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1 16:43
fahren
高澄
高澄比起父亲高欢和弟弟高洋名气都小多了,以至有人认为他是个饭桶(这个帽子给高澄的侄儿高纬还差不多,高澄就不敢当)。其实他是个相当精明强干的政治家(田中语),他执政的两年间,内平侯景,南挫大梁,还生擒了西魏的大将王思政。
童年
高澄是高欢的长子,自幼聪颖过人,连教授他的老师都相当佩服。当然学问再好都不妨碍王子们成为垃圾历史人物,比如南朝唐宋那些文艺之君。高澄有时候对文艺也流露了和这些亡国之君一样的兴趣。比如他喜欢蔡邕的八分体隶书,派人把国宝熹平石经从洛阳运送到邺城(有点像魏代的花石纲),结果运送途中,码头塌了,大部分石经掉落到水里。运到的一些,后来的执政者不好这个,也不加保护,据说被拿去盖房子了。高澄和文艺之君的根本区别就是他只是附庸风雅而已。而且他会背诵的仁义道德,也就是挂在嘴里的口号。骨子里,他流着胡人野蛮放荡的血。
高澄约10岁的时候,当时高敖曹不满大哥高乾投向高欢,送了女人衣物给大哥,表明自己的不服高欢的态度。高欢让高澄去见敖曹,高澄以子孙礼相待,最后敖曹和他一起去拜见高欢,敖曹从此忠心耿耿为高欢尽力,最终战死。从这件事情看得出,小小年纪的高澄没有给高欢丢脸,起码表现了一定的气度,让高敖曹信服高欢。想象如果高澄是个哭哭啼啼的小p孩,高乾和高欢除了收到女人的衣服外,还有小孩的尿布吧!
北魏末的中兴元年(531),高澄被立为其父“渤海王”的世子翌年,官加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并娶元善见(即两年后的东魏孝静帝)之姐姐冯翊长公主为妻;当时,他虽然只有十二岁,却已经风度翩翩,相貌俊秀.俨然成人气派了。(可笑的是,《本纪》里说高澄12岁就有大人的气派,不过等再过了16年,高澄还被人骂做‘黄颌小儿’,就是网络上的称呼“小p孩”,似乎他12岁以后就没再长大。)
不过,高澄童年还是有点阴影的。在高欢没有发达时候,投靠了葛荣,后来又叛逃。逃难中,高澄落后了,那时候,追兵就要来了,高欢拿弓要射死儿子以绝后患,幸亏段荣搭救。看到这件事,不能马上骂高欢残忍,猪狗不如。对照高澄后来如何对待叛逃的侯景的儿子,先阉了,剥脸皮,再煮死。高欢要射杀亲生儿子,完全是出于最后一点爱子之心。可以想象高澄如果落到敌人手里会是怎么个地狱等待着他。
高澄后来一直挨父亲的打骂(高欢教导儿子很严厉,虽然一直延请博士名师,自己的教育方式就是拳打脚踢,破口大骂。所以几个儿子虽然不乏才能,但都有暴力倾向,高欢也是有责任的)。陈元康都看不下去了,哭着为高澄求情:大王要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他还是照样打骂高澄,唯一科学的地方就是不许让陈元康知道。高澄14岁的时候,又因为涉嫌和父亲的爱妾郑大车私通,差点被老爹打杀。高欢娶了n个plmm,自己又经常出征远方,明显占了茅坑不拉屎,不出事故才怪。高欢的弟弟也和高欢的小老婆私通,结果给高欢打了一顿。高弟弟不经打,死了。可见高澄自小练的挨打功还是过硬的,必要时也保住了性命。
少年宰相
毕竟高澄是大儿子,高欢经常要他对时事、政务发表些看法,而高澄则能一一对答如流,并且详加剖析,丝丝入扣。高欢极为赏识,从此让他预闻军国要务的筹划。至天平元年(534),加使持节、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天平三年(536)则入朝辅政,加领左右、京几大都督。高澄离开父亲和太原,到了首都邺(也许高欢也是出于自己小老婆的贞节考虑,把这个危险人物流放远方。)其时,高澄不过十六岁,但是在处理朝务时却机敏、果断,宽严适度,恰似久历官场的老练朝臣一般,致令文武百官都不敢小看他。这些是《文襄本纪》的记载,《本纪》可是有义务为尊者讳,给尊者贴金。想想也知道,这个小P孩如果没有老爹高欢的撑腰,屁都不是。纯粹是狐假虎威,不过一个高大而英俊的少年形象,天生就是那个乱世俗人喜欢的类型。就让这个孩子在宰相议事厅里当个花瓶吧。
