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8-12 20:21
梵天丸
黄石公下邳圯上受张良《太公兵法》的故事我想已经为大家所耳熟能详了。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想在本文中是必须首先要提到的。黄石公对张良说:“读此则为帝王之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问了,为什么黄石公要把这样一本书给张良,为什么说读了此书就可以成为皇帝的老师,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皇帝的老师,黄石公是看中了张良的那些东西?笔者就从后往前一次回答这几个问题。
首先,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皇帝的老师,黄石公是看重了张良的那些东西?
留侯张良的曾祖父到父亲一共五代人都是为韩王效力的,在张良的父亲张平去世不到20年,秦国便把韩国给灭了,这时候的张良的弟弟死了,但为了报国之仇,张良没有给自己的弟弟下葬,而是用全部的资产希望能找到刺客来刺杀秦王嬴政,虽然在博浪沙误中秦王的副车,但他以国家为重,牺牲家人的精神是黄石公看重的第一点。这时我们就要问了,为什么这样的品质是能成为帝王之师的?在这里笔者认为,封建社会里,一个国家的帝王便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全部,既然国家便是这个帝王的全部,那么作为一个帝王的老师,他所重视和注意的也便是这个国家,所以一个以国家为重的人便是成为一个帝王之师的第一条。
在张良刺杀秦王之前,燕太子曾经派刺客荆轲刺秦王,有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张良两方面的过人之处。首先是它的胆略,在当时的天下里,敢刺秦王的就只有两个人,一个人就是荆轲,另一个就是张良了。其次是他的谋略。张良吸取了荆轲刺秦王中深入王宫,不易出手的的弊端,将袭击的地点定在荒郊野外,不易被人察觉,而且也不易防范,这就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道理。另外一点就是因为是在暗地里攻击,因而不易使对方找到攻击地点,一旦失手,利于逃脱。
以上三点便是笔者认为黄石公看重张良的三点过人之处,一个是凡是已大体为重,一个是他的胆略,在一个是他的谋略。
其次,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老师?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老师,尤其是帝王的老师,首要的一点便是要有耐心。打江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他是日积月累逐步接近目标的一个渐进的过程,才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耐心,他是不可能应对每一个突发局面的。张良后来为刘邦提出的火烧栈道的计策,就是要告诉刘邦要耐心的等待,等待时机的来临。说到这里那么黄石公是如何来考察张良的耐心的呢?张良为了取得黄石公的《太公兵法》总共用了15天的时间,在这十五天中,黄石公每每以迟到的理由来拒绝张良。笔者认为并不是张良每次去的时间晚,黄石公的目的在于考验张良的耐心,看它有没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如果只是因为张良去的时间晚的话,那么黄石公一定一气之下早就走了,也就不会有黄石公下邳圯上受书一事了。
其次,老者之所以让张良去为他取履,是为了考验张良是否尊重长者。在古代尊师与尊重长者是被人们看得很重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去尊重长者的话,那么他也一定不能够尊敬自己的师长。一个不能尊重师长的人,又如何能成为别人的老师呢?所以笔者认为在这里,黄石公是在考验张良是否是个尊师重道的人。
以上两点是笔者认为作为老师的最重要,也是黄石公最看重的两点。
第三,为什么读了此书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
以笔者来看,这是黄石公经过对张良的考验后得出的结论。因为距考证,西晋天下大乱的时候,有盗墓人发掘了张良的坟墓,从玉枕中得到了这部书,书上还有告诫说:“不许传给不道、不神、不圣、不贤的人。”由此笔者推断黄石公认为能不能成为帝王的老师关键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而那本书只不过是一个辅助的作用。你有了优秀的品质,加上智慧的书籍自然能够事倍功半。若是你有着恶毒的心肠,那么在看了这本书也只能是为祸天下。
最后,为什么黄石公要把这本书给张良?
