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战国时期一些小国是如何灭亡的?


2005-8-26 10:33 溫侯
以我所知,中山国是被赵国所吞
号称五千乘之劲宋是在齐闵王时期被齐所灭,後乐毅伐齐时,国土又被楚,魏瓜分
鲁国呢..?在下不是太清楚
卫国反而因为太弱,一直没国家有兴趣攻打...直到秦统一六国时,还存在.後被纳入郡县..
越王在楚怀王时被楚国所灭
邹候国,在下不清楚
巴,蜀国是秦昭王时被司马错所灭...

还有没有详细一点的资料,请补充

2005-8-26 14:32 姚亚
[quote]原帖由[i]溫侯[/i]于2005-08-26, 10:33:07发表
以我所知,中山国是被赵国所吞
号称五千乘之劲宋是在齐闵王时期被齐所灭,後来国土又被楚所占
鲁国呢..?在下不是太清楚
卫国反而因为太弱,一直没国家有兴趣攻打...直到秦统一六国时,还存在.後被纳入郡县..
越王在楚怀王时被楚国所灭
邹候国,在下不清楚
巴,蜀国是秦昭王时被司马错所灭...

还有没有详细一点的资料,请补充 [/quote]
鲁顷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灭鲁。顷公亡,迁于下邑,为家人,鲁绝祠。顷公卒于柯。

2005-8-26 14:37 姚亚
公孙缰言霸说于曹伯。十四年,曹伯从之,乃背晋干宋,宋景公伐之,晋人不救。十五年,宋灭曹,执曹伯阳及公孙僵以归而杀之。曹遂绝其祠。

2005-8-26 14:46 姚亚
侯齐四年,楚惠王灭蔡。    抿公十五年,楚惠王灭陈。  郑君乙立二十一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

2005-8-26 15:02 fengxv
[quote]原帖由[i]溫侯[/i]于2005-08-26, 10:33:07发表
卫国反而因为太弱,一直没国家有兴趣攻打...直到秦统一六国时,还存在.後被纳入郡县..
[/quote]
这个好像新研究出来,是因为司马迁年表编错造成的误会,其实卫国早就被灭了。

去找些相关资料,应该不难查到这些小国是如何灭亡的。

另外,“战国时期一些小国”包括哪些呢? 除七雄以外的?

2005-8-26 15:21 jmc0626
邹被鲁所灭

2005-8-26 15:34 溫侯
[quote]原帖由[i]fengxv[/i]于2005-08-26, 15:02:24发表
[quote]原帖由[i]温侯[/i]于2005-08-26, 10:33:07发表
卫国反而因为太弱,一直没国家有兴趣攻打...直到秦统一六国时,还存在.後被纳入郡县..
[/quote]
这个好像新研究出来,是因为司马迁年表编错造成的误会,其实卫国早就被灭了。

去找些相关资料,应该不难查到这些小国是如何灭亡的。

另外,“战国时期一些小国”包括哪些呢? 除七雄以外的? [/quote]
[code]去找些相关资料,应该不难查到这些小国是如何灭亡的。[/code]

我看过..不过也太乱了
有时侯一些小国刚被灭,但不久又可复国的...太多了

2005-8-26 15:58 赢任好
[quote]原帖由[i]fengxv[/i]于2005-08-26, 15:02:24发表
[quote]原帖由[i]溫侯[/i]于2005-08-26, 10:33:07发表
卫国反而因为太弱,一直没国家有兴趣攻打...直到秦统一六国时,还存在.後被纳入郡县..
[/quote]
这个好像新研究出来,是因为司马迁年表编错造成的误会,其实卫国早就被灭了。

去找些相关资料,应该不难查到这些小国是如何灭亡的。

另外,“战国时期一些小国”包括哪些呢? 除七雄以外的? [/quote]
始皇帝灭六国一统天下,四海唯予一人。独设卫君为附庸,其管内用诸侯之礼,位在诸大臣上,与皇子同。始皇帝没,二世元年,废卫君角为庶人,卫亡。
  “战国时期一些小国”——越,鲁,宋,郑,卫,中山,还有周(东周)

