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百家姓专题帖——大家都进来寻根问祖呀


2005-5-7 16:30 御剑
[size=3]车[/size]

一、姓氏来源
1是远古黄帝时,有个为黄帝看星象的大臣名叫车区,是个受人尊重的巫卜,有很高的地位。他的子孙便以祖先名字为姓,世代相传姓车。
2是来源复姓子车。春秋时,秦穆公有个出名的大夫叫子车奄息。在孔子编著的《诗经》中就有“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的诗句。此后,子车这个复姓的后代,有的就改成车字单姓了。

二、郡望堂号 望出鲁国、南平、淮 南、河南。 

三、历代名人
1、车千秋——汉朝人。其先齐诸田,本姓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潜败,千秋讼太子冤。武帝感悟,拜为大鸿胪,数月遂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谨厚有重德。昭帝时,以老年朝见,得乘小车人宫殿中,因号车丞相,子孙便以车为姓。
2、车胤-一字武子。晋朝南平人。少时恭勤博学。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常囊萤以照明读书。以桓温辟,遂显于朝廷,历官征西长史。胤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又善于尝会,当时每有盛坐而胤不在,皆云无车公不乐。孝武帝时,累官护军将军。时王国宝谄王道子,讽八座,启以为丞相,胤执不可,隆安间迁吏部尚书。为元显所害。
3、车耀先——四川大邑人。民国2年(1913年)人川军刘文辉部,后升至师参谋长。民国17年(1928年)脱离;日军队,回成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在成都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参与组织成都市各界救国联合会、成都抗战后援会。 1937年创办《大声周刊》,任社长。抗日战争期间,任中共川西特委军委委员。1940年3月被捕,1940年8月18日在重庆中美合作所遇害。年52岁。著有《四川军事史》等。

2005-5-7 16:38 御剑
[size=3]陈[/size]

一、来源有五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洒洒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二、迁徙分布  
自陈国内乱后,陈氏有几次外迁,分别为陈留、阳武户牍乡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陈氏有两次南迁福建。   
一是唐高宗总章二年,朝廷派陈政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陈政卒后,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平定局势后,设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其子孙称为"开漳圣王派"。   
二是颖川陈实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福建同安,其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为陈氏入台始祖。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煚,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传8世13王,历时175年。   
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后有的在琉球群岛落户。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谋生。例如,陈臣留率亲族百余人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澳大利亚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郡望】
颖川郡:秦时置郡。此支陈氏,其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  
广陵郡:西汉置国。此支陈氏,出自汉武帝之子刘胥之后所改陈姓后裔。  
河南郡:汉高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匈奴族陈氏。  
武当郡:北魏置郡。这一支出自陈寔之后。  
冯翊郡:汉武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  
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陈忠之后。  
渤海郡:此支陈氏,宋太尉高琼之后。明洪武初,高谅入赘海宁城东陈明谊家为婿,其子荣遂承外家之姓为陈氏,而以父之高氏郡望为郡望,故称渤海陈氏,以别于外家原宗之颖川陈氏。
  
四、历史名人  
陈 平:西汉大臣,少时家贫,好读书,后归刘邦,他多次用计,使刘邦脱离逆境,转危为安,与张良齐名,史称"良平"。  
陈 寿:西晋著名史学家,著有《三国志》,最初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由《三国志》演变而来。   
陈 祎:唐僧的俗名陈祎,他是佛教经典名著的翻译家,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由于他的业绩,使佛教有了汉字记载的经典。撰有《大唐西域记》。   
陈 抟:宋初道士。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作《太极图》、《先天图》等。   
陈天华:清末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的著作《警世钟》、《猛回头》和他"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行动,为中华民族的觉醒敲响了"警钟"。   
陈 群:三国魏时尚书,曾建议选任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后来演变成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2005-5-7 16:43 御剑
[size=3]郴[/size]
郴姓出自楚怀王

[size=3]晨[/size]
汉族姓氏

[size=3]陈没[/size]
复姓“陈没”就是太平天国大将石达开的后裔

2005-5-7 16:47 御剑
[size=3]尘[/size]
尘氏家族现大多居住在山东省单县境内,其于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总人数2000左右.此姓绝大多数人都不为所知.

[size=3]称[/size]
称天山 男,1947年12月生,广西宾阳人,书画家。毕业于师范。现任国际文人画家总会执行理事、中国新世纪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华书画研究会名誉教授,曹州青年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怀素书画理事,东莞市书法家会员,大朗书协理事。  

[size=3]成王[/size]
古姓,后简化为王。简化为王姓的古姓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2005-5-7 16:51 御剑
[size=3]城[/size]
城 ①姓源: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城鉏,因以为氏。 ②风俗通:氏于事者,城、郭、圆、池是也。战国时有城浑,周人,南游于楚。 ③堂号考:台湾地区多此姓。 ④千家姓:新城族。

[size=3]呈[/size]
汉族姓氏

[size=3]承[/size]
①姓考:周时卫大夫成叔承之後。
②清通志氏族略:明时有承谷容,武进人,洪武初为交城县丞,官终兖州同知。清时有承祖列,康熙甲午年学人。
③千家姓;千乘族。

2005-5-7 16:54 御剑
[size=3]成[/size]

一、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发源于今山东宁阳。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文王第五子叔武于郕?今山东宁阳东北),建立郕国。其后代以国名郕为姓,后有的去邑为成姓。
2、亦出姬姓,发源于今河南范县西濮城北。周武王将另一个王族叫季戴的,分封在另一个也称为郕邑的地方,即今河南范县濮城一带。季戴也在郕邑建立了郕国,其后代也以国名郕为姓,后改郕为成,形成了成姓的一支。
3、出自芈姓,始祖为成虎。春秋时,楚国君主若敖有公子名成虎,其孙以王父之字为姓,遂为成姓。
4 南方少数民族,今广东云浮、清远、增城、潮安、连州及广西容县等地有大量成性人氏聚居;香港西贡就有一个“成家村”,他们是祖籍广东宝安县的客家人。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弘农: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设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内乡以西,陕西省柞水以东及华山以南地区,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省灵宝县北)。
上谷:战国时,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驻军上谷。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后置上谷郡,相当于今河北省西北部,治所在沮阳(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
【堂号】 "永敬堂":春秋时,成回是孔子的再传弟子。直接拜子路为师。成回处世接物永远保持恭敬。子路问他,他说:"人为善者少,为谗者多。行年70常恐行节之亏,是以恭敬待大命。"子路点头说:"你真是君子啊!"

三、 历史名人
成公:汉朝的学者,自己隐去姓名,常诵经,不交世利,世人称为成公。汉成帝出游,遇见成公,成公不行礼。成帝说:"朕能富贵人,能杀人,子何逆朕?"成公说:"陛下能贵人,臣不做陛下之官;陛下能富人,臣不受陛下之禄;陛下能杀人,臣不犯陛下之法。"帝不能屈,使郎官二人就受《政事》12篇。
成遵:字谊叔,元朝穰(今河南邓州市)人,元统进士,授翰林国史编修官,拜监察御史。是岁言事并举劾凡70余事,皆揭发时弊,执政者恶之。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累官中书左丞。为官清正,所至有声绩。后因用事者唆使人诬告成遵受赃,竟遭杖死,朝中内外为其鸣冤。

2005-5-7 16:56 御剑
[size=3]程[/size]

程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一(700万人),在台湾排名第七十三。
程姓是古帝王颛顼的后代。颛顼的曾孙重黎,被帝喾封为专门管理火种的官员,称作祝融。重黎的子孙一直担任这个职务,并且在商朝的时候被封在程,建立了程国(洛阳的上程聚,在今孟津、偃师的交界处),为伯爵,史称程伯(伯符,得氏始祖)。到周宣王的时候,程伯休父被召入朝做大司马,改封在周都附近(咸阳程邑),但休父的子孙从此确开始姓程(休父后裔有另姓司马,司马迁家族就是)。咸阳、京兆一带等属安定,休父之后多居此。其后程婴仕晋平公, 有立赵孤之德, 被封忠诚君,封地在广平郡(在河北邯郸、鸡泽一带)。
程姓还有另外一个起源,是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的后裔中有一支智氏(晋六卿之一),在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前为避祸改姓荀。后来荀姓有一派被封在程,他们用自己的封邑作为姓氏,也姓程,后裔主要在山西一带。
春秋时期,程姓主要在山西,河南,陕西发展,秦朝的时候,有程姓被迁到四川和浙江,汉代时又发展到江西,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到三国时已经扩展到了广东,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元朝末期,程姓进入福建,清朝康熙年间,程姓发展到了台湾。现在程姓主要居住地在河南和安徽,主要都是忠壮公后裔了!
郡望:安定、广平、京兆、东阿、新安

2005-5-7 16:59 御剑
[size=3]迟[/size]

1) 商代贤人迟任的后代,以迟为氏。
(2)南北朝时,北魏尉迟氏一部分改为迟氏。
郡望: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格言:传求旧善政播维新 。上联说商代贤人迟任,盘庚迁都至亳时,作诰书晓喻百姓,曾引用迟任的格言:"人惟求旧(用人要找熟悉其性格、能力的老人);器非求旧,惟新(用器物则要找新的)。"下联说南朝时迟昭,官淮东太守,锐意维新,颇有善政。
《尚书》中记载,商代有个贤者叫迟任,这是迟姓的最早记录。东晋时有个太守也姓迟。以后史书于迟姓,尽于绝笔。

2005-5-7 17:03 御剑
[size=3]池[/size]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嬴姓,始成于战国时候的秦国。战国时,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国的大司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姓,遂成池姓。
2、以居住地为姓。《风俗通》载:"氏于地者,城、郭、园、池是也。"古代城墙称作城或垣,城外护城河称之为池。有世居于护城河畔的人,便以池为姓。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的就是用护城河的水去救火,水中的鱼因此遭殃。

二、迁徙分布 据《通志氏族略以地为氏》所载,池姓望出西平。今为福州大姓。又据《姓氏考略》所载:陈留有池氏。 主要分布有二: 1、西平郡:后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将汉代的金城郡分置西平郡。在今河南省西平县一带。东晋末年,为秃发乌孤所占,称西平王,以此为都。 2、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三、郡望堂号 "同安堂":明朝池裕得,同安人,以进士闻名遂安县,推断明决,后升任太常寺少卿。