之所以加着一问,算是最后的总结吧。经过上面笔者的分析,认为黄石公之所以把书给张良是看中了张良的内在的潜质和他的品质,而书本身就是辅助的作用。正如我们看武侠小说中有些上乘的武功的修炼要靠高深的内功作根基,如果每有高深的内功作根基是不能炼成的,甚至会自寻死路。而这种功夫又是处于一派的,别的门牌的若要强行练功,反而会走火入魔。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本书不能给那些不道、不神、不圣、不贤的人看的原因。
以上均为笔者的一点浅见,希望能与大家一同讨论。
2005-08-11 于电脑前
2005-8-12 21:43
zoe
隐士虽然隐身世外,却也可能成为影响时局的力量.黄石公应该就是这样的隐士.本身虽不出仕,却择徒传书,让年轻一辈去实践他的理念.
2005-8-12 22:05
飞霞客
留侯可算完美,有勇有谋,且能明哲保身。我一直有个疑惑,为什么以西楚霸王项羽之勇,见秦始皇时只能耍耍嘴皮子,却不敢效法“貌似妇人好女”的张良
2005-8-13 00:58
梵天丸
[quote]原帖由[i]飞霞客[/i]于2005-08-12, 22:05:32发表
留侯可算完美,有勇有谋,且能明哲保身。我一直有个疑惑,为什么以西楚霸王项羽之勇,见秦始皇时只能耍耍嘴皮子,却不敢效法“貌似妇人好女”的张良 [/quote]
个人认为,一个人有貌似勇敢而内心胆怯的,有貌似娇弱而内心刚强的。这是其一。第二点我认为项羽和秦始皇无冤无仇,为何要行刺他?而且根据韩信的分析项羽也不是一个心里面装着天下的人,这样一个人又怎么会为天下诛暴君呢?第三,张良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为,有一部分原因是祖上三代在韩国为相的原因。
2005-8-13 00:59
慕容燕然
张良只是想为韩国报仇,因此他敢于刺杀秦始皇,项燕叔侄的目标是为楚复国,自然是要保全有用之身。
2005-8-13 01:06
梵天丸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5-08-13, 0:59:38发表
张良只是想为韩国报仇,因此他敢于刺杀秦始皇,项燕叔侄的目标是为楚复国,自然是要保全有用之身。 [/quote]
张良刺杀秦始皇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大乱,哪里来的为楚副国?再说就是真的为楚副国为什么到后来楚怀王被架空了,只不过是他们为了自己的目的作的幌子把。
2005-8-13 11:57
zoe
项羽本纪中说到:「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项梁)与籍(项羽)俱观(二人应是在围观群众中观看始皇出游的行列)。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我想司马迁纪录下这段话,是为了展现出项羽的豪情壮志.就如后文中项梁的反应:「梁以此奇籍。」由此番话,项梁才知项羽的志向,因此而看重这位侄儿.
由于人物特质的不同,因此采取的行动也各异.
例如:最初张良虽然采取了『行刺』这个风险很高的危险举动来报国仇,但看他行刺之后犹能安全撤退,显然他事前一定很仔细的研拟过行动方案、以及万一失败时的撤退路线.由此可见他的长处应是细心谨慎以及策略规划.再看他逃匿下邳的期间,也没有因为『身为通缉犯』而凄凄惶惶,反而常为任侠之举,日常行动也神态从容(黄石公就是在张良「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时来找他的)。黄石公之所以选中张良传授兵法,期望他能成为帝王师,主要应是看中他能细心谋略且从容处事的特质.后来张良也没有辜负黄石公之教,以军师身分辅佐刘邦灭秦兴汉.
项羽就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物了.从项羽本纪中读者可以看到他的勇烈豪气,还有他惊人的军事才华(钜鹿一战大败秦军,威震诸侯).以项羽这样的特质,他选择领兵起事、以军事行动来讨伐暴秦,进而争雄称霸,其实也很合理,也显示出他「彼可取而代也」的志向.
2005-8-13 14:55
飞霞客
项羽和秦始皇无冤无仇?那么项燕与项羽是什么关系?而且项羽入咸阳焚阿房宫难道真的是为天下百姓泄愤?
