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6-3 10:19
老不看三国
周世宗在周太祖革弊的基础上,一面继续改善政治,一面训练军队,开始进行统一战争,推动历史又前进一步。
周世宗精明强干,志气弘大,内政和军事,都取得成就。他留心农事,刻木为农夫蚕妇,放在殿廷上,统治者能够心目中还有农夫蚕妇,想为民众减轻些痛苦,这就是好的统治者。有一次,同将相们在殿上会餐,他说:这两天很冷,我在宫中吃好饭,不觉得冷,无功于民而坐享天禄,实在惭愧。既不能耕田食力,只有亲临战阵为民除害,心里也许安稳些。他用这些话来勉励大臣们,与前朝君主纵容勋旧功臣,放肆作恶,态度不同,这一点,恰恰是改善政治的关键。他的政治成就,主要有下列三事。
(一)整顿纪纲——周世宗任用李谷、王溥、范质等人为宰相,魏仁浦为枢密使,都是很好的人选。他自己也振作精神,大权独揽,亲自裁决政事,执掌赏罚权,对群臣说,我决不因怒刑人,因喜赏人。周太祖过度纵容王峻、王殷,后来二人因骄横被杀。周世宗吸取这个教训,群臣有功,不吝厚赏,有过失,当面质责,等到知过改正,也就
河北沧县后周铁狮
不咎既往,依旧任使。他用法严峻,群臣失职误事,往往处死刑,即使有才干声名,也很少宽宥。他曾发怒要杀翰林学士窦仪,宰相范质叩头苦谏,说窦仪罪不该死,好久才赦免窦仪。九五七年,修永福殿,令宦官孙延希管理工程。周世宗到工地,见有些工役削木片当菜匙,用瓦盛饭,大怒,斩孙延希。初即帝位时(九五四年),发觉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额外多收稾税,令孟汉卿自杀。朝官奏称刑重,周世宗说,我也知道,不过要用他来惩戒众官,不许扰民。九五五年,令翰林学士、两省(门下省、中书省)“官荐举低级地方官,试用后如犯贪污罪,荐举官一并治罪。为整顿纪纲,改变贪风,对百官施重刑,用意是可取的,后来官吏比较守法,他用刑也就宽了一些。五代相沿,律令格敕积至一百五六十卷,文字难懂,条目又烦杂不一,贪官污吏得以舞文弄法,陷害民众。周世宗令御史张提(音食shí)等注释删节,王溥、范质等据文评议,详定为《刑统》二十一卷。九五八年,颁布《大周刑统》,使全国遵守统一的法律。宋朝沿用《刑统》,成为继承《唐律》的一部重要律书。
周世宗大权独揽,但并不刚愎自用。他要求群臣极言得失,说,你们说了我不用,是我的罪过,我求言你们不说,该谁负责!九五七年,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等科,各色人等,不限资格,都可应试。他曾令朝臣们写出《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开边策》各一篇,亲自阅览。他进行统一战争,用兵步骤就是采用王朴《开边策》的建议,足见臣下有好意见,他是肯听取的。
(二)减轻民困——佛教在唐、五代时是民众的一个大蠹虫。周世宗限制佛教,对民众是大贡献。九五五年,令天下寺院,非敕额(朝廷特许)者一律废除。禁私度僧尼,只许两京、大名府(即魏州)、京兆府(即长安)、青州五处设戒坛,不得家长允许,不许受戒出家。禁僧俗舍身、断手足、炼指、挂灯、带钳等等惑人恶俗。令两京及诸州每年造僧尼账,有死亡、还俗,都随时销账。这一年,天下寺院存留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僧四万二千余人,尼一万八千余人;寺院废除三万三百三十六所,还俗僧尼数不详。减少寺院和僧尼,就是减少剥削者和坐食者,不仅对民众有利,就是那些普通僧尼,在寺院中受大僧尼压迫,得机会还俗,何尝不是幸福。周世宗在立国不过四五年的形势下,限制佛教,逐年缩小僧尼数,是切实可行的方法。自佛教盛行以来,寺院多销铜钱造佛像,周世宗令寺院除钟磐钹铎之类得留用外,所有铜佛像,一律送官府收买,用作铸钱原料。他对侍臣们说:你们不要疑惑。佛教讲利众生,愿意舍自己的生命布施给别人,为什么舍不得铜像。如果施舍我的身体可以利民,我也不会吝惜。据《佛祖统纪》引北宋杨亿说,镇州有一尊大悲(观音)像,极有灵应,毁像诏下,无人敢动这个像。周世宗亲自到寺,用斧斫破面、胸,旁观的人都替他惊慌。周世宗是否确有斫像事,不可知,但佛教徒企图说明周世宗病死(据说“疽发于胸”),是由于伤害了灵像,却只能说明佛教徒的荒谬无耻。
九五六年,周世宗因历朝相沿,不等待民间收获纺织完毕,就征收谷帛。下诏从是年起,夏税到六月,秋税到十月,才开始征收。民间感到方便。九五八年,依据元稹《均田表》所说均平田租的办法,制成《均田图》,颁给诸道节度使、刺史各一面,作均田准备。不久,派出朝官三十四人,分行诸州,均定黄河以南六十州田租,连历朝受优待免纳租税的曲阜孔家,也照平民例纳祖,取消特权,可见这次均赋,相当彻底。接着下诏诸色课户及俸户(替官府放债收息提供俸给的富户)编入州县民籍,所有幕职及州县官,由朝廷发给俸钱及米麦。扫除唐初以来三百数十年的弊政,显示周世宗改革积弊严惩贪污的决心。九五九年,开封府奏称田税旧有十万二千余顷,现查出隐税田四万二千余顷。周世宗令减为三万八千顷,即免收十分之一的田税,抵销官府的多报数,用心是较为持平的。
(三)准备统一——周世宗自称,希望做三十年皇帝,用十年开拓天下,十年休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在他在位的五年六个月中间,主要是用兵开拓疆土,但也留意统一后的某些安排,表现出长远的计划。九五五年夏初,下诏扩大开封外城,先立标帜,俟今冬农闲开始筑城,到次年春耕时停止,分年进行,逐渐完成。又令今后埋葬,必须在标帜七里以外,标帜内等待街道及仓场营房划定后,听民间随便营造房屋。开封城中街道被权势家造屋侵占,很少能通大车,周世宗令改直并放宽,有些大路宽至三十步。又迁坟墓到标帜外,对群臣说,近来扩大京城,不少人有怨言,不过,日后总会得到好处。九五六年,发开封府及附近数州民夫十余万人筑外城,开封成为代替古都长安、洛阳而新兴的大都市。
