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14 10:15
得意孔明
[quote]原帖由[i]superzz_0[/i]于2003-12-14, 10:00:40发表
注意,中军并不是代表魏军主力,只是魏军的中央部队。所谓主力是要看数量的。
司马家时,司马孚守西(后来是望),而东面一直是司马师和昭,重要性一看就知道 [/quote]
你当中央军是什么?
魏大将军(后来是魏大司马)曹真、魏大将军司马宣王、魏左将军(后来是魏征西车骑将军)、魏雍州刺史郭淮都是应付孔明的。
未知孔明第五次北伐时,魏军用何方神圣对付吴呢?
除了孔明第五次北伐时,魏军主力对付吴外,还有呢?
2003-12-14 10:20
得意孔明
[quote]原帖由[i]superzz_0[/i]于2003-12-14, 10:01:58发表
我的意思就是,他从中央调了3W去防蜀汉,这能叫魏军主力吗?
而在吴魏边境,魏国常住部队就在15W左右 [/quote]
中军奔赴是指中央军也要为其奔来奔去,守蜀的先是魏(孔明北伐早期的)大将军(后来是魏大司马),后是魏大将军司马宣王,难道这样也算不重要?
2003-12-14 12:02
superzz_0
东吴那边更多,举不胜举啊。首先,皇帝还亲征好几次呢。而对蜀汉,除了第一次明帝到长安坐镇外,其他时候那里惊动过皇帝啊。
关于大将军的问题。魏制,大将军对蜀汉,大司马对东吴。所以大将军在西线很正常。至于二流将军,东吴那里更是多。其实原因很简单,蜀汉和魏国的战争一般都是在雍州(有时候在凉州,还牵涉到司州),而东吴和曹魏的战争有荆,予,杨州,牵涉的州更是多好多
2003-12-14 12:12
得意孔明
[quote]原帖由[i]superzz_0[/i]于2003-12-14, 12:02:28发表
东吴那边更多,举不胜举啊。首先,皇帝还亲征好几次呢。而对蜀汉,除了第一次明帝到长安坐镇外,其他时候那里惊动过皇帝啊。
关于大将军的问题。魏制,大将军对蜀汉,大司马对东吴。所以大将军在西线很正常。至于二流将军,东吴那里更是多。其实原因很简单,蜀汉和魏国的战争一般都是在雍州(有时候在凉州,还牵涉到司州),而东吴和曹魏的战争有荆,予,杨州,牵涉的州更是多好多 [/quote]
证据。
2003-12-14 12:33
得意孔明
当然,你拿魏大司马曹休、魏骠骑将军司马宣王(孔明北伐早期)来装装样还可以。吴军有多少次令到魏军"中军奔赴"?难道要魏大司马曹真、魏大将军司马宣王伐蜀是小儿科?难道要魏大将军(后来是魏大司马)曹真、魏大将军司马宣王、魏左将军(后来是魏征西车骑将军)、魏雍州刺史郭淮应付孔明也是小儿科?
2003-12-14 12:35
superzz_0
小弟啊,在下不和你争论了,你不要老是叫我找证据啊,我很忙的。要打游戏,要聊天。自己仔细看看书吧,OK?
2003-12-14 12:37
得意孔明
[quote]原帖由[i]superzz_0[/i]于2003-12-14, 12:35:25发表
小弟啊,在下不和你争论了,你不要老是叫我找证据啊,我很忙的。要打游戏,要聊天。自己仔细看看书吧,OK? [/quote]
叫人仔细看看书又不給证据。现在问你呀,魏军"中军奔赴"是不是小儿科?魏大司马曹真、魏大将军司马宣王伐蜀是不是也是小儿科?魏大将军(后来是魏大司马)曹真、魏大将军司马宣王、魏左将军(后来是魏征西车骑将军)、魏雍州刺史郭淮应付孔明是不是又是小儿科?
