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5-19 15:27
御剑
斋的原意齐和净,即祭神前使自己身心清洁,言行规整,以表示对神的尊敬之意,它的根源是从古代祀神、祈福等巫觋仪式中发展而来的。古人祭祀鬼神,特别讲究净民诚意,在《庄子.人世间》中,庄子就假借颜回与孔子的对话说明,澄心静虑,不存杂念的“心斋”,比“不饮酒,不茹荤数月”式的“祭祀之斋”更重要。古人认为只有诚心诚意,鬼神才会受到感动,来消灾降福。否则心不诚则神不灵。所谓“及其将斋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乐听,心不苟虑,手足不苟动。”《礼祀.祭法》说的就是这种意思,《孟子.离娄》:“斋戒沐浴可以祀上帝”。《礼记.曲礼》:“斋戒以告鬼神”,说的都是这种意思。 如果说:“斋定其心”是表现人们对神的虔诚之心,那么“洁净其体”,则在谎诚之心上又增加乞求神灵庇佑的迫切心情,希望借助超人间力量来拯救自己。他们认定神与人一样有同情与怜悯之心,谁最受苦,他就同情谁,谁最虔诚他就怜悯谁。在这种仪式中,人们或是沐浴斋戒,不近腥荤,不行房事,以表示自己虔诚,或毫无保留地向神倾诉自己的罪愆,以求神的宽恕,或折磨肉体求得神的怜悯与同情。因此,对神的真诚信仰,加上“斋定其心,洁净其体”及自我折磨,正是“通神”或“见鬼”的门径,所以《礼记.祭法》又说:“斋者精明之至也,所以交于神明也”。
早期太平道与五斗米道时,已有斋醮活动。《太平经》中载有向天神祈祷和称谢等仪式,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施行符祝,令病人悔过。五斗米道的祭酒,还负责为病人向天、地、水三宫请祷,五斗米道还规定于五腊日“斋戒沐浴,朝真行道。”看来原始道教时期斋醮活动内容还不够丰富,科仪也不够完备,后来太平道遭受镇压,张鲁的五斗米道被招降,它们的斋醮科仪逐渐荒废了,迨魏晋南北朝贵族道教改革原始道教,对斋醮科仪进行整理和补充,特别是道教大师陆修静对斋醮科仪十分重视,他在总括三洞的基础上,撰写了众多的科仪著作,《无上黄录大斋立成仪》说:“陆天师复职撰次,立为成仪祝香启奏,出官请事礼谢愿念,罔不一本经文”。后来逐步形成了所谓九斋十二法,三录七品,六种斋和十二种斋等。
所谓十二斋《洞玄灵宝五感文》说:上清派的斋法有两种,叫“绝群离偶法”和“孤影夷豁法”。灵宝派的斋法有九种,叫金录、黄录、明真三元、八节、自然、三皇、太一、指教等。正一天师派有一种叫涂炭斋。这些斋法各有不同,上清派的两种比较简单,主要离群索居,独处静默,绝食服食,抱元守一,和佛教禅定方式很接近,而灵宝派各斋就比较复杂。据《隋书.经籍志》、《洞玄灵宝五感文》记载,大体上在举行斋仪时,要先筑坛三层,每层“皆置绵绝,以为限域”,即每层都用竹栅栏与绳子围起来,而在每层中,又各开若干门,其中最上一层开十门,酷似八卦阵,各门都是一种象征。在坛口上安五张台案,书五方天文,“天文”上各镇以一枚金龙,一炉香火,在重坛之下,又用十二个小道士,手执幡、扇、鹤羽、节旌、跟着主持斋仪的道士吟诵步虚、缭绕旋转,但斋仪上的主角不是道士,而是为祈福消灾而来敬神建斋的俗人,称为“斋主”。据《隋书.经籍志》说,他们首先斋戒沐浴,不食腥荤五辛,不行房事,然后毕恭毕敬,依次进入斋坛,“鱼贯面缚,陈说愆咎,告白神祗,昼夜不息”,一连进行三至七天或十四天,颇似基督教的忏悔祷告。而正一派的涂炭斋“以苦节为功”“以黄土泥面,被发系著栏格,反手自缚,口中含壁,覆卧于地,开两脚相去三尺,叩头谢罪”,一连三十六天。据说这种斋法威力无比。各种斋的功用,《圣纪经》说:“上清斋可先拔九幽,次及家门,后及己身。灵宝斋可以上清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清微斋法》说:“金录斋可以安国家、玉录斋可以保佑六宫、黄录斋可以拔度兆民。明真斋可以迁拔亡殁,洞渊斋可以解禳疫疠,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内容大同小异。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斋法有的失传、有的被淘汰。
本来“斋”“醮”二者是有区别的,但后来二者又连称起来,难分彼此,有说唐以前斋法多于醮法,唐以后醮逐渐将斋法“融化”,及至近世发展成为三种,一是设供敬神活动本身称为斋,属于设供斋;二是饮食有一定限制,属于节食斋;三是去俗去思,一心向道,称为心斋。
2005-5-19 15:28
御剑
何谓醮,《隋书.经籍志》解释:“夜中于星辰之下,陈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道门定制》引杜光庭语:“醮,祭之别名也。”有人说,自古只有斋仪而无醮,只是在斋仪之后为拜谢那些在冥冥之中护卫斋场,辟斥魔灵,宣通神祗之旨的各位神灵,后来才衍生出专门祭祀供养诸神的醮仪。事实,从巫觋时代起就有祈福者自己登坛祈祷的礼神之仪,和由巫觋进行的娱乐神之礼的分别。如《楚辞.九歌》巫觋们从“东皇太一”起祭,到“礼魂”“送神”为止,一会儿扮成天地星辰山川之神,向人们宣通旨意,一会儿代表人向芸芸众生,向神顶礼膜拜,正是“醮”的源头。宋玉《高唐赋》中写到“醮诸神,礼太一”,醮就是从楚地祀神仪式中演化来的。
东汉末年,占有楚地的孙权,让巫觋方士在星辰之下为大将吕蒙请命除病,是楚地祀神仪式的遗,也是道教“醮”的先声。后来大体上认定,凡祈福者或申请入道者已入坛“首过”“祈福”,道士只是在一旁主持仪事,帮助斋主通神致意的,叫做“斋仪”;由道士们祭祀的仪式,叫做“醮仪”。由于斋和醮紧密关联,斋指祭祷中必须整洁身、心、口;醮指祭祷活动,斋醮异而事同,因之往往斋醮连称,内容也不再区别,又由于道教建醮(作法事)要设坛,(有的搭台代表坛)故斋醮称醮坛。
按道教的醮坛,来源于我国古代的祭坛。所谓“坛”即在平坦的地上用土筑的高台。古代的坛为祭祀天神及远祖的场所。张道陵创立道教时已初具醮坛之仪。《魏书.释老志》:张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斋祠跪拜,各成道法。到了北魏,道教的醮坛规模,已相当可观。《魏书.释老志》记载:及嵩高道士四十余人,遂天师道场于京城之东南,重坛五层,其遵新经之制,给道士百二十人衣食,斋肃祈请,六时礼拜。其后道教醮仪经寇谦之、陆修静、杜光庭等道教大师的收集、整理、改革、编纂、删定、日臻完善。到了明代,太祖于洪武七年敕礼部会僧、道拟释。道二教的科仪格式,令全国僧道遵行。正一派道士傅若霖、邓仲修等人奉旨编定《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将斋醮合并,融为一式,又吸收了相当一部分佛教的法事仪式,使道教的醮仪更是内容复杂,名目繁多,现就醮仪中有关事项分述如下:
