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百家姓专题帖——大家都进来寻根问祖呀


2005-5-10 15:04 御剑
[size=3]彭[/size]

一、来源有二
1、为祝融之后,以国为氏。相传陆终为古祝融之后,生有六子,三曰彭祖帝尧封彭祖于彭(今江苏徐州市),为大彭氏国。大彭氏国于商朝被灭后,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彭氏。彭祖原姓篯名铿。据说他年轻时做了一碗野鸡肉羹献给上帝,上帝吃得高兴,就赐他长寿。他经历夏商两代,活了八百多岁,所以人们称他彭祖。商朝时,商王派人向他讨教长寿的秘诀,他却回答说:"我幼年时父母双亡,从小就身体不好。长大后,又碰上犬戎入侵,流落西域一百多年。我从年轻时到现在,已经死了四十九个妻子,失去了五十四个儿子,经历的人生忧患实在太多,精神上大受影响。象我这样的人,本来就先天不足,后天又保养不好,所以现在身体弄得如此干瘦枯槁,恐怕快要不久于人世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延年益寿的方法呢?"说完就长叹一声,飘然而去。
2、祝融之后有八姓己、董、彭、秃、妘、斟、曹、芊。周灭之。彭为八姓之一。

二、迁徙分布
春秋时彭氏已向西、向南迁徙。此后至晋代,由于战乱及官职周迁等原因,彭氏又有播迁于今山东、陕西、甘肃、江西、四川、福建等省者。唐玄宗时,为避安史之乱,彭构云迁居彭州宜春(今属江西)。彭构云5世孙彭

2005-5-10 15:10 御剑
[size=3]鹏[/size]
鹏举男,1934年10月生,陕西省西安市人。任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长。 鹏鹏先 1936年生,作家儿童文学理论家。璧山人。笔名黄江、蓬仙、欧阳诸葛

[size=3]偏[/size]
①颜师古急就篇注;楚之军师使主偏者,因以为氏。 ②胡三省云:高辛族。 ③路史:周公族之后。 ④史游急就篇:汉有偏吕。 ⑤通志氏族略:古偏将军之后,以官为氏。 ⑥千家姓:辽东族。

[size=3]朴[/size]
朝鲜族姓氏

2005-5-10 15:11 御剑
[size=3]皮[/size]

一、姓氏来源  
来源有二:春秋时,一是周卿士樊仲皮的后代,以父名为姓,相传姓皮;二是郑大夫子皮的后人,亦以父名为姓,相传姓皮。

二、郡望堂号 汉置天水郡,现在甘肃省通渭县。据《姓谱》记载:“出郑大夫子皮。”望出下邳。

三、历代名人  
1、皮日休——字袭美,唐朝时襄阳人。曾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醉士、酒民。咸通八年(867年)进士任太常博士。性情高做,善于诗文。撰《鹿门隐书》60篇,多讥闭时政。与陆龟蒙友好唱和,时称皮陆。乾符中黄巢起义军人长安,授日休翰林学士,后以讥刺被杀。著有《皮子文薮》、《松陵唱和诗集》等书。  
2、皮豹子——后魏渔阳人。少有武略,太武帝时历官征西将军封淮阳公。累破宋师,积功升内都大官。豹子沈勇笃实,一时推为名将。卒溢襄。  
3、 皮锡瑞——字鹿门,一字麓云。举人出身。他景仰西汉《尚书》今文学大师伏生,署所居名。’师伏堂”,学者因称师伏先生。后在学堂、书院研讲学术。所言皆贯穿汉、宋,融合中西,宣扬保种保教,纵论变法图强,听者无不动容。其讲义及答问,均刊《湘报》中。晚年长期任教,并任长沙定王台图书馆纂修。所著《五经通论》、肿列心得,示学人以途径;《经学历史》则是经学入门书。他主讲经当实事求是,不当党同妒真,对各家持论公允,为晚清经学大家之一。著有《师伏堂丛书》、《师伏堂笔记》、《师伏堂日记》等。

2005-5-10 15:29 御剑
[size=3]平[/size]

一、姓氏来源  
一是来源于封地,战国时期韩国君韩哀侯,将少子诺封于平邑(今山西临汾市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相传姓平;
二是齐国相晏平仲的后代,以其父名为姓,相传姓平。
三是陕西平姓,本支为大元太宗英文皇帝窝阔台长子定宗简平皇帝贵由后人。帝崩,是国内忧外乱,三岁无君。后人深受迫害,东渡黄河移居河北邯郸地区,后因战乱,西迁进河南博爱县。至大明洪武年间,族人不堪迫害汉姓为平。黄河发水,西迁至今山西临汾市,后入陕西定居。

二、郡望堂号 汉置河内郡,现在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

三、历代名人
1、平当——字子思。汉朝时平陵人。以明经为博士。对于夏禹治水的情况很有研究,因此成帝封他为骑都尉,负责开河筑堤,防治水患。哀帝即位以后,升他为丞相,赐爵关内侯。到了第二年,又要给他升官加薪,他因为生病,拒绝了。他说:“我的官位已经够高了,薪俸已经够了,给子孙留的财产大多,会使他们过奢侈生活”!
2、平刚——贵州贵阳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秀才。光绪二十六年与张态、彭述文创设乐群学堂。中国同盟会贵州分会会长。后被推组织贵州军政府,兼任枢密院事,并被选为全权代表,赴武昌商讨组织中央政府。民国元年(1912年)任临时参议院议员。民国2年,国会成立,任参议院秘书长,并任同盟会中央总务干事。响应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著有《感遇诗集》、《平氏谱录》、《贵州革命先烈事略》等。
3、平海澜——上海松江人。毕业于南洋公学。曾任清华学堂教,南洋公学附属中学主任,大同大学教授、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60年7月,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同年逝世,终年75岁。编有《英文学生字典》等。

2005-5-10 15:33 御剑
[size=3]番[/size]
番姓为吴芮封番君,子孙因氏,读婆,番 字虽有潘婆二音,而在姓宜读为婆。

[size=3]普[/size]
普姓来源:(1)出自古代鲜卑族拓跋氏。南北朝北魏分贵族十姓,魏献帝次兄为普氏。(2)出自彝族,原系彝族“普除普”以族名为氏,后取其首音谐汉字“普”为单姓。 普姓是罕见姓氏,当今分布北京,天津武清,河北尚义,山东鱼台、平邑,湖北老河口,云南陇川、泸水、河口、邱北、路南等地。汉、藏、彝、侗等民族有此姓。潮汕在潮州湘桥区有数户普姓。

[size=3]仆[/size]
①风俗通:周礼仆人之后。 ②左传:春秋时有仆析父,郑有仆展。 ③中国姓氏集:汉时有仆朋,从校尉征匈奴有功,官至骠骑将军,封辉渠侯。 ④千家姓:河南族。

2005-5-10 15:47 御剑
[size=3]濮[/size]

一、来源有四
1、出自有虞姓,是舜的后代。虞舜为炎黄部落首领时,其子孙散封于濮地,其后代遂以地名为姓,形成濮姓。
2、出自高阳氏,是颛顼的后代。颛顼帝裔孙陆终之后,有另居于濮者,其后以地名为姓。
3、出自姬姓,是卫国康叔的后代。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于濮(今河南濮阳市东濮城),其后以封地为姓,称濮氏。
4、以国为姓,周朝时,有百濮国(在今湖北石首县南),国人以濮为姓,亦称濮氏。这支濮姓,也出自熊姓。濮氏望族居鲁郡。(今山东滋县25里)。

二、郡望堂号
【堂号】 摶钪谔脭:元朝大德年间,因水灾年荒,乡民苦饥。濮鉴本是一农民,较富有,他捐出1000多担粮食赈灾,救活了很多人。
【郡望】
1、鲁国:西汉初年将秦朝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三国魏及晋代改为鲁郡。
2、濮阳:古县名。春秋时卫国都城,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秦汉为濮阳县,属东郡。在今河南濮阳县。晋代析济阴郡之一部分之濮阳郡。隋代改为濮州。在今山东省濮州县。

三、历史名人
濮万年、濮道兴:兄弟二人为宋代画家,善画人物。
濮源、濮升:清代时,父子二人先后任涪州太守,有惠政。濮鉴:元代富阳税务官,字明之,桐乡人。大德中大水淹禾,乡民苦饥。鉴捐米千余石以食饥者,所活甚众。后升提举。
濮阳涞:明代广德人,号真庵,广德人,南昌府通判。一生操履清白,有政声,著述较多。
濮真安:明代名人。 濮仲翁:汉代名人。

2005-5-10 15:53 御剑
[size=3]蒲[/size]
回族姓氏

[size=3]浦[/size]
一 姓氏源流 浦姓出自姜姓,是西周时期姜太公的后代。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人有奔于晋国的,做了晋国大夫。因为被封于浦,于是以浦作为姓氏,称为浦氏。

二 迁徙分布 浦姓的望族居住在京兆(今天的陕西长安东)。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京兆郡:《郡望百家姓》记载:浦氏望出京兆郡。即是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天陕西省西安至华县一带。
2 广平堂:三国时期浦仁裕著有《广平记章》15郡。

四 历史名人
1 浦源:明代画家,无锡人。在福建游历,与林鸿辈号为“十才子”。
2 浦镛:明代监察御史,字廷用,上元人。成化年间擢升建宁知府,以清廉节俭为治,人们很景仰它。
3 浦仁裕:三国时期魏国学者,著有《平章记》十余卷。
4 浦南金:明代唐府教授,字伯兼,嘉定人。嘉靖举人。博学多才,喜好古文,擢升国子助教。死后没有留下一点值钱的遗产。著作有《诗学正宗》。

2005-5-10 15:55 御剑
[size=3]濮阳[/size]

一、寻根溯祖 以地名命姓。濮阳,古代又名澶州、帝丘,因地处濮水之阳,故名濮阳。上古时炎黄部落首领颛顼帝高阳氏曾建都濮阳(今河南濮阳市)。颛顼帝的后代有郑国姬姓居于此地,居住在这里的人以地名为姓,称作濮阳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相吴堂":三国时濮阳兴任会稽太守,他和琅琊王孙权的交情很好。孙权做了东吴皇帝后,封他为外黄侯,拜丞相。濮阳氏因以"相吴"为堂号。
【郡望】 平陵县:春秋时齐国有平陵邑,汉代时置东平陵县,晋代改为平陵县,属于青州济南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历城县东。

三、历史名人 汉代有名人濮阳潜。

2005-5-10 16:01 御剑
[size=3]戚[/size]

一、姓氏来源  
来源于封地: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邑(今河南仆阳市戚城),其子孙以封邑为姓,相传姓戚。

二、郡望堂号   汉置东海郡,现在山东省郑城县。  《姓谱》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

三、历代名人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山东蓬莱人。抗倭名将,编建新军,加强训练,纪律严明,将士无不用命,所率之军闻名当时,人称“戚家军”。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茫戎要略》、《武备新书》等书。  

戚叔含——幼名毓芳。浙江上虞人。曾赴美国留学,人加利福尼亚斯但福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回国后自民国16年(1927年)起,先后在上海大厦大学、安徽大学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赴浙江大学任教,兼代理外文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3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译有《菲尔丁:《汤姆·琼斯冲(合译稿本),稿本有《论汤显祖与(牡丹亭》、《读(红楼梦)笔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试译》等。

