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5-23 11:38
碧落赋
以后我会在笑书陆续发布各派武功(都是流传到现在,真实的!),合称【笑书神侠之武林秘籍(真实版)】
现在已经发布的【笑书神侠之武林秘籍】有二
1.【武林秘籍】真实的武当派武功大全(非小说的)附太极拳图谱解
2.【武林秘籍】真实的峨眉山派武功大全(非小说的)
.
今天来介绍武当
[img]http://www.wdsts.com/scchina/article_pic/200492164337.jpg[/img]
武林中的武当派 简介
武当为内家之宗。
据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武当派为宋人张三丰所创。据说张三丰是北宋未年武当山的丹士(道士),徽宗召他入京,道遇贼人,梦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张三丰孤身杀贼百余人,遂创立内家拳派。 又有的传说,说张三丰源出少林、精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将其统纳于十段棉长拳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御敌防卫之法,风格遂与少林大为不同、因此别树一帜、开创武当门派;又称内家。十年功成,声誉大振、又传出太极、形意、八卦等支派。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写到武当开派、便采用了这种说法,说张三丰本名张君宝,为少林火工头陀觉远和尚的徒弟、师徒因违犯少林不准擅自学武的禁令,被赶了出来,后来他根据少林功法而变通,遂创武当派。
关于历史上的张三丰其人,本名张全一,又名张君宝,三丰是他的道号,因为不修边幅,又被称作邋遢道人。关于他的生活年代,则是各有说法,有的称他为宋人,有的称他为金人,也有说他是元人、明人的。大概因为他在道教传说中十分有名,这才被抬出来作了武当派的祖师爷。这种说法,显然只是武当派为了神化自己,并非历史的真实。
武当派的正式流传,大约开始于明代。武当山虽在唐代就开始建造道观,但真正的黄金时期却是在明代。明成祖朱棣登基,推崇武当道教,调集民工30万人;用了13年时间,在武当山修建了33处建筑群,号称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桥等,绵延140华里,建筑格局均依经书上的真武修仙故事,由工部设计而成。至今武当山紫霄官正殿梁上仍有大明永乐十一年(1413)、十二年圣王御驾敕建的字迹。三天门绝壁上则有“一柱擎天”四个大字,蔚为壮观。天柱峰顶太和宫又称金殿,殿中供奉张三丰铜铸鎏金坐像。武当道教的黄金时代从这时开始,武当的武术门派,也是在这个黄金时代中产生的。
据《王征南墓志铭》,最早传授内家拳见于记载的是陕西人王宗、王宗传温州陈州同,到张松溪手里遂蔚为大观,张松溪,正德元年(1506)前后生于温州,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左右卒于贵州玉屏。张松溪自称得张三丰真传,为武当派第三代传人。他后来游历江猢,又得峨眉真传,创立武当松溪派内家豢,武当派从此名声大震。传说曾有少林僧70人慕名而不服,上门挑战,松溪袖手安坐,兀然不动,一僧忽从半空跃起,施展连环腿法,想要以少林绝技破其气功。松溪仍是平心静气,只在少林僧攻势将至的一霎那,微微侧身抬手,少林僧便如断线风筝般忽然失了去势,飞出窗外,落在高楼之下。从此武当拳法,无人不服。
张松溪之后,武当派人才济济。产生了一大批武林高手。
他们是:叶继美、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阵贞石、孙继嗟、李天目、徐岱岳、余时仲,吴七郎、陈茂宏、卢绍歧、董扶舆、夏枝溪、柴元明、姚石门、僧耳、憎尾等人。
武当派的功法特点是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练,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武当功法不主进攻,然而亦不可轻易侵犯。犯则立仆。
武当战法策略是: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一切如铜人图法。(《王征南墓志铭》)其总的要求又包括在“六路十段锦”当中。“六路”,的歌诀为:
佑通神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蒙,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锥冲掳两翅摇。
“十段锦”的歌诀为:
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架起双刀敛步,滚斫进退三回,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纽拳碾步势如初,滚斫退归原路,入步韬随前进,滚斫归初飞步,金鸡独立紧攀弓,坐马四平两顾。
武当功法,讲究“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又有所谓七十二跌、三十五掌、六路十八法、十二字、存心之五字等。
武当派的拳术套路,有太极拳、无极拳、鹞于长拳、猿糅伏地拳、六步散手、武当太乙五行拳等。武当派的内功,有“洗髓金经”六式(金狮夺毛、凤点头、风摆荷叶、左缠金丝、右缠金丝、刀劈华山)等。武当派的器械,首推武当镇山之宝武当剑、又有白虹剑、太极剑、六合枪、六合刀、松溪棍等。武当派的阵法,在武侠小说中,常常提到的有九宫八卦阵、三才剑阵等。
少林出自佛家,有天竺文化的色彩。武当出自玄门道教,中华本上的色彩极浓。少林功夫蕴藏着佛家的慈悲之理。武当功夫源于道家、老子讲“一”讲“道”,庄子讲“广莫之野”讲“逍遥游”,使武当功夫有较浓的想象色彩和审美意蕴,招式的表现也很有诗意,比如下面这些招式,便十分形象化,富于审美的魅力:迎风铁扇、弃物投先、舜子投井、红霞贯日、乌云掩月、猿猴献果、仙人照掌,兑换抱月、铁门门柳、柳穿鱼、满肚疼、一提金、欢推窗、顺牵羊、乱抽麻、燕抬腮、虎抱头等。又如武当派纯阳拳的拳诀:
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穿连不断,踩步悬肘,运气养性,慢劲快打,环套八法。
这里一方面是内功心法,一方面是形象化的姿态体式,荷花、清风、流水、飞云,使人仿佛想见武当道境的空明灵秀和清仙之气;招数的左右摇摆,绵绵不断,又仿佛使人想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至道玄机,想到天地初开时荒茫混沌的自然之力。
武当的支派有松溪派、淮河派、神剑派、轶松派、龙门派、功家南派等,又有玄武派、北派太极门等。至于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因其出自道家,人们常常将它们归入武当派,也有人认为它们自成体系的。
总之,武当和少林一样,最初是以地域来命多拳系,到了后来便大大超出地域的范围,武当派并不只是在武当山,正如少林并不只是在少林寺一样,它代表了一大批具有类似特点,如主静、主柔、出自玄门道教的武动派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2005-5-23 11:42
碧落赋
“拳法阴阳”技击论
武当武功深受道教阴阳对立统一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拳法阴阳”的技击理论。
道教把世界看成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这种对立统一的现象,《易经》用“阴阳”二字来概括。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于是产生了生生不己、无穷无尽的变化.