一、醮坛的程式,一般不旬是设坛、上供、烧香、升坛、礼神、存念如法、高功宣卫灵咒、鸣鼓、发炉、降神、迎驾、奏乐、献茶、步虚、赞颂、宣词、复炉、唱礼、祝神、送神等等。不过地区这间也有差别,名称也不尽相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二、醮仪的名称,根据龙虎山天师道祖庭的调查收集统计有(一)太平清醮,也叫罗天大醮(属于阳醮),用于普祭众神,祈求平安,赐福降吉;(二)功德醮(属于阳醮),用于晚辈对长辈思念其功德而作的道场;(三)寿醮(属阳醮),用于祝寿;(四)火醮,用于防火、灭火、退火;(五)虫醮,用于防治蝗虫和侵食庄稼的害虫;(六)万门醮,用于一个村或一个镇集体做的平安醮;(七)五雷醮,用于被雷打后而举行的醮仪;(八)保福醮,用于求福,求寿的醮仪;(九)瘟疫醮,用于发生瘟疫传染时举行的醮;(十)谱醮,用于修宗谱时给全族人所进行的祈祷。其他还有祈晴、求雨、春祈、秋报等等。后根据法事(醮仪)内容的要求,又逐渐形成二天二晚,三天四晚及时间更短的法事,以代替醮仪的名称。 天师道龙虎山地区传统的法事(醮仪),又按阴阳法分类,计有七十余折。 阳间法:折名有清水、安监斋、传递、发奏、启师、扬幡、挂榜、安监门、安监坛、分灯、净坛、迎銮接驾、开启、宿启、参社、散榜、拜斗、香歇、早朝、午朝、礼拜玉皇、三元法忏、临晚普度、拜表、育经、解坛、收榜、放河灯、饪舟小济、圆满送圣等。 阴间法:折名有清水、灵宝济炼、安监斋、安龙奠土、传递、发奏、启师、扬幡、挂榜、分灯、净坛、迎銮接驾、开启投词、宿启、参社(以上十五折与阳间法相同,但内容不同),开荒、召亡、诵经、关灯、破狱、告歇、三朝、转度人、拜九幽赞、引亡朝参、讲经说法、完礼经赞、普度施食、告歇安奉、启请上圣、拜表、诵经、解坛谢师、祭夫、有先、结帖、花财、小济汉孤、美满送圣、天真返驾等等。 以上阴阳法事,都紧紧围绕“八卦神图”所包括的内容进行。阳间法的主要目的是“春折秋报”,表示民间得天时地利的恩情,禳灾降福,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因此要报谢天地祖师恩德。阴间法的主要目的是“超度亡魂,脱离地狱,”表示长辈终生为子女操劳,逝世后,子女诵经礼忏,追荐善灵,报谢和缅怀长辈的养育之恩。
三、醮坛的布置:摆道场(也称法场)是做法事的综合表现形式,由念经、唱赞(唱经词)、步罡(走方位、步八卦),手势,伴以吹、拉、弹、打音乐以及神坛法具的衬托联合组成。按天师道的要求,摆道场的高功不仅要做到“五到”,即手到、眼到、神到、气到、意到,而且要通过内气运转,达到人体宇宙的有机联系,称“功到神法到”。全法事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常清常静,时隐时现,运心默念,内运外静,哀沉缓慢,轻巧稳健的内秘功夫和特点,而且高功必须具备吹、拉、打、念、讲、写的本领,否则不能胜任道场职务。 “道场”的布置,一般分前后两个“法坛”(也称神坛、坛案),“前坛”即外坛,表示凡间,案桌上摆老祖天师画像,一对红台烛,檀香炉,檀香碟,净水盅,法简,令牌,木鱼,黄表纸,香。五升米斗盛满米上插镇妖剑,令旗,惠光铁叉等法器,供执法时应用。法坛上方收“金楼玉室”横联一副,下面悬挂“八卦图”(也称旋玑神图),表求八卦神引路,法坛两边各书“迎真榜”,表示迎接老祖真人降临法坛助法。“后坛”即内坛,表示仙境,上方悬吊“琉璃仙灯”,(也称神灯)表示仙辉人间,案桌上摆黄灵始祖等众多神像,以香烛供奉,四方位各座青灵、白灵、赤灵、黑灵始老神像,以香烛供奉,小型法事二至三人即可,大型法事(也称正统法事)需二十四名以上道士执法,分设高功大法师,都讲法师,表白法师,其他的称伴奏师。高功大法师立身法场总指挥,为主导道士,都讲法师为高功大法师的第一助手,他必须能够讲解经书,传道演法。表白法师为高功法师的第二助手,职责是宣读文书和表章,并具备随时补充高功大法师的执法能力。伴奏师等则具体负责吹、拉、弹、打等乐器。
四、醮仪中的步罡踏斗:步罡踏斗,也叫走方位,是道教醮仪中道士运神飞奏或遣神如将的斋法。步,指禹步。斗,指北斗,泛指星纪。《洞神八帝度经.禹步致灵》称:“禹步者,盖是夏禹所为术,召役神灵之行步,以为万术这根源,玄机之要旨”。创于大禹治水之时,“禹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于是“禹遂模写其形,令之入术。自兹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日禹步”。其步先举左脚,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终同步,置脚横直互相成为丁字形。古之真人,修炼阳神,一切奏达上天表章,便可飞身敷奏。在道教仪式中,法师出阳神驰奏上苍,假方丈之地,以为九重之天,步以斗宿魁罡之象,或以九宫八卦之图,认为即可构通人神。《抱朴了内篇》称:“思作七星北斗,以魁覆其斗,以罡指前,乘魁履罡,攀登云路”。步罡踏斗,是道场中必不可少的法术,其图形不下百余种,目前深谙其奥妙者廖廖无几,现一般常用的约三十余种,主要的如:1.八卦罡,有几种图形,用于《发奏》道场中发文书上天。2.和合罡,用于《发奏》。3.如那吒罡,用于《发奏》。4.大弥罗罡,《宿启》用。5.发遣罡,《拜斗》。6.九凤罡,《敕水》用于画敕水字号。7.三台罡,《发奏》用于召灵官将。8.驱邪罡,《驱治》用于收捉妖邪。9.灵官罡,《发奏》用于召灵官将。10.殷帅罡,《发奏》用于召殷帅。11.张使者罡,《发奏》用于祈祷。12.收魂罡,《发奏》收魂用。13.收魂藏禁罡,作款,《发奏》用。14.集神罡,《驱治》集合天神用。15.神虎罡,《发奏》如神虎将用。16.护送罡 ,《发奏》护送公文上天用。17.南斗罡,《驱治》收治妖邪用。18.北斗罡,《驱治》驱治收妖用。19.五行罡,《拜表》拜五地方位(金木水火土)用。20.五常罡,《拜表》拜五常位(心肝脾肺肾)用。21.五星罡 ,《拜表》拜先天五星(太阳、太阴、天罡、北斗、南斗)用。22.五罡,《拜表》拜后天五气(呵呼吹)用。23.夹篱笆罡 ,《安龙奠土》清除污秽,净洁坛场用。步罡和咒语:步罡不仅要严格按照方位的路线去走,而且必须口念咒语,口步一致,念毕走完,紧密配合。不同的罡有不同的咒,念错走错都起不到遣神役鬼的作用。兹将咒语举例如下: 八卦罡咒:巽上起风雪,震雷霹坜声,坤地人长寿,坎水波涛平,南离飞列火,直艮封鬼门,临兑统天将,望乾谒帝真。 集神罡咒:飞步先天乾为先,兑二离三震四联。巽五坎宫居六位,艮七坤八录用给言,更履订神置一座,始知妙理玄又玄。 九凤罡:九凤翱翔,破秽十方,仙人导引,出入琼房,上趄金阙,亲见玉皇,急准九凤,破秽精邪来亡摄。 三台罡咒:上台虚净,助我长生,中台六淳,助我通灵,下台曲生,助我飞升,台星到处,变化身形,急急北斗玄冥真群律令敕。 和合罡咒:天地灵灵,日月交昏,鬼神分散,公讼无形,家道迪吉,人口亨荣,灾殃道伏,横祸潜形,千和万合,元亨利贞。
