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百家姓专题帖——大家都进来寻根问祖呀


2005-6-22 15:16 占卜者艾玛
林姓居然还掺杂有鲜卑人后裔!...这我第一次听说...

2005-6-23 11:45 yanhy
寡人楚庄王之后,虽为蛮夷然有雄兵百万,欲北上与中原齐,晋争霸以问九鼎之重!!哈哈!!!

2005-6-23 11:48 张建昭
删除了一部分水帖。

请注意:史区不是灌水的地方。

2005-6-23 11:51 yanhy
既然为避天子名讳为何庄氏不避?而我严氏要避?

2005-6-24 13:59 传说中的兰陵王
我祖不会是南蛮酋长龙佑那吧。。。。寒一下。

2005-6-24 14:03 传说中的兰陵王
疑惑怎么没有子书氏?

2005-7-12 12:53 jz2005
[quote]原帖由[i]御剑[/i]于2005-05-14, 18:56:26发表
[size=3]顓孫[/size]
陳國公子顓孫之子孫 歷史名人:孔子弟子顓孫師,字子張

[size=3]壮[/size]
①姓氏急就篇:春秋时晋大夫有壮驰兹。 ②清通志氏族略:清时有壮纯,康熙辛丑学进士。

[size=3]颛顼 [/size]
根据史书记载,当年黄帝死后传位给颛顼。 [/quote]
想不到能找到我们姓壮的。这里引用的清朝进士的名字也出现在我家谱之中,并且有当时颁发的圣旨原文。
作者搜集资料之全,实属罕见!

2005-7-12 13:32 云川
[quote]原帖由[i]御剑[/i]于2005-05-14, 0:18:26发表
[size=3]姚[/size]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2 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位姚氏。
3 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

二、 迁徙分布
姚氏的发源地大致有两处,即江苏苏州和今甘肃陇西一带。早期由于家族势力不足。所以发展繁衍的较为缓慢,从晋代开始,姚氏因有来自甘肃陇西一带的羌族首领姚戈仲后裔及所带来的部众作为姚氏的加入而壮大起来。也就是说,今天姚氏的中国人,大多数是来自这两支。这两支姚氏后来不断繁衍播迁,唐代以前就已经成为今浙江吴兴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后来吴兴吴康有一支姚氏分迁于陕郡,至隋时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唐代以后姚氏的繁衍更加广泛,已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其中以浙江、江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的姚氏迁播最盛。四川、云南的姚姓大多时由甘肃或陕西河南境内迁播而去的。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所以在唐武德四年因此而设姚州。姚氏入闽是从唐朝开始的。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漳州时,就有姚氏相佐。其后,又有姚氏从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quote]
没想到“姚”还和舜帝搞上关系了,只是这样搬来搬去的,我也不知道祖先是什么地方的了。而整个历史上好像姓姚的也没什么特别牛的人

2005-7-13 00:08 netangela
华姓有两个分支,实际上只有同一个来源。一支出自夏禹的姒姓,一支则出自殷汤的子姓。 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4400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够简单的。
好像好多姓出自颛顼啊

2005-11-14 14:50 陛陛皑
好东西,能不能整理下,好让人大包下载呢?

2005-11-26 09:42 五袋石果

笄官后裔流光远;至圣夫人播惠长。注释:孔子19岁结婚,娶的一个夫人就是宋国的亓官氏。她是宋国笄官的后代
---------------------------------------------------------------------------------------------
我有个朋友姓亓,这儿的介绍却只有这么一句,于是我从网上搜集了一下这个姓的资料贴上来。



