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6-23 22:23
mylovez
三)结交盟友、孤立强敌
1、秦所采取的成功策略
战国中叶之初,齐、秦、楚三国实力相侔,都有可能击败对手,独霸天下,即而完成中国的统一事业。如时人所称:“有齐无秦,有秦无齐”,“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秦国所以最后取得胜利,原因固然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与齐、楚的军事外交斗争中,根据政局的变化,灵活调整和运用各种策略,联络盟国,孤立并削弱敌人,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秦国使用的主要手段有:
(1)弱楚联楚以制齐
秦对齐、楚这两个争霸对手时战时和,但从这一时期的总体情况来看,主要是把齐国视为头号劲敌。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苏泰考》中概论此期形势道:“梁之霸业,自文侯、武侯迄于惠王之世而大盛着,及其晚节,乃为东西两强齐秦所平分。而齐以威宣之盛,其声威远出秦上。故宣王欲求其所大欲,以一天下为志。”
秦国与齐之间没有共同疆界,必须经过三晋等国才能交锋,如苏秦所言:“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得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视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前文已述,秦国争霸中原的主攻方向是韩魏所在的枢纽地带,昭忌所称:“夫秦强国也,而韩、魏壤梁,不出攻则已,若出攻,非于韩也必魏也”。双方有“累世之怨”,矛盾很深。韩魏的背后若有强齐支持,秦国是无可奈何的。“齐、秦交争,韩、魏东听,则秦伐矣”。这种情况下,楚之向背举足轻重;《战国策•韩策三》载:“秦招楚而伐齐,冷向谓陈轸曰:‘秦王必外向。楚之齐者,知西不合于秦,必且以楚合于齐。齐、楚合,燕、赵不敢不听。齐以四国敌秦,是齐不穷也’。”秦国深晓其中道理,故对楚采取又打又拉的两种手法:一方面通过军事进攻削弱其国力,使之不能为害于己,构成包围进击的态势以迫其连横;另一方面,又频频向楚投送秋波,退其部分侵地,以求合盟政齐;并“嫁子取妇,为昆弟之国”。据《史记•楚世家》记载,秦于蓝田之战败楚后,“使使约复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秦昭立初立,乃厚赂于楚。楚往迎妇。二十五年,(楚)怀王人与秦昭王盟,约于黄棘、案复与楚上庸”。楚顷襄王即位后,“七年,楚迎妇于秦。……十四年,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好会于宛,结和亲、十五年,楚王与秦、三晋、燕共伐齐。取淮北。”至此,秦国弱楚、联楚制齐的战略取得完全成功。
(2)远交燕赵以抑齐
韩魏所在的枢纽地带,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为诸强所觊觎。有关情况前文已述,不用赘言,居于偏离地带的燕、赵,也是秦国争霸战略中努力结交的对象、两国的重心统治区域皆在河北平原,距离秦国较远,难以用兵,不是其主攻目标。苏秦曾说:“曰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踵道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然而秦不敢举兵甲而伐赵者,何也?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然则韩、魏,赵之南蔽也”。但是燕、赵迫近齐国多次发生边境冲突,相互矛盾尖锐,敌意很深。秦因此结好两国,使燕、赵成为盟友,抑制齐国势力的发展。其手段有以下几种:
甲、通婚
《战国策•燕策一》载“燕文公时,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大于妇、文公卒,易王立。开宣王因燕丧攻之,取十城。”苏秦就此劝说道:“今燕虽弱小,强秦之少婿也。王利其十城,而深与强秦为仇。”齐终因不愿得罪秦国而将十城归燕。
乙、出兵援助
燕、赵受到齐军攻击时。秦或给予援助。如《战国策•齐策二》载:“权之难,齐、燕战。秦使魏冉之赵,出兵助燕攻齐。”《战国策•东周策》亦载说客请魏王曰:“秦知赵之难与齐战也,将恐齐、赵之合也,必阴劲之。”
丙、组织、怂恿它们攻齐
