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7-10 13:33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酒魔剑仙[/i]于2005-07-10, 13:16:43发表
曹丕,一时打得顺手打错了。
莫非不阻降者之心,吴蜀重臣就纷纷来享了? [/quote]
阻了降者之心,后来灭蜀、吴肯定不会那么容易
2005-7-11 03:04
酒魔剑仙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0, 13:33:11发表
[quote]原帖由[i]酒魔剑仙[/i]于2005-07-10, 13:16:43发表
曹丕,一时打得顺手打错了。
莫非不阻降者之心,吴蜀重臣就纷纷来享了? [/quote]
阻了降者之心,后来灭蜀、吴肯定不会那么容易 [/quote]
灭蜀灭吴的时候,曹丕都挂了N年了。
而且那些人降是因为大势已去,跟这些没关系。
2005-7-11 10:35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酒魔剑仙[/i]于2005-07-11, 3:04:17发表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0, 13:33:11发表
[quote]原帖由[i]酒魔剑仙[/i]于2005-07-10, 13:16:43发表
曹丕,一时打得顺手打错了。
莫非不阻降者之心,吴蜀重臣就纷纷来享了? [/quote]
阻了降者之心,后来灭蜀、吴肯定不会那么容易 [/quote]
灭蜀灭吴的时候,曹丕都挂了N年了。
而且那些人降是因为大势已去,跟这些没关系。 [/quote]
谁说没关系?要是曹魏乱杀降者,他们敢降吗?
2005-7-11 12:27
酒魔剑仙
汗,我们说的是曹丕攻吴,曹丕什么时候乱杀降者了?
2005-7-11 18:00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酒魔剑仙[/i]于2005-07-11, 12:27:43发表
汗,我们说的是曹丕攻吴,曹丕什么时候乱杀降者了? [/quote]
攻吴不就是另一种乱杀降者吗?
2005-7-12 00:12
酒魔剑仙
.................东吴降了吗?孙权什么时候跑去个曹丕洗脚的?
2005-7-12 13:07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酒魔剑仙[/i]于2005-07-12, 0:12:37发表
.................东吴降了吗?孙权什么时候跑去个曹丕洗脚的? [/quote]
东吴已经服从了
2005-7-12 13:43
凌云茶
孙权真心服从了?小孩子玩游戏,喊句服了就不能再抓,难道国家大政也是这样?
2005-7-12 14:15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凌云茶[/i]于2005-07-12, 13:43:49发表
孙权真心服从了?小孩子玩游戏,喊句服了就不能再抓,难道国家大政也是这样? [/quote]
我说了,就算有二心,也不能去攻打他
2005-7-12 17:11
Yuneunhea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2, 14:15:15发表
我说了,就算有二心,也不能去攻打他 [/quote]
政治家会有这么纯洁吗?
2005-7-12 17:35
juiter
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周瑜志在天下,为吴候打天下,为汉家除残涤秽只是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而鲁肃重情义,没有争雄天下之心,只是厌恶曹孟德而已,相比之下鲁肃更有“汉臣”之感,所以也对刘备一直很敬重,他应该是觉得到时候如果刘备取了天下也好,吴候称臣于刘备比称臣于曹操要好(我只是猜测鲁肃的心思)
2005-7-12 18:17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Yuneunhea[/i]于2005-07-12, 17:11:25发表
政治家会有这么纯洁吗? [/quote]
想想敌人顽抗,拒不投降的下场如何
2005-7-12 18:18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juiter[/i]于2005-07-12, 17:35:20发表
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周瑜志在天下,为吴候打天下,为汉家除残涤秽只是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而鲁肃重情义,没有争雄天下之心,只是厌恶曹孟德而已,相比之下鲁肃更有“汉臣”之感,所以也对刘备一直很敬重,他应该是觉得到时候如果刘备取了天下也好,吴候称臣于刘备比称臣于曹操要好(我只是猜测鲁肃的心思) [/quote]
不可能,他们都是忠于孙权的啊
2005-7-13 00:18
酒魔剑仙
君妇人之见,既灭东吴,可为天下已定。蜀占一隅而拒守,不过残喘延息,何足道哉!
