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8-22 20:11
格瓦拉
小时候常听老人言每年的阴历五月十三这天都会下雨,这是关公往人间倒下的磨刀水;所以常常留意这一天是否真的会下雨,结果真的很灵验,几乎在这一天都会天降甘露,即使现在环境变坏了或在干旱的时候,在这一天的前后还是致少会下一场雨水的。不过今年蒙关老爷抬爱,近日在俺这地方多倒了一些磨刀水,结果到处洪涝和塌方,伤亡了好几个。
在中国的每个地方,几乎都有文庙和武庙,文庙中的孔夫子是读书人启蒙第一课必须祭拜的祖师爷,而武庙却是除了军人崇拜外,更多的是得到老百姓的崇信。由于关羽被历代帝王一路由侯王追封到大帝,又因为他的忠勇信义的品格,不仅是军人必需的品格,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渴望有这种人品才可靠。加上其武艺高强,那一把青龙偃月刀剁敌人的脑袋像切西瓜似的,老百姓更是把降妖除魔升官发财的重任寄托在他的身上,所以关羽不仅是武圣人,更由于他得到广大老百姓的拥戴,为了扩大统一战线,中国的传统宗教都把他当着发展争取的对象,封为他的护法神,倒是把他主要作为军人榜样的作用忽略了,成了黑社会中拜把子的见证人和庇护神,变成了对老大的忠诚对兄弟义气宁可舍去自己的生命,对敌人无情地挥舞青龙偃月刀的榜样。
关老爷与孔夫子相比,儒家的思想除了一些历史局限性的陈腐东西外,至今仍闪耀着伟大的正确的光荣的万丈光芒,如果儒家思想是钙的话,如今的中国人普遍缺的就是骨子里的这东西,中国人的素质从何而来?不仅仅是遵章守法、高学历高涵养,也得有个儒家智仁勇的硬骨头才对,我想要补钙就要从关军爷武士的气慨补起吧。因为他的文化理念更朴素更实用也更好理解,不用掉书袋。
作为树立军人的榜样,历代统治都更注重的是军队对自己的忠诚,和战斗的勇敢。忽略了对世界军事思想有巨大贡献的人如孙武吴起,创造性的战例足以标炳军事史册的人如孙髌的围魏救赵、韩信的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那些人才是真真正正的大军事家啊,然而他们却没有得到武圣的荣誉却是为何?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为人处世不合乎统治者的要求,孙武乃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在吴国显得片甲只鳞后就剩下那一部影响后世兵家的《孙子兵法》了,从此以后不知所终,只管自己全身而退,不去为主公鞠躬尽瘁。吴起杀妻求将给人有奶就是娘的印象,韩信更是落得谋反的罪名而遭杀身之祸,这些人从才华上来说都是顶尖的将才,而为人却不如能杀身成仁无怨无悔的将士更合统治者的要求和切身利益。
关羽最辉煌的战例就是水淹七军,然而接着就败走麦城,被俘不屈而死,使原有的战果化为灰烬。而他真正的让老百姓敬为天人的还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诛颜良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等等出尽风头的个人英雄主义。青龙刀赤兔马、丹凤眼卧蚕眉、枣红脸五昝须,成为永远的英雄形象。故当王朝走向衰弱时期,统治者就希望有这样的将领以供驱使,也为麾下的将士们树立一个精神榜样,故把关军爷提拔到了和他们自己一样的地位——帝王:“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同时另外一个将军也被统治者看好,他就是岳飞。岳飞的战绩也同样不如孙吴等人,但他却也成就了武圣这一称谓。而岳飞的个人悲剧其实也就是封建时代中国军人的悲剧。
从中国处于分裂状态的时代,总是军人起事篡位居多。如南北朝与五代十国时代,特别是盛唐转衰的直接的导火线就是边将权力过重,行政与军事不分,一旦中央无法控制地方,他们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甚至比中央更为强盛,大有取而代之之势。
宋朝的建国,也是因为军人的阴谋搞了个“陈桥兵变”,另立政府,拥立赵匡胤为皇帝,而赵匡胤本人就是一个位高权重的军队首领,看似被动的黄袍加身,实际上就是演一场戏给天下人看罢了,所以他深知“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签于军人的立场是举足轻重的,又是变乱的源头之一,所以便来个“杯酒释兵权”,在不伤感情的基础上罢去了功高震主的军事将领,从此牢牢地控制了国家军队。
立更戍法从军事制度上制约了军人,但从此也蔽端凸显,将领频繁的调动,士兵缺乏强将的带领也只是一盘散沙,须知一个将帅就是一支军队的灵魂,正所谓的将熊熊一窝的道理。故西夏人会这么说: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不似大范老子(范雍)可欺。”
