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8-31 12:54
剑气漫天花满楼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公元三八三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进行的一次大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即出于此。
公元三一六年,西晋王朝灭亡。当时,占据陕西关中一带的氐族统治者以长安为都城,建立前秦政权。公元三五七年,苻坚做了秦王,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使前秦国力迅速强盛,并基本统一了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东晋占有今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地区。这样,就形成了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三八三年八月,苻坚发兵南下,三路进军,攻打东晋。共有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余骑;百万大军从东到四,绵延千余里。在苻坚重兵压境下,晋武帝采纳了谢安、桓冲等人的主张,下令坚决抵抗。他派将军谢石、谢玄等率兵八万沿淮河西进,以拒秦军;又派将军前彬率领水军五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
同年十日十八日,秦军前锋攻占寿阳。胡彬所部水军走到半路,得知寿阳失守.退守硖石(在寿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军为了阻挡晋军主力西进,又派兵五万进至洛涧(今安徽怀远县以南之洛水),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胡彬因困守硖石,粮食用尽,处境十分艰难,写信要求谢石增援。不料胡彬的信被秦军截获。苻坚认为晋军兵力很少.粮食十分困难,应该抓紧进攻,遂把主力留在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境),带了八千骑兵赶到寿阳。苻坚先派尚书未序到晋军劝降。朱序原来是东晋防守襄阳的将领,襄阳失守时被俘。朱序到晋军以后,不仅没有劝降,反而透露了秦军情况,并且建议说,如果秦兵百万全部到达,晋军难以抵抗,现在应趁它还没有到齐,迅速出击,打破它的前锋,大军就会溃散。晋军将领谢石、谢玄听从了朱序的建议,于十一月派猛将刘宇之率领精兵五千平进攻洛润。刘牢之分兵一部到秦军侧后,断敌退路,亲自率兵强渡洛涧,夜袭秦军大营。秦军抵挡不住。主将梁成战死,五万秦兵大溃,抢渡淮水,淹死一万五千余人。洛涧的胜利,鼓舞了晋军的土气。晋军水陆并进,展开全线反攻。苻坚在寿阳城上,看到晋军严整,攻势猛烈,十分恐惧,把淝水东面八公山(今寿县城东北)上的草木都当成了晋兵。
洛洞失利后,秦军沿着淝水西岸布阵,阻止晋军反攻。晋军将领谢玄派人用激将法对待坚的弟弟苻融说;如果你把军队稍向后撤,让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秦军诸将都认为不能让晋军渡河,但符坚却说:可以稍退一步,等到晋军兵马半渡之际,再用骑兵攻击,一定可以取胜。于是苻融指挥 秦军后撤。秦军本来内部不稳,这一撤,造成阵势大乱,不可遏止。晋军乘势抢渡淝水,展开猛烈攻击。朱序在阵后大城: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后方部队一听,争相逃命。苻融见势不妙,急忙驰马赶到后面整顿部队,结果被晋军追兵杀死。晋军乘势猛迫。秦军人马相踏,昼夜溃退,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东晋追兵。就这样,几十万秦军,逃散和被歼灭十分之七八,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逃回洛阳。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毛泽东同志曾给予很高的评价。
2003-8-31 12:57
剑气漫天花满楼
垓下之战
公元前二0六年,秦王朝灭亡后,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形成了两大政 治集团。他们为了争夺农民起义胜利的果实,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在四年多 的时间里,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刘邦屡战屡败。身受重伤十二次。公 元前二O五年至公元前二O三年,楚汉两军在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荥阳 (今河南荥阳东北)一带进行了一次决定性的大战。开始楚军比较强大,由于 在政治和战略上不断发生错误,逐渐丧失主动,双方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公元前二O二年十月,项羽引军东撤,刘邦率军实施战略追击。同年十二月, 项羽军被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陷于一筹莫展的境地。
为了进一步动摇和瓦解楚军,一天夜里,刘邦要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 军听了,益发怀念自己的家乡。项羽也大为吃惊,说: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 楚国的土地了吗?为什么楚人这样多呢?项羽惶惶然不能入睡,深夜在军帐 里喝酒。他—面喝酒、一边激昂慷慨地唱起歌来,歌曰:“力拔山兮气盖 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据说他的爱妾 虞姬也起而和唱,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 聊生!”唱罢,拔剑自刎而死。项羽见大势已去,带了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南 逃。第二天天亮,刘邦发觉项羽突围而去.便派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连赶。
项羽渡过淮河,继续跟随他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前到阴陵(在今 安徽定远县四北),迷了路,陷进湖沼地带,被汉军追及。项羽领兵且战且 退,退至和县乌江,被迫自刎。刘邦乘胜追击.很快平定了江南,建立了汉朝一统天下。
采石大战
—一六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兵六十万,大举进攻南宋,想一举灭掉宋朝。
完颜亮率兵从寿春一带渡过淮河,首先进攻庐州(合肥)。宋将王权连夜南逃,先逃到和州,又从和州逃到长江南岸,他带着将士争渡长江,全军将士淹死大半。踞守在扬州的老将刘也被迫退至镇江设防。完额亮挥军南下。直薄长江北岸。
宋高宗见势不妙,想逃往海上,宰相陈康位竭力反对。高宗不得已,命李显忠接替王权,同时派中书舍人虞允文到采石犒师。
虞允文从建康(南京)赶到采石,见王权部还剩下一万八千多残兵,士气低落。而接替王权部李显忠尚在池州,军无主帅。江北的金军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扎营在江口,渡江2战迫在眉睫。在这万分艰危之际,虞允文毅然担起接挥重任。他召集将士,晓以报国御侮的大火,亲自指挥将士投入战斗。
十一月八日,完颜亮指挥金兵从横江渡江,想夺取采石。虞允文指挥宋军,用事先准备好的蒙冲靓和霹雳炮对付金兵。金军兵多船小,连划桨都感到不便,遇到宋军的蒙冲舰,无法招架,损失惨重。战斗一直打到天黑,金军仍无法抢渡,只得退回江北。第二天,完额亮倾巢出动,疯狂进攻,又遭到宋军的伏兵突击,船只被焚烧三百多艘,金兵落水不计其数。完颜亮无奈,只好收拾残兵,转军瓜州。他恼羞成恶,妄想孤注一掷,遂强令金兵三日内过江,否则,兵将一律斩首。由此激起了兵变,金将射杀了完颜亮,派人到临安,和南宋讲和。
2003-8-31 13:00
剑气漫天花满楼
