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北宋武将官制略谈


2005-5-4 10:10 张建昭
北宋武将官制略谈

很久以前写的,无意中看到被人转载,想来还是有那么点价值的,发在这里见笑吧。当时是在群聊里提的,半个小时写成的,有些乱,凑合着看。

------------------------------------------------------------------------------------------------

北宋的官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最混乱、最让人难以琢磨的一套官制系统。
其军官名目更是五花八门,在下不才,仅凭一知半解小议一下,见笑诸君。

北宋开国,鉴于五代战乱相寻、武将夺权、藩镇割据蔚然成风。

宋朝开国后,决策层就致力于结束这种混乱局面。于是,先通过一系列手段禁军里有威望的大将派到地方当节度使,再将节度使的权力化为乌有。将地方精锐收归中央,建立起一支强大精锐的禁军,直接由皇帝统辖。地方只有老弱残兵供官府差使,称为厢军。

这么一来,节度使成了空壳子,厢军都是老弱病残,地方上闹不起来了。
禁军归皇帝统辖,轮流驻防京师,将领也要轮换,“山转水也转”,京城也闹不起来了。

这些其实大家都知道,我还是说正题吧-----北宋军官。

由于复杂到了一定程度了,我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说,只好随意说,说到哪算哪。

★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

这些从前的封疆大吏级的人物如今全是闲散人等,如果他没有其他官衔职务的话,那他就是不干事光拿钱的主了。而且很多都是遥领,即不到所在的地方赴任。

如宋初崔彦进开始是果州团练使,果州在四川,而四川当时还不是宋朝的领土,因为他在禁军中有职务,所以就在禁军中工作。
后来崔彦进官做大了,宋辽满城之战得胜后,他因功升任河阳三城节度使,这个藩镇在孟州。可他还有个实际职务“关南都部署”,在河北前线,所以他实际是在那里任职。

刺史本来是一州之长官,但到了宋朝,“知某州事”才是真正的州行政长官,刺史也只是个标示资望军功的虚衔。

后来,节度使也不仅限于武官。宰相罢免之后一般给个节度使,有时还带“同平章事”的虚衔,称为“使相”。如赵普两次被罢免后的都被授以节度使。枢密使罢免后有时也给节度使,如吴廷祚罢枢密使,授雄武军节度使。

将宋朝藩镇军号大致列一下:
镇州成德军、潞州昭义军、云州大同军、晋州建雄军、沧州横海军、定州义武军、朔州振武军、大名府天雄军、滑州义成军、郓州天平军、兖州泰宁军、徐州武宁军、曹州彰信军、寿州忠正军、庐州保信军、陈州镇安军、杭州宁海军、夏州定难军、延州彰武军、秦州雄武军、邠州静难军、泾州彰化军、华州镇国军、同州定国军、河中府护国军、陕州保义军、邓州武胜军、许州忠武军、夔州宁江军、朗州武平军、福州威武军、桂州静江军、洪州镇南军、潭州武安军、京兆府永兴军、青州镇海军、相州彰德军、鄜州保大军、耀州感德军、凤翔府凤翔军、府州永安军、随州崇信军、金州昭化军、应天府归德军、遂州武信军、广州清海军、邕州建武军、邢州安国军、齐州兴德军、丰州天德军、新州威塞军、灵州朔方军、江陵府荆南(无军号)、襄州山南东道(同前)、兴元府山南西道(同前)、孟州河阳三城(同前)、成都府剑南西川(同前)、太原府河东(同前)、扬州淮南(同前)

★环卫官
左右卫、骁卫、武卫、威卫、领军卫、金吾卫、监门卫、千牛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

仍然是虚衔。一般被授以环卫官的有这么几种人:

1、从藩镇退下来的老牌节度使,一般授以环卫大将军、或上将军。如武行德、杨廷璋等。

2、打了败仗被贬的将官。如曹彬,歧沟关败后就去天平节度使衔,绶环卫官。

3、统一战争俘虏来的小国国君。如湖南周保权,入宋后封为右千牛卫大将军。

4、驸马、国舅一类的人。如王承衍,王审琦的长子,封左卫大将军,又将公主下嫁与他,这也是杯酒释兵权时承诺的婚约。

★禁军三衙
禁军为北宋时期的正规军队,包括皇帝亲兵。部分集中于京师,有捧日、天武、龙卫、神卫等号。部分屯驻、驻泊、就粮于各地,是人数最多、素质最好、武备精良的军种。分别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步军司三衙统属。捧日等军又以兵力情况分为厢、军、指挥、都四级编制。后又特立粮禁兵,常戍地方。

