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求助:关于战国李悝的另一层身份,鬼谷“掌门”?


2005-6-22 19:16 碧落赋
李悝富有传奇色彩,乃鬼谷门人(以前也学过儒家)。刑名学派创始人,也被后世认为是法家创始人

在鬼谷曾收弟子四人
大徒弟吴起
二徒弟西门豹
三徒弟乐羊子
四徒弟商鞅

怀疑李悝这么大的名气,难道是当时鬼谷学派的“掌门”。另外,孙庞二人跟李悝又是什么关系?

========================

附一:鬼谷学派著名人物

王诩(开山祖师)
李悝
吴起
西门豹
乐羊子
商鞅
孙膑
庞涓
苏秦
张仪

========================

附二:李悝其人


李悝,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也作李克。有的古书中还将李克写成“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守。上地在河西,故李悝经常和秦人交锋作战。桓谭以为李悝为文侯师,班固、高诱以为是文侯之相。由于先秦文献缺乏记载,故此说尚难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悝能参与机密,为文侯心腹之臣。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这些记载都表明,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

李悝以为“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还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有赏有罚,唯才是用,这是战国时甚为流行的法家主张,当时不少国家都因贯彻这些主张走向富强。

在经济策略方面,尽地力之教是李悝的主要主张。他认为田地的收成和为此付出的劳动成正比,“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又认为粮贵则对士民工商不利,谷贱则伤农,善治国者必须兼顾士民工商和农民双方的利益。他指出五口之家的小农,每年除衣食、租税和祭祀等开支外,还亏空四百五十钱,这就是农民生活贫困和不安心于田亩的原因。他针对此情况作平籴法,即将丰年分成大熟、中熟、小熟三个等级,按比例向农民籴粮;把荒年也分成大饥、中饥和小饥,在大饥之年把大熟之年所籴的粮食发放给农民,其余则类推。这样可使饥岁的粮价不致猛涨,农民也不会因此而逃亡或流散。由于能“取有余以补不足”,“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法经》的编订,是李悝在法律制度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春秋末年,晋、郑诸国作刑鼎或刑书,以公布新的法律条文。到战国时,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出现了更多的新的成文法典。李悝“撰次诸国法”,修订出《法经》六篇,包括盗、贼、囚、捕、杂、具。盗是指侵犯财产的犯罪活动,大盗则戍为守卒,重者要处死。窥宫者和拾遗者要受膑、刖之刑,表明即使仅有侵占他人财物的动机,也仍构成犯罪行为。贼律是对有关杀人、伤人罪的处治条文,其中规定,杀一人者死,并籍没其家和妻家;杀二人者,还要籍没其母家。囚、捕两篇是有关劾捕盗贼的律文。杂律内容包罗尤广,包括以下几类:淫禁。禁止夫有二妻或妻有外夫。狡禁。有关盗窃符玺及议论国家法令的罪行。城禁。禁止人民越城的规定。嬉禁。关于赌博的禁令。徒禁。禁止人民群聚的禁令。金禁。有关官吏贪污受贿的禁令。如规定丞相受贿,其左右要伏诛;犀首以下受贿的要处死。具律是《法经》的总则和序例。《法经》出现后,魏国一直沿用,后由商鞅带往秦国,秦律即从《法经》脱胎而成,汉律又承袭秦律,故《法经》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悝的著作著录于《汉书·艺文志》者有法家类《李子》三十二篇,儒家类《李克》七篇;兵权谋家《李子》十篇,也可能是李悝所作。李悝的思想和治术都属于法家范畴,故其大多数作品被列入法家类。由于他和子夏学派有一定的关系,他的有些作品不免带有几分儒家色彩,《艺文志》将其列入儒家也不为无因。以上三种著作早已亡佚,但在魏晋或隋唐时尚有零简残篇传世。如《水经注》和《文选·魏都赋》注都引有《李克书》。由于《汉书》以李悝与李克为两人,后代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李悝是法家,李克是儒家。

