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6-10 16:41
qzb001
关于乾隆生母的考证(第一节)
(钱治冰)
乾隆之母的疑案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在清末民初有一股反满的风潮,乾隆的母亲是汉族人,还是满族人,在当时来说就变成了一个民族问题,一个政治问题了。当时很多人都拿这个事情做文章,所以沸沸扬扬引起各个方面的注意,出现了很多没有真实依据的传说和野史。在这里我要说的是乾隆的生母的确存在文献与档案上的疑点:雍正档案与雍正实录关于熹妃钱氏与钮祜禄氏的记载上的矛盾,至今仍不能够完满地解决。这就是真正的乾隆生母的历史疑案。
先说成书时间早于《雍正实录》的萧奭(shì)的《永宪录》卷二记载: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二十二日)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诏告天下,恩赦有差。封侧福晋年氏为贵妃,侧福晋李氏为齐妃,侧福晋钱氏为熹妃,宋氏为裕嫔,耿氏为懋嫔。而且最近有很多学者又在清宫雍正的档案里查到了一条与该记载完全相吻合的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的历史材料,这就是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一条档案。 这个档案即清宫档案《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记载:“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金年氏封为贵妃,侧福金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 也就是说,雍正封侧福晋钱氏为熹妃,那雍正档案的这个熹妃钱氏和萧奭《永宪录》的那个熹妃钱氏就是一个人,毫无分歧和差异,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肯定熹妃姓钱无疑了。可是这同一件事在雍正故去之后,乾隆修《清世宗宪皇帝实录》(简称《雍正实录》),《雍正实录》怎么记载这个事情?《清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甲子(十四日)却记载:“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鲁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说封侧福晋年氏为贵妃,这个没有分歧,封侧福晋李氏为齐妃,这个也没有大的分歧,第三个分歧就来了,封侧福晋钮祜鲁氏为熹妃,这个熹妃在萧奭的《永宪录》里面是姓钱,而且在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册封的时候还姓钱,到《雍正实录》里面这个熹妃就不姓钱了,就姓钮祜鲁氏。这三份记载的差异,唯一的解释就是:格格钱氏与格格钮祜鲁氏是一个人。因为她们都是同一天、都是奉皇太后的懿旨受封,所以熹妃只能是一人。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玉牒》上,也写着世宗宪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纯皇帝(乾隆),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凌柱之女诞生于雍和宫。但是当时清朝政府有个规定,皇帝家族生儿育女,每3个月要上报一次,写明出生时间和生母。根据这条规定,乾隆生母钱氏在清宫档案《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记载中姓钱应该是真实的。而《玉牒》则是每隔10年才根据出生和死亡记录的底稿,添写一次皇室族谱。《玉牒》修成后,还要经皇帝亲自审阅修改。在这里换句话也就是说《玉牒》是时隔10年经皇帝修改后的后记了。
这个疑案里面还有一个时间差: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册封熹妃钱氏的时候,这个时候雍正还没有秘密立储,也就是说弘历(乾隆)这时候作为普通皇子其母亲钱氏和其他普通皇子的母亲一样都是可以保留汉姓的。而到了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雍正正式设立秘密立储制,才指定弘历为皇太子。也就是说熹妃钱氏变成熹妃钮祜鲁氏就是在雍正秘密立储之时或之后的事了。在这里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因为皇太子的母亲需要有一个高贵的满族出身,因此必须要将熹妃钱氏篡改为满族贵姓。而钮祜鲁氏是满族最高贵的姓氏之一,其先祖巴圖魯額亦都曾帮助努尔哈赤以十三兵甲起家,是满清开国基业的第一功臣。于是熹妃钱氏便拜巴圖魯額亦都之后四品典仪凌柱为义父,从而便改汉姓钱氏为满姓钮祜鲁氏了。还有一点我们要注意的是雍正临死前,把皇位传给皇四子宝亲王弘历,为了巩固弘历的帝位同时命皇三子弘时自毙。可是有什么原因会比弘历的汉族血统更会影响弘历的帝位呢?所以雍正命皇三子弘时在弘历继帝位前自毙是可想而知的了! -
由上我们已经基本考证出乾隆生母姓钱,那乾隆生母钱氏是哪里人呢?雍正.乾隆王朝的钱姓大臣很多,超出了历史上的历朝历代,包括乾隆年号本身就含有吴越国太祖皇帝钱镠的谐音。下面我将从乾隆六下江南和乾隆对钱氏深厚感情的等历史事实继续为大家考证。(未完待续)