2005-8-26 16:20 当阳侯杜元凯
小国的兴亡数不过来。西周分封了一千七八百诸侯,到了春秋还有一千二,到了战国初期不到二十。谁数得清楚这一千七八百诸侯的兴亡啊。

2005-8-26 16:36 溫侯
我只是指一些比较出名的....
而且是战国时期..不是春秋......
春秋更加混乱

2005-8-26 16:37 当阳侯杜元凯
我的意思是,就是按照惯性也该亡了。

2005-8-26 17:37 实干司马
[quote]原帖由[i]jmc0626[/i]于2005-08-26, 15:21:42发表
邹被鲁所灭 [/quote]
纠错,邹灭于楚。

滕灭于宋

中山灭先于魏,后复国,最后灭于赵。

2005-8-26 18:29 fengxv
[quote]原帖由[i]赢任好[/i]于2005-08-26, 15:58:11发表
始皇帝灭六国一统天下,四海唯予一人。独设卫君为附庸,其管内用诸侯之礼,位在诸大臣上,与皇子同。始皇帝没,二世元年,废卫君角为庶人,卫亡。 [/quote]
敢问出处?

2005-8-28 07:12 赢任好
[quote]原帖由[i]fengxv[/i]于2005-08-26, 18:29:19发表
敢问出处? [/quote]
中国通史

2005-8-28 13:45 檀道济
春秋战国时的一些小国都是周灭商后分封的,建议去看一下《封神演义》,在最后的章回里,可能会有介绍。

2006-2-2 14:19 私掠者
中山国先是被魏国乐羊子灭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又复国了,最后是被赵国所吞并!

2006-2-2 18:11 小行者
春秋,弑君36  灭国52

祸起萧墙不是盖的。

2006-2-2 18:20 慕容十二郎
[quote]原帖由[i]私掠者[/i]于2006-02-02, 14:19:03发表
中山国先是被魏国乐羊子灭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又复国了,最后是被赵国所吞并! [/quote]
中山不是周君分封的,夷狄之屬也

2006-2-2 18:28 广成子
昨天去博物馆才发现,原来在战国时期,我们扬州也出现过一个极小的国家——邗国(又叫干国),属于吴越文明系统,臣民基本上是蛮子。
邗国人擅长冶炼兵器,尤擅铸剑。后来吴国势力北扩,顺手把邗国给灭了,将大批的邗匠掳到吴国去当铸奴,结果大大地提高了吴国的兵器冶炼水平,为后世吴国的霸业奠定了前提基础。
据博物馆的介绍说:“邗国的冶铸工匠被称为干将,后世成了铸剑名手的代名词。”又云“后世将邗人造的戈称为干戈,后世几乎成了武器甚至战争的代名词。”

2006-2-2 18:44 慕容十二郎
[quote]原帖由[i]广成子[/i]于2006-02-02, 18:28:13发表
昨天去博物馆才发现,原来在战国时期,我们扬州也出现过一个极小的国家——邗国(又叫干国),属于吴越文明系统,臣民基本上是蛮子。
邗国人擅长冶炼兵器,尤擅铸剑。后来吴国势力北扩,顺手把邗国给灭了,将大批的邗匠掳到吴国去当铸奴,结果大大地提高了吴国的兵器冶炼水平,为后世吴国的霸业奠定了前提基础。
据博物馆的介绍说:“邗国的冶铸工匠被称为干将,后世成了铸剑名手的代名词。”又云“后世将邗人造的戈称为干戈,后世几乎成了武器甚至战争的代名词。” [/quote]
大動干戈
拼音dà dòng gān gē
释义 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来源《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006-3-13 16:34 ironsov
敢问晋君是公还是侯?