淝水之战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符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8月,符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符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符坚骄狂地宣称:“以我百万大军,即使将马鞭扔到长江中,也足以让长江断流。”
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派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又任名恒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10月18日,符坚之弟符融率秦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俘虏晋军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郧县)。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苻融又率军攻打硖石。苻融部将梁成率兵5万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硖石,粮草用尽,难以支撑,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晋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少,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把大军留在项城,亲率8千骑兵疾趋寿阳。
符坚一到寿阳,立即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 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况。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11月,谢玄派谴勇将刘牢之率精兵5千奔袭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秦将梁成率部5万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率兵强渡洛水,猛攻秦阵。秦军惊慌失措,勉强抵挡一阵,就土崩瓦解,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战死,官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命,1.5万余人丧生。洛涧大捷,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挥军水陆并进,直抵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苻坚站在寿阳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布阵整齐,将士精锐。连八公山上的草木,他也感到类似人形,误认为是晋兵,颇为惊慌,对苻融说:“这是劲敌!怎能说他们是弱敌呢?”
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岸对峙。谢玄就派使者去见苻融,用激将法对他说:“将军率军深入晋地,却紧逼河岸布阵,这难道是想决战吗?如果你把阵地稍向后退,空出一块地方,让我军渡过淝水,双方一决胜负如何!”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苻融对苻坚的计划也表示赞同,于是就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但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8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朱序则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了!秦兵败了!”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竟相奔逃。苻融眼见大势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以图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被晋军追兵杀死。失去主将的秦兵越发混乱,彻底崩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行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秦军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寿阳附近的青冈。秦兵人马相踏而死的,满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单枪匹马逃回烙阳。
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
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他族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这是偶摘的几篇经典战例,大家来评论一下吧!!!
2003-8-31 20:07
韦孝宽
如果是转贴请注明。
淝水之战基本上是撞大运。我认为:淝水之战的苻坚的败因有很多,包括苻坚低下的指挥能力;苻坚近卫部队多为青年贵族子弟,没有作战经验;前线指挥苻融意外地死于乱军之中;前军汉人没有士气;朱序在关键时刻喊的两嗓子;还有谢玄的奋战。而且苻坚的百万大军分散各处,前军不过十几二十万乌合之众。所以对谢玄的实力和战绩含金量不宜估计过高。
垓下之战好像没什么特别之处。此时汉军实力已经有较大优势,又聚集了众多名将,韩信、英布、彭越、曹参、樊哙、灌婴等等一起夹击项羽,岂有不胜之理?
2003-9-1 09:40
笑天下
淝水之战确实是少有的平庸之辈走了狗屎运的战例。
基本认同韦孝宽的意见,补充几点:
王猛的去世对符坚绝对是沉重的打击,符坚的政治才能不足,难以控制手下,特别是慕容垂、姚鼐这类野心勃勃之辈,各族虽兵力众多,但指挥不统一,各行其是。符坚的南下准备不充分,过于仓促,个人认为是其内部矛盾重重,只好借助战争来缓解,进而打压异己分子。不然,很难解释在仅前锋就数倍于晋军的绝对优势下,仅仅几句谣言就仓惶后撤。我认为符坚更担心的是内部的异己的叛乱,时刻对此予以防备。但是临场指挥失误,上下不通气,造成了士兵对战局的错误判定,士气低落逃命,最终惨败。
从东晋的举动来看,除了被动的出兵于肥水驻扎外,以谢安为首的根本就没有任何准备,即没有构筑健业的防御体系,也没有紧急征兵和调动援军,或者侧翼出击以减轻正面压力。战争要立足于最坏的情况,而不是寄望于敌军临终投降、阵脚自乱。相反,谢安居然悠哉游哉的逛山游玩,当然,这有助于稳定人心,但如果没有有效行政和军事手段的配合,只能认为是典型的清谈误国的颛顼之辈。至于边荒传说只是小说家的夸大而已,所谓的名将谢玄只是一走运的庸将,谢安更是晋人清谈无能的代表。
2003-9-1 12:37
韦孝宽
准确点说,淝水之战就是基本上没有“战”,只有前秦军的突然崩溃和东晋军的追击而已。
2003-9-1 22:51
庞桶
我不同意两位对符坚的评价,其气概与肚量历史上确实很少见
但骄傲使人失败,轻敌才是他失败的根源
2003-9-2 03:48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i]庞桶[/i]于2003-09-01, 14:51:11发表
我不同意两位对符坚的评价,其气概与肚量历史上确实很少见
但骄傲使人失败,轻敌才是他失败的根源 [/quote]
气概和肚量?老桶啊,看看王猛死后苻坚都干了些什么你就不会这么说了。如果没有王猛,苻坚真是再平常不过的胡儿一个。
2003-9-2 09:28
韦孝宽
苻坚关键的问题是肚量太大了,到了滥好人的地步,不能除掉对国家有害的人。
2003-9-2 13:47
庞桶
如果淝水胜则如何?慕容垂、姚苌之流只会成为国之栋梁!