2005-5-10 16:05 御剑
[size=3]祁[/size]
(资料缺)

[size=3]漆[/size]
漆雕氏系神农(即炎帝)后裔,本姓姜.神农后四十一代孙(既伯夷叔齐之孙)隐居漆水之东,后徙商 丘之漆园,遂以漆为姓,名曰漆河,漆姓由此开始.
明代瑞州新昌人漆文昌,嘉靖年间举人,官应城知县,离宰相张居正的家乡江陵很近,但他从不因此去拜访张居正,人们都佩服他的耿直。后历官永昌知府、参政。晚年回乡,把数十亩田地都分给族中人,自己则闭门教子。
元代高安人漆希范,字文翁,才识超人,善写文章。初为本县文学,后任静江路教授,谨慎清廉,为世人所推崇。官至临江路知事

[size=3]亓[/size]
笄官后裔流光远;至圣夫人播惠长。注释:孔子19岁结婚,娶的一个夫人就是宋国的亓官氏。她是宋国笄官的后代

2005-5-10 16:08 御剑
[size=3]綦[/size]
(1)晋代义兴有綦氏。(2)南北朝时,北魏有綦连氏,后改为綦氏。郡望:河南郡(今河南洛阳一带)。
贡举起名家之誉
廉平贻尸祝之隆
上联说南宋北海人綦崇礼,字叔厚,少年时就聪明异常,十岁为人作墓志铭。北宋重和年间进士,南宋高宗时历宫中书舍人、漳州及明州知州、翰林学士。所撰写的诏书达数百篇,言简意明;廉洁寡欲,只潜心于词章;又通晓音律。后官至绍兴知府。著有《北海集》。下联说南宋人綦鍪(M6u音谋),端平年间官休宁知县,廉洁、公平,深得民心。离开那里后,百姓塑像来祭祀他。尸祝,古代祭祀时任尸和祝(主持)的人。

[size=3]七[/size]
七氏:是我国较罕见的姓氏。今山西晋城、运城、太原、忻州,河南义乌,湖北武昌,云南河口、邱北,四川合江等地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 明代正德年间永春县训导,姓七名希贤。

[size=3]岂[/size]
现在还有此种姓氏

2005-5-10 16:10 御剑
[size=3]齐[/size]

一、来源
1、 出自姜姓,以国名为氏。《通志.氏族略》载:"太公望封于齐,子孙以国为氏。"齐姓始祖为姜太公子牙,是炎帝之后,发源于山东省营丘(临淄)。姜太公封齐的故事,流传很广。主要是说炎帝的后裔四岳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国(在今河南南阳)。商朝末年吕国出了一位很有才干的人,姓姜名尚,字子牙,以国名为姓,称为吕尚。当时商朝几代君主不昏即暴,所以,吕尚虽有满腹经纶,毫无用武之地。吕尚年过七十,仍在寻找显示才华的良机。这时,西方周围的西伯姬昌广招贤士,吕尚听说到消息,立即赶去。但他没有马上去拜见西伯昌。却于渭水支流兹泉河边用直钩下钓,而且口中念念有词:"短竿直线守潘溪,这个机关谁人知?只钓当朝君与臣,何尝意在水中鱼。"见者无不惊讶可笑。有一天,西伯昌外出打猎,进行 占卜,说此行将得一位辅国贤才。西伯昌听说吕尚直钩垂钓之事以后,料定他决非等闲之辈,必有天才。于是躬身前往,来到渭水之滨,上前同他攀谈。西伯昌听了吕尚很有见地的谈吐,即恭清吕尚同坐一车,亲自执鞭驾驶,回到宫中,封为国师,号称"太公望"。太公望为西伯昌出了许多好主意,使周的实力和声望大大提高。西伯昌死后,周武王尊吕尚为"师尚父"。对他更是言听计从。在吕尚的辅佐下,周武王终于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称为霸主。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蔡国,齐国疆域扩展到山东东部,西到黄河,东到大海,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尽属齐国。春秋末年,齐国国势衰危,君权逐渐为大臣田氏所取代,姜姓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称为齐氏。
2、 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名齐子,本为姬姓,其名不可考,齐子为其字。其子孙以祖父之字命姓,成为齐姓一支。
3、 历史上武都氏族有齐氏。如齐万年即是。

二、郡望堂号
【堂号】
"简礼堂":周朝初期,把姜太公封到齐国。过了五个月,子牙来朝廷汇报工作。宰相周公问他:"你们国家这麽快就绪了?"子牙答道:"我简其君臣,礼其从俗。"意思是简化君臣之间的交往,一切礼仪从俗。周公听了赞扬说:"推行政策法令,如果过于繁琐,人民就不敢接近你;只有平易近人,人民才能真心拥护你。"
【郡望】
1、 汝南郡: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2、 高阳郡:本战国时高阳邑。北魏置青州高阳郡,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
3、 中山郡:战国为中山国,被赵国所灭。汉高帝置中山郡,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三、历史名人
齐周华:清代旅行家,字巨山,天台人。雍正诸生。好游览,足迹遍及天下。为保吕留良而受酷刑。有《五岳游草》等。
齐天觉:宋代学者,字莘夫,青阳人。家贫,好读书,倦则依几而卧,三十年未曾睡觉。经史子集,无不精通。曾任温州天富知监,后迁知襄阳、宣城二县,再改赣州佥判。
齐白石:(1863--1957),著名书画家,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改字濒生,号白石。湖南湘潭人。1953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齐季若:唐代进士,贞元中陆贽主试,试明水赋、御沟柳诗,与韩愈、欧阳詹、贾稷、陈羽等人同榜。"皆天下伟杰之士,号曰龙虎榜"。
齐唐:唐代职方员外郎,字祖之,会稽人。天圣进士第一。交址进麒麟,唐据史传非之。众服其传识。
齐泰,明代大臣,兵部尚书。曾力荐削藩。

2005-5-10 16:13 御剑
[size=3]祈[/size]
相傳黃帝二十五個兒子中有十四個得姓,其中有祈氏,乃此姓之始。  

[size=3]杞[/size]
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周武王封禹的后人东楼公于杞,其子孙以杞为氏。郡望:齐郡(今山东临淄一带)。
贞妇哭夫,齐城剧坏 郎官出宰,宋史留名
上联说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的妻子孟姜女,庄公时,杞梁随军袭击莒国,进抵莒国都城郊外,被俘而死。据说其妻孟姜枕着他的尸体在城墙下痛哭七天,城墙为之崩塌。盂姜女的故事即由此传说演变而成。下联说宋代人杞开,官至朝散郎,后出任芜湖令。

[size=3]奇[/size]
古代政治家、军事家,蒙古族领袖。姓奇渥温,名铁木真,蒙古人。1162年出生于蒙古部孛儿只斤氏族。1189年被推为“可汗”,从此开始统一蒙古和漠北的事业。
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被公推为汗,称“成吉思汗”(“成吉思”为强大之意,一说原意为大海)。
姓奇渥温,简称姓奇。

2005-5-10 16:15 御剑
[size=3]期[/size]
起源于云南于溪的一个支系

[size=3]乞[/size]
北魏鲜卑后人 望族之后  

[size=3]岐[/size]
在山西省临猗县嵋阳镇,有一个西祁村,大约一半的人姓岐

2005-5-10 16:18 御剑
[size=3]柒[/size]
柒氏:是我国较罕见的姓氏。今山西晋城、运城、太原、忻州,河南义乌,湖北武昌,云南河口、邱北,四川合江,广西桂平等地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潮汕的揭西有一户柒姓人家。  

[size=3]齐默特[/size]
蒙古族姓氏,现汉姓为陈氏。

[size=3]綦毋[/size]
(1)春秋时晋国大夫綦毋张的后人,以綦毋为氏。(2)匈奴族有綦毋氏。郡望:会稽郡(今江苏东南部至浙江西部一带)。 治左氏而官刺史  举进士以擅诗名 上联说东汉上虞人綦毋俊,曾研究左氏《春秋》,安帝元初年间官交趾刺史。下联说唐代诗人綦毋潜,字孝通,荆南人,开元年间进士,历官校书郎、宜寿尉、右拾遗、著作郎等。其诗多写方外之情和山林孤寂之境,表现出追慕隐逸的思想。

2005-5-10 16:19 御剑
[size=3]漆雕[/size]

一、寻根溯祖
1、漆雕是周代吴国公族中分化出来的一支部落,部落为防风,部落姓为皇帝赐姓,称漆雕氏。
2、春秋时鲁国孔子72弟子中有四大贤人,一个叫漆雕开,字子兴的。孔子劝他去当官,实现孔子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漆雕很谦虚,说自己的才能还不足以治理天下。战国后,秦统一,漆雕遭灭九族,这个复姓就简化成单姓漆了。

二、郡望分布
蔡 郡:秦国时把蔡、沈二国之地置为三川郡。汉代时改为汝南郡。隋唐改为蔡州,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汝南县。
鲁 郡:西汉初年将秦朝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三国魏及晋代改为鲁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漆雕哆: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
漆雕徒父:孔子弟子。
漆雕开:孔子弟子,儒家八派之一代表人物。

2005-5-10 16:25 御剑
[size=3]牵[/size]
东汉有兖州刺史牵颢,西晋有偏将牵秀。

[size=3]骞[/size]
春秋時魯國人閔損,字子骞,為孔子弟子,很有德行。閔損年少時,後母對他很不好。冬天,後母讓他穿著蘆花蕾的衣服,而讓兩個親生兒子穿用棉蕾衣服。閔損的父親知道後,十分生氣,趕走後妻。閔損對父親說:“求父親不要這樣做。母在,只我一人受寒;母不在了,三個孩子都得熬冷。”父親聽了他的話。。他的後母得知後,很受感動,對三個兒子也一樣看代。閔損的孫子以他的字為姓。

[size=3]千[/size]
氐王杨千里入蜀,其后有以千为氏
千魁,蒲城人,明万历四十五年举人,后任高阳县知县

2005-5-10 16:30 御剑
[size=3]钱[/size]

一、寻根溯祖
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将钱氏列入"以官为氏"类,说:颛帝曾孙陆终生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陆终是颛顼的曾孙,他的妻子怀孕三年,剖腹产,生出6个儿子,"三曰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寿星,《世本》说他"姓笺,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他的后裔彭孚,在西周任钱府上士(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职为姓氏,就是钱氏。因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彭孚必在京为官,故钱姓形成于陕西。

