死后,刘备带着百姓南迁,荆州的士族都跟着刘备走,只有刘巴一个人往北上投奔曹操。曹操高兴极了,就叫他去招抚长沙、零陵等地。没想到赤壁之战曹操惨败,诸葛亮指导刘备的战略就是去夺长沙、零陵等郡。刘备到了零陵,听说刘巴也在这里,兴冲冲的去拜访他,结果刘巴居然跑到交趾去了,“先主深以为恨”,呵呵,三顾茅庐的刘皇叔也怒了,这刘巴还真是过分。

故事当然还没有完,不久以后刘巴又跑到刘璋那里去了。后来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了,刘璋请刘备入蜀,刘巴等人苦谏不成。。。刘备终于还是得到益州,刘巴也终于做了刘备的臣子。这时的刘巴依然还是很有性格:

张飞尝就(刘)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三国志?蜀书?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

不知道三哥是不是看老大跟军师“寝则同床”睡出智慧来了,也跑到刘巴那里去睡觉。结果刘巴楞是没有理他,这下连素来敬重文士的三哥也怒了。。。还好孔明从中调解,三哥才没有搞出什么事情来。。。

虽然如此,刘巴还是很有才能的。刘备攻成都时,为鼓励士气,曾许诺城破之日不过问府库财物。所以成都城破,刘璋数年的积蓄被士卒一扫而光。后来,军用乏绝,刘备问计于刘巴。刘巴建议赶铸面值百文的大钱,把货物定出价格,开放市场。结果,那些被士卒抢走的财物很快就回收了。
难怪连诸葛亮也曾称赞说:“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
刘巴 [img]http://www.cne3online.com/ren/pic3/sg9-2/256.jpg[/img]  廖立 [img]http://www.cne3online.com/ren/pic/sg10_2/246.jpg[/img]

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年未三十,擢为长沙太守。先主入蜀,诸葛亮镇荆土,孙权遣使通好于亮,因问士人皆谁相经纬者,亮答曰:“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年未三十就被并没有多少领土的刘备任为太守,可见刘备对他是很器重的。而诸葛亮的评价,更是把他与庞统相提并论,这无疑是一种极高的肯定。或许真的是旁人太过肯定了,廖立自己也骄傲了起来。他“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对于李严的地位在他之上很不满意。其实人生不得意也是平常之事,然而他却偏偏要当着蒋琬等人的面把朝廷和群臣们数落个遍,先摘三国志原文如下:

“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昔先(主)[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更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邰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恭作治中无纲纪;朗昔奉马良兄弟,谓为圣人,今作长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

对于这种行为,赏罚有度的诸葛亮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廖立就被贬为平民,流放到汶山郡。后来诸葛亮去世,廖立听说以后,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 而同样被贬的李严更是大哭病死。。。可怜一身才干从此再无报效之地了,呜呼,早知今日如此,又何苦当初呢?

2005-9-24 10:40 任尔风
来看看他们的能力表:
san9 刘巴: 统19  武20  智72  政80
san10刘巴: 统13  武22  智74  政78
san10廖立: 统14  武19  智68  政79
原以为三国九有廖立的,后来贴头像时居然没有找到,可能是记错了吧。
三国10的刘巴政治反倒低了2点,变成了78,而廖立居然有79,这一点我不敢苟同。虽然2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可是依据有记载的政绩,刘巴应是比廖立有贡献得多。个人认为,刘巴的政治值还是要往上调不少,86左右可能就比较合适了。廖立的智力值比刘巴低不少,这个也符合一般的看法,毕竟这样一个自视过高还大发牢骚的人是不太惹人喜欢的。刘巴虽然也有不为人们所接受之处,但总算再审度运筹方面还是很出色的。。。
------------------------------------------------------------
头像方面,刘巴感觉一幅很正气的样子,虽然微显怒容,但还是没有表现出他不喜结交的性格,不过相对于一些大众脸来说还是算花了功夫的。。。一看到廖立,我就想起崔琰了,都是笑呵呵的,可廖立适合表现成这样一个乐观的状态吗? 仔细看看他的眉目,你就会发现,这笑容里,还藏着一些妒戾之气,看久了还会让人毛骨悚然。。。。。。。。。。。。。。。。。。。。。。呵呵,吓你们的!

2005-9-24 10:54 zoustar
+U
继续!

2005-9-24 11:02 不言
楼主继续,加油!

2005-9-24 11:11 小黑脸
三10里的孔融夸你一句就会声望大增

2005-9-24 11:21 任尔风
[quote]原帖由[i]小黑脸[/i]于2005-09-24, 11:11:34发表
三10里的孔融夸你一句就会声望大增 [/quote]
兄台记错了吧?我怎么没碰到过?

2005-9-24 12:01 黑十字
“先主深以为恨”的恨好像不是愤怒的意思。

2005-9-24 12:17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黑十字[/i]于2005-09-24, 12:01:35发表
“先主深以为恨”的恨好像不是愤怒的意思。 [/quote]
古文中恨多是遗憾之意

2005-9-24 12:23 任尔风
[quote]原帖由[i]桓大司马[/i]于2005-09-24, 12:17:58发表
古文中恨多是遗憾之意 [/quote]
多谢二位指点,受教了!

2005-9-24 12:24 潇湘暮客
[quote]原帖由[i]任尔风[/i]于2005-09-24, 0:04:15发表
倨傲名士,悖议狂臣——刘巴、廖立

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年未三十,擢为长沙太守。先主入蜀,诸葛亮镇荆土,孙权遣使通好于亮,因问士人皆谁相经纬者,亮答曰:“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年未三十就被并没有多少领土的刘备任为太守,可见刘备对他是很器重的。而诸葛亮的评价,更是把他与庞统相提并论,这无疑是一种极高的肯定。或许真的是旁人太过肯定了,廖立自己也骄傲了起来。他“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对于李严的地位在他之上很不满意。其实人生不得意也是平常之事,然而他却偏偏要当着蒋琬等人的面把朝廷和群臣们数落个遍,先摘三国志原文如下:

“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昔先(主)[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更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邰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恭作治中无纲纪;朗昔奉马良兄弟,谓为圣人,今作长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

对于这种行为,赏罚有度的诸葛亮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廖立就被贬为平民,流放到汶山郡。后来诸葛亮去世,廖立听说以后,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 而同样被贬的李严更是大哭病死。。。可怜一身才干从此再无报效之地了,呜呼,早知今日如此,又何苦当初呢? [/quote]
关于廖立之死
我也转一个以前搜集的资料:

