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请教关于炎黄名称的问题


2005-9-11 11:26 wga123
我们现在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传说是因为黄帝打败了炎帝,并统一了炎黄部落。
既如此,为何称炎黄,而不称 黄炎

2005-9-11 11:44 白木
炎比黄老啊。而且黄是实际的领头人,为了安抚炎把,所以把位次给排前头去了。个人酸想

2005-9-11 20:21 扶楠
国语有言:夫亡者岂无宠,皆黄炎之后……
炎黄大战也称黄炎大战。不过还是根据时间先后吧,炎帝稍早

2005-9-11 20:52 冰祁步
春秋战国之世,所谓黄帝云云,和其他 传说的上古帝王一样,多属神话,荒诞不经, 然而,就在这同一时期,在传说的上古神谱 中却兴起了一股建构宗法族谱的潮流,首当 其冲者,就是黄帝和炎帝。 关于黄炎关系,较早的,也是相对可靠 的资料是《国语·晋语四》的记载: 昔少典氏取于有峤氏,生黄帝、炎 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 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 用师以相济,异德之故也。

    何谓“德”?按“德者得也”(《札记·乐 记》)。所得者何? “德也者,得于身也” (《礼记·乡饮酒义》)。“所得以生谓之德” (见《经籍纂诂》引《贾子·道德说》)。黄 炎“所得以生”是不同的。全文“生”又通 “姓,”许慎《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 也。……因生以为姓。”由此可知,黄炎异 德实是说二帝为两姓,两姓相济,当是世为 婚姻的表述。西周春秋之世,姬姜二族之间 就是这种“用师相济”的关系,因此有关黄 炎关系的这种传说自然不会有别的解释。

    可是在春秋战国之际,却出现了一种新 鲜的说法,一反异德相济的并列关系和黄先 炎后的排列顺序,倡言炎黄嬗代之说。这种 说法,以《越绝书》的表述最为精粹。按 《越绝书》或谓子贡所作,《七略》以为伍子 胥撰(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索隐、正 义),当然,还有人说是后汉人袁康等伪造。 今人仓修良先生研究后指出:《越绝书》是 一部地方史,由战国后期人追记汇编而成, 但直到东汉还有人附益那么关于黄炎关 系的传说到底属于哪个时期呢?还是先让我 们看看《越绝书》是怎么说的:

    (计倪对越王勾践:)……臣闻;炎 帝有天下,以传黄帝。黄帝于是上事天, 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 主金;玄冥治北方,白辩佐之,使主水; 太皞治东方,袁何佐之,使主木;祝融 治南方,仆程佐之,使主火,后土治中 央,后稷佐之,使主土。并有五方,以 为纲纪,是以易地而辅万物之常。王审 用臣之议,大则可以王,小则可以霸, 于何有哉。(《越绝书·计倪内经》)

    这段话包含了很多意思。首先,我以为,它 的五行观念比较原始,排列次序也较奇特, 与两汉之际出现的《世经》大不相同。如起 点从西方少昊开始,不但与《世经》不同, 就是与《管子·四时》、《幼官》、《吕氏春秋 ·十二纪》、《礼记·月令》等也完全不同。 内容上没有《世经》太吴(皞)伏羲氏、炎 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吴(皞)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那样整齐的配制系统(见《汉书 ·律历志》),不象两汉之际的思想。另外, 炎黄排列的先后顺序的改变,在今本《管 子》中也可找到旁证。《管子·封禅》记载, 管仲对桓公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 家,所能记下的只有十二家,按时间先后, 这十二家是;无怀氏、虑(伏)羲、神农、 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 周成王。其中,以无怀氏始,神农、炎帝并 未合一,且无两昊(皞)却多出帝喾,也不 同于《世纪》系统,和《计倪内经》一样, 当为汉以前的旧记。

    “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有似谶语, 其所应验的对象正是田氏代齐(姜),这点 许多学者早已指出。这里所要强调的是,炎 黄嬗代还有一种理论上的依据,那就是五行 相生观念。

    据学者研究,五行相生说的产生要早于 相胜说。我以为,早期的相生说以原始的 五方四时排列顺序来表示其隐含的政治意 图,出现的时间当在春秋战国之际,代表作 应是《管子·幼官》。《幼官》以黄帝为五行 中的总设计者,与《计倪内经》的提法近似, 其意义耐人寻味。此后,到战国中期,《管 子》中的《四时》、《五行》又发展了《幼 官》的明堂图式,使五行的自然相生理论更 加完备,直至战国后期出现更为整齐完备的 《十二纪》和《月令》图式。相生说的五行 顺序是木火土金水,这是明确的,而炎帝火 德,黄帝土德,在春秋战国之际也是明确的。 《左传》昭公十七年有“炎帝氏以火纪”,哀 公九年则有“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等 记载。《幼官》、《四时》、《五行》中央黄帝, 有土德之瑞,更是不言而喻。《计倪内经》的 五行相生系统从西方金德开始,历北方水 德,东方木德,南方火德,最后落在中央土 德,联系到该篇前面“炎帝有天下,以传黄 帝”的主题,可以肯定,这种五行排列是有 意的安排,精心的设计。当时未见有明确的 五德终始思想,但利用这种较为原始的五行 相生次序暗示后土黄帝代替炎帝而有天下, 其意图是明确的。《幼官》突出中央黄帝, 《四时》、 《五行》乃至后来的《十二纪》、 《月令》都把黄帝置于夏秋之交,列在炎帝 之后,也与这种思想有关。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