2006-3-13 16:55 apes
还是卫国牛,仗着人才多,居然撑到了战国时代。

另外我很想知道春秋初期,南方第一大国随国的灭亡历史。

2006-3-13 17:00 夏侯雅伯
[quote]原帖由[i]ironsov[/i]于2006-03-13, 16:34:02发表
敢问晋君是公还是侯? [/quote]
侯爵,自献公起虽称公:献公、惠公、文公,但是《左传》和《史记》中有关记载还是用晋侯而没有出现过晋公,如“五年春,[color=red]晋文公[/color]欲伐曹,假道於卫,卫人弗许。还自河南度,侵曹,伐卫。正月,取五鹿。二月,[color=red]晋侯[/color]、齐侯盟于敛盂。”  城濮之战后“初,郑助楚,楚败,惧,使人请盟[color=red]晋侯[/color]。[color=red]晋侯[/color]与郑伯盟。”《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2006-3-13 17:15 夏侯雅伯
[quote]原帖由[i]apes[/i]于2006-03-13, 16:55:25发表
还是卫国牛,仗着人才多,居然撑到了战国时代。

另外我很想知道春秋初期,南方第一大国随国的灭亡历史。 [/quote]
随国在大国夹缝中一直熬到了战国时期,楚武王两伐随侯,并没有灭其国,反倒是吴国攻破郢都的时候,随侯还收留了流亡到此的楚昭王,何时灭亡的并没有找到记载,大概是在白起破楚的时候吧

2006-3-13 20:54 apes
[quote]原帖由[i]夏侯雅伯[/i]于2006-03-13, 17:15:48发表
[quote]原帖由[i]apes[/i]于2006-03-13, 16:55:25发表
还是卫国牛,仗着人才多,居然撑到了战国时代。

另外我很想知道春秋初期,南方第一大国随国的灭亡历史。 [/quote]
随国在大国夹缝中一直熬到了战国时期,楚武王两伐随侯,并没有灭其国,反倒是吴国攻破郢都的时候,随侯还收留了流亡到此的楚昭王,何时灭亡的并没有找到记载,大概是在白起破楚的时候吧 [/quote]
随国既然能撑到战国时期,不知为啥,《战国策》里没有关于随国的记载。

2006-3-13 22:56 关内侯
战国时期的郑国是被韩国灭掉的。。。

不过这个韩国也真太菜了点,一连死了N多的国君才终于灭掉了郑国,难怪后来成了七雄里最不雄的国家~

2006-3-13 23:03 实干司马
[quote]原帖由[i]关内侯[/i]于2006-03-13, 22:56:55发表
战国时期的郑国是被韩国灭掉的。。。

不过这个韩国也真太菜了点,一连死了N多的国君才终于灭掉了郑国,难怪后来成了七雄里最不雄的国家~ [/quote]
韩国是很菜啊,刚建国不久一开始伐郑就打败仗被俘虏太子,后来打很多次才灭郑的。

灭了郑,韩国成为七雄之一才勉强够格。

2006-3-14 02:01 天宫公主
郑国很弱么? 在春秋时期怎么也应该和宋是一个重量级的吧? 齐的实力强于韩国, 为灭宋国还要纠集诸侯, 最后灭亡了自己. 这才是滑天下之大稽啊~~~

2006-3-17 15:17 寂寞的烟
呵呵 扯远了  我一直觉得 郑庄公很厉害
随国好像是被楚灭的

2006-3-17 22:57 关内侯
楼主你讨论的不是战国时期吗?

郑国在战国时期明显没春秋时期牛~基本上也就一附庸小国

2006-3-19 15:25 伟君子
[quote]原帖由 [i]寂寞的烟[/i] 于 2006-3-17 15:17 发表
呵呵 扯远了  我一直觉得 郑庄公很厉害
随国好像是被楚灭的 [/quote]
英国如郑,就是一开始牛了点,之后就不行了。

2006-3-19 16:19 zhangjf
[quote]原帖由 [i]寂寞的烟[/i] 于 2006-3-17 15:17 发表
呵呵 扯远了  我一直觉得 郑庄公很厉害
随国好像是被楚灭的 [/quote]
春秋时期也就庄公时NB,后面也不行了。。
不过庄公真是一代枭雄,只是诡诈太多,而且没有好的外部形势(例如强楚,北戎),因此成不了霸主。。