《战国策•秦策二》载;“陉山之事,赵且与秦伐齐,齐惧,令田章以阳武合于赵。”秦国因此派公子他赴赵,劝说赵王继续合兵伐齐,并提出愿遣援军4万。公元前288~286年,齐国二次伐宋,终于将来灭掉。“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为天子,诸侯恐惧”。秦国则抓住时机,利用燕、赵等国与齐的矛盾,因势利导,展开频繁的外交攻势,组成反齐联盟。赵国的亲秦大臣金投也在其指使下往来奔走,鼓吹合兵伐齐。公元前285年,秦王与楚王、赵王相会于宛、中阳,次年,又与魏王会于宜阳;燕昭王也入赵与之相谋。在秦的操纵和组织下,终于形成了五国伐齐的局面。秦在当年又“先出声于天下”,使蒙武率军攻齐河东,下九县。次年,五国联军伐齐;秦仅派尉斯领部分军队参战,主力则由燕和三晋担任,最终使齐国破亡。此役秦利用远交盟国的力量败齐,获得完胜,自己的损失微不足道。齐遭受这次沉重打击,虽得复国,实力却一落千丈,再也无力和秦国抗争以夺取霸权了。
2. 齐、楚两国的失误
反观齐、楚两国,在盟友和敌国的判断、选择上却屡屡出现错误,促成了它们争霸活动的失败。首先,齐、楚虽有争夺东地的矛盾冲突,但是比起秦国兼并天下的野心来说,它们彼此之间的威胁,并不是致命的。遗憾的是,这两个国家都没有明确地认识到这个问题。齐国所组织的几次合纵伐秦均满足干对方的退地求和,并未与秦国真正交兵会战,从根本上摧毁其军事实力。而它向楚国的长期进攻,收益不大,却严重消耗了兵力、财力,致使在五国伐齐时一触即溃。如范睢所言:“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
楚国面临秦咄咄逼人的威胁,并没有积极的联齐抗秦,其对外政策左右摇摆,导致出现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公元前318年,公孙衍组织五国合纵伐秦,楚怀王身为纵约长,却对此举消极观望,未将主力投入到前线。楚国的统治者目光短浅,贪图小利在,外交上屡次犯有重大失误。如怀王听信张仪献地的谎言,与齐绝交,结果寸土未得,反而破军失地。公元前299年,怀王又受秦国欺骗,冒险到武关会盟,被秦扣留索地,疾愤而死。即位的楚顷襄王畏敌如虎,居然忘却父仇,与秦联姻以共同制齐。齐国破败后,秦国对楚占据绝对优势,便势如破竹地直捣鄢、郢,横扫江汉了。
其次,在齐、楚的争霸活动中,如何处理与较弱的燕、赵、韩、魏四国之关系,也是它们未能解决好的课题。没有这些国家的支持,齐、楚与秦对抗是相当困难的。如齐问王遗楚王书曰:“四国争事秦,则楚为郡县矣。王何不与寡人并力收韩、魏、燕、赵与为从而尊周室,以案兵息民,令于天下,莫敢不乐听,则王名成矣。王率诸侯并伐,破秦必矣.齐国多次役使韩魏,伐秦攻楚,有其成功的典例。它在这方面的缺憾,主要是未能牢牢控制住近邻燕、赵,反而为其所乘。特别是燕对齐有亡国之恨,燕昭王“居处不安,食饮不甘,思念报齐”。尝言:“齐者,我仇国也,故寡人之所欲伐也”。为此广招天下贤士,励精图治,筹划伐齐振怨。齐国不仅受到间谍苏秦等人的欺骗,盲目相信燕国服从自己,全力南下攻宋;甚至将济西、河北防备燕、赵的兵力南调,造成了国防的空虚。另外,在五国伐齐之前,燕、赵两国从事了大量军事、外交上的准备活动,燕昭王“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命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他还亲自赴赵联络定盟。而齐国竟对此肘腋之变毫无察觉,致使在敌军来袭时仓促迎战,导致惨败。
楚国曾经重视过与燕、赵的结盟,它和这两个国家没有共同边界,矛盾冲突并不尖锐;所以经常支持它们的抗齐活动、乃至出兵助阵。但是楚最危险的敌人是秦国,魏被秦逐出崤函之后,韩国由于西近秦、南临楚,其战略地位显得极为重要。如范睢所言:“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 [ 注 ] 。张仪所言:“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楚在这一时期遭受的两次重创——蓝田之战、垂沙之战,韩国的参加都起了重要作用。对楚国来说,抵抗秦的侵略必须要联合韩国共同作战,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可是楚国的统治者由于短视,并未给韩的抗秦斗争以有力的支援。