在这段时期内,东魏与南方的梁朝关系比较和睦,双方的使节往来频繁。然而,为了显示各自的“国威”,主人与客人都竭力在言辞、才学方面争锋,常常出现热烈辩论的场面。无论是梁使至邺城,还是魏使至建康,都是如此,久而成为惯例。高澄则乐于此道,每当设宴招待梁使之日,高澄或者亲自到场,或者派遣属下与会、凡是东魏方面有所妙论、他都兴奋异常,为之鼓掌助威。这个就是小孩子爱热闹,好虚荣的表现了。而他也因此召揽了一大批文人学士.或罗致门下,以为宾客;或推荐给朝廷,出任各级官吏。他的两个儿子孝珩和长恭倒是继承了这一点。
兴和二年(540),高澄加大将军,领中书监,仍代理吏部尚书。北魏从崔亮开始挑选官员就论资排辈,不按才能选取。高澄小孩子有大魄力,废除了这一个制度,开始根据才能名望挑选官员。北魏政权自从孝明帝时代以来,由于社会动乱、天下不宁,故而为官者的素质与品德越来越差,贪污受贿成风,清高廉洁者已如凤毛麟角。有鉴于此,高澄便推荐铁面无私的崔暹为御史中尉,严厉打击那些无法天天的贪官污吏,尤其是窃据高位的权贵,有许多人被绳之以法。这样一来,当时的官场风气大有改观,人心为之一振。另外,高澄还主持制定一部新的法典《麟趾格》,这是《北齐律》的蓝本。
在高澄的主持下,朝廷将治国的政策书于榜上,公开张贴在闹市街头,供天下百姓自由评论,发表意见。对那些提出建议或批评的人,则都给予优厚的待遇,即使言过其实或言辞激烈,也予以宽容,不加罪责。由于百姓的称赞,高澄的威望更加上升。当然这个只是种政治姿态,几乎所有帝王将相都可以玩。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有,高澄玩这个模仿秀,只是他觉得这个东东没有过时,或者在人心不古的时代,偶尔复古一下,也是种新鲜。反正,广开言路的意思就是: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谁不说。最重要的是,这个模仿秀到了高澄年终述职,可以算个政绩,运气好的话,被再记到本纪里面更加可以不朽了。
讲到这里,看官们可能以为高澄同志年纪轻轻,又改革官制,又反腐倡廉,又制定法典,广开言路,这些都是今天还热门的机构改革,防止腐败,完善法制,发扬民主的主题,另外高同志还曾经废止天师道,马马虎虎也算得上反对邪教,看得出高澄是多么与时俱进的人类,他的作为在今天都有现实意义。不过,如果因此以为高澄是一个海瑞式的刻板官僚,那么就大错特错了。
身为吏部尚书的高澄理所当然关心天下官吏,不过似乎他对官吏的夫人们更有兴趣。
某官员的老婆漂亮,他就想方设法弄到自己床上。丈夫如果识相,那么就加官进爵(俺就是吏部尚书,权力就是这么用DI),比如崔括的老婆元静仪和高澄有一腿,崔括一家升官赏赐不断。如果不识相,那么就要罗致个罪名,来个处罚,比如薛氏寘的老婆元氏不合作,被高澄诉讼到衙门要加罪。管事的陆操说:“咱们这是法治社会,定罪要有证据DI。”居然不给面子,气得高澄泼妇般拿起刀环打陆操,不过还是奈何不了陆操。陆操硬骨头。高澄只恨自己当的是吏部尚书,不是刑部尚书,没有这个权力。
高慎(高敖曹的二哥,兄弟中比较垃圾的一个)的老婆李昌仪很漂亮,高澄看上了她,不过李很贞烈,逃回家,向老公哭诉,老公一怒为红颜,马上投向宇文泰。但是老婆逃不出来,被抓住了。高澄打扮得漂漂亮亮去看她。李昌仪,识时务者为美女,想想也不值得为喜新厌旧的高慎当烈妇,就顺从了高澄。