五、醮仪中的手决:在举行醮仪时,有很多醮仪,如拜表、拜斗,大敕水,酌饯,宿启,济炼,小赈济等按正一满腔热情传统规定,必须使用手决,会不会使用手决,是鉴别正一派道士功底深浅的主要标志。“手决”也称(法决、斗决、神决),是法事中常用的手指功诀,分“单决”“双诀”,即单手行诀,和双手行诀。形态逼真,内容丰富,现已搜集到的有七十余种,诀名即1、左雷局,代表天雷,表示霹雳镇邪。2、右雷局(意同左雷局)。3、白鹤,代表仙鹤,表示卸香供圣。4、杨柳,代表飘柳,表示弹洒净水,清洁坛场。5、玉左,代表玉宫,表示收神。6、小金牌,代表老祖师的圣命,表示镇邪保安。7、青灵,代表栓绑,表示看守温琼天将的马。8、剑,代表神剑,表示画号斩恶。9、玉环,代表斗姆娘的手镯,表示奏拜斗姆宫的信号。10、五黑,代表黑罩,表示罩关。11、毫光,代表阴阳电光表示照射。12、泰山,代表巨山压顶,表示拔起泰山高万丈,压倒千邪并魍魉。13、紫微,代表紫微星,表示压煞。14、单斗,代表奏报天仙,表示求头号姆娘发令。15、药叉,代表毒性武器,表示法器。16、三叉,代表盅座, 是支撑水盅的 专用手式。17、金龙,代表金童玉女捧印。18、剪,代表法剪,表示剪断。19、针,代表神针,表示追 寻,穿破。20、金莲,代表金莲花,表示圣祖显灵之处。21、神虎,代表神虎天将,表示召神虎将临坛。22、聚魂,代表取胜集的符号,表示召集孤魂。23、刀讨,代表神刀,表示斩邪恶意怪。24、并头莲花,代表王母娘的荷莲,表示迎接圣驾。25、茅山,代表在山野,表示祈祷(求雨)。26、双斗,代表先天斗姆宫,表示凡间有求于斗姆娘。27、金桥,代表金勾搭桥,表示迎接先天和后天。28、大金牌,代表天神的圣命,表示召将。29、大金光,代表金光灿烂,表示由凡转神。30、侧式大金光(意大利同大金光)。31、小金光(意同大金光,用于小法事)。32、集神,代表聚集信号,表示汇集天神。33、和合,代表合天将,表示召和合天将。34、扭,代表扭索,表示揪住。35、枷,代表套脖子的刑具,表示束缚。36、代表封缄器。表示锁关。37、铳,代表枪类的火器,表示猛烈打击。38、炮,代表枪类武器,表示打击。39、穿山独龙,代表武器,表示打击。40、飞魂过海,打招魂醮超度亡灵时用的手诀。41、铜篱,代表神将,表示压邪。42、 铜帐,代表帐蓬,表示罩关。43、刀山,代表利刀满山,表示拦截。44、俞树,代表神剑万把,表示阻栏。45、泰山,代表东岳大帝掌握人间生死。46、天罗地网,代表巨大的罗网,表示收邪。47、盘陀,代表盘陀石,表示抵档。48、蟾,代表月宫蟾蜍,表示飘香凡间。49、白鹤,代表仙鹤,表示骑鹤仙渡。50、莲花,代表莲花信号,表示送信号给斗姆娘。51、根本,代表奏求斗姆娘的信号,表示降吉祥。52、降魔杵,代表神棒,表示下落,驯服。53、左右八金刚,表示四大天将,表示保护。55、哪,代表神环,表示旋滚奏报信息。56、哒,代表咒语连声,表示急促吆喝。57、塞辇,代表堵住缺口的物器,表示驱赶阻塞。58、大猪头,代表斗姆娘的仙兽,表示跨兽下凡。59、小猪头,(意同大猪头,只是小法事用)。60、天姆印,代表斗姆宫印章,表示批奏。61、接驾,代表恭迎宾客,表示接神临坛。62、宝座,代表珍贵的座位,表示请斗姆娘临座。63、狮子诀,代表神狮,表示头号姆娘的仙兽。64、象鼻,代表神象,表示斗姆娘的仙兽。65、宝相莲花,代表迎仙宝座,表示接仙。66、小猪送,代表通往仙天的关卡,表示开关。67、井诀,代表伏魔井,表示关妖。68、双玉环,代表祖宫气,表示变运成仙。69、双毫光,代表金光灿烂,表示宝光护身。70、双穿山独龙,代表入地穿山信号,表示勇猛穿截,追捉。 行诀过程中必须注意运用指灵腕松,端腕齐胸,节目缠绕,环环紧扣,诀运心到,变幻无穷之气功力。所谓气功力好以人体五脏之气徊为根本,运用功法从而达到神化道法之目的。据道书《传递决图校》记载:“夫诀者定也,乃天地之机,括将吏之合同也,若法子不得诀妙,何以感动将帅,摺伏妖魔。故决者,关动一身之精神,心手相 应,而天人交会也,嗣汉之子,慎勿轻论云耳”,所言之意,行诀一定要懂得诀里饮食神界天机地利的各种符号,不了解其中奥秘,便达不到传神召将伏妖之效果。天师府的老道长说:“发诀(即气功发功)必索动周身之精、气、神,内外应合,使仙凡呼应,天师道道徒切不可轻忽此事。又据《传递诀图校》载:”斗在中天月在西,诀破黄旺日齐俱,有些妙诀非过渡,目前源传是天机“。说明诀秘已经失传了一部分。
六、醮仪中的变身运雷:即所谓道教化装,表示由凡人变化成天神行令,为天师道道场中高功所掌握的法术。道书《传选全秘》记载:“三华聚顶五气朝元,神合气,气合神,人神汇合自然成真。”据天师府老道士解释:“三华”即人的精、气、神,以神炼气,气炼神,以神变化。“聚顶”化晾上升,直到及顶昆仑天谷。“五气”即心肝肺脾肾五脏之气。“朝元”,元气出于祖穴帮称祖气,自脐往下一寸三分为祖宫位,内有金橘一丸,五气逼促,则诸将从此而生。帮称五气朝元。“变身运 雷”在法事中常常用到,同时要紧密配合使用手诀,才能达到请神驱鬼,镇邪捉妖的目的。“变身运雷”的表演程序:“变身”的令牌画“天地支并”录,开辟天地。两手“玉诀”香上焚过,合摩“三五四合”。“剑诀”书“五雷速成发”录,开天门,闭地户,留人门,塞鬼路,双手“毫光诀”盖顶。天目运“金光”录。双手“降魔杵诀”吐故纳机关报。双手“玉诀”平眉,存想吾身。左手剔“五火速发”(天火、地火、雷火,霹雳火,日中太阳三昧神火)烧焚枯茅。三扇(祥风,瑞气,诸厌)。“运雷”以“双雷局”诀分运五段,(1)祖宫(腹腔部)(2)神宫(腰部)(3)五气(胸部)(4)雷鸣(耳部)(5)泥丸宫(脑顶天谷)全部动作就象气功师发功一样。
2005-5-19 15:31
御剑
道 藏
历史上,自南北朝以来各朝代都有人整理道教经书,编写道经书目。陆修静稍后,有孟法师、陶弘景等人编写道经目录。隋唐有更多人做这项工作。唐玄宗崇信道教,曾专门派人搜访道经,编写成历史上第一部《道藏》,派人抄写、流传。安史之乱时,朝廷收藏的道经毁于战火。宋朝为修编《道藏》作出了重大贡献。宋太宗命令徐铉等人校正道经。后来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初年,让王钦若主持《道藏》的整理工作。不久,又让张君房修编《大宋天宫宝藏》。张又挑其中重要道经编成《云笈七籤》。宋徽宗曾经命令重新校理《道藏》,不久又雕版印刷《政和万寿道藏》,它是历史上第一部全部刊印的《道藏》。
金元时期,孙时道花了几年时间,搜访道经,对已有残缺的《政和万寿道藏》进行增补,刊行了《大金玄都宝藏》。公元1244年,道士宋德方在蒙古皇室的支持下搜罗道经,编成并刊行《玄都宝藏》。据称有7800卷。元朝两次焚烧《道藏》,加上元末天下大乱,《道藏》经版没有能够完整保存下来。
明代,第43代正一天师张宇初等人受朝廷之命负责编修事宜。张宇初死后,由他的弟弟第44代天师张宇清继续负责。直到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终于完成《正统道藏》的印刷刊行。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第50代正一天师张国祥又受命编成《续道藏》。这两部经书加起来共有道书约1500种,5485卷,分装为512函,每函按《千字文》顺序编号,即今天所说的《正统道藏》。
《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篇卷数量很大,既有大批道孝的经典、丹经、符箓、戒律以及神仙人物传记、宫观山志等等,又有儒家和诸子百家著作上百种,还收入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医药学著和天文历法著作等等。
明以后重要的道教丛书主要有三种:《道藏续编》《道藏辑要》《道藏精华录》。《道藏续编》由清闵一德编成,多收清人著作。《道教辑要》由道士彭定求编成,收道书近300种。《道藏精华录》由宋一子辑成,有一部分是清朝和民国初年的著作。
《正统道藏》这部丛书保留了大批中国古代文献。
2005-5-19 15:35
御剑
福地洞天
七十二福地:
地肺山——在江宁府句容县界,昔陶隐居幽栖之处。
盖竹山——在衢州仙都县,真人施存治之。
仙 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真人张董华治之。
东仙源——在台州黄岩县,属地仙刘奉林治之。