例如公元308年,秦攻韩国重镇宜阳,死伤甚众,因畏惧楚国援韩,使冯章伪许楚以汉中之地,楚亦贪利而不救韩。事后,“楚王以其言责汉中于冯章。冯章谓秦王曰:‘王遂亡臣,固谓楚王: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战国策•韩策一》载秦、韩战于浊泽,楚王坐视其成败假称援韩,“内警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弊邑虽小,已悉起之类。愿大国遂肆意于秦,弊邑将以楚殉韩。’”结果,“楚救不至,韩氏大败。”楚的做法加深了它与韩国的矛盾,一来促使韩国投入齐或秦国的军事集团,与楚对抗,增加了自己的敌对势力。再者,秦国占领宜阳,便把那里作为南下伐楚的出发基地、此后不久就出兵攻陷了与其相邻的楚国北方主郡新城。楚不救韩,带来了自身战争形势的被动。
综上所述,战国中期的合纵连横战争里,秦国在其兵力的部署和投入进攻的主要方向上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与选择,通过种种手段部分夺取和控制了韩魏所在的枢纽地带,取得了军事的主动权;另一方面,秦国运用谋略拆散了齐、楚与其它诸侯之间的联盟,削弱了它们的势力;又威逼、利诱一些中小国家投入自己的阵营,改变了它和齐、楚的力量对比关系。秦国军令、外交战略的成功,使它得以在争雄角逐中先后击败对手,确立了本身的优势地位,并为其后来统一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005-6-24 11:27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i]mylovez[/i]于2005-06-23, 22:23:36发表
战国中期形势图 [/quote]
请问这个图能看一看吗
2005-6-24 11:58
fengxv
[url=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59697&view=findpost&p=827504]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ndpost&p=827504[/url]
2005-6-25 12:49
碧落赋
终于看明白了
一直认为韩魏2国的国土是交错复杂的,果然如此!
2005-6-29 16:09
第三帝国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陈胜、项羽、刘邦三个楚人就是灭了秦,楚国的潜力不可小看
2005-6-29 18:09
change
[quote]原帖由[i]第三帝国[/i]于2005-06-29, 16:09:00发表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陈胜、项羽、刘邦三个楚人就是灭了秦,楚国的潜力不可小看 [/quote]
刘邦是楚人吗?
2005-6-29 18:09
change
齐鲁大地,物产丰富,后期怎么就不行了呢?国君无能?
2005-6-30 09:56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i]change[/i]于2005-06-29, 18:09:20发表
[quote]原帖由[i]第三帝国[/i]于2005-06-29, 16:09:00发表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陈胜、项羽、刘邦三个楚人就是灭了秦,楚国的潜力不可小看 [/quote]
刘邦是楚人吗? [/quote]
刘邦老家,以前好象是楚国的地盘,所以从这个角度.............
并且他们当时,名义上还是楚怀王的军队,还是以楚军的身份去灭秦的
2005-6-30 10:44
我不是迭戈
战国初期魏国应该是最强大了.可惜后来被一个瘸子搞了两下,从此就衰了.
2005-6-30 12:25
elz5000
其他五个诸侯合纵攻齐,统帅还又是乐毅这种天才,齐国内部又比较混乱,败了也正常
2005-6-30 12:50
第三帝国
刘邦的确是楚人啊!沛原是楚的属地
六国少的不是谋士、良将。不管是魏、齐、楚、赵,虽都曾称雄于一时,但他们都只满足与此。而秦呢,一直以歼灭六国、一统天下为目标。彼此的目标不同,最后导致了这样的结局。
我还想到,西楚项羽也就甘心于称霸王而已,而刘邦呢,不管处在多困难的环境中,都是以一统天下为目标的。两人下场,各位可想而知。
目标决定了结果。
2005-6-30 13:32
a84617
齐国内部太乱,是他本身制度不好,君主都换了性了,制度都一样,没点改革,而且还是自保派,根本没点霸气假如,秦灭赵,灭楚,灭燕时他能帮上一把,估计秦国也没那么快统一啊
2005-6-30 14:06
第三帝国
首先我认为,对于所有的历史问题,不管是专家还是各位网友,大家都只是分析猜测而已,没有对错之分。我们对于历史的了解都缘于史书,可是有多少事情是写史书的人亲眼目睹亲身参与的呢?其中又有多少人为的感情因素在里面呢?即便是太史公也不能免俗吧!