2006-3-20 14:54 夏侯雅伯
只能說鄭莊的戰略眼光不行,霸了河南這塊地方,看上去威風,可是發展空間完全沒有,撇開三晉不說,秦楚齊燕哪個不是向周邊少數民族奪來的土地

2006-3-20 15:32 fredghl
[quote]原帖由 [i]夏侯雅伯[/i] 于 2006-3-20 14:54 发表
只能說鄭莊的戰略眼光不行,霸了河南這塊地方,看上去威風,可是發展空間完全沒有,撇開三晉不說,秦楚齊燕哪個不是向周邊少數民族奪來的土地 [/quote]

这也不能怪郑庄公啊,这是封地位置不好。
当初分封的时候都把河南那些相对富裕的地方分给了姬姓宗室,而把周边边远地区封给了异姓功臣,没想到倒是边远地区较易发展,结果都变成了强国,而姬姓诸国由于没有发展余地,倒成了那些大国的附庸。

2006-3-21 20:55 凝雪幻
[quote]原帖由 [i]广成子[/i] 于 2006-2-2 18:28 发表
昨天去博物馆才发现,原来在战国时期,我们扬州也出现过一个极小的国家——邗国(又叫干国),属于吴越文明系统,臣民基本上是蛮子。
邗国人擅长冶炼兵器,尤擅铸剑。后来吴国势力北扩,顺手把邗国给灭了,将大批 ... [/quote]

偶们坛子里就差点出现一位邗国公主。。

邗国公主,
正确发音-》韩国公主
错误发音-》坩锅公主:lol

2006-3-21 21:07 yedeyao
[quote]原帖由 [i]凝雪幻[/i] 于 2006-3-21 20:55 发表


偶们坛子里就差点出现一位邗国公主。。

邗国公主,
正确发音-》韩国公主
错误发音-》坩锅公主:lol [/quote]


[img]http://dx.xycq.net/photo/albums/userpics/10291/1381651373135B14AF12E030759D8B43.GIF[/img]谢谢公主大人提示  我一直以为念坩锅公主

2006-3-21 21:20 良少侠
[quote]原帖由 [i]当阳侯杜元凯[/i] 于 2005-8-26 16:20 发表
小国的兴亡数不过来。西周分封了一千七八百诸侯,到了春秋还有一千二,到了战国初期不到二十。谁数得清楚这一千七八百诸侯的兴亡啊。 [/quote]
哇~!原来这么乱的啊???不说还真的不知这么多啊~

2006-3-22 08:44 捕风捉影
秦征晋,结果半路班师,还要顺手灭滑……:L恐怕无数小国就是这样顺手被大国干掉而不留于史

2006-3-22 15:39 继续蔓延
那时的小国实在是太多了

2006-3-23 15:48 小陆伯言
韩灭郑.

