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7-21 13:40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7-21, 12:00:11发表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21, 11:36:25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7-21, 10:43:55发表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21, 9:16:32发表
[quote]原帖由[i]上山之虎[/i]于2005-07-20, 22:08:41发表
魏蜀国力相差不多,哪儿有此类帖子,我去看看去。
不过就常理来说,要是魏蜀国力相差不多,魏领土远比蜀大,国力平均一下,就比蜀一州之地差太多了,按理说动员起来,蜀应有极大优势才对(地方小,相对方便集中资源,魏地方大,中途损耗就不会小)。魏要集中全国力量才能与蜀抗衡,这样不用打了,蜀只要动员一个地方,魏大概就要动员一个州。那诸葛亮只要呆那儿不动,拖也把魏拖垮了。 [/quote]
就是啊,这位大师颠倒黑白的功夫极其了得,令我等甘拜下风啊,哈哈 [/quote]
那我就再教你一遍 1 雍州没有也不可能有十万常备军 2 我说的是“魏国没有你所意淫的对蜀压倒性绝对优势” 没说过蜀比魏强 3 就算雍州有常备军十万 中央军再来十万 也是1:2的态势 哪来的“魏蜀国力差太大了”?一说 [/quote]
魏可以坚守不出,与蜀国拼消耗,蜀国就不可以 [/quote]
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
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会与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暢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quote]
第一个引用不足以说明问题,第二个引用是魏国主动进攻,这又和诸葛亮攻魏是两码事了
2005-7-21 13:49
sukerwl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21, 13:40:31发表
第一个引用不足以说明问题,第二个引用是魏国主动进攻,这又和诸葛亮攻魏是两码事了 [/quote]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2005-7-21 13:53
一马当先
屯田并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法,遇到灾害就完了
2005-7-21 14:01
sukerwl
诸葛每次退兵是因为运粮不济 所以才要在前线屯田 九年与魏军相持四个月 十二年与魏相持六个月 不是蜀国国力差种不出粮食 而是运不到前线去 并且年年用兵 你怎么意淫出魏国无比强大于蜀国?
2005-10-6 20:37
oulikun
司马懿的韬略不能全盘否认,孔明是否善于用兵目前史学界仍有争议。此二人实力高下不易分辨。
2005-10-6 23:19
燕京晓林
其实大家讨论半天,忘记了一个基本道理: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才会有谁也占不到便宜,谁也不能轻易取胜的情况。
因此,贬低谁家都是不可取的。
比方,如果把司马懿说的才能低下,人们不禁要问,诸葛亮为何总不能取胜这样低能的对手?
2005-10-7 14:15
千年一叹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10-06, 23:19:17发表
其实大家讨论半天,忘记了一个基本道理: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才会有谁也占不到便宜,谁也不能轻易取胜的情况。
因此,贬低谁家都是不可取的。
比方,如果把司马懿说的才能低下,人们不禁要问,诸葛亮为何总不能取胜这样低能的对手? [/quote]
不妨就拿下棋作比,我让你半边车马炮,结果下了个平手;
虽然结果不能说我赢了,但如果咱俩平手相斗呢?
2005-10-7 15:34
lzp111
说句实在话蜀汉丢了荆州曹魏居然还没办法,真不是一般的无能
而是愚蠢了
2005-10-7 17:05
圆桌博弈家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14:15:39发表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10-06, 23:19:17发表
其实大家讨论半天,忘记了一个基本道理: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才会有谁也占不到便宜,谁也不能轻易取胜的情况。
因此,贬低谁家都是不可取的。
比方,如果把司马懿说的才能低下,人们不禁要问,诸葛亮为何总不能取胜这样低能的对手? [/quote]
不妨就拿下棋作比,我让你半边车马炮,结果下了个平手;
虽然结果不能说我赢了,但如果咱俩平手相斗呢? [/quote]
有吴国在东边牵制,两国打一国,有蜀地易守难攻的地形,何来让“半边车马炮”之说?有人偏偏不肯承认这点。
诸葛率领蜀军无论从数量上与司马的魏军差不多。刘禅可没有干涉诸葛亮北伐,而不出战是明帝的命令,司马懿在统军时还受辛毗节度制肘,也有人忽略这点。
2005-10-7 17:39
千年一叹
敢问何谓“两国打一国”?东吴在东线的进攻哪次不是雷声大雨点小?