2005-7-13 00:29
juiter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2, 18:18:30发表
不可能,他们都是忠于孙权的啊 [/quote]
是忠于孙权~,但是鲁肃或多或少地有忠于汉朝之意,因为他可能觉得,刘备的目标是为了复兴汉室,恢复刘姓江山,孙权只要不跟他作对,日后划地为王完全有可能,倒不一定要做天子
2005-7-13 08:12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juiter[/i]于2005-07-13, 0:29:37发表
是忠于孙权~,但是鲁肃或多或少地有忠于汉朝之意,因为他可能觉得,刘备的目标是为了复兴汉室,恢复刘姓江山,孙权只要不跟他作对,日后划地为王完全有可能,倒不一定要做天子 [/quote]
不可能,他们都忠心耿耿,不会做出这种事的
2005-7-13 08:13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酒魔剑仙[/i]于2005-07-13, 0:18:54发表
君妇人之见,既灭东吴,可为天下已定。蜀占一隅而拒守,不过残喘延息,何足道哉! [/quote]
要知道当时诸葛亮还在啊,怎么可能让魏灭吴呢?
2005-7-13 08:51
酒魔剑仙
当时大耳还在呢,小猪说的话不算数。
2005-7-13 13:10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酒魔剑仙[/i]于2005-07-13, 8:51:25发表
当时大耳还在呢,小猪说的话不算数。 [/quote]
刘备对诸葛亮难道还不是言听计从吗?
2005-7-13 22:39
酒魔剑仙
哦?打东吴也是小猪提出来,然后大耳对其言听计从才执行的?
2005-7-14 13:16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酒魔剑仙[/i]于2005-07-13, 22:39:23发表
哦?打东吴也是小猪提出来,然后大耳对其言听计从才执行的? [/quote]
打东吴不是诸葛亮提出来的,是刘备自己要打的
2005-7-14 13:45
狼一
很明显,这种动态决策,
就是两方相对弱的联合
否则都会被各个击破
这两方还得协调各自的利益关系
2005-7-14 22:48
酒魔剑仙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4, 13:16:18发表
打东吴不是诸葛亮提出来的,是刘备自己要打的 [/quote]
那还说什么大耳对小猪言听计从?
2005-7-15 13:08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酒魔剑仙[/i]于2005-07-14, 22:48:05发表
那还说什么大耳对小猪言听计从? [/quote]
关键是诸葛亮又没反对要打东吴啊
2005-7-15 22:34
酒魔剑仙
一、陈寿写书的风格大家都是知道的,没说只代表没成功,不一定代表没有。
二、大耳在永安,小猪在成都,等送信的这一来一回,大耳早跑了。
2005-7-16 15:19
luistu
如果吴魏两国实力相当,刘备够蠢的话,周瑜得计策显然很适合,但是在事实上别说单单一个吴,就加上吴蜀两国,魏得国力何止两倍余吴蜀。而吴国违背了鲁肃和诸葛亮战略布局之后,结果怎么样大家都知道了。
先说荆州战略意义问题,长江天险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但是长江的战略龙头在于襄阳和宛城这两个上游地区,而不是在江陵,而荆州之地除了南郡富庶之外,象零陵地处偏僻,实在没有什么拿下的意义。而江陵虽然重要,但是江陵此地面对襄阳,而且没有任何可以抵挡的天然屏障,可以说出了襄阳,一马平川就是江陵,江陵就像饿汉面前的肉包,随时可能被吃掉,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关羽才会北伐。江陵又是吴蜀两国的最为重要的战略屏障,失江陵吴蜀两国则门户大开。而从三国地图上看,江陵被吴国两面包围,可以说江陵不过是吴国嘴巴边上的一块肉,随时可以轻松的吃掉。胁江陵而不取,在战略上既可以威胁刘备,又可以以刘备为抵挡曹操荆州南下的屏障,为防守长江荆州地段争取时间。而且吕蒙等小辈没有意识到取江陵而不取襄阳等于是白费劲,当年南宋为什么死守襄阳,就可以看出襄阳的重要性。