武当武功从理论和技术上都极力推祟阴阳,从拳技上讲,武当拳功的一招一式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八卦转掌论阴阳,五行合和内中藏”,“内讲气功分三节,外有手法分阴阳”(沙国政《八封转掌歌》);“鹰雄竞志,取法为拳,阴阳暗合,形意三源”(李存义《心意两仪歌》);“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王宗岳《太极拳论》)。王培生则说得更为明白:“任何法则的精髓,千变万化,也决不会离开阴阳。例如行拳中的前进后退是阴阳;重心转移时,虚实又是阴阳;往复折迭的法则,更是离不开阴阳”(石才《乾坤戊己功》)。就是说,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等武当拳功的每一个动作,是开是合、是动是静、是刚是柔、是隐是显、是虚是实、是缓是急,都是基于阴阳这一根本法则而变化的,因此,“练拳先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冯志样《太极拳精选》),不懂阴阳,就无法习拳。
在交手中运用阴阳对立战术,武当武功强调把敌我双方当作阴阳对立的整体来看,根据攻守、进取、前后、左右、上下、动静、刚柔、顺逆、开合等阴阳双方变化规律,根据对方动作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以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又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明白了阴阳变化之理,才会有粘走应敌之法。在对敌中,就能因势利导,得心应手,变化自如。或“避实就虚”,或“引进落空”,或“随曲就伸”,或“后发先至”,或“先蓄势而后发出以击敌,蓄于内以击外,蓄于上而击下,蓄于前而击后”(《曹氏八卦掌谱》)。
总之,明于阴阳变化,就可以利用一切有利位置、方向、角度、位势,或腾挪闪展,或借力打力,或四两拨千斤来使自己避开死地,使敌落入困境,使犯者立仆。武当淮河派传人程定远说:“凡是用阴阳为主,静以制动,掌握对方进攻的方向、径路,然后乖虚回击的掌法都属内家拳的范畴”。
2005-5-23 11:45
碧落赋
“守柔处雌”战略论
武当武功以“反者道之功”为原则,吸取诸家兵法的合理内核,形成了“守柔处雌”的战略理论。
哲学家认为,事物不仅是对立的、统一的,而且是运动的、发展的,向其相反的方向变化的。“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五十八章》。老子认为,正阵可以转化为奇阵,善良可以转化为妖孽,祸中伴随着福的征兆,福里潜伏着祸的根苗。根据这一转化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反者道之功,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的观点。意思是说,道的运动是“反”,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有意造成事物的强大,是违反道的原则的,因为这会促进它早日结束它的生命,“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三十章》)。认为最好经常自在柔弱的地位,不必转为坚强,这样就可以避免走向死亡的结局。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八章》);由于水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六十六章》);又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老子·二十八章》),老子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雌柔,虽深知什么是光荣,却安于处卑辱。这种贵柔崇雌,崇弱尚下的思想对武当拳功的拳理拳法的影响是极大的,构成了对武当武功“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尚走不尚顶”等守柔处雌的显著特点。
(1)贵柔化
武当武功在技击上专讲柔化,不以气力胜人,故在修炼上,也纯以养气为主。所谓气沉丹田,也是利用动作的轻松和谐而自然形成,绝对不用强制方法。练拳时,最忌用力,务使全身松开,气血贯注,日久自然练成内劲。这种内劲是很柔的,遇敌时,不含抵抗性,能随敌劲以为伸缩,所谓柔中而有弹性,“太极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太极式事解》)。
(2)以柔克刚
武当武功守柔处雌并非终极目的,其终极目的是以柔克刚。“蹿不与斗,贴跌更奇,彼来凶勇,圈插敌之;以柔克刚,以疾克迟,以静待动,以曲取直”(《武当拳法秘诀·练手之法》)。武当武功的击法中,常以小力胜大力,无力御有力,弱胜强,柔胜刚为其主旨。制胜之理是:“盖敌力须加吾身,方生效力,苟御制得道,趁其用刚发动之始,审机应变,采取擒获,使还制其身,则我虽弱,常常居制人地位;敌虽强,常居被制地位,难于自由发展,力虽巨奚益”(许禹生《太极拳经详注》)。以柔克刚的技艺境界对练拳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身法:要灵活,似游龙,如飞凤,轻快若轻风;手法:强调手要随心而动,击出似闪电,出手不见手;步法:足要随心踩步,步走奇正八方,罡步九宫,使对方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心理上:要求不怕近,不怕刚,不怕猛,顺乎自然,因势利导,彼不动,我不动,彼动我先动;关节:要求颈、脊、腰、肩、肘、腕、膝、胯、踝等能灵活运转,达到不是转圈胜似转圈的程度,所谓“如珠走玉盆,九转还原”;内功:要求内练精、气、神,三华聚顶,外练力、速、变,达到意动形起,神到敌绝的上乖功夫,发劲时似乎柔软如绵,实则坚硬如铁。能做到这样,则是内劲与外劲溶为一体了。迎战时要以变应变,随境而化,随意而变,随心所欲,似攻似守,似发似收,犹如水之无所不至,气之无所入,迎敌则无所不适,克敌则无坚不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的目的了。
2005-5-23 11:47
碧落赋
拳法自然本体说
(l)效法自然
道家以老子“道”的本体说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万事万物皆生于“道”,认为人、天、地、道的关系是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则是顺乎自然规律而自成法规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道法自然”。武当拳功在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强调自然,且强调“效法自然”,也就是说武当拳功视效法自然与否作为区别其它拳派的本质特征之一。“效法自然”作为筑建武当拳功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主要表现为:返朴归真、太极图式、五行变化等。
武当拳功的每一进程,都与模仿生物、非生物的结构、形态、性情、能力发生着密切关系。远在战国时期,以“摇筋骨”、“动肢体”和调节呼吸来锻炼身体的导引术,就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模仿鸟兽动作而达到延年益寿功效的。东汉末年华陀的“五禽戏”,是模仿虎的前扑、鹿的伸颈、熊的卧身、猿的纵跃、鸟的飞翔等形象编成。六朝、唐时,导引气功有了重大发展,一些文人、道徒根据前人经验又创造了“八段锦”、“十二段锦”,从武当武功的导引术-五禽戏-易经筋-八段锦-内功图说-太极拳的整个体系来看,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特点的模仿是发挥其健身效能的奥妙。
武当拳功在其形成和发展中,远取诸生,近取诸物,像其形,取其意,学其长,利其用。这种对生物、非生物从动作、器械、名称、方法、特点等全方位的仿效,正是返朴归真的和谐现象,是武当武功对道家“天人合一”观念的运用。天指自然,“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活动只是顺乎自然。顺乎自然之运行规律者才能生存和发展。练习生物和非生物得以延伸的合理动作,求得与自然的同步和谐统一,使人这个因子,溶于大宇宙众多因子的运行之中,才能获得永恒的存在。仿生返朴是武当武功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在模仿和改造中又创造了人类极大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了人类适应自然界的办法和技巧,反过来能动的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这种主动性的力量,只有人的智慧可以实现。
太极拳“拳名为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而合也。”中国的《易传》把天地未分的原始统一体称为太极,太极即是宇宙的本根,天地万物的根源。 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指出:“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太极的一动一静而产生了天地万物,描绘了一个以太极为中心观念的宇宙发生图式。拳名太极,就是以拳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所谓“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即拳为道,道在拳中。练拳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求和谐统一的过程。
形意拳以“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的自然统一观为基本理论。以三体式为功,五行为法,十二形为拳。三体式是形意拳的基本桩式,也称三才,即天、地、人,视人体的上中下、头手足而言,即融贯天、地、人为一体。五行拳法即以劈、崩、钻、炮、横。五拳按自然界的五种属性金、木、水、火、士五行相配,“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钻拳之形似电,性属水;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弹,性属土。”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来说明拳法变化,以拳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
(2)拳术整体
武当武功之奥妙,在于重视身心合修之练拳效果,这是“宇宙整体”观在拳术整体中的具体运用。
武当武功极重净化精神,认为先以心使身,再为身从心。练拳功首先要心灵净化,排除杂念,具有超脱世俗纷争的意境,这叫做收心,也叫入静。只有收心、入静,才能在练拳中精神贯注,意识集中,从形体活动中去贯勤肢体和改变气质、充实心府,达到端庄品格操行、增强体质的效果。
太极、形意、八封等诸种拳套更强调“内功外修”,认为人体是武功的载体,武功的强弱与武功载体的强弱是密切相关的。载体又分内外两方面,外部强壮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却是内部强壮——内壮。内功外修的实质,就是要达到内壮并从而达到整体强壮的目的。