连陈寿都说了“众寡不侔,攻守异体”,这难道能算平手而斗?如果说出战都要上表请示,敢问攻孟达之时何不同样惺惺作态一番?
2005-10-7 18:20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17:39:29发表
敢问何谓“两国打一国”?东吴在东线的进攻哪次不是雷声大雨点小?
连陈寿都说了“众寡不侔,攻守异体”,这难道能算平手而斗?如果说出战都要上表请示,敢问攻孟达之时何不同样惺惺作态一番? [/quote]
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诏宣王:“[color=red]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color],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要抗旨当然要请示皇帝
2005-10-7 19:45
千年一叹
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涨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水经·渭水注》引诸葛亮表
这是不是抗旨?咋没拉出去剁了捏?
2005-10-7 19:51
圆桌博弈家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17:39:29发表
敢问何谓“两国打一国”?东吴在东线的进攻哪次不是雷声大雨点小?
连陈寿都说了“众寡不侔,攻守异体”,这难道能算平手而斗?如果说出战都要上表请示,敢问攻孟达之时何不同样惺惺作态一番? [/quote]
东吴在东线的进攻哪次不是雷声大雨点小?
原来石亭大败曹休是“雷声大雨点小”啊, 敢情诸葛亮6出祁山就是搔痒了!
2005-10-7 19:57
书者
[quote]原帖由[i]lzp111[/i]于2005-10-07, 15:34:51发表
说句实在话蜀汉丢了荆州曹魏居然还没办法,真不是一般的无能
而是愚蠢了 [/quote]
抢了荆州的又不是曹魏!!!
而且孙权又和刘禅联合,虽然损失了关羽张飞刘备,但在国力上并没什么大损失(因为两个连在一起了吗)而且蜀国还有益州。交州两州,吴国也有两州。魏国虽有十州,但毕竟每个州地盘小,论国力,蜀吴连起来比曹魏大!!!
2005-10-7 20:02
千年一叹
拿的出手的也就这么一次了,然而所谓的“两国打一国”何在,北伐时蜀汉占了什么有利地形,又从哪看出“蜀军无论从数量上与司马的魏军差不多”了?
2005-10-7 20:07
圆桌博弈家
这么一次除大败魏军,还使高级将领大司马曹休病死,还不够啊,诸葛亮战绩大败敌军拿的出手的战绩有什么?
嘉禾三年,明帝宁愿派司马懿抵挡诸葛亮,还御驾亲征吴军,你说哪个分量重些啊?
2005-10-7 20:26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19:45:27发表
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涨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水经·渭水注》引诸葛亮表
这是不是抗旨?咋没拉出去剁了捏? [/quote]
所以不敢有第二次了
2005-10-7 20:30
千年一叹
御驾亲征,何足为奇?
[color=blue]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color]
魏大将军曹真、魏明帝两个对付诸葛亮一个,你说哪个分量更重?
别的不说,打败司马懿的就有几次:
[color=blue]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
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color]
司马懿、张郃、郭淮总算“高级将领”吧,不知道你觉得够不?
2005-10-7 20:32
千年一叹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10-07, 20:26:47发表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19:45:27发表
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涨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水经·渭水注》引诸葛亮表
这是不是抗旨?咋没拉出去剁了捏? [/quote]
所以不敢有第二次了 [/quote]
到底是不敢出战,还是不敢“抗旨”?
2005-10-7 20:35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20:32:12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10-07, 20:26:47发表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19:45:27发表
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涨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水经·渭水注》引诸葛亮表
这是不是抗旨?咋没拉出去剁了捏? [/quote]
所以不敢有第二次了 [/quote]
到底是不敢出战,还是不敢“抗旨”? [/quote]
敢出战 但有圣旨规定不许出战 所以要上表请示
2005-10-7 20:40
千年一叹
那就拿点东东出来证明一下“司马懿因水涨攻琰营”和圣旨下达哪个在先吧.
