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讨论】关于“分进合击”


2005-5-29 18:24 张建昭
中国古代史是一部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战争,经典的战略战术不断涌现,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今拟一题请诸君讨论。

“分进合击”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战术,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战例。我粗略列举如下:

分进合击成功的战例:西汉攻匈奴河西之战、东汉灭蜀之战、魏灭蜀之战、晋灭吴之战、刘裕灭后秦之战、隋灭陈之战、北宋灭后蜀之战、金灭北宋之战。

分进合击失败的战例:唐讨田承嗣之战、北宋攻辽歧沟关之战、蒙哥攻南宋之战、明攻后金萨尔浒之战。

请诸位结合相关战役,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使用“分进合击”的一方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2、使用“分进合击”应该注意什么?
(以上两问的前提均是在中国古代)

希望各位畅所欲言,力求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注意结合古代战例)

2005-5-29 18:36 Dusk
“分进合击”的一方应该具备的是绝不能让敌人打时间差,如果要万无一失最好是每一部分的战斗力绝不逊于敌军.

2005-5-29 18:36 王佐之才
建昭兄尽出难题,何不抛转引玉一番?

2005-5-29 18:45 张建昭
为了引玉,我先抛砖。

第一个问题:使用“分进合击”的一方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1、纵观历史上类似战役,使用分进合击的一方基本上都是实力上处于强势的一方,而且都是主动进攻的一方。

2、蒙古军是最擅长使用分进合击、迂回包抄的,因为他具有行军速度和灵活性上的优势。而在这方面没有优势甚至处于劣势的就不容易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歧沟关之战中的宋军,以步兵为主,不如辽军机动灵活,又由于各路不相协调,将领因受君主干预而犹豫不决,忽进忽退,故而被各个击破,并且被辽军追击而无法及时撤退,遭受重大损失。

第二个问题:使用“分进合击”应该注意什么?

1、统一指挥权。路可以分,权不可均等。唐讨田承嗣之战的失败除去唐廷关键时刻接受田请罪之外,军事上就是败在这里。各路节度使各自为战,各为己利,中途居然发生倒戈相向,自相攻杀的事情。可见统一指挥权的重要性。

2、总指挥部应在前线。宋歧沟关之败与宋太宗遥控指挥不无关系;明萨尔浒之战时,总指挥杨镐也离前线很远。战局瞬息万变,遥控指挥势必失机,几路军就有被各个击破的危险。

3、各路进军时间、目标、进程在计划时应明确。由于分进合击的失败最大的共同之处就在于被各个击破,尤其努尔哈赤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更是克此战术的一大法宝,这就要求作战前的部署必须周密。各路需协调一致,不可冒进,更不能逗挠。


时间仓促先谈这些,各位补充。

2005-5-29 19:05 Dusk
被拿破仑打败的都是因为分进合击

2005-5-29 19:27 fengxv
(以上两问的前提均是在[color=red]中国古代[/color])

讨论军事史?  我只好看热闹了。

希望和我一样对军事史不熟的朋友看了有用(BS建昭只列出战役名  ,专挖你地盘的  )
(直接点击即可)

分进合击成功的战例:
[url=http://www.fs7711.com/01ZGZZ/07XIHAN/new_page_16.htm]西汉攻匈奴河西之战[/url]
[url=http://www.fs7711.com/01ZGZZ/08donghan/new_page_445.htm]东汉灭蜀之战[/url]
[url=http://www.fs7711.com/01ZGZZ/09SANGUO/new_page_503.htm]魏灭蜀之战[/url]
[url=http://www.fs7711.com/01ZGZZ/10JIN/new_page_507.htm]晋灭吴之战[/url]
[url=http://www.fs7711.com/01ZGZZ/10JIN/new_page_552.htm]刘裕灭后秦之战[/url]
[url=http://www.fs7711.com/01ZGZZ/12SUI/new_page_677.htm]隋灭陈之战[/url]
[url=http://www.fs7711.com/01ZGZZ/15songliaoxiajin/new_page_842.htm]北宋灭后蜀之战[/url]
[url=http://www.fs7711.com/01ZGZZ/15songliaoxiajin/new_page_892.htm]金灭北宋之战[/url]