二、迁徙分布钱氏早期除部分分布于今山东、河南等省外,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秦朝有御史大夫钱产,子孙居下邳。西汉徐州人钱林,因王莽专政,弃官隐居长兴陂门里。钱逊,因避王 莽乱,徙居乌程。唐初,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有中原钱姓钱姓将佐随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宋元时期,钱氏发展到今广东、四川、安徽、湖南等省。明清时期,今上海、云南、湖北等省市均有钱氏的聚居点。从清代开始,居住在闽、粤及沿海的钱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徙居海外者。 唐末杭州临安人钱谬,任镇海节度使,896年击败董昌,据有今浙江及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地区,于907年被后梁封为吴越王,他自称吴越国王,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兴修钱塘江及太湖水利工程,有利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吴越国公传5主84年,末代国君为钱谬之孙钱叔,于978年献所拒之地归北宋,被封为邓王。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钱氏政权。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吴越堂":钱谬是五代吴越开国君王。他在后唐时只是一个偏将。但是他深通兵法,很会打仗,打败了王郢,消灭了黄巢,剿平了刘汉宏。皇帝因他战功累累,升他为镇海节度使。这时董昌造反,他有剿平了董昌,皇帝就封他为越王,后来又封他为吴王。到了梁太祖的时候,封他为吴越王。
【郡望】
下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下邳。辖地北至江苏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
彭城郡:西汉改楚国为彭城郡,不久复为楚国。东汉时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
吴兴郡:三国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今浙江临安、余杭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四、历史名人
钱 谬:五代政治家,吴越国的创立人,公元907至932年在位。居梁时被封为吴越王。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区的维修制度,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
钱 起:唐代大诗人,字仲文,吴兴人,天宝年间考中进士,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朗士元齐名,世称"钱朗"。有《钱考功集》。
钱 易:北宋钱姓成名最早的名人,浙江人,十七岁时考取进士,时人称他"有李白才"。
钱乐之:南朝宋太史令,元嘉中奉诏铸造原为东汉张衡创制的浑天仪,后又作小浑天仪。
宋末元初有画家钱选、明代有学者钱德洪、画家钱谷、明末清初钱谦益、清代有藏书家钱曾、学者钱塘、文字训诂学家钱大昭,画家钱杜、篆刻家钱松、近现代有植物学家钱崇澍。

2005-5-10 16:33 御剑
[size=3]强[/size]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姜姓,是上古炎帝的后代。春秋时,齐国公族中有个叫公孙强的,他的后人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强姓。郑国大夫强鉏即公孙强裔孙,其后自此皆姓强。
2、是黄帝的后代。黄帝的玄孙叫禺疆,他的后代以"疆"为姓,因古代"疆"与"强"相通,所以后来改为强姓。
3、是少数民族的一支。如十六国时,前秦苻坚的后代姓强。三国时蜀国有强端,其子孙奔居略阳(今甘肃省秦安县),亦姓强。

二、郡望堂号
【堂号】
"浚渠堂":唐朝时雍州有司户参军强循,当时雍州缺水,有很多人和牲畜渴死,他便发动群众开渠引水,给雍州解决了喝水的问题,升任大理少卿右庶子。
【郡望】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丹阳郡:秦代时叫鄣郡,汉武帝时更名叫丹阳郡。相当于现在安徽省宣城地区。

三、历史名人
强  鉏:春秋时郑国大夫。当时郑国大夫祭伸专政,厉公派雍纠去杀他,后来事情败露,强鉏与公子阏的同党祭仲杀死了雍纠。厉公即位后,追查原来的事,强鉏被判刖刑(把脚砍掉)。君子说强鉏不能卫其足。
强  伸:金朝人,膂力过人。天兴初任中京元帅府签事,刚到任三日,就有敌兵来围,东西北三面皆树起了大炮。强伸用衣帛作成旗帜立在城上,率士兵赤身而战,领壮士5000人往来救应,所至必捷。监守3个月后,因粮尽兵散,城不能守,转战至偃师,力尽被俘,不屈而死。
强行健:清朝人,幼时家贫,好学不倦,后又行医,藉所得以养亲。后又工诗书,尤精篆刻。著有《印论》、《印管》、《医案》、《伤寒直指》等书。
唐代有处士强蒙,宋代有进士强至,明代有广昌尹强仕。

2005-5-10 16:47 御剑
[size=3]强梁[/size]
歷史上的複姓,春秋時鄭國統治者鄭公叔的後代。

[size=3]樵[/size]
①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姓。 ②中国姓氏集:四川省灌县、炉县福集场有此姓。

[size=3]桥[/size]
相传黄帝死后葬在桥山(今陕西黄陵县),其子孙中留有守陵的,就以山名为姓。东汉有太尉桥玄。后桥姓有一支改为乔姓。

2005-5-10 16:53 御剑
[size=3]乔[/size]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姬姓,为桥姓所改,是一个以山命名的姓氏。据《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所载,相传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城北),子孙中有留在桥山守陵看山的,于是这些人就以山为姓,称为桥氏。至于桥氏改为乔氏,是在南北朝时的魏。据桑君编纂的《新百家姓》记载,东汉时有太尉桥玄的6世孙桥勤在北魏任平原内史,北魏末年魏孝武帝不堪忍受宰相高欢的专权和压迫逃了出来,桥勤随孝武帝一起投奔到宇文泰建立的西魏。一天,宇文泰心血来潮,叫桥勤去掉桥的木字边,变成乔,取“乔”的高远之意。桥勤不敢不从,从此改桥为乔,世代相传下去,这就是陕西乔姓的由来。史称乔氏正宗。
2 出自匈奴贵姓。史料记载,汉代匈奴贵姓有四个----兰、乔、呼衍、须仆,内有乔氏,后与汉族的乔氏浑为一体。 3 出自鲜卑之后。据有关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乔姓的鲜卑人出现,他们的后代一直延续着这个姓。

二、 迁徙分布
乔姓源于黄帝的葬地陕西省境内。西汉时有睢阳人桥玄官至太尉,他的六世孙桥勤在北魏末年随孝武帝投奔关中,居同州。另外,据《前代录》载,匈奴贵姓有乔氏在战国时期游牧与燕、秦、赵等地。同一时期,鲁国有乔庇;西汉有桥仁,为梁人,与杨荣并受《礼》于戴圣,乔仁著有《礼记章句》69篇,成帝时为大鸿胪;东汉有官东郡太守桥瑁,是乔玄的第五世孙,任广陵太守,其子乔肃为东莱太守。这些说明,宋以前已有乔氏分布在今陕西、湖南、江苏、山西境内了。 关于乔姓变迁的史料不多,从零星的史料看来,乔氏在宋代以前主要分布在今陕西、湖南、陕西、江西等省,宋元时期有迁至今河南、浙江、云南的。明清又有迁到今江西、山东、上海、湖北的。直至现代,东北的一些地方还有乔氏的聚居点。 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研究结果,乔姓是当今中国第96大姓。另外,新加坡等国也有乔氏华侨。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梁国:汉高帝五年设梁国,治所在睢阳。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商丘、虞城、民权等地。宋朝改为梁郡,移至不邑,北魏又恢复了以前的治所。
2冯丘:出处不详。
【堂号】
1 文惠堂:宋朝乔行简,历任淮西转运官,参知政事。多次向朝廷上疏论时政。被拜为右丞相,封“鲁国公”。死后谥为“文惠”。
2 另外还有“梁国”堂号。

四 历代名人
乔用迁(?-1851),湖北孝感人。字见斋。嘉庆进士,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后历任广西南宁知府、道员,广东按察使。1840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曾率军在穿鼻洋、尖沙角轰击入侵的英国军舰和走私船。同年任山东布政使。1845年升贵州巡抚。1852年卒。
乔松年:清代山西巡抚,徐满人。
乔世植:上海人,著名诗人。
乔林:画家、篆刻家,如皋人。
乔允升:明代刑部尚书,洛阳(今属河南)人。
乔宇:著名大臣,乐平(今属河北)人。
乔中和:太原通判,丘(今属河北)人。
乔吉:元代散曲家、戏曲作家,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居杭州(今属浙江),散曲风格清丽,内容则多消极颓废,明清人多以他同张可久并称为元散曲两人家。
乔达:山水画家,燕(今属河北)人。
乔行简:南宋大臣。浙江东阳人,光宗绍熙进士,理宗时曾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进知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晚年至平章军国重事,并被封为鲁国公。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
乔林:唐代宰相,太原(今属山西)人。
乔知之:左司郎中,冯翎(今属陕西)人。
乔维岳:官至太常少卿、寿州刺史,南顿(治所在今河南项城西)人。
乔光烈,清朝官吏。他为官清廉,做官30多年,仍然两袖清风。在任知县时,他亲自教农民种桑养蚕,被人称为乔公桑。

2005-5-10 16:56 御剑
[size=3]谯[/size]

谯氏祖宗:
流脉之一:据《姓氏考略》记载,谯姓是出自于上古周朝时周天子的姬姓王室,谯姓的始祖,是周朝初年与周公旦同负贤名的召公 ,他有一个儿子盛,被封于谯(今四川境内),盛于此建立了谯国,并自号为谯候,其子孙就以国名为姓,称为谯氏。因此谯姓很早就出现在我国的历史上了,望族出于巴山之西。这一说法根据比较充分,可信度极高。
流脉之二:周文王第十三子振峄封曹,并且建立了曹国。他的子孙世代为曹国的大夫,其中有一支的采邑就在谯(今安徽省亳州市)地,其后世子孙就以采邑名作为了姓氏。

历代名人
谯 周 (200年~270年)
[三国]时期蜀国名士。字允南,巴西西充(今四川省阆中市西南)人,精研六经。谯周幼年失父,家贫笃学,做了博学多才的蜀中名儒泰宓的弟子,22岁入仕,先后任益州牧、中散大夫、光禄大夫、太子仆、骑都尉、散骑常侍。他一生著述多达百篇,尤其史学著作,历[两晋]迄于[唐宋],皆为史家所瞻目。主要作品有《谯子法训》、《论语注》、《五经然否论》、《古考史》、《巴蜀异物志》等。《古考史》全书25卷,在[唐代]即被誉为“能与《史记》并行于世的史书”。今谯周墓位于南充市。(引自《三国志》)
谯 纵(?~413年)
十六国时期后蜀国君。公元405年-413年在位,巴西南充(今属四川)人,初任东晋安西府参军。义熙元年(405年)据蜀,称成都王,413年兵败国亡。(引自《辞海》)
谯 定
宋代学者,字天授,涪陵人。人称谯夫子,自号涪陵居士。少喜学佛,后学《易》于郭曩氏,并从程颐闻道于洛,是程颐川籍门人中最杰出的易学家。清康初,召为崇政殿说书。著有《易传》。
谯 矜
清代孝疹,沅江人,诸生。七世同居,终事无哗。一夕火起,兄弟先入主祠,抱主避火,火亦随息。尝作《家训十二条》,子孙世守之。  
谯 秀
字符彦,巴西(今四川)人。祖周,以儒学著称,显明蜀朝。郡察孝廉,州举秀才,皆不就。及李雄据蜀,雄叔父骧、骧子寿皆慕秀名。桓温灭蜀,上疏荐之,朝廷以秀年在笃老,兼道远,故不征,年九十余卒。(引自《晋书》)
谯 隆  
字伯司,阆中人,西汉贤臣。先后任上林令、忠下侍中。(引自《华阳国志》和《四川古代名人》)
谯  玄  
字君黄,又叫谯元,阆中人,谯隆之子。少时好学,善说《易》、《春秋》。久居郎官,后迁太常丞,王莽篡汉,谯玄隐姓埋名,潜行回故里。后公孙述据蜀称帝,数聘谯玄,玄不应命。光武建武11年(公元35年)卒,遗文有《上成帝书》(引自《全汉文》卷五十五,《华阳国志》、《后汉书》均有传)
谯  瑛
   谯玄之子,阆中人,西汉末学者。通五经,治《易》,为北宫卫士令。 (引自《华阳国志》和《四川古代名人》)
谯  谟
明朝学者,知识非常广博,喜欢做诗,常和文人逸士来往。
谯文林
清朝谯家碥人。同鲜大川、冉文稠、罗其清组织农民革命起义,率军数万,所向披靡,后被清政府镇压。