史书上有些描写是标准的马后炮和包含作者褒贬的选择性记录,并不能以次为证据证明符坚的愚蠢。
但淝水败後他的自信心受到摧毁性打击,确实没有展现雄主的风范。再加上政权基础不稳固,终于惨死,惜哉!
2003-9-2 17:35
韦孝宽
这里说的肚量过大指的不是慕容垂和姚苌,而是其他的许多人,比如张天锡曾杀掉苻坚派去劝降的使者,苻坚饶恕了他;前燕政权的上层统治者犯下诸多罪行,慕容垂又对他们恨之入骨,苻坚也饶恕了他们。对于君主,惩罚是一项重要的统治工具,饶恕是一项需要高度政治智慧的技巧,这两项苻坚都欠奉。另外看看他的儿子们,没有一个才能比得上慕容垂和姚苌,即使淝水之战取胜,一个苻融也难以保证前秦可以度过所有王朝都必须度过的瓶颈。
王猛在世时,他和苻坚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配合的天衣无缝,可是王猛死后,苻坚还在坚持扮演自己原来的角色,就非常不合时宜了。
2003-9-3 13:15
庞桶
[quote]原帖由[i]韦孝宽[/i]于2003-09-02, 17:35:20发表
王猛在世时,他和苻坚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配合的天衣无缝,可是王猛死后,苻坚还在坚持扮演自己原来的角色,就非常不合时宜了。 [/quote]
韦公这一段说的在理上
2003-9-6 00:10
燕京晓林
同意韦兄观点。当今历史书籍,总是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些战役的真实面貌,为了夸大这些以少胜多的战例,就故意混淆视听:
比如淝水之战,秦军在淝水战场最多20多万人,而晋军约有10万(8万加增援水军0.5万再加原来的守军)。虽然10万打败20多万也是以少胜多,但是比起吹嘘的8万打败90多万可差的太远啦。
2003-9-12 00:12
琅琊王
符坚与姜小白相比何如,半生枭雄叱诧风云却皆自毁于旦夕...
2003-9-12 19:40
铁枪王彦章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 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 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辖有长江南北八郡的战略要地荆州为曹操、刘备、孙权 三方所瓜分。曹操占据南阳和江夏北部,孙权据有南郡和江夏南部,刘备则夺取了长沙、 武陵、零陵、桂阳四郡。公元210年,在刘备的请求和鲁肃的规劝之下,孙权又把位于 长江北岸的战略要地借给了刘备。这样一来,刘备实际上就基本控制了荆州。不久,刘 备又先后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历史上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汉中和 荆州是蜀汉的两个战略基地,从汉中可以北出潼关,攻打洛阳;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 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
处于长江中、下游的东吴政权,面对刘备势力的迅速发展,深感不安。只是由于当 时双方合力抗曹尚是共同的战略目标,这一矛盾才暂时未曾激化。到了公元211年,孙 权占据交州(今广东、广西)后,力量进一步扩大;而当时曹操正忙于兼并关中马超、 韩遂势力,稳定后方,无暇南顾。孙权便趁这个机会向刘备索还荆州,而刘备则以“须 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为藉口拒绝归还。两国矛盾日趋尖锐,曾一度以兵戎相见。最 后虽然达成了平分荆州的协议:以湘水为界,孙权占有江夏、长沙、桂阳,刘备据有南 郡、武陵、零陵,但是两国间的矛盾并未真正消除。 公元219年,孙权乘蜀汉荆州守将关羽率军北攻襄阳、樊城,与曹魏大军激战不已, 造成后方空虚之际,派遣大将吕蒙“白衣渡江”,袭占关羽的后方基地江陵。关羽闻讯 后仓猝率军回救,结果兵败被杀,孙权遂占有了整个荆州。这样一来,孙、刘矛盾便全 面激化,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一个月后,刘备决 定大举攻吴,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魏文帝曹丕见到孙刘联盟内部分化瓦解,不 胜高兴,并乘机煽风点火,多方寻找机会以加剧吴蜀之间的矛盾冲突,好坐收渔人之利。 蜀汉方面诸葛亮、赵云等绝大多数大臣、将领都看到了大举攻吴对蜀不利,因此再三规 谏刘备不要出兵攻吴。但是,正在气头上的刘备丝毫也听不进这些意见。
至于孙权方面,在夺得了荆州之后,为了巩固既得利益,也不愿再加剧吴蜀之间的 冲突,曾两次遣使主动向刘备求和,但均为刘备所断然拒绝。东吴南郡太守诸葛谨(诸 葛亮之兄)也曾给刘备写信,向他陈说利害,希望刘备停止攻吴行动。刘备同样置之不 理。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十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 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 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 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 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 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 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 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 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 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 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 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 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 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 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 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 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 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 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 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 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 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 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 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 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 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 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 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 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 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 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 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 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
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 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 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 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 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 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 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 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 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 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 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 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 魏方面乘机混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 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 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 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 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 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 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 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 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 人不胜感慨。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 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 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不无失策之处。
2003-9-12 19:40
铁枪王彦章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朗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前赤壁赋》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窃据荆州(今湖北、湖南两省及附近地区)。刘备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曹军20多万人,孙、刘联军5万人遭遇于赤壁决战。联军用计火烧曹营的连环船取胜,创造了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争。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样概括的介绍,读者或许看不出什么端倪,想要了解赤壁之战的来龙去脉吗?请跟着我走,看--
一.赤壁之战前奏
为何会有赤壁之战?