分进合击失败的战例:
[url=http://www.fs7711.com/01ZGZZ/13tang/new_page_15.htm]My 唐讨田承嗣之战[/url]
[url=http://www.fs7711.com/01ZGZZ/15songliaoxiajin/new_page_856.htm]北宋攻辽歧沟关之战[/url]
[url=http://www.fs7711.com/01ZGZZ/16songjinxiayuan/new_page_1152.htm]蒙哥攻南宋之战[/url]
[url=http://www.fs7711.com/01ZGZZ/17MING/new_page_1333.htm]明攻后金萨尔浒之战[/url]

2005-5-29 19:29 张建昭
我列的战役并不全面,事实上还有很多,如蒙古军,惯用此战术,而我只列了一个。

2005-5-29 19:57 王佐之才
建昭说的有道理!

分进合击实际上属于处于战略外线的一方对相同的军事目标所采取的一种分兵作战,属于机动进攻的一种。分进合击的一方显然要拥有兵力、兵器、战斗力、机动性、配合度以及精神力方面的优势。分进是战役形式,合击才是战役目的,分进相对容易,但是做到合击相对要难得多。

我觉得分进要突出主要突击方向与辅助突击方向,在兵力兵器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不必分多路进击,集中兵力采取两路分进,是比较稳妥的。三路、四路大军分进的成功几率要低的多。因为这样不仅意味着分兵,十指分散,握不成拳头,而且指挥协调方面难度也比较大。你比如萨尔浒之战,明军杜松、李如柏、马林、刘铤四总兵再加上朝鲜军一部,分五路进攻赫图阿拉,明军总兵力九万,每路明军不过两三万人,这在广阔的战场上极易被女真骑兵各个击破。

迂回包抄与分进合击的过程中,面对敌人的机动防御,成功的隐蔽主攻方向,辅助攻击方向能否成功的调动吸引敌人的主力,也是分进合击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之一。其中机动性与隐蔽性是分进合击能够取得胜利的保证。

这方面蒙古军渡河对金朝发动的三桅山之战就是经典的战役。

在战役发起前,蒙金两军主力延黄河潼关一线对峙进入相持阶段。蒙古军拖雷部两万人,从陕南通过宋朝控制下的大散关,经汉中,入唐邓,突然迂回出现在金朝后方。金主速调潼关守军步骑十五万南下堵截拖雷部。此时,在黄河以北的蒙古军主力,突然渡河,与拖雷部南北夹击,将金军主力合围歼灭在汴梁西南的三桅山地区。这一战例是分进合击,迂回包抄的经典战役之一。

由此可见,分进合击的一方在掌握了机动性,并能形成良好配合的前提下,成功的隐蔽主攻方向,正确的协调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处于内线作战的敌人要向采取各个击破的机动防御方式对付分进合击也不是很容易的。

2005-5-29 20:01 张建昭
看王佐兄在这个帖子上滞留半天,料想必有高论,果不其然!
一块烂砖引来璞玉,赚了!

2005-5-29 20:07 王佐之才
建昭兄过谦了,都是玉,不分彼此。

2005-5-29 22:47 桓大司马
俺是外行,胡说两句
俺觉得分进合击的好处就是让消极防御的对手分散兵力防守,并不知守哪里好,似乎比较适合在地势险要的战场使用
坏处就是容易被积极防御的对手各个击破。不太适合在地势平坦的地方使用吧

2005-5-29 23:42 王佐之才
在古代,地势平坦的开阔地带,非常不适合使用大量的步兵部队分进合击,如果敌方拥有大量的骑兵,分进合击的战法是最大的冒险。还不如集中兵力,步步为营,稳步推进。

2005-5-30 12:06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桓大司马[/i]于2005-05-29, 22:47:52发表
坏处就是容易被积极防御的对手各个击破。不太适合在地势平坦的地方使用吧 [/quote]
如果是以骑兵为主,机动灵活,也是可以的。

2005-5-30 12:49 巴孤
分进合击的意义在于确保不被各个击破(每路强于敌军,或者至少每路能够长时间抵御敌军),尽可能切断敌人的退路,或者迫使敌人的战线延长。

