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8-17 14:40
songye999
孟子曾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不敢苟同。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以曹操的方略为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得天时却赤壁战败,固然是江东孙权和刘备得地利之便,然而一时成败不足论英雄,纵观全局,曹操仍是最大的赢家(不算司马懿)。
而所谓“地利不如人和”,以当代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来看,那些大量引入人才的地区都是得地利之便,上海最初兴盛的原因在于他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贸易口岸,位置更方便和其他国家流通,所以被誉为“风水宝地”,然后人们冲着这块风水宝地就跑了过去,越聚越大,成了所谓的“大上海”。可见,地利可以吸引人才。所谓人多力量大,就可以出现拥有人和的局面。
话归原题,我要说:现在,天时可以造出地利,地利可以求得人和。
以青岛为例,之所以那么快兴起,起源于高水准的房地产人才在90年代去开发那里的地产,大家听说过“房地产绑架了银行”这句话吧?然而,为什么房产投机商去开发青岛呢,因为青岛有先天的地利优势,就是离韩国最近。可是之前为什么没人去开发呢?因为人们不认为青岛和韩国近就是优势,原来没建交,不需要和韩国往来交流。而国家下达了和韩国建交的消息之后,那么聪明人就看到了那个优势,借之发了横财。可见,我国政府要与韩国建交流通的国策才是青岛兴起的根本,中央国策也就是“天时”。
嘿嘿,那现在呢?又有哪些地方会顺国策而得地利呢?
2005-8-17 14:42
张建昭
孟子的天时指的是君权么?好象是自然因素而不是人为因素吧?
2005-8-17 14:52
songye999
呵呵,其中的关系我解释一下:得天时,又叫顺应天道,就是指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我们人类的所有大潮流,在我看来都是因自然规律而出现的。假如能掌握社会发展的动向,不就也像掌握了天道一样吗?而且我原文中的天时,不是指君权,而是国家政策,不一定是皇帝说了算,比如曹操,又比如商鞅,他们就是决定国家发展方向的潮流领导者,就是天时的掌握之人
2005-8-17 14:58
梵天丸
问楼主个问题
既然你说虽然赤壁之战曹操兵败,但在总体上因为他的天时他仍然是赢家。那我就要问了,楼住评定输赢与否是看它占有土地的多少么?那么既然他是赢家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在汉中和宛城均没有捞到什么便宜,那么它到底是在大局上赢到哪里了?如果楼主说一时成败不足以论英雄,那之后东西两线的作战失利又作何解释?
其次,孟子所说人和与楼主所说人和有很大的出入。孟子的人和是个动词而楼主所说人和为名词,又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2005-8-17 15:04
张建昭
孟子所说的天时与楼主所说的天时显然不是一码事,按自己理解的去挑孟子的错恐怕不妥。
2005-8-17 15:09
漳水枭枭
这个问题还要辩证的去看~~~~~~~
2005-8-17 15:12
songye999
嘿嘿,也难怪,我太懒,说的不清楚。
在我看来,输赢胜负,要看对国家所造福利的大小。都说曹操奸雄,那试问三国时期谁为天下百姓立功最大?而且,魏国国力无疑是最强,诸葛亮虽然几乎每战必胜,蜀国的国力却因而每况愈下,而他又没作好人才培养,只留下一个“聪明”的姜唯邯郸学步,也是空耗国力还不能全胜,战虽胜而实为负。孙权小儿,目光短浅之辈,虽靠地利保得几十年,最终统一天下还是由魏国的后辈来完成。
而孟子的人和,是大家团结的意思,我的人和是人才聚集的意思。说是动词,也是动词,说是名词,那就是人才聚集的局面。孟子的人和难道不能也看作是一种大家团结的局面吗?其实,以人而论都是动词,以局势而论都是名词。
2005-8-17 15:15
songye999
嘿嘿,可笑。我说了是“小谈治国之策, 对孟子的话的疑问,他说的有道理,但不全对”,人都难免犯狭隘的错,我也会,他也会。我只是想到了另一种可能,并与大家分享。呵呵
至于天时,还请教张兄,孟子指的是什么?