2006-11-13 20:50 超越自我
mnn

秦殇之扶苏

父王有个妃子,名叫舞妃,她住在舞阳殿。后宫所有嫔妃的宫殿都只能命名为宫,但就因为她皱着眉说要舞阳殿。从此,宫中多了一座独一无二的舞阳殿。
  舞妃很美,但她却是残缺的,她的左手的残缺映衬着她苍白的脸下,有一种奇特的和谐。
  舞妃的儿子叫做胡亥,我很喜欢他,虽然打小,他就那么的害羞,他的脸秀丽得像个女孩,时常见他躲在母亲的身后,偷偷的伸出小脑袋看着接近自己的人和物。但这样一个害羞的孩子是那么讨人喜欢,连一向喜不形于色的父王,见了他,都是眉开眼笑。我好想知道为什么父王如此喜爱于他,所以我经常去找他玩,而且,只有在舞阳殿,我才可以时时见到父王。
  舞妃,听说她的名字就叫舞阳,听说她是已亡燕国的公主,听说她曾经刺杀过父王,听说…听说过好多关于她的故事,像是传奇般吸引着我。
  那年,宫内流行天花,这种谈之色变的恶疾,传染了我和胡亥,我们被安置在舞阳殿,因为舞妃幼时患过此病,已有免疫,我二人由她照顾再合适不过。
  舞阳殿外,有株飘扬的桃花树,那一大片绚丽的红,像是绯红的云,极艳。我曾经问过胡亥关于那株桃花树的事,可是,当我提起时,胡亥那秀气的脸上露出的竟然是忌妒,他竟在忌妒着那桃花树,我诧异,可当我看到依在窗下的舞妃,注视着窗外的那株桃花树时,她专注的眼神,已是痴迷,我随着她的眼光,也落在桃花树上,眼神交会时,心中泛起了酸酸的情绪,我猛然觉醒,忌妒的情绪也已经深入我心。
  有时候月色越过窗上轻纱投下朦胧的光,也映照着窗前的影子,那身形是如此的熟悉,她的目光散乱,喃喃自语,“丹,看我的衣裙,美吗?你最爱我穿红色的衣衫。”说着,她轻旋身体,那异国上贡,名师织就的绮色,是月色下绽放美艳的夜花。柔和的月光映衬在她的脸上,微蹙的眉心泛着一丝梦魇的光华。我心中微微叹息,也迷离的莫名的同情着父王。
  病中的孩子较之常人尤其脆弱,胡亥经常痛得哇哇大叫,身为母亲的舞妃虽然宽慰着他,温柔细语,却不自觉的让我感受到疏离,疏离,这无法逾越的距离如此鲜明,让我这个旁观者也心寒。然而,胡亥却十分的依恋她,尽管他容不得母亲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片刻,容不得她来照顾我这个近在咫尺的哥哥,尽管他万分不愿,尽管他自小被父王宠爱,但他不敢吵闹,更甚于,舞妃只要露出了半点不悦,胡亥便会十分的小心,去做个乖巧的孩子,去讨好他的母亲。
  病痛的一天天消失,我也一天天的了解她们母子之间那种奇怪的关系,亲近却远离,温柔却客气,早已失去母亲的我无法了解,却也无法认同。
  病终有好的一天,但好的一天,却来了更大的急风暴雨。
  不知从哪来了个女人,说她才是胡亥的亲生母亲。
  当小太监告诉我时,我急急随他来到正殿,那女人已经被人捆绑起来,只听得小太监在自语着,“这女人真厉害,单枪匹马也能闯进宫来。”我心中冷笑,只怕是有人指使的,就算舞妃母子之间再隔阂,也决不可能不是亲生的,否则父王怎会如些疼爱胡亥。
  殿上,那女人声泪俱下,她诉说着,她如何十月怀胎有了胡亥,舞妃又是如何强夺人子,借着皇子当上皇妃。
  一阵风起,舞妃已经来到面前,她冷冷的看着那女人,眼光冰冷,让那女人闭了口。
  舞妃冷冷的眼,却有着怜悯与不忍,她转过身,吩咐左右将那女人送出宫。那女人一听,眼神一下子变得狂乱,她大呼,“我要见皇帝,我要说出一切。”
  父王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拉下去,斩。”
  我的心咯噔,为什么?父王根本就不过问此事,难道,他早已知道?
  舞妃抬起头,“赢政,放了她。”
  第一次,我看到父王连看都不看舞妃,他只有一个字,“斩”
  没有人能违拗,父王一向令出如山。