曹操原是黄河以南中原地区的一个军阀。江汉末年,混乱的政局让他的势力不断强大。随权势的增长,拥有更多权势的欲望亦与日俱增。他在公元200-208年,消灭了北方的大军阀袁绍和与袁绍结盟的乌桓,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南征北讨是军事野心家的本性,更何况南方江南地区物资富庶,在曹操的眼中长江以南,实在是惹人垂涏的一块肥羊肉啊。战前,曹操附信给东的权,说:"近者奉辞代罪,旄麾南指,刘琮(荆州领主刘表之次子及继承人)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可怒也!身为一主领主的孙权,他的权威受到挑战,他的统治遭到巨大的威胁,就这一点看来,站在封建社会的角度,足以构成战争的理由了。另一方面,从公元192年起,吴地经历孙坚、孙策到孙权的苦心经营,加之自然环境优越,已十分强大,独力对抗曹军也不成问题。东吴的地方大家族的势力虽然不非常支持战争,但若战胜便可占据荆州,使地方资源流入也是美事一桩。
所以,战争,是打定的了。这时读者又该有问题了吧?--既然东吴可独力抗曹,又为何要刘、孙联军呢?
极力促成此事的是刘备一方。曹操占据撕开荆州,把刘备逼退到樊口(今湖北鄂城西),仅和曹军所驻襄阳有一水之隔!当时刘备仍没有其根据地,一次大败是几乎不可能捲土重来的了。所以孔明出使东吴时,对孙权说;“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復为之下乎!”点明了曹刘势不两立的对立关系。刘备面临存亡危机,而他自己的两千兵力对曹军20多万,简直是以卵击石。所以刘备极渴望与孙权联合。
而孙权方面,我认为他会考虑到的问题一定有一条是:曹操乃"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若与天子的军队交战,名义上是以下犯上,有违封建社会的君臣之礼,日后必定落人口实。而刘备是帝室宗亲,孙刘合作,名分上站住脚,以增加无形的威力。虽然刘备若是灭亡,并不会给东吴带来唇亡齿寒的危机,但必定是使敌人更嚣张,自己军队更消极。从经济利益考虑,刘备是荆州的领导人物,趁这个机会控制刘备,荆州还不是手到擒来?
孙刘联合,在孔明的努力游说下成功。
二.赤壁的冲天火焰
于是11月,长江岸边,湖北蒲圻县鞅绷桨兑黄?骱斓亩涎拢?缶?萍??菀肓艘怀〗鸶晏?淼男畚白掣琛O嘈挪├廊菏榈亩琳咴缫汛印度??菀濉分泄凵土苏獬×已娲蠡穑?瘫堑南跹倘梦颐怯懈卸?ⅲ何?裁床懿倩崾О芏?司?崾 人道是:事在人为。我们从主将来看。孙刘分水陆两军抗曹。主战场在水上,那东吴的将领对战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周瑜,大家一定知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就是周瑜,一个少年从军,经验丰富,英略远见的将军。他于战前对孙权说:"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各个恐慑,不復察其虚实,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有主将如此,还有东吴的猛将:黄盖、程普、甘宁、吕蒙、吕范……从旁协助。在人和这一点,东天略胜曹操一筹。这是其一。
现,曹操亲自挥军南下,有四大不利:1)北部后方不稳定,马超和韩遂还割据着凉州,威胁着他的后方。2)曹军多是北京人,不善水战。他们抛弃善于骑射的长处,而把赤壁作主战场,与善长水战的吴军交战,不自量力。3)战争时值冬季,曹操远离后方,军无原则补给物资给、难以运送,以致缺粮少衣。4)士兵长途拔涉,水土不服,病疫爆发,了实际战斗力,拖累部队战斗力。在地利上,对曹操是大大不利,这是其二。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要掌握天时,往往不易。但偏偏冬至吹东南风,让周瑜有机会火烧曹操的连环船--若曹操不是求胜心切,把船连接以操练士兵,也不会吴人一炬,落荒而逃了。吴军占尽天时,可谓天意亡曹。
刘备在陆路追截住曹操,却被关羽于华容道放过了他,使其退回北方。
赤壁之战基本宣告结束。
但真的是结束了吗?