2003-12-14 13:09
臥龍諸葛孔明
[quote]原帖由[i]诸葛丞相[/i]于2003-12-08, 21:22:43发表
一,直接进攻,只会大幅度的消耗国力,与有强大后盾的魏国拼耗国力显然是最不明智的做法,这样只会加剧蜀国的衰弱,导致灭亡;二,全力防守,汉中,四川有重重天险,魏军要一时攻进来也不是易事,但久而久之呢,魏国强大的后方力量可以源源不断的输送兵力到长安,长安也可以不时的进攻汉中,若长久下去,蜀国微弱的国力定然耗不过魏国的,所以,这个也不是良策;三,以攻为守,一面不断的进攻,一面不断的生产,以游击的形式不断骚扰魏国边境,在汉中也全力生产农业,发展商业。这样跟魏国打持久战,对蜀国会比较有利点!至少在诸葛亮的有生之年还可以保证蜀国不被魏国吞并!于是就有了出师一表,北伐大业! [/quote]
是不是还应该再加上一条——[b]吴国有可能背盟。[/b]
原因:
(一)蜀、吴两国曾经是敌对国(夺荆州,杀关羽,败刘备),因为利益而结盟。如孙权死,后继者不见得会继续与蜀国结盟。
(二)蜀国的总战略企图是恢复大汉疆土(既要灭魏,也要灭吴),而吴、魏两国之间则没有这种矛盾。
(三)蜀、魏两国没有和好的可能(汉曹不两立)。而吴、魏两国曾结过盟,也就是说他们还有再结盟的可能性。
如果蜀国没有吴国这个盟国,灭魏国就根本不可能成功。所以诸葛亮必须趁蜀、吴两国结盟的时机,全力伐魏。而且诸葛亮还可以要求盟国共同出兵伐魏,一来,增加魏国的压力,减轻蜀军的正面压力;二来,使吴、魏两国交兵,这样一来吴、魏两国就不可能结盟,蜀国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2003-12-14 13:11
得意孔明
你們知不知孫權何以背盟?
1、視荊州為己物
2、荊州為赤壁戰后他應得的
3、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骁雄,有并兼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
2003-12-14 16:01
诸葛丞相
[quote]原帖由[i]臥龍諸葛孔明[/i]于2003-12-14, 13:09:48发表
是不是还应该再加上一条——[b]吴国有可能背盟。[/b]
原因:
(一)蜀、吴两国曾经是敌对国(夺荆州,杀关羽,败刘备),因为利益而结盟。如孙权死,后继者不见得会继续与蜀国结盟。
(二)蜀国的总战略企图是恢复大汉疆土(既要灭魏,也要灭吴),而吴、魏两国之间则没有这种矛盾。
(三)蜀、魏两国没有和好的可能(汉曹不两立)。而吴、魏两国曾结过盟,也就是说他们还有再结盟的可能性。
如果蜀国没有吴国这个盟国,灭魏国就根本不可能成功。所以诸葛亮必须趁蜀、吴两国结盟的时机,全力伐魏。而且诸葛亮还可以要求盟国共同出兵伐魏,一来,增加魏国的压力,减轻蜀军的正面压力;二来,使吴、魏两国交兵,这样一来吴、魏两国就不可能结盟,蜀国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quote]
恩,同意,孙权不单单是会为了荆州背盟~
只要是有利于孙权的统一方针,而且我并不认为孙权没有称霸天下的想法。
只要有,孙权就会可能再度背盟,联合魏国攻打蜀国,或联合蜀国攻打魏国。
两国结盟本就为了己国的利益而存在的,当结盟不能给己国带来有效的利益的话,这种结盟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结盟只给对方带来利益,对己方没有任何好处的话。任谁都不会再去结这个盟。
东吴便是这样,在同盟没有任何意义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去死守那个无效的同盟呢!所以他背盟夺了荆州。
同样,他可以为了利益来攻占整个南方达到和北方抗衡的目的。
2003-12-14 16:07
得意孔明
算了,论据哪么抽象,再辩下去也说服不了对方 。。。
2003-12-14 16:09
诸葛丞相
[quote]原帖由[i]得意孔明[/i]于2003-12-14, 13:11:23发表
你們知不知孫權何以背盟?