2005-6-10 17:03
张建昭
如果是转帖,请标明;如果是原创,最好也请标明。
2005-6-10 18:14
老不看三国
应该是本人吧~~~~~~~~~~~~~~~~~
2005-6-11 06:28
gamecock
按照满人的逻辑的话,乾隆就是汉人了,呵呵。。。
2005-6-11 20:57
萧香剑雨
期待后续。。。。
2005-6-12 13:49
luanshengyu
乾隆又不是很行,还是让他做回满人好啦,清朝唯一像点样的皇帝只有康熙,雍正也勉强凑合,像乾隆这么自大狂的性格为人,实在是不讨人喜欢
2005-6-12 15:22
qzb001
乾隆究竟他在位六十年,做太上皇四年,实际执政是63年,他的一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想举八件事情来说明一下。
第一编修文化典籍。乾隆编修古典文献一个事情就是主持编修《四库全书》动员四千多个专家学者历时二十年,把文渊阁的《四库全书》影印了,全世界各大图书馆都有影印的文渊阁的《四库全书》,今天我们查起来很方便,如果当年不修这部《四库全书》,那么可能很多的书孤本,善本可能就失掉了,今天看不到了。今天查《四库全书》非常之方便,应当感谢乾隆这个在文化上的贡献。乾隆不仅修《四库全书》,他还做了很多的事情。譬如说《满文大藏经》,把汉文的大藏经,和蒙古文的大藏经在一起把它翻译成满文,成《满文大藏经》,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宝藏,譬如说有一个老满文的《无圈点档》,也叫做《旧满洲档》,也叫做《满文老档》,乾隆的时候,派人把它整理,把它重抄,重抄了七份,就对保存整理文化古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乾隆的第二个贡献就是贡献诗文才华。乾隆很了不起,他是一个学者、作家、诗人、语言学家、书法家、艺术家,乾隆的文《御制文集》,乾隆的诗《御制诗集》,乾隆一生写的诗四万二千六百一十三首,全唐诗两千二百人,也不过四万多首诗,乾隆以一人之力,他还是个业余作者,不是个专业诗人,以一人之力,他的作品和整个唐代两千多个人的诗作,几乎相等。当然有人说了,说乾隆有些诗是别人代笔的,代笔也需要他自己过目审定。乾隆的书法,乾隆的绘画,乾隆的语言,乾隆满语是他的母语,乾隆精通汉语、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他和汉族王公大臣对话的时候讲汉语,和满族王公贵族接见的时候讲满语,和蒙古王公贵族接见的时候讲蒙古语,接见西藏班禅的时候讲藏语。
第三兴修皇家园林。修清漪园,就是现在的颐和园,修圆明三园,修香山静宜园,修玉泉山静明园,修承德避暑山庄和庄外的庙宇,还修木兰围场。当然这些园林是在他父亲、他爷爷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做的,但是乾隆把它又往前发展了,兼南北之优长,融东西之精华,乾隆时期把中国皇家园林推向了古典园林艺术的顶峰。今天,颐和园、天坛、避暑山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要感谢乾隆所做出的贡献。
第四修筑浙江海塘。浙江沿海地区,因为海潮的冲刷,影响了农田,原来有柴塘,用木柴砌的塘,有土塘,经不住海浪的冲刷。乾隆的时候,国力比较充裕,拨了银两,来把柴塘很多改成石塘,我去看了浙江的石塘到现在依然很好,看了之后,这个巨大的工程给人以振奋。
第五就是蠲免天下钱粮,乾隆五次蠲免全国的钱粮,总数白银大约有两万万两,相当于五年国库的总收入。
第六统一整个新疆。新疆在康熙的时候打败噶尔丹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乾隆在他祖父的基础上,把新疆南疆北疆完全统一了,不仅仅是统一了,而且乾隆制定了制度,譬如说设立伊犁将军,设立军府,在那个地方屯田,建立卡伦巡边,不但统一了,而且真正实现了有效的管辖。
第七完善治理西藏。西藏在皇太极的时候,已经有了交往,顺治的时候册封了达赖和班禅,康熙的时候西藏问题也解决了,但是完善对西藏的管理是在乾隆。当时廓尔喀,就是现在的尼泊尔,两次入侵西藏,乾隆派兵把廓尔喀赶出去,在这个基础上对西藏进行了制度化的、有效的管辖,也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和贸易的发展。
第八中华民族统一。所以到乾隆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中华多民族的大统一的局面,奠定了我们今天国家的版图,到乾隆的时候,清朝的版图大约有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多民族融合在中华版图里,所以康熙、雍正、乾隆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乾隆达到了这个时期的顶峰,多民族统一的一个强盛的帝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2005-6-12 20:09
老不看三国
但如论如何,他也遏止不了封建王朝的衰落.
他本身好大喜功,兴文字狱,奢侈随兴.
他的后代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我本人不盲目排满,我觉得康熙比他强点(个人观点)
2005-6-12 20:43
qzb001
“好大喜功,兴文字狱,奢侈随兴.”历朝历代都有很多这样的帝王!