三.赤壁余音
曹操欲统一天下的野心完全破灭了。元气大伤的他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南下来犯了。读者可能会想:"为何孙权不乘胜追击呢?"
因为此时孙权的心思都放在荆州上了。
以我愚见,赤壁之战最大的赢家是刘备而非孙权。刘备本似游击队东奔西走,藉着这次胜利而扎根荆州,并把荆州的豪门大族折服,俨然是一方君主了。刘备借荆州为跳板,后来取得益州(今四川、云南、贵州大部分地区)与北之曹操,东之孙权分庭抗礼了。[
周瑜临终遗言:"方今曹公在此,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始终。"果然应验。孙权还不气得跳脚?还一度把大军驻在荆州对岸。虽然双方对峙并未开战,但孙刘间的联盟破灭是必然,从此便是敌人了。
赤壁之战,东吴战胜了曹操,却败给了刘备。三国鼎立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东吴无意地推波助澜促成的
2003-9-12 19:42
铁枪王彦章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外戚宦官专权,天灾人祸不断,终于酿成黄巾农民大起义。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了,东汉王朝却已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天下群雄割据,战乱不休。至建安四年(199年)夏,中国北方大致形成了袁绍与曹操两大军事集团。袁绍拥兵数十万,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曹操则占领了黄河以南的衮、豫、徐等州郡,并把汉献帝接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但曹操只有数万兵马,所处的地理位置又易攻难守,且后方很不巩固,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南阳的张绣仍与曹操为敌。所以总体作战形势利袁而不利曹。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起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道到许昌,曹军诸将认为难以战胜袁绍,曹操却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遂决定起兵两万迎敌。
八月,曹操率军进据黄河北岸重镇黎阳,派臧霸率精兵入青州一带,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留于禁率步骑两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令东郡太守刘延守白马,以防止袁军渡河南下,此为第一道防线。九月,曹操还许昌,置主力在官渡筑垒固守,为第二道防线。官渡为袁绍进攻许昌的咽喉之地。12月,曹操复还官渡,亲自坐镇,严阵以待袁军来犯。
正当曹操全力以赴布置对袁作战时,刘备起兵反叛曹操,杀曹徐州刺史车胄,占据下邳,屯兵沛县,并积极与袁绍联络,欲合力夹攻曹操。曹操分析了眼前的形势,认为“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于建安五年(200年)年正月,率精兵东征刘备,一举占领沛县,收复徐州,转攻下邳,并迫降了关羽。刘备全军溃败,仅带少数兵马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去了。曹操获胜后,还军官渡,以迎战袁绍。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亲率大军进军黎阳,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东郡太守刘延驻守的白马,刘延兵势微弱,被颜良军围困,情况紧急。四月,曹操决定率兵救刘延。他采纳谋士荀攸的建议,先自引兵到延津,佯装渡河袭击袁绍的后方,袁绍当即分兵西应。曹操却乘机率一支精兵向东奔袭白马,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斩杀,白马之围遂被解出。袁绍又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率五六千骑步兵渡河追击曹军。曹军当时只有骑兵五百余骑,危急之中,曹操令众骑兵解鞍放马,又将辎重丢弃在袁军来的路上。不久,文丑兵到,见到曹军丢弃的马匹、辎重后,你争我抢,乱作一团。曹操见此,命其500多骑兵立即上马,向袁军冲杀,袁军顿时溃败,大将文丑被斩首。此番曹军连斩颜良、文丑两员河北名将,袁军大为震动。袁绍下令退军阳武。曹操也还军官渡固守。
八月,袁绍兵临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数十里。曹操也分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出击,但战斗不顺。当时曹操兵不满一万,且十有二三为伤兵,只好退回营垒坚守。 袁军见此,便堆起土山,筑高橹,用箭俯射曹营,使曹军士兵只能蒙盾而行。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曹操命工匠连夜赶造霹雳车,向袁军还以飞石,摧毁了袁军的橹楼。 袁绍又命士卒挖地道袭击曹营,曹军也针锋相对,在营内掘地壕以对抗。曹操又闻袁绍的几千车军粮即将运至官渡大营,他立刻派大将徐晃、史涣截击,将袁军粮草全部烧毁。
双方相峙月余,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于是曹操寻机与袁绍决战。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命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万余人护卫,将粮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谋臣许攸建议袁绍派轻骑趁夜突袭许昌,袁绍不予采纳。恰这时许攸家中有人犯法,被其政敌审配扣押。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并献计曹操奇袭乌巢。许攸之计正合曹操寻找战机,出奇制胜的心意。于是曹操当机立断,留曹洪、荀攸守官渡大营,自己亲率步骑五千人,连夜出发,一路扮着袁军,骗过袁军哨卡。到达乌巢后,即围住粮屯放火,及至天明。淳于琼才见曹军兵少,于是出垒迎战。曹操挥军冲杀,袁军抵挡不住,被迫推回营垒坚守。这时,袁绍一面派骑兵救乌巢,一面命张合阝、高览攻打曹军官渡大营,企图使曹操退无所归。当增援的袁军骑兵逼近乌巢时,左右报请曹操分兵抵挡,曹操大怒说:“敌兵到了我背后才再告诉我!”于是士卒皆殊死拼杀,大破乌巢守军,擒杀袁将淳于琼。攻打曹军大营的张合阝、高览二将闻淳于琼兵败,又闻袁绍对他们二人起疑心,遂于阵前投降曹操。曹操乘势挥军掩杀,袁军大溃,袁绍及其儿子袁谭只带了八百余骑,仓惶逃往河北。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以上是三国的比较经典的战例!!!
