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5-1 14:00
御剑
胡蝶
(1908-1989.4.23)
原名胡瑞华,祖籍广东鹤山,生于上海。
演出影片
1925:战功、秋扇怨
1926:夫妻之秘密、电影女明星、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第一、二集)、珍珠塔(上下集)盂姜女、孙行者大战金钱豹
1927:白蛇传(第三集)、女律师、新茶花、铁扇公主、蒋老五殉情记
1928:大侠复仇记(前后集)、女侦探离婚、白云塔、血泪黄花
1928—1931:火烧红莲寺(三至十八集)
1929:富人的生活、爱人的血、爸爸爱妈妈
1930:桃花湖(前后集)、碎琴搂
1931:歌女红牡丹、如此天堂(前后集)、红泪影、三箭之爱、铁血青年、银星幸运
1932:落霞孤鹜、战地历险记、自由之花、啼笑因缘(一至六集)
1933:满江红、狂流、脂粉市场、盐潮、姊妹花、春水情波
1934:三姐妹、路柳墙花、麦夫人、女儿经、美人心、再生花、空谷兰
1935:夜来香、兄弟行、劫后桃花
1936:女权
1937:永远的微笑
1938:胭脂泪
1940:绝代佳人
1941:孔雀东南飞
1947:春之梦、某夫人
1953:青春梦
1959:两代女性、后门、苦儿流浪记、街童
1966:孤儿奇遇记、塔里的女人、明月几时圆
因《后门》一片获第七届亚洲电影节最 佳女主角奖。1967年拍完《塔里的女人》一片后息影。1975年移 居加拿大,后病逝于温哥华。
胡蝶在半个世纪的从影生涯中,先后主演了百余部影片, 饰演了中国各阶层的各类女性形象。她的电影生涯及其艺术 成就构成了中国电影历史重要而独特的篇章。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3265.jpg[/img]
2005-5-1 14:02
御剑
林楚楚
广东新会人。原名林美意。生于加拿大温哥华,并在当地华侨学校受教。能诗善文,中英文都有一定的修养。1919年与香港电影事业创始人黎民伟结婚。婚后积极支持丈夫投入中国民族电影开拓事业。1924年民新影片公司成立,便力挑大梁,与黎民伟合作主演该公司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从此步入影坛。
1925年,随“民新”迁至上海,并相继主演了《玉洁冰清》、《西厢记》、《木兰从军》等影片,成为我国享誉最早的女演员之一。1929年,积极促成“民新”与罗明佑创办联华影业公司,并与阮玲玉合作主演“联华”创业片《故都春梦》。1930年公映后,广受好评。后又相继主演《一剪梅》、《人道》、《人生》、《小天使》、《天伦》、《慈母曲》等片。她以自然流畅、分寸适度的表演塑造了一系列中国“贤妻良母”型的妇女形象,较好地揭示了中国妇女勤劳善良、温厚刚强、聪慧贤淑、忍辱负重的品德,并赋予人物东方女性的独特风韵。
抗日战争爆发后,1940年赴香港,主演《岳飞》、《天涯慈父》等片,又辗转桂林等地。颠沛流离中,千辛万苦地保存了“民新”早期拍摄的一批纪录片,留下珍贵史料。1947年在香港又参加了影片《丽春花》、《静静的嘉陵江》、《义犬救美》等演出。
1953年黎民伟病逝后,她即退出影坛,为九个子女的成长尽心竭力。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3481.jpg[/img]
2005-5-1 14:05
御剑
阮玲玉
出生地点:上海
(1910.4.26-1935.3.8)
籍贯:广东中山县
家庭出生:工人
处女作:《挂名的夫妻》
饰演的角色:爱情、婚姻方面不幸的少女或娇媚泼辣的风流女子
成名作:《故都春梦》
作品:《故都春梦》《野草闲花》《城市之夜》《桃花泣血记》
《小玩意》《神女》《挂名的夫妻》《故都春梦》《野草闲花》
《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城市之夜》《再会吧,上海》
《人生》《归来》《香雪海》《神女》《新女性》《国风》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3586.jpg[/img]
2005-5-1 14:07
御剑
周璇
(1918----1957.9.22)
原名苏璞。江苏常州人。童年被卖为 周家养女。1931年参加上海明月歌舞 团,因主演歌舞《特别快车》而崭露 头角。后入新华歌舞社。1934年在上 海各电台联合举办的歌星比赛中名列 前茅,成为十大歌星之一,被誉为“ 金嗓子”。1935年从影,在天一影片 公司拍摄的影片《美人恩》中扮演角 色。1936年入艺华影业公司,主演《 喜临门》、《满园春色》等影片,并 在新华影业公司拍摄的影片《狂欢之 夜》中扮演角色。1937年在明星影片 公司拍摄的影片《马路天使》中扮演 女主角小红,成功地塑造了在旧社会 受尽侮辱和损害,但对前途抱有美好 理想的歌女形象,为其表演艺术的代 表作。八一三事变后参加大型话剧《 保卫芦沟桥》的演出。后随上海剧艺 社赴菲律宾宣传抗日救亡。1938年任 上海国华影业公司演员,主演《孟姜 女》、《李三娘》、《董小宛》、《 西厢记》等近二十部影片。1943年在 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主演《 渔家女》、《红楼梦》等影片。抗战 胜利后赴香港,相继主演《长相思》 、《各有千秋》、《忆江南》、《清 宫秘史》等影片,并在文华影业公司 摄制的影片《夜店》中扮演角色。1950年回上海,参加影片《和平鸽》的拍摄,因患病而未竟。
演出影片:
1935:美人恩 1936:花烛之夜 化身姑娘 喜临门 百宝图 1937:马路天使 满园春色 三星伴月 女财神 1939:孟姜女 李三娘 新地狱 七重天 董小宛 1940:三笑 孟丽君 苏三艳史 西厢记 黑天堂 天涯歌女 1941:梦断关山 梅妃 夜深沉 解语花 恼人春色 1943:渔家女 1944:鸾凤和鸣 红楼梦 1945:凤凰于飞 1946:长相思 各有千秋 1947:莫负青春 歌女之歌 花外流莺 忆江南 夜店 1948:清宫秘史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3814.jpg[/img]