周世宗又力求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汴水自唐末溃决,埇桥(在安徽宿县北)东南水道淤塞。周世宗谋击南唐,发民夫因旧堤疏浚,东至泗水上,对群臣说,目前固然有困难,几年以后,漕运通达,一定获和。九五七年,疏浚汴水北入五丈河,连接济水,山东地区得与开封通舟。九五八年,攻拔南唐静海军(江苏南通县),与吴越国直接通航。同年,取得南唐江北土地,开掘汴口,导黄河水通淮水,恢复了唐时运路,江、淮漕船可以到达开封。九五九年,令王朴到河阴(河南荥阳县北)巡查河堤,在汴口立斗门,控制黄河水势。又发民夫数万浚汴水。自开封城东引汴水入蔡水(宋时名惠民河),通陈、颖等州漕运。浚五丈河,经过曹、济、梁山泊,通青、郓等州漕运。周世宗没有完成统一的大事业,但在水路交通上,却基本统一了。
周世宗原想在前十年中,完成统一大业,连年出战,不求休息,虽然政治有所改善,民众的负担却很沉重。不过,他为统一而战,是符合民众愿望的,所以民劳苦而不怨,战争都取得胜利。
九五四年,周世宗刚即帝位,北汉主刘崇勾结辽国,大举入侵。辽骑兵万余人,北汉兵三万人,合力向潞州进攻。这是决定存亡的战争,周世宗决心亲自率兵去抵御。群臣多劝说,刘崇必不敢自来,皇帝不宜轻动,可命将出师。宰相冯道劝阻尤力。周世宗反驳群臣说,刘崇看轻我年少(三十四岁)新立,想吞并天下,一定自来,我不可不自往。又说,从前唐太宗定天下,都是身临前敌,我怎敢偷安。这个狡猾透骨向来不轻易说话的冯道,居然破例顶撞起来,说,不知道你能为唐太宗否?周世宗答,我兵力强,破刘崇如山压卵。冯道说,不知道你能为山否?冯道敢于这样强硬,是算定出兵必败。原来周世宗是郭家养子,因谨慎退让被信任,得管理家务,作茶商往来京、洛、江陵间,替郭家筹费用,从来不曾打过仗,也不曾表现什么才能。冯道和群臣都认为不中用,不如等敌兵到来,看机会投降为是。冯道习惯于率百官奉迎新君,周朝存亡对冯道和群臣是毫无意义的。当时,周世宗如果有软弱表示,灭亡必不可免。他坚持要自往,宰相王溥也劝他亲征,朝议才决定下来。
周世宗自开封出发督促诸军,兼程前进。路上,一个亲军都指挥使赵晁说,北汉势盛,应该持重缓进。所谓持重,就是畏缩不前,准备挨打。周世宗怒,囚赵晁,置怀州狱中(高平战胜后释放)。这是振作军心的必要措施,从此,诸将不敢再说退却的话。北汉军屯高平(山西高平县)南,周军屯泽州(山西晋城县)东北。北汉主率中军在巴公原列阵,骁将张元徽阵在东,辽将杨衮阵在西,军容颇严整。周后军将刘词还没有到来,周军人数少,众心危惧。周世宗志气高扬,态度坚定,命自重赞、李重进率左军在西,樊爱能、何徽率右军在东,向训、史彦超率精骑在中央,周世宗骑马上阵督战,张永德率亲军护卫。北汉主望见周兵少,挥军进攻,张元徽率骑兵击周右军,樊爱能、何徽小战,即引骑兵逃走,步兵投降北汉,右军溃乱。周世宗见势危,自率亲兵冒矢石督战,亲军将赵匡胤与大将张永德各率二千人力战,击败北汉军。张元徽被周军杀死,周军奋击,北汉军大败。辽军怕周军,不敢救北汉军,退回代州。刘词率后军到来,合诸军追击至高平,北汉军溃散,北汉主昼夜奔驰,逃归晋阳。周世宗赏有功将士数十人,赵匡胤擢升为殿前都虞侯(地位次于副都指挥使);杀樊爱能、何徽及将校七十余人,又杀投降北汉的右军步兵。赏罚分明,骄将惰卒,无不知惧,军威大振。
经这次大战,周世宗的英武果敢,开始为群臣所信服,因而得行施他的政治抱负。依附辽国的北汉,不再存夺取中原恢复沙陀政权的野心。所以,高平一战,有它的重要意义,它保卫了历史趋势上的转机。
周世宗回到开封,开始整顿纪纲,亲揽大权,同时下决心整顿军队。对群臣说,兵贵精不贵多,一百农民还不够养一个甲士,竭农民的脂膏养老弱无用的兵丁,如何使得。他下令检阅禁军,留用精锐,斥退老弱,又募天下壮士到京城,令赵匡胤考较武艺,选取优异,成立特精军队,称为殿前诸班。全国步骑诸军,令将帅照禁军例挑选。从此士卒精强,历朝莫比,征伐四方,所向克捷,唐中期以来养冗兵的积弊,一举扫除了。
辽国以南京(幽州城)为据点,经常侵扰河北,轻骑深入,毫无限阻,民众被杀掠,不得安居耕作。九五五年,周世宗使王彦超率兵民浚胡卢河(即衡漳水,在河北深、冀二县间)数百里,在李晏口筑城,募兵驻守。自是辽兵不敢渡胡卢河。周世宗令群臣献开边策,王朴献策,大意说:要用兵首先要改善政治,“民心既归,天意必从”。用兵之道,先取其易,因此,宜先取南唐国江北诸州,既得江北,再取江南。得江南,岭南巴蜀自然畏威来降。南方既定,燕地(石晋所割诸州)必望风内附,如辽兵据守,出师攻取,并不困难,因为民众是汉族人。只有北汉一国,与周为世仇,决不肯归降,但高平败后,不敢再为边患,可留待最后,俟机一举消灭它。王朴的计划是想先平定南方,用南方厚雄的财赋,养北方强大的兵力,然后攻取幽燕,最后取得河东,完成统一大业。周世宗不完全采用王朴策,取得江北,即移兵北取幽燕,不幸得病死去,大功只完成小半。继周而起的北宋,以巩固帝位,稳定内部为国策,无力收回幽燕,对辽专取守势,甘心作弱国,这就更显得周世宗那样发扬蹈厉的雄姿,多么难能而可贵。
九五六年,周世宗下诏亲征淮南。南店是大国,兵力也足以对抗,周军力战,夺得滁州(安徽滁县),并袭取扬州,南唐主李因屡战屡败,奉表称臣,使辩士带金器一千两,银器五千两,缯锦二千匹来见周世宗,意图劝说退兵。周世宗责南唐使臣说:你们的国主,自称足唐朝子孙,那末,应该懂得礼义,有异于别国(指石晋及北汉国)。你们国境同我只隔一条淮水,从来不通使讲和好,却经常泛海通契丹,弃华事夷,礼义在那里?回去告诉你们国主,赶快来见我,再拜认错,就没事了。这里显示周世宗急图击辽,收复失地,只要江北土地,无意渡江取南方。南唐主又遣使臣带金一千两,银十万两,罗绮二千匹来见,愿献淮南寿、濠、泗、楚、光、海六州土地。周世宗表示得江北即罢兵。战事进行到九五八年,南唐力竭,愿献江北四州。周得淮南江北共十四州,六十县,与南唐划长江为界。在攻南唐战争中,赵匡胤立有战功,迁升为殿前都指挥使。