2005-5-30 12:53 旁观者
我是外行来凑凑热闹。分进合击是兵力上占有优势的一方采用的战术,利用兵力强大令对方首尾不能相顾,占居主动调动防御的敌方,如果是双方兵力实力差距不高使用就有会较高的风险,一,兵力分散会使战斗力在合击完成之前变弱,二如果对时间和地形的把握不到位就会造成合击时机的延迟。不过象李靖深入攻吐谷浑之战能在敌方领地完成合击,固然有对方内部人心不定的问题,但也能看到他对地形的掌握十分精确。防守方想要让对方的合击破产关键就在于时间差,利用对方的优势变弱的时机主动攻击,或各个击破,或冲出重围,双方军队的实力,机动性,地形,气候,情报的掌握都要考虑,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弄巧成拙。

2005-5-30 13:20 有事烧纸
分进合击的话情报工作也要作好,无论对敌对我~~~

2005-5-30 21:08 皇帝
[quote]原帖由[i]有事烧纸[/i]于2005-05-30, 13:20:42发表
分进合击的话情报工作也要作好,无论对敌对我~~~  [/quote]
知己知彼,再任何战法中都是重要的。

2005-6-2 22:30 单调一索
嘿,这个我有兴趣,也火星的说一下:
使用“分进合击”的一方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1、兵力:a,一般情况下要占优,不然分兵就很麻烦,如果对手不弱有准备自己兵力很少还可以分兵成功,那这种人叫做天才,天才不再讨论范围。
b,兵种,要求机动力较强,起码应该比对手强,不然的话迂回转移的同时会被对手打时间差。
2、指挥:a、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好像是废话)
b、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好像是废话)
c、加强协调、突出沟通。配合不好就是死路一条。
d、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好像是废话)也包括时间上的一致了。
e、分兵的一路将领必须可以独当一面,并i且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3、补给,没想好。
4、目的。a,扩宽对手防线。
b、迫使对手兵力分散,好像也是扩宽对手防线
c、偷袭,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d、纯粹是为了扩大战果。

2005-6-3 12:58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单调一索[/i]于2005-06-02, 22:30:41发表
3、补给,没想好。
[/quote]
前面都没有说到补给,这位兄弟想到了,思考得很周密,不妨多谈一下。

分进合击一般是外线作战,如果不能做到“因粮于敌”就必须做好后勤补给。歧沟关的宋军失败也有这方面原因,辽军在前,宋军在涿州粮尽,竟退回雄州去取粮,可见补给工作之差。

2005-6-3 13:15 ninanwine
[quote]原帖由[i]张建昭[/i]于2005-05-29, 18:45:54发表
1、统一指挥权。路可以分,权不可均等。唐讨田承嗣之战的失败除去唐廷关键时刻接受田请罪之外,军事上就是败在这里。各路节度使各自为战,各为己利,中途居然发生倒戈相向,自相攻杀的事情。可见统一指挥权的重要性。
2、总指挥部应在前线。宋歧沟关之败与宋太宗遥控指挥不无关系;明萨尔浒之战时,总指挥杨镐也离前线很远。战局瞬息万变,遥控指挥势必失机,几路军就有被各个击破的危险。
3、各路进军时间、目标、进程在计划时应明确。由于分进合击的失败最大的共同之处就在于被各个击破,尤其努尔哈赤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更是克此战术的一大法宝,这就要求作战前的部署必须周密。各路需协调一致,不可冒进,更不能逗挠。
[/quote]
提几点疑问
1既然是分进那么在地理上存在一定跨度,怎么统一指挥权,那不是也是遥控了吗?
2古代战争总部设在前线风险太大,上将的存在与否决定战争的输赢
3计划没有变化快呀!按部就班只能导致指挥失误!