2005-5-1 14:09
御剑
上官云珠
(1920.3~1968.11.23)
原名韦均荦,又名亚君,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中国影协会员,上海影协常务理事,上海市政协第一、二届委员和第三、四届常务委员。
上官云珠自幼喜欢京剧,18岁随家迁居上海。1940年考入华光戏剧学校习话剧,继入新华影业公司演员训练班学习。次年因参加艺华影业公司《玫瑰飘零》一片的拍摄而走上银幕,同年参加拍摄故事片《国色天香》、《黑衣盗》。1941年底上海沦陷后,主要从事舞台表演,曾在《雷雨》等多部话剧中饰演重要角色,以后相继出演了《泪洒相思地》、《花月良宵》、《鸳鸯泪》等影片。在影片《天堂春梦》中,塑造了一个奢侈、凶狠的腐化女人;在《太太万岁》中,又塑造了一个放荡,骄骚的女子;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一片中,塑造了一个摩登风流的汉奸夫人何文艳。在《万家灯火》、《丽人行》、《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等影片中,又再次以温柔贤慧和忍辱负重等不同的人物背景,扮演了不同心态的女人形象,以一个个光彩耀目的银幕形象崛起于中国影坛。
1949年后主要在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除拍摄了《南岛风云》、《枯木逢春》、《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10余部影片外,还主演了《红旗歌》、《北京人》、等多部话剧。1952年,在全国第一届优秀电影评比中,《乌鸦与麻雀》获金质奖,受到毛主席、周总理亲切接见。
上官云珠戏路宽广,可以从容地胜任反差极大,差别不同的各种人物形象,善于从眼睛、动作、表情中准确地把握和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无论主角,配角,都让它在银幕上活了起来。是不可多得的演技派艺术家。
1968年因受政治迫害而跳楼自杀。
上官云珠作品年表
话剧演出:
1940年:《米》、《人之初》、《雷雨》
1941年:《女子公寓》、《梅花梦》、《上海屋檐下》、《孤岛男
女》
1942年:《绿窗红泪》、《殉情》、《日出》、《镀金》、《天罗地
网》、《北京人》、《钦差大臣》
1943年:《七重天》、《女人》、《大马戏剧团》、《秋海棠》
1944年:《飘》、《双喜临门》
1945年:《尤三姐》、《恨海》、《雷雨》、《情挑》、《清宫
怨》、《葛嫩娘》、《未了缘》
1946年:《魂归离恨天》、《红楼梦》、《孔雀胆》等。
解放以后:《怒吼吧,中国》、《红旗歌》、《雷雨》等。
翻译片配音:
1954年:《曙光照耀着我们》、《玛利娜的命运》
1955年:《牛虻》
1956年:《世界的心》
电影演出:
1941年:《玫瑰飘香》、《黑衣盗》、《国色天香》
1942年:《泪洒相思地》、《花月良宵》、《鸳鸯泪》
1947年:《天堂春梦》、《太太万岁》、《乱世儿女》、《一江春水
向东流》
1948年:《万家灯火》、《希望在人间》
1949年:《乌鸦与麻雀》、《丽人行》
1950年:《太平村》
1951年:《纺花曲》、《彩车曲》
1955年:《南岛风云》
1957年:、《情长谊深》
1959年:《今天我休息》、《香飘万里》
1960年:《他们的心愿》
1961年:《枯木逢春》
1962年:《早春二月》
1964年:《舞台姐妹》
1965年:《血碑》
获奖情况:
1957年在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乌鸦与麻雀》获个人一等奖。
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周年中,获中国电影世纪奖:女演员奖。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3888.jpg[/img]
2005-5-1 14:11
御剑
陈波儿
(1910-1951)
主演的影片有<《青春线>》、<<生死同心>>、《八百壮士》等,
还编导了我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3950.jpg[/img]
2005-5-1 14:12
御剑
白杨
(1920-1996)
1936年年入上海明星公司,以《十字街头》一举成名。抗日战争爆发后,她与上海影人剧团赴重庆,在中央电影摄影场参加拍摄了《中华儿女》、《长空万里》、《青年中国》3部抗日影片,并全心投入进步戏剧演出,名列当时话剧界四大名旦之首。抗战结束后,她在上海昆仑影业公司主演了《八千里路云和月》、《还乡日记》、《乘龙快婿》等影片,其中《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辉映其一生的代表作,解放后,《祝福》中的祥林嫂将她的表演艺术提升到新的高度。
白杨表演细腻而温婉,展现出东方女性特有的柔媚和坚韧,是中国影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艺术家。著作有《表演艺术探索》和诗文集《落入满天霞》,去世前不久出版了文集《我的影剧生涯》。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4124.jpg[/img]
2005-5-1 14:16
御剑
陈云裳
(1919.8.10-)
陈云裳,原名陈云强,1919年出生于广州,中国早期影星。