宋朝从建国之初就定下了重视文治的国策,有人说是重文轻武或重文抑武,其实不尽然,从每个改革者的方案中都明确地说明要强化武备,就说明宋朝对军事的重视,只不过对军队有一套以防军事将帅功高震主权重骄逸的制度罢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也并非坏事,至少从根本上预防了军人的不稳定因素,战斗力主要还是从民心军备上得到的。北宋也出现了很多皇帝信任的名将,只是碍于制度而没有破格任用,正是这样的制度,使得终北宋之朝军人对内政的干预是微不足道的,这也为后世的军事制度起了参照的作用。
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军功显赫者除了倚重之外,更多的是防范于未然,许多将领因为猜疑被杀缕缕有之。岳飞就是最典型的一个,有人说岳飞是坚持主战迎接二圣或大将而干预内政(指建议立储)而遭杀身之祸。其实不尽然。我认为岳飞被杀主要是他是一个拔于行伍的将领,从修养和从政方面都不如文官来得滑头,一些做法自然就不如宋高宗的意愿了,虽然赵构对岳飞有识人提拔之恩,但岳飞把军队搞成家族化的所谓岳家军,正是犯了宋朝开国以来的大韪,而岳飞由于是士兵出身性格桀傲不训的一面也是掩饰不了的,如他酗酒打死军官,因被解职后几次三番的起用他时,可他却推故不出,最要命的是以他的威望可能会成为朝野主战的旗帜,这会直接威胁到主和的皇帝和丞相的地位。
也许从一开始,赵构和秦桧只是借口有人告他谋反下狱给他一个警告,最好是查出些小辫子让岳飞今后有些顾忌,但最后查无实据,只能说是“莫须有”,前面巳有军人叛乱的教训,君臣最后想到了缚虎容易纵虎难的道理,生怕岳飞出狱后会心怀怨望,做出对己不利的事来,所以只好一杀了之。制造了千古奇冤。
从明朝开始,由于岳飞的精忠报国的精神和抵御外敌的战绩配享武庙,与关羽同称为武圣。然而岳飞似乎与冤案有缘,在清朝初年又被皇帝撤出武庙,理由很简单,就是岳飞当年把皇帝的老祖宗女真人打得落花流水。
其实关羽和岳飞两位竞选武圣的话,我会投岳飞一票的,军事才华不用说了,单为从忠义来说,关羽忠的不是国家元首,而是忠于老大,因义可以不顾国家利益。而岳飞虽说忠的也是皇帝,但他忠的是国家的象征国家的元首,这是理所当然的。更重要的是他讲的义不是个人小义,而是民族大义。
作为武圣,我悲哀关羽的名不其实,但他毕竟作为一个军人能够不屈而死,也算是维护了军人的荣誉。我亦悲哀岳飞的生不逢其主,作为军人是宁肯战死沙场也不愿看到挨这背后一刀的。
2005-8-23 11:37
老顽童
关公的武圣称号就是清朝以来,历代皇帝给捧上去的,符合他们大力推广的忠君
思想而已。
2005-8-23 11:43
卫斯理
关羽做掉颜良和刮骨是事实。
2005-8-23 15:55
颠倒梦想
别的我不想多说,因为岳飞与关羽都是中国人。即便不是大家的楷模,但是,但是,至少,至少,他们不是卖国的!大家对两人的喜好以及评论都是可以理解的。
我想插一句,就是不要说“封建社会”什么什么的。因为这个词莫名其妙。什么是“封建社会”?现在史学界倾向于不用这个词(也有坚持的;当然,摆到台面上的以及做宣传的除外)。当然,我说不要用这个词,不是出于追赶学术前沿,追时髦。而是这个词实在是太过模糊,太过狭隘。
我们说什么“封建社会”的悲剧,这是什么意思?岳飞的悲剧难道真的可以这么说吗?如果可以这么说,那是什么意思?是古代社会的君臣之道的悲剧?但是那个社会不都是提倡要忠于些什么标志性的人物以及标志性的东西(中国的不说了,美国以及很多西方国家是宪法)???!!!
要忠于某些东西,自然要付出些牺牲。
另外,说岳飞用兵不如孙吴,这也是不怎么好的提法。楼主倒说说孙吴有那些非常经典的战例呢?我们以前有非常强的“崇古意识”,举个简单的例子,《雍正剑侠图》里,有一大把老英雄,什么100多的,90多的,说他们非常厉害——反正年轻人是不行的。(主角除外,但他也是30左右的了)
一些人长于著述,但是却往往并不是行动的能手。孔子与孙子有些时候就是被用来做这样的例子。(孙子的战争记录确实是不错,但是要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顶尖人物,大多数严谨、认真的军事史学者是不会认同的)
2005-8-23 19:38
boilingbao
张巡、许远都是能成为武圣的人选。
2005-8-23 21:07
大雄GG
高宗不是被金兵吓得阳痿的,是被苗刘叛军吓的
2005-8-29 13:19
冷静客观
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三国志>>
========================
既能刺又能在一瞬间斩下颜良的头颅,怕不是用的枪吧
2005-9-10 19:08
大雄GG
三国时期刀已经取代剑成为战斗用的短兵器,剑只是作为装饰品而存在
2005-9-10 20:10
Yuneunhea
[quote]原帖由[i]小马爱犬屋[/i]于2005-09-10, 19:45:58发表
武圣不过是后世给他加的封号.