2005-6-3 13:56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ninanwine[/i]于2005-06-03, 13:15:30发表
提几点疑问
1既然是分进那么在地理上存在一定跨度,怎么统一指挥权,那不是也是遥控了吗?
2古代战争总部设在前线风险太大,上将的存在与否决定战争的输赢
3计划没有变化快呀!按部就班只能导致指挥失误! [/quote]
终于有不同意见了,有异议才能激起讨论嘛~


对于1和2,我一起回答吧。我说的指挥部应在前线并不是最前沿。对照一下歧沟关和萨尔浒:歧沟关之战宋军总指挥部在汴京,离前线十万八千里,遥控指挥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萨尔浒之战好多了,总部在沈阳,但离赫图阿拉也有一定距离(见下图)。而我所说的总指挥应该在前线就是为了避免遥控指挥,“不知军之不可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退而谓之退,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这就要求总指挥部至少应该在离前线较近,能够及时得知敌我动向的地方。

[img]http://www.fs7711.com/01ZGZZ/images/01GUDAI/seh.jpg[/img]

对于3。我所说的周密计划就包括对于战场上突发事件的处理,而不是只凭己方的意图来臆断敌方行动,不考虑战时可能发生的变化。当然事先计划永远不可能考虑完全,但总比没有计划要好。很多将领战场上所谓的临机应变不过是保全自己,而不顾友军,而这样的心态在分进合击中是最忌讳的,因为这种战法最需要各路协调配合。所以事先没有计划是万万不行的。

2005-6-3 14:04 老不看三国
不知道隆中对的一路"出宛洛"一路"向秦川"算不算分进合击?
后来毛主席评二十四史时似乎又说就是这个战法"分散了兵力"导致失败?
众位大人都是历史精英,还请指教一二!

2005-6-3 14:28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老不看三国[/i]于2005-06-03, 14:04:29发表
不知道隆中对的一路"出宛洛"一路"向秦川"算不算分进合击?
后来毛主席评二十四史时似乎又说就是这个战法"分散了兵力"导致失败?
众位大人都是历史精英,还请指教一二! [/quote]
分进,但并不一定合击。如果明确说两路的最后目标是中原或具体点说是洛阳,那就是分进合击。我觉得即使蜀国据有荆州的话,其实力也不一定比得过曹魏,所以分进合击势必分散力量,即使不考虑东吴的动作,胜算亦不大。

2005-6-3 14:32 老不看三国
[quote]原帖由[i]张建昭[/i]于2005-06-03, 14:28:13发表
[quote]原帖由[i]老不看三国[/i]于2005-06-03, 14:04:29发表
不知道隆中对的一路"出宛洛"一路"向秦川"算不算分进合击?
后来毛主席评二十四史时似乎又说就是这个战法"分散了兵力"导致失败?
众位大人都是历史精英,还请指教一二! [/quote]
分进,但并不一定合击。如果明确说两路的最后目标是中原或具体点说是洛阳,那就是分进合击。我觉得即使蜀国据有荆州的话,其实力也不一定比得过曹魏,所以分进合击势必分散力量,即使不考虑东吴的动作,胜算亦不大。 [/quote]
这样的说蜀汉自始至终就没有一点机会吗?

2005-6-3 14:43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老不看三国[/i]于2005-06-03, 14:32:08发表
这样的说蜀汉自始至终就没有一点机会吗? [/quote]
不是说没有机会。不管怎么样,最终定胜负的还是实力,只能说机会不大。

2005-6-3 14:51 老不看三国
如果孙吴不毁盟呢?(或者关羽在后方有得力助手?)
曹操迁都避其锋,曹魏举国大疫,军队疲于东又务于西,各地义军起誓.可以说建安二十四年到二十五年间是曹魏最危机的时期,稍有不慎恐怕.......
关键是历史是无法改变的,孙吴不可能不取荆州啊~~~~

2005-6-3 18:06 ninanwine
[quote]原帖由[i]老不看三国[/i]于2005-06-03, 14:32:08发表
[quote]原帖由[i]张建昭[/i]于2005-06-03, 14:28:13发表
[quote]原帖由[i]老不看三国[/i]于2005-06-03, 14:04:29发表
不知道隆中对的一路"出宛洛"一路"向秦川"算不算分进合击?
后来毛主席评二十四史时似乎又说就是这个战法"分散了兵力"导致失败?
众位大人都是历史精英,还请指教一二! [/quote]
分进,但并不一定合击。如果明确说两路的最后目标是中原或具体点说是洛阳,那就是分进合击。我觉得即使蜀国据有荆州的话,其实力也不一定比得过曹魏,所以分进合击势必分散力量,即使不考虑东吴的动作,胜算亦不大。 [/quote]
这样的说蜀汉自始至终就没有一点机会吗? [/quote]
没有,一点机会都没有的!