一、姓氏源流
亓(Qí)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复姓丌官氏,为丌官姓所改。据《姓氏寻源》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亓,古“其”字,也作“丌(古音 Qí 其,今音 Jī 姬)”。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当时,笄与亓相同),笄礼是少年年至十五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传为成年的象征。因此,古人十分看重这个仪式和官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候国都设有这个管职。丌官姓就是这种官的后代为记念先人而出现的,称丌官氏。后来,在明初朱元璋登基后的改姓运动中,“丌官”复姓被改成了单姓“亓”。孔子在十九岁结婚时娶的夫人,就是丌官氏的后人。因此,亓氏和丌官氏源流一样,姓源相同。
得姓始祖:笄(丌、亓)官。春秋时,各个诸侯国都有笄官这个官职,因此亓官氏的始祖不止一人。丌官复姓,后来在明初都演化成单姓亓。
二、迁徙分布
   亓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时候亓和笄是同一个字,一本《姓氏寻源》里说:“亓与(丌)笄同,掌笄官之后。”那时少年满十五岁要行成年礼,在头发上插笄。丌官这个姓是笄官的后代以官职为姓形成的。后来,丌官姓在明初朱元璋登基后的改姓运动中,演化为单姓亓。关于亓姓的历史,在山东省莱芜市北梨沟亓家祖坟里曾经有一块碑,上面这么记载:洪武二年,自临邑迁至莱邑,独树一姓,自立一家。这也许是单姓亓的来源,目前全国大部分姓亓的祖籍是山东莱芜的。又山东莱芜羊庄,有一亓氏墓志曰:始祖始伯,元末避乱,携子世能,由江淮辗转至山东莱芜羊庄定居。故亓姓和丌官姓同源,望出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南)、天水(今甘肃省天水市)。
三、历史名人
亓才:明代孝子,字茂育,莱芜人。以奉亲至孝闻名。
亓之伟:明代山东省莱芜人,字坦之,号超凡,读书勤奋,天启年间中进士入仕,两任县令。
甲申二月廿一日在阳和兵备道任上被准备投降李自成的守备尹进贤所杀,六十三岁。
亓斗南:明代莱芜人,幼年丧父,母亲吕氏把他抚养成人。侍母极孝,虽生活极为贫穷,但母亲的必须品无不毕备,历六十年如一日。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载,亓姓望出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南)、天水(今甘肃省天水市)。
陇西郡:秦置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曹魏移治襄武(今陇西南)。隋唐为渭州陇西郡。
天水郡:汉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甘肃省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2、堂号
亓姓的主要堂号有:“陇西堂”、“天水堂”等。

亓姓宗祠通用对联】

〖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事亲至孝;
居令直闻。
——佚名撰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莱芜人亓斗南,下联典指明代莱芜人亓之伟。

天启进士;
万历推官。
——佚名撰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阳和兵备亓之伟,莱芜人。天启进士,任过河间知府。下联典指明代河南巡抚亓诗教,莱芜人。万历末由推官入为给事中。
〖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笄官后裔流光远;
至圣夫人播惠长。
——佚名撰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亓(丌官)姓的得姓源流(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介绍)。孔子19岁结婚,娶的一个夫人就是宋国的丌(亓)官氏。她是宋国笄官的后代。

士气高昂冲牛斗;
能力超群壮山河。
——佚名撰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唐代有亓姓名人亓士能名,为“士能”二字的嵌字联。

茂林修竹风光好;
育人成材德行高。
——佚名撰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明代亓姓名人孝子亓才,字茂育,莱芜人,为“茂育”二字的嵌字联。

2005-11-26 17:16 白衣赵子龙
老夫乃侯姓也

2005-11-27 19:46 偷心猎人


一、来源有五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洒洒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2006-7-20 18:46 花非花
[quote]原帖由 [i]alazure[/i] 于 2005-5-18 01:19 发表

哈出卖一下隐私 [/quote]

哈哈 我也姓孙 浙江人

2006-7-20 19:00 漳水枭枭
好东西,顶!

2006-7-21 15:36 伟君子
[quote]


第一段 形成有易氏族群
在商族先世的王亥和上甲微时代,在黄河流域已形成一个稳定的有易氏族群,但当时还没有明确的姓氏,后来它成为形成易姓的基础.
第二阶段,建立中山国
古代易与狄通,有易氏即有狄氏.即狄人.狄人为北方一些部落的统称.其中有一支为白狄,姬姓,原来主要分布于现在陕西北部及山西中北部,春秋时,白狄被晋国赶迁到后来的河北古易水流域, 于公元前506年,白狄人建立中山国.
第三阶段,赐姓易氏
战国初期,晋国灭中山国,后又复中山国.公元前406年,魏国再灭中山国,后又再于公元前380年复中山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魏国以中山国的魏恺为上大夫,因食采于易水,赐姓易氏,称为易恺,此易恺即<万姓统谱>中易氏人物的第一人,这就是易姓的起源.易恺的后裔于战国后南迁至古扬州之域,易仁福于东汉章帝元和年间居吴郡太仓州(在今江苏省),其后裔易万年于公元222年迁湖南浏阳,三传而于公元257年生易雄,从易雄开始,易氏有世系可循,易雄墓遗迹尚在浏阳,易雄祠堂忠愍祠原址在今湖南长沙市八角亭药王街,这个易雄就是现代易氏的确实可考的始祖.