武当各家各派对于气的理解,赋予的涵义及如何练气,虽不尽相同,但一致认为练气是达到身心合修的基本条件。拳家们认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盛则生命力强,气亏则生命力弱,要健身养性,必须修炼人的生命根源基础——气,以增强生命力,这是最根本的,这种从内到外,再又从外到内的往返,从而达到完善人体这个小宇宙,进而体认宇宙万物的本根——元气的生命价值,促进精神、肢体、脏腑符合生命的自由运动。
拳术整体还表现在构建武当武功技术的各种要素和环节上,从动作看,均需丹田带动,由腰而胸、而背、肩、臂、手。武当武功形体运动中的伸缩、起伏、翻转、俯仰、回环的变换方法,可以说是以腰为轴的运动方法,腰是上下肢的总枢纽,身体依据技击特点变化时,固然要以动作的技击要求来动形体,但不管千变万化到何种程度,总是以“大轴带劲”,以髋、胸、头、四肢为表现来完成的,这是武当拳功饱满流畅,自然协调,完整合一的基础。
武当武功既强调形体活动的程序性,亦重视韵律的合理性,韵律不同于武术动作的节奏,但又寓在其中,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武当武功动作中含在神里形间,神的韵昧,形的格律,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韵实质为内在感情,形指身体运动的规律,“无韵则僵化”,“少律则无准则”。具体来讲,律是针对动作的起伏、幅度、范围、时间及相互关系而言的,如逢开必合、动中有势、拧中寓倾、转体留身、动中求静、身法迂回及塑形有线的规律等等都是律的体现,违背了这些规律就失去了拳术的整体性。
韵是实现律的内在感情,就是意念活动,是律的先导。没有对动作整体实质的深刻理解,要使念动的感觉准确无误是不可能的。例如刺剑、劈刀的动作,都应有触到实物的实感。“刺者伸,劈者够”;“伸”、“够”就是身体触到实物的要求,这种触物感就是意境。武当武功的动作均带有攻防含义,要使攻防含义在形体练习中体现,首先要在内在感情上下功夫,这也就是常说的要有二感:即理解技击性体会实感,理解力学律动体会节奏感。只有从韵律上下功夫,才能做到内景和外象的整齐划一。
总之,腰为轴心,韵律合理,进一步体现了武当武功的内外、上下、攻防、整体合一,“法自然”的特点。
2005-5-23 11:49
碧落赋
武当玄武棍
武当山是玄武神的道场,武当功夫产生与发展始终受到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玄武棍属于武当镇山护庙之棍法。演练中有蛇之灵动,龟之沉着。此棍以“劈、点、撩、挂、云、扫、拦、架”为基础。突出身棍合一,劲力完整,阴阳互变之风格。
武当玄武棍法与武当剑有异曲同工之妙。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11-1.jpg[/img]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11-2.jpg[/img]
2005-5-23 11:50
碧落赋
太乙拂尘
在武当派武功中,有不少奇门兵器,拂尘即是一种。在道教,拂尘是一种法器。人们熟知的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八仙中的吕洞宾,皆以拂尘壮其神威,仙风道骨油然而生。为中国的历史文献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拂尘的演练风格独特,技法鲜明,软硬兼施,开合紧凑;舞动起来如天马行空,洒脱飘逸,闪展跳跃,灵活多变。拂尘在演练中讲究身法与拂法的巧妙结合,具有良好的健身防身之效。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10-1.jpg[/img]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10-2.jpg[/img]
2005-5-23 11:51
碧落赋
怎样学好太极拳
怎样学好太极拳是武林同道所关心的事,据我所知,练习太极拳数十年,仍然只是停留在拳套路的空架子上的人是很多的。内气无所感受,功夫不能上身,其原因何在?就是没有在基本功上下功夫。我认为要想练好太极拳,应当先练无极桩功和采气吐纳功,以及单式辅助功,要在理的指导下练习内气和肢体。因为太极拳是内功拳,必须结合内气来练习。先壮其内而后自然壮其外 。
研练用三结合,也就是练法,用法、研究法。要精于太极之理,练习要有正确之法,要明确技击和养生的效果质量。站桩主静,静中生动,动则太极生。站桩可培置元气。静养灵根气化神意守丹窍深呼吸,以不憋气为主,呼之微微,吸之绵绵,吐故纳新,吸收日精月华,以养自身精灵之气。< 古人云:“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通过无极桩功,来加强自身的阴阴精气,先无极而后太极,这是练功的次序。在练拳时也要形成桩功,静站是定桩功,练拳是活桩功。不论是哪种太极拳都要意气运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起于足,通于脊,行于手,主宰于腰,中气不偏不倚,百会、会阴一线穿,动作处处分虚实,开合、刚柔,松紧、阴阴、动作连绵,神意要内敛,开合如抽丝,转换要罗旋缠绕。要做到三虚,即手虚、裨虚、脚虚,最后达到处处虚灵。练拳时内气行于周身内外,如在空气中游泳,实际练拳就是描绘太极图,神意合一,节节贯穿,舒展大方,体舒气则顺。不用拙力,一片神形,特别是陈式太极拳除平圈立圈外,处处皆见弧形。古人云:“乱坏法术应求精,上下相随妙无穷,引彼深入乱环内,四两可拨千斤动。”练至妙肘一动一太极。可将全身十八个关节部位小球,如肩肘腕 胯膝足胸腰腹臀颈,同步旋转形成一个大的太极球。在技击时即可力发一点,点点透骨。这就是一团混元气的形成。罗旋缠绕是高深的力学。任何动力都是在旋转中前进,如飞机、轮船、及各种书辆包括地球也在旋动中求阴阳,所以说松柔圆活罗旋缠绕是太极拳中之精华。太极拳是道学、医学、武学的结晶,三者互通应为一休。道学即内功,武术即外功、医学为内外两功之助,只懂道功不懂武功肢体不灵活,没有闪战腾挪之技巧。只懂武功,不练道功,内气不足,武术威力无从发挥。只懂内外两功不明医理,不能救死扶伤,三者相连,结合求三方为全面。太极哲理深奥,只有不断探求,才能技达上乘? 天地阴阳,日月乾坤,太极之道,齐于宇宙。
太极包罗万象,太极是高深的气功。处处以意气为主,无论是站坐卧练,都以意气为先。练拳也是要求意气为,君,骨肉为臣。用意气来指导形体,意气运动贯穿太极拳中的各个功法,采气功,混元功,吐纳功,丹窍功,坐卧功,单式功等都是太极的辅助功。< 古人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所以很多功法,都是修炼内气的,练拳要懂养,不养即伤。所以说练拳不懂养,百炼功不长。练拳得法本身就是养。炼功,练拳都是在养精气神。练拳的过程是积极的休息,有很多人把练拳当成了劳动,这就是伤。所以说,养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太极太和,善养自已的浩然正气,行往坐卧练,要恰到好处,无过不及。很多武林先辈,都有千斤以上的内气,主要是受于真传,练功得法。使五脏、经络、筋骨髓产生气膜护体,在功法养炼中,使体内产生高的生物电能和磁场,从而在技击中能够发挥很高的效能。在技击中,可以达到无坚不摧。愿武林同道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进入奥运会而贡献技艺,造福人类。
2005-5-23 11:53
碧落赋
太极拳十大要论
(一)理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俯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合 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而尔,急如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均无抽扯游移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己然。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方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渐进,夫而后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总归于一气矣。
(二)气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气主于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
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对待迥还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贯于一,有志于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拘焉耳。
(三)三 节
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惟分为三节而论,可谓得其截法:三节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言之,膀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膊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观于此,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要之,若无三节之所,即无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至于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四)四 梢
试于论身之外,而进论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绪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闻,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梢,则实而仍虚;梢亦可弗讲乎!若手指足特论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 四梢惟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于四体,似无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本诸发而论气,要不可离乎血以生气;不离乎血,即不得不兼乎发,发欲冲冠,血梢足矣。 抑舌为肉之梢,而肉为气之囊,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肉梢足矣。至于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于骨而联于筋,不及乎齿,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乎尔者,要非齿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 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之弊乎?