2005-6-3 18:10 ninanwine
似乎当时诸葛受刘邦在汉中起家思想影响太大,一力主张向汉中发展!

2005-6-3 18:38 ninanwine
[quote]原帖由[i]张建昭[/i]于2005-06-03, 13:56:30发表

终于有不同意见了,有异议才能激起讨论嘛~

,我一起回答吧。我说的指挥部应在前线并不是最前沿。对照一下歧沟关和萨尔浒:歧沟关之战宋军总指挥部在汴京,离前线十万八千里,遥控指挥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萨尔浒之战好多了,总部在沈阳,但离赫图阿拉也有一定距离(见下图)。而我所说的总指挥应该在前线就是为了避免遥控指挥,“不知军之不可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退而谓之退,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这就要求总指挥部至少应该在离前线较近,能够及时得知敌我动向的地方。
[/quote]
这不是分进合击的失败,任何战争这么指挥胜利的机会都很小!

2005-6-3 18:58 旁观者
水无常势,战场本来就是瞬息万变的,象天气这种因素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战前就很难预测。玩遥控指挥宋的阵图就是个很好的反例。

2005-6-3 19:08 皇帝
古代战争的情报传输工作做得再厉害也比现在差远了,所以主将亲临前线总比窝里呆着更能掌握战局,只不过危险性稍高些。

2005-6-3 21:24 靛沧海
在下是个外行人,随便讲几句:
分进合击是古代战争的一种重要战术,它可以分散敌军的防御,使其无法集中兵力来防御,像晋灭东吴的战役,
  当然,这是要本军具备一定的兵力、补给能力的前提下才能达到目的,否则就是分散了自己的实力。但在大家势力均等,甚至不如对方时也可作为突袭使用,如魏灭蜀的战争。在下只对三国时的历史最熟悉,所以只举了这两个战例,不知合适否!!!望赐教
另外问一个问题:分进合击与分兵奇袭有何分别!!

2005-6-3 21:38 yaolei
进攻受环境的影响不可能一直都是在一起,所以要分进,分进也有很多不同分法。而分进的目的就是为了合击。

可以说一般战役战争进攻的时候都是要分进,但是能不能达到合击,就.......

再说防守,防守相对进攻来说有天然的优势,而且可以把兵力集中在一起,无须分兵。但是一个问题是,进攻者拥有选择战场,时间,地点的优势,所以防守也要“分进”,无论是阻止对方对自己形式有利局势,还是维护自己的战线以及粮草,还是保卫自己不的不得不保卫的东西。但是要进行”分进“而不是守株待兔。
防守一方迫于形式也要“分守”,但是目的也是要”合守“,至于能不能达到,就.......

2005-6-3 23:21 马超将军
分进合击并非灵丹妙药,蒋介石好几次围剿中央苏区,也是采用这个战术,不过反被老毛牵着鼻子走,最后各个击破。

分进合击必须具备战役发起的突然性,还有参加合击的几只部队的配合是否默契。

2005-6-4 00:04 王佐之才
国民党喜欢分进合击,共产党最擅机动防御,运动战中灭敌人。

2005-6-4 08:01 ninanwine
现代通讯手段和古代比不了

2005-6-4 08:02 马超将军
[quote]原帖由[i]王佐之才[/i]于2005-06-04, 0:04:49发表
国民党喜欢分进合击,共产党最擅机动防御,运动战中灭敌人。 [/quote]
王佐兄言之有理,所谓分进合击对付那种消极防守或者固守很有效,对付机动防御,分进合击常常失去攻击对象而无所作为,保卫延安时期,彭的“蘑菇战术”是对付分进合击的法宝。