高澄家里PLMM很多,为什么还连名声脸面人伦都不管,去占别人的老婆,自己的庶母,弟媳妇不放过。借一个女人的身体打击另外一个男人,可以获得双倍的快乐和满足-----人渣的阴暗心理不太好理解阿。
高澄这一系列的渔色活动中,崔季舒这个博陵崔氏的名门子弟专门帮高澄拉皮条。似乎崔季舒应该是个坏人。可人都是很复杂的,这个崔季舒同时是个名医,有救死扶伤不问贵贱的好心肠,最后无罪被北齐后主杀害。周武帝平定北齐,为他与斛律光等一起平反。
继承父业
武定四年(546)十一月,高欢在征伐西魏的过程中身患重病,便即班师,同时飞速将高澄召来,一起护送至晋阳。当时身为司徒、河南大将军、大行台的侯景,早有异志,只是碍于高欢的威信与实力,才不敢肆意妄为。所以,当他听到高欢患病的消息后,就立即在荆州等河南之地拥兵自固,谋生异图。高澄深知形势险恶,故在父亲高欢于武定五年(457)正月丙午日去世之后,便秘不发丧,迅速采取措施巩固自己的权力与地位。
五天后,侯景正式背叛东魏,投靠西魏,一连攻下不少城池。由于崔暹在此前曾经弹劲过侯景,使他很不高兴,故而如今有许多朝臣竞将侯景之叛归咎于崔暹,要高澄杀崔暹而抚慰侯景。高澄举棋不定,意欲听从众人的话,幸得陈元康苦口婆心地劝谏,坚持认为不能“枉杀无辜”,才使高澄取消了此念,而派遣韩轨督诸军讨伐侯景。末几,侯景又表示愿意投靠梁朝,粱武帝力排众议,接纳了侯景的归降,封他为“河南王”等称号。于是,高澄后来不得不费尽心计与侯景的势力争斗。
高澄一方面部署诸将征讨侯景,一方面则密切注意境内其他各州的情况,防患于未然。此外,中央政权的归属,更是他时时关心的事情。他安排其弟高洋为京几大都督,留守于邺城,并让黄门侍郎高德政辅佐之。自己则在六月丁丑日回到晋阳后,方始发父亲之丧。七月,高澄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尚书事、大行台、渤海于;而其弟太原公高洋则摄理国事。高氏兄弟牢中地控制了朝政。
高澄重用慕容绍宗,大破侯景,又挥师西向,生擒了王思政。不过,高澄在学关公玩“水淹七军”时候,要修筑堤坝。他又活学活用秦始皇的建筑学案例,把修筑堤坝的工人也推入泥土里,用泥土血肉筑成了条大坝。对工人的残忍,比照后来高澄对降将王思政的优待,高澄究竟是不是宽容的人,一目了然。这个人只有在摆政治姿态,为自己做宣传的时候,才有一张温和仁慈的面容。当然所有帝王将相都是这样。
殴打皇帝
东魏的孝静帝仪容俊美,文武兼备,既能双臂挟石狮越过城墙、百步穿杨,又能吟诗作赋、谈古论今,因此颇得朝臣拥戴,而高澄则暗暗忌惮,视之为自己进一步扩张权力的重大障碍。他在取得朝廷大权之后,日益傲慢,对孝静帝的胁迫越来越加重。他派遣中书黄门郎崔季舒监视孝静帝的一言一动,事无巨细,都向自己汇报。
有一次,孝静帝在狩猎时策马飞驰,监卫都督乌那罗受工伐的劝谏之语却是:“陛下切勿驰马,否则大将军高澄会恼怒的。”又有一次,高澄在传饮时硬要向孝静帝敬酒、孝静帝怨恨道:“联身为天子,却处处受人节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高澄当即发怒道:“什么‘朕’、‘朕’,你这个狗脚‘朕’竞令崔季舒打了孝静帝三拳。这类羞辱很多,孝静帝难以忍受,便与礼部郎中元谨、长秋卿刘思逸等人密谋诛杀高澄。哪知事情泄露,高澄即勒兵进宫,当面指责孝静帝:“皇帝,你要造反吗?”。事后并将与谋者处死。