九五九年,周世宗下诏亲征,收复北方失地。令孙行友守定州西山路,防止北汉国救辽,扰大军后路;令韩通等率水陆军先发。韩通自沧州(河北沧县东南)治水道入辽国境,在乾宁军(在沧州西一百里)筑栅,修治水道,通瀛、莫二州。周世宗到沧州,即日率步骑数万出发,直向辽境。令韩通为陆路都部署,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周世宗乘船到独流口(在河北固安县境),西行到益津关,辽守将降,再西行,水路渐小,不能通大船,周世宗登陆,在野地宿营,卫兵不满五百人。辽骑兵连群出没左右,不敢逼近。赵匡胤军到瓦桥关,辽守将降。周世宗入瓦桥关,辽莫州刺史、瀛州刺史相继来降。孙行友也取得易州,杀辽易州刺史。辽国君臣恐惧,撤幽州辽兵后退。周世宗探知实情,很喜欢,以为大功必成,会诸将议取幽州。诸将说,车驾离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全部土地,这是莫大的功绩。现在辽骑兵屯聚幽州北部,我军不宜深入。习惯于在内战中谋富贵的将领,总是怕对外作战,因为对外战争一般是比较激烈的。石晋对辽屈辱,不以为耻,尤其给那些内战将领以辽强可畏的错误感觉。事实上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燕南诸州和关口,周兵到时,不战自降,就是在民众压力下,辽守将不得不投降。辽军撤出幽州,也是怕民众。自然,这些将领心目中不会有民众,因之,只觉得辽骑兵可怕,不敢取幽州。周敞宗听了诸将的议论,很不满意,督促先锋都指挥使刘重进先行,据固安城,自己亲到安阳水,下令造桥,准备前进。当天,周世宗得病,只好停止进军,在瓦桥关设雄州(河北雄县),益津关设霸州(河北霸县),令韩令坤守霸州,陈思让守雄州,自率大军回开封。他自知不起,布置后事,使魏仁浦以枢密使兼任宰相,宰相王溥、范质兼知枢密院事;又任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兼宰相,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去军职,改任宰相,以赵匡胤代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周世宗北征时,曾有人造谣言说“点检作天子”。张永德是周太祖的女婿,立有军功,殿前诸班又是最精锐的禁军,因而张永德被疑,削去军职,改任为宰相。赵匡胤新从低级军官提升,资望较浅,夺帝位应该是不很可能。他以王溥、范质、魏仁浦为骨干,掌管枢密院,又混合文武大臣在政事堂,使同掌国政,想来帝位可保无虞了。周世宗死,子郭宗训年七岁,继帝位(周恭帝)。周恭帝即位后,李重迸兼淮南节度使,防南唐,韩通兼天平节度使,防开封东北面,赵匡胤兼归德节度使,防开封东面,向训为西京(洛阳)留守,防开封西面,保卫京城可称周密。九六○年,周群臣正在贺元旦(庚申年),镇、定二州忽奏报辽、北汉合兵南侵。赵匡胤率禁军诸将去抵御,到陈桥驿(开封城北二十里)兵变,拥赵匡胤为帝。赵匡胤率军回开封灭周,建立宋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引自<中国通史>(范文澜)
以下引用古史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
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
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为人明达英果,论议伟然。即位之明年,废天
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是时中国乏钱,乃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尝曰:“吾
闻佛说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
像,岂其所惜哉?”由是群臣皆不敢言。尝夜读书,见唐元稹《均田图》,慨然叹
曰:“此致治之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乃诏颁其图法,使吏民先习知之,期以
一岁,大均天下之田,其规为志意岂小哉!其伐南唐,问宰相李穀以计策;后克淮
南,出穀疏,使学士陶穀为赞,而盛以锦囊,尝置之坐侧。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
及其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其北取三关,兵不血刃,而史家犹讥
其轻社稷之重,而侥幸一胜于仓卒,殊不知其料强弱、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
可失之机,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诚非史氏之所及也!(新<五代史>)(欧阳修)
**************
世宗顷在仄微,尤务韬晦,及天命有属,嗣守鸿业,不日破高平之阵,
逾年复秦、凤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加以
留心政事,朝夕不倦,摘伏辩奸,多得其理。臣下有过,必面折之,常言太祖养成
二王之恶,以致君臣之义,不保其终,故帝驾驭豪杰,失则明言之,功则厚赏之,
文武参用,莫不服其明而怀其恩也。所以仙去之日,远近号慕。然禀性伤于太察,
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后,亦多自追悔。逮至末年,渐用宽典,知用兵之频并,