法正在刘备取蜀取汉中等战役中建言献策,立下了功劳,取得了成功,这是事实。但是,作为一个谋主,他前前后后留给人的话柄也正自不少。廖立后来大放厥辞,说的那一大篇话,挖苦的就是刘备和法正。诸葛亮为了消除影响,竟治了廖立的罪,其目的是替刘备和法正留个脸面。
  廖立所言如下:
  “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昔先(主)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恭作治中无纲纪;朗昔奉马良兄弟,谓为圣人,今作长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前半截是挖苦刘备和法正不会用兵,后半截是挖苦诸葛亮不会用人。)

2005-9-24 14:06 任尔风
管宁割席,华歆拒渡——管宁、华歆、王朗

《世说新语》中有两则这样的故事,分别把管宁和华歆、华歆和王朗的品格进行了对比。虽然作者对三人孰优孰劣进行了一番暗示,但我们并不需要由此判定一个人的品格,而其中真正重要的,是我们由此得到一些什么样的启发。。。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年十六丧父,中表愍其孤贫,咸共赠赗,悉辞不受,称财以送终。长八尺,美须眉。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俱游学于异国,并敬善陈仲弓。”由于长期以来此人一直为世人所推崇,此人的行为已然成为圣贤准则,不由得后人妄自疑异了。我们还是先来看看管宁割席的故事把: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其实就价值观来说,管宁未必对,华歆也未必就错。管宁视金“与瓦石不异”,不喜不憎,用的是平常心,而华歆“捉而掷之”则扭曲了自己的欲望。他一心想与管宁结交,知道管宁是“富贵不能淫”的,所以会有捡起来又马上扔掉的违心之举,这种过份做作显然引起了管宁的反感。 作者在第二件事上也暗示,华歆抛下书本看达官贵人走过,品格也不及管宁清高。  而事实上华歆仅仅是与管宁的志趣不同罢了。 管宁在乱世之中选择了避世的态度,并不见得就是最好的,他的才能并没有对国计民生做出什么贡献。 而华歆则选择了“大丈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职位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这种态度或许更值得当世人所学习。从三国志记载可以看到,事实上他的作为也是备受世人推崇的。。。

华歆 [img]http://www.cne3online.com/ren/pic3/sg9-2/187.jpg[/img] 王朗 [img]http://www.cne3online.com/ren/pic3/sg9-2/461.jpg[/img]

再来看看华歆与王朗的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到华歆的优秀的一面: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是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这样一比较,我们很快就可以分出二人之优劣了。可是会不会存在第三个未记载的故事可以用来衬托王朗呢?
我想肯定是有的。王朗并非不注重行为礼义之人,上面的例子,也只是就一件事情来表现一个方面罢了,片面的评断一个人的品格,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2005-9-24 14:08 任尔风
来看看他们的能力表:
华歆: 统25 武38 智86 政82
王朗: 统43 武37 智70 政83
遗憾的是三国志游戏里并没有出现管宁,在这里只好讨论华歆和王朗了。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这二人的印象都不会太好,一个逼汉帝退位,残忍奸伪;一个被孔明骂死,迂腐无智。然而三国志里对他们却评价很高:“华歆清纯德素,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究竟该如何评断,只有看各位自己的理解了。
由于本帖就三国九游戏讨论,而三国九本身也是参照演义和三国志各有部分,在这里只好妄自猜测光荣的意图了。 两人政治都很高,看来是参照了三国志的记载的,至于为何王朗高那么一点,似乎不太存在讨论的必要,毕竟这个值不如武力值一般经得起推敲。智力就有很大的差距,我想这个肯定是根据“诸葛亮骂死王朗”一段定位的吧,70的智力在文官中也算比较低了。。。
--------------------------------
头像画得还是比较精致的,两个人职位都比较高,服饰也都还比较得体,两人的神情也比较好的反映了各自的性格(比较倾向于演义里的形象),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不知道如果以后的作品里有管宁的话,会是怎样的形象呢?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2005-9-24 14:51 任尔风
谢谢潇湘兄提供的资料,也希望其他朋友如果发现相关资料也提供出来,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005-9-24 18:30 淑娟
华歆、王朗,这二位在演义中的确不算什么好人。由于我个人的劣根性,我依旧固执地以演义为蓝本,对他们嗤之以鼻。《三国志》是否作到足够真实,恐怕也得推敲一番。

此帖是难得一见的好帖子,已经不再局限于SAN9了,连10和历史、演义都有涉及。

俗话说:好帖子一定要顶!

2005-9-24 18:44 潇湘暮客
[quote]原帖由[i]任尔风[/i]于2005-09-24, 14:08:12发表
来看看他们的能力表:
华歆: 统25 武38 智86 政82
王朗: 统43 武37 智70 政83
遗憾的是三国志游戏里并没有出现管宁,在这里只好讨论华歆和王朗了。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这二人的印象都不会太好,一个逼汉帝退位,残忍奸伪;一个被孔明骂死,迂腐无智。然而三国志里对他们却评价很高:“华歆清纯德素,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究竟该如何评断,只有看各位自己的理解了。
由于本帖就三国九游戏讨论,而三国九本身也是参照演义和三国志各有部分,在这里只好妄自猜测光荣的意图了。 两人政治都很高,看来是参照了三国志的记载的,至于为何王朗高那么一点,似乎不太存在讨论的必要,毕竟这个值不如武力值一般经得起推敲。智力就有很大的差距,我想这个肯定是根据“诸葛亮骂死王朗”一段定位的吧,70的智力在文官中也算比较低了。。。
--------------------------------
头像画得还是比较精致的,两个人职位都比较高,服饰也都还比较得体,两人的神情也比较好的反映了各自的性格(比较倾向于演义里的形象),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不知道如果以后的作品里有管宁的话,会是怎样的形象呢?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quote]
两人的政治我倒是觉得不算高
再高一点也无妨。

华歆逼死献帝,应该说是为了他所在的政治集团做出了努力,一般人还不敢去呢,背个千秋的骂名可不是好受的。

王朗被骂死,最主要说明诸葛骂的在要害,同时也说明了他还是很有羞耻心的,不是那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