家境贫寒,曾当过舞女,后又在“健全音乐社”学习了京剧、昆曲、歌舞等。由于她天生丽质,各方面条件好,加之学艺认真,刻苦,技艺突飞猛进,在一次元宵灯会演出上,得到了观众的好评。由于她名振艺坛,香港导演苏怡请她去拍电影,在香港的四年中,连续拍了二十多部粤语影片。
1935年,在广州声片公司主演影片《粉碎姑苏台》,同时在天一影片公司香港分厂摄制的影片《火烧阿房宫》中主演古典歌舞,后又主演《天下为公》、《血溅宝山城》等抗日题材的粤语影片。
1938年上海新华公司经理张善琨,邀请卜万苍导演拍摄《木兰从军(1938)》,唯独缺少扮演花木兰的女演员。张善琨到香港看了陈云裳主演的粤语片《血溅宝山城》之后,认定花木兰一角非她莫属。经洽淡,与其签定了长期合同,张善琨决心要在上海捧红这颗明星。
1939年春节,当影片《木兰从军(1938)》在上海沪光大戏院一上映,场场观众爆满,连续三个月,后又转到新光大戏院续演,又是“狂满”数月。陈云裳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女演员。到上海的五年中,她先后拍摄了20多部国语片,除《木兰从军(1938)》外,还有《秦良王》、《苏武牧羊》等爱国历史片,也有《野蔷薇》、《重见光明》等反映现实的影片。特别是在根据巴金名著改编的巨片《家(1941)》中扮演的琴表妹一角,获得了好评。
1943年,她与一位医生结婚后移居香港。1952年曾为香港新华影业公司主演了《月儿弯弯照九洲》等影片。后在香港从事发型设计、服装设计等。共主演影片四十余部。
主要作品:
《唐宫绮梦》(1935) 《粉碎姑苏台》(1935)
《新青年》(1936) 《金屋十二钗》(1937)
《焦土抗战》(1937) 《翠亨村》(1937)
《天下为公》(1937) 《花开富贵》(1937)
《大义灭亲》(1938) 《血溅宝山城》(1938)
《最后关头》(1938) 《血肉长城》(1938)
《傀儡美人》(1938) 《销魂大姐》(1938)
《歌女白牡丹》(1939) 《木兰从军》(1939)
《云裳仙子》(1939) 《一夜皇后》(1939)
《乱世佳人》(1940) 《潇湘夜雨》(1940)
《苏武牧羊》(1940) 《家》(1941)
《新姊妹花》(1941) 《野蔷薇》(1941)
《牡丹花下》(1942) 《万世流芳》(1943)
《玫瑰女郎》(1952) 《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
《怎么谈不拢》(赣南采茶戏)(1965) 《小保管上任》(高安采茶戏)(1965)
2005-5-1 14:17
御剑
夏梦
(1933.2.11-)
原籍江苏苏州,生于上海 。1947年移居香港,在玛利诺修女书 院读书。1950年入香港长城电影公司 任演员,主演《禁婚记》、《娘惹》 、《门》等影片。因主演影片《绝代 佳人》和《新寡》,1957年于文化部 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 一等奖。擅演端庄贤淑的角色,在《 新寡》中饰演的方湄,将其心理变化 揭示得层次分明、幽怨动人,为其代 表作。曾刻苦学习戏曲基本功,后反 串主演《王老虎抢亲》和《三看御妹 刘金锭》两部戏曲片。十余年间共主 演近四十部影片。1967年移居加拿大 ,曾经营制衣厂。1980年被邀出席全 国文代会,被选为第四、五届全国文 联委员。后回香港,筹组青鸟电影公 司。1982年监制的影片《投奔怒海》 和1984年监制的影片《似水流年》, 分别获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影片、 最佳导演等多项奖。是第五至七届全 国政协委员。 演出影片 1951:禁婚记 娘惹 门 一家春 1952:白日梦 孽海花 1953:花花世界 欢喜冤家 绝代佳人 1954:都会交响曲 姊妹曲 不要离开我 1955:望夫山下 1956:三恋 日出 新寡 新婚第一夜 1957:逆旅风云 春归何处 抢新郎 1958:夫妻经 甜甜蜜蜜 绿天鹅夜总会 眼儿媚 1959:脂粉小霸王 称心如意 1960:同命鸳鸯 佳人有约 1961:王老虎抢亲 满园春色 1962:我们要结婚 雪地情仇 三看御妹刘金锭 1963:董小宛 1964:故园春梦 1965:烽火姻缘 1966:白领丽人 1968:迎春花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4137.jpg[/img]
2005-5-1 14:18
御剑
舒绣文
(1915-1969)
1915年7月生于北京,30年代以良好的国语水平而入影剧界,曾为第一部国产有声片《歌女红牡丹》配音。抗战时期被后方剧坛誉称为“四大名旦”之一。后期创作仍影剧双栖,正反兼擅。表演风格洒脱流畅,富于激情。
主要电影作品:
《民族生存》(1933)《新旧上海》 (1936)
《摇钱树》 (1937)《保卫我们的土地》(1938)
《好丈夫》 (1939)《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恋爱之道》(1949)《李时珍》 (1956)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4185.jpg[/img]
2005-5-1 14:20
御剑
黎莉莉
(1915.6.2-)
黎莉莉,中国著名电影明星,1915年生于北平,原名钱蓁蓁。
她从小当过丫头,做过养女,学过京戏,进过孤儿院,童年生活极为不幸。1926年在北京光华影片公司拍摄的《燕山隐侠》中扮演角色。1927年,她移居上海,父亲送她进黎锦晖主办的中华歌舞团学习歌舞,此团后改名为明月歌舞团。她随团曾到过南洋一带演出,由于她表演出色,与王人美、胡蝶被称为歌舞三杰。黎锦晖也十分喜爱她,认她为干女儿,改姓黎。1931年,黎莉莉随团转入联华影业公司,后歌舞团又更名为联华歌舞班,1932年解散。她进入联华影业公司成为基本演员。