迁徙分布
易氏自发源于易水后,先迁于太原,再南迁至金陵,转迁湖南和江西繁衍.至唐宋时期,易氏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西\山东等省,并进入湖北\广东.宋朝全国易氏约有六万人,湖南是全国易姓第一大省,其易姓人口约占全国易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明朝全国易氏约有十七万人,主要集中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其人口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其中江西为全国易姓第一大省,其易姓人口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九;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三省,其易姓人口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十六.从清朝开始,四川人口锐减,湖广易氏奉旨大量"填川",原四川逐渐成为全国易姓第一大省,至当代其易姓人口已占全国易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现在全国易姓总人口约有二百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九.按全国各姓氏人口多少排序,易姓排在第九十二位.现在易姓主要分布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四省,其人口共占全国易氏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九;其次分布于南方的广东\广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海南\香港\贵州\云南,北方的河南\甘肃两省易氏也较多,山东\陕西\东北也有少量易氏分布.在境外,易氏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在新加坡有易氏宗亲组织.

郡望.堂号
【郡望】
易氏从易水发源后,战国时首先聚居于太原郡;晋惠帝后,又有聚居于济阳郡者,故易氏先后有太原郡和济阳郡两个主要郡望,形成了易氏最早的两个堂号,即太原堂和济阳堂,其中太原郡及相应的太原堂影响较大,,当代易氏绝大部分都说属太原堂.
1. 太原郡:
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区。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2.济阳郡:
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晋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至山东东明南境.
【堂号】
易氏的堂号,除最早的太原堂和济阳堂外,后来有忠裔堂,忠思堂,重桂堂,纯孝堂,植栗堂,庆源堂,瑞芝堂,玉芝堂等,其中以忠裔堂,重桂堂,纯孝堂,庆源堂等最有名.
1.忠裔堂 \忠思堂
南方易氏始祖,湖南浏阳晋代湘州别驾易雄,曾被封为忠愍侯,浏阳易氏后裔的堂号为"忠裔堂"\"忠思堂".
2.重桂堂
江西宜春唐代状元易重,因他在唐会昌五年,先考中榜眼,复试升为状元,易重"一春攀摘两重枝",门第重光,其后裔的堂号为"重桂堂".
3.纯孝堂\植栗堂
江西上高县宋朝进士大名府兵曹参军易延庆,因父丧,辞官庐墓,墓侧生出紫芝玉芝;后又因母丧,复辞官庐墓,因母生前嗜栗,他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栗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其后裔的堂号为"纯孝堂",或"植栗堂".
4.庆源堂
湖南宁乡南宋状元礼部尚书易祓,曾于南宋开禧年间纂修易氏通谱<庆源集>,其后裔的堂号为"庆源堂".

历史名人
1 易元吉:北宋画家,长沙人,初攻花鸟、草虫、果品,善画獐猴,曾游荆、湖间,深入山区,观察景物,并在长沙五后开凿池沼,种植花木竹石,养水禽,窥其动静游息之态,故其作品富有生气。治平元年招入宫中,不久死去。存世的作品有《聚猿》、《猴猫》等。
2 易佩绅:清代江苏布政使,龙阳人。
3 易翼之:明代学者,腾越人,正德中知长寿县,因与上司不和而隐归,著有《四书音义汇编》、《春秋经传汇编》、《古今诗评》等。
4 易之贞:户部郎中,蕲水人。
5 易英:浙江布政司参政,澧人。
6 易元贞:桂林人,官崇阳令、平县令,为官清廉,死后贫无以葬,人民为他举办葬礼,罢市相送。
7 易延庆:大理事,上高人。
8 易贞言:字内美,清代湘乡人。有《周易讲义》等。
9 易宗捃:清代学者,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quote]
易氏出于有易氏,中山国之后?
那易牙呢,我以前似乎看过说易氏祖先是易牙,易牙又是某国贵族之后。
当时看着我易氏祖先是个大奸臣,还烹子享桓公,甭提有多郁闷了。

2006-7-22 10:55 赵豫 汉青
甘姓有兴霸,赵姓无子龙?:(
粗粗看了下,实在找不到我籍贯和名门望族挂钩的地方:q(+

2006-7-22 10:58 冰冰郡主
偶姓霍,找到了,

2006-7-22 11:30 公孙恭


一、寻根溯祖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二、迁徙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四、历史名人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 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 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濬: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著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2006-7-22 22:20 姜维_姜伯约
回复 #780 御剑 的帖子