2005-5-10 17:05 御剑
[size=3]伽[/size]
据传古代西域有伽倍国,在莎车国之西,“伽”姓系伽倍国人以国为氏。元代有名人伽伶真。
“伽”根据住地不同,有qie(读茄)和jia(读加)两种读音,但以qie音为多。河南和山西有此姓。

[size=3]郄[/size]
郄姓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原是郤(XI)姓

[size=3]茄[/size]
茄姓当今也比较罕见。据传黄帝时臣子茄丰氏有罪,被刑之后流放,其后人有以茄为姓。另春秋时淮河流域有一小国叫茄(音jia)国,是楚国的附庸,后被楚国所灭,或有茄国人以茄为姓。故其姓也有两种读音:qie和jia。当代分布:山西、湖北、云南、四川等地均有此姓人落足。

2005-5-10 17:10 御剑
[size=3]琴[/size]
古之琴师之后,以祖职为氏。
孔子有个弟子叫琴牢。
传说孔子弟子最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史称七十二贤人,其中有个叫琴牢。此人性情豁达随和,随遇而安,是孔子弟子中寿命最长的。在讲究长幼尊卑的古代,在以礼节礼仪著称的鲁国,他却能对自己的儿子不板脸,不故作威严,甚至就象朋友之间一样倾心交谈,所以人缘极好。实可算的上有史以来思想开放的先祖。他的后代即以他的名为姓,成为琴氏,奉琴牢为琴姓的始祖。

[size=3]钦[/size]
汉乌桓族有钦氏。如渔阳大夫钦志贲。宋有钦德载。

[size=3]卿[/size]
姓氏由来:风俗通义:虞舜之后,战国有卿秦,为魏将。清代有卿祖培,灌阳人,太常寺少卿。郡望堂号:渤海郡姓氏家谱:卿氏续修族谱历史名人:卿秦, 卿祖培, 卿献策 。卿姓的始祖是虞卿,战国是赵国上卿。

2005-5-10 17:14 御剑
[size=3]秦[/size]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2、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后裔,以邑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采于秦邑,其后有以邑为姓,称秦氏,史称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大秦即罗马帝国。东汉、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也。古时西域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通称中
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  
  
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秦氏有一支自鲁徙居扶风茂陵。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时有秦袭等5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秦末有秦同,从刘邦击项羽有,被封为彭侯,是知山东秦氏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三,不是普通地说一二三,而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代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30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
  
四、历史名人
秦紘(1425-1505),字世缨,明代单县黄堆集人。景泰二年,26岁中进士,授任南京御史,忤权贵,坐谪湖广驿丞。天顺、成化间,历官雄县、府谷、巩昌,迁陕西右参政。成化十三年(1477)擢右金都御史,巡抚山西,寻调宣府,护边有功。弘治初,总督两广军务,打击豪强暴帅,被诬罢归。弦治十四年(1501)军情紧急,诏起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加太子少保衔,总制三边军务,在军三年。十七年以年老力辞,致仕。
秦 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词人。扬州高邮人。元丰进士,熙宁间以诗赋见賞于苏轼,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元祐初因轼荐为太学博士,累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绍圣元年坐元佑党籍,通判杭州,后编管雷州,徽宗即位,放还。卒于藤州。他的词轻婉秀丽,多写男女恋情和身世感伤之事,历来被推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常州、武进、无锡一些秦姓均是秦观后裔。秦观墓现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二茅峰下,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琼(?-638):字叔宝,唐时名将,齐州历城人(今济南)。大业中 先为隋将来护儿帐内士卒,后降于李密,复归王世充,旋弃之投唐,任马军总管。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封胡国公。他以骁勇善战,志节完整而闻名。后被民间奉为"门神"之一。
秦越人:即战国时名医扁鹊。他治病以诊脉为名,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用"针"、"石"、"熨"、等简单的医具治疗,并通内、妇、儿、五官各科。
秦桧(1090-1155) :大奸臣,南宋江宁(今南京)人,字会之。政和进士,北宋末任御史中丞,靖康之变,因反对金人立张邦昌,被俘北去,后为挞懒信用。建炎四年(1130)随金兵攻楚州(今江苏淮安),诈称杀死监守金兵,夺船而归。绍兴间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贬逐张浚、赵鼎,收夺诸大将兵权,杀抗金名将岳飞,与高宗共主和议,向金称臣纳币,订立绍兴和议,为世人不齿。连其后裔到岳坟前也什分惭愧,曾有诗:“人自宋后名无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秦良玉(1574-1648):四川忠州人(今忠县)明代著名女将,文武皆能,其夫石砫宣抚使马千乘死后,代领土司职,领其兵,治军严峻,所部号"白杆军"颇能征战,天启时以征讨奢崇明,解成都之围,授都督佥事,任总兵,崇祯十三年奉命追击张献忠,所部白杆兵覆没,十七年张献忠再次入蜀,她据守石砫抵抗,后病死,被封为"忠贞侯"。是古代著名巾帼英雄。
秦九韶(1202-1261) :南宋数学家,普州安岳人(今四川),字道古。官建康府通判、沿江制置司参议官、知琼州、司农丞、后贬梅州而死。性机巧,通数术、天文、乐律、营造。淳佑七年(1247)著成《数学九章》,对“大衍求一术”及“正负开方术”颇有发明,在中国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秦邦宪(1907-1946):江苏无錫人,是无锡锡山秦氏后裔。,又名博古。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干事、共青团中央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主要负责人,犯过严重“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后任中国工农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1936年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谈判。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驻南京代表、长江局和南方局组织部长、1941年后主持《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工作。是七届中央委员。1946年2月参加重庆谈判,于4月8日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2005-5-10 17:19 御剑
[size=3]清[/size]
姓氏由来:姓氏考略:出于少昊,以国为氏,见国名记。又,姓氏辩证云:晋有大夫食邑于清,始以邑为氏。   郡望堂号:鲁郡   姓氏家谱:清氏宗谱   历史名人:清沸魁, 清纹启

[size=3]庆[/size]
齐桓公之子无亏生公孙庆克,其子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春秋时,齐有庆封,晋有庆郑,皆齐桓公之支庶。庆封于齐灵公时任大夫,庄公时与崔杼同为上卿,执掌国政。后二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其后庆封将政事交儿子庆舍处理,而自己则荒淫无度,引起了满朝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亲信卢蒲癸与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庆舍,庆封见势不妙,逃至吴国。吴王将朱方(今江苏丹徒县东南)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自此,庆氏富于吴。至西汉末,其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  
郡望堂号:河内郡  
历史名人:庆氏名人庆氏自古即为罕见姓氏,因而载入史册的名人不多。   春秋时有庆郑,为晋国晋惠公时大夫;
齐国有庆封,为庆父之子。        
战国末年刺杀秦王之荆轲原姓庆,卫人称之庆卿。       
汉代有庆虬之,长安人;        
又有庆普,字孝公,沛县人,曾与戴德、戴圣同受《礼》学于后苍,故《礼》有大小戴、庆之学。

2005-5-10 17:27 御剑
[size=3]青[/size]
<<路史>>:齐太公之后有青氏。或云:青阳氏之后。按,明有青文胜,洪武时为龙阳典史。

[size=3]苘[/size]
苘茂安 男,1947年2月生,山东文登人。中共党员。副编审。1996年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现任辽宁省兴城市档案馆馆长兼史志办公室主任。并任中国年鉴研究会地县年鉴研究组组长、全国地方年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索引学会理事、辽宁省年鉴学会副会长。  

[size=3]邛 [/size]
姓氏由来:路史:周大夫邛叔食邑,因以为氏。按,邛,古地名,在今山东省境。   
郡望堂号:蜀郡
历史名人:邛叔, 邛华熙

2005-5-10 17:32 御剑
[size=3]求[/size]
本姓仇,因避难改姓求氏。一云为裘氏所改。另,相传为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代。

[size=3]丘穆陵[/size]
鲜卑古姓,今“穆”姓始祖。

[size=3]去疾[/size]
春秋郑国郑穆公之子

2005-5-10 17:33 御剑
[size=3]丘[/size]

一、来源有四
1、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史称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3、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有宛丘,邾国(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 这几支以丘为姓的宗族,后来大多数都改了邱姓。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民国初,近代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结果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二、迁徙分布 春秋时,邾国(今山东曲阜东南)有大夫丘弱,鲁国(今山东西南部)有孔子学生丘吾。西汉时,有扶风人(今陕西兴平东南)丘訢;平帝时有扶风人丘俊,后居吴兴(今属浙江)。东汉有乌程人(今浙江吴兴)丘滕,还有云中人(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丘季智。这说明晋代以前丘氏已有迁至今陕西、浙江、内蒙等省者。据《闽书》记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是知中原丘氏有一支于西晋末徙居福建。南北朝至五代时期,丘氏除上述地区发展外,还分布于今江苏、山西、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唐初又有中原丘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宋代,丘氏称盛于福建,分布相当广泛,同时已有迁入今江西、安徽、湖南、广东、广西等省者。至明代,贵州、云南等省也都有丘氏的聚居点。从清初开始,闽、粤丘氏陆续有人迁到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2005-5-10 17:34 御剑
[size=3]邱[/size]

由丘姓分出。清时避孔子名讳,丘姓多改姓为邱,清亡,部分恢复为丘,另一部分(占较大比例)以邱为姓。此后遂有丘,邱二姓。
清有邱良功。现有邱少云。

2005-5-10 17:36 御剑
[size=3]秋[/size]

一、寻根溯祖
1、起源于上古,相传为黄帝后裔少昊的后代。少昊为帝喾之子,黄帝裔玄孙。少昊后裔至春秋时,有鲁国大夫仲孙湫,其裔孙有个叫胡的,世称湫胡,在陈国当卿士,其支庶子孙以祖父之字去水为秋姓,称为秋氏。
2、以职官为姓,源于西周。西周时置司寇,当时称为秋官,后代便以官名为姓,称秋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鉴湖堂":清末革命先烈秋瑾,号鉴湖女侠。与徐锡麟相约起义,事泄牺牲。称当代女杰。
【郡望】 秋氏望出天水。 天水郡:西汉初置郡。相当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三、历史名人
秋 瑾:清末女革命家、诗人。通经史,工诗词,善骑射击剑。1904年,离夫别子,东渡日本留学。次年,参加同盟会,任评议员、浙江分会主盟人。提倡男女平等,宣传妇女解放,鼓吹民主革命。后回绍兴在大通学堂女学任教,与徐锡麟组织光复军,准备起事。但事泄,徐锡麟在安庆发难,失败。清政府兵围大学堂。她率少数师生武装抵抗,失败被捕,英勇就义,年仅32岁。其《鹧鸪天。夜夜龙泉壁上鸣》为"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秋 胡:春秋时鲁国人。他娶妻五日后就去陈国作官,五年才回来。到家之前,见到路旁有一个妇人在采桑,秋胡上前赠与金饰,妇人不顾而去。到家后,秋胡将金子奉给母亲。等他妻子到时,才发现就是采桑的那个妇人。其妻忍无可忍,数以不孝不义之罪,东走投河而死。