1932年,她主演了孙瑜导演的《火山情血》,同年还与王人美合演了《芭蕉叶上诗》,1933年她主演了《天明》,参加了《小玩意》的拍摄。后来孙瑜专为她写了几个剧本,由她主演,如《体育皇后》和《大路》,在这两部影片中,她以活泼、健康、富有时代性的形象征服了观众,被公认为典型的“甜姐”,颇受当时学生及青年人的欢迎。1935年至1937年,她在“联华”主演了《狼山喋血记》、《人海遗珠》等八部影片。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加入了中国电影制片厂,与高占非合演了《热血忠魂》后,便和该厂当时的技术科长罗静子结婚,1939年,她由重庆去了香港,参加了香港大地影业公司由蔡楚生导演的《孤岛天堂》的拍摄,这部影片公映后,极为轰动。1940年,她回到重庆,在“中制”主演了《塞上风云》,她在片中的表演获得好评,1946年,她到美国,在华盛顿天主教大学学习表演,到纽约学习语言和声乐,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暑期班进修化妆,还到好莱坞观摩实习过,1947年回国。
解放后,她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参加了《智取华山》的拍摄,1955年她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专修班学习,后留校任教,成为表演系教授。
主要作品:
《芭蕉叶上诗》(1932)《火山情血》(1932)
《天明》(1933)《小玩意》(1933)
《大路》(1934)《体育皇后》(1934)
《国风》(1935)《秋扇明灯》(1935)
《到自然去》(1936)《狼山喋血记》(1936)
《联华交响曲六:鬼》(1937)《人海遗珠》(1937)
《如此繁华》(1937)《艺海风光三:歌舞班》(1937)
《大义灭亲》(1938)《热血忠魂》(1938)
《孤岛天堂》(1939)《塞上风云》(1942)
《气壮山河》(1944)《血溅樱花》(1944)
《汾水长流》(1963)
2005-5-1 14:21
御剑
王丹凤
原籍浙江宁波,1925年生于上海。16岁在《龙潭虎穴》中演一个小丫鬟,并更名为王丹凤。同年,因主演《新渔光曲》成名。1945年,陆续演出了《春》、《秋》、《三朵花》、《丹凤朝阳》、《教师万岁》等20多部电影。1947年主演的《青青河边草》(改编自《魂断蓝桥》),表演走向成熟。
1948年应邀赴香港拍摄了《无语部苍天》、《瑶池鸳鸯》、《琼楼恨》等。1951年回到上海任上影厂演员,在《家》中扮演鸣凤。1957年后,先后演出了《护士小姐》、《女理发师》、《桃花扇》等。1979年在《玉色蝴蝶》中饰演日本妇女竹内君代。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4258.jpg[/img]
2005-5-1 14:23
御剑
王人美
(1914.12-1987.4.12)
原名王庶熙,湖南长沙人,中国电影女演员。
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肄业于长沙女子第一师范学校。因父母相继亡故,1927年随兄长来到上海习艺,不久,进入中华歌舞学校(后改组成明月歌舞团)。1929年后,曾参加《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儿童歌舞节目的演出。她天资颖悟,舞姿优美,歌喉悦耳,因而声誉鹊起。
1931年,随明月歌舞团加入联华影业公司,翌年主演孙瑜编导的影片《野玫瑰》,扮演鱼行杂工的女儿小凤,以其泼辣大胆、纯洁朴实的表演,向当时充斥银幕的脂粉气和矫柔造作进行挑战,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1933年,她在蔡楚生编导的《都会的早晨》中扮演车夫的女儿兰儿,继承了《野玫瑰》中清新自然的风格,同时还演了《春潮》。
1934年,《渔光曲》是她的代表作。在影片中,她以真挚的感情、精湛的演技和动人的歌声,出色地塑造了贫苦的渔家女儿小猫的形象。影片主题歌也是由她演唱。该片曾获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35年入电通影片公司,参加演出了《风云儿女》。1936年在新华影片公司,她拍摄了《壮志凌云》。
1937年8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人美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并参与了以"七·七"事变为主题的大型话剧《保卫芦沟桥》的演出。抗战期间,她历尽艰险,颠沛于香港、桂林、昆明、重庆之间,曾参加抗战影片《长空万里》的拍摄,还参加饿郭沫若的《孔雀胆》和阳翰笙的《天国春秋》的演出。
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先参加上海实验电影工场,后进昆仑影片公司。1948年,她在《关不住的春光》中饰演一个追求进步,但秉性软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妇女梅春丽,她演得惟妙惟肖,较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
1950年,她任上海长江电影制片厂演员,1951年拍摄了《两家春》,这是她第一次扮演新时代的人物,这部影片被文化部评为1949~1955年优秀影片,也因此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个人三等奖。1953年,她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出演了《猛河的黎明》、《青春的脚步》、《青春之歌》、《探亲记》、《花儿朵朵》等影片。她甘当绿叶,扶植新秀。1979年,她与别人合作导演了曹禺的名剧《日出》。 翌年,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曾是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 1987年,王人美不幸在北京病逝。