武定七年(549)四月,高澄以大将军身份兼相国,封齐王,并加殊礼,即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作为人臣而言,其仅位几乎已臻顶峰,高澄遂与亲信们密商正式夺取元氏东魏政权的事情。其他人都竭力怂恿,唯独散骑陈元康以为不可,高澄因此对他颇为不满。(其实高澄想当皇帝是不假的,但是是否将禅让上了日程,正史是肯定回答的。偶觉得不见得。因为高澄最后的奏议是要皇帝立太子,似乎没有心急当皇帝,可能元善见不乖,高澄想废了皇帝改立太子,自己是太子的舅舅更加名正言顺的执政了。)
遇害
同年八月辛卯日,高澄又与陈元康、杨愔、崔季舒等人在内堂密谋禅代东魏之事,其膳奴兰京(兰京是梁国的兰钦的儿子,兰钦还和我们万众敬仰的陈庆之大人同一个传记)入内进食。高澄不要,并对在座的人说道:“我昨夜梦见这个奴才用刀砍我,看来我得处死他。”(梦有那么准吗?)兰京本来由于高澄苛待于他.就早与同党六人策划谋杀,当时闻得此言,更下定了“先下手为强”的决心。他于是藏刀于盘底,再度进食。高澄怒道:“我没有下令,你怎么一再进来?”兰京大喝一声:“我来杀你!”高澄不及防,钻入椅子底下,却被兰京一把拖出,当场杀死。兰京的同党立刻杀人,陈元康由于以身遮挡高澄,被兰京刺得肠子流出;舍乐格与反贼格斗至死;但是杨愔与崔季舒,却慌忙夺路而逃了,据说躲在厕所里。这个暗杀事件的描述明显不可能全是真的,不过所有的正史都这么写,偶也没有办法。(偶个人觉得真相绝对要复杂些,高澄的死肯定有背景。天下要高澄死的人太多了,也不知道是谁的阴谋。――有人要你死不是你的错,但是你让他们得逞了,就是你的不对了。)
兰京虽然旋即被闻迅赶来的高洋斩杀,但高澄却已一命呜呼,年仅二十九岁,终于未能圆其“皇帝”之梦。
脸薄眄速,没有帝王之相???
当然,对于禅让大典前突然死掉男主角一事,有迷信的说法。选一个看看:御史贾子儒,能看相。崔暹曾经让子儒看看高澄,子儒说:“人有七尺之形,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一寸之眼。大将军脸薄眄速,不是帝王之相。” 脸薄眄速,偶也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样子。脸薄应该是脸瘦下巴尖,眄速指眼波流转,不够稳重,套用个不太合适的现代词,就是“电眼”。(偶听一个当过星探说,老板给他定义的帅哥美女就是尖下巴,大眼睛的人类。看来高澄没有帝王相,只有明星相。)。但无论如何,脸薄眄速都是属于正常人的相貌,比不上高洋“麟身”(某种皮肤病)“重踝”(骨骼畸形)的帝王之相。
凄凉身后
高洋虽然强奸高澄的老婆,抢他留给儿女的家当,不过还算封了个皇帝给哥哥,比起孙权来,大方多了。孙权的地盘大部分都是大哥孙策打下来的,自己当皇帝后,就封哥哥一个王作。(高澄和孙策的人生际遇真的很像,都是年少有为,都是美姿容,善言笑,都是二十多岁被刺杀,弟弟都当了皇帝,弟弟和侄儿一家都是暴君)
高澄称做文襄皇帝。文呢,因为高澄没有什么武功可言,称“武”不合适。襄,指平定叛乱,开拓了两淮的地盘。
高澄最终的下场如此,也算是报应吧。史家也没有多少同情。
看看北史的评论:
文襄美姿容,善言笑,谈谑之际,从容弘雅。性聪警,多筹策,当朝作相,听断如流。爱士好贤,待之以礼,有神武之风焉。然少壮气猛,严峻刑法。高慎西叛,侯景南翻,非直本怀狼戾,兼亦有惧威略。情欲奢淫,动乖制度。
文襄嗣膺霸道,威略昭著。内除奸逆,外拓淮夷,摈斥贪残,存情人物。而志在峻法,急于御下,于前王之德,有所未同。盖天意人心,好生恶杀,虽吉凶报应,未皆影响。总而论之,积善多庆。然文襄之祸生所忽,盖有由焉。
也就是认为兰京在替天行道,高澄算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了。