悯黎民之劳苦,盖有意于康济矣。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旧<五代史>)
****************
五代帝王,唐庄宗、周世宗皆称英武,二主孰贤?臣应之曰:夫天子所以统治万国,讨其不服,抚其微弱,行其号令,壹其法度,敦明信义,以兼爱兆民者也。庄宗既灭梁,海内震动,湖南马氏遣子希范入贡,庄宗曰:“比闻马氏之业,终为高郁所夺。今有儿如此,郁岂能得之哉?”郁,马氏之良佐也。希范兄希声闻庄宗言,卒矫其父命而杀之,此乃市道商贾之所为,岂帝王之体哉!盖庄宗善战者也,故能以弱晋胜强梁,既得之,曾不数年,外内离叛,置身无所。诚由知用兵之术,不知为天下之道故也。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王环以不降受赏,刘仁赡以坚守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蜀兵以反覆就诛,冯道以失节被弃,张美以私恩见疏。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其宏规大度,岂得与庄宗同日语哉!《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资治通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周世宗北取幽燕的意义:自从"儿皇帝"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献给辽人之后,辽骑就可以直出华北平原,造成黄河以北无险可守的局面.可以说辽,金,蒙元,之所以对赵宋肆无忌惮的铁骑犯境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一流毒数百年!!!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无耻皇帝首推石敬塘,他比汪精卫还可恨百倍!而赵宋主要对内发展,对外则是一败再败,一辱再辱.柴荣如果真象他自己预想的"三十年至太平",是很有可能收复幽燕的,可惜他只在位五年六个月,寿三十八岁!比起来赵宋的百年屈辱,连中华民族的民风都从尚武转为内敛,开放被迫变成了内向!柴荣的雄姿英发更值得我们怀念!
2005-6-3 10:30
杨威利
年轻的时候英明,年纪大了以后暴虐混庸无比的君主,历史上多不胜数.
如果一定要如果,也许是个明君,也许是个暴君.
2005-6-3 10:32
老不看三国
[quote]原帖由[i]杨威利[/i]于2005-06-03, 10:30:41发表
年轻的时候英明,年纪大了以后暴虐混庸无比的君主,历史上多不胜数.
如果一定要如果,也许是个明君,也许是个暴君. [/quote]
有道理~~~可惜他没机会表现自己昏君的一面~~
2005-6-3 11:02
晨山尚书
嗯,周天不予人寿嘛,不过那样大宋恐怕就没了.
2005-6-3 11:24
碧落赋
小柴和中国另一个皇帝,简直一模一样!
那个皇帝也是周朝的说!(虽然好象不是一个朝代的)。我更喜欢那个皇帝。
他们才真正配得上“英年早逝”这四个字!
2005-6-3 11:28
关毛
[quote]原帖由[i]碧落赋[/i]于2005-06-03, 11:24:29发表
小柴和中国另一个皇帝,简直一模一样!
那个皇帝也是周朝的说!(虽然好象不是一个朝代的)。我更喜欢那个皇帝。
他们才真正配得上“英年早逝”这四个字! [/quote]
北周武帝?
2005-6-3 11:46
宇文夏州
应该是周武帝.周武帝是算不错,不过他的老爸更厉害
2005-6-3 12:02
ninanwine
遇人不梳,碰到赵狼子!!!!!
2005-6-3 12:05
关毛
[quote]原帖由[i]宇文夏州[/i]于2005-06-03, 11:46:27发表
应该是周武帝.周武帝是算不错,不过他的老爸更厉害 [/quote]
晕,北周武帝难道不是周武帝?阿碧是说比较而已,拜托不要提他那个厉害老爸,宇文邕和柴荣没法比较,郭威倒是可以,就是弱了点
2005-6-3 12:45
张建昭
绝大部分都是引用的就不要标原创了吧
2005-6-3 13:52
老不看三国
[quote]原帖由[i]张建昭[/i]于2005-06-03, 12:45:26发表
绝大部分都是引用的就不要标原创了吧 [/quote]
这个~~~~我初到贵宝地不久,在这发几篇原创都不会用标的,都自己写"原创",结果这次没打算标不知怎么搞的标上了~~~如果能删请大人删了它
2005-6-3 15:19
festal
可惜老天不给他机会,好像老天更看中赵大将军的说
2005-6-3 17:30
ninanwine
36岁才死很不错的了!
2005-6-3 17:32
张建昭
柴家和赵家都短命的说……
赵光义活了不到六十竟是北宋代最长寿的皇帝
2005-6-3 17:33
ninanwine
不好意思38岁!
2005-6-3 17:56
ninanwine
皇帝那么多操心事美女还多当然活的时间短了!
2005-6-3 18:39
旁观者
周世宗其人是很复杂的,我对其有二种观点,一种是和文忠公,司马公相同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个想通过恪守儒家思想来纠正五代积弊的正统派君主。第二种观点是其人冷酷现实,为了统一完全抛弃各种旧规常理,把文武百官,赵匡胤,妻儿等人全当成玩具的现实主义者。(这种说法比较玄,能论证的资料也比较少)他要是把主要精力从统一大业转放在内部控制上,名声或许会完全不同。
宇文邕嘛,他的命运和柴荣倒是蛮相似的,但是能力上要逊色,看看二人的宗教政策就知道了。
2005-6-3 18:43
ninanwine
作为皇帝的谁不是他手里的棋子,什么不可以抛弃,什么不能牺牲!