获奖情况及主要作品:
《银汉双星》(1931)《新婚之夜》(1932)
《共赴国难》(1932)《野玫瑰》(1932)
《芭蕉叶上的诗》(1933)《春潮》(1933)
《都会的早晨》(1933)《渔光曲》(1934)
《风云儿女》(1935)《小天使》(1935)
《长恨歌》(1936)《壮志凌云》(1936)
《黄海大盗》(1938)《离恨天》(1938)
《长空万里》(1940)《关不住的春光》(1948)
《两家春》(1951)《猛河的黎明》(1955)
《青春的脚步》(19570《探亲记》(1958)
《青春之歌》(1959)《花儿朵朵》(1960)
1935年主演的影片《渔光曲》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1951年主演的影片《两家春》被文化部评为1949~1955年优秀影片。
2005-5-1 14:26
御剑
李丽华
(1924.7.17-)
河北省人,香港国语影坛的中流柢柱,有「影坛长青树」的美誉。父母均为京剧名伶,李丽华因而深受薰陶,曾随名伶章遏云学艺。1940年从影,拍过一百二十多部电影,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例如:《假凤虚凰》(1946)、《误佳期》(1951)、《小凤仙》(1953)、《雪里红》(1956)、《杨贵妃》(1962)、《武则天》(1963)、《□惜姣》(1963)等等,又凭《故都春梦》(1966)及《扬子江风云》(1969)两部电影荣膺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李丽华多部作品中,以《小凤仙》最为人熟悉。据说李丽华为其角色小凤仙设计了多套戏服,该批戏服在电影上映後竟然广受观众欢迎,竞相仿造,一度成为东南亚的流行服饰,号称「小凤仙装」,传为影坛佳话。
李丽华1973年退出影坛,移居美国。夫婿严俊也是国语片的著名演员兼导演。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4340.jpg[/img]
2005-5-1 14:28
御剑
林 黛
(1934.12.26-1964.7.17)
原名程月如,英文名Linda,艺名「林黛」是其英文名之音译,香港历史上名头最响的国语片女演员。她创下蝉联四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的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林黛原籍广西宾阳,在桂林出生。1949年随母来港定居,翌年被星探发掘,加入「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成为基本演员,可惜一直未有演出,沦为「纸上明星」。1951年,得到著名演员兼导演严俊帮助,转投「永华电影公司」,拍摄第一部作品《翠翠》(1953),一炮而红,从此广受观众青睐,更成为当时两大电影公司「电懋」和「邵氏」的争夺对象。
林黛与两间电影公司均有合作,戏路因此拓阔,先後拍过《金莲花》(1957)、《情场如战场》(1957)、《貂蝉》(1958)、《云裳艳后》(1959)、《江山美人》(1959)、《千娇百媚》(1961)、《不了情》(1961)、《白蛇传》(1962)等风格、形式截然不同的电影。其中《金莲花》、《貂蝉》、《千娇百媚》及《不了情》几部电影更令她四度成为亚洲影后,锋头一时无两。
相传林黛曾与多位圈中人谈恋爱,1961年与一名军阀之子结婚,婚後育有一子。1964年7月17日,林黛在寓所服食过量安眠药兼吸入煤气自杀,失救而死,年仅三十岁。当时她尚有两部电影《宝莲灯》(1965)及《蓝与黑》上、下集(1966)未及完成,电影公司只好物色样貌相似的演员杜蝶勉强续完。这两部电影也成为林黛的最後遗作。
据说林黛工作态度认真,人缘甚佳,可是个性倔强,也爱使小性子。陈蝶衣著《香港影坛秘史》(奔马出版社,1984年)谓林黛早在从影之初曾经服药自杀,幸然获救。那时正值她与「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因续约问题闹翻,「长城」於是将原定由林黛演出的电影转让他人,林黛一气之下竟然仰药轻生,其倔强性格可见一斑。
林黛也是著名粤语片演员冯宝宝的谊母。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4389.jpg[/img]
2005-5-1 14:29
御剑
陈思思
(1940-)
原名陈丽梅。浙江宁波人。1955年入 香港长城电影公司任演员。1956年参 加拍摄影片《鸣凤》。同年主演影片 《红灯笼》。1963年在影片《三笑》 中饰演秋香,以其俊美的扮相,潇洒 自如的表演获得观众的喜爱。1964年 主演影片《云海玉弓缘》,表演洒脱 奔放,颇获好评。1965年在歌唱片《 双女情歌》中兼饰姐妹两个角色,性 格一刚一柔,在演技上有所突破。从 影十余年,主演影片三十余部。 演出影片 1956:鸣凤 红颜劫 1957:红灯笼 捉鬼记 魔影 香喷喷小姐 1958:王老五之恋 锦上添花 小咪趣史 金美人 有女怀春 少年游 机灵鬼与小懒猫 1959:午夜琴声 新闻人物 1960:飞燕迎春 迷魂阱 1961:红蝙蝠公寓 美人计 1962:粉红色的梦 1963:爸爸的情人 三笑 1964:五虎将 黄金万两 艳遇 1965:云海玉弓缘 1967:双枪黄英姑 春雷 1968:双女情歌 珍珠风云 一剑勾魂 麒麟寨 冰谷魔女 1969:八步追魂 我不要离婚 1980:密杀令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4514.jpg[/img]
2005-5-1 14:30
御剑
乐蒂