  舞妃一动未动,父王也僵在殿上,直到他们发觉胡亥的身影,胡亥的脸上挂满了泪珠,一转身,已经放声大哭,却被父王拉了过来,父王满脸的慈爱,哄着胡亥,他告诉胡亥,他只有舞妃一个母亲,但当胡亥用满是眼泪的双眼乞求着舞妃的回应时,舞妃却避开他的眼神,她眼中那种抽筋碎骨的疼痛全落在我的眼底,她在逃避着什么?逃避着胡亥、逃避着父王,或者她也在逃避自己?我不明白,她和父王的故事永远是我不能触碰到的伤疤,揭开,只能让大家都鲜血淋漓、肉肤难全。
  从那以后,原本羞涩的胡亥更加不理睬人,原本可以说上话的我也已经完全不搭理,只是闷闷的一个人,玩着属于他自己的游戏,只有舞妃偶尔的温语让他能笑上一笑,可这也是很少的,因为从那以后,原来笑容就少的舞妃变得更加沉默,没有人了解她心底在想些什么,更或许,她只是简单的认为,不该夺走胡亥的母亲。
  冬去春来,桃花树如往年一般灿烂,父王带我们一起去狩猎,舞妃跟随而行,猎场里,舞妃如红颜巾帼一般,一身火焰般的颜色,纵马跟随,难得的,她露出笑容,从她喉中,绽放出清脆如银铃的笑声,她依在父王身边,就如同已经跟随了一生一世,倘若有这么一个女人,能够这样紧紧跟随一生一世,是多么幸福又快乐的事呢?看着她,我不禁觉得,她本就应该随父王征杀四处,战平八方,也许,这才是她应有的归宿。
  可是,那样一个快乐的日子,因为一个刺客的出现而打破,想进这猎场并不是太困难的事,但素日里,众多的护卫在父王身边,刺客根本难近其身,今天是个例外,因为父王知道舞妃是不喜欢人跟着的,所以伴随身边的只有我、胡亥,但那个女子武艺差得很,根本不是对手,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她的脸,从来没见过舞妃的脸变得煞白,如一池死水被打破,她拉住了父王,求他饶了那女子。但,脸色更难看的是父王,我望着那女子的脸,如胡亥一般的清雅秀丽,但眼角不和谐的仇恨,随之颤动。
  那女子不仅对父王满腔恨意,甚至于对舞妃也是恨意颇深,被缚的她什么话没有,只用那双美丽的眼瞪着舞妃,满眼的怒火在燃烧。我奇异的感觉,那女子与舞妃多么相像。
  我看到舞妃怔怔的看着那女子,忽然轻笑起来,她低低的声音,“看到你才觉得丹的脸变得清晰起来,好久了啊,我都快忘了丹的样子。”她的手想要轻拂那女子的脸,却被那女子愤愤的闪过,舞妃忽然又笑了,她解开了那女子的绳索,独自走出,窗外春雨绵绵,她凝神注视着那桃花树,无边的雨幕,她的注视已经迷失,却大笑起来,我听到她的狂呼,丹、丹、丹,你听到了吗?丹…你在哪?她的笑声疯狂,一时间,我心中闪过的念头竟是她疯了,却又见她如玉的双颊滑落泪水,她仍是笑着却又流着泪,连那女子都似呆了。舞妃的双眼闪烁,漆黑的长发被雨打湿,异样的飞舞,桃花树下,她已经陷入了梦境。
  父王的眼光悲悯,他的步伐沉重,他拥住了舞妃,那么的用力,猛然被抓住的舞妃,看到了父王,她的笑已停,泪却禁不住簌簌流落,她眼中疼痛深切却无助,她的双手从空中坠落,濒死求救,“赢政,让我忘了丹吧,我不要再记着他了,我好累,让我忘了他吧。”那女子尖锐的声音如刮刀擦过利器,声声刺耳,“舞阳,你忘不了我父亲,你欠他了,你这辈子都还不了。”凭空一道划破长空,照亮了一颗死死喘息人间的心,舞阳不堪一击,她一病不起。
  那样一个张扬任性的女人,在病中,仍是肆意的,她不吃药、不见御医,甚至于连胡亥的乞求都不顾,都不愿接受,短短的几天,她已经形影相吊。
  那女子再也没有恨意,也许天生中的血脉相连,让她也已经融化,她认了舞妃这个姑姑,为舞妃眼中无人能忍的那份绝望,但这救不了舞妃,也许数年心灵的难以取舍,拉锯之间,早让她心力憔悴,她已经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父王的怜惜与深情,是毒素,日久,早已侵蚀她的每根神经;胡亥孩童的依恋,是蜜糖,月积,早已渗入她每寸肌肤,但对燕丹的承诺是这世间最残酷的铭刻,早在她心上,抹不去。
  往昔的梦想与现实的温情都让她痛苦,她逃避的,但逃不了。
  有些东西,是过了数年我才想通的,那个年岁里,我并不了解这些,但那十数年的过去,我才感觉到那些无奈。