其实他在当时,都不能算是第一的武将. [/quote]
那三国第一是谁?
给出充分的证据先~~~
2005-9-10 21:07
天宫公主
孙武可为武圣。
2005-9-10 21:37
青蓝
兵者轨道,武者义勇。
2005-9-10 21:52
小海
[quote]原帖由[i]冷静客观[/i]于2005-08-29, 13:19:31发表
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三国志>>
========================
既能刺又能在一瞬间斩下颜良的头颅,怕不是用的枪吧 [/quote]
短刀,汉代没有长刀.
2005-9-13 11:55
曦华
[quote]原帖由[i]冷静客观[/i]于2005-08-29, 13:19:31发表
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三国志>>
========================
既能刺又能在一瞬间斩下颜良的头颅,怕不是用的枪吧 [/quote]
这里的刺是刺杀的意思,不是拿可以刺的兵器刺,曾经看过一个历史专家的文章,说关公用的是双刀
2005-9-13 12:01
大雄GG
在马上耍双刀不是三国时期能做到的事,关羽只是有打过两把刀,并不见得是一起用,就像演义里面曹操有两把宝剑,难道他和刘备一样用双剑了?
2005-12-30 01:19
村夫
[quote]原帖由[i]Yuneunhea[/i]于2005-09-10, 20:10:10发表
[quote]原帖由[i]小马爱犬屋[/i]于2005-09-10, 19:45:58发表
武圣不过是后世给他加的封号.
其实他在当时,都不能算是第一的武将. [/quote]
那三国第一是谁?
给出充分的证据先~~~ [/quote]
三国第一是誰不知道。
反正沒人拿得出证据证明關羽是第一,那他自然不是第一了。
2005-12-30 07:49
tiger1970
在胶东,关岳被并尊在一座庙里.每年都有人去磕头.
他们可不是被当财神供.
门前的大石上还刻着这样四句话,从小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背:
"为民而死,为国而死,事成有名,事败有名."
至今思之,犹慷慨涕下!
2005-12-30 09:39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tiger1970[/i]于2005-12-30, 7:49:01发表
在胶东,关岳被并尊在一座庙里.每年都有人去磕头.
他们可不是被当财神供.
门前的大石上还刻着这样四句话,从小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背:
"为民而死,为国而死,事成有名,事败有名."
至今思之,犹慷慨涕下! [/quote]
呵呵 这16个字我怎么总看成4个字“为名而死”?
另外 二哥被咔嚓前还玩了一次诈降 虽然兵不厌诈
于其忠义之名 多少有那么一点……
2005-12-30 12:48
司徒苍月
记得中国仙人排名里面也有关羽
名字爆长,一堆前缀.............
2005-12-30 13:29
村夫
[quote]原帖由[i]BadbaT[/i]于2005-12-30, 6:13:48发表
个人认为夏侯惇的拔目啖睛比关二爷的刮骨疗伤要来的更加男人些 [/quote]
夏侯惇的是演义內容。
2005-12-30 13:34
tiger1970
是呀,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世界熙熙攘攘,无非一个为名,一个为利.
我觉得为名比为利高尚很多.至少我做不到.
如果为树一个好名声而放弃生命那就是伟大了.
谁敢说自己从来不为名,不为利?
有一个敢的吗?
再是关羽好象没有"被咔嚓前还玩了一次诈降",是孙权想收降他而已.
2005-12-30 16:53
村夫
[quote]原帖由[i]tiger1970[/i]于2005-12-30, 13:34:22发表
我觉得为名比为利高尚很多 [/quote]
此言差矣,其本质是一样的,只是每个人的性格與欲不同罷了。
打个比方说,按照九型人格中的第三型,就基本是轻利重名的。
2005-12-30 20:19
QxCxH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5-12-30, 12:39:28发表
[quote]原帖由[i]tiger1970[/i]于2005-12-30, 7:49:01发表
在胶东,关岳被并尊在一座庙里.每年都有人去磕头.
他们可不是被当财神供.
门前的大石上还刻着这样四句话,从小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背:
"为民而死,为国而死,事成有名,事败有名."
至今思之,犹慷慨涕下! [/quote]
呵呵 这16个字我怎么总看成4个字“为名而死”?