(1937.8.20-1968.12.27)
原名奚重仪。上海人。曾就读于上海 清心女子中学。1949年移居香港,入 伊维英文学校读书。1953年入长城电 影公司任演员。曾在《绝代佳人》、 《新寡》等影片中担任角色。1958年 入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因相 继主演影片《妙手回春》、《倩女幽 魂》而知名。1963年主演影片《梁山 伯与祝英台》,同年获台湾第二届金 马奖最佳女主角奖。1964年入香港国 泰影片公司,主演影片《嫦娥奔月》 。1967年与兄长雷震等合组金鹰影片 公司,主演影片《风尘客》等。 演出影片 1953:绝代佳人 1954:都会交响曲 大儿女经 1955:三恋 钻花窃贼 女子公寓 1956:日出 鸾凤和鸣 1957:捉鬼记 风尘尤物 1958:王老五之恋 锦上添花 卡尔登情杀案 妙手回春 1959:儿女英雄传 倩女幽魂 畸人艳妇 鱼水重欢 1960:一树桃花千朵红 租妻记 手枪 1961:夏日的玫瑰 夜半歌声 原野奇侠传 福星高照 1962:红楼梦 1963:梁山伯与祝英台 花田错 1964:玉堂春 万花迎春 1965:金玉奴 大地儿女 最长的一夜 1966:锁麟囊 嫦娥奔月 乱世儿女 1967:扇中人 1968:太太万岁 决斗恶虎岭 风尘客 太极门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4558.jpg[/img]
2005-5-1 14:31
御剑
尤敏
(1935.5.7-)
原名毕玉仪。原籍广东花县,生于香 港。父为粤剧演员。曾就读于澳门圣 心中学。幼年即随父亲习艺,曾与父 亲同台演出粤剧《黄飞虎传》。1952 年从影,先后在邵氏、侨光、电懋等 影片公司参加拍摄近四十部影片。19 59年因主演影片《玉女私情》,获第 六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1961年 主演影片《星星·月亮·太阳》,获 台湾第一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同 年,在电懋与日本东宝影片公司合作 摄制的《香港之夜》中出任女主角, 获得成功。1964年后退出影坛。 演出影片 1952:玉女怀春 明天 1953:残生 黑手套 好女儿 1954:人鬼恋 鸟语花香 诱惑 1955:痴心井 零雁 红尘 同林鸟 火窟鸳鸯 1956:秋娘 丹凤街 马戏春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 1957:龙凤配 异国情鸳 1958:人约黄昏后 1959:红粉干戈 待嫁春心 玉女私情 家有喜事 1960:快乐天使 桃花泪 1961:无语问苍天 香港之夜 1962:星星·月亮·太阳 水中莲 珍珠泪 1963:香港之星 三绅士艳遇 小女儿 香港·东京·夏威夷 1964:深宫怨(一名《董小宛》) 宝莲灯 梁山伯与祝英台
2005-5-1 14:33
御剑
卢燕
(1927.1.19-)
国籍:美国
原国籍:中国
特殊职称:奥斯卡评委
职业:演员 电影评论家 制片人
原名卢燕香。原籍广东,生于北京。 1945年上海裨文女子中学毕业,后入 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转入交通大学 学习。1947年移居美国檀香山,在夏 威夷大学攻读财务管理,兼修戏剧与 演讲。曾在檀香山当会计、化验员、 播音员。1956年移居洛杉矶,入加利 福尼亚州巴沙甸那戏剧学院表演系深 造。1958年毕业时演出话剧《八月茶 室》获成功,同年在好莱坞从影,先 后在《独眼龙》、《山路》、《飞虎 娇娃》等影片中扮演角色。1967年回 香港主演唐书璇导演的影片《董夫人 》,1971年获台湾第九届金马奖最佳 女主角奖;1972年在邵氏兄弟(香港 )有限公司参与拍摄影片《十四女英 豪》,1973年获台湾第十一届金马奖 最佳女配角奖。后主演《倾国倾城》 ,饰演慈禧太后,1975年获第十二届 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1989年回大陆 ,在谢晋导演的影片《最后的贵族》 中扮演角色。1980年曾将京剧《拾玉 镯》、《武家坡》、《打渔杀家》、 《汾河湾》和《蝴蝶梦》译成英文, 在美国出版《京剧选译》;1985年又 将美国著名戏剧剧本《洋麻将》译成 中文,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公演。曾 在美国成立卢燕影视公司,前后三次 入藏,拍摄介绍西藏自然风光、风土 民情、文化艺术、宗教习俗及解放后 西藏人民生活的大型系列电视片,获 纽约第二十八届国际电影电视节铜牌 奖。 演出影片 1968:董夫人 1972:十四女英豪 1975:倾国倾城 1976:瀛台泣血 星语 1977:永恒的爱 1986:末代皇帝 1989:最后的贵族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4698.jpg[/img]
2005-5-1 14:35
御剑
红线女(1924— )
原名邝建廉,广东人
1947年开始从影,粤剧名伶
亦曾是香港著名的电影演员
主演的粤剧戏曲片《搜书院》
曾创下香港最高的票房记录。
主演的电影名作有《秋》、《天长地久》
现居广州,致力于推广粤剧艺术。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4728.jpg[/img]
2005-5-1 14:36
御剑
慕容婉儿(1920.3.2-1970.1.26) 女演员,译制片翻译。