四、历史名人
池裕得--号明洲。明朝同安人,嘉靖年间进士,作为遂昌县令,他为官清廉,办事公正,通达事理,能够以理服人。他所到一处,调查民情,一旦发现问题,能及时辟径解除民间疾苦,因此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累迁太常寺少卿。
池生春--字剑之。清朝楚雄人。道光年间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他为人慷慨大方,言行举止悉合礼仪,以不欺人为本。善于书法。著有《入秦日记》、《直庐记》、《诗文剩稿》等。
池峰城--原名凤臣。河北景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民国9年(1920年)在西北军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任军职。民国1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旅第三营营长。中原大站后任第二十六军路军第三十一师师长。民国25年1月,受陆军少将衔;10月受陆军中将衔。民国27年参加徐州会战。民国28年3月,任第三十军军长,后任豫鄂边区的游击总指挥,长江上游江防军副总司令,第十三军长兼宜巴要塞区守备司令。民国34年11月起,先后任保定警备司令、华北"剿匪"总司令部中将参议等。民国38年参加北平和平解放。1955年3月16日病逝,终年53岁。

2005-5-7 17:12 御剑
[size=3]茌[/size]
茌家耀 男,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疗系,曾在北京广安门中医院进修,现任梁山卫生局副局长,副主任医师。在学术理论上主张中西医结合;诊断上坚持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上中西药并用,突出中医特色,遗方用药遵古不泥古,善用经方,博采众长,方药精练。社长内妇儿疑难重症,对中内、胸痹、肝病、肾病、咳喘、结石、肿瘤、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小儿疳积、发热、泄泻有独到经验。搜集编辑数百则梁山土单验方,并推广应用。对鼻炎、尊麻疹、泄泻、肿瘤内病外治有新招。主要论著有《孕妇及婴幼儿用药掼》、《诊籍续焰》、《梁山验方荟萃》;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篇,在各级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12篇。业绩相继被《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等多部大典收录。

[size=3]赤[/size]
赤向荣 1942年9月生。初中文化,中共党员,山西省五寨县工商局市场管理所所长。他1984年从宁武县阳方口石油公司消防队调入五寨县工商局,任东秀庄工商所所长,1985年调市场管理所担任所长。他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奔波在市场管理中。他每天早上从离县城10公里的家里骑自行车来到市场上,从不间断、不知疲倦地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使一个无人敢管的赃、乱、差市场焕发出勃勃生机,为繁荣五寨市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年年被县局评为先进个人,1992~1994年出席县劳模大会,1995、1996年被地区工商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廉政建设先进个人,1997年被山西省工商局评为先进个人。

[size=3]叱干[/size]
鲜卑古姓,今陕西彬县有叱干姓。

2005-5-7 17:13 御剑
[size=3]宠[/size]
宠功臣 男.现任兰考县中医院名誉院长、中医眼科主任医师。1985年调至县中医院任名誉院长。曾任县政协首届副主席,县中医学会理事长,现任河南省中医眼科学会副理事长,县、市劳模,县、市党代表,省卫生模范,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在54年临床实践中一直坚持眼科疹疗工作,熟练地运用祖国医学的钩割外烙及金针拔障术,均按当代的无菌操作使大批盲人恢复了光明。中药治疗眼疾病,中西结合治疗外眼病均收佳效。

[size=3]种[/size]
种  为仲氏所改,周代仲山甫的后人,为避仇改为种氏。郡望:河南郡(今河南洛阳一带)。 讲习终南,名贤却聘   制置河北,宿将善谋 上联说北宋洛阳人种放,字名逸,沉默寡言而好学,七岁能写文章。父亲让他考进士,他推辞说:"学业未成,不可轻举妄动。"父亲死后,他奉养着母亲隐居到终南山,以讲习为业,达三十年。咸平年间,被朝廷征召,历官给事中、工部侍郎;真宗时,任左司谏,他辞别朝廷,又回到山中。下联说北宋末种师道,字彝叔,种放哥哥的曾孙,官至京畿河北制置使,知兵而有谋略,靖康年间,金兵南下,他进宫献计,但朝中因他年龄大(当时人称"老种")不能尽用他的计谋。京城陷落后,徽宗拍着胸口说:"都是因为没听种师道的话,才到了这个地步啊!"  

[size=3]崇[/size]
崇人乃远古族姓,属夏人的一支。
崇氏的名人宋有浦城知府崇大年,明有扬州卫都指挥使崇刚、知县崇高,清代乾隆时有庚 辰进士崇士锦。

2005-5-7 17:15 御剑
[size=3]充[/size]
周朝重视祭祀活动,为了保证牺牲品的数量和质量,专设饲养牲畜的官员,称为充人(充的本意是“养育”)。其后人以职位为姓,称充氏。战国时孟子有弟子充虞。

[size=3]虫[/size]
《通志·氏族略》中有“虫氏、汉功臣曲成侯虫达。

[size=3]禤[/size]
禤字作為一個姓氏雖已存在近兩千年,但在《百家姓》中

2005-5-7 17:20 御剑
[size=3]丑[/size]
丑姓是由钮姓演变而来。
丑纪范 教授,男,1934年7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size=3]仇由[/size]
仇由 姓氏考略:周末时小国,为智伯所减,后人以国为氏。

[size=3]处[/size]
处 ①路史:伯益之后有处氏。望出颇川、沛国。 ②风俗通:汉时有北海太守处与,盖处子之后。 ③千家姓:北海族。

2005-5-7 17:40 御剑
[size=3]除[/size]
除良栋 1941年3月出生,新闻记者。四川省古蔺县籍人。毕业于中华新闻(函授)学院,主任记者。专职从事新闻工作35年,在中央,省、市、部队报刊、电台发表稿件2500余篇,同时爱好文学创作。代表作有《幽幽长白山》(刊于散文集《金山露》),游记《迷人的黑龙滩》(刊于《蜀峰》杂志)等。本入为《西南经济日报社》派驻蓉首席记者。  

[size=3]初[/size]
初姓出湖北山东,后徙辽宁等地。宋有名医初虞世,进士初玮。明有初灏,初进忠,初言,初贞。清有初彭龄,初文斌。今有知名学者初甫川。(初姓据说为皇帝赐姓,原来先祖叫祁辉,他是皇帝老师,一天,皇帝说:你就姓初吧,祁辉谢过皇帝后,将与他血源较近的祁姓,全部改为初姓.)

[size=3]厨人[/size]
古时以职业为姓 就象司马氏

2005-5-7 17:42 御剑
[size=3]楚[/size]

一、寻根溯祖
1、以人名为姓。春秋时,鲁国有个人叫林楚,他的子孙后代以其名命姓,称楚姓。
2、出自芈姓,以国名命姓。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楚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称楚姓。

二、郡望分布
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楚国郢都。汉代设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齐时改置江陵郡。相当于现在的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
新平郡:汉代为漆平县所属之地,建安年间置新平郡,故城在今陕西省邠县。

三、历史名人
楚 衍:宋代数学家、天文学家,著有《司晨星漏厉》等名著。 楚 鼎:元代管军总管。曾被朝廷派去东征日本,渡海时,他的船被风暴摧毁了,他抱着甲板漂了三昼夜,漂到了朝鲜。他登陆后,沿着海岸去召集失散了的军队,后来又回到朝廷向皇帝报告,被加授怀远大将军。 春秋时有鲁国卜官楚丘,唐代有画家楚安,宋代有枢密使楚昭辅,明代有都指挥使楚智。

2005-5-7 17:48 御剑
[size=3]储[/size]

一、姓氏来源  上古有储国,国人以国号为姓;春秋时期齐国有储君,后代以储为姓: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叫储子,他的后代便以父名为姓,相传姓储。

二、郡望堂号  秦置河东郡,现在山西省夏县。《风俗通》记载:齐大夫储子之后。望出河东。

三、历代名人
储光羲(约706-约763年)唐代诗人。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祖籍山东兖州。唐开元14年(726年)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宜等县尉。7、8年后辞官隐居终南山,时年约30岁。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迁监察御史。天宝末年,奉使至范阳。时安禄山兼范阳三地节度使,正厉兵秣马准备叛乱,而玄宗荒于政事。储光羲途经邯郸见沿途风声鹤唳,民生为艰,作《郊古》诗二首记之,忧念时局,语意深切。又有《观范阳递俘》诗,对安禄山的野心和朝廷的昏聩,洞若观火。安史乱起,被俘,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廷,被贬岭南,查无罪,遇赦,做《晚霁中原喜赦作》,表达劫后余生的喜悦,但终因病客死岭南。其诗风为山水田园类,与王维等有应和。宋范成大对其诗尤为推崇。著有《正论》15卷,《九经外义疏》20卷,均佚。《全唐诗》编有储光羲诗4卷传世。现储氏均为储光羲后裔,南宋后由其12世孙10支迁移各地。  
储欣一一字同人。清朝宜兴入。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早年无意仕途,以制艺为业。直到60岁,始领康熙乡荐,一试礼部不遇,遂闭门著书。著有《春秋指掌》30卷,《在陆草堂集》六卷。选编《唐宋十家文全集录》51 卷。  
储安平——江苏宜兴人,民国21 年(1932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民国22年起,在南京《中央日报》任副刊编辑。民国25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作研究工作,回国后,先后任《中央日报》撰述、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在桂林《力报》任主笔。民国34年春,在湖南辰奚“中国晨报”任主笔。日军侵占桂林后,在重庆创办《客观》周刊,民国35年春赴上海,创办《观察》半月刊,任社长和主编,同时兼复旦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195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儲光羲 唐代兗州人,開元(西元674-741年)間進士,任汜水尉,官至監察禦史。工詩文,有正論、詩集、文集流傳於世。

2005-5-7 17:59 御剑
[size=3]褚[/size]
褚姓的姓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河南地方
历史名人有唐朝重臣楮遂良