《法经》早已不存,唯桓谭《新论》中有关于《法经》内容的简述,《晋书·刑法志》也有类似的记载。《新论》已亡佚,桓谭介绍《法经》的一条保留在明人董说《七国考》之中,是我们今天了解《法经》的重要依据。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法经》,夹杂了天尊、佛像等语,当是误引他书所致,故难以凭信。

========================

附三:鬼谷简介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为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

2005-6-22 19:23 慕容宁宁
《汉书.食货志》有段记载:
  陵夷至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晦,治田勤谨则晦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日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晦,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岁终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

2005-6-22 19:26 完颜康
李悝,周定五十四年(前455年)生,周安王七年(前395年)卒,战国时魏国(今山西南部运城一带)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

关于李悝的名字,许多学者认为史籍中同一时期的李克,就是李悝.也就是说,李悝,又写作李克,或又名李克。

李悝的生平事迹,已难确知其详,使他在历史上留下永久名声的,是他任魏文侯相时在魏国的变法改革。

李悝作为一个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提出一系列变法主张,并在魏文侯支持下积极推行。在政治上,李悝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李悝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落后的世袭制度的挑战。由于废除世袭制度,—批于国家无用且有害的特权阶层的。人物扯赶出政治舞台,一些出身于一般地主阶层的人,可因战功或因其才能而跻身政界,此举实际开创了地主阶级对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为以后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开辟道路。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汉书·食货志》有较详细的记载)。简单说来,尽地力就是统一分配农民耕地,督促农民勤于耕作,增加生产。平籴法是国家在丰收时平价收购粮食储存,发生饥荒时又平价卖给农民,取有余以补不足,以防谷物甚贵而扰民,或甚贱而伤农。此法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在军事上,建立常备的“武卒”,严格选拔军士,并给予一定优待,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我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

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法经》兵6篇,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这是法家倡行法治的成功表现。李悝的《法经》,对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后世所效仿。《晋书·刑法志》便说:商鞅“受之以相秦”,而“秦汉旧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师李悝”。先秦思想学派的法家学说和我国传统法学,均以《法经》为奠基之作,而它在法制史正的开创之功,更不容忽视。因而,李悝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对他的历史功绩将会做出更为确切的评价。

2005-6-22 19:28 完颜康
战国初期,李悝为魏文侯相,主持变法,农政方面有“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刑法方面则著有《法经》,施行法治,从而使魏国迅速强大起来。《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子》三十二篇,列为法家之首,已失传。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史书记载魏国另有一位李克,也曾任魏相,且有著作传世。这样,李悝是否即李克,还是两个不同的人?说法各异。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和《汉书.食货志》都说李悝“尽地力之教”,可
是《史记》的《货殖列传》和《平准书》也说李克“尽地力”。清朝崔述据此认为,李克是李悝的异名,悝、克一声之转。梁玉绳《史记志疑》也持同样观点,以为李克即李悝,其理由非常简单:李克是李悝之误。李悝即李克的说法,在当今史学界流行甚广。

    另有学者力辨李悝、李克非一人。其主要理由是:《汉书。古今人表》列李悝、李克为二人;李悝是法家,而李克是孔子的学生子夏的弟子,属儒家;李悝在魏文侯时任相,而李克先任中山相,后任魏武候相;《吕氏春秋》、《韩非子》等书中,多处提到李悝、李克,也是明显地分为二人,且韩非对李克的言论思想往往多加批评。由此推断,李悝、李克并非一人。

2005-6-22 19:28 碧落赋
李悝是否即李克  



  战国初期,李悝为魏文侯相,主持变法,农政方面有“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刑法方面则著有《法经》,施行法治,从而使魏国迅速强大起来。《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子》三十二篇,列为法家之首,已失传。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史书记载魏国另有一位李克,也曾任魏相,且有著作传世。这样,李悝是否即李克,还是两个不同的人?说法各异。


赞成派: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和《汉书·食货志》都说李悝“尽地力之教”,可是《史记》的《货殖列传》和《平准书》也说李克“尽地力”。清朝崔述据此认为,李克是李悝的异名,悝、克一声之转。梁玉绳《史记志疑》也持同样观点,以为李克即李悝,其理由非常简单:李克是李悝之误。李悝即李克的说法,在当今史学界流行甚广。