1、視荊州為己物
2、荊州為赤壁戰后他應得的
3、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骁雄,有并兼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 [/quote]
小孔明没有说错,但是你只看到了表面,没有看到它的实质!
荆州是什么,荆州对于孙权来说,就是一个统一天下的即得利益。能不能够统一天下,是荆州也好,是江淮也好,只要是孙权势力周围的地区,能得到的就要都得到。魏军的地盘我拿不到,我就夺蜀军的地盘,总之,在不破坏大条件(就是己国灭亡)的前提下,攻占任何地区都是可能的。只要能趁虚而入~~~
这个理论不仅对东吴一样,对蜀国,魏国也一样。只要有即得利益在眼前,而又不损害己国灭亡的前提,这个利益是能把握到自己的手中~
2003-12-14 16:14
得意孔明
[quote]原帖由[i]诸葛丞相[/i]于2003-12-14, 16:09:46发表
[quote]原帖由[i]得意孔明[/i]于2003-12-14, 13:11:23发表
你們知不知孫權何以背盟?
1、視荊州為己物
2、荊州為赤壁戰后他應得的
3、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骁雄,有并兼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 [/quote]
小孔明没有说错,但是你只看到了表面,没有看到它的实质!
荆州是什么,荆州对于孙权来说,就是一个统一天下的即得利益。能不能够统一天下,是荆州也好,是江淮也好,只要是孙权势力周围的地区,能得到的就要都得到。魏军的地盘我拿不到,我就夺蜀军的地盘,总之,在不破坏大条件(就是己国灭亡)的前提下,攻占任何地区都是可能的。只要能趁虚而入~~~
这个理论不仅对东吴一样,对蜀国,魏国也一样。只要有即得利益在眼前,而又不损害己国灭亡的前提,这个利益是能把握到自己的手中~ [/quote]
到底也是你猜的。
2003-12-14 21:22
三国观潮
魏国对西线的中军奔赴,都是临时拼凑,直到第五次北伐,才是专门的西线中军专门对付蜀军。这支专用军队,是第四次北伐后才建立的。
晋书-司马孚传:
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
2003-12-14 22:10
得意孔明
[quote]原帖由[i]三国观潮[/i]于2003-12-14, 21:22:43发表
魏国对西线的中军奔赴,都是临时拼凑,直到第五次北伐,才是专门的西线中军专门对付蜀军。这支专用军队,是第四次北伐后才建立的。
晋书-司马孚传:
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 [/quote]
观潮兄,你说这些话有什么意思??
2003-12-16 00:26
seraphim
[quote]原帖由[i]三国观潮[/i]于2003-12-14, 21:22:43发表
魏国对西线的中军奔赴,都是临时拼凑,直到第五次北伐,才是专门的西线中军专门对付蜀军。这支专用军队,是第四次北伐后才建立的。
晋书-司马孚传:
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 [/quote]
是说蜀国开始面对的都不是最强的魏军么?
2003-12-16 10:15
西谅马超
这说明魏国的机动部队其实并不多,虽然魏国军队总数不少,但是战线也很长,北方还要防备游牧民族的侵袭,所以机动部队自然就少了,曹休为陆逊所败,曹魏不得不把西线的张合调过去增援就可见一斑了。
至于第四次北伐后组建的那这支专用军队,也是因为要进攻汉中才准备的。
2003-12-16 10:47
superzz_0
还是一句老话,东吴对曹魏的威胁比较大。
2003-12-16 14:22
青蓝
诸葛亮没出山时或者诸葛亮死后,东吴比蜀国威胁大。诸葛亮在时,威胁还是亮亮那边大。
一出北伐明帝就要亲征,四五两次也让明帝忧心忡忡。反而是东吴小儿科进攻,连疑兵都能把孙权的十万大军吓跑。(文聘守江夏)
2003-12-16 17:04
诸葛丞相
呵呵,同意楼上的说法!
