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韦编三绝 » 网络古体诗词发展概述(作者:尹公之他)


2003-12-17 19:04 落叶的秋
网络古体诗词发展概述(作者:尹公之他)

    网络古体诗词发展概述
   
    尹公之他
   
    一、古体诗词的式微与传统诗词媒体的尴尬
   
    古体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冠冕,在经历了若干年的式微后,这一古老的文学
体裁与e时代最新的话语方式--网络结合在一起,这是令人关注且发人深思的现象。
   
    我们知道,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古体诗词作为儒家文化``载道``的工具而为新
型知识分子所唾弃。建国以来,虽然不少革命领袖都有很深的传统文化功底,一些诗词
至今仍为人们传诵,但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诗失去了她与生俱来的``兴观群怨``的功
能,沦为口号与颂歌的载体,不可避免地走上衰亡之路。在传统媒体中,全国发行且较
有影响的仅《中华诗词》一种,且其作品质量远不能令人满意,全年订户亦寥寥无几,
相对于新诗刊物百花齐放、名家异彩纷呈的盛况,旧体诗词更像是位行将就木的老者。
   
    关于旧体诗词式微原因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
格律束缚青年的思想,这是领袖曾经提出过的。但我们必须看到,格律只是外在于诗词
的形式,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内容是有疑问的,更多的是这个论断本身,已经足以阻
塞年轻一代人的学诗之路;二,复古及颂圣两种倾向限制了人们的阅读兴趣。这种说法
有一定道理,毫无生气的复古让人厌烦,而浅薄无知的口号诗更让人恶心。但这都不是
诗词本身的问题,黄公度提出``我手写我口``,有真性情方有不朽的作品,今天的诗人
们应该不难找到一条适合抒发自己情感的路子。三,声韵的繁复增加了青年们学诗的难
度,最近《中华诗词》杂志就这个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诗坛耆旧霍松林、孙轶青诸
老力主声韵改革。对于这个问题,吴雨僧先生曾有论述,大致有三点:一、``凡艺术必
有规律,必须宗传(Tradition)``;二、``凡人生社会各种规矩(Convention),似
若束缚,实皆为全体或大多数人之利便``。三。即以现在而言,``中国现今之诗韵,其
分别部居对于任何一地之人,皆不能完全适合,然对于全国所有各地之人,则能为(比
较的)最大量之适合,譬犹算数中之公生数,诚可为文学界公用之标准?quot;,网络诗
坛数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尽管关于原因的论说可谓各执一词,但旧诗在近数十年的没落是毋庸争议的事实。
某种程度上说,旧诗消亡的``历史必然性``已经成为文学研究圈内的``共识``。所以当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这种看似陈旧的文学形式,转而以网络为媒介悄然``复兴``
之时,关注者寥寥无几,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古体诗词在网络上的最初出现
   
    九十年代中期互联网出现之后,留学生等身居异国的华人自然较国内得风气之先,
而尤以北美地区为甚?quot;新语丝``网站开国学上网之先河,在扫描录入建立典籍文库
方面,方舟子等人功不可没,而唐散宜的诗评亦颇有独得之妙,在早期上网华人中造成
了相当的影响。此外,以建立网上全球汉语文学交流园地为己任的``橄榄树``站点也刊
载过一些原创旧体诗词。
   
    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上网也逐渐成为国内青年一代知识分子的时尚。BBS讨论区,
给人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发言环境,一些作者开始在上面发表原创诗词。有些作者和作
品甚至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例如在``水木清华``诗歌版活动的容若,其七言近体的成
就即使在今天的网络诗坛看来,也是第一流的。稍晚时候,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网络虚拟
社区里,出现了一些诗歌类的讨论专区。网易北京、广州社区《诗人的灵感》、北京社
区《古典文学》等,是古体诗词创作和讨论相对集中的板块。但是原创诗词的影响并不
大,这从讨论区的名称也可看出,发表新体诗和讨论古代白话小说是这些论坛的主流。
尽管如此,网易的筚路蓝缕之功毕竟不可抹杀。由于网易社区是当时聚集网友最多,影
响也最大的中文虚拟社区,一些古体诗词的精英逐渐在这里汇集并相遇,他们中的大部
分至今仍是网络诗坛的骨干,他们中包括地藏、燕垒生、乖崖和种桃道人等至今仍为人
们耳熟能详的ID。地藏、乖崖感慨身世和时世的近体诗,燕垒生的辛派词,种桃道人的
词和曲都相当可观。如燕垒生的《沁园春·天问》中充斥的郁勃不平之气与辛稼轩何其
相似:对酒当歌,漫笑人间、亥豕鲁鱼。见劫灰埋尽,秦王宫殿,春风不到,诸葛茅
庐。髀肉重生,钢刀锈损,叵奈山深闻鹧鸪。皆如梦,问天公在上,我醉何如。 天公叱
曰:狂徒!枉费此、堂堂五尺躯。但悬梁剌股,一朝拜相,卧薪尝胆,终可吞吴。南渡
衣冠,可儿处仲,座上悲歌击唾壶。男儿事,要轰轰烈烈,不负头颅。
   
    在网易社区兴起的同时,一些规模较小的网络社区也分散着一部分古体诗词爱好
者,它们中有小型专业文学网站,也有大学内部的BBS等。当时在清韵担任版主的伯昏子
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专攻近体,怀古诸篇尤近唐音。如《北固楼》:多景楼头树影开,
素波下绕玉新裁。东迎蜀浪连帆雨,西接扶桑映日台。六代繁华空恃险,三山废垒自成
哀。旗声夜逐潮声上,隔水犹呼杀敌来。
   