朱姓起源主要有五大支系:朱襄氏之裔、曹姓、狸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朱襄氏。朱襄氏族是以蜘蛛为图腾,亦有认为是以赤心木(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为图腾,活动于河南淮阳一带的部落,其后有朱姓,有5 000多年的历史。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舜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第二支出自曹姓。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之后,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的第五子安,曹姓。曹部落以枣为图腾,始居于陕西周至,后东迁河南灵宝东的曹阳,舜、夏至商初,曹人一直居于曹阳。商朝初再东迁河南滑县东的漕邑,殷商初,曹人被迫东迁于山东定陶。曹部落中有一支朱氏族,居住在曹阳之西南的朱阳,朱人随曹人而迁移,商朝时迁移到河南淮阳原朱襄氏居住过的地方,春秋时为陈国的株邑。西周初,周武王封女婿妫满于陈,夺株邑并入陈国,并封曹姓朱人的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为鲁国附庸。公元前614年迁到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一部分邾人南迁朱方,今江苏丹徒东南。战国中叶,楚宜王灭邾国,并迁邾人于楚的邾地,今湖北黄冈西北。邾人遂以邾为氏,继而去邑为朱姓。曹姓朱氏是朱姓中最主要的成分。在先秦时期,曹姓朱氏一直活动于豫鲁苏鄂地区,曹姓朱氏的历史也有2 400年。汉朝时沛国(今江苏徐州)成为朱姓最重要的繁衍中心和发祥地。
第三支系出自狸姓。帝尧之子丹朱之后,以名为氏。因丹朱封在丹水流域,在今河南淅水地区,古号丹朱。舜封丹朱为房邑侯,故称房侯,别为狸姓。丹朱部落被舜打败后,族人四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其中一支以丹朱的名为氏。隋唐时期,其后代在沛国相县发展为望族。狸姓朱氏的历史也有4000年之久。
第四支源自子姓。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居于江苏砀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秦汉之际徙于河南南阳,东汉时已发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时期,南阳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子姓朱氏的历史有2 300年。
第五支系外族和其他姓氏的改姓。从三国以来,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施、康、李、范、舒、邱、胡等姓,尤其明朝帝王的赐国姓朱,其人数之多、数目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魏晋隋唐时,北方战乱和民众大迁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朱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主要的有:西汉的南越族的朱氏,北魏时鲜卑族慕容部的可朱浑氏族,宋朝金国的女真人兀颜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乌苏氏、朱佳氏、珠锡哩氏等氏族的集体改姓朱。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最终同化为汉族。

我国朱姓产生过许多世家大族,出现过无数名人。先秦以来,朱姓称帝者25人,先后建立了高句丽、后梁、明等政权。杰出的人物有:西汉大臣朱买臣、高句丽国君朱蒙,东汉大将朱儁,三国时魏国名僧朱士行,东晋名将朱序,南朝梁国大将朱异,唐朝宰相朱敬则、名将朱环、割地称秦的朱沘、割地称冀王的朱滔,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宋朝医学家朱肱、词人朱敦儒、诗人朱弁,南宋理学家兼教育家朱熹、学者朱震,元朝医学家朱丹溪、数学家朱世杰、地理学家朱思本、画家朱德润、戏曲作家朱凯,元明之际学士朱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剧作家朱权、朱有炖、历史学家朱载堉,明清之际学者朱之瑜,清朝书画家朱耷、文学家朱彝尊、文字训诂学家朱骏声,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地质学家兼古生物学家朱森,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朱德、物理学家朱经武、美学家朱光潜、语言学家朱德熙、民族乐器演奏家朱英、化学下程学家朱亚杰、电子学家朱物华、生理学家朱壬葆、实验生物学家朱洗、鱼类学家朱元鼎、病毒学家朱既明、理论物理学家朱洪元、土壤化学家朱祖祥。


怎么没有列出朱姓的郡望堂号?谁有请补充一下.