再看守的一方面,东吴取了荆州,在防守上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在合肥一线,需要重兵防守,取了荆州,表面上地盘扩大,人口增加,但是在防守上处于一个兵力不足,而守线过长的问题,而且在荆州方面,因为缺少象关羽一样名气大实力足的武将,(不要和我探讨关羽的实力问题,关羽虽然有瑕疵,但是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在东吴除了陆逊之外无人匹敌,陈寿对关羽的评价“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陈寿出名的一面就是擅长评人,在东吴哪一个武将有这样的评价?),没有虎将守城只有两个办法补救,一个是抽调重兵防守,还有就是战略重心压到长江沿岸地区,这也就是吕蒙向孙权密称的青徐之论,看似言之凿凿,不过是莽夫之言,不能谋国,孙权下定决心取荆州也正是吕蒙这一番话。
引《三国志。吕蒙传》所述:蒙乃密陈计策曰:“(今)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这番话看起来道理十足,却是吕蒙孙权之辈贪图小利的真实写照,吕蒙的话其实很简单,就是放弃在徐州与魏军争夺,将防御和战略重心转移到长江一线,以长江天险为屏障防守,可以说吕蒙是部分继承了周瑜的战术思想,但是却只是从表面上理解了周瑜的战略。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守江必守淮”,观自古到近,偏安江东的朝代中,守住了河淮地区的往往可以长久一时,例如南宋,东晋,南齐,而失掉河淮地区的往往就是速亡,象南陈,南唐,南明,甚至蒋光头也是这样。而孙权采纳吕蒙建议的结果是,依合肥寿春为防守前沿抵抗魏军,魏军临江威胁秣陵,整个江东腹地受到威胁,固守合肥寿春是笨办法,就像堤坝溃了,不往水下以重物打底,而只是在水面以草包等填充一样,枉费气力。东吴要守住江东地区不是要在荆州如何如何,而是要突破魏军在合肥寿春的防线,进取徐州,打开战略纵深,而不是两头防御,拉开防线。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周瑜的独占荆州之计很难实现。且不说挟刘备等讨四川之策了,危险更大,补给线过长,一旦出兵,四面受敌,把自己的背面暴露给曹操,后方还有山越蠢蠢欲动,而且兵力分散,还有一个就是武将不足。周瑜不死,他出兵四川,鲁肃守江陵,但是合肥寿春一线怎么办?没有猛将统领,只有增加兵员,增加了合肥寿春一线兵员势必导致伐蜀兵员不足,三面补给,更是难上加难。而且从江东向荆州补给属于逆流,难度更加大。
再看看鲁肃的战略,鲁肃战略思想也不用多说了,谈一下他的《榻上策》,引《三国志。鲁肃传》:“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这番话就是周瑜死后吴国的基本国策,其实真正的意义就是“隔岸观火,渔翁得利。”
先自保,在图进取,这里的鲁肃还不忘取荆州,但是等到刘表死了,刘备的出现,很明显鲁肃适时的改变了国策。引《三国志。鲁肃传》: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这时候就出现了借荆州的雏形,后来则通过借荆州给刘备起到三个作用。一,与刘备结为唇亡齿寒之势。二,挑唆刘曹两家火并,以刘备等为肉盾,削弱曹操在合肥寿春一线给予东吴的压力,使东吴能够图徐州之地。三,表面是借荆州给刘备为基地,实际上以荆州为要害,卡住刘蜀的命门,起到挟制刘备的作用。鲁肃这一招不可谓不厉害,舍一不可守之地,换制约曹刘的要领。
2005-7-16 16:49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酒魔剑仙[/i]于2005-07-15, 22:34:40发表
一、陈寿写书的风格大家都是知道的,没说只代表没成功,不一定代表没有。
二、大耳在永安,小猪在成都,等送信的这一来一回,大耳早跑了。 [/quote]
那为什么单单记上赵云劝谏呢
2005-7-16 17:20
随风
猪哥 主要太谨慎了,我想在军事上诸葛也不是那么厉害的 演义太夸张
2005-7-17 00:46
酒魔剑仙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6, 16:49:01发表
[quote]原帖由[i]酒魔剑仙[/i]于2005-07-15, 22:34:40发表
一、陈寿写书的风格大家都是知道的,没说只代表没成功,不一定代表没有。
二、大耳在永安,小猪在成都,等送信的这一来一回,大耳早跑了。 [/quote]
那为什么单单记上赵云劝谏呢 [/quote]
哪里有赵云劝诫的记载?