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事实上也只是前人对前前人的描述,能有多少真相呢?我们可以通过我们了解的一切,对前人、对前前人的历史和观点有自己的想法,可是这也只是一种探讨而已。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呢?所以探讨之中是没有对错的,不管是专家还是普通网友,都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已。
2005-6-30 18:12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第三帝国[/i]于2005-06-30, 14:06:31发表
首先我认为,对于所有的历史问题,不管是专家还是各位网友,大家都只是分析猜测而已,没有对错之分。我们对于历史的了解都缘于史书,可是有多少事情是写史书的人亲眼目睹亲身参与的呢?其中又有多少人为的感情因素在里面呢?即便是太史公也不能免俗吧!
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事实上也只是前人对前前人的描述,能有多少真相呢?我们可以通过我们了解的一切,对前人、对前前人的历史和观点有自己的想法,可是这也只是一种探讨而已。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呢?所以探讨之中是没有对错的,不管是专家还是普通网友,都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已。 [/quote]
虽然如此,但从现在所掌握的资料看,我们不信史书就没什么可信的了。你所了解的所谓的历史绝大部分都是源自“前人对前前人的描述”的史书。
如果大家都以“史书也有假”为理由,都按照个人的思维空想历史,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史书是不能全信,但万万不能全不信。
2005-6-30 18:36
吕布貂蝉
秦国占领西蜀才有统一天下的足够资本啊~~
2005-6-30 19:30
御剑
[quote]原帖由[i]吕布貂蝉[/i]于2005-06-30, 18:36:07发表
秦国占领西蜀才有统一天下的足够资本啊~~ [/quote]
如果秦的东边还是完整的晋的话,占了西蜀又有虾米用
2005-6-30 19:48
第三帝国
呵呵,三晋不是也曾想从新统一吗,结果还是一样的,没有哪个人和哪儿个国家可以阻碍统一的步伐!
2005-7-1 22:09
碧落赋
楚国曾经打到巴国,其实楚国比秦国,更有条件占领四川,可惜楚国当时没有战略眼光!
不然让楚占领了四川,这个秦楚的实力,就难说了
2005-7-1 22:27
寂寞的烟
总觉得郑庄公很强
2005-7-1 23:12
第三帝国
郑国强悍的时间还没有魏国长吧?
2005-7-2 06:06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i]第三帝国[/i]于2005-07-01, 23:12:23发表
郑国强悍的时间还没有魏国长吧? [/quote]
这是真的
不过一个春秋,一个战国,米虾米可比性啊~
2005-7-2 20:09
实干司马
越国应该是称霸时间最短及影响最少的国家了,几乎是一进入战国就消声匿迹,典型的过把瘾就死
倒是对越国的迅速衰落感兴趣,希望有达人能提供一下越国称霸后的资料
2005-7-2 23:01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i]实干司马[/i]于2005-07-02, 20:09:33发表
越国应该是称霸时间最短及影响最少的国家了,几乎是一进入战国就消声匿迹,典型的过把瘾就死
倒是对越国的迅速衰落感兴趣,希望有达人能提供一下越国称霸后的资料 [/quote]
越国在战国时期,一直被楚国压着,米前途滴说~
2005-7-2 23:22
第三帝国
越最后也是被楚蚕食而亡!
其实吴越的争霸也不过是一个大谋略的组成部分,史记有云: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其并没有坚实的称霸基础,故而昙花一现。
2005-7-3 00:02
fs7711
郑庄公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对中国军事,尤其是对战术史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2005-7-3 11:50
沙加1110
[quote]原帖由[i]碧落赋[/i]于2005-06-21, 18:45:44发表
至于韩国。。。。。这个好象一直没什么起色的说。我印象中最著名的两个韩国人,一个是韩国快灭亡时候的非子,应该是韩国早已灭亡时候的子房。哎!灭国才有人才出现!
[/quote]
韩国还出了四大刺客之一:聂政刺侠累………………也是快灭国了…………
2006-2-2 15:23
私掠者
1.刚入春秋,是郑庄公小霸
2.接着就是齐桓公首霸。
3.然后是从晋文公开始的晋公霸业,又诸卿轮流执政,所以晋国霸业不受晋主的“能力”影响,一直持续道三家分晋!
4.再接下来就是晋楚百年争霸!