2005-6-3 19:04
旁观者
[quote]原帖由[i]ninanwine[/i]于2005-06-03, 17:56:26发表
皇帝那么多操心事美女还多当然活的时间短了! [/quote]
好象柴荣没啥绯闻 ?史书中后妃提到的也就是原配刘氏,大小符后三人,他对前二个妻子的感情很好,对刘氏追封为后,大符后死后“百官朝临于西宫,三日而释服,帝亦七日而释,葬于新郑,陵曰懿陵。”此后虽然娶了小符后,但是一直没册封为后。等到柴荣快死的时候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才把小符后扶正为皇后,对大符后也算是情深意重了。
2005-6-3 20:24
关内侯
柴荣有那么的伟大吗?
2005-6-3 21:47
旁观者
伟大不伟大要看各人的标准了,如果说历史功绩嘛,因为他死的早,功业不能称为最引人注目的,但是论他的施政能力和治国眼光绝对是超一流的,对百姓的态度也是少见的。真要活个二十年,那么秦皇,汉武均不足道,唐宗,光武可并驾齐驱,宋祖嘛不被玩死就很不错了。
2005-6-3 21:49
yingzheng
[quote]原帖由[i]旁观者[/i]于2005-06-03, 21:47:43发表
伟大不伟大要看各人的标准了,如果说历史功绩嘛,因为他死的早,功业不能称为最引人注目的,但是论他的施政能力和治国眼光绝对是超一流的,对百姓的态度也是少见的。真要活个二十年,那么秦皇,汉武均不足道,唐宗,光武可并驾齐驱,宋祖嘛不被玩死就很不错了。 [/quote]
命短也有命短的好处啊
2005-6-3 22:03
義経と静御前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帝都是很开明的。但是无论他们怎么开明,在那样一个封建主义高度发达的年代,想要改变什么是不太可能的~~
2005-6-4 08:02
老不看三国
天不予寿,图叹奈何?五代之所以朝代更迭快,主要一个原因就是骄兵悍将们为了升官发财,拥立新主成风.别的不说,陈桥兵变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后来赵宋时期,就算异族骑到他脖子上都可以,但只要一说到兵权,立刻就敏感起来.想想宋代的名将有几个是好结果的?而且宋朝,即使是南宋的国力,只要有一二名将都可以灭辽平金.可惜他们把全国弄个"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主力都弄成"禁军",易于控制.好象是在学周世宗,其实画虎不成反类犬!闹得后期宋军素质低下!
可以说文明的华夏族,在统一的情况下竟然抵御不了半开化的民族,赵宋是罪魁祸首!!!
2005-6-4 08:05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老不看三国[/i]于2005-06-04, 8:02:36发表
而且宋朝,即使是南宋的国力,只要有一二名将都可以灭辽平金. [/quote]
这话大了
2005-6-4 08:10
ninanwine
不是国力强就能打胜仗,经常有先进文化被落后文化代替的事实呀!
2005-6-4 08:10
老不看三国
看看岳飞呀~~~
2005-6-4 08:15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老不看三国[/i]于2005-06-04, 8:10:41发表
看看岳飞呀~~~ [/quote]
岳飞能灭金吗?
2005-6-4 08:25
老不看三国
未必不能~~~金兀术已经计穷于堰城,兵败于朱仙,如果岳飞可以统帅足够数量的军队(就算宋厅对他不放心,那赵构如果有柴荣一半的气魄,在后面督阵),各地汉族百姓势必响应,到时候就算杀不到"龙泉",起码可以收复燕云,复夺长城.
可惜赵构怕迎回"二帝",就把岳飞XXXXXXXXXX.
2005-6-4 08:39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老不看三国[/i]于2005-06-04, 8:25:37发表
未必不能~~~金兀术已经计穷于堰城,兵败于朱仙,如果岳飞可以统帅足够数量的军队(就算宋厅对他不放心,那赵构如果有柴荣一半的气魄,在后面督阵),各地汉族百姓势必响应,到时候就算杀不到"龙泉",起码可以收复燕云,复夺长城.
可惜赵构怕迎回"二帝",就把岳飞XXXXXXXXXX. [/quote]
即使有韩世忠等友军配合,即使能收复中原,未必能收复河北。
可见过中国历史上有丢了大半个江山还能这么快翻盘的王朝吗?
岳、韩、刘、吴等抗金名将固然是民族的骄傲,取得的成绩固然是令人钦佩,但是理性地看,想灭金是不太可能的。
因为北宋消极防御的缘故,培养出的优秀将领也大多强于防御而弱于进攻,几个名将只有岳飞进攻性较强,并且抗金是不能光靠一个人的,不能把岳飞神化了。宋军以步兵为主的配置在江淮襄汉的战斗还吃不了什么大亏,如果到了河北大平原,能否对抗机动灵活且冲击力强的金军铁骑是最大的问题。
2005-6-4 08:43
老不看三国
郾城、颍昌之战是南宋初年宋军抗金战争中重要战役之一.