[size=3]出[/size]
福建泉港区有出姓,是元代蒙古人后裔。清代有过举人

[size=3]啜[/size]
据说是明建文帝后裔

2005-5-7 18:02 御剑
[size=3]揣[/size]
辽、金姓氏

[size=3]啜剌[/size]
突厥姓。

[size=3]传[/size]
蒙古族姓氏

2005-5-7 18:11 御剑
[size=3]钏[/size]
钏相俊 男,1954年4月生,籍贯云南,大学,农艺师,现任云南省保山地区烟草公司烟科所所长。多年在基层从事烟草农业科技的开发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是云南省保山地区烟草产业试种、开发、发展的主要技术骨干。曾担任过保山地区农科所副所长,保山地区烟草公司生产技术科科长、烟科所所长、云南省烟草学会农业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烟草品种评审委员会委员,保山地区烟草学会和地区青年联合会委员。在烟草科技工作中,曾获得过13项科技进步奖,特别对云南烟草丛枝病进行多年的试验研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技术技能。 钏训正 1929年7月生,湖南武冈人。1952年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后分配至湖南大学任教。1954年州回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工作至今。钟训正一直致力于建筑教学、科研、创作工作。他早年所作的北京火车站综合方案及南京年江大侨侨堡方案均经周总理选定而实施;.地上传设计的2项工程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二、三等奖,4项数国家教委优秀设计一、二、三等奖。1995年担任南京中华、则花两路政建委员会总建筑帅,南京禄11新机场机场大道总建筑帅,两工程均牧得较高赞誉。出版专著4本,发表论及10余篇。所编教材《建筑制明》获1996年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现任江苏省建筑帅学会会长、中国建筑帅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size=3]闯[/size]
姓开始于顺治年间,先祖叫“闯有功”镶蓝旗人,祖籍“小云南”,据说与吴山桂叛乱有关

[size=3]淳[/size]
淳姓的来源有两支,其中之一相传与远古帝王夏禹的后代淳维有关,姓氏来源于他的名字。另外,相传炎帝的后代中有人在西周初年被封在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后在春秋时被杞国灭亡。亡国后的淳于国贵族为了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氏,姓淳于或淳,从而成为淳姓人的一支。历史上,淳姓以吴郡、河南为郡望,当代则分布在四川、云南、安徽、广东、江西、湖北、台湾等省。其历史名人,在宋代有进士淳坤,明代有举人淳英、成安县令淳忠厚等。

2005-5-7 18:16 御剑
[size=3]淳于[/size]

一、寻根溯祖 出自姜姓,以国名命姓,是炎帝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后,把原夏朝斟灌国姜姓封在州邑(今山东安丘县),建立州国,因位居公爵,世称州公。春秋时期有州公实,亡国于杞,州国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安丘县东北,原为州国都城),后来复国,名淳于国,仍为公爵,成为春秋时期的小国之一。亡国后,其族人以原国名命姓,称淳于氏。到唐代中期,唐宪宗名李纯,淳于姓的"淳"字与"纯"字同音,遂在避讳之列,乃去淳为于姓。五代以后,有于姓恢复祖姓,仍复姓淳于。

二、郡望堂号
【堂号】"德感堂":后汉时有淳于恭,清净不慕荣利。他的哥哥被盗贼虏去,将要被烹,他要求替哥哥死,盗贼很感动,把他们兄弟二人都放了。淳于恭在家不愿出门,朝廷拜他为议郎之侍中。
【郡望】河内郡:楚汉之际(公元前3世纪末)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境内黄河北岸一带地区。治所怀县,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三、历史名人
淳于髥:战国时齐国文士。博学多闻,知识丰富,口才好,善于答辩,说话幽默滑稽。当时诸侯并侵,百官荒乱,淳于髥游说于各诸侯国之间,说之以隐,并见听从,以为诸侯主客。
淳于诞:后魏时蜀汉人。他的父亲兴宗为南安太守。他十二岁时随父亲前往扬州,但在路上其父被盗贼所害,他倍感哀伤,誓要奋发,倾资财结交宾客,半月内遂得复仇,破贼樊文炽等。官终梁州刺史。
淳于意:汉代名医。少喜医术,后为人治病,决生死多验,号为"神医"。
战国时齐国有博士淳于越,西汉有定陵侯淳于长,孝女淳于缇萦,东汉有侍中淳于恭,晋代有司马督淳于智,南朝陈有车骑将军淳于量,唐代有晋国公淳于难及其弟燕国公淳于郎。

2005-5-7 19:46 御剑
[size=3]次[/size]
乃茨姓所改。

[size=3]慈[/size]
慈  旭  男,1928年8月生,吉林永吉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1960年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历任察哈尔日报社编辑、察哈尔画报社编采组长、察哈尔省文联创作干事、省文联委员、张家口市文联副主席、美协主席、科普美协理事长。中华全国文代大会第二次、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主要业绩:擅长中国画山水、兼画花鸟、人物,长于画马,长于大型剪纸创作。多数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人民画报》、《中国青年报》、《大公报》、《文艺报》、《北京日报》、《北京周报》(外文版)、《美术》等41种省级以上报刊。一些作品由人民出版社、华北人民出版社、天津、河北、河南等美术出版社出版。部分作品由省级文艺单位收藏。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全国性美展、省级美展及其他展览。多次获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并参加由国家、省组织的赴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展览及香港地区展览。由河北省记创作二等功一次。出版作有《画马常识》、《剪纸纸技法论》。传略事迹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现代美术家辞典》、《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世界华人美术名家年鉴》、《世界美术集》、《中国美术家名鉴》(中日合编)入其它等多部辞书、典集。  

[size=3]枞[/size]
周朝时,有个君主叫周平王,他将小儿子封于枞,并让他建立枞国。这位王 子名叫精英,周平王封他为侯爵。而精英建立枞国后,人们就称他枞侯。枞 侯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形成枞姓。

2005-5-7 19:59 御剑
[size=3]丛[/size]

一 寻根溯源
①以地名为姓氏,源于金姓。据《池北偶谈》所载,传说西汉时车骑将军金日磾的后代迁居丛家岘(今属山东省文登县),遂以居地丛为氏。
②丛姓来自丛枝。据《国名纪》及《姓氏考略》、《庄子》等所载,相传上古帝尧时有崇、枝、胥、敖四国,其中丛枝为枝国的首领,他原本不属于帝尧的势力范围,帝尧为扩张势力,征伐这四个小国,不久即高奏凯歌,这样枝国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帝尧的势力范围,丛枝亦成为帝尧之臣。丛枝的后代为纪念故国,改原国首领名为氏,称丛氏。
③出自其他民族。如今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以上三种来源现考源金姓为主流,尧时丛枝之说至今未见后人,疑为传说。其它民族亦多自山东文登迁出。 得姓始祖 金日磾(mi di)。西汉汉武帝时,国势十分强盛,因上有文景之治,为其储备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而己有卫青、霍去病、李广、程不识等能征惯战之勇将,所以大肆征讨匈奴以除外患。时金日石单为匈奴休屠王太子,年十四岁为霍去病所掳以后为汉武帝赏识因匈奴以金人祭天所以武帝刘彻特赐其为金姓,名日磾,封为车骑将军。武帝去世时,遗诏金日磾与霍光共同辅佐汉昭帝,金日磾尽忠职守,不敢怠惰,后因功被封为(禾宅)侯。他的子孙后代从此累世在朝廷为官,传历七代,直至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之时方衰落下去。当时像这样久盛不衰的家族还有张汤一家,被并称为“金张”,晋代诗人左思所谓“金张籍旧业,七世珥汉貂”所指即此。至汉末曹兴三国时许昌金氏世家今讳联刘返曹被曹操所害并诛连族人,金日磾之后随东迁徙居丛家岘(今山东文登),以地为氏,称丛姓,他们尊金日磾为丛姓的得姓始祖。

二 郡望堂号 丛姓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许昌县,三国魏时设置,治所在许昌(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市西南),文登北齐置 。 堂号:丛姓以“许昌”、“文登”等为其堂号。

三 宗族特征 ①丛姓无论是丛枝之后,还是金日(石单)之后,抑或他族改姓,是中华姓氏丛姓重要一部,不可分割。②丛姓以文登为源起,历经数千年风风雨雨,如今仍大部在文登周边地区繁衍,为他姓所不可比拟。

2005-5-7 20:06 御剑
[size=3]从[/size]

一、来源有二
1、出自姬姓,东周时,周平王的小儿子精英被封于枞(在今安徽省桐城县东南),建立枞国,为侯爵,也称枞侯。枞侯的后代,遂姓枞氏,至汉代仍有枞姓,后去木为从。
2、起源于汉代。汉代有大将枞公,他的后代子孙取其名字中的枞。

二、郡望堂号
【郡望】:《姓氏考略》与《郡望百家姓》中都有记载云:从氏望出东莞。晋武帝大始元年(公元265年)置东莞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从贞:明代名臣,繁昌人。居官清廉,萧然如寒士。管领漕运时,爱惜士卒,时称名臣。 从龙:明代知县,字云峰,安陆人。成化中以举人知麻哈州。当时民俗皆被发左衽,经从龙治理五年,遂成衣冠人物之俗。
从任:明代大学生,字子重,江南人。负奇气,嗜异书,有绝技。
从谂:唐代高僧,居赵州观音院。精心玄悟,乾宁中示寂,谥真际禅师,世号赵州古佛。

2005-5-7 20:14 御剑
[size=3]爨[/size]
古滇人的姓氏

[size=3]寸[/size]
云南多此姓。艾芜[南行记]有寸师爷,腾冲大姓。国民党将领寸性奇,抗日战争中牺牲。

[size=3]村[/size]
村志刚 政工师。男,1963年8月出生,河北鹿泉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现任鹿泉市经济贸易局纪委书记、监察室主任。主要业绩:1981年参加工作,曾任工业局系统团委书记、人事教育科副科长,建筑材料工业局办公室主任、党委成员,经贸局人事政工科长兼机关工会主席,1999年起任现职。在多年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多次评为单位、县、市优秀团干部、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市级新长征突击手、市级优秀纪检干部,记三等功2次,1995-1997年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多年来坚持读书学习,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从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为做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工作中狠抓制度建设、廉政建设,民主监督,做到大宗原材料购进公开招标,厂务公开;关心群众生活,做好上、下访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消除隐患;敢于碰硬,坚守原则,不拘私情,自1999年以来严肃查处案件4起。

2005-5-7 20:26 御剑
[size=3]达奚[/size]
鲜卑族姓氏。
北周有达奚武。
隋有达奚长儒。
唐有达奚通。

[size=3]大狐[/size]
大狐氏,出自姬姓,春秋时有晋国大夫大狐容。

[size=3]大季[/size]
春秋郑国郑穆公之后

2005-5-7 20:32 御剑
[size=3]大叔[/size]
始祖叔仪 春秋郑国郑穆公孙

[size=3]答[/size]
回族姓。回族中的答姓,据始修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的《答氏宗谱》记载,现居于湖北钟祥、两阳等地的回族,其始祖“原籍西域,自元世祖至元癸已(1293年),讳刺辛与刺海祖,同孛可入,献大珠,赐价不售,帝嘉其廉,命姓答氏”。及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答氏四世祖答失蛮(授驾前指挥,后追封为武略将军)迁居钟祥县后,始为答氏定居湖北之先祖。其后,答氏二十五代子孙以湖北郢城答家湖为中心,分布于荆、襄(汉、沔、宜城等地。省外则落籍于江苏六合、四川城都、甘肃平凉、湖南长沙、河南南阳等地。现今,答性回族主要分布在湖北荆州、河南南阳。