2005-10-7 20:43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20:40:58发表
那就拿点东东出来证明一下“司马懿因水涨攻琰营”和圣旨下达哪个在先吧. [/quote]
谁先谁后都一样
2005-10-7 20:51
千年一叹
一面说不敢出战怕抗旨,一面又派万把人出去送死,这演给谁看啊~
2005-10-7 20:54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20:51:17发表
一面说不敢出战怕抗旨,一面又派万把人出去送死,这演给谁看啊~ [/quote]
敢攻孟琰证明司马懿敢出战 上表请示说明有圣旨不敢随意出战
2005-10-7 20:57
千年一叹
你不觉得自相矛盾吗?
能出动万人攻孟琰就说明有战场自主权,又何须千里请战?
2005-10-7 21:01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20:57:43发表
你不觉得自相矛盾吗?
能出动万人攻孟琰就说明有战场自主权,又何须千里请战? [/quote]
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涨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
没有提到有万人
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color=red]每[/color]命帝持重,以候其变。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
不止一次让司马懿不许出战
2005-10-7 21:06
千年一叹
是不止一次,不过都发生在青龙二年,你还是无法自圆其说。
2005-10-7 21:10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21:06:13发表
是不止一次,不过都发生在青龙二年,你还是无法自圆其说。 [/quote]
所以青龙二年司马才要上表请示天子
2005-10-7 21:13
千年一叹
攻孟琰也是在青龙元年,怎么又不见请示呢?
另外刚才引文有脱漏,应为:臣先遗虎步监孟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
2005-10-7 21:17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21:13:17发表
攻孟琰也是在青龙元年,怎么又不见请示呢?
另外刚才引文有脱漏,应为:臣先遗虎步监孟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 [/quote]
因为圣旨是在青龙二年下的青龙元年当然可以攻
哈哈 居然还有随意篡改史书的 无耻啊无耻
2005-10-7 21:24
千年一叹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这是陈寿说的,不是我篡改。
另外“以二十日出骑万人”也见于《太平御览卷七十三》,人家好意给你普及一下常识怎么这么不谦虚呢.
2005-10-7 21:31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21:24:23发表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这是陈寿说的,不是我篡改。
另外“以二十日出骑万人”也见于《太平御览卷七十三》,人家好意给你普及一下常识怎么这么不谦虚呢. [/quote]
一开始鼓吹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涨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
问你万人从哪意淫来的 就急忙改成
臣先遗虎步监孟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
干脆改成出骑五十万岂不更能配合你的意淫?哈哈
我一直说的是诸葛青龙二年出武功 诏书也青龙二年下达 是你说“攻孟琰也是在青龙元年” 哈哈
2005-10-7 21:35
千年一叹
是谁意淫,你去翻翻书就知道了,总比在这空口白活强。
“攻孟琰也是在青龙元年”是笔误,所以我知错就改。既然有人能将司马文王说成司马师,难道就不许我犯点小错误?哈哈.
2005-10-7 21:46
圆桌博弈家
[quote]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
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quote]
首先这两段都是来自偏向蜀汉的《汉晋春秋》,不是正史,这点就不谈了。即使是真实的,“获甲首三千级”也不是诸葛亮亲自指挥,相比起大破曹休的石亭之战也有相当差距。
[quote]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司马懿、张郃、郭淮总算“高级将领”吧,不知道你觉得够不?[/quote]
司马懿、郭淮活得好好的。张郃无论如何比不上作为握有重兵大权的大司马曹休官职大,这点没人能否认吧?