(五)五 脏
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肺、肾也。心属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属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从革之能;肾属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脏之义而有准于气者 ,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讲拳术者,要不能离乎斯也。其在于内,胸膈为肺经之位,而为诸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不动也。两乳之中为心,而肺抱护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而两乳之下,右为肝,左为脾,背之十四骨节为肾,至于腰为两肾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又为诸脏之根源;故肾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焉。此论五脏之部位也。然五脏之存乎内者,各有定位,而见于身者,亦有专属,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大约身之所系,凸者属心,窝者属肺,骨之露处属肾,筋之联处属肝,肉之厚处属脾,想其意,心如猛虎肝如箭,脾之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一动快如风,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磬者也。
(六)三 合
五脏既明,再论三合,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之与左者亦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 ,孰非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然此特从便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七)六 进
既知三合,犹有六进。夫六进者何也?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中脘,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者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索然无能为矣,此所以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共为六进,此六进者,孰非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毫无灵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全无抽扯之形,六进之道如是而已。
(八)身 法
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理其力,开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而身有增长之意;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促之形。当进则进,殚其力而勇往直前。当退则退,速其气而回转伏势。至于反身顾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左右恶敢当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为之也。察夫人之强弱,运乎己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随时以转移,岂可执一而论。时而宜进不可退,退以馁其气。时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亦实以助其进。若反身顾后,而后不觉其为后。 侧顾左右,而左右不觉其为左右。总之,观在眼,变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九)步 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敌本诸身。而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亦在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荡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所谓观察在眼,变化在心,而转变抹角,千变万化,不至窘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欤?而要非勉强可致之也。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已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者,其斯之谓欤?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后步亦随之,前后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后步,后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后步之前步,后步作前步之后步,前后亦自无定位矣。总之: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十)刚 柔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 然刚柔既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2005-5-23 11:55
碧落赋
太极拳
[img]http://www.wdsts.com/scchina/article_pic/200492165515.jpg[/img]
“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指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拳,是以太极之理立论的一种拳术。古代方士以双鱼形太极图表示太极之理。初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即依此图解释拳理,规范拳技。
古人认为,阴阳两者相互不离,相互消长,相互转化,产生了万物,万物中都包含了此理。在太极拳中,表现为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对立统一的状态。
太极拳讲究通过“静中求动”,达到静中有动。即身体处于相对静止,要求意气周流,呈外静内动之象。具体体现于练拳的预备势和收势。还讲究通过“动中求静”,达到动中有静。即肢体运转时,内意要专著守一,内气要平缓如一,出现相对的内静。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赵堡六种流派。初时,陈家沟的陈王庭创立了太极拳,遂世代相传。杨露禅为学到陈家太极拳,屈身为陈家奴仆,从墙壁的裂口偷看陈长兴练拳,并偷偷修炼起来。后来陈长兴被他所感动,正式收他为徒。杨露禅习得陈家太极拳后,进行了改良,并回故乡河北进行推广,于是形成了杨家太极拳法。
太极拳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太极拳又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也就体现了其内家功夫的特点。
2005-5-23 11:56
碧落赋
何为太极拳
[img]http://www.wdsts.com/scchina/article_pic/200492165431.gif[/img]
太极拳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能陶冶人的情操,防治疾病,健康长寿,并可护身抗暴,这些己为人所共知的了。但对于为什么要叫太极拳,而不叫别的什么拳,"太极"二字的含义是什么?知者甚少。
关于太极拳的称谓问题。“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作过很透彻的论述,在他撰写的《太极拳》一书中说道,“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 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
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即一气、一气即中和一点子,中和一点子即丹田气,丹田气充足,活活泼泼、鼓鼓荡荡、流行不息,引生肢体放伸收缩,升降开合,进退顾盼,这就是前辈们给我们遗留下来的用以养生、延年、防卫健身的太极拳。惜乎得此道者甚微,知此奥妙者也很少。现在许多老师教拳和学生学拳,只重视它的外型架子。把它内佳的东西丢弃了,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