[size=3]大[/size]
山东省寿光县有大家洼,大姓为朝鲜后裔。

2005-5-7 20:37 御剑
[size=3]达[/size]
回族达姓主要源自皇帝赐姓。元初,成吉思汗西征时,波斯人母把拉沙随父塔不台入华居台州(今浙江临海),拜南宋遗民周仁荣为师,刻苦攻读汉语文,于延佑七年(1320年),在乡试中考取榜首。次年廷试赐进士及第,授集贤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文宗建奎章阁,擢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帝赐蒙古姓名达不华,后裔遂以’达’为姓。”(《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今江苏六合达姓为其后裔。另,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西北名将达云,“出身于凉州卫(今甘肃武威)武将世家。其先为西域回回贡使,留河西不归,渐为凉州大族。”(《回族人物志》)这应是达姓回族的又一支。达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甘肃、宁夏等地。

[size=3]笪[/size]
古有以编笪(一种竹制品)为业者,其后以技艺为氏。
宋有笪深。清有笪重光。

[size=3]歹[/size]
蒙古族姓氏,在彩云之南的楚雄州的大姚、姚安,昆明,玉溪,昭通,红河,文山,临沧,思茅,西双版纳,大理,保山,德宏,怒江等地,现在还有近600多人姓歹。

2005-5-7 20:42 御剑
[size=3]代[/size]

一、 姓氏起源 代姓来源与戴姓相同,是戴姓的白字。来源有四:
1、 黄帝乃代姓之鼻祖。
2、 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代”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3、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4、 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二、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开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清代以后,还有福建戴氏陆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2005-5-7 21:08 御剑
[size=3]戴[/size]

一、姓氏起源
1.黄帝乃戴姓之鼻祖。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二、迁徙分布: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开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清代以后,还有福建戴氏陆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三、郡望堂号
【堂号】“独步堂”或曰“避贵堂” 都是源自后汉戴良的事迹。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另外还有“谯国”、“广陵”、“清河”等堂号。
【郡望】
谯郡:东汉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县),三国时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灵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间地。
广陵郡:西汉元狩三年(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今扬州)。东汉建武中改为郡。相当今江苏、安徽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
清河郡:治所在清阳(今清河东南)。元帝以后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

四、历史名人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许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触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杀,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
戴震:安徽休宁人,思想家,学者。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戴进:著名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称。
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他长期浪游江湖,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的影响,语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责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了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能词,风格雄放。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戴逵: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县)人。他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他曾为会稽山灵宝寺作木雕无量佛及胁侍菩萨,又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
戴德、戴圣:被称为今文礼学的“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是戴德之侄,西汉时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显赫。他们同学《礼》于后苍,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

2005-5-7 21:17 御剑
[size=3]丹[/size]
回族姓氏

[size=3]但[/size]
但姓出至周文王之子周公旦之孙,孙名但,遂成但姓。汉有西城都护但钦,济阴太守但邑

[size=3]淡[/size]
邓小平之母就是这个姓氏

2005-5-7 21:20 御剑
[size=3]澹[/size]
唐武宗名炎,避及啖,啖姓逼改为澹。

[size=3]荡[/size]
荡姓是共工氏汤明之后,共工氏因自立为帝,被母后汤(傥)娥所杀,荡(汤)析羲自此离居,汤明后裔四处游荡,因避祸,多藏于草荡、沙荡、海荡、湖荡之中,被蔑称为“荡民”。史称“荡氏”。今已经成为罕见姓氏,除在河南、河北、陕西、福建发现有几户荡氏,其余荡氏均已成为汤氏的一支。

[size=3]当涂[/size]
以地名为姓

2005-5-7 21:25 御剑
[size=3]党[/size]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裔,为夏王朝全族的子孙,所以历史上称党姓出自夏的后代。属于夏禹后裔的党姓世居党项。
党姓出自夏朝,居住在党项的王族多姓党。另外一支党姓出自姬姓,在春秋时
期,晋国公族大夫的封邑在上党,其后世子孙便以封地名作为了姓氏。还有一支党
姓出自任姓,相传春秋时鲁国大夫党氏,是黄帝的小儿子禹阳的后裔,因为他的封
邑名为党,所以也称党氏。党湛是清朝的一位名士,他常对人讲:“人生须做天地
间第一等事,为天地间第一等人。”
2 源于党项族。党项族是我国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党项人汉化改单姓,遂取族名首字为姓为党姓。

二 迁徙分布
党姓的望族居住在冯诩(今天的陕西省境内)。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冯翊郡:根据《姓氏考略》和《郡望百家姓》的记载:党氏望出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三国魏将左冯翊改为冯翊郡。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韩城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的地区。
【堂号】 忠武堂:宋朝党进,因为征伐太原而有功劳,所以他被任命为忠武军节度使。他身形魁梧,忠心老实。

四 历史名人
1、 党国柱:明朝人。
2 、党进:宋代武士。
3、 党怀英:金朝人,文学家。

2005-5-7 21:27 御剑
[size=3]稻[/size]
①姓考:周时秦伯稻之后。 ②姓氏考略:周时有稻人之官,掌治田种稻之事,其后以官为氏。 ③千家姓;晋陵族。

[size=3]岛[/size]
回族中的岛姓为数很少。在明代分封诸王,屏藩王室和实行移民政策的过程中,各地的回民大量迁入山西,故形成了“太原回民十大姓”,其中便有岛姓。岛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西太原。

[size=3]道[/size]
姓氏由来:元朝为元世祖忽必烈所赐.元时有左丞相道恒焕,两江平章道童;民国时期有金融家道贤模.

2005-5-7 21:31 御剑
[size=3]刀[/size]
①集韵:刀达,蜀人,后避难改姓。 ②希姓录:王骥平麓川,赐夷人怕、刀、剁三姓,后染华风,改为刁氏。 ③千家姓:勃海族。 姓氏由来:姓氏考略:杨慎希姓录:明朝王骥平麓川,赐夷人怕、刀、剁三姓,后染华风,有改为刁氏者。按刀氏为现今之傣族。   郡望堂号:渤海郡   姓氏家谱:车里宣慰刀氏世系考订 傣族大姓。

[size=3]德[/size]
①奇姓通:以谥为氏,又汉西域有德若国,或后人以国为氏。 ②姓苑;汉有德义。 ③中国姓氏集:河北省宛平县多此姓。

[size=3]登[/size]
①姓考:汤御门尹登恒后有登氏,望出始平.南阳 ②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后汉有冯翊登道,又将作大匠登豹,蜀有关中流人始平登定。 ③姓源:邓侯之后去邑为登氏。

2005-5-7 21:34 御剑
[size=3]邓[/size]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二、迁徙分布 邓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宋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明末,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平寿堂"或"谦恕堂":后汉时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邓姓还以"南阳"、"南雄"为其堂号。
【郡望】
南阳郡:战国秦时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此支邓氏以居新野而著称,其开基始祖为邓况。  
安定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宁夏固原)。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   
高密国: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
平阳郡:三国魏置郡,治所在平阳(今临汾西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邓攸。 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今长沙市)。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
陈 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陈县。此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
洛 阳:秦始终置县。此支邓氏,为东汉大将军邓骘。

四、历史名人
邓世昌:海军名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在黄海海战中,虽弹尽舰伤,仍下令加快速度猛撞敌舰吉野,不幸被鱼雷击中,与全舰官兵250人壮烈牺牲。
邓石如:清代杰出书法家、篆刻家,其书法以篆字成就最高。篆刻,突破陈规,自开面目,世称"邓派",也称"皖派"。
邓 禹:东汉大臣。明帝即位任太傅,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邓 芝:蜀汉官拜大将军20余年,曾于刘备死后奉使入吴,说服吴蜀结好共抗曹魏。
邓 牧:元代思想家。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道、佛三教正宗。著有《伯牙琴》一书,幻想恢复尧舜时代"君民相安无事" 的社会。
邓子龙:明代抗倭将领。领水军赴朝鲜,抗击倭寇,杀敌无数。
邓 析:春秋战国时郑国大夫,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刑名家、法家先驱。他创办私学,以所作《竹刑》(一部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教人,宣传法治。并且是"名辩学"的倡始者。

2005-5-7 21:38 御剑
[size=3]氐[/size]
氐姓现存于山西省五寨县

[size=3]祗[/size]
在河北井陉有此姓

[size=3]第[/size]
出自田姓。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消灭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曾经把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王的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万多人都迁徙到关中房陵(今湖北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原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族大人众,故改变了原来的姓氏,以次第相区别,分列为第一氏到第八氏。第一至第八等姓,后来都改为单姓"第",现在保留复姓的很少。

2005-5-7 21:41 御剑
[size=3]狄[/size]

一 姓氏起源
1 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时候狄族活动于齐、鲁、晋、卫之间。后世的子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的姓氏,称为狄氏。
2 是以国为氏的姓氏。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周成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人便以国为氏,姓狄。
3 出自高车氏》据《北史》记载,中国的西北部有回鹘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车氏的,后来分化出来改叫狄姓。
4 唐昭宗赐姓。根据《五代史》的记载,唐昭宗的时候,曾经捕获契丹族的首领杨隐,后来他归降了唐王朝,王朝于是赐他姓名为狄怀忠,他的后裔于是因袭姓狄。

二 迁徙分布 狄姓望族居住于天水、太原。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初置天水郡。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的广大地区。治所在平壤,今天的甘肃省通渭西北。
2 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初置此郡,地址在相当于今天山西省五台山以南、霍山以北的地区。治所在晋阳县,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堂号】梁公堂:唐朝狄仁杰两度为宰相,被封为梁国公。