:wacko::wacko:

2006-11-13 20:55 超越自我
哈哈

赵国灭亡〗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卒,子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悼襄王昏庸,废有德行的太子赵嘉,而立素无德行的赵迁为太子。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卒,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

公元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李牧为赵杰出的将军,曾经于公元前233年大败秦军于肥(今河北卢龙),因功而封武安君。秦将素畏李牧,于是使反间计,用重金收买赵幽缪王身边的宠臣郭开,郭开于是造谣说李牧与司马尚想谋反。幽缪王赵迁自幼昏庸,素无德行,听了谣言不加分析,就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并且杀死李牧。秦军闻李牧已死,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破赵,一仗就杀了赵葱。秦军长驱直人,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将其流放到河南房陵。赵国大臣共立赵嘉为代王,都于代城(今河北蔚县西南)。代三六年(公元前222年),秦军进军代城。代王嘉降秦,赵国亡。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睢“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参见长平之战)。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问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蔺相如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赵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人。
长平之战后,秦国趁势包围赵都邯郸(参见邯郸之战),持续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窃取兵符相救得以不灭,但国力已大减。
燕以赵大伤于长平,以丞相栗腹为将,针对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状况,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举兵攻赵。赵使廉颇为将,指挥了著名的鄗代之战。他将全军分为两路,一路由乐乘率领直趋代地,抗击西路燕军,一路亲自率领,迎战燕军主力于鄗城(今河北柏乡县北)。廉颇指挥为保卫乡土而同仇敌忾的赵军,采取集中兵力打敌正面的战法,首战告捷,挫敌兵锋,打掉了燕军的嚣张气焰。接着,他率领赵军大败燕军主力,阵斩栗腹。燕军主帅被斩,惊慌溃退。廉颇抓住燕军败退之机,立命赵军乘胜追击,长驱500里,于前250年进围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国危在旦夕,只好答应赵国提出的割让5城等全部要求,向赵国求和。廉颇因功封信平君,为相国。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前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笼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说明赵国国力又有恢复。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等到再被重用当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上来。廉颇很是感慨,要他们退去,门客告诉他:这没什么奇怪。现在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买卖常理。又有什么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参见秦灭赵之战)。
廉颇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长300米,西临淮河,南北东三面环山,一代风流领山川之胜,英风浩气激荡千秋。

2006-11-13 21:09 颖颖
[quote]原帖由 [i]fengxv[/i] 于 2005-8-26 15:02 发表

这个好像新研究出来,是因为司马迁年表编错造成的误会,其实卫国早就被灭了。

去找些相关资料,应该不难查到这些小国是如何灭亡的。

另外,“战国时期一些小国”包括哪些呢? 除七雄以外的? [/quote]

荆轲不就是卫国人么?可见卫国当时应该还没灭亡。

2006-11-30 06:01 古漢魂
[quote]
荆轲不就是卫国人么?可见卫国当时应该还没灭亡。
[/quote]

有趣有趣!说出了最有趣的事。

卫是秦二世灭的,但没动过军队,是废卫君。

是"君",不是公侯伯子男。

[[i] 本帖最后由 古漢魂 于 2006-11-30 06:03 编辑 [/i]]

2006-12-2 19:30 平原君
战国初期,郑国处于楚、魏、韩三国之间,为三国争夺对象。公元前375年,三国正在榆光交战之际,韩国派兵攻郑,郑军溃败,国亡。韩国迁都于郑。

2006-12-2 20:17 阿巽
[quote]原帖由 [i]古漢魂[/i] 于 2006-11-30 06:01 发表


有趣有趣!说出了最有趣的事。

卫是秦二世灭的,但没动过军队,是废卫君。

是"君",不是公侯伯子男。 [/quote]
君应该也是一种爵位,在战国末期诸侯纷纷称王后就没有公侯伯子男爵划分了——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不都是称“君”嘛,成周最后也只剩下东周君

2006-12-2 20:28 伟君子
中山国被魏乐羊子灭,后复国,最终被赵灭,俺家世仇呀:doubt:

2006-12-2 21:23 中庸
[quote]原帖由 [i]伟君子[/i] 于 2006-12-2 20:28 发表
中山国被魏乐羊子灭,后复国,最终被赵灭,俺家世仇呀:doubt: [/quote]
伟兄是中山国后裔?
这个世仇可不好报啊!他们赵国的后裔可不少!