2005-5-23 11:58
碧落赋
武当丹剑
武当剑法在中华武术中影响巨大素有“内家功夫武当剑,师传秘授自单传”之传统。在武当剑谱中要求:“练剑之要,切忌停滞,身与剑合,剑与神合,于无剑处处处皆剑,能知此义可修大道。”武当剑分为三盘剑法。三盘指天、地、人;九派剑法有丹鼎、清虚、天罡、太乙、青龙、八卦、青锋、太极、青冥剑法。此剑法属丹派行剑讲究一剑多用,变在动中,奇正相生。以十三法为核心:点、崩、撩、挂、云、抹、扫、穿、拦 、圈、领、劈、带贯穿其中,行剑如龙之行,首尾相应,刚柔相济,神韵悠然自得。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14-1.jpg[/img]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14-2.jpg[/img]
2005-5-23 11:59
碧落赋
武当醉八仙剑
武当醉八仙剑据言古代由武当道门传出。武当八仙剑套路结构、神形风韵、剑法运用诸方面都别具一格。该剑法的构思,取材于传说中的“八仙”,不同生性特征和举止神态,结合武术特点,寓剑法于其形,藏武技于其姿,将剑法的“击、刺、削、点、掤、抹、云、挑……”诸种用法,以“八仙”的不同行态淋漓尽致表现出来,使剑法与神形紧密结合。剑法中身醉步不醉,步醉心不醉,心醉神不醉,总的特点可归纳为:动作朴实自然,风韵形神兼备,劲力刚柔相济,势如游龙戏珠,运用变化多端,且具有鲜明的传统特色。视其源流,当在唐宋以后。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12-1.jpg[/img]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12-2.jpg[/img]
此外该剑法还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左手的剑指能时而变掌交替运用,使动作更加新颖雅观;二是这套剑路可与双枪对练,表演起来宛若单凤戏双龙,是一套难得的“剑进双枪”的老传统对子。因为有这后者的形式,该剑法又名“二龙戏珠”。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12-4.jpg[/img]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12-3.jpg[/img]
2005-5-23 11:59
碧落赋
武当剑
剑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为兵器中之神,有君子之风。
自古,行侠者佩剑而行,文雅高尚者佩剑,将军统帅佩剑,由此可见剑是武术文化的精髓,是衡量功夫境界高深的尺码。
剑在道教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在道教的法事活动中,“剑”是降妖伏魔的神物,在道教的传 承意识上,“剑”又代表着“法”。剑代表着正气,代表着决心。年轻道人外出云游、师父会 送他一把宝剑告诫他要紧记道教的风范,不受一切拖累,若遇俗世牵挂,应,当机立断斩断尘缘,后来,剑成了道人外出云游的必佩之物。剑在道教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时,有道教八 仙之一、北五祖之一的吕洞宾被称之为“剑仙”。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9-1.jpg[/img]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9-2.jpg[/img]
武当剑为轻兵器之类,其法以钩、挂、点、挑、剌、撩、劈、为主,练习时要求剑随身走,以 身带剑, 应用时要做到剑与身合,身与气合,气与神合。
武当剑派剑法种类甚多,武当山主要以:太极剑、太乙玄门剑、九宫八卦剑、八仙剑、玄功剑、龙华剑等为主。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9-4.jpg[/img]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9-3.jpg[/img]
2005-5-23 12:02
碧落赋
简化武当拳(图文)
武当拳发源于道教圣地武当山,在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上称内家拳,是中国武术一大名宗。
为了弘扬武当武术,再展武当武术雄风,根据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领导同志关于要编写一套便于推广的、简化的武当拳套路,以便在群众中普及的指示精神,在十堰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成立了以胡仲军副市长为主任的编委会,由中国武术七段,高级教练、国家级裁判杨群力为主编,编辑了这套《简化武当拳》。
整编的理论基础是依据武当拳的“三说四论”即“养生健身起源说”、“拳法自然本体说”、“圆弧运动轨迹说”、“后发制人战术论”、“拳法阴阳技击论”、“守柔处雌战略论”、“化恶扬善道德论”等传统文化思想(见《武当拳之研究》)。技术动作则依据《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逍遥掌》、《武当绵掌》、《武当太极》、《武当自然门》、《武当智捶》、《武当纯阳拳》、《赵堡太极》等门派套路,力图使《简化武当拳》在理论上、技术表现上符合武当武术的技术性、健身性和艺术性。
预备式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7-1.jpg[/img]
起势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7-2.jpg[/img]
1、旋转乾坤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7-3.jpg[/img]
2、蛟龙出海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7-4.jpg[/img]
2005-5-23 12:03
碧落赋
3、寒鸡觅食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7-5.jpg[/img]
4、玄龟戏水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7-6.jpg[/img]
5、仙人指路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7-7.jpg[/img]
6、白蛇穿梭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7-8.jpg[/img]
2005-5-23 12:03
碧落赋
7、五龙暗渡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7-9.jpg[/img]
8、金蛇绕梁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7-10.jpg[/img]
9、青龙回首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7-11.jpg[/img]
10、灵猫扑鼠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7-12.jpg[/img]
2005-5-23 12:04
碧落赋
11、阴阳别翅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7-13.jpg[/img]
12、猿猴坐洞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7-14.jpg[/img]
13、童子探海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7-15.jpg[/img]
14、仙道开门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7-16.jpg[/img]
2005-5-23 12:04
碧落赋
15、瑶池卧龙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7-17.jpg[/img]
16、金殿转运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7-18.jpg[/img]
17、黄蜂入洞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7-19.jpg[/img]
18、黑熊反背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7-20.jpg[/img]
收势
[img]http://www.chinawudang.com/wdwzb/wgy/photo/7-21.jpg[/img]
2005-5-23 12:04
碧落赋
武当密传太极拳
太极拳者,动静之机,阴阳之母,无极而生。祖师张三丰悟太极玄机,观雀蛇相斗而演化太极拳。
祖师开创武当派以来,已有数百年之历史,而今演变出种类繁多的太极拳派,纷呈于世,而武当太极拳却匿而不见,如神龙不见首尾,甚至世间出现武当太极拳失传的说法。
其实,武当太极拳没有失传,而是秘传,且在庙内单线秘传,而门规甚严,故难得一见。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一次武术盛会上,武当太极拳重现武林,在场资深武术家们一见而惊而喜,老泪纵横,说:“这是真正的武当太极,武当拳没有失传!”