反对派:

另有学者力辨李悝、李克非一人。其主要理由是:《汉书·古今人表》列李悝、李克为二人;李悝是法家,而李克是孔子的学生子夏的弟子,属儒家;李悝在魏文侯时任相,而李克先任中山相,后任魏武侯相;《吕氏春秋》、《韩非子》等书中,多处提到李悝、李克,也是明显地分为二人,且韩非对李克的言论思想往往多加批评。由此推断,李悝、李克并非一人。

2005-6-22 19:33 完颜康
鬼谷子先生生卒年份是多少,苏秦张仪我怎么觉得是战国后期的人物——张仪和屈原同时代吧

2005-6-22 22:19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i]阿巽[/i]于2005-06-22, 19:33:23发表
鬼谷子先生生卒年份是多少,苏秦张仪我怎么觉得是战国后期的人物——张仪和屈原同时代吧 [/quote]
“鬼谷子”到了后来,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了,而是一个学派的总称

苏秦张仪的确是鬼谷门人,但是我可没有说他们是最开始的鬼谷子祖师爷的弟子呀!

2005-6-23 08:02 东海麋子仲
附一:鬼谷学派著名人物

王诩(开山祖师)
李悝
吴起
西门豹
乐羊子
商鞅
孙膑
庞涓
苏秦
张仪
为何说这些人都是鬼谷学派?我看就连鬼谷先生其人说不定也是子虚乌有无是公,《鬼谷子》是别人假托鬼谷先生写的也有可能。

2005-6-23 12:07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i]东海麋子仲[/i]于2005-06-23, 8:02:47发表
附一:鬼谷学派著名人物

王诩(开山祖师)
李悝
吴起
西门豹
乐羊子
商鞅
孙膑
庞涓
苏秦
张仪
为何说这些人都是鬼谷学派?我看就连鬼谷先生其人说不定也是子虚乌有无是公,《鬼谷子》是别人假托鬼谷先生写的也有可能。 [/quote]
鬼谷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假托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不过很小

2005-6-23 15:44 王佐之才
[quote]原帖由[i]东海麋子仲[/i]于2005-06-23, 8:02:47发表
为何说这些人都是鬼谷学派?我看就连鬼谷先生其人说不定也是子虚乌有无是公,《鬼谷子》是别人假托鬼谷先生写的也有可能。 [/quote]
我也感觉这个鬼谷学派也有可能是当时或者后人的一种假托与杜撰。鬼谷派在战国诸子百家中是记载最少,传说最多,同时出的政治军事人才也最多的神秘流派。

有人说此学派隐于山中,世人所知甚少。不过以我的揣度这里有几个疑点:

这个学派出的人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兵家人物(孙庞),一类是纵横家人物(苏张)。
孙庞与苏张的时间跨度很长,一个是战国初年,另一个是战国中后期,跨度近一百年。兵家与纵横家一个伐兵(军事战略)另一个伐交(外交战略),可以说都是功利色彩非常强的学说。如果真有这麽一个鬼谷学派的话,那麽这个学派应该是一个研究政治、军事、外交、相互关系的学派,是一个注重现实利益的学派,这个学派讲的就是要入世,这个学派的祖师爷会隐居在深山中,神龙见首不见尾吗?

如果真有一个世外大贤——鬼谷子,那他必定是各国君主争相猎取的大才。他会获得平静吗?他还能隐于山中吗?人都是生活在现实中的,没有人生活在传说中。
 
孙庞基本定位为兵家人物是不错的,孙庞同师同源也是肯定的,但他们的老师具体是谁?
确实不好说!