殿前、侍卫亲军马军、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

殿前、侍卫步军、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是禁军大将,品级从二品,俗称分别为“殿帅”、“步帅”、“马帅”。
大家应该都知道高俅吧?他就是“殿前都指挥使”,被称为“高殿帅”。

三衙武帅在平时分掌禁军,但无权调遣。枢密院和三衙分掌“发兵之权”和“握兵之重”,互相牵制。

宋初杯酒释兵权就是针对这些禁军高官而来,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不但是禁军大将、大藩节度、翊戴功臣,而且在禁军中威望极高,这自然是一大隐患。

三衙的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一个是从四品,一个是正五品,为三衙长官的辅助。

另外还有分支编制序列:
各厢、各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
各指挥的指挥使、副指挥使
各都的都头、节级

★横班
皇城、客省、引进、四方馆,东西上阁门使、副使、宣赞舍人、祉侯。
皇城以下诸司使 皇城 、洛苑、右骐骥、尚食、左骐骥、御厨、内藏库军器、左藏、仪鸾、南作坊、弓箭库、北作坊、衣库、庄宅、六宅、文思、东作坊、内苑、牛羊、如京、东绫锦香药、崇仪、榷易、西京左、右藏、毡毯

这类武官名目最多,别看看起来滥,北宋武将叙迁可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一级一级走的,说起来有些复杂,点到为止。

很多大将甚至名将就是作这类官时扬名立万的。如六宅使李继隆,满城一战成名。崇仪使尹继伦,徐河之战打败了不可战胜的耶律休哥,给他手臂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疤,从而赢得“黑面大王”这一绰号,辽兵闻之丧胆。

★武散官
骠骑大将军(从一品)、辅国大将军(正二)、镇军大将军(从二)、冠军大将军(正三)、云麾将军(从三)、忠武将军(正四品上阶)、壮武将军(正四下)、宣威将军(从四上)、明威将军(从四下)、定远将军(正五上)、宁远将军(正五下)、游骑将军(从五上)、游击将军(从五下)、是昭武校尉(正六上)、昭武副尉(正六下)、振威校尉(从六上)、振武副尉(从六下)、致果校尉(正七上)、致果副尉(正七下)、翊麾校尉(从七上)、翊麾副尉(从七下)、宣节校尉(正八上)、宣节副尉(正八下)、御侮校尉(从八上)、御侮副尉(从八下)、仁勇校尉(正九上)、仁勇副尉(正九下)、陪戎校尉(从九上)、陪戎副尉(从九下)

这些是标示品级的阶官,无实际职掌。

★驻防禁军统帅

巡检、都部署(都总管)、部署、钤辖、经略安抚使。

宋初,有“巡检”之名,是边防军统帅。如郭进以洺州防御使(虚)充西山巡检(实),牵制北汉势力。不过这个“巡检”,顾名思义,也并不是全权统帅,而只是掌握巡查边防之责。

后来,北方的辽兵成了重大隐患。宋朝在河北、山西(当时称河东)的驻扎的禁军激增,但是经常因为没有统一的指挥而屡屡打败仗。后来,宋太宗在河北、山西建立“行营”,置行营都部署统辖一个地域的驻军,又以部署、兵马钤辖为分权达到一定的牵制作用。

如潘美以忠武军节度使(遥领)任三交驻泊都部署,杨业以代州刺史任三交驻泊部署。一个总权,一个分权。三交行营在太原之北,是整个河东地区军队的总司令部。都部署相当于军区司令,部署相当于军分区司令。