2006-12-3 06:57 古漢魂
[quote]
君应该也是一种爵位,在战国末期诸侯纷纷称王后就没有公侯伯子男爵划分了——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不都是称“君”嘛,成周最后也只剩下东周君
[/quote]

按记忆,秦攻卫,打进卫都,把卫土全占。再把卫国君主迁往别地。趣的是

1. 并无废卫国君主。

2. 卫国君主为求生存自贬爵位,但仍非庶人。

3. 似乎秦便把卫"忘"了,不是"亡"了。始皇帝登基时卫君仍在。秦统一天下时卫国按理仍在,但并无国土。

4. 二世登基时匆匆废卫君,似乎是突然发现了卫。

古某曾考究过,但细节忘了,有兴趣的朋友可再考究一下。

1. 何年占卫土?

2. 卫君迁往何地?

3. 卫本为公,卫君自贬为什么?

至于爵位,乃周天子的爵位,周天子无地位时爵位是虚的。秦灭周后爵位更无意义。

"君"爵是诸候国内所封,比公侯伯子男更不及,诸候便是公侯伯子男,是天子封的,不是诸候能封的。四公子的君便是"君"爵,但东周君不是"君"爵。

2006-12-3 08:43 南宫未明
东周君的君指的是国君不是君爵吧.

2006-12-3 11:55 阿巽
[quote]原帖由 [i]南宫未明[/i] 于 2006-12-3 08:43 发表
东周君的君指的是国君不是君爵吧. [/quote]
周朝的末代天子应该是赧王,这时候的由周王直属领地分裂出来的东周西周与诸侯国性质差不多,甚至更低,与通常说的分为春秋战国的东周不是同一概念

另外,当时诸侯国纷纷僭位称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了,不存在比周的封爵低的问题

[quote]古文字材料所见战国时代各国的封君爵位,是“君”、“侯”二等制,“侯”高于“君”,《卫康叔世家》记载战国之卫国两次贬号,先由“公”贬为“侯”,再贬为“君”。《汉书·诸侯王表叙》“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韦昭曰:“汉封功臣,大者王,小者侯也。”汉代由于国家最高统治者称“帝”,其下所封建的二等爵中的“王”,就相当于战国之“侯”,而汉代的“侯”就相当于战国之“君”。由此可见,汉代二等爵制跟战国封建的二等爵制有承袭关系。详见另文。[/quote]

[[i] 本帖最后由 阿巽 于 2006-12-3 11:57 编辑 [/i]]

2006-12-3 14:10 伟君子
[quote]原帖由 [i]中庸[/i] 于 2006-12-2 21:23 发表

伟兄是中山国后裔?
这个世仇可不好报啊!他们赵国的后裔可不少! [/quote]

我那有什么心情报仇呀!

只不过受某网站思想的影响,把祖先与世仇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位置而已!:titter:

2006-12-8 14:49 当阳侯杜元凯
周分封天下时,一千七八百诸侯国,到了春秋初期还剩下一千二,到了战国初期还剩下十几个,保持周分封时血统的只有秦,楚,燕,卫四家。这些小诸侯国的兴衰,谁数得过来呢。

2006-12-8 15:05 gsyzj
大多数小国都是在大国之间相关战争时,随便给灭了的

2006-12-8 15:11 KYOKO
鲁国是比较大的诸侯国了
被哪国灭的/

2006-12-10 13:52 伟君子
看了下史记楚世家,楚灭了不少国家,什么六、蓼、英、蔡,大概都是他灭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