四 历史名人
1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时期太原人。高宗的时候为大理丞。后又做过豫州刺史、洛州司马。天授二年,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下监狱,后来他秘密的叫他的儿子伸冤才得以免罪。但还是被贬为彭泽令。到了神功元年的时候又恢复了他的职位。他身居要职的时候举荐了好多有才能的人,例如张瑾之、敬晖、姚崇等,都是中兴名臣。有很好的判断人才的能力。后来死后被追赠为梁国公。
2 狄青:字汉臣。宋朝汾州西河人。擅长骑马射箭。宝元初年,为延州指使,他很勇猛,而且善于谋略,范仲淹等人对他很看重。范仲淹给他讲解《左氏春秋》,狄青于是开始读书,不久以后就精通兵法。因为他表现突出,被擢升为枢密副使。一生之中打过二十五战。其中以皇佑四年上元夜袭击昆仑关一战最为著名。嘉佑二年逝世,享年49岁。
3 狄葆贤:字楚青,江苏溧阳人。戊戌变法的时候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交往。宣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以后,逃亡日本。清朝光绪十六年返回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正气会。组织自立军,策划在沿长江各省起兵“勤王”。事情败露后,集资从事新闻事业,并于光绪三十年在上海创办《时报》,以陈冷为主笔,宣传保皇立宪,是二十世纪初我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光绪三十四年任江苏訾议局议员。1911年在北京发刊京津版《时报》。后来专攻佛学,尤其喜好诗词书画,著有《平等阁笔记》和《平等阁诗话》等。

2005-5-7 22:06 御剑
[size=3]翟[/size]

一、寻根溯祖
1、出自隗姓,以国名命姓。隗本来是周代中原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赤狄人的姓。春秋时,赤狄人活动于晋、卫、齐、鲁、宋等国之间,称为翟姓。公元前六世纪末,晋国大举进攻赤狄,灭掉翟国,翟人大多沦为晋国臣民,逐渐融合于晋人。翟人的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称翟姓。
2、出自祁姓,是黄帝的后代。上古时候,北方有翟族(后称翟国)。翟国是远古时黄帝的后裔建立的。传到古代春秋时,翟国灭于晋国,后来晋国又灭于韩、赵、魏三国,到战国时,这三国又先后灭于秦国。在这长期战乱中,翟国人都以原国名为姓,逃奔迁居各地。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两种读音,居于北方者读"狄",迁居南方者读"宅"。

二、郡望堂号
【堂号】"传诗堂":汉朝时翟辅,四世皆传授《诗经》,征拜教郎,迁侍中,策试第一,官拜尚书。安帝宠信外戚,翟辅极力上谏。宠臣虽然厌恶他,但又怕他,所以又叫"宠畏堂"。
【郡望】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三、历史名人
翟 公:西汉时人。初为廷尉,宾客盈门;被贬后,门庭冷落;后复职,宾客又欲前往。翟公于是在大门张贴告示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翟 义:汉朝人,为翟公之孙。20岁时即任南阳都尉,后升任弘农河内东郡太守。平帝死后,王莽摄政,称"摄皇帝",翟义起兵讨伐王莽,立刘信为帝,自号大司马柱天大将军。移檄郡国,国人达10余万。后被王莽击败,被杀,夷灭三族。
翟 汤:晋代名士。笃行纯素,仁让廉洁,不屑仕事,耕而后令。馈赠一无所受。康帝以散骑常侍徵,不至,卒于家。
翟大坤:清代嘉兴人,与其子翟继昌皆为山水画家。其女翟曹娥为女书画家。
西汉有丞相翟方进,隋末有瓦岗军领袖翟让,唐代家翟琰,宋代有古董鉴赏收藏家翟敦仁、副宰相翟汝文,清代有学者翟灏。

2005-5-7 22:08 御剑
[size=3]邸[/size]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东杨村绝大数都是邸姓

[size=3]底[/size]
回族姓氏

[size=3]迪[/size]
迪 仕 1949年 2 月生,四川资阳人,大学文化,重庆兵器工业职工大学江陵分校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机床计算机控制技术。主要著作:《压力铸造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年出版,担任副主编);《数控技术及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年出版,担任主编)。主要论文《双CPU型CNC系统控制软件结构》发表于《制造技术与机床》1996年第7期。主要发明专利:气垫导轨程序显示计时仪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91214224.3),通过重庆市市级新产品鉴定。

2005-5-7 22:16 御剑
[size=3]地[/size]
地学雷 男,1959年3月出生,大学文化,会计师,现任80306部队后勤部财务处副处长,中校军衔,两次荣立三等功,曾多次在《军队财务》、《军队企业财会》等杂志上发表文章。1996年被全国军事企业会计学会评为优秀通信号,被第二炮兵评为清产核资先进个人,撰写的《刍议军队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的内容与形式》一文被评为全军首届国有资产管理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撰写的《浅谈军队会计改革的基本模式》一文获全军会计改革论文二等奖;撰写的《高原核导弹部队联勤供应标准化问题探讨》和《部队农副业生产核算规范化管理亟待加强》分别获全军1998年度论文三等奖和优秀奖。  

[size=3]点[/size]
新闻联播曾介绍江苏省南京市有一家庭生一男没有跟父母姓,而取父母都有的笔划另姓点。

[size=3]调[/size]
周礼调人之后,因官为姓。

2005-5-7 22:19 御剑
[size=3]典[/size]
典韦,魏将。

[size=3]店[/size]
店住就 男,1940年5月出生,湖南邵东人。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湖南师院。现任中共湖南省娄底市委办调研员。主要业绩: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湖南邵阳、娄底地委办系统工作。1985-1999年任娄底地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兼任地委娄底工作杂志社总编、党组书记,并为湖南省秘书工作学会会员、湖南省城市经济研究学会理事。30多年来一直从事文字秘书工作,为本级党委起草了大量公文,并撰写了大量文章,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100多篇作品。撰写的《利用行为科学切实做好新时期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被列入《中华年鉴》;《新时期中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领导讲话稿是一门重要学科》等调查报告和论文,分别被湖南省教育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列入专集出版。个人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1997年被评为湖南省百优秘书,荣立二等功,获省里颁发的从事秘书工作30年以上荣誉证书。

[size=3]定[/size]
回族中的定姓,是“以伊斯兰教徒的谱系为基础而改写的汉字单姓”。

2005-5-7 22:21 御剑
[size=3]刁[/size]

一、来源有五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文王时,有同姓国雕国,其国人多姓雕氏,后简称刁。
2、以技为氏。《汉书》"考工雕人之后"也姓雕,后改为刁姓。  
3、以人名为氏。《风俗通》“齐大夫童刁之后。战国时有刁勃,汉有刁间,齐人,以富闻。子孙居渤海。  
4、春秋时齐国大夫竖刁之后。《韵会》"刁氏出渤海齐大夫竖刁之后。"齐国大夫竖刁为齐桓公宠臣,曾与管仲一起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管仲去世后,竖刁专权。他的后代子孙便以祖上名字为姓,成为刁氏。  
5、为貂姓所改。《风俗通》载,春秋时齐国有貂勃,后姓貂氏。古代雕、貂二姓,后来皆改为刁姓。 另据《日知录》、《复古篇》载,古代刁、雕、貂三字声同宗异,后统为刁姓。

二、郡望堂号
【堂号】"藏春堂":宋朝时候刁约,做学问、做文章都很刻苦。开头做馆阁校理、后进使馆、又当扬州知府。辞官回来,在润州安家,号"藏春堂"。东坡送他的诗有"春在先生杖履中",意思是连你的拐杖、鞋子都饱藏着春天的温暖。
【郡望】
弘农郡: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设置。相当今河南内乡以西、陕西省柞水以东及华山以南地区。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
渤海郡:西汉时置。在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海一带。

三、历史名人
刁光:唐代画家,长安人,天复中避地入蜀。善画湖石、花卉、帽兔、鸟雀,工花水,孔嵩、黄筌皆师其笔。  
刁代:元代本路总管,是时洞蛟为孽,代挟利剑入洞,代与蛟俱死。  
刁再濂:清代学者,性清介,不苟取。临卒,犹以居官致富戒其子孙。  
刁戴高:清代书法家,足不良行,常坐卧一榻,惟吟诗作字不少间,字法颜柳。  
刁姓名人还有南唐昭武节度使刁彦能、东汉尚书刁韪、晋代尚书左仆射刁协、西汉齐地大富商刁间,晋代徐充二州刺史刁彝、尚书令刁协。

2005-5-7 22:29 御剑
[size=3]貂[/size]
东汉名人貂禅

[size=3]冻 [/size]
①通志氏族略:元时有冻阿术,曾任广东省叙州监。明时有冻泰,曾任山东省利津知县。②千家姓:平阳族。③堂号考:台湾省桃园、高雄、澎湖县有此姓。堂号考:台北市有此姓。 冻姓集中在河南省舞阳县姜店乡冻庄村,留在台湾是因内战,有几人,其他地方也有

[size=3]东野[/size]
为当今较为罕见的复姓,也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为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长子伯禽的小儿子名叫鱼,食采邑于东野,遂以地名为氏,姓“东野”。另外,鲁国的季平子(姬姓,周公之后)食采邑于东野,也以“东野”为姓。   “东野”姓自得姓后,一直在山东一带发展繁衍。

2005-5-7 22:31 御剑
[size=3]丁[/size]

一、姓氏起源
1、出自丁侯的后裔。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2、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其始祖为姜伋,以谥号为姓氏。
3、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8子康叔。
4、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谥号为姓氏,称丁氏。
5、历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人名中,最后一个字是"丁"的很多,进入中原汉化以后往往改姓丁。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6、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二、迁徙分布
秦汉时期,丁氏的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省境,同时已有迁至今河北、陕西、广西、湖北等省者。如,秦末项羽将丁公(名固)为薛人(今山东滕县南),刘邦部下丁义起于留(今江苏沛县);西汉时丁宽为梁人(今河南商丘南),丁外人为河间人(今河北献县东南),丁明为瑕丘人(今山东兖州东北);东汉时丁邯为阳陵人(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丁茂为合浦人(今属广西);东汉末,丁遵任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太守,在当地安家。三国、西晋时期,丁氏在江南分布更为广泛。如三国时魏国丁仪为沛人(今江苏沛县),吴国丁諝为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丁览为山阴人(今浙江绍兴),丁奉为安丰人(今河南固始东南),后徙家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晋丁绍为谯国人(今安徽毫州),丁义为建城人(今江西高安)。唐初,有丁氏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北宋,有长洲人(今江苏吴县)丁谓,任崖州司户参军,其后裔分衍崖州(今广东崖县西北)及广州。丁氏入粤始祖还有:丁允文,南宋时开基潮州;丁肇宪,明初由潮州徙梅州;丁仑,明代徙丰顺。清嘉庆年间,闽粤丁氏有移居台湾者,此后又有人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国。