诸葛亮对魏国的威胁力要比吴国大的多~~~
2003-12-16 17:07
得意孔明
[quote]原帖由[i]superzz_0[/i]于2003-12-16, 10:47:02发表
还是一句老话,东吴对曹魏的威胁比较大。 [/quote]
请注意,现在讨论的是"孔明北伐的时候"。
请问魏军"中军奔赴"是不是小儿科?魏大司马曹真、魏大将军司马宣王伐蜀是不是也是小儿科?魏国先后有魏大将军(后来是魏大司马)曹真、魏大将军司马宣王、魏左将军(后来是魏征西车骑将军)、魏雍州刺史郭淮应付孔明是不是又是小儿科?
2003-12-16 17:13
诸葛丞相
小孔明一直在计较这个小问题干什么啊?
这些都只说明魏军十分重视蜀国的北伐而已~~~
2003-12-16 17:20
得意孔明
[quote]原帖由[i]诸葛丞相[/i]于2003-12-16, 17:13:12发表
小孔明一直在计较这个小问题干什么啊?
这些都只说明魏军十分重视蜀国的北伐而已~~~ [/quote]
只是有人把魏明帝的一次东征当是宝 。。。
2003-12-16 21:41
秋孤寒
[quote]原帖由[i]得意孔明[/i]于2003-12-16, 17:20:38发表
只是有人把魏明帝的一次东征当是宝 。。。 [/quote]
什么啊!怎么就只提那一次呢?
要知道,整个后三国时期魏吴大规模交战的次数远多于曹刘交兵(注意:不要包括姜维在陇右的小打小闹,那根本就没动摇曹魏筋骨),吴攻魏,魏也攻吴。魏攻蜀可只有三次,两次雷声大雨点小,第三次就把蜀给灭了;反观魏攻吴,多次都是大规模出动,曹家祖孙三代还都有过亲征。
仔细比较一下,要不是吴对魏的威胁更大,会这样吗?
2003-12-16 21:46
seraphim
俺觉得,虽然东吴国力上比蜀国强,。但是孙权毕竟比较一半,不会轻举妄动,所以更大的威胁还是来自属国
2003-12-16 21:58
得意孔明
[quote]原帖由[i]孤穷赵云[/i]于2003-12-16, 21:41:32发表
什么啊!怎么就只提那一次呢?
要知道,整个后三国时期魏吴大规模交战的次数远多于曹刘交兵(注意:不要包括姜维在陇右的小打小闹,那根本就没动摇曹魏筋骨),吴攻魏,魏也攻吴。魏攻蜀可只有三次,两次雷声大雨点小,第三次就把蜀给灭了;反观魏攻吴,多次都是大规模出动,曹家祖孙三代还都有过亲征。
仔细比较一下,要不是吴对魏的威胁更大,会这样吗? [/quote]
回秋雨兄:
1、请注意,现在讨论的是"孔明北伐的时候"。
2、我好像沒提过蜀吴交战的规模比魏吴交战的规模大。
2003-12-16 22:45
西谅马超
魏之所以对吴大规模用兵是因为,那里的地形适合大规模用兵,而且也觉得东吴好欺负一点,而相对蜀国,地形不利于兵力展开,而且蜀军战斗力也强一些。按老毛的方针也是先打弱敌嘛。
2003-12-16 23:12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孤穷赵云[/i]于2003-12-16, 21:41:32发表
魏攻蜀可只有三次,两次雷声大雨点小,第三次就把蜀给灭了 [/quote]
魏攻吴比魏攻蜀要多倒是真
但居然说“两次雷声大雨点小”那么兄恐怕是看书不认真了
2003-12-18 06:52
水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俺说他穷兵黩武,大家说他运筹帷幄,俺不说,俺在心里反对他,反正俺以为,蜀本来该能多撑几年的,都让他跟姜维两个给败坏啦,你说他只能占雍凉,俺可不同意啊,地图白在俺前面,明明是西面南面有老多地方的,西面俺不说,南面可是有缅甸啊,哦 哦 哦,那是老孟的地盘,三江嘛,可是那里比起甘肃的荒凉也是不错吧,要发展其实应该慢慢来的啊,老诸他老心急总想在他手里把事情都搞定,可他搞定了么?没有,他老高估自己的水平,从小就这样,对吧,俺记得他自己过管乐吧,那可真是内政军事都NB啦,可他真有那本事么?没吧……最出名的八阵图还不是他的是孙膑的,并且那效用还是老罗替他吹的,不就个练兵的场地嘛,呀呀的,搞的神里道道的。
2003-12-19 23:09
superzz_0
各位啊,魏帝根本没有西征过蜀汉啊,到了一次长安就算亲征?