今袁理敏先生将此拳奉出,实为三丰祖师之愿:“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
三丰祖师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虚实,处处总此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总须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耳。——此为三丰祖师所传太极拳论。
习武当密传太极拳还须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腰坐胯,提顶吊裆;心中力量,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松而不泄;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而已意先动,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发动如弓发矢;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所谓顶头悬也;意气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转虚实也;发颈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详,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致,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行如搏兔之鹘,神如扑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入,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2005-5-23 12:05
逍遥神侠
汗。。转帖狂。。
2005-5-23 12:05
碧落赋
试论太极拳的劲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经过历代先辈们不断改进、充实、发展。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拳种,蠃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久演不辍,长盛不衰。
太极拳历来都是以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和搏击形式的推手运动互为并存而发展的。即使在套路演练中,也无处不有太极拳之内劲,无处不含太极拳之攻防意识。太极拳经曰:"大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一)劲与力的区别:
从拳经中我们知道,在太极拳功夫中,除熟练拳架以外,必须懂劲,而要了解太极拳的劲,首先需弄清楚劲与力之区别。简单地说人体由于肌肉的收缩,使关节屈伸而产生了力,而这种力是人体本身所只有的能力。从上肢来讲,由于肩臂不能放松,此力达不到梢节,故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劲是经过人们锻炼以后,放松全身各关节,由韧带和肌肉自然伸缩而产生的二种灵活运用的力,它能通达四梢,其威力远远大于人体的本力。
(二)太极拳的各种劲:
太极拳与其他各拳种相比,有其独特的门类繁多的劲。有粘、听、化、拿、发、引、提、沉、拨、棚、捋、挤、按、采、列、肘、靠、搓、截、冷劲等等。然而由于内劲抽象,又多复合动作,且各人理解不同,因此对每一种劲的解释众说纷云,很不一致。例如,什么是棚劲?有的人解释“棚劲是通过长期的、认真的对太极拳和推手的练习,练成一种似松非松,柔中寓刚,灵活而又沉重,富于弹性和韧性的劲,具有粘、化、逼、捆作用的劲,也称作内劲。”有的人说“太极的劲是棚劲,动作走螺旋”。笔者认为这些解释不够全面,棚劲只是太极拳各种劲法中的一种,它是一种灵活的、成弧形的,既可以化去来力,也可以反弹出去的柔软的劲。
(三)太极拳的劲在推手中的体现
太极拳的各种劲法,一般都是在推手中体现出来的。当双方竞技对抗时,从应敌到克敌制胜,都需经过听、化、拿、发四个过程。
听劲是以周身皮肤之触觉来感知,它包括沾、粘、连、随等方法,通过本休感觉来测定对方力的方向,从而控制对方,这是推手中的重要手段。
化劲是由粘劲与走劲组成,主要是化掉对方的来力,讲究引进落空,使对方的进攻失败,其要点在于人刚我柔,我顺人背,不丢不顶,随感而化,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相济不离,要化之适时,化之过快不能引其入笋,过慢仍未化去,化劲以化对方的发劲为最高要求,故化劲在推手中相当重要。 拿劲是跟踪对方的劲,在人不知不觉中,使自已由被动而为主动,从而使对方处于劣势或危险之境。拿劲实为发劲之先锋,不能拿就不能发,发之不中,全在于拿之不准,故拿劲也是相当重要的。
发劲是克敌制胜的关键,在占居主动,拿住对方以后,全身蓄劲,集中一点,发动攻击,一举获胜。但在发劲的同时必须掌握好机势、方向和时间,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精采的发劲,由意念控制,是神经上的自然反应,先榷其根,使对方化不掉躲不及,从而彻底将对手制服。 太极推手中的棚、捋、挤、按,大捋中的采、列、肘、靠一般被称为八种劲,它们在形式上虽有明显的区别。其实也只是听、化、拿、发用劲过程中的八种方法而已,故称为太极推手八法,加上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合称为太极十三势。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劲是能够随着意识转换而变化的刚柔疾徐、收放自如的一种内劲。
2005-5-23 12:06
碧落赋
太极拳本名考
有关太极拳的流传和历史,经近人唐豪、徐哲东、顾留馨等前辈的深入考查、研究,基本已经清楚。尽管如此,仍有不少问题悬而未决,吸引着后人去继续探求。多年以来,我对此颇有兴趣,校读各种不同版本的太极拳著作,发现有些问题是可以根据现存的资料,得出结论的。太极拳的本名,就是其中之一。研究太极拳本名的问题,不是贬低太极拳运动的价值,相反正是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去探索太极拳的由来和近百年来飞速发展的原因。同时,也为今后如何更好地发展太极拳运动提供借鉴。
太极拳从中国武术发展史的观点看,是很晚起的拳种之一,其代表性的杨式太极拳,直到本世纪初才得以逐步定型。而太极拳这一貌似古老的拳术名称,在各种著作和流传中的别名不下十余个,也是中国武术中极为罕见的现象。本文试图对此逐一加以分析、比较、研究,以期得出其本名和演化成为太极拳的简略过程。虽然其中多系一孔之见,仍不揣简陋,逐一摘出,以供进一步研究时参考,并企得到有关专家、学者们指正。
一、早期太极拳书籍中的别名:
1.“三世七”因只37势而得名,又谓之“"长拳”。其教练之法,为单势教练。令学者一势练熟,再授一势。无确定拳路,功成后各势自能互相连贯,相继不断,故又谓之长拳。(传宋远桥)
2. 先天拳,亦名长拳。 (传自江南宁国府泾县俞氏)
3. 小九天,共14势。(传自江南徽州府程氏,其拳术得自韩拱月)
4. 后天法,(传自殷利亨),其式法17,多属肘法,虽其势法名目不同,而其用则一也。
5. 武当派,或曰内家拳。内家者,懦家之意,所以别于方外也。
6. 13式,言13法也。
7. 软拳,(俗称为软拳),或曰化拳,因其能避制强硬之力也。(传自杨露蝉)
8. 绵拳。
9. 柔术。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
以上笫 l、2例中,都又名长拳。笫1例的拳法以文字说明看,似乎与传创自宋太祖的长拳比较接近。 第2例的拳术缺少任何形象或文字说明,只能认为是长拳中的一个流派。上述第1、2例的长拳一名,均在“王宗岳拳论”中提及,可以肯定与现名为太极拳的长拳有一定关系。
第3例“程氏太极拳…….其拳术得自韩拱月,改名小九天,共14势”。疑为13势误增1势而成,或另有所承,(因在武术中不常用14这样的数目)目前无确切流传。
笫4例拳术从文字记载看,显然与太极拳有相当出入,故不在此讨论。
第5例拳术已考明与太极拳有较大出入,虽然内家拳也有类似推手的练习方法。但无直接传授关系。
第6、7、8例均出杨氏系太极拳的别名。13式就是13势的别名,是王氏拳论中提及的名称。第7、 8例出自当年杨露禅先生返乡授拳时,乡里人的俗称。这是有疑问的,为什么杨氏不肯将确切的拳名告之乡邻,而任人随便叫什么拳。原因有二个,一是杨氏并不知道这拳的确切名称。(有这种可能,从陈氏的懒扎衣误成揽雀尾就可以得到证明。二是杨氏知道而故弄玄虚,听人而使,分析看来这种可能更大。杨氏知道的名称应该是长拳。就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长拳。
笫9例名称出自陈氏系统,可见太极拳这一名称,即使在陈家沟,也是很不清楚和确切的,以至在本世纪廿年代还有人误以为“柔术”。
二、 陈、杨两系内的套路名称:
1、陈氏系统:
1.1陈式一路大圈拳(老架一路)
1.2陈式太极小圈拳(小架一路)
1.3陈式太极老架二路(炮拳)
1.4陈式太极新架一路、二路
1.5小四套拳架(亦名小红拳)
1.6炮锤(十五红十五炮走拳)
1.7拳势总歌(陈式太极长拳108势谱)
1.8陈式太极拳小架六十四势(头套拳)
1.9太极拳十三势拳架
1.10二套拳架、四套拳势、五套拳势
