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大家认为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九次伐魏是消耗国力吗?


2006-5-6 18:50 青蓝
[quote]原帖由 [i]lilis[/i] 于 2006-5-6 17:02 发表

亮曰:「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校變通之道於將來;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自今已後,諸有忠慮於國,但勤攻吾之闕,則事可 ... [/quote]

此表是由上言曰开始? :rolleyes:
前面一曰亦同样是后出师表的内容, 斐松之是引整段后评的.

2006-5-6 19:12 廖化将军
青蓝放出来了啊,呵呵,GXGX。

这个的确是个需要恶补的知识:

后出师,是从前面就开始的,而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从上言曰开始。

呵呵。

2006-5-6 19:51 lilis
楼上朋友,不是你说是就是的,我不同意你的意见。
“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明显是诸葛亮自己另外说的话,与“上言曰:「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没有任何衔接关系。什么叫表?表就是对皇帝的上表,所以后出师表从“上言曰:”那里开始顺理成章,而没有什么理由从“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开始,因为那并没有写“上言”之类的话。其次,我没见过一个上表会生生砍成毫无衔接而没联系的两段。再次,前出师表开始是“先帝创业未半...”是先帝开头,后出师表也是“先帝”开头,顺理成章。
听听你的解释。

[[i] 本帖最后由 lilis 于 2006-5-6 19:56 编辑 [/i]]

2006-5-6 20:07 lilis
哈哈,找到出处了,李严朋友看你怎么解释。
《劝将士勤攻已缺教》篇“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较变通之道于将来。”

2006-5-6 22:02 青蓝
这关后出师表的内容什么事? 实在实在不明白. 又不是对内容有异议.
诸葛亮自身攻祈山, 赵云疑兵于箕谷是都多于敌方啊. 结果祈山未能攻克以为前线基地坚垒,反而街亭前军被破, 大军无奈撤退, 箕谷不戒之失为敌所破.

[[i] 本帖最后由 青蓝 于 2006-5-6 22:04 编辑 [/i]]

2006-5-7 14:31 一般般
说着说着就跟原贴越来越远了:lol:这种争论还是另开贴的好

2006-5-7 17:15 杨少凡
[quote]原帖由 [i]lilis[/i] 于 2006-5-6 20:07 发表
哈哈,找到出处了,李严朋友看你怎么解释。
《劝将士勤攻已缺教》篇“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较变通之道于将来。” [/quote]

》》》关于这段“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琅琊杨文理曾提出一种看法,即箕谷之战赵云犯的是“不戒之失”,即疏忽大意被敌偷袭,按曹真本传“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愿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并无曹真亲自与赵云交战事,而箕谷地形也容不下大军会战,当系派小股轻锐入谷突袭,赵云一时失机,不过反应迅速,“不至大损”,这样赵云传中“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同上文就可以解释通了,论兵力曹真督诸军,兵力多于赵云疑兵,但实际参战兵力并不多,但皆精锐。

》》》其实以个人见解,这句话重点是在祁山战场,更重在街亭,赵云只不过是做为一方面军统帅,且确有过失,被拉来和马谡陪绑的。按张郃虽督五万步骑击亮,但以他的行军速度判断,急行军而来的张郃部肯定不是全师,更可能只是少数先锋骑兵部队,参战兵力甚至可能少于马谡前锋军。只是因为马谡“舍水上山,举措繁扰”,才“大为郃所破”,而从王平仅以千余众就使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可见张郃当时手头上的兵也并不太多,才不敢冒进。

》》》是以,所谓“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盖指实际参战部队兵力对比,而非魏全军实际兵力也。而后“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更是说明了因用将不利而使两场本应胜利的战斗失败让孔明的痛心。

2006-5-7 19:36 lilis
[quote]原帖由 [i]青蓝[/i] 于 2006-5-6 22:02 发表
这关后出师表的内容什么事? 实在实在不明白. 又不是对内容有异议.
诸葛亮自身攻祈山, 赵云疑兵于箕谷是都多于敌方啊. 结果祈山未能攻克以为前线基地坚垒,反而街亭前军被破, 大军无奈撤退, 箕谷不戒之失为敌所破. [/quote]
承认“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较变通之道于将来。” 与后出师表的内容无关就行了。
《劝将士勤攻已缺教》篇与《后出师表》是完全不同的文章。

2006-5-7 19:55 陆逊{伯言}
小青出来了?脾气好对多了吗。

2006-5-7 19:59 青蓝
[quote]原帖由 [i]lilis[/i] 于 2006-5-7 19:36 发表

承认“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较变通之道于将来。” 与后出师表的内容无关就行了。
《劝将士勤攻已缺教》篇与《后出师表》 ... [/quote]

晕, 不同的文章相同的内容有什么奇怪的. 我可没承认该内容与后出师表无关. 张儼的后出师表里包含的是斐注引用的那一篇汉晋春秋的内容, 而不是上言曰那里开始.

[[i] 本帖最后由 青蓝 于 2006-5-7 20:07 编辑 [/i]]

2006-5-8 13:07 lilis
[quote]原帖由 [i]青蓝[/i] 于 2006-5-7 19:59 发表
晕, 不同的文章相同的内容有什么奇怪的. 我可没承认该内容与后出师表无关. 张儼的后出师表里包含的是斐注引用的那一篇汉晋春秋的内容, 而不是上言曰那里开始. [/quote]
再次申明儼的后出师表里是上言曰那里开始,并已经给出足够的理由。
《勸將士勤攻己闕教》是诸葛亮集里面的,《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集里面的。

[[i] 本帖最后由 lilis 于 2006-5-8 13:28 编辑 [/i]]

2006-5-8 16:25 世事如淇
几乎每次打仗缺粮的是蜀军而不是魏军,可以看出到底消耗的是谁的国力了……

2006-5-8 19:39 liwei821113
其实姜维在后期很刁的哦,曾困住老马的两个儿子

2006-5-8 22:06 青蓝
[quote]原帖由 [i]lilis[/i] 于 2006-5-8 13:07 发表

再次申明儼的后出师表里是上言曰那里开始,并已经给出足够的理由。
《勸將士勤攻己闕教》是诸葛亮集里面的,《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集里面的。 [/quote]

诸葛亮集里的<<劝>>篇, 跟后出师表有相同内容而已. 汉晋春秋那一段话诸葛亮可不是在<<劝将士勤攻>>.  而是在朝堂上讨论说的话.