西仙源——亦在台州黄岩县峤岭一百二十里,属地仙张兆期治之。
南田山——在东海东,舟船往来可到,属刘真人治之。
玉溜山——在东海近蓬菜岛上,多真仙居之,属地仙许迈治之。
青屿山——在东海之西,与扶桑相接,真人刘子光治之。
郁木洞——在玉笋山南,是萧子云侍郎隐处,至今阴雨,犹闻丝竹之音,往往樵人遇之属地仙赤鲁斑主之。
丹霞山——在麻姑山,是蔡经真人得道之处,到今雨夜多闻钟磬之声,属蔡真人治之。
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中,属地仙侯生所治。
大若岩——在漫无边际州永嘉县东一百二十里,属地仙李方回治之。
焦源——在建州建阳县北,是尹真人隐处。
灵墟——在台州唐兴县北,是白云先生隐处。
沃洲——在越州剡县南,属真人方明所治之。
天姥岭——在剡县南,属真人魏显仁治之。
若耶溪——在越州会稽县南,属真人山世远所治之。
金庭山——在庐州巢县,别名紫微山,属马仙人治之。
清远山——在广州清远县,属阴真人治之。
安山——在交州北,安期生先生隐处,属先生治之。
马岭山——在柳州郭内水东,苏耽隐处,属真人力牧主之。
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娄驾先生隐处。
洞真墟——在潭州长沙县,西岳真人韩终所治之处。
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青乌公治之。
光天坛——在衡岳西源头,凤真人所治之处。
洞灵源——在南岳招仙观西,邓先生所隐地也。
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五岭里,黄山公主之。
陶山——在温州安国县,陶先生曾隐居此处。
皇井——在温州横阳县,真人鲍察所治处。
烂柯山——在卫州信安县,王质先生隐处。
勒溪——在建州建阳县东,是孔子遗砚之所。
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仙人张巨君主之。
灵山——在信州上饶县北,墨真人治之。
泉源——在罗浮山中,仙人华子期治之。
金精山——在虔州虔化县,仇季子治之。
阁皂山——在吉州新淦县,郭真人所治处。
始丰山——在洪州丰城县,尹真人所治之地。
逍遥山——在洪州南昌县,徐真人治之地。
东白源——在洪州新吴县东,刘仙人所治之地。
钵池山——在楚州,王乔得道之处。
论山——在润州丹徒县,是终真人治之。
毛公坛——在苏州长洲县,属庄仙人修道之所。
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属郭真人治之。
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属李仙君所治之处。
平都山——在忠州,是阴真君上升之处。
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接桃源界。
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泽县,是五柳先生隐处。
彰龙山——在潭州澧陵县北,属臧先生治之。
抱福山——在连州连山县,属范真人所治处。
大面山——在益州成都县,属仙人柏成子治之。
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孙真人、安期生治之。
马蹄山——在饶州鄱阳县,真人子州所治之处。
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仙人张巨君治之。
高溪蓝水山——在雍州蓝田县,并太上所游处。
蓝水——在西都蓝田县,属地仙张兆其所治之处。
玉峰——在西都京兆县,属仙人柏户治之。
天柱山——在杭州于潜县,属地仙王柏元治之。
商谷山——在商州,是四皓仙人隐处。
张公洞——在常州宜兴县,真人康桑治之。
司马梅山——在台州天台山北,是李明仙人所治处。
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是毛真人治之。
中条山——在河中府虞乡县,是赵仙人治处。
湖鱼澄洞——在西古姚州,始皇先生曾隐居此处。
绵竹山——在汉州绵竹县,是琼华夫人治之。
泸水——在西梁州,是仙人安公治之。
甘山——在黔南,是宁真人治处。
□ 山——在汉州,是赤须先生治。
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是石真人所治之处。
云山——在邵州武刚县,属仙人卢生治之。
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属魏真人治之。
庐山——在福州连江县,属谢真人治之。
东海山——在海州东二十五里,属王真人治之。
三十六洞天:
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属仙人王纬玄治之。
东岳泰山洞——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衮州乾封县,属山图公子治之。
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仙人石长生治之。
西岳华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惣仙洞天,在华州华阴县,真人惠车子主之。
北岳常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惣玄洞天,在恒州常山曲阳县,真人郑子真治之。
中岳嵩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马洞天,在东都登封县,仙人邓云山治之。
峨眉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虚陵洞天,在嘉州峨嵋县,真人唐览治之。
庐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洞灵真天,在江州德安县,真人周正时治之。
四明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真人刁道林治之。
会稽山洞——周回三百五十里,名曰极玄大亢天,在越州山阴县镜湖中,仙人郭华治之。
太白山洞——周回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北府长安县连终南山,仙人张季连治之。
西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天柱宝极玄天,在洪州南昌县,真人唐公成治之。
小沩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陵县,仙人花丘林治之。
潜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仙人稷丘子治之。
鬼谷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真人崔文子治之。
武夷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真人刘少公治之。