他们的骂名,大概是由他们所处的集团决定的吧


要是真有管宁,可以想像其形象为一身正气,清高,却又寒酸

2005-9-24 18:48 Roalfan
[quote]原帖由[i]任尔风[/i]于2005-09-24, 14:08:12发表
来看看他们的能力表:
华歆: 统25 武38 智86 政82
王朗: 统43 武37 智70 政83
遗憾的是三国志游戏里并没有出现管宁,在这里只好讨论华歆和王朗了。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这二人的印象都不会太好,一个逼汉帝退位,残忍奸伪;一个被孔明骂死,迂腐无智。然而三国志里对他们却评价很高:“华歆清纯德素,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究竟该如何评断,只有看各位自己的理解了。
由于本帖就三国九游戏讨论,而三国九本身也是参照演义和三国志各有部分,在这里只好妄自猜测光荣的意图了。 两人政治都很高,看来是参照了三国志的记载的,至于为何王朗高那么一点,似乎不太存在讨论的必要,毕竟这个值不如武力值一般经得起推敲。智力就有很大的差距,我想这个肯定是根据“诸葛亮骂死王朗”一段定位的吧,70的智力在文官中也算比较低了。。。
--------------------------------
头像画得还是比较精致的,两个人职位都比较高,服饰也都还比较得体,两人的神情也比较好的反映了各自的性格(比较倾向于演义里的形象),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不知道如果以后的作品里有管宁的话,会是怎样的形象呢?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quote]
《三国志》中,钟繇和华歆王朗同传,而且也是一个被《三国演义》过分贬低的人物(主要是能力,不是人品),兄台何不将三人列在一起?

2005-9-24 19:04 青山
好贴,继续顶!加油!

2005-9-24 19:29 Yuneunhea
顶后顺便再问问楼主~~会不会出少数民族系列啊?

我一直奇怪~~为啥三国志老不出雅丹和越吉这两个人啊~~

最早的霸王大陆到有他们两个~~

2005-9-24 19:31 三木
没来几天,出了个好帖子!

2005-9-24 21:54 任尔风
[quote]原帖由[i]淑娟[/i]于2005-09-24, 18:30:54发表
华歆、王朗,这二位在演义中的确不算什么好人。由于我个人的劣根性,我依旧固执地以演义为蓝本,对他们嗤之以鼻。《三国志》是否作到足够真实,恐怕也得推敲一番。

此帖是难得一见的好帖子,已经不再局限于SAN9了,连10和历史、演义都有涉及。

俗话说:好帖子一定要顶! [/quote]
很荣幸淑娟姐姐又来捧场!

我很认真的跟你讲,当初我写这个帖子确实是想催促你写那个蜀汉文臣武将帖,可是到现在你都没有更新,我都快没动力了。。。

等会再帮你顶一次,你就发发慈悲抽点时间来写一下吧,我们等得好辛苦啊!

2005-9-24 22:03 任尔风
回答一下前面几位朋友的问题。
1。管宁华歆王朗这一部分主要还是根据《世说新语》得两个故事展开的,虽然钟繇跟华歆王朗在三国志里放在一起,但此处侧重点不同。另外,三国9里的钟繇政治值很高的,似乎也没发现哪里过分贬低他。。。

2。少数民族系列可能有点难,这些人物一般都没有多少记载,演义里有些还是罗老杜撰出来的,所以,除非在后面发现他们有某些有意思的联系,否则不太可能会写。

2005-9-24 22:09 任尔风
[quote]原帖由[i]潇湘暮客[/i]于2005-09-24, 18:44:38发表
[quote]原帖由[i]任尔风[/i]于2005-09-24, 14:08:12发表
来看看他们的能力表:
华歆: 统25 武38 智86 政82
王朗: 统43 武37 智70 政83
遗憾的是三国志游戏里并没有出现管宁,在这里只好讨论华歆和王朗了。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这二人的印象都不会太好,一个逼汉帝退位,残忍奸伪;一个被孔明骂死,迂腐无智。然而三国志里对他们却评价很高:“华歆清纯德素,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究竟该如何评断,只有看各位自己的理解了。
由于本帖就三国九游戏讨论,而三国九本身也是参照演义和三国志各有部分,在这里只好妄自猜测光荣的意图了。 两人政治都很高,看来是参照了三国志的记载的,至于为何王朗高那么一点,似乎不太存在讨论的必要,毕竟这个值不如武力值一般经得起推敲。智力就有很大的差距,我想这个肯定是根据“诸葛亮骂死王朗”一段定位的吧,70的智力在文官中也算比较低了。。。
--------------------------------
头像画得还是比较精致的,两个人职位都比较高,服饰也都还比较得体,两人的神情也比较好的反映了各自的性格(比较倾向于演义里的形象),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不知道如果以后的作品里有管宁的话,会是怎样的形象呢?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quote]
两人的政治我倒是觉得不算高
再高一点也无妨。

华歆逼死献帝,应该说是为了他所在的政治集团做出了努力,一般人还不敢去呢,背个千秋的骂名可不是好受的。

王朗被骂死,最主要说明诸葛骂的在要害,同时也说明了他还是很有羞耻心的,不是那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

他们的骂名,大概是由他们所处的集团决定的吧


要是真有管宁,可以想像其形象为一身正气,清高,却又寒酸 [/quote]
再高就估计要达到钟繇的水平了,呵呵,三国志里他们确实是写在一起的。

管宁作为武将出现的可能估计还是不大的,呵呵,虽然我也很想看到,但三国志里一般不会把归隐的人拿出来,像水镜先生等人也只能作为事件人物出现。。。

2005-9-25 02:10 任尔风
淮南三叛,司马专权——王凌、毋丘俭、诸葛诞

在曹魏时期,为了反对当时掌握中央大权的司马懿父子,淮南曾经发生了三次叛乱。第一次是王凌,为扬州都督,外甥令狐愚为兖州刺史,“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第二次为毌丘俭,也是扬州都督,文钦为扬州刺史,二人手下有兵五、六万。第三次为诸葛诞,仍是扬州都督,拥有“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余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军队都不可谓不多,但由于司马懿父子挟中央集权之势,调动全国兵力来镇压,三次叛乱很快都失败了。从嘉平三年(251)到甘露二年(257)短短七年之间,在同一个地区发生三次叛乱,司马氏都能迅速平定,足见此时司马氏掌权已成了大势所趋了。

究其叛乱的原因,一般认为是曹氏与司马氏斗争的一种表现。此时司马氏当权,诛伐异己,曹氏旧臣人人自危,颇受曹氏旧恩的他们自然是要有所表示了。然而,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三次叛乱之地都是极具战略价值的淮南,而且起事者都是挚有重兵的权臣,这其中会不会有“魏”亡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意思呢?让我们逐个来看一下这三次叛乱吧。

                        王凌   [img]http://www.cne3online.com/ren/pic3/sg9-2/463.jpg[/img]
王淩字彦云,太原祁人,王允的侄儿。少年时王允被李傕、郭汜所害,他与兄弟“逾城得脱,亡命归乡里” ,后来投奔曹操建下不少功绩。他曾经与张辽等人讨伐孙权,击破吕范所部。后来又与曹休征吴,奋力突围,救出了曹休。徙为扬、豫州刺史时,政绩也不错,“咸得军民之欢心”。