至于苏张不能确定他们是同出一个师门,苏张分别代表了外交战略中的两个流派,合纵连横这两个流派,是对立的同时也是对抗的。

 个人认为鬼谷派这个既现实又出世的神秘学派,极有可能是当时的智士出于某种目的,有意假托出来的。

 儒墨是当时显学,儒家必提孔孟,墨家必提墨翟,师徒相衬,相得益彰。而擅长单打独斗的兵家、纵横家人物,不杜撰一个神秘的不入世的祖师爷,面子上总是说不过去的。各国君主并非傻到连这点猫腻都看不出的程度,只不过是只用奇才,不深究其他罢了。
 

我非考据派,以上只代表我对鬼谷子其人其事的一些怀疑而已。

2005-6-23 18:34 碧落赋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鬼谷学派其实就是李悝的刑名学派,作为刑名学的创始人,李悝当时在这群人中有很高的声望和号召力

2005-6-23 19:21 yingzheng
“至于苏张不能确定他们是同出一个师门,苏张分别代表了外交战略中的两个流派,合纵连横这两个流派,是对立的同时也是对抗的。“

这个-------
苏秦下山的时候不是先投靠秦国的吗?不成才转为六国的
而且我看他们两人手段方法几乎相同,只是立场不一样,还有张仪更诈些,怎么就能看出来是两个门派?

2005-6-23 19:35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i]yingzheng[/i]于2005-06-23, 19:21:58发表
“至于苏张不能确定他们是同出一个师门,苏张分别代表了外交战略中的两个流派,合纵连横这两个流派,是对立的同时也是对抗的。“

这个-------
苏秦下山的时候不是先投靠秦国的吗?不成才转为六国的
而且我看他们两人手段方法几乎相同,只是立场不一样,还有张仪更诈些,怎么就能看出来是两个门派? [/quote]
同意楼上观点

他们俩的政策虽然对立,但是基础是一样的,就是外交说服,是孤立还是结纳

2005-6-23 21:41 王佐之才
[quote]原帖由[i]yingzheng[/i]于2005-06-23, 19:21:58发表
这个-------
苏秦下山的时候不是先投靠秦国的吗?不成才转为六国的
而且我看他们两人手段方法几乎相同,只是立场不一样,还有张仪更诈些,怎么就能看出来是两个门派? [/quote]
苏秦、张仪都是战国纵横家,当然是同一个学说下的不同流派。我的意思是说,他们不见得同出一个师门。也就是怀疑鬼谷派,并不是怀疑纵横家。纵横是有先后关系的,合纵再先,连横在后,合纵促使了连横。我认为苏秦、张仪一前一后是纵横学说的创始人与执行者,至于鬼谷派与纵横家有无传承关系,还不好说。

2005-6-23 21:44 关内侯
鬼谷门派……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强悍的门派了。

2005-6-24 14:13 倒行逆施
鬼谷想来应该是一个假托吧。

2005-6-24 15:15 yingzheng
[quote]原帖由[i]王佐之才[/i]于2005-06-23, 21:41:44发表
[quote]原帖由[i]yingzheng[/i]于2005-06-23, 19:21:58发表
这个-------
苏秦下山的时候不是先投靠秦国的吗?不成才转为六国的
而且我看他们两人手段方法几乎相同,只是立场不一样,还有张仪更诈些,怎么就能看出来是两个门派? [/quote]
苏秦、张仪都是战国纵横家,当然是同一个学说下的不同流派。我的意思是说,他们不见得同出一个师门。也就是怀疑鬼谷派,并不是怀疑纵横家。纵横是有先后关系的,合纵再先,连横在后,合纵促使了连横。我认为苏秦、张仪一前一后是纵横学说的创始人与执行者,至于鬼谷派与纵横家有无传承关系,还不好说。 [/quote]


你是这么看的啊


我一直觉得纵横家是一体的.
拿谁的钱为谁办事,仅此而已.

2005-6-24 15:49 王佐之才
你说的那是辨士或者是说客吧!

纵横是两种外交战略,苏秦首倡合纵,张仪推行连横。苏秦张仪并非一般的辨士而是外交战略家,他们的外交战略在《战国策》中有大量体现。

2005-6-24 16:12 yingzheng
[quote]原帖由[i]王佐之才[/i]于2005-06-24, 15:49:32发表
你说的那是辨士或者是说客吧!