2005-7-17 09:26
青蓝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6, 16:49:01发表
[quote]原帖由[i]酒魔剑仙[/i]于2005-07-15, 22:34:40发表
一、陈寿写书的风格大家都是知道的,没说只代表没成功,不一定代表没有。
二、大耳在永安,小猪在成都,等送信的这一来一回,大耳早跑了。 [/quote]
那为什么单单记上赵云劝谏呢 [/quote]
蜀国可不是只有赵云一人劝柬,而是群臣劝柬。
而诸葛亮本身出于荆州,他不反对东征不奇怪,诸葛亮只是无奈刘备打到打不下去还要打,要是法正仍在,肯定能在军旅中劝刘备取得甜头就回师归蜀,北图长安了。
2005-7-17 18:24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酒魔剑仙[/i]于2005-07-17, 0:46:13发表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6, 16:49:01发表
[quote]原帖由[i]酒魔剑仙[/i]于2005-07-15, 22:34:40发表
一、陈寿写书的风格大家都是知道的,没说只代表没成功,不一定代表没有。
二、大耳在永安,小猪在成都,等送信的这一来一回,大耳早跑了。 [/quote]
那为什么单单记上赵云劝谏呢 [/quote]
哪里有赵云劝诫的记载? [/quote]
连这个你都找不到?
2005-7-17 19:49
游戏人生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08, 19:03:10发表
仔细看帖子没有?我说的是荆州大部归曹操,不是全部! [/quote]
荆州归曹操?强啊,荆州什么时候到曹操那里了?
2005-7-17 20:18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游戏人生[/i]于2005-07-17, 19:49:20发表
荆州归曹操?强啊,荆州什么时候到曹操那里了? [/quote]
是孙权,手误,sorry
2005-7-18 06:58
酒魔剑仙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7, 18:24:34发表
[quote]原帖由[i]酒魔剑仙[/i]于2005-07-17, 0:46:13发表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6, 16:49:01发表
[quote]原帖由[i]酒魔剑仙[/i]于2005-07-15, 22:34:40发表
一、陈寿写书的风格大家都是知道的,没说只代表没成功,不一定代表没有。
二、大耳在永安,小猪在成都,等送信的这一来一回,大耳早跑了。 [/quote]
那为什么单单记上赵云劝谏呢 [/quote]
哪里有赵云劝诫的记载? [/quote]
连这个你都找不到? [/quote]
先主传和关张马黄赵的赵云部分都没有记载这件事,不知道兄台是在哪里找到的?
2005-7-18 11:02
青蓝
注解里的云别传记载了赵云劝柬。
而同时秦X传里更记载了群臣多柬,不是没人劝,劝的人多着呢。
2005-7-18 12:21
酒魔剑仙
在讨论赵云的时候,都很少以云别传作为依据,就是因为他的真实度。
先主既称尊号,将东征吴,宓陈天时必无其利,坐下狱幽闭,然后贷出。
只找到秦宓一个人的。难道又是在老裴的注里?手头上只有志,没有注。
2005-7-18 19:38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酒魔剑仙[/i]于2005-07-18, 12:21:16发表
在讨论赵云的时候,都很少以云别传作为依据,就是因为他的真实度。
先主既称尊号,将东征吴,宓陈天时必无其利,坐下狱幽闭,然后贷出。
只找到秦宓一个人的。难道又是在老裴的注里?手头上只有志,没有注。 [/quote]
网上不有吗?
页:
1
2
3
[4]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