老天为什么不保佑他?就是因为高澄好色奢侈,严峻刑法。可是继承高澄的偏偏是更好色,更暴虐,更奢侈的人。在高澄死了不久,北齐――这个野兽王朝,暴君王朝建立了。而这个王朝比高澄还要短命,才28年。
高澄留下了六个儿子,除了小儿子绍信没有什么事迹,其余都文武双全。大儿子孝瑜是棋手,二儿子是画家,三儿子孝琬是高欢的嫡孙,为人正直;四儿子高长恭是有名的兰陵王,一代名将;五儿子高延宗在晋阳一战,虽败犹荣,不愧是高欢的孙子。
孝瑜,孝琬被高澄的弟弟高湛所杀,长恭被高湛的儿子高纬所杀,都是无辜遇害。二儿子孝珩亡国后,悲愤而死。剩下的被周武帝杀害,一个不剩。
亡国后,孝珩独叹曰:“李穆叔言齐氏二十八年,今果然矣!自神武皇帝以外,吾诸父兄弟无一人得至四十者,命也。嗣君无独见之明,宰相非柱石之寄,恨不得握兵
2003-12-1 17:08
鹫杀虎
高澄比起高欢和其弟高洋,水准可是次多了,大体上能守住高欢的将成之业,但不像高洋那样有开拓之能。
军事上的胜利,少不了高欢遗留给他的名将斛律金等人的功劳,况且王思政也是经剧战困守无援而被擒的,功劳大部分都算不到高澄头上。
另一方面,高澄还是一个花花公子,更确切的说是丧尽人伦,不管是高欢生前还是死后,高澄的的恶行都为人不耻,甚至还调戏弟妇,首开了高氏子弟狂乱之风。高洋后来的狂暴,很大程度上是在经过高澄打击压抑后的发泄。
侯景于高欢时甘愿为臣,于高澄时却敢于作乱,显示出他对高澄的不屑一顾,更从反面衬托出高澄与其父的差距之大。
高澄所作所为,肯定不是饭桶,但也绝不像田中所言是个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依本人一家之见,可以算是一个不太败家的小衙内,但其德性之败,当世无匹。田中终究是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固然有独特之处但也有不少令人喷饭之言,最可笑的是竟把穆桂英算为中国史上名将了
2003-12-1 18:29
fahren
高澄不仅是守住,而且开拓了两淮的不少土地。所谓“内除奸逆,外拓淮夷”。可以说,高洋在南方的成功也是在高澄基础上进行的。后来高洋打出高澄时代俘获的箫渊明这张牌,让箫当梁国皇帝,那么梁国就是他们的附属国。不过失败了。
高洋在北方的军事成功,才可见其才能。
瞧不起高澄的也不只侯景一个,还有许多人。不太败家的小衙内,差不多吧!不过在他死之前,他是把老爹的家业发扬光大了。
2003-12-8 22:44
孤舟蓑笠翁
写得有趣
2003-12-10 12:45
season
高澄也可以称为高衙内吧,他和水浒里面的高衙内真的很象,都专门打别人老婆的主意。书里面的高衙内是很丑陋,很无能,大概是文学的夸张。历史上的真人经过历史书文饰一下,好象才华不错,政绩不少。
2003-12-12 00:45
臥龍諸葛孔明
小日本儿研究中国历史,差远了。现在特别流行“翻案”,这次小日本儿要给高澄“翻案”。可见其用心之毒!
高澄充其量是个中等“人才”,根本谈不上精明强干(由其是政治上)。作为一名政治家,首先要能“忍”,而不是聪明。
2003-12-12 09:18
韦孝宽
别过于绝对,小日本研究中国历史的认真程度,是许多中国所谓的历史学家所不能及的。而且日本的中国古籍数量质量都很不错,有许多中国国内没有的孤本。甚至可以说,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比我们更尊重(虽然不一定更了解)。
2003-12-12 09:50
season
田中只是个小说家,他的观点不代表日本研究中国历史的水平吧!