1.11炮拳(二套锤)
2、杨氏系统:
2.1太极拳
2.2太极长拳
2.3太极藏拳
如将上述名称进行筛选,删除口语化的二套、四套拳势,和冠以由“王氏拳论”后才用的太极拳名称后,并加以归纳,有明确意义的拳术名称。应为:1.大圈拳、小圈拳 (老架一路、小架一路、小红拳) 2.炮拳、炮锤(老架二路、十五红十五路走拳) 3.拳势总歌(长拳108势谱)4.拳、长拳(杨氏系统)
以上1显然是以(缠法)形象起的名称;2炮拳,红拳都是中原地区久已流行的拳法(红拳一说创自宋太祖,或是明、清之交隐喻“洪武”之意的音转)。3、4两项显然就是长拳。尽管在2炮举、红拳内谱名动作多与长拳相同,但显然是由其他拳法转演而来的拳术,名称也反映了流源。长拳为陈、杨两系所共有,与“王氏拳论”相印证,太极拳原名长拳。
三、现存异名同谱的拳术:
在陈氏系统拳法中最推古老,并有代表性意义的当属拳势总歌(108势长拳谱)所记录的拳法。从谱名完全相同或接近的拳法看,长拳的别名又有很多。主要的有:l.河南温县陈氏:长拳(相同)。2.河南焦作,无极通背缠拳(相同) 。3.山西洪洞郭氏,通背拳 (曾一度以忠义拳命名)(相同) 。4.山西长拳(接近,长拳系统的廿七枪与河南陈氏系统卅六枪谱名完全相同,可以肯定有同一师承关系) 。5.山西 柴氏通背缠拳(相同)。6.山西 傅拳接近)。 7.山西柴氏 同备拳(接近)其中7 同备拳显系音误,山西郭氏通背拳与河南陈氏长拳有师承关系,从山西郭氏系拳谱的完整性与可靠性看,通背拳名当来自河南陈系所传,而非杜撰。同样山西通背缠拳与河南无极通背缠拳、山西傅拳、同备拳之间都有渊源关系,是不难推断的问题。
四、长拳与通背拳的关系:
长拳与通背拳的关系,不仅可以从上述实例中得到证实,而且在其他资料中也能得到确证。清初黄百家在《内家拳、六路及诠释》内,有“佑裨通臂最为高,……”条内“通臂,长拳也”。虽然,这一诠释的下文是对某一只休动作而言的,但参阅该文他处也有长拳这一名称的情况,当可断定通臂不仅为某一动作名称,而且也是一种拳术的名称。通背与通臂又有音转的关系,是已为定论的问题。这样,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即长拳就是通背拳,而笫三段的实例,又证实了黄注的正确性。从记载看长拳是属于比较固定的名称;通背(通臂)拳更则偏重于民间象形取名的成份。
五、太极拳著作中对拳名的研究
留存今天的太极拳著作基本可分为两大系统,一、王、武、李氏系统;二、陈氏系统。虽然著作完成年代有X后,但都对太极拳的名称进行过一翻研究。尽管留存今天的文字增删传抄不同,隐违含蓄各异,但只要深入分析,再参照其他资料也能明白其所以然。
1、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13势者,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也。合而言之,曰13势。"
2、陈鑫:“世人不知,皆以为柔术,……笫可名之为太极。”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太极者,生于无极也。……特未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日太极。”“太极拳缠丝法也太极拳,缏法也。”“学者上场打拳……,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3、李亦畲,“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乏人”。
从上述文字和留存至今的拳名都不仅提示,而且证实河南陈氏拳法,确实有过称之谓“无极通背缠拳”的阶段,并且它的简称可能就叫“无极拳”。另外李氏小序又提示了太极拳名称随着王氏拳论回传到河南陈家沟的情况。但根据现存资料,陈鑫误将十三势为十三拆(十三段)和陈氏十三势拳势的套路证明王氏拳论文字资料并未传到陈家沟。在河南陈氏对太极拳和十三势的名称都只是耳闻。所以在陈鑫,在陈氏其他拳家均不能确知太极拳十三势的确切意义,才有这样误会。(按陈鑫著作完成于20年代,距王氏拳论流传已70年左右)。
六、太极拳名称出现的年代
查考陈、武两系及各地武术挖掘整理资料,太极拳名称的出现,上限不会早于武禹襄发现“王氏拳论”之时。“王论”在书籍虽定为乾隆年间,但根据流传来看,除杨、武系统外并无其他流传。据此将“太极拳”一名的出现上限定为1853年是比较正确的推断,下限则可能因李亦畲的太极拳著作手抄本流传而被广泛引用。按李氏太极拳小序写于188l年,下限当于此前后。这样,也印证了为什么当年杨露禅(中年)返乡授拳之时,尚无确切的“太极拳”这一后来名震四海的名称。
七、太极拳本名的演化及其他
综合分析本文前述太极拳的本名,及在各地区、各时期的异同,以及陈、王、武、李氏在太极拳研究中所留的倪端,我们可以得出其本名,与演化的过程和原因。 1、明末清初,长拳(沿至今日)通背拳 (在河南延用至乾隆前后,在山西沿用至今)
2、乾隆末期:通背(同备)拳 (同备拳在山西柴氏沿用至今)通背缠拳 (河南陈氏因缠法技巧日益重视,而产生拳法形态变化,引起名称变化。同时借以区别原来的通背拳名称,仅少数分支沿用保存至今)无极通背缠拳(1853年前后,至1919年陈鑫太极拳图说完成之时,少数分支沿用保存至今)
3、1853??1881年之间,太极拳 (由王氏拳论的流传才正式定名为太极拳) 4、从长拳 (通背拳)到太极拳的最后定名,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如果以戚继光的拳经为蓝本的拳经总歌算起,那么这个过程长达三百年左右。这个过程包括了技术和理论上的多次蜕变,最后才由内在的质变,促成外壳的突破一一拳名的升华。
5、一套本来并不奇特的拳术,经过传习者几百年的努力,最后由于王氏拳论中非常卓绝的定名,终于有了又响亮,又深奥令人捉摸不透的名称。加上陈、杨两系太极拳研究家的艰辛实践和研究,终于形成了一种新兴的拳种。也正因为取了这样一个古老和充满哲理的名称,对这项拳术的宣传、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也终于使古老的长拳(通背拳)摆脱了原来的驱壳,伸开飞翔的翅膀,越过时空的鸿沟,奠定了今日太极拳走向世界的基础。
2005-5-23 12:07
碧落赋
怎样学好太极拳
怎样学好太极拳是武林同道所关心的事,据我所知,练习太极拳数十年,仍然只是停留在拳套路的空架子上的人是很多的。内气无所感受,功夫不能上身,其原因何在?就是没有在基本功上下功夫。我认为要想练好太极拳,应当先练无极桩功和采气吐纳功,以及单式辅助功,要在理的指导下练习内气和肢体。因为太极拳是内功拳,必须结合内气来练习。先壮其内而后自然壮其外 。
研练用三结合,也就是练法,用法、研究法。要精于太极之理,练习要有正确之法,要明确技击和养生的效果质量。站桩主静,静中生动,动则太极生。站桩可培置元气。静养灵根气化神意守丹窍深呼吸,以不憋气为主,呼之微微,吸之绵绵,吐故纳新,吸收日精月华,以养自身精灵之气。
< 古人云:“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通过无极桩功,来加强自身的阴阴精气,先无极而后太极,这是练功的次序。在练拳时也要形成桩功,静站是定桩功,练拳是活桩功。不论是哪种太极拳都要意气运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起于足,通于脊,行于手,主宰于腰,中气不偏不倚,百会、会阴一线穿,动作处处分虚实,开合、刚柔,松紧、阴阴、动作连绵,神意要内敛,开合如抽丝,转换要罗旋缠绕。要做到三虚,即手虚、裨虚、脚虚,最后达到处处虚灵。练拳时内气行于周身内外,如在空气中游泳,实际练拳就是描绘太极图,神意合一,节节贯穿,舒展大方,体舒气则顺。不用拙力,一片神形,特别是陈式太极拳除平圈立圈外,处处皆见弧形。古人云:“乱坏法术应求精,上下相随妙无穷,引彼深入乱环内,四两可拨千斤动。”练至妙肘一动一太极。可将全身十八个关节部位小球,如肩肘腕 胯膝足胸腰腹臀颈,同步旋转形成一个大的太极球。在技击时即可力发一点,点点透骨。这就是一团混元气的形成。罗旋缠绕是高深的力学。
任何动力都是在旋转中前进,如飞机、轮船、及各种书辆包括地球也在旋动中求阴阳,所以说松柔圆活罗旋缠绕是太极拳中之精华。太极拳是道学、医学、武学的结晶,三者互通应为一休。道学即内功,武术即外功、医学为内外两功之助,只懂道功不懂武功肢体不灵活,没有闪战腾挪之技巧。只懂武功,不练道功,内气不足,武术威力无从发挥。只懂内外两功不明医理,不能救死扶伤,三者相连,结合求三方为全面。太极哲理深奥,只有不断探求,才能技达上乘? 天地阴阳,日月乾坤,太极之道,齐于宇宙。
太极包罗万象,太极是高深的气功。处处以意气为主,无论是站坐卧练,都以意气为先。练拳也是要求意气为,君,骨肉为臣。用意气来指导形体,意气运动贯穿太极拳中的各个功法,采气功,混元功,吐纳功,丹窍功,坐卧功,单式功等都是太极的辅助功。< 古人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所以很多功法,都是修炼内气的,练拳要懂养,不养即伤。所以说练拳不懂养,百炼功不长。练拳得法本身就是养。炼功,练拳都是在养精气神。练拳的过程是积极的休息,有很多人把练拳当成了劳动,这就是伤。所以说,养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太极太和,善养自已的浩然正气,行往坐卧练,要恰到好处,无过不及。很多武林先辈,都有千斤以上的内气,主要是受于真传,练功得法。使五脏、经络、筋骨髓产生气膜护体,在功法养炼中,使体内产生高的生物电能和磁场,从而在技击中能够发挥很高的效能。在技击中,可以达到无坚不摧。愿武林同道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进入奥运会而贡献技艺,造福人类。
2005-5-23 12:07
逍遥神侠
给个提议,干吗不两三个帖压挤在一起呢?