笥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乐天,在吉州永新县,真人梁伯鸾主之。
华盖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温州永嘉县,仙人平公修治之。
盖竹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长耀宝光天,在台州黄岩县,属仙人商丘子治之。
都峤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宝玄洞天,在容州普宁县,仙人刘根治之。
白石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秀乐长真天,在云和州含山县,白真人治之。
岣漏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玉阙宝圭天,在客州北流县,属仙人饯真人治之。
疑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仙人严真青治之。
洞阳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刘真人治之。
幕阜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属陈真治之。
大酉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大酉华妙天,去辰州七十里,尹真人治之。
金庭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属赵仙伯治之。
麻姑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抚州南城县,属王真人治之。
仙都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仙都祈仙天,在处州缙云县,属赵真人治之。
青田山洞——周回四十五里,名曰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属付真人治之。
钟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润州上元县,属龚真人治之。
良常山洞——周回三十里,名曰良常放命洞天,在润州句客县,属李治之。
紫盖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紫玄洞照天,在荆州常阳县,属公羽真人治之。
目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属姜真人治之。
桃源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县,属谢真人治之。
金华山洞——周回五十里,名曰金华洞元天,在婺州金华县,属戴真人治之。
2005-5-19 15:42
御剑
[size=2][b]五 伊斯兰教[/b][/size]
伊斯兰教是与佛教和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公元七世纪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它是由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所创,目前世界上有10亿多信徒,他们大多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亚、西亚、东南亚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国;有些国家还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四方割据,战乱频繁。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在宗教信仰上,原始宗教盛行,人们崇拜自然物体,并且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神,同时,犹太教和基督教也开始向半岛传播,但它们的学说并不适合这种形势。因此实现半岛的和平统一和社会安宁是阿拉伯社会的出路。这时候先知穆罕默德出现了,他以"安拉是唯一的真神"为口号,提出禁止高利贷,"施舍济贫""和平安宁"等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要求。伊斯兰教就是在这样一个转折的时刻诞生的。
伊斯兰教认为除了安拉再没有神,反对信多神、拜偶像,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顺从”。顺从安拉旨意的人,即“顺从者”,阿拉伯语叫“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徒的通称。在中国,穆斯林也称安拉为“胡大”或“真主”。穆斯林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是奉安拉之命向人类传布伊斯兰教的。伊斯兰教的历史,从穆罕默德开始传教之年算起,至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分布在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不论在什么地方,穆斯林之间都互称兄弟,或叫“朵斯梯”,彼此见面出“色俩目”,或简称道“色兰”,以示问候。色俩目或色兰,阿拉伯语意作“安色俩目尔来库姆”,即“愿安拉赐给你平安”,回答时说“瓦尔来库姆色俩目”,意思是“愿安拉也赐给你安宁”。
从公元七世纪初直到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义下,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曾经建立了伍麦叶王朝、阿拔斯王朝、印度莫沃尔王朝、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王朝帝国;随着时代变迁,这些盛极一时的王朝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教”却始终没有陨落;它从一个民族的宗教成为一个帝国的精神源泉,尔后又成为一种宗教、文化、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的发展着。
流派
逊尼派 全称"逊奈和大众派",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正统派,人数约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中国的穆斯林大部分属于此派。