又如傅潜任镇、定、高阳关都部署(三个军区的总司令!),张昭允任都钤辖,低于都部署,可以看做其副贰。

都部署在宋英宗即位后改为都总管,因为英宗讳“曙”,与部署的“署”同音,要避讳。

仁宗时,西夏元昊搅得宋朝西北鸡犬不宁。于是宋廷将陕西路(“路”是宋的行政单位,相当于省)分成永兴军、鄜延、环庆、泾原、秦凤五路(后增熙河路),各设经略安抚司,分别置于永兴军、延州、庆州、泾州、秦州,并以当地知州兼任经略安抚使。经略安抚司下面也有行营,设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都部署、副都部署,受经略安抚使节制。不过,经略安抚使权力较大,不能让武将来做,所以,经略绝大多数用的是文臣,如夏竦、范仲淹、韩琦、庞籍等。武将一般都做副职,如葛怀敏为泾原副都部署。宋朝的地方大帅,主要用文臣来担任,武将为副。

★王安石改革军制,地方用置将法。废除更戍法,使禁兵不再轮调,而于诸路设军区之固定编制,配以将领统领之。全国总计九十二将,外加配属于京师附近的其馀独立的马步军指挥所,共有一百一十七个基本战术单位。

而在配置军区的同时,作战组织与部队建制随之进行调整,由上至下为军、将、部、队四级。前述之将即属于于其中第二级,其指挥称将,地位相当于旧制的都监,所辖兵力在后方如东南地区约为三千人左右,一些重点或前线边境地区如宋夏、宋辽边境等地则可达六七千乃至万馀人之间,相当于二十世纪的旅级乃至于师级单位。凡诸路将各置副一人,东南兵三千人以下唯置单将。将副都佩有调兵的虎符。另外,将以上等级指挥官有权举护明习兵法的人(即使是布衣)充任本部参谋。

在将之下,又置有部与队两级。部者,营也,每部编制视兵种不同,约在三至五百人之间。一般马军一营三百、步军一营四至五百,其指挥为部将。

部之下则为队,辖五十人,指挥为队将,队以下每十人为一火,指挥为押队使臣,但一般以队为最基本的战斗编制。

将以上的级别便称为军,长官为统制,所辖将领数随地区不等。譬如全国九十二将中,泾原路有十一将,延路九将,环庆路八将,秦凤路五将,熙河路九将,以上五路便有四十二将,总计三十馀万人部属于西北宋夏边境军区,为对西夏战役的主力。

严格说来,统制亦非正式官名,此职于旧制中称都钤辖,为路级常设统兵机构,一般而言,每路设一钤辖司,长官为都钤辖。于军区内实施职能时即称都钤辖,于领兵出战时则称为统制。

★枢密

这是宋朝最高的军事机构。官有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签署(书)枢密院事、枢密都承旨、承旨等。这些都是文职。

枢密院总掌全国军务。枢密使,从一品,是执政官,地位仅次于宰相。宰相与枢密使分掌文武二柄,权位极重。

枢密使、枢密副使这样的高官一般来说是由文官来担任的,不过也有武将。比较著名的有曹彬、王德用、狄青。

---------------------------------------

[[i]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9-2-21 00:33 编辑 [/i]]

2005-5-4 10:19 fengxv
对宋朝不熟~~长见识了~~
建昭有啥都发出来呗,感觉建昭长于宋史~~

2005-5-4 15:48 羽扇纶巾
刘邦、李渊、朱元璋都是推翻前朝暴政而建立新王朝,开国堂堂正正。赵匡胤的大宋是怎么来的?和司马炎一样,权臣篡位而已!所以赵匡胤就一直要防着别人学自己,先是杯酒释兵权,再在官僚体制里做文章,将权力分割,使各部门互相掣肘,从而不能威胁皇权。由此造成官僚集团庞大,官员名目五花八门也就不奇怪了。

宋代官制中官名分为“官”、“职”和“差遣”。“官”和“职”都是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录》后序)中的“右丞相兼枢密使”是文天祥的官,“都督诸路军马”是差遣,可知当时他并非在皇帝身边任职,而是在外掌军。包拯的“龙图阁直学士”是“职”,他的“差遣”也就是实际职务是“知开封府”。

2005-5-4 15:51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羽扇纶巾[/i]于2005-05-04, 15:48:13发表
刘邦、李渊、朱元璋都是推翻前朝暴政而建立新王朝,开国堂堂正正。赵匡胤的大宋是怎么来的?和司马炎一样,权臣篡位而已! [/quote]

赵匡胤不是权臣,与曹丕、司马炎、杨坚都不一样。他是个武将,而且是新生代的武将。因为战功卓著得以迅速提升,朝中资格比他老、威望比他高的比比皆是;地方藩镇的节度使也大都比他有来头。