日本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很不错。田中把高澄的儿子-----传说中的兰陵王(这个人没有多少事迹)写入中国百将,自然对此父子有点偏爱。
另外,你也不能说田中观点很错误,“精明强干的政治家”在中文里面好象很Nb,只配给胡温一流。但是在外语里面:搞政治的就是政治家。史书里记载了高澄那么多政绩,精明强干也不算错。
2003-12-12 15:46
臥龍諸葛孔明
[quote]原帖由[i]韦孝宽[/i]于2003-12-12, 9:18:56发表
别过于绝对,小日本研究中国历史的认真程度,是许多中国所谓的历史学家所不能及的。而且日本的中国古籍数量质量都很不错,有许多中国国内没有的孤本。甚至可以说,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比我们更尊重(虽然不一定更了解)。 [/quote]
你完全理解错了小日本儿的真正用意,也没明白我所说“差远了”的真正含义。
小日本儿“专心”研究“中国历史”是假,而“专心”研究中国文化才是真。“研究”是手段,真正“学到手”才是目的。我所说“差远了”是指“中国文化”而言。要想真正“学到”我国的文化,就必须融入到中国人民当中去。仅靠关起门来“钻研”那几本“孤本”是没有用的,顶多能学到一点皮毛而已。
2003-12-12 16:43
韦孝宽
阁下自己就能代表所有日本人的用意?日本人就没有一个真心喜欢中国历史的?日本的汉学水平,不是阁下一句话可以抹煞的。
2003-12-12 16:48
臥龍諸葛孔明
我可没说我能代表全部的日本人,因为:我不认识所有的日本人。
我主要是指日本政府而已。(也不是全部)
2003-12-12 16:53
韦孝宽
这么说日本研究汉学的人都是日本政府成员?
2003-12-12 17:20
fahren
研究历史,是没有多少利益和实用价值在里头的。做这门子学问的人类都是出于兴趣,或者受了蛊惑,以克己复礼,复兴东方文化为己任,或者没有别的出路。
所以,日本也好,中国也好,做学问的哪里会怀抱现实政治的初衷呢?文化历史研究被政治利用,这是学术的幸运或者不幸,但绝对不是学术的初衷。
我为日本人说句话吧!
我们历史研究很浮躁,有点所谓的“曲学阿世”。
他们的研究态度要好多了。
2003-12-12 19:29
鹫山宗渡
日本人研究中国史是分好多种的,不管是以什么目的,其中许多人的态度都是值得称道的,田中的百将传也不是很错,在许多地方都有独到之处,也比较有参考价值。但是他的《百将传》也让我们看到,毕竟是日本人写的,还是有一些可笑之处,他们永远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因为没有我们本身的传统与民族底蕴。
“田中把高澄的儿子-----传说中的兰陵王(这个人没有多少事迹)写入中国百将,自然对此父子有点偏爱。”这一点很明显,不过也情有可原,因为兰陵王高长恭应该算是北齐最后的大将,但作为中华百将也太牵强了。
说一点题外话,许多日本人是很尊重我们的传统的,但也有许多日本人并不尊重我们这个民族。所以,对日本的东西,应该有选择的吸收和看待吧
2003-12-12 21:47
臥龍諸葛孔明
这个帖子转自《强国论坛》
[size=2][b]介绍反华精神战 网特常用手段[/b][/size]
1.编造中国人吃婴儿的假新闻,编造吃人历史。
2.借宣传基督教,否定唯物主义。
3.曲解毛 泽 东的只言片语,编造虚假历史材料,诋毁毛 泽东,编造绯闻侮辱毛 泽东。以及侮辱毛 泽 东亲属和原身边工作人员。
4.否定抗美援朝战争,否定抗美援越战争。
5.丑化北朝鲜及北朝鲜领导人,制造假舆论,为美国军事打击北朝鲜作理论铺垫。
6.夸大叁年自然灾害,鼓吹“大饥荒”“饿死叁千万”或者“饿死两千万”谎言。
7.夸大文 革中右 派死亡人数。
8.通过曲解、丑化文革,对立党群关系,否定共 产党存在的合理性。
9.否定建国初期叁十年的建设成就。
10.否定票证制度的历史 毕住? 大农副产品、轻工业产品紧缺历史。
11.编造“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攻击计划生育政策。
12.利用个案,攻击中国户籍管理制度、暂住证制度。
13.宣传“人 权高于主 权”“条件爱国论”“唯武器论”。
14.借宣传“民主”推行资产阶级独裁价值观。