2005-5-10 17:38 御剑
[size=3]仇[/size]

一、来源有三
1、出自九吾氏。夏代时,九吾氏为诸侯,商代立国号九,商末,纣王杀九侯。其族人避居各地,不少人加入人字为仇姓。
2、为春秋时宋国大夫仇牧之后。仇牧为在蒙泽(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被杀的宋缗公报仇而讨伐宋万。宋万在自家宅门外与仇牧展开一场恶斗,仇牧被宋万摔死。仇牧的后代便以他的名字仇为姓,称仇氏。
3、出自侯姓。后魏时有中山人侯洛齐,本为侯姓,后为仇氏养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时,他以平凉州功高,拜为内都大官,其后渐成望族,成为中原仇姓一支。

二、郡望堂号
【堂号】: "方正堂"、"德化堂":东汉仇览为蒲亭长,用德来感化人。亭民陈元的母亲告儿子不孝,仇览亲自跑到陈家教育陈元,终使陈元变成孝子。朝廷征仇览做方正。
【郡望】:《郡望百家姓》与《姓氏考略》都有记载:仇氏望出南阳郡,战国时秦置郡。在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三、历史名人
仇台:东汉人,笃于仁信。人多归附,居于东海之滨,以"百家济海"之故,建国号百济,遂为百济国王,一度为东邑强国。
仇英:明代画家,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人。以卖画为生,知名一时,为"明四家"之一。
仇览:东汉名士,兄弟三人皆有文史才。
仇博:宋代名人,字彦文,新安人。质敏博学,年十三岁作《至乐堂记》,苏东坡赞其"后生可畏"。
仇养蒙:明代孝子,富平人。万历间岁歉,以粟奉亲,与妻糟糠。年八十,犹指亲墓洒泣如孺子。
仇时济:明代宿州吏目,长治人。五世同居,欢染无间。尝与弟时茂作《仇家范》,以为世守。
仇远:元代儒学教授,字仁近,钱塘人。工诗文,有《金渊集》等,与白斑齐名。

2005-5-10 17:41 御剑
[size=3]裘[/size]

一 姓氏源流
1 由仇氏改过来。根据史籍的记载,有一支裘姓本来是仇姓,后来为了避免仇杀而改成了裘姓。 2 来源于邑名。春秋时期的卫国有个大夫被分封在裘邑,他的后人于是用裘作为自己的姓氏。 3 来源于官职名。相传周朝有官名为裘官,职责是负责制作皮质。他的后代于是以这个官名作为姓氏。 4 来自求姓。为了书写简便,有一支求姓改姓为裘。

二 迁徙分布 裘氏望族居住在渤海郡(今天的河北省境内)。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设置,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
【堂号】: 敦睦堂:来源于一个和睦的家庭。宋朝时期的裘承询一家,居住在云门山的前面,他们一家相处得很和睦,从来不闹分离。19代没有分过家。

四 历史名人
1 裘安邦:清朝徐州总兵。字古愚,号梅林,会稽人。嘉庆年间进士。喜好文学,能作诗。他很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爱民如子。他去世以后襄阳的老百姓很怀念他,为他建立了石碑庙宇纪念他,每年都举行仪式祭奠他,看到他的石碑,没有一个不流泪的,因此人们也把这块石碑叫做“堕泪碑”。
2 裘仲:汉朝名人。
3 裘万顷:字元量,宋朝时期新建人。著名诗人,进士。对待父母很孝顺,学问也很大。作过江西抚干。
4 裘曰修:清代尚书,新建人。乾隆进士,做过三部尚书,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最大的政绩是治水。
5 裘琏:清朝时期康熙进士,著名的戏曲家。现存的杂剧有《昆明池》等四种。

2005-5-10 17:51 御剑
[size=3]璩[/size]

一、寻根溯祖
1、古代"璩"和"鐻"通,指一种金、银制成的耳环,此物创始人的后代子孙遂以"璩"为姓,称璩姓。
2、以地为姓。古代有个叫蘧邑的地方,那里的人以地名为姓,形成蘧姓。而古代玉环称作璩,由于璩很高贵,于是蘧姓就改成璩姓了。

二、郡望堂号
【堂号】 "石波堂":明朝进士璩光岳,任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后升吏部,著有《石波馆集》。 "西川堂":唐代良吏璩瑗,官光禄大夫,封为西川侯。
【郡望】
豫章郡:汉朝将秦朝时的九江郡改为豫章郡,治所在南昌。相当于现在江西省境内地区。 黎 阳:古代县名。西汉时置,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浚县以东一带地区。
汲 郡:晋时置郡。故址在今河南省汲县。

三、历史名人
璩伯崑:明代广东道御史。少时便有才名。历任江西武宁令等。政令清明,诉讼甚少,文教尤著。
周代有名人璩伯玉,宋代有文士璩秉。

2005-5-10 18:45 御剑
[size=3]麴[/size]

一、寻根溯祖
1、以职官名命姓。麴,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西周时,有官职名为"麴人",即负责酿制酒类的官员,其后代子孙,以祖上职官为姓,称麴姓。
2、东汉时有鞠谭,其子鞠闷为避难改姓麴,其后遂以"麴"为姓,称麴姓。
3、为春秋时鲁国贵族的后代,命姓原因不详。

二、郡望堂号
【堂号】 "惠政堂":惠政意思是爱民的政治。唐朝时有望江令麴信陵,他关心百姓福利,有惠政。大旱时祈雨即应,百姓为他建了生祠。诗人白居易作《秦中哙》歌颂他。
【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省中部上蔡县)。相当于现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三、历史名人
麴 允:晋代左仆射。与游氏时代为豪门大族。西州民谚曰:"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因军功,官至左仆射。
麴伯稚:隋代高昌国国王。与隋代华容公主结婚,促进了中原汉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团结。高昌国,在今新疆吐鲁番地区。
麴 瞻:唐代景龙时诗人。

2005-5-10 19:40 御剑
[size=3]屈[/size]

一、来源有三
1、夏代时有屈骜,曾经被夏王启讨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2、以封地命姓,出于芈姓,其始祖是春秋时楚国莫敖。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把屈作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称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后代以封地命姓,遂称屈氏。战国时,屈氏、景氏、昭氏成为楚国公族中有势力的大宗。
3、北魏孝文帝时,有代北复姓屈男氏、屈突氏改为屈姓。其后子孙亦称屈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三闾堂"、"汨罗堂":都是根据屈原命名的。战国时屈原,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在楚国官至三闾大夫。楚怀王很尊重其才。后来因为被奸臣靳尚和郑贵妃说他的坏话,被贬到江南。他作了《渔父词》,表明自己的爱国心,自投汨罗江而死。
【郡望】 《郡望百家姓》载:屈氏望出临海郡(或临淮郡)。 《姓氏考略》 载:屈氏望出临海河南。
临海郡:三国吴时将会稽郡分置。相当今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区。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三、历史名人
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诗人。创作了《离骚》、《天问》等20多篇不朽的诗篇。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诗句流传千古。他因遭奸臣诬害,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眼看楚国将陷于秦国铁蹄之下,于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后来,人们就定这一天为端午节,作为人民记念这位伟大诗人的传统节日。
屈大均: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继承屈原精神为己任。其诗感伤时事,揭露清军暴行。著有《翁山诗文集》等书。清初,他得著作被列为禁书。他与陈恭尹、梁佩兰合称为岭南三大家。
屈突通:曾任隋朝左骑卫大将军。归唐后为李世民部将。消灭薛仁杲后,诸将争抢珠宝,他独无所取。平定王世充,论其功第一,深为唐太宗敬重。
屈突盖:为屈突通之弟。曾任长安令。他正直严厉,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权贵恶徒为之忌惮敛迹。时有"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之誉。

2005-5-10 19:42 御剑
[size=3]瞿[/size]
先秦有瞿国,在四川双流县东瞿上城,瞿氏是瞿人的后代。
历史名人:五代时吴国有黄州刺史瞿章,明代有诗人瞿佑、抗清名将瞿式耜,清代有金石学家瞿中溶、画家瞿应绍,现代革命家瞿秋白。

[size=3]曲[/size]
曲姓出自姬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晋穆侯林生封他的少子成师于曲沃(今天山西省境内),其后世子孙就以封地名作为了姓氏,后来又改复姓“曲沃”为单姓“曲”。
曲环是唐朝的司空,曾经做过晋昌郡王。曲端是宋朝的宣州观察使,好读书,善作文章,长于兵略。曲廉,明朝县官,治理水患,政绩优良。

2005-5-10 20:01 御剑
[size=3]渠[/size]
渠,较常见姓氏,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江苏、河南等省,尤以山西和江苏丰县人数居多。渠姓出自于姬姓,为周代卫国始祖、周武王弟康叔的后代。古代主要名人有:1。渠孔,春秋时卫国人,抵御少数民族戎的进攻;2。渠伯纠,周桓王时的宰相;3。渠参,汉朝时被封为赞侯;4。渠澄清,徐州人,明朝宣城训导;5。渠本翘,山西祁县人,清末进士,近代著名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山西渠氏是明清时期晋商的杰出代表,其中开设的票号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商业资本高达1000万两白银,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即是以渠家为原型,今天山西祁县的渠家大院和山西平遥的百川通票号就是当时的缩影。根据人口普查统计,每10万人当中约有5.82个姓渠的,全国渠姓人口大约有75000余人。

[size=3]蘧[/size]
蘧氏,上古名门。最早见于古书上对于几蘧帝的记载。
蘧氏中最有名气也最德高望重的人物是春秋战国时的蘧伯玉。

[size=3]屈突[/size]
古代鲜卑族姓氏,北魏孝文帝时改为屈氏,西魏时又恢复为屈突氏。郡望:河内郡(今河南黄河北岸一带)。 长安令亦称严肃 蒋国公终沐荣封 上联说唐代长安人屈突盖,官长安令,以方正严肃闻名。当时人说:"宁吃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吃三斗葱,不逢屈突通。"下联说屈突盖的哥哥屈突通,隋末官左骁卫大将军,任关内讨捕大使。唐高祖李渊起兵时,他镇守河东,兵败被擒。后官兵部尚书,封蒋国公,平定王世充有功,升右仆射,贞观初年进左光禄大夫。

2005-5-10 20:05 御剑
[size=3]泉[/size]
①姓源:黄帝之子任姓之裔封于泉,其后因以为氏。 ②世本:周官泉府之后,以官为氏望出上洛。 ③张澍云:国语,潞、洛、泉、余满,皆赤狄魄姓,是泉氏不始全晖。 ④新唐书:高丽盖苏文姓泉氏。

[size=3]圈[/size]
汉有圈称,撰《陈留风俗传》。

[size=3]让[/size]
让氏在国内主要有两个较大的分支,一支可考证的源流是本人所在山东省巨野县麒麟镇薛扶集村,始祖名讳政,现本村有约一千让氏族人;另一支源自下文所述湖北武昌的让氏,始祖名讳銮。