后来他做了扬州都督,外甥令狐愚为兖州刺史,于是“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这个时候他就有反叛的实力了。 《魏略》记载:“凌闻东平民浩详知星,呼问详。详疑凌有所挟,欲悦其意,不言吴当有死丧,而言淮南楚分也,今吴、楚同占,当有王者兴。故凌计遂定。”  可以看出,他叛乱除了对魏王室的忠心,还是有过王霸之业的想法的。可惜后来他还未做好一切准备,手下就有人告密了,第一次叛乱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毋丘俭  [img]http://www.cne3online.com/ren/pic3/sg9-2/146.jpg[/img]
毋丘俭字仲恭,河东闻喜人。任幽州刺史时,他随司马懿讨伐公孙渊,平定了辽东,后来又成功地征服了高句丽,看来此人还是很善于打仗的。
他与文钦发动的第二次叛乱倒是有点莫名其妙。在给皇帝的上表中,他们居然主张要废黜司马师,而要拥护司马昭——“弟昭,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不与师同。臣等碎首所保,可以代师辅导圣躬。”  不知道是想挑拨司马兄弟的关系还是胡乱地找个借口就起兵了,总之这次叛乱仍然是很不成功的。司马师“令诸军皆坚壁勿与战”,结果他们进退不得。又由于淮南多是军屯的世兵,所以出现“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的情况,士气十分低落。这次叛乱还遇到了邓艾这个对手,结果可想而知。。。

san9诸葛诞[img]http://www.cne3online.com/ren/pic3/sg9-2/679.jpg[/img]san10诸葛诞[img]http://www.cne3online.com/ren/pic/sg10_2/636.jpg[/img]
诸葛诞字公休,琅邪阳都人,诸葛亮族弟。他与诸葛亮、诸葛谨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毋丘俭叛乱时他站在司马氏一边,击破了救援的吴军,于是“进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户,转为征东大将军。”  然而很快他也坐不住了。

《诸葛诞传》记载“诞既与玄、扬等至亲,又王凌、毌丘俭累见夷灭,惧不自安,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 这个时候他以防吴为由“复请十万众守寿春,又求临淮筑城以备寇,内欲保有淮南”,其实是已经有了割据的想法了。但后来朝廷要“欲入度之” 来安抚他,而“诞被诏书,愈恐,遂反。” 这次叛乱的规模很大,吴军也积极响应,还把上次叛乱逃亡到吴的文钦也派了过来。然而兵虽然多,粮草却被人烧了,出城投降的人越来越多。此战司马昭采取围而不攻的办法,又采用钟会的计策诱全端、怿率众数千人出城投降,于是城中大骇。恰恰这个时候诸葛诞与文钦又起了内讧,结果文钦被杀,他的两个儿子越城投降。司马昭听钟会计不杀而赦之,使将数百骑巡行城外,呼曰:“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余何惧!” 这个时候,城内守军的军心已完全涣散,城破已指日可待了。。。

2005-9-25 02:15 任尔风
来看看他们的能力值:
王  凌:统70  武61  智72  政83
毋丘俭:统81  武76  智47  政64
诸葛诞:统80  武70  智76  政76
这三个人都立过不少战功,所以叛乱时未能动兵的王凌也有70的统帅值,还算比较合理。另外2位虽然叛乱失败了,但从超过80的统帅值来看光荣还是肯定了他们的统兵才能。个人认为毋丘俭还可以高一点,高句丽平叛一事可以给他再加几分。另外,三国志记载“(俭)迁左将军,假节监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转为镇南将军。诸葛诞战于东关,不利,乃令诞、俭对换。诞为镇南,都督豫州。俭为镇东,都督扬州。”从这一点看,似乎也可以推断毋丘俭在军事方面是要强于诸葛诞的。
武力值没有什么好讨论的,估计都是随便给的。智力方面,我要为毋丘俭大声叫冤,这个平定高句丽并“刻石纪功”的人决不至于只是凭借匹夫之勇的。何况他还作过洛阳典农这样的职位,还对当时“时取农民以治宫室”的情况上疏谏止。这样一看,他的智力值和政治值应该都上70才比较合理。
诸葛诞的四围都还比较合理,这里就不多说了。比较有趣的是他儿子叫诸葛靓,跟他伯父名字谐音,呵呵,不知道当初取名时怎么考虑的。
-----------------------------------
再来看看头像。
王凌的过于草莽了,怎么说也是王允的侄儿,印象中稍微文雅一点可能要适合一些,又或者换成常服要比着铠甲的形象要好。
毋丘俭就很有名将气度,个人比较喜欢这张。眼神也很深邃,铠甲斗篷什么的也能比较好的衬托这个人物。
九代的诸葛诞真是恐怖,画得像只猩猩,再加上一付不可一世的表情,很难让人联想到这人还是诸葛亮的族弟。   很显然光荣也意识到了这点,到了十代,就画得有气质多了。冷竣的眼神,精致的冠带铠甲,还特意留出一些乱发,看得出来还是画了很多心思的。但是不知为何总感觉画面有些跳,不如毋丘俭的那张来得自然。。。

2005-9-25 09:00 Roalfan
[quote]原帖由[i]任尔风[/i]于2005-09-24, 22:03:12发表
回答一下前面几位朋友的问题。
1。管宁华歆王朗这一部分主要还是根据《世说新语》得两个故事展开的,虽然钟繇跟华歆王朗在三国志里放在一起,但此处侧重点不同。另外,三国9里的钟繇政治值很高的,似乎也没发现哪里过分贬低他。。。

2。少数民族系列可能有点难,这些人物一般都没有多少记载,演义里有些还是罗老杜撰出来的,所以,除非在后面发现他们有某些有意思的联系,否则不太可能会写。 [/quote]
呵呵,原来是“笑杀子鱼贪富贵,岂如白帽自风流。”
在这里钟繇的政治是没给低,但是身为前军师并镇守长安的钟繇在san9里统率和智力都给低了。

2005-9-25 09:44 司徒破军
管宁三国志系列好象是没出现过~
不过在下到是想起一个人来,此人姓管名辂,他与何晏,王弼同为三国后期易学的代表人物,任兄何不把他们三人拿来评说一番呢?