2005-8-13 15:17
梵天丸
冤有头,债有主。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2005-8-14 10:02
飞霞客
[quote]原帖由[i]梵天丸[/i]于2005-08-13, 0:58:39发表
个人认为,一个人有貌似勇敢而内心胆怯的,有貌似娇弱而内心刚强的。这是其一。第二点我认为项羽和秦始皇无冤无仇,为何要行刺他?而且根据韩信的分析项羽也不是一个心里面装着天下的人,这样一个人又怎么会为天下诛暴君呢?第三,张良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为,有一部分原因是祖上三代在韩国为相的原因。 [/quote]
除了"项羽和秦始皇无冤无仇"其余我都赞同.须知史书上也没有写秦始皇杀了张良之父,且项羽亦楚国贵族,楚国也是亡于秦国.项燕死于王翦之手与死于秦始皇之手有什么区别?深究起来项燕也未必是王翦亲手所戮吧.
2005-8-14 12:03
zoe
[quote]原帖由[i]梵天丸[/i]于2005-08-12, 20:21:16发表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老师,尤其是帝王的老师,首要的一点便是要有耐心。打江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他是日积月累逐步接近目标的一个渐进的过程,才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耐心,他是不可能应对每一个突发局面的。张良后来为刘邦提出的火烧栈道的计策,就是要告诉刘邦要耐心的等待,等待时机的来临。说到这里那么黄石公是如何来考察张良的耐心的呢?张良为了取得黄石公的《太公兵法》总共用了15天的时间,在这十五天中,黄石公每每以迟到的理由来拒绝张良。笔者认为并不是张良每次去的时间晚,黄石公的目的在于考验张良的耐心,看它有没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如果只是因为张良去的时间晚的话,那么黄石公一定一气之下早就走了,也就不会有黄石公下邳圯上受书一事了。
其次,老者之所以让张良去为他取履,是为了考验张良是否尊重长者。在古代尊师与尊重长者是被人们看得很重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去尊重长者的话,那么他也一定不能够尊敬自己的师长。一个不能尊重师长的人,又如何能成为别人的老师呢?所以笔者认为在这里,黄石公是在考验张良是否是个尊师重道的人。
以上两点是笔者认为作为老师的最重要,也是黄石公最看重的两点。[/quote]
诚如楼主所言:张良的过人之处:以大体为重、胆略、谋略、还有耐心与敬老尊师,使他得以通过黄石公的考验.
另外我也觉得:在这段取履与桥上相约的过程里,黄石公还想考验张良是否具有「面对任何逆境都能从容镇静」的品质.身为帝王师或谋臣,便须在君主遭遇危难逆境时给予有效的建议.若连自己也遇事心乱,必也无法辅助君主脱困.所以冷静从容,也是作为帝王师的要素之一.
关于黄石公所授之书还有一种说法:说这是黄石公融合自己的学说与古人遗着的心血结晶.若如此,黄石公对张良不仅是授书,而且是授业恩师了.在张良成了帝王师之后也不求回报,只在谷城山下留一块黄石给他作纪念.难怪张良一直感怀于心
2005-8-15 04:43
luke19821001
无语了,难道非要去当刺客才叫有胆略?硬要靠这种损人损己的手段才叫英雄?杀一个秦王与推翻秦朝孰轻孰重?何况智者不干侥幸之事,任何聪明的人都知道时机的重要性,如果天下还没有乱,你就去造反,结果就是送死,谈何英勇?就算是曹操也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是生在治世,他也绝对不会造反的,更不会去当刺客。难道这就能说他没有大才?是胆小?
2005-8-15 10:54
风云天下
项羽未必只是耍嘴皮子,只是每个人达到目标的方法不一样,张良选择刺秦,项羽选择领军打仗,都是一样的道理.
可惜项羽时运不济,未成大事.