什叶派 什叶派是与逊尼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并称为早期伊斯兰的四大政治派别别。"什叶"的意思为"党人"、"派别"。该派以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的首领-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目前全世界约有什叶派穆斯林8000万人。主要分部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巴林等地区。
圣地和节日
1、三大圣地:麦加,卖地那,耶路撒冷。
2、主要节日有开斋节(伊斯兰教历10月1日),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圣纪(穆罕默德诞辰教历3月12日)。
2005-5-19 15:46
御剑
伊斯兰教法
伊斯兰教法是在古阿拉伯部落习惯和倭马亚王朝(661-750)行政惯例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以宗教教义为基础集诸法于一体的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的统称。它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必须遵守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具有宗教、道德、法律三方面的意义。伊斯兰教法也称“穆斯林法”,在中国也称“回教法”。穆斯林大众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伊斯兰教法中几乎都有相应的规定,如宗教义务、商事契约、遗产继承、婚姻家庭、刑事伤害、宗教公产(瓦克夫)、圣战、可食之物、宰牲、善待奴隶、证据、证人资格、审判程序等。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至公元1258年阿巴斯王朝灭亡,正是伊斯兰教法形成系统的时期。
一、教法的形成:教法的形成经过以下四个时期:
1、穆罕默德时期:穆罕默德在世时的法律是以穆罕默德所受的启示为主,人们有法律上的问题就去问他,穆罕默德的回答就是真主的回答,就是法律。教法是以穆罕默德接受真主的启示为主;
2、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年):哈里发,意为“继承人”,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后,相继由他的四位亲友执掌国家权力,教法的基础是《古兰经》,又有所发展。例如,当时对于通奸者规定处以乱石击毙(《古兰经》里规定是抽100鞭,见24章2节)。在哈里发时期,哈里发们不可能性象穆罕默德那样接受和传达真主的启示,哈里发的司法活动主要是在民事、刑事领域解释、扩展和补充《古兰经》律例,而立法活动只限于颁布国家政令和法规。
3、倭马亚王朝时期(661-750年):在倭马亚王朝时期,由于帝国幅员进一步扩大,法律制度逐渐由国家分权管理(而不是象早期的国家首长就是大法官员),行政上出现了卡迪制度,卡迪意为“教法执行官”,原为军队里一种负责主持礼拜仪式、指导宗教生活、排解士兵纠纷的军官。卡迪是由国家任命,分配到各地执行地方长官的职责。
4、阿巴斯王朝时期(中国称之为黑衣大食,750-1258年):在阿巴斯王朝时期,国家的执能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法学思想的不断发展,教法学派也出现了各种分支,各地的教法学家们皆可自由地提出律例、解释法理,呈现出诸派峰起、百家争鸣的气象。最后形成有代表性的四大学派,他们是:马立克学派(也称圣训派)、哈乃斐学派(中国穆斯林大多崇尚这一学派)、沙斐仪学派(对我国新疆有较大影响)、罕百勒学派。
二、中世纪伊斯兰教法举例
1、婚姻
(1)有效婚姻:丈夫在婚前或婚后要赠与妻子一定的聘礼,并赡养妻子和子女;妻子有义务听从和服侍丈夫,有权支配夫妻共有财产和私产;夫妻双方有权互相继承遗产;婚姻家庭生活受法律保护。
(2)无效婚姻:指违反教法规定的婚姻,不受法律保护。夫妻双方已够成事实婚姻的,必须离婚。如下七种情况被视为无效婚姻:①近亲通婚;②与妻子的亲属通婚;③同一乳母收养的子女通婚;④与婚前有过性生活者通婚;⑤以非法方式复婚(违反“待婚期”的规定);⑥纳妻超过四房;⑦穆斯林女子与非穆斯林男子通婚。
(3)反常婚姻:指不合常规的,但在完善法律手续、克服婚姻障碍后,仍可视为合法婚姻。如证婚人不在场的婚姻视为反常婚姻,但证婚人补救之后就可成为正常婚姻。
(4)离婚:①、可挽回的休妻:丈夫在妻子的“洁净期”(非月经期)宣布一次“休妻”,之后如连续了三个月与妻子分居,即为离婚。分居的三个月称为“待婚期”,这期间丈夫回心转意与妻子复归于好,也可以复婚。②、无可挽回的休妻:丈夫在妻子的“洁净期”宣布一次“休妻”,然后又连续在两个月内宣布两次“休妻”,即为离婚。丈夫欲想同妻子复婚,需要待妻子改嫁他人并再合法离婚后,才有可能复婚。③、标新立异离婚:丈夫在一次连说三声“休妻”,妻子便被休了,即算离婚。
2、遗产继承:遗嘱继承、法定继承
3、瓦克夫法(宗教公产法):瓦克夫:意为“保留”、“扣留”,中国称为“义地”、“义产”。瓦克夫是指明确宣布用于宗教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土地、财产,如把一块土地的收益供清真寺、医院、学校使用,称为公益瓦克夫。另一种是宣布把部分土地、财产首先驱留归自己的子孙后代享用,直到没有受益人时再用以赈济贫民,称为家庭瓦克夫或私人瓦克夫。
4、刑事法规:
(1)通奸罪:(告发者必须有四名见证人,否则为诬陷通奸罪。)对于已婚者,判处100鞭刑,并处以石块击毙。对于未婚者,判处100鞭刑,并流放一年。
(2)诬陷通奸罪:处80鞭刑,永不能再举证。
(3)酗酒罪:80鞭刑。
(4)偷盗罪:初犯断右手,重犯削左足,再犯则监禁。
(5)抢劫罪:断右手,削左足。杀人越货者处斩首或绞刑。
(6)叛教罪:根据轻重,判决鞭笞、监禁或处死。此外,还有正当防卫的原则、赔偿金钱的原则等都有详细的刑法规定,这里从略。
5、商事交易法早在中世纪,阿拉伯穆斯林就以经商于世为有名,伊斯兰教的商事法规是人类文明较早的有详细记载的商业法。它包括:物物交易、商业买卖、借贷、信托、抵押、租赁、雇佣、契约等内容。其强调公平买卖、正当取利、实现约言、信守合同;反对见利忘义、弄虚作假、高利盘剥、欺行霸市、囤积财富。并对所有权、占有权、用益权、分配权等都有详细的规定。
三、近现代伊斯兰教法的改革
前一部分介绍的是中世纪的伊斯兰教法,它是与当时的封建社会形态相适合的产物。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各国统治者的实际利益,伊斯兰教法已得到部分改变。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婚姻家庭法的修改集中体现在保障婚姻自主、实行一夫一妻制,限制丈夫休妻特权,使妇女地位得到提高。在伊斯兰国家中,土耳其和突尼斯明确规定了一夫一妻制,其它国家也规定了丈夫娶二房妻子必须上报法院批准,并且必须是以下五种情况之一:
①妻子不育;②妻子有不治之症;③妻子判刑两年以上;④妻子无故离开丈夫一年以上;⑤丈夫因社交需要再婚者。例如,突尼斯1958年《私人身份法》中规定,亡人之妻可以作为遗偶和主要继承人。索马里1975年的《家庭法》明文规定,女子与男子享有同等的继承权。
例如,1959年巴基斯坦《土地改革条例》中规定,国内所有农用土地,包括以瓦克夫方式留置的土地,一律由国家统一要配。在土耳其,已实行了政教分离。
2005-5-19 15:48
御剑
伊斯兰教义
伊斯兰教徒的宗教信仰基本为伊斯兰教教义中的五个基本信条。这五个信条是:
第一,信阿拉。相信阿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和唯一的主宰,是全能全知、大仁大慈、无形象、无所在又无所不在、不生育也不被生、无始无终、永生自存、独一无二的。
第二,信天使,相信天使是阿拉用光创造的一种妙体,人眼无法看见。天使只受阿拉的驱使,只接受阿拉的命令。它们各司其职,但並无神性,只可承信它们的存在,不能膜拜。天使数目很多,最著名的为四大天使,其中尤以吉卜利勒地位最高。
第三,信经典。相信《古兰经》是阿拉的语言,是通过穆罕默德降示的最后一部经典。
第四,信先知。相信自人祖阿丹以来,阿拉曾派遣过許多传布阿拉之道的使者和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个先知,也是最伟大的先知。
第五,信后世。相信人都要经历今生和后世,终有一天,世界一切生命都会停止,进行总清算,即世界末日的来临。届时所有的人都将复活,接受阿拉的裁判,行善者进天堂,作恶者下火狱。
除了这五条主要信条外,各个教派又有自己的特殊信条,最主要的是五功。
五功是穆斯林的五项宗教功课,是每个教徒都应遵守的最基本的宗教义务,亦称五大天命。
五功具体为以下五者:
一为念功,就是要念诵清真言,这是穆斯林对自己信仰的表白。阿拉伯语称为舍哈德(意为作证),其內容是用阿拉伯语念诵:「我作证:除阿拉外,再沒有神,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只要接受这一证言,并当众背诵,就可以成为正式的穆斯林。
二为礼功,即作礼拜。一般认为这是接近真主的门路和阶梯。穆斯林教徒要履行每日五次的时礼,每周一次的聚礼,宗教节日的会礼。每日五次的时礼,第一次称晨礼,在拂晓举行;第二次称晌礼,在中午1时至3时举行;第三次称晡礼,在下午4时至日落前举行;第四次称昏礼,在日落后或太阳的白光消逝前举行;第五次称宵礼,在入夜至拂晓前进行。聚礼又称主麻日礼拜,是集体的公共祈祷,一般在星期五举行。会礼则在每年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举行。礼拜的前提条件是身体清洁,礼拜前必须按规定作大净或小净。
三为斋功,即斋戒。伊斯兰教历的九月为斋月,在斋月期間,教徒要斋戒一月,每天从日出前到日落要止饮禁食,以清心寡欲,专事真主。
四为课功,又称天谭制度。穆斯林个人财产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应交納一种名为天课的宗教稅。教义认为,穷人是真主的眷属,把资財施舍給穷人,就等于納入真主之库,故名为天课。
五为朝功,就是到麦加朝覲天房—克尔白圣殿。伊斯兰教规定,每个穆斯林,只要身体健康、经济条件许可、旅途平安,一生中至少要到麦加朝覲一次。凡去朝覲过的,即被尊称为哈吉。除麦加外,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
2005-5-19 15:50
御剑
伊斯兰教在中国
历史
唐代称阿拉伯为“大食”。永徽二年(651年)正值第二任哈里发奥斯曼当政,他曾派使节到长安见唐高宗,介绍国内习俗和伊斯兰教情况,这是阿拉伯与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首次接触。其后来往的人员主要是商人。随着来华人数的增多,至宋代,来华穆斯林与当地居民通婚,改宗伊斯兰教者有增无减,其子子孙孙久居长安,成为中国穆斯林的先祖。在五代北宋之际,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的一些民族也随着哈拉汗王朝(黑汗王朝,以楚河流域为中心建立了汗国)的分合,陆续改宗伊斯兰教。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燕京,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这时西亚、中亚各族穆斯林大批来华,使伊斯兰教在中国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分布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主要分布我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0个信仰伊斯兰教,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9.3%,人数有1760多万人(1990年统计)。
教派
伊斯兰教传入宁夏后,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五个教派,即格底木教派、虎非耶教派、哲合林耶教派、格底林耶教派、伊合瓦尼教派。这五个教派的基本信仰都属逊尼派,其教规律法又都崇信逊尼派的哈乃飞学派。
清代宁夏的穆斯林中形成许多著名的门宦。门宦是清代对苏非教团的意译,现代学术界所谓的中国伊斯兰教门宦制度,则指发展得比较充分、比较典型的苏非教团的组织管理方式。门宦制就是教主制,每个门宦都有一个被神化了的世袭教主,他既是门宦的精神领袖,又是世俗领袖。在宗教遵行方面,门宦不太重视教乘的五功,而专注于教乘的靜修与参悟,尤其沉湎于念诵齐克尔(祈祷会)。门宦认为,只有修炼道乘,才能接近真主。各门宦的功修方法均较独特,大都秘不外传。
格底木教派 格底木是阿拉伯语,意为古老的和尊古的。该派是中国伊斯兰教最古老的一派,源于阿拉伯地区的逊尼派。約有二分之一的宁夏穆斯林皈依此派,尤以泾源、西吉、固原、同心、灵武、平罗各县和吴忠、青铜峡市最为集中。此教派实行互不隶属的单一教坊制,教权结构较为楹散。其教坊通常以一个清真寺为中心,寺中设开学阿訇、治坊阿訇、二阿訇、掌学阿訇等,开学阿訇是教坊的最高首领—伊玛目,主要职责是率众礼拜、开经霁学、传授经典、执掌教规教法、料理宗教事务。在长期的发展中,此派受汉族儒家思想影响,一些宗教仪式中可见有汉族习俗痕迹。
虎非耶教派 虎非耶为阿拉伯语,意为悄悄的、暗暗的、低声的。该派主张低声念诵齐克尔,所以又称低念派。虎非耶教派念记主词时,要停止呼吸,连续不断地低声默诵。其修行人員多是一种巡游的苦修者,通常没有固定的行教区,也没有隶属的教坊和清真寺。该派支系甚多,互不统属,各自为教。清末以来,宁夏地区形成了洪门、鲜门、通贵三个门宦。洪门门宦的创始人是同心县人,传统的中心地在同心县的洪岗子,故称洪门。鲜门门宦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首领称太爷,其第一代太爷姓鲜,故称鲜门,传教中心在西吉县的前岔。通贵门宦民国初年创始于贺兰县通贵乡,以地点得名,其传教区主要在贺兰、永宁、平罗诸县。