嘉禾三年吴国大帝孙权还亲自出征呢。公正地说,吴蜀二国对都魏国进行了有力的进攻,成效和态度是差不多。吴国的战绩如何能轻易抹煞?所以完全不存在什么吴国“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
何况青龙元年还有步度根反叛先胜后被秦朗击败,又匈奴首领反叛,等等。魏国的敌人多得很。
2005-10-7 21:50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21:35:27发表
是谁意淫,你去翻翻书就知道了,总比在这空口白活强。
“攻孟琰也是在青龙元年”是笔误,所以我知错就改。既然有人能将司马文王说成司马师,难道就不许我犯点小错误?哈哈. [/quote]
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帝弟孚书问军事,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
可见司马懿成功贯彻天子“坚壁勿与战”的旨意 而并没有与诸葛主力决战 欲与之决战才上表天子 仅有孟琰、奇兵掎亮之后两战皆非战略决战
2005-10-7 21:53
千年一叹
《汉晋春秋》偏向蜀汉?咋不见里面还有个“晋”字呢,提到司马懿还称“宣王”云云;刘知几《史通》还将其奉为直书的典范,至少比《晋书》之类可信度高点吧。
另外我又不是比较诸葛亮和陆逊,而是和司马懿相比,司马懿的战绩在哪呢?
2005-10-7 21:57
圆桌博弈家
[quote]另外我又不是比较诸葛亮和陆逊,而是和司马懿相比,司马懿的战绩在哪呢?[/quote]
[quote]不妨就拿下棋作比,我让你半边车马炮,结果下了个平手;
虽然结果不能说我赢了,但如果咱俩平手相斗呢?[/quote]
不知“让你半边车马炮,结果下了个平手”这句话是谁说的?
2005-10-7 21:59
千年一叹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10-07, 21:50:34发表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21:35:27发表
是谁意淫,你去翻翻书就知道了,总比在这空口白活强。
“攻孟琰也是在青龙元年”是笔误,所以我知错就改。既然有人能将司马文王说成司马师,难道就不许我犯点小错误?哈哈. [/quote]
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帝弟孚书问军事,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
可见司马懿成功贯彻天子“坚壁勿与战”的旨意 而并没有与诸葛主力决战 欲与之决战才上表天子 仅有孟琰、奇兵掎亮之后两战皆非战略决战 [/quote]
[color=blue]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color]
这句同样见于《汉晋春秋》,可见其有战场自主权。天子的诏书也不可能具体到“不要与诸葛亮主力决战,派万把人打打孟琰还是可以”的地步,既然攻其别营,难道就不怕引来诸葛亮主力?另外如何得知“坚壁勿与战”的“战”是指“战略决战”?
2005-10-7 22:06
千年一叹
[quote]原帖由[i]圆桌博弈家[/i]于2005-10-07, 21:57:11发表
不知“让你半边车马炮,结果下了个平手”这句话是谁说的? [/quote]
呵呵,不知“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是谁说的?而裴注先有“宣王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馀万”之记载,又载吴大鸿胪张俨作默记,其述佐篇论亮与司马宣王书曰:“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color=blue]盖有九分之一也[/color],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color=blue]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color],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甚至还具体提到“战士不满五万”。
人数既不占优,又无地利之便,仍然破军斩将,来去自如,我说“让你半边车马炮,结果下了个平手”还算和很客气了。
2005-10-7 22:11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21:59:45发表
[color=blue]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color]
这句同样见于《汉晋春秋》,可见其有战场自主权。天子的诏书也不可能具体到“不要与诸葛亮主力决战,派万把人打打孟琰还是可以”的地步,既然攻其别营,难道就不怕引来诸葛亮主力?另外如何得知“坚壁勿与战”的“战”是指“战略决战”? [/quote]
臣先遗虎步监孟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
可见就算出动万人也是试探进攻 见诸葛主力率军建竹桥垂成便退 当然不会引来诸葛主力
因为只有“帝怒,表请[color=red]决战[/color]”的时候才上表 之前攻孟琰、奇兵倚亮之后这种骚扰战并没有上表请示 可见战指战略决战
2005-10-7 22:15
圆桌博弈家
都说魏国要腾出手对付吴国等,要多线作战,你就不愿承认这点历史事实,还专引这些狗屁不通的野史。
[quote]盖有九分之一也[/quote]
魏国士兵人口有蜀国九倍? 这还好,还没算吴国的。
[quote]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quote]
“据天下十倍之地”?敢情司马懿那时是魏国皇帝啊
十倍?请看看地图,魏国国土比蜀国大多少?还不算加上吴国的。
刘备也说诸葛亮“君才十倍于曹丕”,你就相信真的是十倍啦
2005-10-7 22:29
千年一叹
魏国两线作战我不否认,不过司马懿比诸葛亮兵多的历史事实有人怎么又不愿承认呢?“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是陈寿说的,莫非也是“狗屁不通的野史”?你自己连个证据都没有,光在这空口白活,难道就“通”得很了?