金军欲抄袭岳家军设于郾城的大本营,挑选1.5万多名骑兵,披着鲜明的衣甲,抄 取径路,自北压向郾城。当时岳飞手下只有亲卫军(背鬼军)和一部分游奕军。岳军每人持麻扎刀、提刀和大斧三样东西,入阵之后即 与敌人“手拽厮劈”,上砍敌人,下砍马足。岳云、杨再兴等相继率兵冲入敌阵,杀伤 甚多。杨再兴奋勇当先,单骑闯入敌阵,打算活捉兀术,结果没有找到,只身杀敌数百 人,自己多处受伤,仍顽强地杀出敌阵。战斗从午后进行到黄昏,金军终于支持不住, 向临颍方向撤去。此战金军兀术的精锐亲兵和拐子马遭到沉重打击,兀术本人也震恐万 分,他说:“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七月十四日,兀 术率领3万骑兵、10万步兵进攻颍昌,于城西列阵。宋军虽有五个军戍守颍昌,但都不 是全军。王贵命少量兵力守城,自己和姚政、岳云等率中军、游奕军、亲卫军出城决战。
22岁的岳云率领800名亲卫军骑士首先驰击金军。步兵也展开严整的队列继进,掩护骑 军,与敌军拐子马搏战。双方激战几十个回合,依然不分胜负。这时老将王贵有些气馁, 岳云制止了他的动摇。岳云前后十多次突入敌阵,身受百余处创伤;很多步兵、马军也 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仍无一人肯回顾。到了正午,守城的董先和胡清率军出 城增援,战局很快扭转过来,大败金军。颍昌大捷,杀敌5000多人,俘虏2000多人,缴 获马匹3000余,几十名敌将也死于宋军之手。不久,张宪部将在临颍东北打败金军。岳 飞率军乘胜追击金军,于距开封仅20多公里的朱仙镇击溃金军,至此,岳飞反攻中原的 战争取得重大胜利。
郾城、颍昌大捷后,岳飞本可以继续北进,实现长驱中原、收复河朔的愿望,但南 宋朝廷以高宗和秦桧为首的议和妥协派容不得这些,急催岳飞班师。岳家军的班师,使整个抗金战争局势又逆转了,收复的许多失地又重被金军占领,“十年之功,废于一 旦”。
2005-6-4 09:02
张建昭
岳飞当时是孤军,如果再进难保不败。
2005-6-4 09:03
马超将军
周世宗-柴荣,毕竟在年轻时一直贫穷潦倒,特殊的机遇才让他当了皇帝,柴荣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刻的体味和了解,所以他能成为一代名君。
但他成功了,历史有多大改变也不太可能。一个人的影响会有,但最终取决于一个民族文化底蕴和素质的高低。
2005-6-4 09:12
ninanwine
在大时代里,个人的力量是不能改变时局的!积弱难返,岳飞毕竟没有项羽杀宋义的勇气!
2005-6-4 09:37
老不看三国
[quote]原帖由[i]马超将军[/i]于2005-06-04, 9:03:27发表
周世宗-柴荣,毕竟在年轻时一直贫穷潦倒,特殊的机遇才让他当了皇帝,柴荣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刻的体味和了解,所以他能成为一代名君。
但他成功了,历史有多大改变也不太可能。一个人的影响会有,但最终取决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
[/quote]
就算他成功了,历史也许也不会改变~~~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但不是什么整体素质问题,而是用我们的理解解释不了的东西.
美国没有封建底蕴,他是一只独绣,中国唐代不也是领袖世界吗?
天道杳难寻~~~阴阳之道,此消彼长,世事无常.
2005-6-4 10:16
轮回
北周世宗也是英主
可惜都是英年早逝
2005-6-4 10:18
老不看三国
>_<阉了~~~~~~~~~`
2005-6-4 13:12
旁观者
[quote]原帖由[i]马超将军[/i]于2005-06-04, 9:03:27发表
周世宗-柴荣,毕竟在年轻时一直贫穷潦倒,特殊的机遇才让他当了皇帝,柴荣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刻的体味和了解,所以他能成为一代名君。
但他成功了,历史有多大改变也不太可能。一个人的影响会有,但最终取决于一个民族文化底蕴和素质的高低。 [/quote]
你认为不会改变嘛?但是我认为有三种历史可能被柴荣带走了,一个是最常见的就是关于幽云的可能,要是详细说没个几千字还说不清。第二个是天下大治的可能性,魏征有过一段大乱后易大治的评论“大乱之后,不是难治,而是易治。因为天下久安,民众趋于骄轶,骄轶则难以教化;而经战乱,民众愁苦,愁苦则容易教化。这犹如饥者思食物,渴者思饮水”其中的本意很明确,乱世把旧的腐败的秩序给破坏掉了,要推行新的政策旧势力的阻碍就会少了许多,只要这个君主完全掌控了权力,他锐意改革的阻力远小于一个朝代中后期的君主。“中兴”难就在于各朝皇帝不能把原统治秩序给砸烂重建。柴荣有这样的机会而赵匡胤没有,柴荣是世袭君主,其威望是其自己在征战中培养出来的,他的权威比任何人都高,大权独揽的他没有必要对任何人进行妥协。只要有好的政策立刻就能实行(有个例外,当时的藩镇。但是其一直在提防着,要是被他天下统一恐怕就会下手了)。赵匡胤不一样,一开始他的地位很低,连权臣都不是,是通过兵变而得来的,登位时的威望太低了,所依靠的只是五代一种庸俗的心理,一开始他必须要拉拢手下人,等到威信较高才能实现解兵权等变革。这种收买人心的手法他一直在用,最后士大夫之心是被他收买过去了,统治稳固了,但是与士大夫对立的草民利益被他放到了最末位。而他的治国能力也是无法跟柴荣相提并论(文化水平的差距,谁教他小时侯不看书的,后来恶补也没多大长进)二人的施政条件不同了,能改革的力度也不同了。