2003-9-14 00:26
秋孤寒
其实,打仗就是赌博,有人如程咬金三板斧,在一点上使用全部兵力,象楔子一样紧紧嵌入,胜得干脆、败得彻底;而有人却喜欢耍太极,如春蚕吐丝,一环扣一环,你看得明白,却有力无处使,眼睁睁消亡。只是个性使然,无所谓优劣。
同样,自古能臣名将都是因缘际会,否则,你满肚经纶,烂死腹中,偶有出头之日,也因时机不对或舞台不当,把戏演砸,也是枉然。所谓成王败寇,理之然也。
天时地利人和(当然包括敌我各因素),能合理、充分利用的,不是名将是什么?谢玄也许并不出色,即使是撞大运,但淝水一役,足够他在名将谱上占据一页。
2003-9-14 17:37
乐风阳
帖子是好帖子但是,不必这样的大说特说吧
不过你所说的还是比较切实的啊这几场大战。
看来你的历史学的还满不错啊
其实对历史的评说自有它的规律的 不可泛泛而谈的,
好了最后还是要感谢你给大家介绍了这么多!!!!
大家有没有人真正的用心去理解过历史人物啊!!你们感到过什么 么?
如果有的话你想一想是否是客观的呢?希望给我回帖子
如有说的不对望请原谅!!!!!
2003-9-14 18:22
司徒堯
我认为这些很难算是精点战役, 充其量也就是几场较有规模的站役而已。
2004-4-11 13:15
萧让
提一下,喜欢看这些贴儿
2004-4-11 15:07
中肥仔
肥仔也参和吧。
《假途灭虢之战》
春秋?年晋国诱骗虞国借道,灭虢、虞两个小国的一次作战。这次战争的规模虽然不大,但《三十六计》将它立为一计。之后在中国历史上多次重演,甚称战术经典。
相同理由有一个《围魏救赵的庞涓与孙膑之战》
《柏举之战》
在前,整体实力上说,楚对吴还具有比较大的优势,但经过伍子胥“疲楚误楚”的六年骚扰之后,虽然还是占优,但吴已经具备了决战的足够条件。可惜决战时囊瓦表现得太差了,不然还可以“经典”一些的,但如果离开了伍子胥“疲楚误楚”,伍子胥与孙武不知还有没有出名的机会?
《退避三舍,后发制人的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初期,晋军兵力劣于对手,又渡过黄河在外线作战,处于不利的战略地位。晋选择邻近晋国的??小国为突破口,先胜弱敌,取得前进基地。随后又争取齐、秦两大国与自己结成统一战线,争取了战争的主动权。
开战之时,主动“退避三舍”,避楚军锋芒,以争取政字、外交和军事上的主动,诱敌冒险深入,伺机决战。同时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成功集中起优势的兵力;并针对敌人的作战部署,灵活选择主攻方向,成功打击了敌人的薄弱环节,从而获得了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
如此精彩的“立体化”战略决战,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而且直到今天仍未过时。甚称战略经典。
《秦统一之战》
价值--远交而近攻。入选理由,太多第一了。
呵呵,好象应该打住了,这样下去经典好象也太多了点 ^_^
再点一个吧--韩信的《背水一战》,不过这个好象有点神化了,不知真实程度有多少呢?
2004-4-11 16:14
凝雪幻
韩信的井陉之战觉得倒是没有什么神话的,决死之境真正的苦战力战,最常见不过了啊
说真的关于打仗我觉得挺偶然的,没那么多道理,那边有帖子说唐夏虎牢,实际上我觉得那就是窦倒霉背运而已,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吴对楚——
破舒,俘二公子盖余烛庸,
三军轮战疲楚,
夺潜、六(这个事情记载的具体年不清楚,反正大概就是这一两年的样子)
槜李败允常(他们怎么老在这个地方打架?都爱吃李子不成? )
豫章破楚之战
联唐蔡击楚——大小别山之战、柏举之战、汉水半济、与沈五战、破郢(本次据说有大象出场 )
各位看看还有缺漏么?其实我觉得这个挺经典的,而且是从史书上摘出来的,也较少人大说特说(也没少说,但是净说MM和杀手了,很少人关注他们打仗 ),大概不会很走样。谁来写写这个吧
2004-4-11 17:33
中肥仔
[quote]原帖由[i]凝雪幻[/i]于2004-04-11, 16:14:19发表
槜李败允常 [/quote]
被肥仔看到笔误啦^_^
这是阖闾5年的事,允常是越王,槜李是浙江嘉兴市(原来嘉兴盛产李子?)。
6年是子常囊瓦啦,败楚师于巢(这个却不知是什么地方了)。
还有
[quote]柏举之战、汉水半济、与沈五战[/quote]
柏举之战后,左司马沈尹戍已死。这里应该是“与楚五战”吧。
2004-4-11 19:57
凝雪幻
[quote]引用 (凝雪幻 @ 2004-04-11, 16:14:19)
槜李败允常 
被肥仔看到笔误啦^_^
这是阖闾5年的事,允常是越王,槜李是浙江嘉兴市(原来嘉兴盛产李子?)。
6年是子常囊瓦啦,败楚师于巢(这个却不知是什么地方了)。
还有
引用 
柏举之战、汉水半济、与沈五战
柏举之战后,左司马沈尹戍已死。这里应该是“与楚五战”吧。  [/quote]
哪里错了?我没有说年份阿?