是时天下魏国十有其八,蜀汉不过一州之地,这地图上也都有,要不你再仔细看看?
最后还是那句:就请用所谓“正史”证明一下“诸葛率领蜀军无论从数量上与司马的魏军差不多”如何?
2005-10-7 22:37
千年一叹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10-07, 22:11:39发表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21:59:45发表
[color=blue]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color]
这句同样见于《汉晋春秋》,可见其有战场自主权。天子的诏书也不可能具体到“不要与诸葛亮主力决战,派万把人打打孟琰还是可以”的地步,既然攻其别营,难道就不怕引来诸葛亮主力?另外如何得知“坚壁勿与战”的“战”是指“战略决战”? [/quote]
臣先遗虎步监孟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
可见就算出动万人也是试探进攻 见诸葛主力率军建竹桥垂成便退 当然不会引来诸葛主力
因为只有“帝怒,表请[color=red]决战[/color]”的时候才上表 之前攻孟琰、奇兵倚亮之后这种骚扰战并没有上表请示 可见战指战略决战 [/quote]
《汉晋春秋》和《晋书》都说明,“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所以能出动万人作试探性进攻。既然攻孟琰不须请示,所谓“千里请战”也只是“诈欲示威”而已。
[color=blue]汉晋春秋曰: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color]
事实上哪能凭什么“长星坠营”就知道诸葛亮死了,况且司马懿也确实心有余悸,追击也没有获得什么成果。
2005-10-7 22:46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22:37:35发表
《汉晋春秋》和《晋书》都说明,“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所以能出动万人作试探性进攻。既然攻孟琰不须请示,所谓“千里请战”也只是“诈欲示威”而已。
[color=blue]汉晋春秋曰: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color]
事实上哪能凭什么“长星坠营”就知道诸葛亮死了,况且司马懿也确实心有余悸,追击也没有获得什么成果。 [/quote]
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color=red]败[/color]
说的是司马知其必败 而不是知道他死了
说了攻孟琰是试探进攻 而表请决战是要与蜀主力决战 当然要上表天子
2005-10-7 22:53
千年一叹
那么“奇兵掎亮”是不是与诸葛亮作战?怎么不见请示?
2005-10-7 23:02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22:53:53发表
那么“奇兵掎亮”是不是与诸葛亮作战?怎么不见请示? [/quote]
所谓奇兵 “当敌为正,傍出为奇;实动为正,佯动为奇” 也是骚扰战之列
2005-10-7 23:06
千年一叹
把诸葛亮主力都打败了,还能称为“骚扰战”?
2005-10-7 23:20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23:06:40发表
把诸葛亮主力都打败了,还能称为“骚扰战”? [/quote]
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这种规模的战役称其骚扰战不为过 并且也没说把诸葛主力打败了 诸葛主力有十余万 就连这种规模的战役朝廷也在制止 可见魏的态度就是坚壁清野战术
2005-10-7 23:28
千年一叹
既有料敌必败在先,又有奇兵掎亮在后,可知是与诸葛亮主力发生战斗了;同攻孟琰一样,这次也没有事先请示。
2005-10-7 23:30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23:28:45发表
既有料敌必败在先,又有奇兵掎亮在后,可知是与诸葛亮主力发生战斗了;同攻孟琰一样,这次也没有事先请示。 [/quote]
战斗不代表在决战
2005-10-8 17:23
燕京晓林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7, 6:15:39发表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10-06, 23:19:17发表
其实大家讨论半天,忘记了一个基本道理: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才会有谁也占不到便宜,谁也不能轻易取胜的情况。
因此,贬低谁家都是不可取的。
比方,如果把司马懿说的才能低下,人们不禁要问,诸葛亮为何总不能取胜这样低能的对手? [/quote]
不妨就拿下棋作比,我让你半边车马炮,结果下了个平手;
虽然结果不能说我赢了,但如果咱俩平手相斗呢? [/quote]
哈哈,那请问,让的半边车马炮在哪里?不会是在吴国吧?难道把吴国的车马炮都忘记啦?