看了五代史就会知道,那完全是一整部战乱史,充满了野蛮和血腥。
尾大不掉的毛病确实应该解决,只不过有些过头而已。

2005-5-4 17:12 旁观者
赵匡胤并不是权臣,事实上陈桥兵变时有大权人共四人范质,王浦,魏仁浦和韩通,赵只是一禁军头领但是他兵变时掌握了全国最精锐的部队(为了对抗辽),由于五代的风气是没有什么忠诚观念的,所以改朝换代时没流多少血。其实郭威兵变时也是如此,回去的处理方法也是差不多。说赵匡胤没创意还真是没创意,这个仿效是比较拙劣的,其中不成熟的地方有好几处。我有将二次兵变比较的冲动了。

2005-5-4 23:26 李存孝
比较熟悉的是无为军....水浒传介绍..真的为作为....三千马步军给几十个好汉杀回城.
还有定难军,定难节度使

2005-5-5 01:22 羽扇纶巾
嗯,赵匡胤和曹丕、司马炎、杨坚等人确实有很大不同,除了军权在握这点稍有略似,政治地位与他们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军事政变即便再有创意,也还是军事政变,总要被后人说三道四。只可惜郭威和柴荣都是五代中难得的有为君主,死得早了点,否则五代战乱很有可能在柴荣手里结束。

冥冥中是不是真的有“天意”?宋代后周与后周代后汉如出一辙,就象晋受魏禅和魏受汉禅一样!

2005-5-5 11:59 fengxv
如出一辙之说似不妥。后汉时郭威已大权在握,后周赵匡胤只是个战将。他和老赵只是都好欺负孤儿寡母、黄袍加身一样。

2005-5-5 14:33 了了
郭威的黄袍只是一面旗子而已,赵的可是早就做好了的,赵应该早就把郭作为了学习的榜样了。。。

关于宋的武官,还有一点就是北宋的“重文轻武”“以文奴武”使其掌握实权的多数是文官,且为宋历代皇帝尊守,这与以后的积贫积弱,败于辽败于金应该不无关系。

2005-5-5 20:18 superzz_0
内容很多嘛,我就不信是半小时写出来的........

2009-2-20 19:57 zhanglei97
回复 #3 羽扇纶巾 的帖子

兄弟你又乱搞,都督诸路军马也是官名,南宋从宁宗后,宰相例兼枢密使,但无兵权。加上都督诸路军马之后,便可带兵作战。别相信语文课本,上面的标点标错了。

2009-2-21 17:10 鬼手书生
宋朝的冗兵冗吏,大大的出名啊,是为了中央与地方制恒呢?还是由于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而失去了信心呢

2009-2-21 20:40 水镜门生
昭昭的半小时说宋史被顶起来了:titter:

谈完武将,是不是说说文官,文官才是宋的大问题吧

2009-2-22 20:04 陶心
再次拜读!记得北宋中后期到南宋早期军旅内部编制一直在变化,即使军-部-队体系取代了厢-军-营-都体系后仍在变,比如“队”这一基本单位的人数及最低级军官设置。一度新旧两种制度并行,押队这个名称使用混乱,一度“每二十队差押队一名”,而通常意义上的最低级军官“押队”是队一级内部类似于旗头一级,还是类似于火(十人)长、教头一级,似也有争议。:doubt:
政和以后队将是由队官获衔(由从九品的承节、承信起)后升得?

[[i]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2009-2-23 11:08 编辑 [/i]]

2009-3-26 14:42 leuu
真是超级麻烦,看都看晕了

2009-3-26 19:37 zidaneluo
[quote]原帖由 [i]旁观者[/i] 于 2005-5-4 17:12 发表
其实郭威兵变时也是如此,回去的处理方法也是差不多。说赵匡胤没创意还真是没创意,这个仿效是比较拙劣的,其中不成熟的地方有好几处。我有将二次兵变比较的冲动了 ... [/quote]
非也,老赵的兵变过程十分顺利,事先经过精心准备筹划的可能性非常大,可以说充是分汲取了郭威的经验教训。

2009-3-27 10:19 伟君子
有个疑问,即然很多人都名义上的官职,又有实际的差遣,是不是拿两份工资呀!

2009-3-27 10:28 dellop77
真是超级麻烦,看都看晕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宋武将官制略谈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