另外 二哥被咔嚓前还玩了一次诈降 虽然兵不厌诈
于其忠义之名 多少有那么一点…… [/quote]
其实“为名”也没什么丢脸的,“为利”也没什么丢脸的,但如果手段不正确才是丢脸的,什么都不为才反而觉得奇怪。为己也是正常的,那些为了人民而努力的人在发现自己的努力有所回报而高兴,这不也是为己吗?因为达成了对自己的约定,自己的目标,没有“野心”就缺失了动力吧?
说起来关羽也同样是为了有仁义之名的先主而努力吗?岳飞之所以为收复山河而努力,说不定是因为看到自己国家的人民被异族(对于那时而言,别认为我搞民族分裂)欺负,在痛心的同时咽不下这口气?岳飞一定比关羽更有资格被称为武圣?
2005-12-30 20:39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tiger1970[/i]于2005-12-30, 13:34:22发表
是呀,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世界熙熙攘攘,无非一个为名,一个为利.
我觉得为名比为利高尚很多.至少我做不到.
如果为树一个好名声而放弃生命那就是伟大了.
谁敢说自己从来不为名,不为利?
有一个敢的吗?
再是关羽好象没有"被咔嚓前还玩了一次诈降",是孙权想收降他而已. [/quote]
[quote]《吴主传》: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骑。[/quote]
[quote]《关羽传》: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color=green]蜀记曰: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臣松之按吴书: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又云“权欲活羽以敌刘、曹”,此之不然,可以绝智者之口。[/color][/quote]
[quote]《潘璋传》:权征关羽,璋与硃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璋部下司马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quote]
红脸困麦城的时候碧眼诱降于他,红脸诈降。
碧眼命潘璋截杀红脸的时候就已经定了杀心了,就地斩首,没有给红脸再降的机会。
为将为官为君 贪名 贪功 贪利 均为国家百姓之大害
相对和平时期 边将贪功起衅 朝廷握权者贪名兴师 而至两国争战 民不聊生者不乏于史
仁者戒之
2005-12-30 20:43
tiger1970
留名当留万世名.
你说的那些不是真正的"有名".是吧?
不过二爷的那一段我当时到是真的没想起来.敬受教.
2005-12-30 21:08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tiger1970[/i]于2005-12-30, 20:43:43发表
留名当留万世名.
你说的那些不是真正的"有名".是吧? [/quote]
衲子引一段金庸的文字来说明自己对“丹心”和“汗青”的看法吧:
[quote]张三丰长声吟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的两句诗,文天祥慷慨就义之时,张三丰年纪尚轻,对这位英雄丞相极是钦仰,后来常叹其时武功未成,否则必当舍命去救他出难,此刻面临生死关头,自然而然的吟了出来。他顿了一顿,又道:“说来文丞相也不免有所拘执,但求我自丹心一片,管他日后史书如何书写!”望了俞岱岩一眼,心道:“我却盼这套太极拳得能留传后世,又何尝不是和文丞相一般,顾全身后之名? 其实但教行事无愧天地,何必管他太极拳剑能不能传,武当派能不能存!” [/quote]
丹心与汗青 有时难以双全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礼贤下士时
若得当时身死 谁留青史芳名?
不惧汗青之毁 方是丹心之成
2005-12-30 23:03
tiger1970
您拿本门祖师的事情(即使是小说)来说事,我可没话说了.
那是圣人的想法.不是我们俗人的说法.石头上的那4句可是我们俗人刻的.
2006-2-2 02:14
kelvinbel
关羽不能算一个完美的将军,只是一个出色的“兄弟”而已。
2006-2-2 09:18
tiger1970
三人同心.其利断金.
可惜我们很少遇到这样的组合了.
2006-2-2 10:20
平生最爱周公瑾
[quote]原帖由[i]老顽童[/i]于2005-08-23, 11:37:13发表
关公的武圣称号就是清朝以来,历代皇帝给捧上去的,符合他们大力推广的忠君
思想而已。 [/quote]
顶一个
是满清统治者为了让大家学习忠义而树立的榜样。而关羽正好符合,三国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同样有广泛基础的隋唐、水浒,都是绿林造反的,而说岳里打的就是他们满清。自然也只能选关羽了
2006-2-3 04:31
大雄GG
关羽成为神话可不是从清开始的
2006-2-3 15:13
桔右京
不知道悲哀些什么,他当时又没称自己是武圣.
2006-2-5 21:37
赛仁贵郭盛
[quote]原帖由[i]天宫公主[/i]于2005-09-10, 21:07:04发表
孙武可为武圣。 [/quote]
都是被一本尊刘抑曹的[color=red]演义[/color]给弄的……
民众长期受“正统”思想的引导罢了。说“圣”应不仅仅看一员大将的功绩和忠义,而应当更拔高一些,看其思想理论。
但问题在于,孙武是被尊为“兵圣”的……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