哲合林耶教派 阿拉伯语哲合林耶意为公开的、响亮的、高扬的。该派主张高声念诵記主贊圣詞,此与虎非耶教派正相反,故又有高念派之称,哲合林耶教派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其创始人马明心(1719~81年)字复性,又名真卫,经名伊卜拉欣,道号維朵耶.屯拉海(意为维护真主之道的人)。他在雍正年间曾在也门沙孜林耶道堂留学,回国后在循化、河州等地传授哲合林耶教旨。清代,哲合林耶曾掀起数次大规模的武裝行动,以金积堡为中心的西北回民反清首领马化龙就是其第五任教统。二十世紀初叶,哲合林耶教派的教徒,仅在宁夏就达11万人,曾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教派。这一教派在宁夏的门宦主要有两个,即沙沟门宦和板桥门宦,前者又称北山派,后者又称南川派。沙沟门宦的传教根据地在西吉县沙沟,教众主要分布在西吉、海原、固原、泾源等县和吴忠市。板桥门宦的传教根据地在吴忠的板桥,教徒主要分布在吴忠、灵武、固原等地。该教派因曾多次抗清,均被清廷镇压,遭到血腥屠杀,故此常自称为血脖子教门。
格底林耶教派 阿拉伯语格底林耶意为大能者。该派受佛教、道教影响较重,主张通过靜修参悟、诵念「无字真经歌」达到认主的目的,所以又有清真和尚、清真道士的別名。相传该派源于苏非派卡迪里教团,在中国的创始人相传为穆罕默德的二十九世后裔和卓阿布都.董拉希。宁夏的格底林耶教派主要分为韭菜坪门宦和齐门门宦,前者以韭菜坪(今海原李俊乡)拱北为中心,教徒主要分布在固原地区;后者教徒主要分布在固原县七营、梁家堡和同心县的石岑等地。
伊合瓦尼教派 阿拉伯语伊合瓦尼意为同教兄弟。因主张遵经立教,也被称作遵经派。又因这一教派反对门宦制度,提倡穆民皆兄弟,故又被称为伊斯兰维新派。该教派民国初年首先出现于同心、吴忠一帶,至1934年才在马鸿达的扶持下发展起來。伊合瓦尼教派是受十八世紀阿拉伯半島兴起的瓦哈比派及该派所进行的伊赫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來的,带有革新色彩。其实该派和格底目派的信仰是大体一致的,只有在具体的宗教仪式上两者才有差別。伊合瓦尼教派提出的遵经革俗,主要是要改革一些陈旧的习俗和非伊斯兰的礼仪。例如,伊合瓦尼认为:念经不应接受报酬,不应以尊贵的《古兰经》作为谋生发財的工具;定期的盖德尔拜、白拉提夜拜、登霄夜拜等副功拜是异端,应予禁止;不应为圣人修拱北、拜拱北,不应作圣纪等等。
清真寺
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所以清真寺内没有任何由人形和动物形组成的偶像图案。寺内装饰大多以阿拉伯文、几何图纹和花卉画纹组成抽象图案为主。中国的清真寺有两种类型,一是殿堂式清真寺,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多采用四合院式,一条中轴线贯穿始末,礼拜大殿有起脊的屋顶,大殿平面一般有三种形状,如凸字形、工字形、矩形等。寺门大多与中国寺庙式大门类似,这是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另一类是阿拉伯式清真寺,外观造型为穹顶式建筑,大殿上一大四小半圆形绿色穹顶,顶上一弯银白色新月。但新疆的清真寺大殿一般为平顶结构,门楼高大或有尖塔与拱状大门相连,木、砖、石装饰具有新疆风格。
2005-5-19 15:55
御剑
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含意为“受到高度赞扬),生于公元570年的麦加。麦加是半原始状的阿拉伯半岛的商业中心,也是宗教中心,宗教以信奉多神为主。麦加的统治者是古来氏人(古来氏部落的后人)。
穆罕默德的父亲出身于哈希姆家族,以前是强盛的古来氏部落的望族,所以穆罕默德是这支贵族旁系的后裔。穆罕默德的父亲在穆罕默德出生前就去世了,穆罕默德的母亲也在他6岁时死去,在穆罕默德6岁至8岁时由他的祖父(克尔白的管理人)抚养,8岁时祖父去逝,后来穆罕默德由伯父收养。
穆罕默德少年时牧过羊,是一个半文盲,年青时他诚实可靠,相貌俊秀,25岁与赫蒂彻(一个富裕的孀妇)结婚,生有六个子女,但子女大多早亡,只有一个女儿死于穆罕默德之后。赫蒂彻619年死后,穆罕默德又娶了八个妻子。
穆罕默德当年曾在麦加效外的一个山洞里沉思冥想,公元610年,他40岁时安拉召唤穆罕默德作了他的使者。但穆罕默德在施教早年并不顺利,头三年只有三十多个人皈依他宣传的宗教,还要受到麦加的统治者古来氏人的迫害。
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及信徒全部迁往雅兹里布,后改名为“麦地那”。在麦地那,穆罕默德可以自由地、公开地传道,从此他的信徒越来越多,不久他成为当地的法官、法律制订者、集团领袖和军事统帅。在此,穆罕默德也制定了“伊斯兰教不仅是宗教权威而且是世俗权威,管理人们事务的统一力量应是信仰而不是部落”这一流传至今的法则。
公元624年3月,穆罕默德率领一支三百人的军队袭击了一支去麦加的商队,并打败了麦加的一支上千人的军队,这就是有名的白德尔之战。对当时的穆斯林来说,这更加证明了安拉在穆罕默德一边,也加强了穆罕默德自称为真正的先知的说服力和他的统治地位。《古兰经》告诉穆斯林:一旦战斗号召传来,你们必须上战场。白德尔之战的第二年,古来氏人出动三千人的军队来复仇,战争双方各有所失,穆罕默德还受了伤。
公元627年,古来氏族再次来征伐,被穆罕默德所挫败。穆罕默德认为犹太人支持了古来氏人,因此更加打压犹太人,在麦地那的三个犹太部落中有两个被穆罕默德驱逐出城,一个部落的男人(6百至8百人)全被砍了头,妇女和儿童被卖掉当奴隶。穆罕默德在他一生的后十年中,打压了反对他的犹太人,甚至把犹太人说成是渎神者和堕落者,犹太人被视为伊斯兰教的头号敌人(参见《古兰经》第四章160至161节,第五章85节)。
公元628年在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实力已超过麦加的古来氏人,但穆罕默德出于政治考虑与古来氏人鉴属了一个叫侯达比协议的条约,条约规定了穆罕默德伊斯兰教的合法地位,并有权来麦加朝觐。据说,这一年加入伊斯兰教的人数超过了历年的总和。
公元630年1月,穆罕默德以一个麦加人害死一个穆斯林为借口,集合了一支一万人的大军开向麦加,穆罕默德没遇到多少抵抗,就占领了宗教中心麦加城。穆罕默德捣毁了麦加的多神教偶像,树立了伊斯兰教,宽恕了他的大多数敌人,收复了各个部落,把非穆斯林赶出圣地,不接受伊斯兰教的人不得参政(但不会遭杀害或放逐)。自此,建立了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的统治地位。
公元632年2月,穆罕默德作了最后一次布道,他提醒信徒们:“你们必须到你们的主面前去,他将要求你们报告你们的全部行为。要知道所有的穆斯林皆是兄弟。你们是一个兄弟会,任何人不得从兄弟那里捞取什么,除非得到他自愿的同意。你们不要干非正义的事。请在场的人把这一点转告不在场的人。也许,后来得知这一点的人可能比现在听到的人记得更牢”。
公元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去世。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