2005-5-10 20:06 御剑
[size=3]权[/size]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子姓,以国为氏,本颛顼高阳氏之后。汤建商朝之后,第二十三帝为商武帝武丁。武丁的后人有被封于权者,建立了权国(今湖北省当阳东南)。春秋时期楚国武王破权国,权国迁至那处(近湖北荆门),不久又为巴国所灭。权国的贵族子孙以国名为姓,乃成权氏。
2、 出自芈姓。楚武王灭权国后,改权国为县,令大臣若敖之孙斗缗为权县尹。后来斗缗率领权国遗民谋反,病败被杀。斗缗的后人亦称权氏。

二、 郡望堂号
【堂号】
天水:西汉初置郡,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 陇西以东地区。
【堂号】
"贞孝堂":贞是对国之贞,孝是对亲之孝。唐时权皋,原在安禄山幕中做事。他发觉安禄山谋反,怕祸及父母,就装病携亲离职而去。刚渡江,安禄山就起兵了。唐玄宗曾召他做监察御史,恰逢权母重病,客居洪州,权皋坚辞不受。后被拜起居舍人,又被召为著作朗,权皋都以侍母为因固辞。人们见他一心事母,都佩服他对国家贞,对父母孝。他死后被谥为"孝贞"。

三、 历史名人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唐代诗人。他以文章进身,由谏官升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参预朝政,有《权文公集》。
权谨:字仲常,唐代徐州人,游乐中以荐历光禄署丞。他被仁宗召拜为文华殿大学士,后又任通政司右参议。
权怀恩:唐代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他赏罚明决,见恶辄斥,时语曰:"宁饮三斗尘,无逢权怀恩。"

2005-5-10 20:08 御剑
[size=3]全[/size]

一、 姓氏源流
1、 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据《鲒琦亭集·全氏世谱》载,全姓出自泉姓,西周时有泉府之官。按周礼属于地官,掌管货币交流和集市贸易。古称钱币为泉,全府官的后人以职官为姓,遂为泉姓。因泉与全同音,故有的改泉为全,称全氏。
2、 出自地名。古有全地(今地不详),住在那里的人有的以地名为姓,称全氏。
3、 清代爱新觉罗氏症亲王之后有改姓全者。

二、 郡望堂号
【堂号】 京兆郡: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至华县一带。
【堂号】 "绥南堂"、"钱侯堂":三国时全琮,父亲给他几千斛米到集市上去卖,他全部救济了穷人。全琮后来做了奋威校尉,领东海太守,加绥南将军,封钱塘侯,官终大司马左军师。

三、 历史名人
全柔:三国时吴国钱塘人,东汉灵帝时举孝廉。董卓之乱时,他弃官归乡。后孙权入吴,他起兵投奔孙权,被任为丹阳都尉,后为桂阳太守。
全谦孙:字贞忠,元代鄞人。他与其弟全晋孙一起在陈埙门下学习,喜好研究杨简之学。全谦孙之父全汝梅、兄全鼎孙、弟颐孙及全鼎孙之子全耆,三代人都置义田赡宗人,时人皆谓之"义田六老"。
全整:明代学者,字修斋,鄞人,喜好研究杨简之学,不愿入仕。永乐初年,明成祖征召他编修《永乐大典》,他不愿就职。他称他的书房为"三石草堂",著有《三石山房文》。
全大城:明代孝子,金溪人,字希孔。他的父亲重病数月,他衣不解带,日夜服侍。后来他的祖母患目盲,大城日夜以舌舐眼,得以复明。
全祖望:清代学者,字绍衣,鄞人,雍正举人,乾隆年间举鸿博。他为人有风节,治学严谨,涉猎广泛,著有《校水经注》、《句余土音》、《鲒琦亭集》等。
全良范:明沂洲人。字心矩。万历中乡试第一。登进士第。累进河南按察副使。兼管河道。时汴口水患数年。莅任三月。遂着治绩。建平成店四十里。以忧旋里。值教匪之变。捐资守城。沂人咸德之。尊为中恪先生。

2005-5-10 20:20 御剑
[size=3]阙[/size]

一 姓氏源流
1 起源于地名。古代有县名叫阙巩,居住在这个县的人家就以阙为姓。
2 来源于封地名。春秋时的鲁国有邑名为阙党。有人被封在这个地方,于是以封地为姓。
3 来源于地名。春秋时期孔子居住在阙里,后来这个地方的人就把地名当作自己的姓氏。

二 迁徙分布 阙姓的望族居住在下邳(今江苏省境内)。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下邳郡:改自临淮郡,东汉时期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宋时期又把下邳国改为郡。治所在下邳。
【堂号】
铨仙堂:明代安南县县令铨士琦上任几个月以后母亲就逝世了,他于是回家再也不肯回去做官,而是闭门读书,写书。著作有《铨仙草》、《阙野草》等。

四 历史名人
1 阙耸:宋代进士。
2 阙清:明朝平凉知府,河南人,他做官期间受到人民的爱戴。
3 阙岚:清代著名画家,桐城人,尤其擅长于肖像写真。
4 阙疑:宋代有名的孝子。
5 阙庆忌:汉代胶东内史,鲁申公的学生,以所写诗闻名。
6 阙礼:南宋中侍大夫。建有功勋,但是不因为有功就骄傲,而是平易近人,人们说他是宋朝南渡后中侍中唯一可以称道的。 明末清初从福建迁往四川。

2005-5-10 20:22 御剑
[size=3]冉[/size]

一、 姓氏起源
1、 出自高阳氏,是帝喾之后,帝喾为炎帝部落首领,其下由八个部落组成,其中有冉姓,世代姓冉。
2、 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文王第十子季载,武王封之于聃(今河南新郑,一说为四川茂县),称聃季载,以有令名于天下而辅佐成王。其后世子孙以封邑名为姓,去耳旁为冉姓。
3、 出自楚国叔山氏。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叔山冉,其后代形成两支,一支仍以祖姓为叔山氏,一支以祖字为姓,称冉氏,形成冉姓一支。
4、按史冉本凤姓,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为高辛氏火政,是谓祝融以罪诛其弟,吴回复为火政。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曰樊,曰惠连,曰钱,曰来言,曰安季,曰季连。六人皆有后,各分为数姓。安季为曹姓,曹挟于邾,为邾附庸,其支食邑于冉,遂为冉氏。鲁穆公改邾为邹,遂为鲁之邹人。故山东渭河实发迹之所,陕西京兆乃住止之区,而黄之麻城孝感又其官寄迁寓之地耳。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武陵郡:汉高帝置,治所义陵,在今湖南省溆浦县南。
魏郡:汉高帝置,治所邺县,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
【堂号】
"南面堂":孔子弟子冉雍,气量宽宏,沉默重厚,孔子夸他有人君风度,"可使南面"。
"迎圣堂":孔子弟子冉求,性谦逊,多才多艺,知兵,任左统帅,大败齐师,将流亡在外14年的孔子迎回鲁国。

三、 历史名人
冉季载:周文王第十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弟季载于聃。因他有驯行,周公就举他为周司空,辅佐周成王,有令名于天下。
冉耕:孔子弟子,字伯牛,唐赠郓侯,宋封东平侯,加封郓公。
冉雍:孔子弟子,字仲弓,唐赠薛侯,宋封下邳公,改封薛公。
冉求:孔子弟子,字子有,即冉有,春秋时鲁国人,唐赠徐侯,宋封彭城翁,必封徐公。因为冉求做了季孙氏的家臣,帮助季孙氏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所以孔子对他极其不满,声称冉求不再是他的学生,要他的学生"鸣鼓而攻之"。
冉孺:孔子弟子,字子鲁,唐赠纪伯,宋封临沂侯。
冉季:孔子弟子,字子产,一字子达,鲁人。唐赠东平伯,宋封诸城侯。
冉闵:魏郡内黄(今属河南)人,字永曾,小字棘奴,晋朝将军。以善战著名。他父亲冉瞻就是当时有名的将军,勇猛善战,冲锋在前。冉闵除继承父亲勇猛的武艺外,还善用计策,智勇双全,曾任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季龙败于昌黎,闵军独全。及败梁犊后,威名弥振。永和六年(350年)自立为王,改元永兴,国号魏,史称冉魏,公元350—352年在位。在位两年多,为慕容恪所擒,诛死。时有羯胡暴孽,残害汉民,先有驱数十万汉丁修林苑甲兵,死伤遍野之举(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后有夺汉女四万入后宫肆意凌辱之行。汉儿冉闵为羯主石虎之义子,忍辱偷生三十载,一朝得机,旦夕间尽灭羯胡二十余万,及至遭群胡围攻,其首战以一千汉骑破胡骑七万,再战以汉军八万破众胡联军十二万,三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三万,四战又有以步卒八千敌慕容鲜卑铁骑十万竟十战十捷之绩!廉台决战,冉闵骑朱龙,持矛戟,冲入鲜卑重军,手刃三百余人,及至马倒被俘,面对鲜卑国主质问仍大呼:“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天下大乱,你们这些禽兽一样的蛮夷尚且可以称王称帝,何况我们堂堂中华英雄呢!)其后鲜卑王慕容俊斩闵首于遏陉山,慕容俊遣使祭祀,追谥闵为武悼天王。
冉觐祖:字永光,清朝中牟人,康熙举人,是清初著名作家,尤对理学有深刻研究。在主持嵩阳书院期间,讲解他自己所作的《为学大指》以及《天理主敬图》,学者云集。后以进士授检讨,归主请见书院,卒年82岁。著有《五经四书评说》、《诗文杂著》等20余种。
冉楠:字行云,生卒年不详。相传唐朝贞观年间人,是古代罕有的探险家,少年曾游历阿拉伯,高丽等国,中年后,组织一百多人驾船沿印度洋环游诸国。据说曾达到今天的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等地,曾著书《行云西游记》,后在日本海遭遇大风暴,无人知其所终!