2005-8-17 15:19
梵天丸
[quote]原帖由[i]songye999[/i]于2005-08-17, 14:40:07发表
孟子曾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不敢苟同。
[/quote]
一、楼主既然不敢苟同那就应该站在孟子的时代和立场去分析问题。
二、正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曹操在赤壁失利之时,也以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战略角度看,当时已经是失败。又何谈赢家?而楼主所说政治上的贡献应另当别论,毕竟政治和军事得失有距离的。
2005-8-17 15:27
songye999
而且,我并非是在谈自己所理解孟子话的体会,而是提出与之不同的一家之言。我常想,天之道,是什么道?我相信易经里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得到天时的斗不过得地利的,以赤壁战例,固然正确。而且,孟子提出这个言论的基础就针对单独一次的胜负。而我说的是全局。就像台湾,得地利而致使当年未能解放,所以当时攻台会失败。但负隅顽抗,是挡不住历史发展的潮流的。
曹操在三国时就代表了历史新潮流的出现,击破了门阀士人的高傲与无能。而后虽然司马家又倒退到晋时的士族大阀之风,最后还是要被“无论出身”的潮流击破,刘裕是一个曹操的后继,而天下混一的潮流也还是由北魏延伸出的隋所取代,从而诞生了科举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虽然现在,科举是落后的,但在当时的意义,你们想过吗?
所以,我的看法,要站在高处看全局!
2005-8-17 15:30
songye999
嘿嘿,知道曹操所论英雄的含义吗?有浑仪天下的雄心,并能坚持到最后也不放弃,必然能成功,即使是后来人完成,余心亦得慰矣!
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愚公虽然一人力薄,却可以开创新的潮流,最终潮流必然会势不可当。嘿嘿,郑庄公小霸就是一例。
2005-8-17 15:37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songye999[/i]于2005-08-17, 15:15:58发表
至于天时,还请教张兄,孟子指的是什么? [/quote]
孟子之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如果是针对孟子的话说的,就要把他的论点看全,而不要断章取义。如果不是针对孟子,最好不要把孟子拿出来,再说自己不敢苟同。
2005-8-17 15:46
songye999
张兄请看我上面的解释。孟子的话针对的就是战争,所以他是对的,我针对的是全局,所以把他的名言拿来就不适用,因而提出自己的方法。
嘿嘿,不要舍本逐末,抓住一两句而对孟子拼命卫护,而不去看作者要说的本意。我发起本贴的目的不为孟子,而为国策。
2005-8-17 15:50
张建昭
但你既然说的[b]不敢苟同[/b],就要先理解人家的观点,而不是按自己的理解。
我没有为孟子辩护,对孟子的话根本未置可否,而是说你的驳论偷换概念,被人指出,又说不是针对孟子。
那么请问,那句“不敢苟同”的对象是谁?