三、郡望堂号
【堂号】 "驯鹿堂":后汉丁茂,小的时候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自背了土筑坟,又栽了松柏在墓旁。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守护墓。太守举他为孝廉,拒不受。丁姓又以"济阳"为其堂号。
【郡望】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四、历史名人
1、丁  敬:清代杰出篆刻家,善鉴别,爱好金石文字。诗、书、画俱工。尤擅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别具面目,开创"浙派",为"西泠"八家之首。
2、丁汝昌: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黄海海战中受伤后仍指挥作战,后退守威海卫,当日军海陆围攻威海卫时,他拒绝投降,自杀身亡。
3、丁  丙:晚清藏书家。喜藏书,沿用其祖"八千卷楼"为藏书室名。文渊阁《四库全书》散失后,他多方收集和抄补,撰有《善本书室藏书志》。
4、丁  谦:清末地理学家,喜治历史上边疆及外围地理。撰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69卷。
5、丁  恭:汉代人,曾任谏议大夫、博士。治有《公羊严氏春秋》。光武帝时,自远方来从学者达数千人,当时称为大儒。

2005-5-7 22:38 御剑
[size=3]董[/size]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己姓。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儿子叫董父,相传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
2、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春秋时,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以官为氏,称董氏。
3、也出自己姓,以姓为氏。相传颛顼的孙子吴回爱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儿子有叫参胡的,姓董,其后裔就以姓为氏,也称董氏。

二、迁徙分布
今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冀、豫、晋三首,占董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滇、鲁、辽、浙、川、鄂、六省又占百分之三十八,而冀居住了董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一,为董姓第一大省。

三、郡望堂号
【堂号】 "直笔堂"、"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孔子夸奖他是"良史"。 董氏还有"豢龙"、"陇西"堂号。
【郡望】
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西汉时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魏移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南)。北魏时相当今陇西县附近地。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国置国,后改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相当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

四、历史名人
董狐: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仲舒:西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董仲舒五代孙,东汉著名良吏,光武帝时为洛阳令,敢于搏击豪強,为民作主,京师震慄,光武称其为‘强项令’,豪強贵戚莫不畏惧,号其为“卧虎”,民间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七十四岁死于任上,只一床旧被覆盖遗体,家中尚存大麦数斛,破车一辆。光武闻知十分伤感,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下诏以大夫之礼葬之。
董贤:字圣卿,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和:(?—220)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蜀汉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共事多年,许多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为官二十余年,外牧殊域,内干机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爱戴,与少数民族交往,‘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诸葛亮对董和的高风亮节称赞不移:“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董允:(?—246)字休昭,董和之子。秉承了董和的高风亮节,是时人所称的蜀中四英之一(诸葛亮、董允、蒋琬、费祎)。对董允的忠诚与才干,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给予了肯定,並力推董允主持“宫中之事”,董允受命,忠勤不懈,对后主言行,极尽诤湅之责。董允官至侍中、辅国将军、尚书令、大将军附贰等,文官武职集于一身,地位显赫,但他一身正气,正直不阿,治理蜀国业绩显著,深得民心。
董奉:董允之孙,建康董氏之祖,游闽中,后居庐山,为一代名医,治病不取利,使之种杏,久成杏林。为今医界称为杏林由耒。
董小婉: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邦达:(1696—1769)浙江富阳人,因政绩卓著,累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又是著名画家,以善画山水而著称,画凤苍逸古厚,其绘画艺术誉满京华,乾隆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画院,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是继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之后又一董氏大画家,合称为三董 。与曹雪芹有深交,并为他的《南鷂北鸢考工志》写过序言。终年七十四岁。
董诰:(1740—1818)董邦达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将其改为二甲弟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累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擢文华殿大学士(宰相)。他通晓军事,台湾、廓尔喀平定也列名功臣。在和坤当权时代,他与王杰独不与其苟合。嘉庆帝铲除和坤时他也发挥了较重要作用。他与其父一样都是当时有名画家精书法、善绘画。他五次归还故里,生活简扑,平易近人从不倨傲,深为邻里称道。终年七十九岁。嘉庆二十三年致仕归家,十月去世。父子历事三朝,虽身居显要,但两袖清风。嘉庆帝哀诗中云: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
董源:(?—962)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人(今江西进贤),一说江南人。五代南唐画家,南唐中宗时曾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工山水,尤擅溪桥、渔浦、洲渚交相掩映的江南景色。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亦善画牛、虎、人物,传冯延巳曾将其所作古代美人画屏误为挡道宫娥而不敢入谒中主。
董遵诲:(926—981)涿洲范阳人(今河北涿县)。武艺绝人,能挽强命中。后汉时随父宗本从契丹南奔投刘知远。后周时从世宗攻北汉、后蜀、南唐,以功至骁武指挥使。宋初太祖重用,从慕容延釗平李筠,乾德六年(968)授通远军使,太宗时兼领灵州巡捡,在环州(斤即通远军,治今甘肃环县)十四年,团结各族酋长,使各守封疆,无所攻扰。
董毡(1032—1083)吐蕃唃厮啰第三子。母乔氏,父死,领地分裂他占据(青海)黄河以北之地势最盛。仍附宋抗夏宋授保顺军节度使,加太保、太傅。西夏天赐礼盛国庆三年(1070)梁乙埋领兵攻宋环州、庆州,他乘虚攻入夏境迫使西夏退兵。宋加封为西平节度使。西夏大安七年(1081)出兵三路助宋攻夏受宋封为武威郡王。
董槐:(?—1262)宋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字庭植,嘉定十六年进士。嘉熙间历提点湖北刑狱、知江州、潭州,平息常德兵变,救济南来江北流民,甚著政绩,整肅军纪,加强训练。六年(1246)任权广西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协和西南少数民族,与交趾建立友好贸易关系。宝祐三年(1255)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以整顿纲记为急务,为改革旧制,报效国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而得罪了许多大臣,因此嫉之者甚众。次年罢相,为佞臣丁大全派兵廹逐,避居湖州南浔。旋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隐居富阳北郊阳波湖董家弄。其子董丽,为宋驸马,在元乱中尽节。今其后裔大多定居浙江富阳北部山区。部分定居江苏丹阳。
董其昌:字思白、号玄宰,松江华亭人(今上海松江)。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为官不辟权贵,不徇私情,从庶吉士、翰林编修官至礼部尚书,以太子太傅致仕,终年83岁。他是明代著名画家,以他为代表的“华亭派”在山水画方面影响尤大。他是书画的创作、收藏、鉴赏方面的大家。有关书画理论著作也很多。他的画法自成风格: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拙中帶秀,清隽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他在篆刻、书法 上也称为一绝。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必武:(1885—1975)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1911年加入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又回湖北负责建立和发展党组织。1931年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回国,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华苏维埃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等领导职务,对党和红色政权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1934年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陕北担任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主席。他又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代表之一,对国民党破坏抗战、破坏国共合作、反共反人民的反动政策进行了针锋相对斗争。建国前夕,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建国后历任中央财委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法委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重要职务,是中共六大至十大的中央委员,七、八、九届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在北京病逝。
董振堂:(1895-1937)河北新河县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将领之一、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1923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任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七十三旅旅长。1931年12月与赵搏生率部发动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副总指挥兼红十三军军长,后任红五军团长等职,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1月20日在甘肃高台与国民党军作战中牺牲。
董朗(?—1932)四川简阳人,又名董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军校学生队副队长、叶挺独立团参谋,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历任叶挺部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广东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长、中共湘鄂西前委委员、中国工农红军洪湖地区江北(江左)指挥部指挥、教导第一师参谋长、湘鄂边独立团参谋长。后在肃反中被错杀于江陵。
董存瑞:(1929-1948)河北怀来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多次立功受奖,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6日在解放热河隆化战斗中捨身炸碉堡壮烈牺牲。朱德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2005-5-7 22:41 御剑
[size=3]东[/size]

一、 姓氏起源
东姓起源于远古时期,是以祖上名字为姓的姓氏。相传舜有七个朋友,他们的名字是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訾(一作识)、秦不虚、灵甫。东不訾的后代,有的就用"东"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东姓。《尸子》云:"舜士友有东不识,《广韵》作东不訾。"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平原郡:西汉初年(前206年)设置,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堂号】
"友舜堂":古时东不识是舜的朋友。
"玉林堂":明代东升,博学能文,教子有方,生4子,3人中了进士,人们称他"玉林凤群,科第世家"。

三、 历史名人
东良会:元朝巩昌人,个性耿直,事亲孝顺,教子爱国。任商州总兵时,遇红巾军作乱,他让长子携眷属前往华州居住,次子携眷属前往朝色居住,临行前对两个儿子说:"国家把土地交由我管理,义当死守。"红巾军攻城时,他指挥全城将士奋勇死守,直至战死。部属在他忠勇的感召下,个个奋不顾身,虽死伤众多但城未失守,保住了全城人民的生命财产,为州郡地方官员树立了榜样。
东郊:明朝官御史,巡按应天,行部过常州,会武宗南巡,时遇江彬纵其党,横行州郡。推官张曰韬上书于东郊,东郊命登己舟,在危急时救护了明武宗。

2005-5-7 22:45 御剑
[size=3]东方[/size]

一、寻根溯祖
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孙中有个叫羲仲的,出于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东方),世代执掌东方青阳令。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命姓,称东方氏。
2、出自张姓,是汉代文学家东方朔的后代。东方朔本姓张,他的父亲张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亲田氏生下他三天后也死了,他右邻居抚养成人。因为他出生时正值东方天亮,所以起名叫东方朔。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为姓,称东方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四何堂":汉代时东方朔性诙谐,善辞赋。有一次,皇帝在社日(祭祀灶神的日子)把祭肉赐给众大臣。大臣们还没有到,东方朔自己就先割了一块拿回家去了。皇帝命他自责,他拜曰:"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自割,何壮也;割之不多,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我这个人呀,受了皇帝的恩赐,而不等皇帝圣旨割给我,多么不讲礼貌呀!拔剑自己割肉,多么有魄力呀!虽然是自己割的,但并没有多割,多么清廉呀!回家把肉给妻子吃,多么仁爱呀!)皇帝笑曰:"令卿自责,乃更自誉。"(我命你自己责备自己,你竟自己夸奖起自己来了。)随即又赐给他一份肉。东方氏因以号"四何堂"。
【郡望】
济南郡:西汉时,把齐郡之地分出一部分来置济南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临淄一带地区。 平原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平原一带。