2005-9-25 10:18 潇湘暮客
[quote]原帖由[i]司徒破军[/i]于2005-09-25, 9:44:11发表
管宁三国志系列好象是没出现过~
不过在下到是想起一个人来,此人姓管名辂,他与何晏,王弼同为三国后期易学的代表人物,任兄何不把他们三人拿来评说一番呢? [/quote]
管辂延命,在三九中是一特殊事件,不能算武将吧

2005-9-25 10:22 桓大司马
钟繇建议四围:
统率:79(统关中渠帅)
武力:62(70岁还可以生钟会,说明身子很壮健)
智力:83(以智牵制关中诸军,大破郭援、高干)
政治:95

2005-9-25 10:35 任尔风
恩,桓大司马所言甚有理,尤其是关于武力一项,真是让我等佩服,呵呵,看来这个书法大家还真是不简单啊!

再问一句,钟毓又是他多少岁时生的? 好像游戏里他们年龄相差也不是很大哦。。。

2005-9-25 10:47 任尔风
在游戏里钟繇和张既能力值倒是很接近,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主题好好写写。。。

何晏之流我不怎么想写,感觉就是一班子纨绔子弟,对这种人没什么好感,写出来也有失偏颇。尤其是何晏,这个自恋狂,还开创了一个什么吃饱了没事做的清谈风,唉,不说了。。。

2005-9-25 11:07 Roalfan
[quote]原帖由[i]任尔风[/i]于2005-09-25, 10:47:47发表
在游戏里钟繇和张既能力值倒是很接近,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主题好好写写。。。

何晏之流我不怎么想写,感觉就是一班子纨绔子弟,对这种人没什么好感,写出来也有失偏颇。尤其是何晏,这个自恋狂,还开创了一个什么吃饱了没事做的清谈风,唉,不说了。。。 [/quote]
钟繇的主题也不是很难写,从出身上讲可以和颍川的荀氏(荀彧、荀攸以及荀谌等),陈氏(陈群)一起写,不过这拨人都不能算是小人物。从身份上讲,与陈登、臧霸等相若。呵呵,张口容易,像兄台一样动笔难啊!

2005-9-25 11:34 任尔风
荀氏也太打眼了,不敢把他们归到此帖来。其实陈群钟繇也是,我看还是以后有机会的话另开一帖作专题吧?比如,颖川名士合集什么的。。。

其实这些大人物,尤其是文人名士,我不大敢写。写这些人对文笔的要求比较高,我只有在此抛砖引玉,希望有谁可以自告奋勇地来写这些了。。。还愣着干什么,说的就是你啊,赶紧写去!

2005-9-25 13:01 潇湘暮客
[quote]原帖由[i]桓大司马[/i]于2005-09-25, 10:22:56发表
钟繇建议四围:

武力:62(70岁还可以生钟会,说明身子很壮健)
[/quote]
对,怎么也要及格  ,司马果然是高人,连这个都留意了,偶平时都没注意过这个有趣的细节


PS:顺便向司马催作业,征文的

2005-9-25 13:28 任尔风
呵呵,我记得以前就是打三国10才发现这个,钟繇老早就出来了,可是最后一个剧本过好几年儿子才成年,真是等煞我等游民。。。

2005-9-26 00:38 可乐菜刀
风兄文章不错,难得一见的好文。但佩服风兄的写作态度同时,我却想对风兄文章值得商榷之处,谈点个人愚见。风兄本文立意应是通过史实向大家展示一些演义中相对为大家所忽视的人物的真实一面,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他们。可以说,风兄通过引经据典对其主要能力方面的评价还是较为客观的。 但在野心和义理也就是人物品格上的评价就实在太有失偏颇了,究其原因就是风兄不自觉的实行了双重标准,那就是在能力上以史实为准或以史实作为一定的参考。而在品格上却完全跳到了演义的角度,明显的受小说“王道”“正统”思想影响过深,评价有失公允。比如就蒋舒的评论,风兄对其人品简直嗤之以鼻,认为其不过是卖主求荣的小人,而对比战死杀场的傅佥就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可是说实话,蒋舒的所为比之斩杀旧主的魏延,受主厚恩已久,但国难当头却投降张飞,并甘心为其前部尽下旧主数十城晚节不保的严颜(没有他,刘章未必灭亡那么快),恐怕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可是风兄对魏延的评价至少是不褒不贬。严颜虽然未作评论,但如果写了,恐怕也只会将其说成老当益壮的老英雄吧。究其原因不过是蒋舒反刘,魏,严2人助刘而已。如果有人说魏,严2人是识世物的俊杰,他们的旧主庸碌无能,跟随他们是明珠暗投,反得也是必然。那就更可笑了,按照这种逻辑,蒋舒所在的当时的蜀国,国君是乐不思蜀庸碌无能的阿斗,朝内宦官当道,忠言逆耳,连权倾朝野的大将军姜维都难以自保,而这个姜维在军事上或许有些才能,政治上却也缺乏大局观,不顾自身国力实情,九伐中原,搞得天府之国的蜀地国力式微,民不聊生。这样一个政权还有希望嘛?灭亡不过是早晚的事,还有保它的必要嘛?难道仅仅因为他是刘姓政权就要尽愚忠?我看蒋舒所为虽不提倡,也完全可以理解,如果换个角度甚至可以说他是识事务的俊杰。再比如高顺,风兄哀叹,其最后竟然为了个吕布而死,其实作为军人这根本就无可厚非,演义中说操问之曰:“汝有何言”顺不答。操怒命斩之。按风兄之意,当时的状况下,高顺应该如何?在曹操充满蔑视的问着:“你还有什么要说的?”的时候难道要跪下乞降,痛悔自己跟错了主公?希望能以后跟随明主征战天下??我想要是这么干了,才是对军人二字最大的侮辱。由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风兄对这些人物所为的评价是建立在其对立面是否为正义或者相对正义一方的前提下,如果是那么所为便是顺应天理,如果否就是卖主求荣。而事实上,无论刘备也好,曹操也好,吕布也好,在阶级层面上不过都是一丘之貉,那就是为了维护贵族阶级的利益,卖力的镇压人民(黄巾起义)并趁乱割据一方,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互相征战不休的一群军阀而已,最多相差的是才能而已,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就比如演义里大力吹捧的刘备也是一样,就凭他那么阴险的抢夺对他以诚相待的刘章,就足以看出他的为人。而忠义武圣关羽最多也就干了和高顺同样的事而已,因此“王道”“正统”思想正是三国演义由于历史局限性在文学性,思想性上最大的败笔,风兄行文如以演义为主,那我说的就没有什么意义,不过,正如开头所说风兄是以史为据多角度的展示三国人物。因此在评论上就不能受演义左右太过于主观而实行双重标准。这些都是我一家之言,主要是很喜欢风兄的这篇帖子,便出来争鸣一下,最后再次对风兄的这个帖子表示敬意,希望风兄有更好的后文