潜、六是两个地名,大体是对应潜山和六安,那一战大概在三年或者四年(吴越春秋和左传的记载不同),败允常在五年,六年的围巢就是豫章之战,楚军败后,吴围巢,俘公子繁;
在柏举那个地方是子常和吴会战,败后,史皇等人死,雍滞败后,子常逃亡,沈当时带兵在方城,后来回援救郢,五战败死。
2004-4-11 20:16
凝雪幻
那个“五”战到是有点问题,《左传》说是沈尹戍从息回来,这个地方和方城差不太多,都在河南,沈回来后在雍澨(就是我刚才说的雍滞,有的书上写的是这个)和吴国三战伤败而死。
槜李那个地方有时候也写作槜里。巢就是现在巢县那一带,一直没怎么改名
2006-2-23 09:29
天悯
采石战役的时候,若金人能能通宋官,假意讲和,再突然渡河,那么宋朝将无抵抗之力。
蛮夷的自大与急躁葬送了大好的局势。
2006-2-23 09:33
天水英才姜维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3-09-06, 0:10:23发表
同意韦兄观点。当今历史书籍,总是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些战役的真实面貌,为了夸大这些以少胜多的战例,就故意混淆视听:
比如淝水之战,秦军在淝水战场最多20多万人,而晋军约有10万(8万加增援水军0.5万再加原来的守军)。虽然10万打败20多万也是以少胜多,但是比起吹嘘的8万打败90多万可差的太远啦。 [/quote]
我还见过一人吹嘘说是8千克百万,真能吹,似乎打损失小的歼灭战是中国的专利一样。
2006-2-23 09:35
天水英才姜维
外国的战例算吗?经典的不少:克莱西,阿金科特,奥斯特里茨,洛克瓦,郎斯,高加米拉等。
2006-2-23 10:32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天水英才姜维[/i]于2006-02-23, 9:33:09发表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3-09-06, 0:10:23发表
同意韦兄观点。当今历史书籍,总是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些战役的真实面貌,为了夸大这些以少胜多的战例,就故意混淆视听:
比如淝水之战,秦军在淝水战场最多20多万人,而晋军约有10万(8万加增援水军0.5万再加原来的守军)。虽然10万打败20多万也是以少胜多,但是比起吹嘘的8万打败90多万可差的太远啦。 [/quote]
我还见过一人吹嘘说是8千克百万,真能吹,似乎打损失小的歼灭战是中国的专利一样。 [/quote]
虽然阿坚有很多败因,但他的前锋部队也不是吃素的,多是平定北方的百战之师。其实阿坚如果不蠢到征发90万大军,只出个二三十万,反而很有可能战胜。
兵多的代价就是素质降低。就是被刘牢之以五千兵歼灭五万人马的梁成,在北方也不是无名之辈。因为兵太多,素质太低,他指挥起来不够得心应手,因此才败
对东晋的能力也不宜估计过低,谢玄、刘牢之、朱序不仅是淝水之战的功臣,在淝水战前也给阿坚吃了很多苦头的,朱序守襄阳,多次击破敌军;谢玄、刘牢之夺回彭城。西线桓冲一次反击襄阳就出动七八万人马,东晋的由谢玄创立的北府军和经过桓温治理的西府军不容小视
2006-2-23 12:19
天水英才姜维
论士兵要看两个因素:战力和士气。我认为淝水之战秦军这两方面全输了。那位说8千克百万的应该指谢石的8千精兵吓走几万先锋秦军的事情。士兵的数量确实要把握好,像拿破仑征俄带几十万大军,机动速度大大降低,打不了歼灭战,部队质量低,法军精锐在到达莫斯科前就损失了50%。
2006-2-26 01:22
mylovez
淝水就是人太多了,阿坚本来就不是指挥的料。。。刘邦指挥的俩次大军也是惨败,一次是彭城,一次是匈奴,就和玩游戏一样,只能玩一个英雄却玩三个死的会很惨
2006-2-26 07:59
小陆伯言
淝水之战除了参战的人数多,还有什么经典的呢?
2006-2-27 21:59
志国三
淝水之战,符坚一句:“稍微后退一下。”没想到军队就变成了彻底的崩溃!前秦的致命问题是出在政治上,内部没有完全整合就出征!非氐族的部队各怀异心,而符坚却不察!