三、历史名人
东方朔:西汉大臣、文学家。汉武帝时,东方朔上书自荐,自称博学多能、才貌出众,可以作大臣。武帝看了很惊奇,便任命他官职,后官至太中大夫给事中。他为人幽默机智,又有点玩世不恭,宫中都称他为"狂人",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又敢于直谏,所提意见往往切中时弊。关于他的传说很多,由于人们很少知道他的身世,所以有人说他是"岁星下凡"。相传他曾对同僚说:"除了大王公以外,天下没有人知道我是谁。"他死后,汉武帝知道了这句话,就把大王公召来询问。大王公很惊讶,说:"我也不知道呀!"武帝想了一想,问道:"那么你有什么特长吗?"大王公回答说:"我喜欢观察星象、推算历法。"武帝又问:"这些年星象有什么异常吗?"大王公答:"其他的星都很正常,唯独岁星(木星)有十八年不见,最近才重新出现。" 汉武帝叹息道:"这就是了。东方朔陪伴我十八年,竟然一直不知道他是岁星下凡。"
东方虬:唐代武后时任左史,工诗。武后游洛南龙门时,命随从文官赋诗,东方虬最先作好,武后赐他锦袍。
东方显:唐代学士,为开元中舍象亭十八学士之一。

2005-5-7 22:46 御剑
[size=3]东郭[/size]

一、寻根溯祖
出自姜姓,是齐国公族之后。古代外城城郭。春秋时,齐桓公有子孙住在都城临淄外城的东门一带,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代子孙遂以居住地命姓,称东郭氏。

二、郡望分布 东郭氏望出济南郡。西汉时在齐郡之地分置济南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临淄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东郭顺子:战国时魏国贤士。修道守真,清而容物,是田方子的老师。
东郭牙:周朝时齐国大臣。他犯颜进谏,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被立为大谏之官。
西汉时有隐士东郭先生,东汉时有道术家东郭延年。

2005-5-7 22:50 御剑
[size=3]斗[/size]
①宋史:宋时有斗盖,四川长宁县人。 ②续通志氏族略;明时有斗瞻,洪武时举人;有斗辅,宣德时举人任同知。 鬭与斗。不常见姓,音豆,今被简化为斗;另有西南少数民族斗姓,音陡。

[size=3]豆[/size]
豆姓出自熊姓,春秋时楚国公族后裔,至汉朝有豆如意,其子孙 遂为豆氏。

[size=3]豆卢[/size]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姓氏,原为鲜卑族慕容氏的一支,后燕慕容苌降北魏,被赐姓豆卢(鲜卑语"归顺的意思)。郡望:范阳郡(今河北涿州及北京昌平、房山一带)。 惠政及民,神乌翔集 廉平著美,散骑晋升 上联说隋代徒河人豆卢劫,字定东,聪敏而有器度。北周武帝时,任渭州刺史,有惠政,封丹阳郡公。当地缺水,相传他的马蹄所到之处,泉水涌出,有白乌飞至厅前。民谣说:"我有丹阳,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乌来翔。"人隋后,因功拜夏州总管。下联说豆卢(责力)的父亲豆卢宁,字永安,身材魁伟,有大志,善骑射。在西魏任散骑常侍加侍中,北周明帝时,被授予柱国大将军。为官以廉政公平著称。

2005-5-7 22:54 御剑
[size=3]窦[/size]

一、姓氏来源 上古夏帝太康在位时,荒废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游乐田猎,远去洛水的南面打猎,他的五个弟弟和后络也跟随去。这时,有穷国的君主羿由于人们不能忍受太康这种所作所为,就在黄河北岸抵御太康回国。太康的五个弟弟和他们的母亲(即后缗),就到洛水转弯流进黄河的地方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100多天,不见太康回来,他们也被有穷国人发现管制起来了。这时,后缗怀孕临近产期,就逃出自窦(地穴),奔归有仍,生下少康。太康失位后,弟中康(一作仲康)继位;中康死后,子帝相继位;帝相死后,子少康继位。大概为了纪念祖上这个历史事件,少康就给他留居有仍的抒、宠两个儿子姓窦,世代相传。

二、郡望堂号  后汉置扶风郡,现在陕西省咸阳市。《风俗通》记载:“夏帝相遭有穷氏之难,其妃方娠,逃出自窦,而生少康,其后氏焉”。望出扶风、 观津、河南。

三、历代名人 
窦宪——字伯度。东汉平陵人,是窦融曾孙,领兵出塞3000余里,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拜大将军,总揽大权。和帝既长,愤其骄纵,与中常侍郑众等合谋,迫令自杀。  
窦建德——隋朝漳南人。聚众起事,据河北诸郡,称夏王,建号五凤。隋大业十四年炀帝南游江都,为字文化及所杀,时王世充在洛阳自称郑王,奉越王侗为帝,建德亦奉朝命。世充旋杀侗自称帝,建德亦称夏帝。唐武德三年,李世民(秦王)击世充。建德出兵救世充。四年,战败被俘,斩于长安。年48岁。 窦燕山——名禹钧,号燕山。后周渔阳人。在五代后晋时,明瞒暗骗,势压贫贱,不讲天理良心, 30无子。传说一夜其父送梦,对燕山说:“你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日后无子,兼且无寿。速要改恶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燕山醒来将父梦中的话牢记在心,从前之恶,不再敢为,而且广行方便,家中又设立义馆,请明师教训,帮助家贫子弟读书。他创办过40多所义学,官作谏议大夫,由他推荐提拔成名的青年不计其数。一夜又梦见父亲说:“你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5子,齐登科甲,寿添89岁”。此后修身积德,更加殷勤。后来,果然连生仪、严、侃、偶、傅五子,由于他教子有方,5子勤奋学习,先后登科。

2005-5-7 23:03 御剑
[size=3]督[/size]
宋大夫华父督之后,以祖字为氏。汉有督瓒,三国蜀有督隆。

[size=3]都[/size]
春秋公都氏后裔;公孙阏(子都)后裔。可见南北朝何承天《姓苑》。

[size=3]蠹[/size]
春秋郑国同姓贵族的后代

2005-5-7 23:05 御剑
[size=3]堵[/size]

一、寻根溯祖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郑国。春秋时期郑国有大夫泄寇,是执政大臣之一,与叔詹、师叔被称为 三良 。因他被封于堵邑(今河南方城一带),所以又称为泄伯、泄堵寇、堵叔。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堵为姓,称堵姓。堵姓最早的先祖是黄帝。

二、郡望堂号
【堂号】 知兵堂 :明朝时堵允锡以户部郎中出任长沙太守,率乡兵剿灭山贼。后来授湖北巡抚,贼人李锦有30多万众,被允锡打得投降。从此军威大振,人们都夸他知兵。
【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三、历史名人
堵 简:元代诗人、画家。通经史,工诗画,元末为江浙行省检校官。平章时,庆童领兵复松江,堵简为参谋,后兵败,为贼所擒,不屈而死。
堵允锡:明朝人。崇祯十年进士。南明唐王任为湖北巡抚,后与退入湘境之农民军李锦、高一功部协议共同抗清。桂王立,任允锡为兵部尚书,又加为东阁大学士。后因抗清失利,退至广西,在浔州病死。
堵 霞:清代女诗书画家。进士伊令女,诸生吴音室。博通经史,能诗善画,她得画灵珑优美,尤其小楷写得神妙秀气。
堵维新: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人。游击战的重要人物,为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任河北沧州人大代表。

2005-5-7 23:41 御剑
[size=3]杜[/size]

一、姓氏源流
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据传,黄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

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杜氏播迁繁衍于今山西、山东、湖北、句容,江苏淮安,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点。 
杜氏在宋元期间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湾的,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而尧祖居江苏金湖.

三、郡望堂号
【堂号】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  另外还有"京兆堂"、“宝田堂”,"宝莲堂"等。
【郡望】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等。其中,京兆郡最为著名。 
京兆郡是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的,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相当于今天的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襄阳郡分南郡、南阳两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等地。  濮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渭县、濮阳、范县,山东郭城等地。西晋末年改为郡。

四、历史名人 
杜姓出自帝王,辉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瞩目的大家族。杜氏在历史上的表现,历来十分出色,出将入侯,不仅出了很多以功武略扬名青史的杰出人物,在学术和文学方面也是人才济济,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立下功劳。  东汉有两位著名的杜氏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时曾官至大司空。他更大的成就是在学术方面。他博学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推崇他为"小学之宗"。杜密,先后事恒帝和灵帝,都是位及人臣。"噤若寒蝉"这个成语就是他创造的。  到了唐朝,杜氏的表现尤为出色。大诗人杜甫,人称诗圣,可谓家喻户晓。为了和杜牧相区别,人称"老杜"。杜牧,唐代又一个著名文学家。由于他为时稍稍晚于杜甫,所以被称之"小杜"。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比起老杜并不逊色。他的文字优美,寓意警拔。被誉为中国文坛的不朽之作的《阿房宫赋》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儿子杜苟鹤,在唐代末叶也是诗名满天下。他的"风暖鸟声碎,日高光鼎重"的佳句,多少年来,传诵不绝。

2005-5-7 23:55 御剑
[size=3]蠹[/size]
春秋郑国同姓贵族的后代

[size=3]端[/size]
(1)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战国时三家分晋后,原晋国君主受封于端邑,以端为氏。(2)端木氏的后人,有的省为端氏。 翰林昭清节 御史有风裁 上联说明代溧水人端孝文,官翰林待诏。曾奉命出使朝鲜,朝鲜人很看重他的才华,准备隆重地为他贺寿,问他行李放在何处,他回答:"我仅仅手持一节(符节)来这里,还请允许我手持一节返回吧(意为任何礼物都不收)!"人们都佩服他的清节。下联说明代当涂人端宏,字仲仁,景泰年间进士,官御史,有风裁(风纪、法度)。又为湘王府长史,以廉洁著称。后辞官归乡,足迹不至公门。