2005-8-17 15:56
寒浞
[quote]原帖由[i]songye999[/i]于2005-08-17, 15:12:07发表
孙权小儿,目光短浅之辈,虽靠地利保得几十年,最终统一天下还是由魏国的后辈来完成。
[/quote]
我到认为在孙权夺取荆州之后的时间里,主战派的思想少了,武将有代表性的也少了,所以主和的思想在无形中左右了孙权,况且孙权又缺少像周瑜那样能独当一面的统帅,所以拒守江东
2005-8-17 15:56
songye999
嘿嘿,我不敢苟同的就是他针对一时战争而非全局战争。一如毛泽东的驳“速战论”
2005-8-17 16:00
张建昭
人家说的本来就是举个例子,拿一时的战争论证论点,为全篇的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供依据。你却把这句单提出来,有断章取义之嫌。
别的不说,如果你开篇时说清楚这不是完全针对孟子的,也就没这些无谓的争论了。
2005-8-17 16:01
songye999
[quote]原帖由[i]寒浞[/i]于2005-08-17, 15:56:08发表
[quote]原帖由[i]songye999[/i]于2005-08-17, 15:12:07发表
孙权小儿,目光短浅之辈,虽靠地利保得几十年,最终统一天下还是由魏国的后辈来完成。
[/quote]
我到认为在孙权夺取荆州之后的时间里,主战派的思想少了,武将有代表性的也少了,所以主和的思想在无形中左右了孙权,况且孙权又缺少像周瑜那样能独当一面的统帅,所以拒守江东 [/quote]
知道陆逊怎么死的吗?孙权自己逼死的
2005-8-17 16:05
songye999
呵呵,张兄所言有理,我刚才确实犯了断章取义的错...然则,“得道多助”之道是大众之道,不一定是引领潮流的英雄之道。
算了,不说孟子了,我只问我最初那文章里话,你们觉得如何来挖掘利用那些潜在的优势?这才是我的目的
2005-8-18 01:07
般若波罗蜜
[quote]原帖由[i]songye999[/i]于2005-08-17, 16:01:40发表
[quote]原帖由[i]寒浞[/i]于2005-08-17, 15:56:08发表
[quote]原帖由[i]songye999[/i]于2005-08-17, 15:12:07发表
孙权小儿,目光短浅之辈,虽靠地利保得几十年,最终统一天下还是由魏国的后辈来完成。
[/quote]
我到认为在孙权夺取荆州之后的时间里,主战派的思想少了,武将有代表性的也少了,所以主和的思想在无形中左右了孙权,况且孙权又缺少像周瑜那样能独当一面的统帅,所以拒守江东 [/quote]
知道陆逊怎么死的吗?孙权自己逼死的 [/quote]
如果说孙权逼死陆逊(暂且这么理解吧)就说孙权小儿~那历史上多少名君名将都是你家小儿了~可笑
2005-8-18 11:27
songye999
[quote]原帖由[i]般若波罗蜜[/i]于2005-08-18, 1:07:18发表
[quote]原帖由[i]songye999[/i]于2005-08-17, 16:01:40发表
[quote]原帖由[i]寒浞[/i]于2005-08-17, 15:56:08发表
[quote]原帖由[i]songye999[/i]于2005-08-17, 15:12:07发表
孙权小儿,目光短浅之辈,虽靠地利保得几十年,最终统一天下还是由魏国的后辈来完成。
[/quote]
我到认为在孙权夺取荆州之后的时间里,主战派的思想少了,武将有代表性的也少了,所以主和的思想在无形中左右了孙权,况且孙权又缺少像周瑜那样能独当一面的统帅,所以拒守江东 [/quote]
知道陆逊怎么死的吗?孙权自己逼死的 [/quote]
如果说孙权逼死陆逊(暂且这么理解吧)就说孙权小儿~那历史上多少名君名将都是你家小儿了~可笑 [/quote]
嘿嘿,确实可笑。那种愚蠢的行为我怒骂了又这么样?而且“孙权小儿”不是我说的,我看曹操说顺嘴了,就习惯了啦,嘿嘿
2005-8-18 16:27
秦楚荒夕
[quote]原帖由[i]songye999[/i]于2005-08-17, 14:40:07发表
孟子曾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不敢苟同。
[/quote]
我也觉得。依孟子的话来说,人和最为贵,不错,但不能用这个来衡量政治,君不见讨曹操衣带诏?君不见伏完伏后皆成土?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是不得天时,司马氏的统一中原称帝我看也不见得有人和,天时地利人和如何比较呢?无法。魏得天时,吴得地理,蜀得人和,蜀最后完成大业了吗?
2005-8-18 16:30
songye999
哎呀,知音啊!!加QQ43042302,呵呵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