那么照距离算的话,魏帝就是次次“亲征”东吴了。而一下这段难道还不明显吗?面对东吴和蜀汉的同时进攻,明帝上哪里了呢?
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未至寿春,权退还,孙韶亦罢。
2003-12-19 23:13
得意孔明
魏帝就是次次“亲征”东吴了?证据。请注意,现在讨论的是"孔明北伐的时候"。
请问以兄之言,魏视蜀如什么?
2003-12-19 23:21
superzz_0
就想日本政府和我党政府一样(东吴是国民政府,虽然这个比方不是很贴切)
2003-12-19 23:23
得意孔明
[quote]原帖由[i]superzz_0[/i]于2003-12-19, 23:21:07发表
就想日本政府和我党政府一样(东吴是国民政府,虽然这个比方不是很贴切) [/quote]
叫你给"孔明北伐的时候,魏帝次次“亲征”东吴"的证据,你说这干啥?
2003-12-19 23:28
superzz_0
我的意思是,如果魏帝到了长安就是亲征的话,那么魏帝在许昌也就是亲征了啊。难道听不出我是在反讽?(我上面的话回答你第二个问题)
2003-12-19 23:33
得意孔明
[quote]原帖由[i]superzz_0[/i]于2003-12-19, 23:28:34发表
我的意思是,如果魏帝到了长安就是亲征的话,那么魏帝在许昌也就是亲征了啊。难道听不出我是在反讽?(我上面的话回答你第二个问题) [/quote]
谁说魏帝到了长安就是亲征?你上面的话好像解釋不了"孔明北伐的时候,魏帝次次“亲征”东吴"的证据。。。
2003-12-19 23:46
superzz_0
你们不是说,什么蜀汉一北伐,魏帝就要亲征吗?我只是照着你的思路啊,你难道知会钻牛角尖?
2003-12-19 23:46
superzz_0
在下要睡觉了,不说了,88
2003-12-19 23:51
得意孔明
[quote]原帖由[i]superzz_0[/i]于2003-12-19, 23:46:17发表
你们不是说,什么蜀汉一北伐,魏帝就要亲征吗?我只是照着你的思路啊,你难道知会钻牛角尖? [/quote]
"你们不是说,什么蜀汉一北伐,魏帝就要亲征吗?"
??倒 。。。明明是你说什么魏帝次次“亲征”东吴 。。。谁说"蜀汉一北伐,魏帝就要亲征"?