2005-9-26 03:48 铁骑兵
不知楼主可否说说于禁、乐进二人呢?他二人在演义中好像也是不怎么重要的(相对张辽张郃徐晃而言)当然不是指历史了

2005-9-26 12:26 任尔风
[quote]原帖由[i]可乐菜刀[/i]于2005-09-26, 0:38:58发表
风兄文章不错,难得一见的好文。但佩服风兄的写作态度同时,我却想对风兄文章值得商榷之处,谈点个人愚见。风兄本文立意应是通过史实向大家展示一些演义中相对为大家所忽视的人物的真实一面,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他们。可以说,风兄通过引经据典对其主要能力方面的评价还是较为客观的。 但在野心和义理也就是人物品格上的评价就实在太有失偏颇了,究其原因就是风兄不自觉的实行了双重标准,那就是在能力上以史实为准或以史实作为一定的参考。而在品格上却完全跳到了演义的角度,明显的受小说“王道”“正统”思想影响过深,评价有失公允。比如就蒋舒的评论,风兄对其人品简直嗤之以鼻,认为其不过是卖主求荣的小人,而对比战死杀场的傅佥就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可是说实话,蒋舒的所为比之斩杀旧主的魏延,受主厚恩已久,但国难当头却投降张飞,并甘心为其前部尽下旧主数十城晚节不保的严颜(没有他,刘章未必灭亡那么快),恐怕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可是风兄对魏延的评价至少是不褒不贬。严颜虽然未作评论,但如果写了,恐怕也只会将其说成老当益壮的老英雄吧。究其原因不过是蒋舒反刘,魏,严2人助刘而已。如果有人说魏,严2人是识世物的俊杰,他们的旧主庸碌无能,跟随他们是明珠暗投,反得也是必然。那就更可笑了,按照这种逻辑,蒋舒所在的当时的蜀国,国君是乐不思蜀庸碌无能的阿斗,朝内宦官当道,忠言逆耳,连权倾朝野的大将军姜维都难以自保,而这个姜维在军事上或许有些才能,政治上却也缺乏大局观,不顾自身国力实情,九伐中原,搞得天府之国的蜀地国力式微,民不聊生。这样一个政权还有希望嘛?灭亡不过是早晚的事,还有保它的必要嘛?难道仅仅因为他是刘姓政权就要尽愚忠?我看蒋舒所为虽不提倡,也完全可以理解,如果换个角度甚至可以说他是识事务的俊杰。再比如高顺,风兄哀叹,其最后竟然为了个吕布而死,其实作为军人这根本就无可厚非,演义中说操问之曰:“汝有何言”顺不答。操怒命斩之。按风兄之意,当时的状况下,高顺应该如何?在曹操充满蔑视的问着:“你还有什么要说的?”的时候难道要跪下乞降,痛悔自己跟错了主公?希望能以后跟随明主征战天下??我想要是这么干了,才是对军人二字最大的侮辱。由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风兄对这些人物所为的评价是建立在其对立面是否为正义或者相对正义一方的前提下,如果是那么所为便是顺应天理,如果否就是卖主求荣。而事实上,无论刘备也好,曹操也好,吕布也好,在阶级层面上不过都是一丘之貉,那就是为了维护贵族阶级的利益,卖力的镇压人民(黄巾起义)并趁乱割据一方,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互相征战不休的一群军阀而已,最多相差的是才能而已,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就比如演义里大力吹捧的刘备也是一样,就凭他那么阴险的抢夺对他以诚相待的刘章,就足以看出他的为人。而忠义武圣关羽最多也就干了和高顺同样的事而已,因此“王道”“正统”思想正是三国演义由于历史局限性在文学性,思想性上最大的败笔,风兄行文如以演义为主,那我说的就没有什么意义,不过,正如开头所说风兄是以史为据多角度的展示三国人物。因此在评论上就不能受演义左右太过于主观而实行双重标准。这些都是我一家之言,主要是很喜欢风兄的这篇帖子,便出来争鸣一下,最后再次对风兄的这个帖子表示敬意,希望风兄有更好的后文 [/quote]
菜刀兄言之有理,从整个帖子所表现的思想来看,本帖确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其实当初写这个帖子时,我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仅仅是对于自己发现的一些问题有感而发罢了。后来来想想,既然写了这么多了,就再去网上找找资料,慢慢地把它完善吧。 后面的文章有部分是参照网上已有的文章完成的(说实在的,一时间让我提出太多质疑,也似乎不太可能  ),所以在观点上自然会受到原作者的影响,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双重标准的情况,希望各位多多包涵!

具体到你提的2个例子,我也说明一下吧。当时写完误国佞臣部分后,我是想写一些忠义之士来调节一下,结果就写了霍氏傅氏这一部分。说实在的,写着写着,他们的英雄气概让自己也有些融入到其中了,所以在写蒋舒部分的时候,基本上是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了。从“识世物的俊杰”这一点来说,你分析得很好,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姑且把蒋舒当作我为了衬托别人而故意牺牲的“小人物”吧,呵呵。。。

至于高顺,我对他的感情多半还是惋惜。其实在这一点上,菜刀兄引用演义里高顺受戮的那一段剧情,窃以为也是罗老杜撰的。三国志里说“于是缢杀布。布与宫、顺等皆枭首送许,然后葬之”,并未具体记载高顺就义前的表现是怎样。张辽可以“将其众降”,臧霸可以藏匿起来,魏续宋宪等人更是卖主投敌,如果高顺可以选择的话,我想他跟随吕布赴死已经足够说明他对吕布的忠心了。 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曹操根本就不允许领头的人有选择的机会,既然付出不少代价打下来了,就一定要杀几个来安抚士众,同时也能对投降的将领起到震慑作用,不知道有人同意这种说法否?

最后,真诚地感谢菜刀兄对此帖的支持和质疑,你的这种学习态度很值得我尊敬,指出的问题也不无道理,在以后的续文里我会多留心的。

2005-9-26 13:02 yutaoshome
在下对任兄的专业精神十分佩服啊。。。这么有恒心地搞。。不简单啊。。顶一下!菜刀兄所言确实让人获益非浅啊!