2005-8-15 19:53
songye999
愚以为张良为帝王师不仅仅是张良的问题,真正的英雄是刘邦。虽然不学无术,却有“英雄”本色——注意,不是“硬汉”本色,而是统领驾驭良才夺得天下的个人素质。
2005-8-15 19:58
songye999
我们假设没有刘邦的话,其他那些鸟君主谁会破格起用张良.韩信.萧何.郦食其.陈平.周勃等等人?虽说萧何追韩信,但换了别的君主,就是萧何追了,君主就会把一个看着像垃圾的人金台拜帅吗?
2005-8-15 20:06
songye999
[quote]原帖由[i]风云天下[/i]于2005-08-15, 10:54:06发表
项羽未必只是耍嘴皮子,只是每个人达到目标的方法不一样,张良选择刺秦,项羽选择领军打仗,都是一样的道理.
可惜项羽时运不济,未成大事. [/quote]
仁兄该去仔细读读史书再回来夸项羽。韩信拜将时曾对刘邦说过项羽的必败原因。简单来说,项羽是猛虎,全凭自己的天赋高强,如猛虎的尖牙利爪.强壮机敏。而刘邦是人性的代表,可以说完全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欲望,极端理性,能使用各种武器装备(人才)来加强自己。所以,无论任何时候,感情用事都只能博取同情,不能获得胜利。
2005-8-15 20:22
关内侯
有没有黄石公这号人的存在?
2005-8-15 20:34
songye999
很可能存在,古代的山野隐士很常见,多有经世大才,鬼谷子不也没出仕吗?我猜想,黄石公也可能是,不过是怕张良水平差反而连累他,才托假名黄石,西游记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不让猴子说他是师傅,大概吴承恩也是一样的意思吧。你觉得呢?
2005-8-15 20:40
糖果大魔王
《太公兵法》就是三韬六略吧!我看过!是本好书!
2005-8-15 20:50
songye999
[quote]原帖由[i]糖果大魔王[/i]于2005-08-15, 20:40:09发表
《太公兵法》就是三韬六略吧!我看过!是本好书! [/quote]
呵呵,楼上的既然知道了那是好书,那我再推荐你去看看其他的古书白话版本,又有哪一本不是悠悠中华文化的精华呢。只要做好任何一本书所教的人生路,就必然不是庸碌无能的凡辈。
对了,同志,是“六”韬“三”略,崩溃...
2005-8-15 22:09
飞霞客
[quote]原帖由[i]songye999[/i]于2005-08-15, 20:06:46发表
[quote]原帖由[i]风云天下[/i]于2005-08-15, 10:54:06发表
项羽未必只是耍嘴皮子,只是每个人达到目标的方法不一样,张良选择刺秦,项羽选择领军打仗,都是一样的道理.
可惜项羽时运不济,未成大事. [/quote]
仁兄该去仔细读读史书再回来夸项羽。韩信拜将时曾对刘邦说过项羽的必败原因。简单来说,项羽是猛虎,全凭自己的天赋高强,如猛虎的尖牙利爪.强壮机敏。而刘邦是人性的代表,可以说完全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欲望,极端理性,能使用各种武器装备(人才)来加强自己。所以,无论任何时候,感情用事都只能博取同情,不能获得胜利。 [/quote]
赞同仁兄的说法。说起项羽,人们第一想到的是他的勇武,第二是想到其悲剧式的结局,恐怕没有几个人会把项羽与雄图大略联系起来。若他真有雄图大略,恐怕后来天下就要姓项而不是姓刘。看看项羽进咸阳,就十足一个爆发户而已。我奇怪的是正是这样一个与张良反差极大的人,却在不同的时期做出与其本人极不相称的举动。同样都有亡国之恨,一个“貌似妇人好女”的张良因“五世相韩”而采取了风险极大的行刺秦始皇行动;而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虽“世世为楚将”,却只能发发牢骚,终始皇一世而不敢有所行动。到雄才大略的始皇帝死后,留下个昏君座朝,奸臣弄权,项羽才趁乱起来称霸。到遇上另一个雄才大略的刘邦后又只能乌江自刎,痛哉、惜哉,岂不是应了那句话“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已”!反观张良,博浪一击不成,天下震动。而其藏匿下坯时仍能从容应对,广交朋友。及其风云济会助刘邦席卷天下,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外表刚强无比的西楚霸王完败于貌似柔弱的留侯张良。那时谁又会想到那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杰就是那位做出“损人损己”行刺始皇帝的人?借太史公的评语结尾----“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其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2005-8-16 05:53
姑苏陆逊
小隐于市 大隐于朝
2005-8-16 15:42
songye999
错,原话是"大隐隐于市,小隐山林".嘿嘿,你把大隐说成小隐,把不隐说成大隐.哈哈,你的话该改成"小利于市,大利于朝",哈哈.