2006-5-8 22:21 lilis
很遗憾,《勸將士勤攻己闕教》就是出自汉晋春秋这段记载里面的。
同时没任何史料证明汉晋春秋那一段话是在朝堂上讨论说的话,而且我没听过还有先讨论之后能立即上表的。

2006-5-8 22:27 青蓝
或勸亮更發兵者,亮曰:「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校變通之道於將來;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自今已後,諸有忠慮於國,但勤攻吾之闕,則事可定,賊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於是考微勞,甄烈壯,引咎責躬,布所失於天下,厲兵講武,以為後圖,戎士簡練,民忘其敗矣。亮聞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

更遗憾的是, 哪里说的是汉晋春秋那短出自<<亮集>>里的? 劝将士那一段好象只有[color=Red]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校變通之道於將來[/color]而已哟.  哪证明了整段出于<<劝>>里了?

张的后出师表只不过是附记上前面讨论的内容而已. 又不是专门只记录一张表. 我从没听过张他记的只是一表内容.

2006-5-8 22:34 lilis
[quote]原帖由 [i]青蓝[/i] 于 2006-5-8 22:27 发表
张的后出师表只不过是附记上前面讨论的内容而已. [/quote]
明明亮集里有,干嘛写“此表,亮集所无”?这还不说明问题?
此外,我上面列举的理由你最好看看再回帖。

2006-5-8 22:40 青蓝
亮集是没有完整的内容, 不过是收录了部分语言. 难道说亮集所有?

上面的内容我看得很清楚, 你觉得我看疏漏了, 大可指出来, 不要怕我丢人了.

2006-5-8 23:38 lilis
“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明显是诸葛亮自己另外说的话,与“上言曰:「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没有任何衔接关系。什么叫表?表就是对皇帝的上表,所以后出师表从“上言曰:”那里开始顺理成章,而没有什么理由从“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开始,因为那并没有写“上言”之类的话。其次,我没见过一个上表会生生砍成毫无衔接而没联系的两段。再次,前出师表开始是“先帝创业未半...”是先帝开头,后出师表也是“先帝”开头,顺理成章。
听听你的解释。

2006-5-8 23:43 青蓝
张又不是光记表不记其他相关内容. 这里所说的"后出师表"是指汉晋从张所载的那部分内容引用出来的东西, 而不是单独一张"表". 老早就说过了.

2006-5-8 23:47 lilis
这里所说的"后出师表"就是指单独一张"表",不包括亮集的东西。

2006-5-8 23:49 青蓝
这里面不包括亮集所无的东西应该是: 或勸亮更發兵者,亮曰:「;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自今已後,諸有忠慮於國,但勤攻吾之闕,則事可定,賊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於是考微勞,甄烈壯,引咎責躬,布所失於天下,厲兵講武,以為後圖,戎士簡練,民忘其敗矣。亮聞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和上表的那部分. 能这样截断么?

2006-5-8 23:51 lilis
[quote]原帖由 [i]青蓝[/i] 于 2006-5-8 23:49 发表
这里面不包括亮集所无的东西应该是: 或勸亮更發兵者,亮曰:「;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自今已後,諸有忠慮於國,但勤攻吾之闕,則事可定,賊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於是考微勞,甄烈壯,引咎責躬,布所失於天 ... [/quote]
好的,承认这句不包括也行。睡觉。

2006-5-8 23:53 青蓝
呵, 得, 这样去截断法也没什么好说的. 闪人.

2006-5-12 10:30 子梦
人民的力量

按照社会制度变迁的观点。魏晋确实不讨人喜欢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毕竟曹魏占据中原富庶之地,
而且,从曹操开始,政治治理就很受重视  
人民也不希望战争存在下去,支持谁不很明显么?

历史趋势而已!

2006-5-12 13:58 xwhero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5-8-30 03:42 发表
问题是诸葛亮/姜维的思维是互相矛盾的.

如果要偏安与西蜀, 用魏延建立的汉中防御线, 绰绰有余. 蜀汉灭亡, 很大程度也是由于姜维自毁长城的缘故(废黜了魏延建立的汉中九镇).

如果要主动灭魏, 需要的是奇... 稳 ... [/quote]
是因为再无魏延这等才能之人,加之军力不及,不得不放弃!

2006-5-12 18:50 孙武子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5-8-30 16:30 发表

诸葛亮应该是争取在曹真,张合主力到达之前,一举夺取关中。

虽说马谡脑子是进水了,不过街亭之战要换别人,对付张合也一样凶多吉少。诸葛亮要是用兵高手,根本就不应该让张合军队出现。 [/quote]
用王平就好多了,历史上张郃就攻过王平,结果没打下来。

2006-5-12 19:10 zmgo
王平比较厉害的,可能真的可以挡住张郃。想想兴势之役,王平悍拒曹爽。

2006-5-12 19:24 孙武子
当年的陈寿版《诸葛亮集》已佚,今本《诸葛亮集》是清朝张澍把许多地方有关诸葛亮的事情合在一起编的,所以,《后出师表》陈版《诸葛亮集》没载,而张澍参考了张俨的《默记》,加了上去。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