2005-5-10 20:25 御剑
[size=3]壤驷[/size]

一、寻根溯祖 春秋时期秦国有贵族壤驷赤。他为了学习礼制,学习用智慧和文化去治理国家,就到鲁国去求学,成为孔子的门人。他的后人遂以壤驷为姓,称壤驷氏。壤驷复姓后来有的改为单姓壤氏。

二、郡望分布 壤驷复姓望族居秦郡、京兆郡。
京兆郡:汉代置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为"三辅"之首。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春秋时有孔子弟子壤驷赤。

2005-5-10 20:26 御剑
[size=3]饶[/size]

一、 战国时,齐国有个地方名为“饶”(今山东青州市附近)。当时,这个地方的居民,就随地名而形成了一些饶氏。齐国有大夫,据说是周朝开朝宰相姜太公的后代,受封于饶地,其子孙就以封邑地名为姓,称为饶氏。战国时的齐国,也有一地名为饶,并也有大夫封在此(今河北饶阳县东北),大夫的子孙就世代以饶氏相传。
二、出自姜姓。战国时期,赵国悼襄王封长安君于饶(今河北饶阳一带),长安君的后代子孙以祖上封邑为姓,称为饶姓。

郡望
平阳郡:三国时魏置,治所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
临川郡:三国时吴置,在今江西省南城东南;西晋移治到今江西抚州市西

堂号
风堂:惠风就是春风,温暖宜人。汉朝时饶威为鲁阳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风,深得民心。“朋来堂”: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宋朝时饶 鲁,脾气行为端正谨慎,治学问注重实践。别人屡次推荐他做官,皆推辞不干。四方来聘他讲学的,天天不断。他专门建了一座“朋来馆”用来招待远路来找他学习的人。

2005-5-10 20:31 御剑
[size=3]热[/size]
河北省有此姓

[size=3]融[/size]
一、寻根溯祖 融姓起源于上古,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颛顼的后代有祝融氏,帝喾为部落首领时,祝融为五行神之一的火正,后世尊为火神。祝融部族原居于中原,后迁江南,与少数民族杂居,其中有芈姓,后来建立楚国,祝融氏后人分为祝姓和融姓两支,故史称"祝、融二姓同宗。"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古皇堂":《白虎辟儒通义》中,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早于黄帝,故融姓又称"古皇"。
【郡望】 南康郡:晋代从庐陵郡分置南康郡。相当于现在江西省南康、赣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祝 融:颛顼帝的孙子叫重黎,为高阳氏火正。

2005-5-10 20:35 御剑
[size=3]任[/size]

一、寻根溯祖:
1、由远古妊姓衍传。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
2、出自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相传黄帝有25子,其得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有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氏。
3、相传黄帝少子禺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姓任。
4、出自风姓。周朝时有任国(今山东济宁东南),为风姓之国,实太皞氏(即上古的伏羲氏)之后,战国时灭亡,居者以国为氏。另有说:周朝时,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十国均为任姓后人的封国。
5、历史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有姓任的,其后代亦姓任。
6、元代王信之子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

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任氏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省境,如春秋时期孔子学生任不齐为楚国(都今湖北江陵)人;战国时魏国(都今山西夏县西北)有任章;秦国(都今陕西咸阳)有力士任鄙。据《史记·南越列传》载,秦始皇时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县(今广州),有南海尉任嚣,所以秦代已有任氏徙居今广东。任氏在汉代已分布于今四川、河南的许多地方,同时,今江苏、浙江、甘肃等省已有任姓居民。三国以后,任氏分布更为广泛,如西晋任旭为章安人(今浙江临海),东晋任延皓为平州人(今山西太原),南朝陈任忠为汝阴人(今安徽阜阳),唐朝任迪简为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任涛为高安人(今属山西)。南宋有绍兴进士任文荐,为闽县人(今福州),说明至迟在宋代已有任氏迁闽。大约自清代始,闽、粤任氏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水薤堂:东汉时,任棠有奇节,不肯做官,隐居教授。太守廖参去访问他,他一言不发,只拔了一颗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孙坐在门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为官一清如水;拔一颗大薤,是告诉我要为人民办好事,必须拔除财大势粗的土豪劣绅;抱着幼孙当户,是要我留心照抚孤儿。”
2、郡望:
乐安郡:东汉永元七年(95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清县高苑镇西北)。三国魏改为郡,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南朝移治千乘(今山东广饶),隋初废。
东安县:今浙江富春县。
山  东:任家庄村,现位于青岛莱西市孙受镇,有任姓200余户,祖上是明朝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莱阳后再迁徙至现住址。

四、历史名人:
任  昉(460-508):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字彦升,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人,仕宋、齐、梁三代,梁时历任义兴[今宜兴]、新安太守等职,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其时,沈约以诗著称,时人号曰“任笔沈诗”。其藏书多至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并称为三大藏书家。
任仁发(1255-1327):元朝水利家、画家,字子明,号月山道人,松江青龙镇(今上海青浦)人。曾主持疏浚吴淞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练湖和海堤工程。善画人物,尤长画马,可与赵孟

2005-5-10 20:36 御剑
[size=3]戎[/size]

一、 姓氏源流
1、 以封国为姓氏。周朝时有戎国,为齐国附庸,出自姜姓。戎国灭亡之后,其公族后裔以国名为姓,遂为戎氏。
2、 以职官为氏。周朝时有掌管军械的官员名戎右,其后代子孙亦称戎氏,成为戎姓一支。
3、 出自少数民族。商朝以后有戎族,其中有允姓山戎,居于燕北,其后裔有不少人以族名为姓,形成戎姓的又一支。
4、 上古周朝时,宋微子之后,其子孙以戎为姓。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法陵:原为春秋时楚国郢郡,汉置江陵县,南齐改置江陵郡,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
扶风:汉武帝置右扶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
【堂号】
"柳丘堂":秦末时,戎赐借连敖的引荐跟随了汉高祖刘邦。因破三秦有功,升了都尉。消灭项羽之后,他被封为柳丘侯。

三、 历史名人
戎昱:唐朝荆南人,至德年间以文学登进士,卫伯玉辟为从事。当时,京兆寅李鸾欲将女许配给他为妻,但要他改姓李。古时视改姓如亡命,所以他坚决拒绝这样做。德宗初年历任辰、楚二州刺史。
戎益:宋朝信德人,绍兴年间任平江知府。岁值灾荒饥谨,他劝率上户,得米17000余斤,民赖以全活。
戎宪:明朝句容人。他年幼丧母,事父甚孝。父卒,叔无子,他迎养叔叔如同侍奉父亲一样。人们问他为何如此孝敬,他说:"叔与父同气,不孝敬叔,如同不孝敬我父也。"

2005-5-10 20:38 御剑
[size=3]容[/size]

一 姓氏源流
1 来源于舜的后裔,出自虞姓。相传舜有八个儿子,都是聪颖精明的,号称“八恺”,其中就有一个叫仲容的,他的后代便以容作为姓氏。
2 以官职为姓,周朝的礼乐之官官名为容,其后便以祖上的官职为姓。
3 来自古代的容国。古代有国名叫容,这个国家的子孙后代后来以国为姓,成为容姓。
4 出自黄帝的史臣。黄帝的时候有一个史臣名叫容成,是太岳的后代,相传他创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他的后代以容为姓。
5 春秋时期有一个以南容作为字的人,他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作为姓,于是相传成为容姓。

二 迁徙分布 容姓的望族居住在敦煌(今天的甘肃敦煌)。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敦煌郡:根据《郡望百家姓》的记载,容氏望出敦煌郡。汉武帝时期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置出来。在今天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堂号】
律历堂:相传上古的时候,黄帝的手下有一个叫容成的史臣,传说他创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和第一部法律,因而得此堂号。

四 历史名人
1 容悌与:字行白。明朝时期香山人。个性敦厚,学问渊博,孝敬父母。永乐年间,他在家乡香山担任教谕,母亲得了风瘫,卧床13年,都不能起来活动,他于是日夜侍侯,从来没有厌倦。于是乡人称赞他为“孝行先生”。著作有《云岚集》。
2 容闳:字达明。号神甫。广东香山人,道光二十一年进入澳门马礼逊学堂。道光二十七年赴美国留学,道光三十年考入美国著名的学府——耶鲁大学,后来加入了美国国籍。咸丰四年毕业,是中国最早的留美毕业生,第二年回国,先后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申判厅、上海海关等地方任职。咸丰九年至同治元年在上海宝顺洋行采购丝茶。曾经随同两名传教士访问太平天国的天京,但是拒绝在太平天国任职。同治二年曾经参加曾国藩的势力,建议创建江南制造总局,并且被委派赴美购买机器。曾经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派遣青少年到美国留学的建议。同治十一年,率领中国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生赴美求学,并且担任留美学生副监督。后来受到排挤,调任驻美副公使。光绪二十二至二十四年,结识了康有为等人,支持维新变法运动。以后,遭到清政府通缉,逃到香港,后来逃亡美国。宣统二年曾经邀请孙中山到美国商谈,表示支持革命。民国元年,逝世。终年84岁。著有《西学东渐记》。

2005-5-10 20:39 御剑
[size=3]荣[/size]

一、姓氏来源    
1是远古黄帝时代,有个音乐家叫荣援,为黄帝铸造了12铜钟,荣援就是荣姓的始祖;
2是上古周成王有个卿士受封于荣邑(在今河南巩县一带),称为荣伯,子孙以邑为姓,相传姓荣。

二、郡望堂号   
秦置上谷郡,现在河北省保定市。风俗通》记载:周成王卿士荣伯之后,以邑为氏。望出乐安、上谷。

三、历代名人   
荣启期——春秋时期的学者。孔子游泰山,见启期鹿裘带索,鼓琴而歌,便上前问他:“为何而乐?”,他回答说:“我乐最多。天生万物,人为贵,我得为人,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我得为男,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我行年九十矣,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居常以待终,何不乐也!孔子听后表示佩服。 荣瑄——明朝琼州人。荣琇弟,早孤,与兄荣琇事母以孝闻。   
荣德生——名宗铨。江苏无锡人。早年与其兄宗敬经营钱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起,先后在无锡、上海、汉口等地开设保兴、福新、茂新面粉厂和振新、申新纺织厂。至民国11年(1922年),有面粉厂12个,纱厂4个,后申新增至9个厂,成为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之一。民国7年至民国10年先后当过江苏省议员和北洋政府国会议员。国民党政府时期,历任工商部参议,中央银行理事,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等职。解放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和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

2005-5-10 20:44 御剑
[size=3]柔[/size]
柔然国后裔,555年迁居今山西境内临县。山西介休有这种姓氏。

[size=3]如[/size]
始祖子如   春秋郑国公之子

[size=3]入[/size]
唐有入肉。

2005-5-10 20:46 御剑
[size=3]茹[/size]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古代柔然部族。北魏时郁久闾氏建立柔然国,称受罗部真可汗。柔然国也称做蠕蠕、茹茹,源出东胡,为游牧部落,常居于阴山一带。西魏时,柔然部族为突厥所破,遂并如突厥,其部族后人多以族名茹茹为姓,称茹氏。
2、出自如姓。汉代有如淳,其后代子孙在"如"字上加草字头为茹姓。
3、出自鲜卑族。后魏时代北有三字姓普六茹氏(一作普陆茹氏或普陋茹氏),后改为茹姓。

二、郡望堂号
【堂号】 "终养堂":唐朝时有茹荣,自幼死了父亲,事母至孝。他开始在县里当小官德时候,县官送给他一支瓜。他拿回家给母亲吃,一会儿又回到衙门。县官问他干什么去了?他如实回答了县官。县官到他家看了看,果然如此,就叫他回家侍奉母亲,每月工资照发。
【郡望】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相当今河南省境内黄河北岸武徙县一带。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今河南省洛阳地区。

三、历史名人
茹 千:明代兵部尚书。建文帝时奉诏至龙潭见燕王朱棣议和。后明成祖即位,封为忠诚侯。
茹 棻:清代乾隆状元。官至兵部尚书,有诗集。
茹孝标:宋代天圣进士。负气节,好学不倦,以都员外郎出知江州,有治声。
南齐有大司农茹法亮,明代有刑部员外郎茹连。

2005-5-10 20:50 御剑
[size=3]阮[/size]

一、 姓氏源流阮氏起源有三:
1、 以国为氏,是皋陶氏之后。商代有阮国,是商的诸侯国,汽笛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商末,西岐诸侯王姬昌灭阮国,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成为阮姓。后来,阮姓族人为避仇杀,分散到了各地。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阮氏,商之诸侯,国在岐渭之间。周文王侵阮徂共见于诗,子孙以国为氏。"
2、 出自偃姓,亦属皋陶之后。据传,皋陶生于曲阜,偃姓,其后亦有人以阮为姓。
3、 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据《南史》记载,东晋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秦国初置,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堂号】 "竹林堂":三国时候,阮籍为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步兵校尉。