谢玄撞大运,成了英雄!
2006-2-27 22:00
志国三
[quote]原帖由[i]小陆伯言[/i]于2006-02-26, 7:59:15发表
淝水之战除了参战的人数多,还有什么经典的呢? [/quote]
其实直接参战人数也不是很多~
2006-3-2 15:35
银铠白马赵子龙
[quote]原帖由[i]弓骑步[/i]于2003-09-02, 3:48:01发表
[quote]原帖由[i]庞桶[/i]于2003-09-01, 14:51:11发表
我不同意两位对符坚的评价,其气概与肚量历史上确实很少见
但骄傲使人失败,轻敌才是他失败的根源 [/quote]
气概和肚量?老桶啊,看看王猛死后苻坚都干了些什么你就不会这么说了。如果没有王猛,苻坚真是再平常不过的胡儿一个。 [/quote]
王猛才是前秦真正的那什么~~
2006-3-2 16:58
wrcxy
看见一批人在这笑小谢。
唉,怎么感觉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想想在当时的情况下,还能拿得出勇气、下得了决心、分得清形势、抓得住时机的人就只是运气好吗?这样的人中国几千年文明中又出过多少呢?好像一抓就是几十万上百万似的,那样就当我没说过话。
讨论是不错,但不要忘了我们现在是在对双方了解的通通透透,对当时的情况前知500年后知500载的情况下,妄下评语似乎太轻率了吧。
2006-3-2 18:26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wrcxy[/i]于2006-03-02, 16:58:50发表
看见一批人在这笑小谢。
唉,怎么感觉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想想在当时的情况下,还能拿得出勇气、下得了决心、分得清形势、抓得住时机的人就只是运气好吗?这样的人中国几千年文明中又出过多少呢?好像一抓就是几十万上百万似的,那样就当我没说过话。
讨论是不错,但不要忘了我们现在是在对双方了解的通通透透,对当时的情况前知500年后知500载的情况下,妄下评语似乎太轻率了吧。 [/quote]
的确。觉得谢玄是撞大运的人,主要是忽视了谢玄之前的取彭城等战绩,而总以为谢玄的名气是靠一个淝水之战撑起来的
2006-3-16 17:44
mozhangwe
谢安的作为可以说是古代宰相的典范,如此才具却被众人看轻简直可笑。至于谢玄本身创立北府军便可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要说遇大运也是符坚他自己的错。
2006-3-16 18:02
5288123
俺来说一个.2个战神之间的决战..扎马之战.........
2006-3-18 11:34
dengjun100
90万?真不知道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阿坚是怎么控制这么庞大的一支军队的,用飞鸽传书还是快马急报啊?如果是在长江沿线布阵,那战斗宽度岂不是更宽,通讯应该更难吧。阿坚身为皇帝亲征,且好大喜功,战前准备不足,以为人多就能赢,典型一军事白痴,人越多,补给越难,通讯难度也越大,我想阿坚的中级将领大多都是在长江沿线待命吧,估计战斗什么时候开始的都不知道,只是看见友军在撤退,自己跟着撤退而已。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没有那个名将能让一支90万的大军有效发挥战斗力。
为什么阿坚不带一只5到6万的精锐部队和晋军在长江一带对峙呢,如果能引来敌军主力,再选一将带一只部队,绕过晋军主力,大纵深的急袭晋后方呢。反正阿坚人多,钱粮丰富嘛。原来阿坚和老蒋一样白痴啊,典型的军事科班生嘛。可怜几十万大军在还没和敌人怎么交战的情况下就被敌人追歼了。
2006-3-18 11:47
dengjun100
看这个战例,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就像我们这里的黑社会两个帮派械斗,开始有边人很多,几乎是另一边的好几倍,但人少的这边没有退缩,硬起头皮上了,可是刚要开打,不晓得那个吼了句,“警察来了!”,于是就有人开始闪了,很多人看到别人闪了,自己也跟着跑了,最后双方剩下来的,估计都差不多都是英雄了。
2006-3-18 13:12
飞将中原
回复 #24 中肥仔 的帖子
[glow=255,red,2]刘备在陆路追截住曹操,却被关羽于华容道放过了他,使其退回北方[/glow]
真的有关羽放曹操的事吗?大概是戏说吧
2006-3-22 15:59
继续蔓延
符坚老年时过于自大了
2006-3-24 14:04
保皇党
苻坚应该仿效晋灭吴之战,六路并进,纵然一二路有失,最终也会凭借兵力上的压倒性优势一举吞晋
2006-3-24 14:21
桓古
数量优势是所有优势中最不值得一提的优势
2006-3-24 14:38
小贩
多路并进,正是发挥数量优势的一个好办法……
2006-3-28 10:56
勇敢的小强
:^%阿猛狠啊,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啊,告诉我们不能以貌取人啊,个人认为绝对是中国第一流的将相之才
大家一起抓虱子去啊
2006-3-28 11:41
zhanbei
符坚在战略上轻视敌人,百万大军过于分散,在战术上上下不通,军纪涣散,已兵强马壮而不能趁胜出击,趁热打铁,彼粮草不足,不能以已之长,克彼之短,必败也。
故此战非谢安谢悬谢石打胜了,而是符坚自故矣!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