5.晋楚百年战争到楚庄王时,楚国霸业达到顶峰,不过晋国的综合国力要强得多!这里说综合国力,而非军事力量,是有原因的!楚国地大人多,资源丰富,周边小国都唯其马首是瞻!而晋国周边国家的独立性和军事力量都要比楚国的周边附庸小国强,所以晋国不可能像楚国那样四处灭国,增大自己的实力!同时还有齐国,卫国、郑国,宋国、鲁国,这些当时的大国都在北边,限制了晋国的发展!但这给晋国发展自己的外交策略提供了一个决好的条件!晋国一直联合北方诸国抵制南方军事实力强大的楚国!
6.晋楚百年争霸的后期,楚国的实力进一步增强,晋国发现仅仅联合北方那些不成器的国家是不能抵御咄咄逼人的楚国的,所以就派人从今天的山西远足到现在的江苏,叫吴国人怎样发展经济、军事,等等,让吴国强大起来,从楚国后方牵制楚国!这有点像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美国出钱发展西欧国家,以抵制苏联!这一点可以看出晋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楚国!!!!
7.接下来,就是吴国逐渐强大,乘着晋楚两强大得不可开交之际,迅速崛起,攻陷鄞都,开创了大国都城被攻陷的先例!
8.当然,再吴国逐渐强大的同时,楚国也再联合越国,夹击吴国,最后,春秋后期和战国初年,是越国最强,但越国偏安一隅,勾践之后,越国地位一落千丈!
9.战国,三家分晋之后,魏国由于李悝变法,得到一大批人才的鼎力支持,雄霸三晋,魏国当时的战略是对外,西灭秦(可惜吴起被人秦人是反间计,赶出魏国),北灭中山,对内是统一三晋(可惜又碰到了庞绢和孙膑的私人恩怨,导致一统三晋未遂)!
接下来,个人认为完全是人才之间的斗争,而非国与国之间的斗争了:
将相和时期的赵国、苏秦和乐毅时期的燕国、
总之,战国时期,国家的可分为四个等级:
1.可统一中国的:秦(变法后),楚,魏(魏文候时期)。不是秦帝,就是楚王!
2.强国:武灵王时期、将相和时期的赵国,苏秦和乐毅时期的燕国,齐威王时期的齐国,楚国
3.一般实力的国家:韩国、后期的魏国,燕国,赵国,齐国
4.弱国:其它国家,灭亡前的沦为秦附庸的韩魏
2006-2-2 17:58
平生最爱周公瑾
晋国要是不分家恐怕没秦国什么事
2006-2-2 18:25
慕容十二郎
[quote]原帖由[i]私掠者[/i]于2006-02-02, 15:23:16发表
最后,春秋后期和战国初年,是越国最强,但越国偏安一隅,勾践之后,越国地位一落千丈!
[/quote]
秦穆有王、由、五羖, 攘却西戎,始开帝绪。——完全被忽視了
勾践有种、蠡、谍、庸,克灭强吴,雪会稽之耻。——何來最強之說
2006-6-4 09:23
xiaomatu
要是晋国不分家.北晋,西秦,南楚,东齐,倒是不错的一盘四国大战,燕国孤悬一角,当公证人正合适.
2006-6-4 10:16
zmgo
春秋时秦国一直无法东进,在和晋国的对抗中一直处于下风。
我记得战国时有一段时间是秦、齐东西两强对峙吧?
2006-6-4 11:20
hengsf
魏国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被几个国家包围着,很难有作为啊....
2006-6-5 01:45
elz5000
齐宣王、缗王时期才是田齐的鼎盛时期,和秦并立为东西二帝,北灭燕,西破函谷,南灭宋,夺楚淮北之地,内乱外加五国合力才被打败。
2006-6-5 13:56
zmgo
原来秦齐都称了帝号,不知秦国称帝号的是哪位君主?