2003-12-20 10:44
superzz_0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3-12-16, 14:22:34发表
诸葛亮没出山时或者诸葛亮死后,东吴比蜀国威胁大。诸葛亮在时,威胁还是亮亮那边大。
一出北伐明帝就要亲征,四五两次也让明帝忧心忡忡。反而是东吴小儿科进攻,连疑兵都能把孙权的十万大军吓跑。(文聘守江夏) [/quote]
这个人说的。。。。。。。。
2003-12-20 10:48
得意孔明
[quote]原帖由[i]superzz_0[/i]于2003-12-20, 10:44:11发表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3-12-16, 14:22:34发表
诸葛亮没出山时或者诸葛亮死后,东吴比蜀国威胁大。诸葛亮在时,威胁还是亮亮那边大。
一出北伐明帝就要亲征,四五两次也让明帝忧心忡忡。反而是东吴小儿科进攻,连疑兵都能把孙权的十万大军吓跑。(文聘守江夏) [/quote]
这个人说的。。。。。。。。 [/quote]
又如何?魏蜀战争规模小吗?
p.s.可能青藍兄太急,不小心打错字 。。。
2003-12-20 10:52
superzz_0
规模没有魏吴战争大!蜀汉才多少人啊,你再要说魏蜀战争规模更大,我就服了你,一个人可以颠倒黑白到这种程度也够强的
2003-12-20 11:09
得意孔明
[quote]原帖由[i]superzz_0[/i]于2003-12-20, 10:52:41发表
规模没有魏吴战争大!蜀汉才多少人啊,你再要说魏蜀战争规模更大,我就服了你,一个人可以颠倒黑白到这种程度也够强的 [/quote]
答非所问 。。。现在问的是"魏蜀战争规模小吗?"只需答是or不是 。。。
2003-12-20 11:30
superzz_0
你这样呆板吗?我回答是不大
2003-12-20 12:04
得意孔明
[quote]原帖由[i]superzz_0[/i]于2003-12-20, 11:30:02发表
你这样呆板吗?我回答是不大 [/quote]
中!就是等你说这句!你之前说的晕晕眩眩的,都不知你说什么 。。。
现在问你,魏军"中军奔赴"是不是小儿科?魏大司马曹真、魏大将军司马宣王伐蜀是不是也是小儿科?魏大将军(后来是魏大司马)曹真、魏大将军司马宣王、魏左将军(后来是魏征西车骑将军)、魏雍州刺史郭淮应付孔明是不是又是小儿科?
2003-12-20 12:07
superzz_0
事物是要比较的,和东吴的北伐比起来,是不大!
2003-12-20 12:14
得意孔明
[quote]原帖由[i]superzz_0[/i]于2003-12-20, 12:07:43发表
事物是要比较的,和东吴的北伐比起来,是不大! [/quote]
隨你喜欢吧 。。。只说论点又不说论据 。。。
2003-12-20 15:03
superzz_0
兵力啊,蜀汉一共才多少部队?东吴有多少部队?魏吴之战双方最多一次可以投入共20W,而魏蜀战争就不会有那么多的
2003-12-20 15:14
得意孔明
[quote]原帖由[i]superzz_0[/i]于2003-12-20, 15:03:11发表
兵力啊,蜀汉一共才多少部队?东吴有多少部队?魏吴之战双方最多一次可以投入共20W,而魏蜀战争就不会有那么多的 [/quote]
啊,原来这位老兄拿东吴和蜀汉兵力的差距来说魏蜀战争规模小,高论!
2005-12-11 14:25
偷心猎人
不占领长安,占领陇右也不是长久之计
联合吴国,保住蜀国是关键
2005-12-11 18:39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偷心猎人[/i]于2005-12-11, 14:29:19发表
[quote]原帖由[i]秋孤寒[/i]于2003-12-16, 21:41:32发表
什么啊!怎么就只提那一次呢?