2005-10-8 17:27
燕京晓林
千年没有搞清楚一个基本的情况就是:
司马懿请示的是决战,因而被明帝否决。但是并不代表不能进行非决战性的作战,比如奇兵偷袭之类的。
万骑出击就属于这类作战。当看到部分蜀军被洪水割断了与主力的联系之后,司马懿立即出动快速机动部队,准备检个便宜。但是诸葛亮也很能干,一面隔水放箭,并很快就联系上了被割断的部队。因此,司马懿马上撤回。
2005-10-8 17:30
sukerwl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10-08, 17:27:37发表
千年没有搞清楚一个基本的情况就是:
司马懿请示的是决战,因而被明帝否决。但是并不代表不能进行非决战性的作战,比如奇兵偷袭之类的。
万骑出击就属于这类作战。当看到部分蜀军被洪水割断了与主力的联系之后,司马懿立即出动快速机动部队,准备检个便宜。但是诸葛亮也很能干,一面隔水放箭,并很快就联系上了被割断的部队。因此,司马懿马上撤回。 [/quote]
总结的好 这个道理我在前几贴已经给他阐述清楚了 因司马有圣旨在身 所以场面看起来很被动 并给人一种司马惧怕诸葛的错觉 其实司马是认真贯彻并成功完成上级给他的作战任务
2005-10-8 18:18
不败东方
诸葛亮军事才能绝远过司马懿。
论国力,论财力,论战略,论人口,论人才。无论什么样都比不上司马懿背后的魏国。
还能北伐而不大败,确实不凡。
2005-10-8 19:01
燕京晓林
之所以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就说明蜀吴联盟大体与曹魏势均力敌。
如果我们在看问题时,只说蜀汉如何弱小,而不考虑联合的力量,那自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的。
而实际上魏国的主要力量是用来对付吴国的,而在西线整体取守势。
2005-10-8 19:22
不败东方
自古守强攻弱。
蜀弱魏强。
诸葛亮,此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
魏强统一只是时间上的问题,除非有意外。
2005-10-8 19:35
千年一叹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10-08, 17:23:20发表
哈哈,那请问,让的半边车马炮在哪里?不会是在吴国吧?难道把吴国的车马炮都忘记啦? [/quote]
论人数,众寡不侔;论地利,攻守异体,这不就让了半边车马炮,又何必扯到吴国呢?
2005-10-8 19:52
千年一叹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10-08, 17:27:37发表
千年没有搞清楚一个基本的情况就是:
司马懿请示的是决战,因而被明帝否决。但是并不代表不能进行非决战性的作战,比如奇兵偷袭之类的。
万骑出击就属于这类作战。当看到部分蜀军被洪水割断了与主力的联系之后,司马懿立即出动快速机动部队,准备检个便宜。但是诸葛亮也很能干,一面隔水放箭,并很快就联系上了被割断的部队。因此,司马懿马上撤回。 [/quote]
老兄也忘了吧,建兴九年那次“决战”被打得大败,连张郃也挂了,哪敢再来“决战”呢?
魏明帝何尝不想早日灭蜀,只不过张郃已亡,司马懿也不是对手,只好下诏做做样子罢了。
2005-10-8 20:03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8, 19:52:10发表
老兄也忘了吧,建兴九年那次“决战”被打得大败,连张郃也挂了,哪敢再来“决战”呢?
魏明帝何尝不想早日灭蜀,只不过张郃已亡,司马懿也不是对手,只好下诏做做样子罢了。 [/quote]
正因为想早日灭蜀 所以才要坚壁勿与战 魏明帝没你那么菜在青龙二年就跟蜀死拼
2005-10-8 20:09
燕京晓林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10-08, 11:35:02发表
论人数,众寡不侔;论地利,攻守异体,这不就让了半边车马炮,又何必扯到吴国呢? [/quote]
那就很奇怪了,那半边车马炮,魏国可是要用来对付更加强大的吴国的。如果连这个前提都不知道,这棋也就不用下了吧?
页:
1
2
3
4
[5]
6
7
8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