第三个是中国历史更好发展的可能,五代到宋是中国古代史到中国近代史的转折关头(最近历史课本改了,不再以朝代划分,改为以政治体制为划分点。对此我举双手赞成)是从贵族分散统治向中央集权统治的最后过渡期。秦灭诸侯,统一中国诞生,魏晋南北朝到唐朝,地方士族势力又衰退了,唐到五代,朝中的朋党,地方的藩镇也一一在乱世中灭亡了,各地的势力在中国发展中逐渐变弱,只有皇权在不断的加强集中,最后到宋中央集权成型。中央集权对皇帝的能力要求很高,权力的集中要求皇帝做什么都要对,因为他的一举一动影响到了全国,而宋以前皇帝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地方有很多的势力能抵消皇帝的命令和方针。中央集权后的皇帝能说“朕即国家”。他的思想对全国的思想发展将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但是宋的三位皇帝,宋太祖已经把安全放到了进取之前,宋太宗更是中国精神的分水岭,宋真宗………………………………。在五代,这种民众疲惫畏缩的心态就出现了。宋更将这种心态发展到了极致。大家都记的南宋灭亡时有那么多的士人自杀相殉却不奋起反抗。周世宗的进取心根本不是宋祖能相比的,如果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位中央集权的君主,凭他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中国积极进取的风气会重振吗?有可能吧。但是周世宗没有时间,他只能成为中国古代史最后的皇帝,而他的一腔烈气也随之消散。
2005-6-4 14:20
老不看三国
[quote]原帖由[i]旁观者[/i]于2005-06-04, 13:12:37发表
[quote]原帖由[i]马超将军[/i]于2005-06-04, 9:03:27发表
周世宗-柴荣,毕竟在年轻时一直贫穷潦倒,特殊的机遇才让他当了皇帝,柴荣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刻的体味和了解,所以他能成为一代名君。
但他成功了,历史有多大改变也不太可能。一个人的影响会有,但最终取决于一个民族文化底蕴和素质的高低。 [/quote]
你认为不会改变嘛?但是我认为有三种历史可能被柴荣带走了,一个是最常见的就是关于幽云的可能,要是详细说没个几千字还说不清。第二个是天下大治的可能性,魏征有过一段大乱后易大治的评论“大乱之后,不是难治,而是易治。因为天下久安,民众趋于骄轶,骄轶则难以教化;而经战乱,民众愁苦,愁苦则容易教化。这犹如饥者思食物,渴者思饮水”其中的本意很明确,乱世把旧的腐败的秩序给破坏掉了,要推行新的政策旧势力的阻碍就会少了许多,只要这个君主完全掌控了权力,他锐意改革的阻力远小于一个朝代中后期的君主。“中兴”难就在于各朝皇帝不能把原统治秩序给砸烂重建。柴荣有这样的机会而赵匡胤没有,柴荣是世袭君主,其威望是其自己在征战中培养出来的,他的权威比任何人都高,大权独揽的他没有必要对任何人进行妥协。只要有好的政策立刻就能实行(有个例外,当时的藩镇。但是其一直在提防着,要是被他天下统一恐怕就会下手了)。赵匡胤不一样,一开始他的地位很低,连权臣都不是,是通过兵变而得来的,登位时的威望太低了,所依靠的只是五代一种庸俗的心理,一开始他必须要拉拢手下人,等到威信较高才能实现解兵权等变革。这种收买人心的手法他一直在用,最后士大夫之心是被他收买过去了,统治稳固了,但是与士大夫对立的草民利益被他放到了最末位。而他的治国能力也是无法跟柴荣相提并论(文化水平的差距,谁教他小时侯不看书的,后来恶补也没多大长进)二人的施政条件不同了,能改革的力度也不同了。
第三个是中国历史更好发展的可能,五代到宋是中国古代史到中国近代史的转折关头(最近历史课本改了,不再以朝代划分,改为以政治体制为划分点。对此我举双手赞成)是从贵族分散统治向中央集权统治的最后过渡期。秦灭诸侯,统一中国诞生,魏晋南北朝到唐朝,地方士族势力又衰退了,唐到五代,朝中的朋党,地方的藩镇也一一在乱世中灭亡了,各地的势力在中国发展中逐渐变弱,只有皇权在不断的加强集中,最后到宋中央集权成型。中央集权对皇帝的能力要求很高,权力的集中要求皇帝做什么都要对,因为他的一举一动影响到了全国,而宋以前皇帝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地方有很多的势力能抵消皇帝的命令和方针。中央集权后的皇帝能说“朕即国家”。他的思想对全国的思想发展将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但是宋的三位皇帝,宋太祖已经把安全放到了进取之前,宋太宗更是中国精神的分水岭,宋真宗………………………………。在五代,这种民众疲惫畏缩的心态就出现了。宋更将这种心态发展到了极致。大家都记的南宋灭亡时有那么多的士人自杀相殉却不奋起反抗。周世宗的进取心根本不是宋祖能相比的,如果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位中央集权的君主,凭他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中国积极进取的风气会重振吗?有可能吧。但是周世宗没有时间,他只能成为中国古代史最后的皇帝,而他的一腔烈气也随之消散。 [/quote]
第三点尤为重要~~~~~~~~
2005-6-4 18:55
旁观者
现在玩三国时YY了一个“五代两宋北伐遗恨军”(好长的名字),君主是柴荣,大将是岳飞,宗泽,韩世忠,吴玠等,把铁木真,金兀术,耶律德光等人暴打ING。
2005-6-7 17:27
旁观者
[quote]原帖由[i]轮回[/i]于2005-06-04, 10:16:39发表
北周世宗也是英主
可惜都是英年早逝 [/quote]
北周世宗? 那不是周明帝吗?被毒死的他倒是英年早逝,不过无论如何说不上英主。
2005-6-8 11:23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i]旁观者[/i]于2005-06-03, 18:39:54发表
宇文邕嘛,他的命运和柴荣倒是蛮相似的,但是能力上要逊色,看看二人的宗教政策就知道了。 [/quote]
我个人最喜欢的皇帝就是宇文邕
他的能力丝毫不比柴荣逊色
如果比宗教政策,灭佛是不好随便评论的。但是至少中学历史书上把灭佛称之“为民”的好活动,但是中学历史书上对柴荣的宗教政策???
另外看看其他的方面
柴荣虽然继承的是养父的帝位,但是他继承皇帝后,比宇文邕舒服多了,因为宇文邕还有一个堂兄,历史上最狠毒阴险的权臣之一——晋荡公。看他的谥“荡”就可见非同一般了。宇文邕处于一直都有生命危险的环境下。
个人认为,宇文邕铲除宇文护,比康熙铲除熬拜的难度更大。至少宇文护在国家的地位和权利,比熬拜高。而熬拜应该还不会有威胁皇帝生命之意图。而宇文护,呵呵,就不说了。毒死几个皇帝,如同踩死几只蚂蚁。
所以少年时代成功铲除宇文护,这能力应该不会差到哪去吧。
再看另一个方面:军事
北周灭齐,宇文邕亲自统兵。北齐可是和北周一样的大国哦。而柴荣的敌对国家,除开北面的辽,其他的,和后周根本不是同一个档次嘛!