2005-9-26 19:24 可乐菜刀
我觉得风兄对于人物品格方面的评价可以立足于其个人的微观层面,比如宽厚,狭隘,志向高远,鼠目寸光等方面。而不要将其放大到国家的宏观层面。也就是不要以例如投降与否,是否为自身势力尽忠等作为评价的标准。因为这都是很复杂的,角度不同,结论也就不同。同样是战死杀场,可能是英勇不屈,也可能是尽愚忠而已。同样是投降,可能是懦弱无能,也可能是审时度势,甚至可能是大勇敢,大气度(比如刘章,城被围,不固城死守,而为了城内的人民,弃自身荣辱于不顾,开城投降,这我觉得就是大勇敢,大气度)我想这样或许可以避免将主观思想带入文章。

ps:其实我看风兄的帖子完全可以扩展一下,不必拘泥于小人物,就是知名人物也可一写,因为知名人物,大家对他们的了解也局限于演义而已,而历史上真实的他们,却是大家并不熟悉的。这样或许大家看起来会更过瘾,毕竟和子龙哥,诸葛武侯比起来大家对蒋舒之类到底是忠是奸可能并不怎样关心^_^

2005-9-26 21:53 任尔风
很抱歉得跟你说,我不会在这个帖里特意写知名人物,即便是出现了,那也是为了衬托别的小人物,来完成一个主题。

这个帖子并不是什么学术性的文章,就是寻找一些乐趣与大家分享而已,我也不想做的太严谨了,有些事情想得太多很累的,而且最终也不见得能得到认同。
还是就这样写下去吧,我说的也只能代表一种观点,大家都有自己心中的三国,不必因为这个帖子改变什么。。。看看笑过就好了。。。

2005-9-26 21:59 任尔风
菜刀兄观点很独特,建议你自己按这种思路开帖,我们大家都会关注的。

你可以写一个江东辑录或是曹魏辑录,也可以针对名士、虎将、说客之类的开帖,我相信大家都会很喜欢的。。。。。。

2005-9-26 22:09 yutaoshome
[quote]原帖由[i]任尔风[/i]于2005-09-26, 21:53:03发表
很抱歉得跟你说,我不会在这个帖里特意写知名人物,即便是出现了,那也是为了衬托别的小人物,来完成一个主题。

这个帖子并不是什么学术性的文章,就是寻找一些乐趣与大家分享而已,我也不想做的太严谨了,有些事情想得太多很累的,而且最终也不见得能得到认同。
还是就这样写下去吧,我说的也只能代表一种观点,大家都有自己心中的三国,不必因为这个帖子改变什么。。。看看笑过就好了。。。 [/quote]
任兄好像很颓废的样子。。。支持一下吧。。我写作不行,只好天天来顶一下任兄的作品。加油哦!

2005-9-26 22:17 潇湘暮客
[quote]原帖由[i]yutaoshome[/i]于2005-09-26, 22:09:01发表
任兄好像很颓废的样子。。。支持一下吧。。我写作不行,只好天天来顶一下任兄的作品。加油哦! [/quote]
错会他意思拉,任兄这个帖子,主要是写小人物,所以知名的一般都不写~

2005-9-27 19:38 yutaoshome
要掉出去了~顶回来!任兄,好像最近没什么看到您的大作~~很期待哦!!不过如果忙得话就无所谓咯~~顶啊顶啊!

2005-9-28 12:47 任尔风
实在很抱歉,最近其实是有时间的,就是不知道为何总是静不下心来写东西,所以一直没有更新,真是枉费你一番期待了,我看看今天下午能不能写一点。。。

说实在的,现在觉得这个帖子也差不多了,不是很好往后面续了,有时候就想还不如新开一帖。。。

2005-9-28 12:51 老顽童
[quote]原帖由[i]任尔风[/i]于2005-09-28, 12:47:47发表
实在很抱歉,最近其实是有时间的,就是不知道为何总是静不下心来写东西,所以一直没有更新,真是枉费你一番期待了,我看看今天下午能不能写一点。。。

说实在的,现在觉得这个帖子也差不多了,不是很好往后面续了,有时候就想还不如新开一帖。。。 [/quote]
任兄不要放弃,支持你继续下去!!

2005-9-28 13:33 tinharbomo
没灵感是吧,俺建议你去这个网看看。
[url=http://protein.biochem.queensu.ca/~dlee/San9/maltz/school/dictionary.htm]http://protein.biochem.queensu.ca/~dlee/Sa.../dictionary.htm[/url]
都是三国后期的人物。还有,那里的文章可是有著作版权的,所以只供参考。

2005-9-28 13:43 任尔风
晕,打不开,还是算了,估计看了以后也多是参照他的观点,还是自己来好了

2005-9-28 13:59 tinharbomo
可能是因为网站是繁体版的。或者任兄自个有兴趣去搜查"maltz"看看,不一定用来写文的。
说得也是,还是放轻松写比较好,俺明白严谨的写有关史实的文章是十分辛苦的事。
继续支持任兄。

2005-9-28 14:10 任尔风
昙花一现,虎威犹存——王双、徐质

后期的三国故事让很多人都看得索然无味,名将的凋零使很多朋友对战场拼杀失去了关注。然而,在这里我还是想介绍两位在后期昙花一现的虎将,虽然出场不久便中计败亡,但它们毕竟给这一个时代的拼杀添上了几处亮点。。。

先来看看王双的出场:
大将军曹真出班奏曰:“臣昨守陇西,功微罪大,不胜惶恐。今乞引大军往擒诸葛亮。臣近得一员大将,使六十斤大刀,骑千里征马宛马,开两石铁胎弓,暗藏三个流星锤,百发百中,有万夫不当之勇,乃陇西狄道人,姓王,名双,字子全。臣保此人为先锋。”睿大喜,便召王双上殿。视之,身长九尺,面黑睛黄,熊腰虎背。睿笑曰:“朕得此大将,有何虑哉!”遂赐锦袍金甲,封为虎威将军、前部大先锋。

这么详细的介绍一个武将,在整本三国演义里都是不多的,可见罗老对这个角色的重视程度。
话说孔明围攻陈仓数日不下,王双就跑过来捡便宜来了。猛将出场是需要人衬托的,于是罗老就安排了谢雄龚起这两个裨将给王双试刀。很明显两个不知名的裨将还是不够分量,于张嶷上场了——王双纵马来与张嶷交马,数合不分胜负。双诈败便走,嶷随后赶去。王平见张嶷中计,忙叫曰:“休赶!”嶷急回马时,王双流星锤早到,正中其背。

到了此时,王双的武勇已经名震三军了,诸葛亮当然不会放过他。于是在经过与曹真的一系列智斗之后,粮尽的蜀军终于“悄悄”地撤退了,王双的第二次登场也成了最后一次。。。

且说魏延受了密计,当夜二更拔寨,急回汉中。早有细作报知王双。双大驱军马,并力
追赶。追到二十余里,看看赶上,见魏延旗号在前,双大叫曰:“魏延休走!”蜀兵更不回
头。双拍马赶来。背后魏兵叫曰:“城外寨中火起,恐中敌人奸计。”双急勒马回时,只见
一片火光冲天,慌令退军。行到山坡左侧,忽一骑马从林中骤出,大喝曰:“魏延在此!”
王双大惊,措手不及,被延一刀砍于马下。