2005-6-4 08:09 老不看三国
[quote]原帖由[i]马超将军[/i]于2005-06-04, 8:02:16发表
王佐兄言之有理,所谓分进合击对付那种消极防守或者固守很有效,对付机动防御,分进合击常常失去攻击对象而无所作为,保卫延安时期,彭的“蘑菇战术”是对付分进合击的法宝。 [/quote]
还有解放战争的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不知道算不算"分进合击"?
我只记得其中一路"精锐整编74师"由于冒进,被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2005-6-4 09:15 ninanwine
[quote]原帖由[i]马超将军[/i]于2005-06-04, 8:02:16发表
王佐兄言之有理,所谓分进合击对付那种消极防守或者固守很有效,对付机动防御,分进合击常常失去攻击对象而无所作为,保卫延安时期,彭的“蘑菇战术”是对付分进合击的法宝。 [/quote]
分进合击如果对付消极防守和固守根本体现不出威力!既然敌人消极防守或固守,分进的意义就没有了!

2005-6-4 09:21 马超将军
[quote]原帖由[i]ninanwine[/i]于2005-06-04, 9:15:24发表
分进合击如果对付消极防守和固守根本体现不出威力!既然敌人消极防守或固守,分进的意义就没有了! [/quote]
分进合击的目的是攻击敌人的不同侧翼,并且战役突然性越突然,威力就越大。

对阁下的理解不以为然。

2005-6-4 09:35 慕容九九
偶觉得,“分进”的目的就是为了隐瞒攻击路线,弊处是分散兵力;但是如果各个部队间能做到相互配合,攻击时就能够集中兵力。如果进攻路线被敌人发现了,或者兵力没有集中,那么就没有用了~~~

2005-6-4 09:36 ninanwine
[quote]原帖由[i]马超将军[/i]于2005-06-04, 9:21:15发表
分进合击的目的是攻击敌人的不同侧翼,并且战役突然性越突然,威力就越大。

对阁下的理解不以为然。 [/quote]
对付消极防守的敌人完全可以实施战略包围,奋进什么意义!只是出现的时间不同而兵力没有改变,即使突然攻击的难度估计没有什么改变!

2005-6-4 09:42 马超将军
[quote]原帖由[i]ninanwine[/i]于2005-06-04, 9:36:48发表
[quote]原帖由[i]马超将军[/i]于2005-06-04, 9:21:15发表
分进合击的目的是攻击敌人的不同侧翼,并且战役突然性越突然,威力就越大。

对阁下的理解不以为然。 [/quote]
对付消极防守的敌人完全可以实施战略包围,奋进什么意义!只是出现的时间不同而兵力没有改变,即使突然攻击的难度估计没有什么改变! [/quote]
了解一下东北战场上的一些攻坚战吧。

战略包围与分进合击是不同的概念,战略包围谈不上什么具体战术。分进合击是一种攻击的战术。

2005-6-4 09:56 ninanwine
人家谈古代,你非要来东北战场!

2005-6-4 10:42 马超将军
[quote]原帖由[i]ninanwine[/i]于2005-06-04, 9:56:05发表
人家谈古代,你非要来东北战场! [/quote]
,计算步兵行军速度,几天到达。古代和东北战场差不多,那时东北汽车少,路也不好。

2005-6-4 10:43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马超将军[/i]于2005-06-04, 10:42:36发表
  ,计算步兵行军速度,几天到达。古代和东北战场差不多,那时东北汽车少,路也不好。 [/quote]
不过通讯技术就差远了

2005-6-4 10:45 马超将军
[quote]原帖由[i]张建昭[/i]于2005-06-04, 10:43:16发表
不过通讯技术就差远了 [/quote]
不知道那时有没有飞鸽传书?

2005-6-4 11:10 老不看三国
东北战场国民党是分进合击,算盘是不错,可惜上下不协调,调度不一.老蒋也没咒念-_-!!