纵横是两种外交战略,苏秦首倡合纵,张仪推行连横。苏秦张仪并非一般的辨士而是外交战略家,他们的外交战略在《战国策》中有大量体现。 [/quote]


比起苏秦来,张仪有点像将军----
个人感觉

2005-6-24 16:27 王佐之才
[quote]原帖由[i]yingzheng[/i]于2005-06-24, 16:12:37发表


比起苏秦来,张仪有点像将军----
个人感觉
[/quote]
张仪像将军,从何说起?

呵呵!我倒是觉得苏秦背剑更像将军!

2005-6-24 16:58 yingzheng
张仪,貌似领兵打过些仗,而且胜了.
还有就是,他比较奸诈了.

苏秦背剑的典故是?

2005-6-25 12:37 碧落赋
从李悝怎么说到苏张了??

2005-6-25 18:56 瑶姬小公主
[size=2]李悝(音魁)又名李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常被提见的人。《汉书.食货志》有段记载:
  陵夷至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晦,治田勤谨则晦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日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晦,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岁终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
  魏文侯在位于公元前424至387年,所以李悝是孔子和孟子间的人物,他的政策也表现着中国封建制度业已崩溃,各地域间的诸侯组织全民,发动生产的情形。《汉书.食货志》里这一段提到以小自耕农作纳税人,注重高度精密耕作,各农家仅有极少的收入,甚或不足,政府切身感到它的命运与上述小自耕农的生存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因素,一经透过历史,成为中国以后两千四百年立国的经常状态。
  李悝的设施,也创造了一种计划经济的原始风格。社会的发展,不由它自身作主摸索而成;乃是由政治家以鸟瞰的态度裁夺。为什么中国的历史,在先秦就有这样的特色?我们追究当日背景,至少可以提出片面的解答。
  中国的农业,开始于黄河中流的黄土地带。黄土的土壤能够垂直的堆砌,内中保留着很多由下至上的细管,因之地下的水分能够向上浸淫,不待灌溉,加以土质疏松,在农业初兴的时候,即用最原始的工具,也能在这地区耕耘。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同时在这地区出现无数的初期农业部落。将他们予以有系统的组织者,乃是周朝创业之主的文王之了,武王之弟的周公旦。他的设计,以“礼”为依归。所以有一部《周礼》的著作,至今仍传说作者为周公。 [/size]

2005-6-25 18:57 瑶姬小公主
[size=2]《周礼》的现今版本,在公元前后出现时即被斥为伪书。例如铜质货币出现于东周,较周公要迟好几百年,而《周礼》已经提及铸币的衙门,还解说政府要经常巡视市场,以纠察物价是否公平,商品是否符合标准。这书里也提及中央政府所直接控制的领土方千里,是谓“王畿千里”。此外每五百里见方为一“服”,共有九服。各服内的诸侯因距王都的距离不同,他们向中央政府应尽的义务也有差别。其实周都镐,在今日西安附近,并未向外每边等距离的拓地五千里。以当日技术之简陋,既不能在地图上精密的确定其疆界,也无从于实地立桩勒石。
  《周礼》也提到井田制度,那更是中外学者争论的渊薮。有些人说每八百家各有地一百亩是为私田,其中一百亩是为公田,有《诗经》为证。又有些人称井田之井为长方形而不是正方形,有些人更说井田整个不可能,全部系杜撰。
  我们今日以长时间远距离的姿态观测,《周礼》确在很多地方表现当时行政的精髓,其实际作者是谁无关宏旨。倒是王畿千里外有九服的一种观念,却只用书中的一两句话,就已解释得明白。其症结则是中国的中央权力,在技术尚未展开之际,就先要组织千万军民,所以只好先造成理想的数学公式,向下笼罩着过去,很多地方依赖理解能力,不待详细的实地经验。我自己曾考唐朝均田制度遗下的资料,也看过宋朝财政的数字,以及明朝的统计,回来对井田制度的结论,则是在平地分田割土如切豆腐干,非不可能,如果确有此种机会,中国的官僚就会按文字行事。可是实际上最理想的办法,通常也不过将假设的几何画案迁就于实地,按情形打折扣,再次之,正方形之井妥协而成长方形,甚至百亩变成七十亩五十亩,八家以七家六家顶着算数,都无不可。总之,有如王畿和九服,其用几何图案作理想的标准,不出“间架性的设计”,这是立法的基点,不是实际考成的尺度。
  周朝人之所谓“礼”,也有一种广泛的解释。传统所谓“礼者理也又履也”,若以“背籴”(即邻国有饥荒,吝不加以粮食接济)一事解释,就是所谓“非礼也”,不仅不礼貌,而且不合情理,违反处世的基本原则。
  利用这些条件,更通过宗法社会的组织,周朝创造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它和欧洲中世纪的feudalsystem以及日本迄至近世纪的“幕藩制”有若干相似的地方。原则上王室不直接编制全民,财政收入也按“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的间接交纳,层层节制,那土地当然不能买卖,要是土地易主,则根据遗传的金字塔,如“诸侯立家,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的组织,就会整个垮台了。
  公元前6世纪以后,这种制度即无法维持,因为人口激增,货币通行,客卿活跃,战事动员波及全民,鲁国和郑国开始“履亩”“作赋”,也就是逾越过去间接管制的办法,国君开始向全民抽税。郑国和晋国又颁布刑法,更是摒弃礼的成规,去普遍的管制全民。上述李悝的“计划经济”行于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之间,其“尽地力之教”,也就是不受封建的约束。商央在秦国变法,行于公元前350年,更是全面扫除封建,而整个的代之以“郡县制”。此门一开,国君统制全民,土地可以买卖,官僚不再世袭。所以顾炎武说“封建之废,自周衰之日,而不自于秦也”。 [/size]