15.替历史上着名汉奸翻案。宣扬“爱国贼”理论。
16.利用“托”的办法,故作恍然大悟状,吸引思想免疫力弱的人上当。或者干脆直接互相吹捧。反华网特并非凡人,不但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深谙心理战法。以上这些任何一条,在他们那里都可以变成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理论依据。
他们是拿工资的网特,你驳他、骂他,他都不会走。凡是跟贴吹捧的笔名,都有可能是他们的同伙,或者根本就是一个人。他们的理论已经在强国论坛深入讨论区,和其它各大中文论坛被驳倒无数次了,但还是厚着脸皮贴,贴,贴,一方面寻找思想松动者,另一方面谎言说一千遍就是真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跟贴是在中国的夜间上的,也就是说他们有时差,他们不在国内。请版主和广大网友注意观察。
声明:以上内容欢迎网友补充。请把这个贴子转到你常去的论坛。
以钳工笔名发出的所有贴子没有版权,欢迎在各中文论坛转贴。
[b]付:[/b]
警惕美日台反华敌对势力雇佣网络打手占领中文bbs论坛(zt)
根据总部设在北美的一家中文bbs网站对经常在网上发表文章的人的背景调查,美国cia,
日本及台湾都雇佣了一批人专门在网上张贴诬蔑攻击中国(注意不仅是中共,而且是整个中国)的文章和假消息。
他们的手段包括:
《1,极力打击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对发表爱国文章的人进行恶意辱骂和贬低。而且往往以不同笔名发多个跟贴,给人以人多势众的感觉,仿佛中国爱国的人已经人数廖廖,多数都是象他们一样对中国恨之入骨之辈。
《2,极力诋毁中国取得的任何成绩,或者根本不提中国还有成绩。如果有人提了,就群起攻击,说他们是共产 党的爪牙,太监,无耻。
《3,大肆宣扬中国的坏消息。对中国确实发生的坏消息,不但连篇累牍地张贴,还添油加醋尽可能补充不实的内容,牵强附会地发掘所谓“内幕”,“真相”,总之是中国罪有应得。
《4,大肆散布关于中国的谣言,假消息。这些假消息当然都是负面的,煸动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政府的仇恨。
《5,对中国人进行种族攻击。大肆宣扬中国人如何丑陋,如何只配当劣等民族,如何吃狗肉不人道,如何以掷 祸等等。
《6,极力打击中国的英雄人物。据他们考证,岳飞根本不是忠臣,秦桧倒是受到了不公待遇,应该平反。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毛泽东因为发动文革是暴君等等。其实这些人对文革根本一无所知,反正一口咬死先黑了再说。
《7,故意挑动中国不同地区的人民内斗。河南人做假,湖南人最具反抗精神因而该死,新疆人该造反,西藏人该独立等等。总之,中国越乱越好。
《8,逢中必反,逢外必捧。美国炸了中国大使馆是该炸,撞了中国飞机是中国飞机太好斗,美国人在媒体公开讽刺是人家幽默。美国在911被炸是恐怖分子对民主的攻击,中国人个个应该如丧考妣,如有人敢笑则是卑鄙,冷血,该死。
《9,宣杨人 权高于主权。中国人被美国人,日本倭寇杀了也是有人权的,因为至少他们还肯动手。反之,如果敢反抗则是对人权的肆意践踏,甚至对奴才和狗也应该尊重,否则就是大不敬,违反人道。中国人只能对美国人,日本人俯首贴耳,根本不能不配有主权。
以上只是列了几条,其实还有更多,不过这些打手的目的只有一个,搞垮中国。被雇佣的打手大多是本来是中国人但后来“痛改前非”而“规化了”的“美国佬”,“日本小鬼子”,“台毒份子”,也有一些冒充的中国人,当然也有为了骗钱的民运,轮子。可惜的是还有一些被蒙蔽了的中国人也跟风跟雨,不知明辩是非。打手的面目很容易识别,诸君睁大眼睛请仔细瞧瞧。
其实请大家包括是中国人的打手们好好想想,同为炎黄子孙,只有祖国强大了,每个中国人才能不受歧视。即使一定要做汉奸和走狗,也要盼望中国强大,好有个靠山,否则兔死狗烹,恐怕走狗也做不成了。