2005-8-22 13:24
zoe
[quote]原帖由[i]songye999[/i]于2005-08-15, 19:53:32发表
愚以为张良为帝王师不仅仅是张良的问题,真正的英雄是刘邦。虽然不学无术,却有“英雄”本色——注意,不是“硬汉”本色,而是统领驾驭良才夺得天下的个人素质。[/quote]
您说的也不错。就知人善任这方面来说,刘邦确实了不起。
2005-8-22 15:01
riolion
项羽的幕僚没有刘邦的好使,两强争霸,比的就是人才。。。。。。
2005-8-22 15:13
扶楠
[quote]原帖由[i]luke19821001[/i]于2005-08-15, 4:43:37发表
无语了,难道非要去当刺客才叫有胆略?硬要靠这种损人损己的手段才叫英雄?杀一个秦王与推翻秦朝孰轻孰重?何况智者不干侥幸之事,任何聪明的人都知道时机的重要性,如果天下还没有乱,你就去造反,结果就是送死,谈何英勇?就算是曹操也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是生在治世,他也绝对不会造反的,更不会去当刺客。难道这就能说他没有大才?是胆小? [/quote]
个人觉得谋刺始皇可以称得上胆略,如果没有胆略也不敢这么做,反过来说当然不成立,但现在楼主论证的是正面说的,不是反着说。
至于此事透露出来张良的谋略?我也不大清楚,选择在室外行事只怕也是迫不得已啊,燕太子丹是有机会让人接近始皇帝,而张良哪有这机会?
2005-8-22 16:43
larry990
张良不错,但史记有神化的成分!
说张良可为帝王师,那帝王是谁那,自然是刘邦!史记是在变相的说刘邦必为帝王,神化张良其实是为了神化刘邦!
2005-8-22 16:49
瑶姬小公主
张良只能做个谋臣
而正如刘邦所说:吾智谋不如张良
至于帝师,不过是个尊称吧
朱元璋也曾称刘基为自己的老师
2005-8-22 20:27
冰祁步
帝师确实只是一种荣誉称号
就如同后来的太傅太保之类的虚职
其实对于帝王而言
完全是自己独断专行
并不定非要听从他人的建议
至于张良之从事与黄石公
现在也很难考究
不过对于那时他的刺秦王之举还是显现了他的勇气
尤其是助刘邦成就大业后
保持低调确实不失为明智之举……
2005-8-22 22:56
赢任好
小弟觉得留侯比武乡侯强得多,为什么世人那么推崇后者呢?
2005-8-23 11:40
古墓丝绸
[quote]原帖由[i]关内候[/i]于2005-08-15, 20:22:14发表
有没有黄石公这号人的存在? [/quote]
对于张良的被神话部分主要就是最终他在现今的张家界跟随赤松子升仙得道。但是对于他的谋略都是有史书为证。至于那个“黄石公”,小女觉得有一定的水分,但是对于历史来说,不伤大雅,也许就是有什么隐私不便说,就好象现在的人有什么复杂的事又可说可不说时,找个又和情理有能一言概括的说法敷衍一样的道理,不必深究
2005-8-24 18:29
高木知之
[quote]原帖由[i]赢任好[/i]于2005-08-22, 22:56:18发表
小弟觉得留侯比武乡侯强得多,为什么世人那么推崇后者呢? [/quote]
演义的影响很大了。
2005-8-25 15:20
古墓丝绸
(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圮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做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困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人,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