名钱欣珍。上海人。1939年中学毕 业后参加上海剧艺社,演出《上海屋 檐下》、《碧血花》、《夜上海》、 《清宫怨》、《夜光杯》、《李秀成 之死》等话剧。1940年后在上海民华 、国华、金星等影片公司任演员,先 后在《孔夫子》、《西厢记》等影片 中饰演主要角色。1944年后重返舞台 ,在上海、香港等地演出话剧《梁上 君子》、《蝴蝶夫人》、《雷雨》、 《日出》、《原野》等。1951年在汉 口参加中南军区文工团。1954年起在 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翻译。相 继翻译《世界的心》、《两亩地》、 《没有留下地址》、《鬼魂西行》、 《仲夏夜之梦》、《勇敢的胡安娜》 、《抗暴记》等外国影片三十余部。 演出影片 1940:秦淮世家 西厢记 孔夫子 1941:天涯歌女 夫妇之道 梅妃 新美人记 孤岛春秋 惜分飞 花溅泪 黑夜孤魂 艳尸 地老天荒 故城风云 恼人春色 1942:艺海春秋 燕归来 风流世家 1943:霓裳恨 快乐天使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4774.jpg[/img]
2005-5-1 14:38
御剑
上官灵凤(1949.10.10-)
原名许治美。原籍广东,生于台湾屏 东。高中二年级肄业。1966年入联邦 影业公司任演员,因主演影片《龙门 客栈》而知名。后学习武功,获空手 道和跆拳道二段,成为台湾武侠女演 员中少数具有真功夫的演员。1972年 赴香港,为嘉禾影业公司主演时装武 打片《马路小英雄》,于1974年获第 十一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1978年 赴美国攻读大众传播课程。1980年回 台湾,主演影片《苦海女神龙》。先 后拍摄影片七十余部。1981年为台湾 电视公司主演武侠连续剧《侠骨柔情 泪》后息影。 演出影片 1967:龙门客栈 1968:十万金山 一代剑王 1969:武林龙虎斗 1970:女拳师 1972:马路小英雄 1973:小英雄大闹唐人街 1974:刁蛮斗风骚 1975:女兵日记 狼牙口 1980:苦海女神龙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4934.jpg[/img]
2005-5-1 14:39
御剑
宣景琳(1907-1992.1.22)
上海人。幼时曾习京剧。1925年入明 星影片公司,主演无声片《最后之良 心》。后主演《上海一妇人》、《盲 孤女》、《真假千金》等影片。1931 年为天一影片公司主演有声片《歌场 春色》。后因病离开影坛。建国后相 继在大同影片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 参加《自由天地》、《家》等影片的 拍摄。一生参加拍摄四十余部影片, 擅演悲剧人物。 演出影片 1925:最后之良心 小朋友 上海一妇人 盲孤女 可怜的闺女 早生贵子 1926:多情的女伶 好男儿 富人之女 无名英雄 1927:梅花落 真假千金 1928:少奶奶的扇子 1930:浪漫女子 娼门贤母 1931:窗上人影 生死夫妻 玉人永别 歌场春色 1932:有夫之妇 1933:前程 母与子 姊妹花 二对一 1934:妇道 路柳墙花 女儿经 空谷兰 乡愁 1938:舞宫血泪 1949:自由天地 1950:女儿春 1956:家 1958:三八河边 长虹号起义 1959:地下航线 1964:家庭问题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4998.jpg[/img]
2005-5-1 14:40
御剑
甄珍(1948-)
原名章家珍。原籍浙江杭州,生于北 平(今北京)。曾随父至日本,后迁 居台湾。1964年泰北中学高中肄业, 后入国联影业公司。1966年主演黄梅 调歌唱片《天之骄女》等。1967年起 任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演员, 因主演喜剧片《新娘与我》而知名。 后在多部影片中饰演纯洁而又淘气的少 女。1970年主演影片《缇萦》,次年 获第十七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70年代在《彩云飞》、《海鸥飞处 》等根据琼瑶小说改编的影片中扮演 气质娴静的少女,在台、港及东南亚 观众中赢得声誉。参加拍摄的影片主 要的尚有《英烈千秋》、《黄埔军魂 》等。1978年息影,与其夫刘家昌赴 美国。1982年在旧金山经营“甄珍旅 馆”。1983年重返影坛,在香港、台 湾两地参加拍摄《风水二十年》、《 圣战千秋》等影片。 演出影片 1966:天之骄女 几度夕阳红 远山含笑 1967:凤阳花鼓 陌生人 1968:新娘与我 四季花开 1969:今天不回家 1970:群星会 行行出状元 吾爱吾妻 喜怒哀乐 缇萦 1971:最短的婚礼 骗术奇谈 淘气姑娘 1972:白屋之恋 1973:明日天涯 心有千千结 彩云飞 天使之吻 1974:英烈千秋 婚姻大事 我心深处 一帘幽梦 冬恋 晴时多云偶阵雨 海鸥飞处 台北顽皮猫 1975:盲女奇缘 喜从天上来 1976:未讲完的故事 大富人家 爱在夏威夷 1977:爱有明天 秋诗篇篇 枫林小雨 烟水寒 1978:黄埔军魂 1983:风水二十年 我的妈妈 1984:圣战千秋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5071.jpg[/img]
2005-5-1 14:43
御剑
朱虹(1941.10.21-)
原名朱圆圆。云南昆明人。1951年移 居香港。香岛中学毕业。1956年入香 港凤凰影业公司任演员。1957年因主 演喜剧片《情窦初开》而知名。后相 继在《小月亮》、《屈原》、《风头 人物》、《父子情》等影片中扮演主 要角色或重要角色。1985年任银都机 构行政公关、执行监制,是香港华南 影业工作者联合会理事。 演出影片 1956:男大当婚 1957:夜夜盼郎归 情窦初开 1958:野玫瑰 1959:小月亮 青春幻想曲 有女初长成 1960:五姑娘 兰闺阴影 1961:乱点鸳鸯 男男女女 1962:三凤求凰 四美图 1963:风雪一枝梅 八人度蜜月 假婿乘龙 1964:金鹰 未婚夫妻 1965:画皮 1966:审妻 1967:烽火孤鸿 周末传奇 1968:屋 1969:沙家浜歼敌记 1970:大学生 1975:屈原 1977:风头人物 1979:怪客 泰山屠龙 1981:父子情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5123.jpg[/img]