中央情报局在编制假新闻和雇人扰乱人心上有过不少臭名昭着的前科。一个多月前美国的公众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npr)有过一次特别报道,讲50──60年代,中央情报局雇了萨尔瓦多的叛变者,用一个在美国的电台,每天向萨尔瓦多发散布谣言的所谓“新闻”,为推翻当时的社会主义政党,挑动人心,制造混乱。中央情报局事后得出结论,这种手法很有效,以后便雇用各国的变节者,用他们的母语来散步谣言,已经这样搞了很多年了。现在中国逐渐强大了,这些见不得人的混蛋当然会无所不用其极地来设法阻止中国前进的脚步。
在网上中文网站挑动华人内斗,只是手法之一而已。一些网站上就常有这些民族败类(不少是台独分子)来胡搞。大家要提高警惕,并将此事实广泛传于各华人的网站上,让善良的人们提高警惕,不要被他们利用。
我们也要用其治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旦发现反华言论的论坛,大家及时通风报信,一起去群起而攻之。这天下到底是爱国的中国人多,就看大家是否能团结一心,为我们民族的共同利益一起来出力了。
海外的中国人一定要吸取早年修铁路华工的教训,决不能逆来顺受,做不敢吭气的绵羊,到头来任人宰割。应该像犹太人那样团结一心,为了民族的共同利益一致对外,绝不做那些编造谎言扰乱人心惟恐天下不乱的别有用心的民族败类的跟屁虫。
有几条写的过激了,但大部分的是事实。
在下在一个军网,一个时政网做 超版,“翻案”的事儿我见的多啦。
2003-12-12 22:01
臥龍諸葛孔明
我这里也有一部记录片,片名叫《A TRIAL OF Henry Kissinger》,
这部记录片是英国BBC公司制作,主要记录了 基辛格 在任国务卿
时的犯罪行为。其中有一部分是介绍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南美洲如何
运用“心理战”的。
2003-12-12 22:15
fahren
[quote]原帖由[i]臥龍諸葛孔明[/i]于2003-12-12, 0:45:45发表
小日本儿研究中国历史,差远了。现在特别流行“翻案”,这次小日本儿要给高澄“翻案”。可见其用心之毒!
高澄充其量是个中等“人才”,根本谈不上精明强干(由其是政治上)。作为一名政治家,首先要能“忍”,而不是聪明。
[/quote]
作为楼主,我还是说些废话。
这篇文章没有翻案。有定案在那边,才有案可以翻。高澄这个人连现在专门研究南北朝历史的人也没有什么了解的兴趣,知道的人不多。我给他的评价也也没有比《北齐书》《北史》更高。我做的就是普及点知识,宣传点高澄无聊事迹。说到底,还是自己品味低劣,对这种强抢他人老婆,破坏他人家庭的人类觉得好玩。
另外,高澄第一不是个民族英雄,第二也没有干过出卖中国的坏事。一千多年前的人了,就算把他好人说成坏人,坏人说成好人,也没有“小日本”(???)发挥其险恶用心的用武之地。
阁下贴的那么长的东西,我看不懂!
2003-12-12 22:25
fahren
[quote]原帖由[i]鹫山宗渡[/i]于2003-12-12, 19:29:45发表
日本人研究中国史是分好多种的,不管是以什么目的,其中许多人的态度都是值得称道的,田中的百将传也不是很错,在许多地方都有独到之处,也比较有参考价值。但是他的《百将传》也让我们看到,毕竟是日本人写的,还是有一些可笑之处,他们永远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因为没有我们本身的传统与民族底蕴。
“田中把高澄的儿子-----传说中的兰陵王(这个人没有多少事迹)写入中国百将,自然对此父子有点偏爱。”这一点很明显,不过也情有可原,因为兰陵王高长恭应该算是北齐最后的大将,但作为中华百将也太牵强了。
[/quote]
《兰陵王入阵乐》被遣唐使传到日本,据说能剧就有个剧目。中国自己倒失传了。田中选兰陵王入中华百将,大概是能剧的影响,并非因为兰陵王是北齐最后的大将。从史书看来,兰陵王平庸的很,还不如其他兄弟。
另外,田中喜欢选传说人物,连穆桂英也上了。而且特别喜欢选女子。实在没有女子可选,就把魔掌伸向长得像女孩子的男子了。。。。。。。
2003-12-24 13:42
season
高澄是文襄
清朝的福康安 左宗棠也是。这个文襄 是什么意思?获得有什么标准?
2003-12-24 21:00
吴元叹
经纬天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 赐民爵位曰文
辟地有德曰襄 甲冑有劳曰襄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