不管从哪里看,我也没有看出宇文邕的能力弱于柴荣的证据。
2005-6-8 11:34
fengxv
最狠毒阴险的权臣~倒~不能把历史人物脸谱化啊~既然是对头给的谥号,很难有好的,可不能用这来评价护。
2005-6-8 11:40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i]fengxv[/i]于2005-06-08, 11:34:55发表
最狠毒阴险的权臣~倒~不能把历史人物脸谱化啊~既然是对头给的谥号,很难有好的,可不能用这来评价护。 [/quote]
呵呵,注意有“之一”二字。并且这个称号,只是说明了他为人的一面,并没有否认宇文护的能力啊。
不过他的狠毒,是有目共睹的
谥号虽说是对头给的,不过“荡”这个字,千古之下又有几人?
2005-6-8 11:46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碧落赋[/i]于2005-06-08, 11:23:35发表
北周灭齐,宇文邕亲自统兵。北齐可是和北周一样的大国哦。而柴荣的敌对国家,除开北面的辽,其他的,和后周根本不是同一个档次嘛!
[/quote]
辽至少在军事上要强于北齐很多的。
2005-6-8 11:48
fengxv
那齐炀王宪呢?也和隋炀帝比比?不能这样~
说邕好不是非得说护坏啊~
2005-6-8 11:50
占卜者艾玛
不喜欢老周的治军方法.
2005-6-8 11:51
fengxv
[quote]原帖由[i]碧落赋[/i]于2005-06-08, 11:23:35发表
北周灭齐,宇文邕亲自统兵。北齐可是和北周一样的大国哦。而柴荣的敌对国家,除开北面的辽,其他的,和后周根本不是同一个档次嘛! [/quote]
高欢时代和高湛时代的实力相差很多的,儿子远不如老子。
2005-6-8 18:47
旁观者
[quote]原帖由[i]碧落赋[/i]于2005-06-08, 11:23:35发表
[quote]原帖由[i]旁观者[/i]于2005-06-03, 18:39:54发表
宇文邕嘛,他的命运和柴荣倒是蛮相似的,但是能力上要逊色,看看二人的宗教政策就知道了。 [/quote]
我个人最喜欢的皇帝就是宇文邕
他的能力丝毫不比柴荣逊色
如果比宗教政策,灭佛是不好随便评论的。但是至少中学历史书上把灭佛称之“为民”的好活动,但是中学历史书上对柴荣的宗教政策???
另外看看其他的方面
柴荣虽然继承的是养父的帝位,但是他继承皇帝后,比宇文邕舒服多了,因为宇文邕还有一个堂兄,历史上最狠毒阴险的权臣之一——晋荡公。看他的谥“荡”就可见非同一般了。宇文邕处于一直都有生命危险的环境下。
个人认为,宇文邕铲除宇文护,比康熙铲除熬拜的难度更大。至少宇文护在国家的地位和权利,比熬拜高。而熬拜应该还不会有威胁皇帝生命之意图。而宇文护,呵呵,就不说了。毒死几个皇帝,如同踩死几只蚂蚁。
所以少年时代成功铲除宇文护,这能力应该不会差到哪去吧。
再看另一个方面:军事
北周灭齐,宇文邕亲自统兵。北齐可是和北周一样的大国哦。而柴荣的敌对国家,除开北面的辽,其他的,和后周根本不是同一个档次嘛!
不管从哪里看,我也没有看出宇文邕的能力弱于柴荣的证据。 [/quote]
柴荣登位前也有权臣,但是被他搞掉了,王峻之贬还能说是郭威作的,王殷之死与柴荣绝拖不了干系。
至于北齐的军事实力,你可以看一下北齐与北周战争,齐国的君主是个如何无能的人,他打仗还要带着嫔妃冯小怜,为了她不但贻误战机,在关键的时候为了她的一句话全军溃败。宇文邕在平阳之战时的撤退很表明了他在军事上的不足之处。他手下有诸多将领,在战局的把握上更胜于他。柴荣手下的将领可比不上宇文邕,在攻蜀时一个个就想着退兵。柴荣应对的很得体,并不是立刻决定退兵或前进。而是派赵匡胤去收集资料才决定继续伐蜀。柴荣时的南唐跟本不弱,实力和后周有的一拼。寿州的刘仁赡更是德才兼备的良将,为了守城巩固民心把孩子都杀了。赵匡胤打的南唐已经是个国力衰败的二流国家了,不要用二十年后的南唐来比较二十年前的南唐。(看宋史的人都有这毛病,喜欢用二十年后的南唐,辽的实力放到二十年前来说明宋太祖军事有多强,周世宗军事有多弱)柴荣的战略策划更是十分高明的,有兴趣不妨看看老贴。
再看施政的能力,宇文邕在统一的同时并没对于国家的长远建设做出规划,他的内政主要是令被禁崮人口解放,柴荣可就多了,开通水利网,建设都城以此建立了联通南北的经济交通网。定法律,定礼节重建了对民众的管理控制。此外还有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他的眼光要比宇文邕深远了许多,当柴荣死的时侯管理天下的基础已经奠定了,所缺的就是对统治阶级内部的控制了(这方面柴荣也做了,但是还不彻底,时间来不及 )宇文邕死后,隋文帝还花了很大的力气在制度,水利,法律等方面。
2005-6-8 19:00
老不看三国
南唐一开始绝对不弱,尤其在财力上!!!
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就是完成于这一时期!!!
2005-6-8 19:39
旁观者
嗯,当时两淮地区是全国最富的地区。往后南方就越来越重要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