2005-6-4 11:22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马超将军[/i]于2005-06-04, 10:45:07发表
不知道那时有没有飞鸽传书? [/quote]
即使有,鸽子也快不过电报啊

2005-6-4 23:45 单调一索
[quote]原帖由[i]张建昭[/i]于2005-06-03, 12:58:29发表
[quote]原帖由[i]单调一索[/i]于2005-06-02, 22:30:41发表
3、补给,没想好。
[/quote]
前面都没有说到补给,这位兄弟想到了,思考得很周密,不妨多谈一下。

分进合击一般是外线作战,如果不能做到“因粮于敌”就必须做好后勤补给。歧沟关的宋军失败也有这方面原因,辽军在前,宋军在涿州粮尽,竟退回雄州去取粮,可见补给工作之差。 [/quote]
接下去讲讲补给,个人认为:1、首先要“有”补给。(好像是废话)。
2、如果主力于分路之间的空间小,应该考虑统一分配。
3、如果分兵几路兵势相当,几乎无主力次要之分,应该考虑分开补给。
4、如果偷袭、速战速决或另一路纯粹以骚扰为目的,那分兵就可以自带干粮之类。
5、如果战线过长,时间也很长,那就应该考虑以战养战,就粮于敌。一般来说,如果不是绝对优势兵力,被对手拖成这样只怕要失败,还不如早点退兵算了。

歧沟关的宋军无疑第一条最基本的都没有做到。事实上这一战是宋太宗仓促发动,宋军本来就准备不充分,只要辽军有一个冷静总帅手击败宋军根本不难。

2005-6-5 09:43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单调一索[/i]于2005-06-04, 23:45:59发表
[quote]原帖由[i]张建昭[/i]于2005-06-03, 12:58:29发表
[quote]原帖由[i]单调一索[/i]于2005-06-02, 22:30:41发表
3、补给,没想好。
[/quote]
前面都没有说到补给,这位兄弟想到了,思考得很周密,不妨多谈一下。

分进合击一般是外线作战,如果不能做到“因粮于敌”就必须做好后勤补给。歧沟关的宋军失败也有这方面原因,辽军在前,宋军在涿州粮尽,竟退回雄州去取粮,可见补给工作之差。 [/quote]
接下去讲讲补给,个人认为:1、首先要“有”补给。(好像是废话)。
2、如果主力于分路之间的空间小,应该考虑统一分配。
3、如果分兵几路兵势相当,几乎无主力次要之分,应该考虑分开补给。
4、如果偷袭、速战速决或另一路纯粹以骚扰为目的,那分兵就可以自带干粮之类。
5、如果战线过长,时间也很长,那就应该考虑以战养战,就粮于敌。一般来说,如果不是绝对优势兵力,被对手拖成这样只怕要失败,还不如早点退兵算了。

歧沟关的宋军无疑第一条最基本的都没有做到。事实上这一战是宋太宗仓促发动,宋军本来就准备不充分,只要辽军有一个冷静总帅手击败宋军根本不难。 [/quote]
谈得很好。鼓掌  

孙子一贯主张“因粮于敌”,以达到“胜敌而益强”。如果是奇袭的话一般是自带短期补给,如果要长期作战,一是要补给跟上,二就是想法从对方的领土上揩油(但不要进行无谓的抢掠)。

2005-6-5 13:16 智★智
我想问下,“因粮于敌”,又不做无谓的掠劫,那怎么能得到补给?

2005-6-5 13:38 风云虎义
草民觉得,分兵合击的最大关键就在于几支部队间应该保持密切的协同作战关系。
因此从分兵到合击的时间跨距不应该太长,否则两只部队会因为分割太久而造成指挥上的不统一。

2005-6-5 16:54 鹧鹄仔
熟悉地形非常重要的。

2005-6-9 11:39 苏西坡
还要考虑天气的影响

2005-6-9 13:05 杨少凡
[quote]原帖由[i]智★智[/i]于2005-06-05, 13:16:56发表
我想问下,“因粮于敌”,又不做无谓的掠劫,那怎么能得到补给? [/quote]
只要进攻动作够快,敌人一般不会有时间坚壁清野,在占领区内必定存在着大量的敌方居民,这时可以以不烧杀掠夺为条件,要求占领区内敌国居民提供粮秣物资,必要时还可用作后勤。如果当地官员已经逃跑--九成以上,可以由居民自行选举或由我军指挥官任命德高望重者。当然,他们必须得听从指挥,不能搞破坏,否则将有一定惩罚措施。

纳粹德国攻打苏联时,被占欧洲各国可是出了大力的。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