2006-7-28 05:24 elizacool
怎么没有我的姓啊?我姓普,普通的普
麻烦楼主帮查一下

2006-7-28 11:48 明亮的天空
御剑老大好强

[quote]原帖由 [i]御剑[/i] 于 2005-5-9 22:27 发表
[size=3]明[/size]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谯明氏。燧人氏为部落首领的时候,他的部下有一个叫明由的,因为才能而很受燧人氏看重,是谯明氏的后裔,为“四佐”之一。明由的后代便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所以得到明姓 ... [/quote]
今天才看到这个贴,发现我们家族居然还挺大的:qP+,原来我以为没几个人了的:qgod+
还弄出来这么多历史名人,里面居然有一个人和我名字一样:qok+
哈哈,大家猜猜是哪个

2006-11-23 13:02 临水
问个问题

老是听说有国姓爷。。可是为什么姓和皇帝的又不一样?难道是皇帝他老婆的姓?不可能的。。。。。。难道的原来祖先是一个人或者是象鲁的三公一样是 一个性质的?。。。

2006-11-23 13:28 妖狐
小姓张
这个姓的来源恐怕说不清了
再 我是张飞的同乡,胡子也挺硬:titter:

2006-11-26 10:49 夜雨落枫

回族姓氏
偶不是回族~偶祖母改姓的~

2007-5-26 12:43 中庸
好多奇怪的姓氏,极其不常见啊。
特别那个“长沙”的以地名为姓氏的,用百度都没有查到啊。

2007-5-26 13:21 宇文铭
[quote]原帖由 [i]yanhy[/i] 于 2005-6-23 11:51 发表
既然为避天子名讳为何庄氏不避?而我严氏要避? [/quote]
就是因为庄要避,才出现了严姓。“汉明帝叫刘庄,为了避讳天子的名字,姓庄的人就改为姓严。”

2007-5-26 13:32 火狐天下
[quote]原帖由 [i]御剑[/i] 于 2005-5-13 16:05 发表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韩姓。相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2 出自彭姓。以国为姓。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所载,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于涿韦,涿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子孙以国为姓,称韦氏。史称韦氏正宗。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3 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姓氏。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代疏勒国亦有韦氏。

二、 迁徙分布
韦姓的发源地虽在河南境内,但自称韦氏已居彭城,即今江苏境内。其早期的迁播情况大致如下:韦伯遐24世孙孟为汉初太傅,辞位后移居鲁国邹县;孟四世孙贤为汉相,后迁杜陵。这就是说,早在汉代,韦氏就已经分布在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韦氏南迁。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唐朝时韦姓在陕西省境内得到了大举繁衍,以至盛唐时期的韦氏大多在陕西省。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韦氏移居到今江苏、四川、安徽登地,多为京兆郡望的分支。韦氏的大举南迁却是在晚唐以后。唐代以后,韦氏才遍及大江南北。总之,历史上的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

1 韦昌辉:壮族,[color=Red]广西[/color]桂平人,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之一。被洪秀全封为北王,1851年金田起义时任后又护军师,领右军主将,十二月被封为北王,六千岁。因对杨秀清素怀不满,1856年督师江西时,得洪秀全密诏,带3000人回天京,利用洪、杨矛盾残杀杨的部队及家属,引起公愤,被洪秀全处决。
2 韦迢:京兆人,岭南接度使行军司马。
3 韦庄:长安杜陵人,五代前蜀诗人、词人,曾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其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
4 韦忠:平阳人,十六国时期赵名人。
5 韦昭:云阳人,三国时吴之著名学者。
6 韦孟:彭城人,第一个出现于史籍上的有影响的人物。西汉诗人,他精通鲁诗,其子孙传至韦贤,5世都是邹鲁的大儒。当时有韦学之说。今存有《在鲁诗》。
7 韦以德:清[color=Red]广西[/color]桂平人,韦昌辉之侄。参加太平军,后封国宗,提督军务。1854年参加太平军克武昌,即奉命和石凤魁、黄再兴驻守。旋返天京。武昌陷后奉命西援田家镇,1854年战死于半壁山。
8 韦云清:清末[color=Red]广西[/color]南宁人,壮族。光绪三十一年入清军当兵。第二年参加同盟会。曾参加镇南关起义和河口起义,进攻两广都督时被俘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9 韦绍光:广州北郊三元里人,鸦片战争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英雄。1841年五月二十八日,盘踞四方炮台的英国军队流窜到三元里一带,韦绍光组织群众奋起反击,被推举为首领。后又联络一百零三乡人民,诱敌至牛拦冈,伏兵四起,大败英军,杀敌200余人。
10 韦朝元:南笼府当丈寨人,清代南笼起义领袖。
11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诗人,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有《韦苏州集》。 [/quote]


感觉上近代很多韦姓名人都出自广西
除上面几个还有韦国清上将,前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院士
广西这一支韦姓不知道是怎么过去的,或者是壮族的姓

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