可怜的王双终究是被孔明算计了,这也是各位读者所预料到的结果。王双虽然中计被斩,却始终没有辜负自己的职责,虽然只是昙花一现,却留下了令人精神一振的篇章。。。

王双 [img]http://www.cne3online.com/ren/pic3/sg9-2/470.jpg[/img] 徐质 [img]http://www.cne3online.com/ren/pic3/sg9-2/541.jpg[/img]

再来看看徐质。徐质的出场比起王双来说就寒碜的多了,仅仅是“师素知徐质英勇过人,心中大喜,即令徐质为先锋”。像这样的与“英勇过人”类似的介绍在演义里多了去了,很多都只能在赵云等人面前走一两合而已,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然而我们继续往下看的话就会发现,这个徐质还真是不简单。“徐质使开山大斧,出马挑战。蜀阵中廖化出迎。战不数合,化拖刀败回。张翼纵马挺枪而迎,战不数合,又败入阵。徐质驱兵掩杀,蜀兵大败,退三十余里。”

使斧头的武将本就不多,因为这个东西舞起来可不如枪棒那般自如,所以能舞得开就已经足以说明他臂力惊人了,呵呵,开玩笑的说,连三哥也很知趣的选了根蛇矛,呵呵。

不扯远了,来看看他的战绩,廖化和张翼居然都只是“战不数合”!从上下文来看,也没有发现这其中有诱敌成分,可见其武力还真是高了一个等级。不过如果非要深究的话,我们倒也可以发现一点嚼头来——廖化居然是“拖刀败回”?熟悉演义单挑的都知道,这拖刀计往往都是一些高手在短时间内拿不下对手而使出的“杀手锏”,关羽战黄忠的时候也曾用过,只是后来不忍下手罢了。所以我在这里推测,廖化在这里会不会也想使一招拖刀计,却始终没有找到机会下手呢?恩,留待大家讨论。。。

不管怎么说,徐质也风光了一把了,按照惯例,现在该看看他是怎么给收拾的了。碰上姜维与夏侯霸这两个人作对手,徐质的中计尽在情理之中。。。
话说徐质看到蜀军二百人押着木牛流马运粮,心中大喜,于是轻松拿下。于是他分一半兵押粮,自己领着另一半追了过去。。。“追不到十里,前面车仗横截去路。质令军士下马拆开车仗,只见两边忽然火起。质急勒马回走,后面山僻窄狭处,亦有车仗截路,火光迸起。质等冒烟突火,纵马而出。一声炮响,两路军杀来:左有廖化,右有张翼,大杀一阵,魏兵大败。”

败乏的徐质军此时已战力全失,偏偏此时又撞上姜维,想不死也难了。有意思的是,姜维在这里居然只是刺倒了他的马,然后徐质被众军乱刀砍死。。。不知道罗老为何要如此安排,是觉得姜维的武力在此种情况下还不至于立斩这个高手还是觉得魏国的“逆臣”应该被千刀万剐才足以泄愤呢?

2005-9-28 14:13 yutaoshome
[quote]原帖由[i]tinharbomo[/i]于2005-09-28, 13:33:40发表
没灵感是吧,俺建议你去这个网看看。
[url=http://protein.biochem.queensu.ca/~dlee/San9/maltz/school/dictionary.htm]http://protein.biochem.queensu.ca/~dlee/Sa.../dictionary.htm[/url]
都是三国后期的人物。还有,那里的文章可是有著作版权的,所以只供参考。 [/quote]
0o....好网站啊!真是特别。

任兄如果再开另一贴我还是会一样非常支持的!!

2005-9-28 14:18 檀道济
继续更新呀,为山九仞,不要功亏一篑

2005-9-28 14:47 任尔风
来看看他们的能力表:
王双: 统66 武89 智28 政20
徐质: 统53 武80 智27 政20
从上面可以看出,两人都只有武力一项较高,毕竟是先锋嘛,要的就是这个。。。

王双统帅66,跟典韦一样,看起来还是蛮合理的,91的武力(流星锤+2)却还有争议。有人说要高一些,魏延斩他只是突袭,并不见得比王双强;也有人说要低一些,张嶷与他单挑不分胜负,最后让暗器所伤,不见得他就比张嶷强很多。 其实我认为是游戏里的张嶷太弱了,武力怎么也要上80,这样就可以与王双的89的武力多磨一会,然后才中了流星锤的招,呵呵,没办法,武力上了一个档次了,就是不一样。。。

徐质的统帅也太低了,没办法单独出去打仗,不过也还可以理解。但是80的武力却让很多朋友都无法接受,这样子有可能在数合内击败廖化和张翼吗?我看最少也要到85左右,这样总算拉开了一些差距,又不至于太突出。或者还可以把他的“开山大斧”做成个宝物,武力+2,呵呵,大家能接受吗?

再说点题外话,我对王双这个人物还是比较喜欢的,其实都是受了陈某的《火凤燎原》的影响。尤其是第五十二回讲述的清风帮一行人全军覆没后,尸体却无一例外地指向某个方向为后面的人指引,而副帮主王刚(陈某虚构的王双的父亲)更是受尽屈辱地坚持到最后一刻才死去,同样他的手指也指向敌人撤离的方向。。。
最后一句“王雙,你也要像你父親一樣,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啊!”加上黑页上的一段文字,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于陈某的煽情功夫,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向大家推荐一下,版主不要骂我发广告
[url=http://www.51hgame.com/viewthread.php?tid=63548&fpage=2&highlight=&page=52]火凤燎原第七卷[/url]

2005-9-28 15:03 白手违命
下午更新了哈,开心下  任兄继续努力

2005-9-28 15:56 任尔风
[quote]原帖由[i]tinharbomo[/i]于2005-09-28, 13:59:18发表
可能是因为网站是繁体版的。或者任兄自个有兴趣去搜查"maltz"看看,不一定用来写文的。
说得也是,还是放轻松写比较好,俺明白严谨的写有关史实的文章是十分辛苦的事。
继续支持任兄。 [/quote]
你说的对,写的太严肃的话,不但很累,而且很多人也不会有兴趣看,所以还是轻松一点的好。不过在引用依据方面却要严谨,信口开河不单单对别人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页: 1 2 [3] 4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