三、 历史名人
阮瑀(约165-212):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事,能诗,善作书檄,有《阮元瑜集》
阮籍(210-263):三国时魏国文学家、名士,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他博览群书,尤好庄老,有《阮嗣宗集》。他有八十余首《咏怀诗》,颇为有名。
阮咸:魏晋间名士,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籍之侄,"竹林七贤"之一。他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曾为散骑侍郎。
阮孝绪(479-536):字士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他撰写了《七录》,仿照《七略》分类法,将当时所见图书6288种,44520卷,分为经典、纪传、子兵、文集、术技、佛法、仙道七录,已佚。现尚寸《广宏明集》,有五十五部序目,可考察其分类情况。
阮元:字伯元,号云台,清朝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嘉庆、道光年间,历任户、兵、工部侍郎,浙、闽、赣诸省巡抚,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他倡修《清史》、《儒林》、》文苑传》、,历官所至,以提倡学术为己任。他在浙设诂经精舍,在粤立学海堂,撰《十三经校勘记》、《经籍纂诂》、汇刻《皇清经解》180余种。

2005-5-10 20:52 御剑
[size=3]如花[/size]

“如花”一姓的渊源要追溯到唐代。当时有一个生产珍品玉器的作坊,名曰“如花坊”,坊中的能工巧匠皆为女性,她们雕琢的工艺品巧夺天工,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李世民素喜与人赐姓,便赐众女匠姓“如花”,还规定她们若生了女儿,世代都要以“如花”为姓,并将精湛的手工技艺代代相传。如花坊的女工匠个个蕙质兰心,多与唐代才子成婚,一时传为佳话。只是后来此姓多被演变为“茹”、“花”等姓,以至于姓如花的人越来越少。本人生于书香世家,幼时翻阅母亲的族谱,了解了我的家族历史,为我的祖先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深感自豪,也为此姓的逐渐失传而惋惜。本人希望通过维客计划联系到更多如花家族的姐妹,共叙同宗之谊。

《如花家族族谱》中有如下一段记载:北宋时期,二八佳人如花葵出门踏青,路过梁山时,被一个叫王英的抢上山去。王英欲娶小葵做二奶,小葵见其身材矮小其貌不扬,誓死不从,被关进柴房。几日后被王英的娘子扈氏发现,扈氏怒斥王英恶习难改,欲将小葵放走。小葵道:“奴家尚未许配人家,如今出门数日未归,虽恪受妇道从未越矩,回到家中如何说得清楚?日后何颜见人?不如一死!”扈氏道:“此事不难,山中兄弟众多,如有你中意者,可下山到你家提亲。”后小葵与众兄弟相见,与一位人称玉面郎君郑天寿的一见倾心,喜结良缘。数年后,郑天寿在某场著名战役中被一个“磨扇”还是什么“磨转”的暗器击中,光荣牺牲。如花葵不知所终。

2005-5-10 20:56 御剑
[size=3]芮[/size]

一、 姓氏起源
芮姓出自姬姓,是以国名作为姓氏的。是周卿士芮伯之后。周武王时,封有同姓芮国(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芮伯在周成王时任司徒,子孙世袭周朝卿士。周厉王时芮良夫见周厉王和荣夷公千方百计搜刮民财,曾加以劝阻,还写了《桑柔》一诗来讽谏。芮国在春秋时被秦穆公攻灭,芮伯的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称芮氏。芮姓望族居扶风(今陕西咸阳东)、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南20里)。

二、郡望堂号
【堂号】
"桑柔堂":周厉王时,芮良夫为士卿,厉王无道,宠信奸臣荣夷公.芮良夫作《桑柔》诗讽刺厉王。大意是追究奸臣怂恿厉王做坏事,使国家危亡。这首诗载入《诗经.大雅》。厉王恼了,竟把良夫流放到彘。结果厉王被直臣逼得逃亡,死到彘。
【郡望】 《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芮氏望出平原郡。《姓氏考略》中记载:芮氏望出扶风。
1、 平原郡:西汉初年置郡。在今山东省北部平原县一带。
2、 扶风郡:汉代置右扶风,三国魏改为扶风郡。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

三、历史名人
芮良夫:周厉王时,曾作《桑柔》之诗刺王。
芮挺章:唐代太学生,有《国秀集》。 芮及言:宋代上高县知县,字子及。莅政精勤,尝书所坐屏后曰:"少饮酒,饱餐饭,勤出厅,公事办。"官三载,始终如一。
芮麟:明代知府,字志文,宣城人。由国子生累官台州知府,明于政体,吏民信服。谪戍边,遗之金,无所受。以慈惠称。后起为严州知府。
芮钊:明代甘肃巡抚,字宗远。在镇三年,边境寂然。卒于官,贫无以为敛。人服其清操。

2005-5-10 20:59 御剑
[size=3]润[/size]
中国姓氏集:湖北省襄阳县润家营有此姓。 河北省大城县李马策有此姓。  

[size=3]洒[/size]
回族姓氏

[size=3]萨[/size]
(资料缺)

2005-5-10 21:04 御剑
[size=3]赛[/size]
金赛刺之后。
郡望堂号:南阳郡   
历史名人:
赛口 赛姓起源于元朝。祖上为色目人赛典赤。赛典赤为中亚布哈拉人,成吉思汗西征时为其帐前护卫,后不断升为将军,忽必烈时为平章政事级重臣。忽必烈平定云南后,多次派员整治云南,均功效不大。于是派赛典赤出任云南平章政事。赛在云南政绩卓著,受万民敬仰,使云南顺利归并于中华。赛死后,忽必烈谥封其为咸阳王。其九子十三孙被分别赐汉姓十三个:赛,哈,纳,撒,沙等。自此,中国有赛姓,其后人当然为回族。七下西洋的郑和亦为赛典赤后代,即赛、郑同族。

[size=3]三[/size]
三继堂 193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郑州大学兼职教授。

2005-5-10 21:08 御剑
[size=3]三川[/size]
源于古荥阳郡  

[size=3]伞[/size]
伞 冶 男,1951年6月生,黑龙江宾县人。大学学历。英语可读、听、写。仿真器研究室主任、副教授,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黑龙江省系统仿真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size=3]森[/size]
①姓苑:姓。 ②中国姓氏集:云南省曲靖县大西城有此姓。 ③堂号考:台湾省台北、桃园、台东县多此姓。

2005-5-10 21:11 御剑
[size=3]桑[/size]

一 姓氏源流
1 、我国的桑氏,根据考证,是由穷桑氏而来的,十分的源远流长。关于桑氏的源流,《姓谱》及《万姓统谱》都有记载:“出自少昊的穷桑氏,子孙以桑为氏。”古代的穷桑,位于现在山东省曲阜市的北方,而少昊君临天下之后,都城就设在曲阜。少昊又称为金天氏。后来因为居住在穷桑,并且在他居住在穷桑的时候登上了帝位,所以又号穷桑氏。他的子孙的一部分以他的号作为姓氏,称为穷桑氏,后来简化为桑氏 。 换言之,桑姓中国人的老家,是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境地曲阜市北方。
2、 到了二三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老的桑家放族,又加入了另一支庞大的阵容,那就是当时秦国公族后裔的以桑氏为姓。当时,秦国公有人改以桑为姓的情形,《姓苑》记载清楚:“秦穆公,公孙枝字子桑,其孙以王父字为氏。”出自秦国。春秋时期秦国公族有叫公孙枝的,他在秦穆公时期担任秦国的大夫,他的后世子孙以他的字作为姓氏,称为桑氏。
3 、相传,神农氏娶了桑氏作为自己的妻子,他们的后代于是有以桑为姓的,称做桑氏。

二 迁徙分布
桑氏的望族居住在河南(今天的河南洛阳东北)、黎阳(今天的河南浚县东北)。安徽省固镇县,宿州,太和有大量桑姓人。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的东皋村、大辛庄、小辛庄、桑家庄以及桃源村等约有万余桑姓人;山东省肥城市桃源镇屯头村也有数千桑姓人。山东各地的桑姓人均源于宁阳县鹤山乡的东皋村,该村(原名(音)桑家海子)有桑姓人家庙及家谱(先祖山西洪洞县,明初迁徙定居于此)。在今河北高碑店市阎家务村有桑氏一族,约400人,据称祖上来自山东境内。今山东省莱芜市黄庄镇有金水河,东王家庄,南北通香峪,台子村,茄子峪村,桑家庄等村约有数千桑姓人。 山东寿光也有大量桑姓人,但他们和安徽固镇桑姓人同出一宗,均来自山西。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黎阳郡:黎阳县设置于西汉初期,北魏的时候改黎阳县为黎阳郡。在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2 河南郡:汉高帝的时候设置。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
枢密堂、淮翼堂:明朝的时候,桑世杰被封为秦淮翼元帅,连克镇江以东诸州县,判行为枢密院事。

四 历史名人
1 桑弘羊:西汉洛阳人。出身于商人家庭。武帝的时候担任治栗都尉,领大司农。主张重农抑商,推行盐铁酒类商品由国家统一出售的政策。武帝临终的时候,授给他御史大夫的职位,与大将军霍光一起受遗昭,共同辅佐少主(昭帝)。始元六年许多官吏大臣要求取消盐铁酒类专卖的制度,桑弘羊坚决不允许。后来桑弘羊因为朝廷上有人政治阴谋而被杀害。终年70岁。
2 桑钦,北魏郦道元所注之《水经》,据说就是他撰写的。他曾从平陵人涂浑受《毛诗》,而造诣极深。他还精通《古文尚书》。
3桑馥,三国时魏音乐家。
4桑维翰:字国侨。五代后晋河南人。开始去参加考进士,主考官因为厌恶他姓桑而没有录取他。有人于是劝他改姓,他不肯。有人劝他改业,不要读书了,他也不肯。他自己铸造了一方铁砚,发誓说:“要是等到我把铁砚磨破的时候还不能中进士,我酒改业。”他勤学苦练,结果铁砚还没有磨穿的时候他就考中了进士。为石敬瑭掌书记,主谋引契丹兵灭后唐。敬唐建立了后晋王朝以后,桑维翰累官中书侍郎平章事兼枢密使,接受贿赂积累了巨万财产。后来契丹军队打败后晋以后,原来的后晋将军张彦泽想要夺取他的财产,于是派人杀死了桑维翰。终年48岁。
5 桑世昌:淮海人,宋朝时期著名学者,陆游的亲戚,编辑有回文类聚,著作有《兰亭考》。
6桑容:字文耀,常熟人。明代画家,著有《竹窗集》。
7桑春荣:清朝刑部尚书,道光进士。职掌刑部十余年,平反大狱,执法公平,他的名声在当时很大。

2005-5-10 21:17 御剑
[size=3]森[/size]
①姓苑:姓。 ②中国姓氏集:云南省曲靖县大西城有此姓。 ③堂号考:台湾省台北、桃园、台东县多此姓。  

[size=3]僧[/size]
僧姓,在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沟赵郭村,僧姓在该地有700多人,具体来源不详。

[size=3]杀[/size]
戰國時,韓國有殺奚之官,後人以官名為姓。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