    象皮主编的《网络诗三百》一书,大体上反映着网络诗坛2000年前的原貌。
   
    总的来说,在2000年以前,网络古体诗词尚处在起步阶段,作者不多,佳篇更少,
基本上合乎格律且文从字顺的就算是高手了。加之各个论坛之间彼此不通音问,这个状
况一直持续到天涯虚拟社区《诗词比兴》版的出现。
   
    三、天涯社区的兴起和网络诗词的发展
   
    天涯虚拟社区诗词比兴版的成立,是网络原创诗坛的分水岭。
   
    天涯虚拟社区是华文网络原创文学中水平较高的专业虚拟社区。1999年,种桃道
人、寥天在天涯社区开办并主持了《?时刃恕防改俊U馐墙显绮⑺?家步细叩氖?世嘧
ㄒ蛋婵椋?捎诠芾硌细瘢?又?咧癖救司哂械耐???闪⒁荒旰螅?谥诙嗍?世嗵致矍
?型延倍?觥8鞲雎厶车氖?屎檬址字另忱矗??哟罅颂煅纳缜?姆?淞Γ?簧僭?醋
髡叨荚诖说爻擅??000年至2001年前半期,是天涯社区的鼎盛时期。当时在天涯的作
者,诗方面,有地藏、乖崖等人继承近代龚自珍、丘逢甲以来诗歌关注现实的传统;有
师法黄仲则诸公感怀身世为主的静虚、静玄诸君;碰壁斋主的五古在魏晋之间,如和陶
《饮酒》(选一): 命驾将晨出,朝食未能完。霜风浸我裳,尘影敝吾冠。冠裳苟如此
?捕来婀恃铡?玩淅砬偎浚?羧谎谥毓亍K?荚诤涡恚?嗄癜自贫恕7晒庋噶骷??松
?敢坏?J比巳找员洌??朔锴箴健G?『嗡?茫?枥魃?汉??
   
    词方面,除燕垒生的辛派词外,碰壁斋主词近乎陈其年,汪洋恣肆又不乏对人生的
思考;含章可贞的词明快流畅,一洗千古繁缛之习,如含章可贞的《念奴娇·致
y.x》:
    长身而起,奋奇情壮彩,向君飞掠。俯仰乾坤浑不夜,万里物华高卓。星雨歌酣,山军
鼓沸,热泪油然落。一声云啸,大江容我杯酌。 飘渺舞渐清狂,玉梅红靥,时映风尘灼。
绮梦丁丁循古调,逐浪琴心难泊。纵劫堪伤,使缘如故,守定三生诺!千秋幽怨,月光疑在
床脚。
   
    此外,莼鲈归客的词学乐笑翁、厉樊榭,更多的是偏重清刚一面;音竹庵主词宗南
宋,用词取法白石,谋篇接近梦窗,放入宋人集中几可乱真。一时间天涯人才辈出,不
胜枚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位诗词爱好者只有在天涯社区被承认,才算真正被网络
诗坛所认可。天涯独有的红黑脸制度,也使天涯社区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
   
    在天涯社区达到鼎盛的时候,,一些专业文学类网站的诗词论坛也在悄然兴起,故
乡社区``唐风宋韵``、侠客岛``联合诗坛``、清韵社区``诗韵雅聚``等诗词类网站栏目
都以氛围较好,学术水平较高等特点吸引着一部分诗词爱好者,为他们日后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四、网络诗坛的现状及未来
   
    2001年下半年以后至2002年上半年,是网络诗坛群雄割据的时代。在故乡社区``唐
风宋韵``,由于斑竹碰壁斋主的个人魅力,吸引了不少诗词好手的参与;侠客岛``联合
诗坛``,通过更换门庭完成了自身的复兴;清韵``诗韵雅聚``几换掌门,但由于拥有一
批固定网友,一直不衰;天涯社区``诗词比兴``依然保持了旺盛的人气;腾讯、榕树下
虽不以诗词名,但网站本身的巨大影响仍使他们吸引了不少初上网的爱好者;一些中小
论坛也藏着不少深居简出的好手。
   
    值得一提的是六艺社区的崛起,经过近两年的筹划和试运行,2001年六艺社区正式
开张。由于起点高,加之发起社区和担任社区管理的核心人物,大都是网络诗坛的资深
人士,对网络诗坛的格局和现状有一定了解,成立后一直蓬勃发展,形成了奖掖后进的
极佳学术氛围,一时异军突起,无论站点人气还是帖子质量,在网络诗坛都堪称首屈一
指。由于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此地不断涌现新加盟的诗词好手。以在六艺经常发帖
的网友为例,喵喵2001的时事诗词针砭时弊,独具一格;嘘堂的五言苍凉高古,如《山
居杂忆·龙山》古寺近城郭,萧条未易磨。 香沉通上院,病废起南柯。 祭梦千佛在,
关情一纸多。 空王不可见,谁与问山河。
   
    风二中的诗论、梁元让的七律都颇具工力。同时主要诗词类板块管理者还同时编辑
着一份《有所诗》电子杂志,该杂志以其稿件质量高,编选精益求精在网友中也有口皆
碑。但出刊频率较低,未免为美中不足之处。
   
    展望网络诗坛的将来,随着上网的诗词好手的不断增加,可以设想,网络原创诗词
的水平和影响力都将与日俱增,我们肩负着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使命。``礼失,求诸野
``,网络写作就是一种``在野``的写作,它没有被强加的政治任务,也不包含任何功利
色彩。这种特征决定他能继承李杜诗骚以来的优秀传统,关注社会人生,追求艺术上的
不断完善。相对于当前诗坛暮气沉沉的现状,网络诗坛的这种历史使命显得尤为重要,
而这有赖于广大诗词作者不懈的共同努力。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