[size=3]锻[/size]
锻 剑 1960年6月生,河北辛集人.任职于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系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河北省钱币学会秘书。主集中国历代钱币,兼集陶瓷等,藏品丰富。有四十余篇钱币研究文章发表于国家级、省级报刊。曾两次举办个人收藏品展览。

2005-5-8 00:06 御剑
[size=3]独孤[/size]

一、寻根溯祖 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本姓刘,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今辽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独孤氏。

二、郡望分布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地区。
高阳郡:北魏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高阳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隋代有独孤楷、独孤盛兄弟皆位居要职,唐代有右补阙独孤郁、诗人独孤及,北周有卫国公、大都督独孤信及其子蜀国公独孤罗。 独孤(du gu) 出自刘氏,东汉光武帝的后人刘进伯官度辽将军,被匈奴俘获,囚在独山下,生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其六世孙罗辰随北魏孝文帝迁洛阳,以独孤为氏。郡望:高阳郡(今河北高阳一带)。 行道扬名,学士果成佳婿 奇谋大略,女儿迭为贵人 上联说唐代洛阳人独孤郁,字古风,幼年时,父亲独孤及曾问他志向,他答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元和初年,举制科高等,历官右补阙、翰林学土。大臣权德舆很看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宪宗曾说:"想不到德舆有如此佳婿!"下联说南北朝时北周云中人独孤信,善于骑射,在东魏官都督荆州诸军事。后奔南朝梁,官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北周初,官大宗伯,封卫国公。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所到之处,都受百姓欢迎。大女儿为北周明帝皇后,四女儿为唐高祖的母亲元贞太后,七女儿为隋文帝皇后。

2005-5-8 00:12 御剑
[size=3]段干[/size]

一、寻根溯祖 以封邑名为姓。春秋时,有一个哲学家叫老子,他后来被尊为道家的始祖。老子名叫李聃,他的孙子李宗在鲁国任卿士大夫,享用"段"那个地方的物产,后来又受封享用"干"那个地方的物产。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命姓,或者姓段干,或者单姓段,或者单姓干。 段干复姓后来有的改为单姓段,有的改姓单姓干。

二、郡望分布 段干复姓望族居西河郡。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治所在今山西省汾阳县。

三、历史名人
段干木:魏国人,李宗的后代。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后来到魏国,住在魏国的城邑段木,所以人们称他为段干木。段干木曾求学于孔子的弟子子夏。他很有才能,但不愿做官。魏国国君魏文侯曾经登门去拜访他,想授给他官爵。他却避而不见,越墙逃走了。从此,魏文 侯更加敬重他。每当乘车路过他家门时,就下车扶着车前的横木走过去,以表示对段干木的尊敬。有人问魏文侯为什么要下车?魏文侯说,段干木是个有贤德的人,他不为权势而坏了君子的道德。住在陋巷而驰名千里,我怎么能不下车表示对他的尊敬呢?
春秋时齐国有臣子段干朋,魏国有名人段干子。

2005-5-8 00:16 御剑
[size=3]端木[/size]

一、寻根溯祖
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得意门生叫端木赐,字子贡。他是河南浚县人,善于言辞,精通经商之道,孔子称他为瑚琏(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政才能的人)。

二、郡望分布 端木复姓望族居鲁郡。 鲁 郡:西汉初年将秦国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在三国魏及晋代时改为鲁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端木叔:端木赐的后代,他曾散尽家财资助宗族国人。段干生称赞他说:"端木叔,达人也。"
端木埰:清代文学家,任侍读。工书,有《赋源》等多种著作。 端木国瑚:清代诗人。道光年间任内阁中书。著有《太鹤山诗文集》等。
端木孝文:明代名人。
南宋末年,宋帝都南迁,端木氏也从原居地迁往姑苏(后为苏州),现端木姓多分布在江苏及长江三角地区。 至民国末年,逢日侵华战争,又有一支为避祸逃亡至上海,开创上海端木氏一族。同时又有几支出国发展,至今大多已颇有建树,成为一方富豪商贾。 当今端木氏人物 端木君:现任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擅长英语,对海关电子化,对外贸易协定的谈判有很大贡献,被认为“有学者风度”。

2005-5-8 00:22 御剑
[size=3]段[/size]

一 姓氏源流
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武公废长立幼,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段叔大败,逃到共,称为共段叔。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为姓氏。这就是河南段氏的由来。   
2、出自复姓段干木的后代。战国时有复姓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后到魏国,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为山西段氏的由来。   
3、出自辽西鲜卑族后裔。西晋时有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目尘,被封为辽西公。其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后来与汉人杂居后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   
4、云南蛮段氏。魏末短延末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到朝廷作官后被拜为云南刺史,后传下这支段姓。

二 迁徙分布 ;大体上来说,在姓氏的发展史上段姓应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族,源于北方,发展于北方,尤其是陕西、甘肃两省最旺盛。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文帝时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孙始居武威(今甘肃境内),传至十七世孙段荣,北魏时任定州、秦州刺史。其八世孙段楹任大理司直,世代为官。在汉至隋唐时,陕西、河南、河北、云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孙。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三国魏将辖区改称京兆郡。
武威郡:汉间在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此支段氏的始祖为西汉段贞。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西晋移至池阳。
【堂号】 君轼堂:战国时期魏国的段干木不肯作官,魏文王却认为他很能干,于是亲自登门拜访,段木干跳墙躲了起来,不肯与之相见。文侯依然很尊敬他,每次从他的门前经过时都要站在车的横木上肃立,并说:“段干木是贤人,我能不轼吗?” ;段氏还有以武威、京兆为堂号的。

四 历史名人
段思平:五代时南方大理第一世王,他出自白蛮大姓,原通海节度使,世为南昭贵族。公元937年,建立大理国。
段志玄:唐朝齐州临淄人,少年为无赖,屡屡犯法,隋末客居太原,为李世民所赏识,随从李渊父子起兵。潼关之战中击退屈突通,后从李世民讨王世充。世民即位,封樊国公,后改褒国公。
段业:京兆人,十六国时期凉州地区政权首领。曾出任后凉建康太守,公元397年脱离后凉。推他为凉州牧。三年后改为凉王。
段文昌:唐朝著名宰相。
段干木:战国初魏国人,姓段干,名木。求学于子夏,受魏成子推荐,受到过魏文侯的礼敬。魏文侯相当崇敬他。
段规:先秦时期曾以崇高的声誉而被韩康子礼聘为相。
段安节:唐齐州临淄人。自幼喜欢音乐,能唱歌,对音律也颇有研究。著有《乐府杂录》,记载开元以后的乐部、乐器、节目、演员等。  
大理段氏简历:段姓在云南经历的时间比较长,最早的时候就是汉代,以后他们自称是共叔段的后裔。到云南以后,就发展起来了,后来发展到段思平这个时候,就在通海他当上了节度使,通海节度使,后来根据历史的发展,他后来就开创了大理国。就变成了大理国的国王。一直到段兴智结束,大概有200多年的时间。在云南曲靖中学存有“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碑文用汉字书写,记载了大理国明政三年,滇西白族的地方政权和滇东北的彝族37部落,在打败了几个部落头领之后,回到石城会盟的故事。元世祖忽必烈来云南征服大理以后,就接管了大理国,大理国的国王这一支段氏家族就变成了总管。大理总管这一代逐步到了元代的末期,大理总管段姓的这一家族就分成了几个支系,一个支系就到了陕西的雁门关,一个支系到了腾冲、保山一带。一个支系到了临安,就是现在的建水、红河这一带。还有一个支系到云龙,另外一个支系就到了剑川。在古代的段姓人物中,值得称道的是为民族团结作出突出贡献的段会宗。段会宗在西汉(公元前33年),任西域都护,在西域各民族中有很高威信。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段氏为云南大理、剑川世居白族,在云南白族中有许多人姓段,因段氏祖先做过大理国王,而且其中有九位国王以帝为僧,流传下来了许多传奇的故事,段氏因此声名显赫。

2005-5-8 00:28 御剑
[size=3]对[/size]
对丹丽 1963年6月生,女。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一级演员。1988年毕业于湖北省艺术学校并分配到湖北省范剧团任演员。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曾获省中青年戏剧比赛表演三等奖、首届楚剧艺术节表演一等奖、省新人新作推荐演出新闻杯银奖、湖北省剧种汇演表演一等奖、湖北省戏剧牡丹奖等。主演的《一瓶茅台》获全省戏剧小品比赛优秀作品一等奖、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优秀剧目奖、演员单项表演奖。主演的《东方税官》饰伊雯)获全国现代戏汇演表演奖、省戏剧新作推荐展演演员奖,在《悠悠柳叶河》中饰秋枝,获全国地方戏交流演出优秀配角奖,在全国歌戏双栖明星演唱大奖赛中获银奖。

[size=3]敦[/size]
1、传说黄帝二十五子,得十二姓,就是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嬛、依。其中姞姓子有孙封于敦丘(今河南温县东),其后人以其封地为氏,是为敦氏。
2、春秋时,秦文公有大夫名叫史敦,史敦的后人以其字为氏,是为敦氏。
3、南北朝时,北魏南迁,代北少数民族敦邱氏,后改为敦氏。

[size=3]多[/size]
①姓苑:商时有多父鼎,多姓始此。 ②寰宇记:汉时有多军之后。唐时坦丘郡六姓,一曰多姓。 ③姓氏考略:云南省夷姓亦有多姓,系剁姓所改。 ④千家姓:丹阳族。

2005-5-8 00:29 御剑
[size=3]顿[/size]

1、风俗通义:顿,姬姓国,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湖北等省有姓此姓的。  
2、据《中国姓氏文化大全》窦学田著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年10月版  
顿: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甘肃之酒泉,黑龙江之嫩江县,河南之卢氏,湖北之武昌,湖南之芷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子爵,顿子牂之国也。今陈州男顿,即其地。定十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魏志--华佗传》有督邮顿子献;汉有顿肃,为邵阳长。望出魏郡。宋世登科有顿起、顿韪,皆蔡州人。”  
又,明代有顿钦,洪武举人;又有顿锐,正德进士。  
3、顿姓源出姬姓,祖根在河南项城,始祖是姬弱。西周时期,姬姓周族有人名弱,受封于顿(今河南商水北),建立顿子国,也称弱顿子。后顿国为陈国所迫,南迁至今河南项城西南,称为南顿。春秋时亡于楚,子孙以国为姓,姓顿。

【历史名人】  
西汉有孝子顿琦,宋代有泰州通判顿起,明代有正德进士顿锐等。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