2006-6-5 14:00
夏侯长风
[quote]原帖由 [i]zmgo[/i] 于 2006-6-5 13:56 发表
原来秦齐都称了帝号,不知秦国称帝号的是哪位君主? [/quote]
应该是秦昭王
2006-6-5 23:29
关内侯
个人觉得春秋时期真正的大国还是楚、晋。正所谓晋强楚大,而齐、秦也只是这两个强国的盟友而已,类似于今天的英国~
2006-6-6 05:30
慕容心
秦,楚,齐,晋等国都是地处边疆且与蛮族经过上百年的练兵。比那些传统强国(宋,郑)有利多了:)
2006-6-6 09:26
riolion
楚国地理位置好,不过也是楚国最终灭亡的原因。。。赵国长期被迫要两线作战,时不时还被身后自己的伙伴捅一刀,极度郁闷。。。我觉得秦国当然是最强,第二强,如果论军力当然是赵国,论国力当然是楚国
2006-6-16 09:45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 [i]xiaomatu[/i] 于 2006-6-4 09:23 发表
要是晋国不分家.北晋,西秦,南楚,东齐,倒是不错的一盘四国大战,燕国孤悬一角,当公证人正合适. [/quote]
怎么感觉像华山论剑????
晋处于中原,应该改成 东齐西秦南楚北燕中三晋,“每二十年华山论剑”就改成“每若干年中原问鼎”
2006-6-16 14:16
wave
[quote]原帖由 [i]碧落赋[/i] 于 2006-6-16 09:45 发表
怎么感觉像华山论剑????
晋处于中原,应该改成 东齐西秦南楚北燕中三晋,“每二十年华山论剑”就改成“每若干年中原问鼎” [/quote]
在下看来,晋楚应该是春秋时最强大的国家两个国家,齐国虽有齐桓首霸之称,但是齐国的霸主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外交的基础上的,其强大也主要体现在经济上,当时的秦国,虽然秦穆公老人家是个实诚人,但是在晋国的压迫下,对中原还无法产生重大的影响;而晋和楚一南一北,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尽管当时以楚为蛮……),而这两个国家,正好一个是分封的卿大夫势力极强的晋,一个是极力强化王权的楚,从后来的局势发展来看,晋国分裂的祸根早在重耳强晋之初就埋下了,楚国本来很有希望统一六国的,可惜……
2006-6-16 14:20
chemFang
秦国应该还是很强的
春秋时期虽然秦国基本算是默默无闻但总体来说还是很强的,否则国家和晋国距离那么近如果实力不及肯定在就像虢国虞国那样被晋国吞并了。
秦穆公时期是秦国非常辉煌的时期,重用百里奚,蹇叔,公孙枝,由余从而插手晋国的内乱,如果不是秦国送重耳回国或许晋国早就被吞并了。后来的任用三帅,虽然在殽山吃了败仗,但后来终于得以报仇。要知道当时能够和晋国对峙的只有楚齐,而且如果不是齐国距晋国太远,楚晋之间有黄河天堑,晋国人吞并这两个国家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当时秦晋之间却始终没有真正的分出胜负。总体来说终春秋乱世,两国始终以和平共处为主,所以秦国应该和晋楚国力等同水平。
2006-6-16 17:15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 [i]chemFang[/i] 于 2006-6-16 14:20 发表
春秋时期虽然秦国基本算是默默无闻但总体来说还是很强的,否则国家和晋国距离那么近如果实力不及肯定在就像虢国虞国那样被晋国吞并了。
秦穆公时期是秦国非常辉煌的时期,重用百里奚,蹇叔,公孙枝,由余从而插手 ... [/quote]
不然
晋秦虽以和平为主。但是晋基本上无意西侵。而秦却历代有意东进
如果晋也一直想向西发展,秦恐怕没多少安稳日子
2006-6-16 17:46
elz5000
弥兵之会时就是晋楚为老大,齐秦为老二,其他的都是小卒子
2006-6-17 14:18
开封府尹
晋国如果不三家分,秦国也不会坐大。
2006-6-17 14:47
白吟水
春秋争霸,无非晋楚。战国前期为魏,之后秦强,后秦赵争霸,至于燕、齐,不过一时之昙花尔~
2006-11-12 13:32
五虎上将之六
齐国的国力一向很强
2006-11-12 14:18
中庸
这个强大很难比较啊!
毕竟强大分很多种,齐国的文化一直都是各国中最发达的,楚国的国土面积也很让人扎眼,秦国变法后经济和军事都达到了其他国家无以附加的程度,魏国也在战国初年开疆阔土,包括小小的燕国也在乐毅时牛了一把!很难比较.
2006-11-12 17:53
平原君
除了韩国,其余六国都曾强盛一时.
2006-11-12 23:20
颖颖
春秋末年楚国被吴国差点打残废,越国又把吴国给打死了。没想到战国商鞅变法期间,楚国就把越国灭掉了,自此完全控制了长江南岸。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