2005-6-25 18:59 瑶姬小公主
[size=2]从李悝的记算我们更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的历史环节。当日天灾频仍,食粮价格极不稳定。《史记.货殖列传》也说“夫籴,二十病农,九十病末”,“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因此可以看出米贵时石值铜币九十钱,贱时低至石二十钱,相差四倍半,即算平价仍有两倍半以上的出入。因之政府的方针,总在“平准”,也就是要做到“民毋伤而农益劝”。然则粮食生产,到底重要,所以种田的为“本业”,其他都成为“末业”。传统的重农政策以及低水准平等思想,由来如此。再则货币的流通,也以供食粮流通为第一使命。彭信威作《中国货币史》,称世界上历史中的货币只有两大系统,一是希腊罗马以贵金属作商人整批贸易的工具,一则是中国的贱金属货币,最初即已普遍的行使于民间。又因食粮价格波动之大,商人不一定能有无,也可以“背籴居奇”,这样又顺便解释了传统中国对商人歧视的由来。
  从以上情形看来,中国立国最初即与西方迥异,其重点是技术上的着眼不同。先秦从封建到郡县,政治家依赖人类的智力,造成庞大的组织,是以美国没学家HerrleeG.Greel即坚称中国在公元之前,已拥有20世纪超级国家的姿态。可是郡县制也开官僚政治之先河。在公元之前即由皇帝遣派官僚向几千万人民征兵抽税受理诉讼及刑事案件,是超时代的政治早熟。因之更难放弃间架性的设计,以至于一般政令上面冠冕堂皇,下面有名无实,官僚间的逻辑被重视,其程度超过实际行政效能,又仪礼也可以代替行政,种种流弊,到二十世纪不止。而最大的毛病,则是西欧和日本都已以商业组织的精神一切按实情主持国政的时候,中国仍然是亿万军民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今日我们重读李悝“尽地力之数”的一段,也只能说他的视界宽,不能说他的眼光深。其以简单的数字,笼罩着大量农民,以现代眼光批判,虽早熟仍是原始式的组织[/size]

2005-6-26 10:37 东海麋子仲
李悝和李克是否一个人还不一定呢,一个是年代对不上号,李克时间比较晚,并且在思想主张上也不太一样。

2005-6-27 13:26 三皇☆尧
说到底,究竟有没有这个流派呢?

2005-6-29 15:51 第三帝国
鬼谷这派在百家中好象就是阴谋家或是纵横家吧,请高人指点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战国时期最早的一次变法了,虽然不是很彻底,但是对魏国在战国初期的称雄一时已经是极其重要的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