2005-6-13 01:38
gamecock
[quote]原帖由[i]luanshengyu[/i]于2005-06-12, 13:49:00发表
乾隆又不是很行,还是让他做回满人好啦,清朝唯一像点样的皇帝只有康熙,雍正也勉强凑合,像乾隆这么自大狂的性格为人,实在是不讨人喜欢 [/quote]
开个玩笑而已,对鞑子皇帝基本没有什么好感。
2005-6-13 01:40
gamecock
[quote]原帖由[i]qzb001[/i]于2005-06-12, 20:43:41发表
“好大喜功,兴文字狱,奢侈随兴.”历朝历代都有很多这样的帝王! [/quote]
再怎么样也没有鞑子皇帝凶残,别扯那么多没用的
2005-6-13 12:23
老不看三国
有很多人都杀人了~~~~有很多人都放火了~~~~
所以我杀个人~~~~放点火属于正常?????????????????????
2005-6-13 13:00
qzb001
看看我所找的有关明朝的历史资料:1.明代万历四十五、四十六年(1617、1618)山东大饥荒,蔡州有人肉□,惨不忍睹。2.明朝时,官兵吃人的现象屡见记载。明成化年间,湖广都指挥彭伦跟随赵辅平定大藤峡□民叛乱,把抓获的俘虏绑到高竿上,让兵士将他们乱箭射死,然后又割裂他们的肢体,让兵士烹煮而食。3.南明(1652年)将领李定国率兵攻新会,城中粮尽,□军守将就杀居民为食。有个姓莫的媳妇与婆母相依为命,守将要杀食婆婆,莫氏叩头请求替婆婆死,守将说:“真是一位孝顺的好媳妇!”就答应了她的要求,舍了婆婆,把莫氏烹而食之。又有一个姓李的妇女,丈夫被守将抓去,将被杀,李氏哭著说:“丈夫还没有儿子,如果杀了他,就绝了他家的后代了,我即使活著又有何用?请把我吃了吧!”守将也答应了,就烹食李氏,把她的骸骨交给她的丈夫带回家安葬。4.明代初年,长洲人韩雍曾为大将,率军平定广西壮族、瑶族的叛乱。有一次,他和部将在辕门商议军事时,把几名俘虏拉过来斩首,然后剜出死者的心脏,砸开头颅取出脑汁,趁热吃下肚去。部将大惊韩雍□态度从容,不当回事。5.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周定王朱□的儿子朱有熹,他有活吃人的嗜好,最爱生吃人的肝、胆和脑汁。每天天黑后,他看见有人经过他所居住的王府旁边,就命令手下人把他们引诱到府中杀死,供他食用。后来,人们都不敢从他的府邸前后经过。像朱有熹这样的帝室贵胄,竟然如此殁暴,其下的凶官悍将的吃人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6.明末的刘泽清也是一位活吃人的典型人物。他在弘光朝时为总兵,镇守庐州(今合肥),平时读书作诗,表面看来颇为风雅,但实际上他的性情极其凶残。他府中养著两只大黑猩猩,驯得能够从事简单。有一天,刘泽清设宴请客,让一只猩猩捧著一盏装有三升酒的金瓯向客人跪著敬酒。猩猩状貌狰狞,客人吓得浑身发抖不敢接酒。刘泽清笑著说:“你连这畜生也害怕吗?”他又叫人拉过来一名死囚犯,在宴会厅中当场打死,取出脑浆和心肝放在另一盏金瓯中,让另一只猩猩捧著,刘泽清吃著血淋淋的人心肝,喝著白花花的人脑浆,旁若无人,宾客莫不胆战心惊。后来刘泽清投降清朝,清朝担心他反覆无常,寻藉口把他磔死。这个吃人的野兽,最终没有得到好下场。7.明代万历时,朝廷派到福建的抽税太监高□本是被阉割的人,有人告诉他生取童男童女脑髓和药一起服用,可以使阴茎重新长出来,恢复性功能,于是,高□就攫取民间小儿,吸食脑浆,致使税监府院的水池中白骨累累。------看看这些恐怖的资料,和满清比如何?难怪明朝要灭亡!!!
2005-6-13 14:15
qzb001
[quote]原帖由[i]gamecock[/i]于2005-06-13, 1:38:38发表
对鞑子皇帝基本没有什么好感。 [/quote]
我不得不批评你:我觉得你这个人有点不可理喻,简直有点狭窄的种族(支族)主义偏执狂!告诉你一个最基本的历史常识:唐朝以后经过民族大融合以后就已经没有纯血统的汉支族了!比如拿你的姓氏来考证,很有可能你的祖先本身就是所谓的胡蛮夷族!
2005-6-13 14:23
babyleicht
很多书在你很崇拜的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已经“修”过了,我个人觉得有夸大、丑化的地方。这些极端事件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可能却有其事,满人入关时也好不到哪去啊!
2005-6-13 14:37
qzb001
[quote]原帖由[i]babyleicht[/i]于2005-06-13, 14:23:16发表
很多书在你很崇拜的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已经“修”过了,我个人觉得有夸大、丑化的地方。这些极端事件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可能却有其事,满人入关时也好不到哪去啊! [/quote]
我并不崇拜乾隆,在中国历史上我只崇拜轩辕黄帝.颛顼.李世民和近代的孙中山.周恩来.张闻天六个人罢了!但是我们评价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应该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而不应该带狭窄的种族(支族)主义情绪!!!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