过于仔细分化不是太好(纯属个人意见)
2005-5-23 12:08
碧落赋
呵呵,我只了解太极拳流派的两家啊,还有武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等好多的分支,就请大家熟悉的来说吧
2005-5-23 12:10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i]逍遥神侠[/i]于2005-05-23, 12:07:18发表
给个提议,干吗不两三个帖压挤在一起呢?
过于仔细分化不是太好(纯属个人意见) [/quote]
每楼都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主题
都有自己的开头,结尾,中心思想
至于那18张图片,本来我是做一楼发的,结果系统提示:已经超过图片数量。。。。
2005-5-23 12:11
逍遥神侠
没把我放在眼里,我不做人了。。决定吊棉线自杀
PS:阿碧果然在灌水啊?
2005-5-23 12:13
晨山尚书
武当,太极,修道;
阴阳,刚柔,自然.........
资料真详尽,武术博大精深.....
2005-5-23 12:17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i]逍遥神侠[/i]于2005-05-23, 12:11:06发表
没把我放在眼里,我不做人了。。决定吊棉线自杀
PS:阿碧果然在灌水啊? [/quote]
这是我自己收集整理的,当时是应了某斑竹邀请,花了整整一天时间
在专业的武侠论坛,都是被评为置顶帖子,在这里却成为灌水
你说我灌水,我也无语了
你可以看看,我在这版面的原创有多少,再来说说我是否灌水吧
我可以把我的密码告诉你,你来执行斑竹管理,把我的灌水全删除了吧
2005-5-23 12:19
逍遥神侠
安啦~~只是开玩笑而已~
2005-5-24 00:47
金刚捣锤
有关太极拳,东抄西凑, 杜撰了不少东西. 这里就不细说了.但不要误人子第.
关于太极起源和分类,可以仁者见仁,考证的东西至少要有依据. 把什么东西都一股脑往武当山推,就有点过了. 如今全国各地武术骗子盛行, 来头一个比一个NB, 老师一个比一个神, 都是多少代的正宗传人, 但一搭手就漏底了. 过去杨露禅,杨班侯是打出来名声, 陈长兴的功夫,也是打出来的. 现在的高人们,武术都是吹出来的. 左一个几代真传,右一个掌门人, 吹吹自己也就罢了,还要吹先人,杜撰故事,编造历史, 弄得武术界乌烟瘴气. 也非独太极一门. 真正的高人,绝没那么张扬.
当年唐豪先生考证武术历史,且不论其是否都对,至少没代多少铜臭和私心. 现在这年代, 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了. 真叫一般的武术爱好者,无所适从.
眼下武当山上的事情, 不说也罢. 本来不想发这贴子, 以免引起争论. 权当我胡说八道吧. 就是疯人疯语, 不必和我一般见识了.
至于对陈杨两家太极的评论,我就不多说了.如何理解太极拳在现代的发展, 这话题太大了.在这里也不适合讨论.
但是建议作者如果想介绍太极拳,应该获取一些目前比较公认的资料一贴.也算作普及吧. 如今贴的这些东西,乱了些.真伪混杂.有些东西都是相当有争论的内容.让不了解太极和武术的人反而糊涂.
2005-5-24 10:14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i]金刚捣锤[/i]于2005-05-24, 0:47:59发表
有关太极拳,东抄西凑, 杜撰了不少东西. 这里就不细说了.但不要误人子第.
关于太极起源和分类,可以仁者见仁,考证的东西至少要有依据. 把什么东西都一股脑往武当山推,就有点过了. 如今全国各地武术骗子盛行, 来头一个比一个NB, 老师一个比一个神, 都是多少代的正宗传人, 但一搭手就漏底了. 过去杨露禅,杨班侯是打出来名声, 陈长兴的功夫,也是打出来的. 现在的高人们,武术都是吹出来的. 左一个几代真传,右一个掌门人, 吹吹自己也就罢了,还要吹先人,杜撰故事,编造历史, 弄得武术界乌烟瘴气. 也非独太极一门. 真正的高人,绝没那么张扬.
当年唐豪先生考证武术历史,且不论其是否都对,至少没代多少铜臭和私心. 现在这年代, 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了. 真叫一般的武术爱好者,无所适从.
眼下武当山上的事情, 不说也罢. 本来不想发这贴子, 以免引起争论. 权当我胡说八道吧. 就是疯人疯语, 不必和我一般见识了.
至于对陈杨两家太极的评论,我就不多说了.如何理解太极拳在现代的发展, 这话题太大了.在这里也不适合讨论.
但是建议作者如果想介绍太极拳,应该获取一些目前比较公认的资料一贴.也算作普及吧. 如今贴的这些东西,乱了些.真伪混杂.有些东西都是相当有争论的内容.让不了解太极和武术的人反而糊涂. [/quote]
谢谢老师指点
去过一次武当山,凭直觉,武当山的武术似乎在衰退。
现在冒充武当多少代传人的,的确很多,报纸上经常有,我就想,古时候的,武学高人都是出世,现在的高人怎么都是入世啊
当然,太极拳的发展不能全归到武当山
太极门应该是清朝繁盛起来的吧,最开始有南北两宗,其后我就不知道了。
2005-5-24 13:12
金刚捣锤
太极拳是否和武当山有关系,都是难说. 当然,各家都有自己的观点.
你喜欢的话可以参见拙作"太极拳起源考" 是我多年前写的,是我太极十三篇的第八篇, 在炎黄春秋的精华版里. 那也是我一家之言,权作探讨,并非是定论.
如果说官方定论, 是按照唐豪先生的考证, 认为太极拳起源于河南陈家陈王庭.当然现在关于武术的探讨,由于搀杂了个人利益,很多学术讨论没有客观和公正性了, 都为了标榜自己学的东西更古老更正宗.
不象旧社会,你别不服,不服你拉出来溜溜, 有功夫的,就服你. 武术不是吹的,是打的. 什么东西都往张三丰身上杜撰, 清代就很多了.
附上太极拳起源考地址: [url=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13837&st=0]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opic=13837&st=0[/url]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