要知道,整个后三国时期魏吴大规模交战的次数远多于曹刘交兵(注意:不要包括姜维在陇右的小打小闹,那根本就没动摇曹魏筋骨),吴攻魏,魏也攻吴。魏攻蜀可只有三次,两次雷声大雨点小,第三次就把蜀给灭了;反观魏攻吴,多次都是大规模出动,曹家祖孙三代还都有过亲征。
仔细比较一下,要不是吴对魏的威胁更大,会这样吗? [/quote]
秋寒大人说得有理,倾向支持这种观点。 [/quote]
关键是因为蜀国国力衰弱,出师表也说了,其势必不能久,最后更如愚公移山,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即使拿下陇右,兵力还是不够继续,以攻为守是蜀国的重点,所以威胁小,而吴国比较强盛,又有三江之固,根本不需要顾及什么,又没有难走的山路,栈道,所以威胁比蜀大
2005-12-14 00:00
sunny680
诸葛先生出山时早就跟刘备说好了要"三分天下"总不能自己打自己嘴巴,如果变成了两雄相争那不是说明自己当时是说错了吗?
所以也不排除是诸葛先生"出勤不出力"的表现.如果从这点猜想也可以证明了先生是比较自私的一类.
2005-12-14 11:45
天水英才姜维
[quote]原帖由[i]得意孔明[/i]于2003-12-20, 15:14:54发表
啊,原来这位老兄拿东吴和蜀汉兵力的差距来说魏蜀战争规模小,高论! [/quote]
那位老兄说的是“双方投入兵力”,并非是兵力差距。。。。。。
2005-12-14 19:23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天水英才姜维[/i]于2005-12-14, 11:45:42发表
那位老兄说的是“双方投入兵力”,并非是兵力差距。。。。。。 [/quote]
魏蜀两国兵力投入也有16万
2005-12-17 13:06
黑影轩辕
我认为他是急功近利,怕后人抢他的功,想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以留清名于万世.
他大可以据地休养,待时机一到,再成霸业,但是他怕这样的时机不会在他有生之年遇到.
2006-9-25 15:03
lss0103
战略很重要,我认为诸葛不想冒险的主要原因在于蜀国已经没了大将在身边了。
走平稳的路线是主好的方法!:&
2006-9-25 20:32
KYOKO
恩 有人也说诸葛北伐不是为了灭掉曹魏
而是占领陇西,陇右,乃至长安同魏国抗衡
2006-9-25 21:46
hadeswwy
这种说法有很强的依据性,这样如果诸葛亮成功,黍也就将会有极大的实力与魏想抗衡.
2006-9-26 12:25
bksure
诸葛亮首次北伐,由于魏国疏于防备,且有“三郡判魏应亮”,当时的形势应该说非常好的,要不是马谡失街亭导致全局被动,陇右得而复失,则只需隔断陇道,再平河西,然后花三五年招兵买马,整治军备。如此,取得实力上的均衡,进可以与汉中两路夹击关中,与魏决战,高祖之业或可再现?想当然而已,不现实也不可能实现,至于6出祁山的目的也就是以守为攻,反客为主罢了,当时无论是国力还是军力都决定了一切,6出的目的还是为了保蜀国苟延残喘而已
2006-9-26 15:27
萧云飞
想割断陇右,必须占领长安,否则汉中到陇右绵延数千里弧形战线,蜀汉根本无力防守.
楼主根本就是演义看多了,诸葛亮除了第一次打仗,保守许多,后来再不走祁山了,证明第一次分明就是战略失误.就好比孙权发梦想和辽东联合一样.
2006-9-28 16:29
暂时发言马甲
诸葛亮走祁山这一路的有第一次北伐,第三次北伐,第四次北伐。
断陇不需要抢占长安,早在马超起兵雍凉的时候,曹操就所过一句话:陇右孤远,非1,2年不能平之。于是回军不肯继续征伐马超,因为曹操没可能将主力投放到陇右地区1,2年那么久的。断陇的原因是因为当时陇右--汉中一线的弧线有一个天然大屏陇氏山脉给隔挡着,使魏鞭长不可及(否则司马懿救祁山就不会走眉再去上硅那条路了)。
蜀汉无力防守是不可能的。当时郡县皆叛,阻挡了张合后,顺利收编陇右叛军加以训练,就已经足够用做防御了。介时除非吴魏再度联盟,又或者魏能又出个夏侯征西出来,否则长安的局面就很被动了。
页:
1
[2]
3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