2005-5-1 14:45
御剑
石慧(1933-)
原名孙慧丽。原籍浙江,生于南京。 曾就读于上海培明女子中学、香港策 文英文书院。自幼习钢琴和芭蕾舞。 1951年任香港泰山影片公司演员,首 次参加拍摄影片是《淑女图》。同年 入长城电影公司,在影片《一家春》 中饰演角色。后在长城、凤凰等影片 公司拍摄的《儿女经》、《生死牌》 、《对窗恋》、《雷雨》、《垃圾千 金》、《泥孩子》、《生死搏斗》等 影片中扮演角色。1964年在香港举办 个人独唱音乐会。1973年后率领香港 银星艺术团赴菲律宾、新加坡等地演 出。1981年在北京、上海、福州等地 举行独唱音乐会,并录制《石慧歌集 》唱片。历任香港华南电影工作者联 合会理事长,香港银都机构侨发贸易 部总经理,是全国人大第四至六届代 表。 演出影片 1951:淑女图 一家春 1952:百花齐放 儿女经 蜜月 孽海花 1953:寸草心 小舞娘 1954:兰花花 视察专员 1955:女子公寓 丁香姑娘 1956:鸣凤 鸾凤和鸣 1957:小鸽子姑娘 1958:垃圾千金 玉手擒凶 锦上添花 借亲记 笑笑笑 1959:血染少女心 真假千金 豆蔻年华 1960:情投意合 生死牌 1961:甜言蜜语 雷雨 对窗恋 1963:沧海遗珠 刘海遇仙记 1964:龙凤呈祥 1965:蟋蟀皇帝 1966:小忽雷 1969:玉女芳踪 卧虎村 1970:屋 映山红 1976:泥孩子 1977:生死搏斗 1979:冤家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5155.jpg[/img]
2005-5-1 14:45
御剑
就这么多,没有了~
2005-5-1 14:49
御剑
[quote]原帖由[i]chanson[/i]于2005-05-01, 14:37:38发表
男的----------赵丹呢????? [/quote]
sorry,暂时没找到男演员的资料~
2005-5-1 16:13
浪客剑心
全都有够难看的
2005-5-1 16:30
ssbye
[quote]原帖由[i]御剑[/i]于2005-05-01, 14:33:47发表
卢燕
(1927.1.19-)
国籍:美国
原国籍:中国
特殊职称:奥斯卡评委
职业:演员 电影评论家 制片人
原名卢燕香。原籍广东,生于北京。 1945年上海裨文女子中学毕业,后入 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转入交通大学 学习。1947年移居美国檀香山,在夏 威夷大学攻读财务管理,兼修戏剧与 演讲。曾在檀香山当会计、化验员、 播音员。1956年移居洛杉矶,入加利 福尼亚州巴沙甸那戏剧学院表演系深 造。1958年毕业时演出话剧《八月茶 室》获成功,同年在好莱坞从影,先 后在《独眼龙》、《山路》、《飞虎 娇娃》等影片中扮演角色。1967年回 香港主演唐书璇导演的影片《董夫人 》,1971年获台湾第九届金马奖最佳 女主角奖;1972年在邵氏兄弟(香港 )有限公司参与拍摄影片《十四女英 豪》,1973年获台湾第十一届金马奖 最佳女配角奖。后主演《倾国倾城》 ,饰演慈禧太后,1975年获第十二届 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1989年回大陆 ,在谢晋导演的影片《最后的贵族》 中扮演角色。1980年曾将京剧《拾玉 镯》、《武家坡》、《打渔杀家》、 《汾河湾》和《蝴蝶梦》译成英文, 在美国出版《京剧选译》;1985年又 将美国著名戏剧剧本《洋麻将》译成 中文,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公演。曾 在美国成立卢燕影视公司,前后三次 入藏,拍摄介绍西藏自然风光、风土 民情、文化艺术、宗教习俗及解放后 西藏人民生活的大型系列电视片,获 纽约第二十八届国际电影电视节铜牌 奖。 演出影片 1968:董夫人 1972:十四女英豪 1975:倾国倾城 1976:瀛台泣血 星语 1977:永恒的爱 1986:末代皇帝 1989:最后的贵族 [/quote]
现在在北京她开了一个学校,培养下一代呢
2005-5-2 09:12
老虎
她们的年代毕竟离我们太远了,留下印象的也就几部影片而已,天涯歌女,赵丹和周旋主演,桃李劫,一江春水向东流。 还有后来的战争电影,英雄儿女,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里的李向阳,那会的英雄电影看得让人也挺兴奋的。特别是柳堡的故事,算是当时众多政治电影中不多的能够体味爱情甜蜜,感受人性的佳作了。
2005-5-2 10:08
轩辕神剑
没有一个人我认识的啊
2005-5-6 22:12
蓝水
据说戴笠就是在去与胡蝶幽会的途中飞机失事的
[img]http://www.16play.com/album/images/2005-05-05/2825071.jpg[/img]
pp~
2005-5-6 22:17
御剑
白雪仙 Bai Xuexian(1926- )
原名陈淑良,广东顺德人,粤剧名伶「小生王」白驹荣之女,排行第九。十二岁拜「万能泰斗」薛觉先为师,十六岁成为正印花旦。初期擅演「花衫」(粤剧中刁蛮、活泼、较富青春活力的女角,有别於温柔娴静的大家闺秀或已婚妇人),事业高峰乃1956年与任剑辉组成「仙凤鸣剧团」,演出《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惊梦》、《再世红梅记》等脍炙人口的剧目,传诵至今。1961年为演出《白蛇新传》而招募数十名少女担任舞蹈艺员,後经筛选、培训、改组,成为「雏凤鸣剧团」,是过去二十年最受欢迎的粤剧团之一。
白雪仙与任剑辉於1968、69年为地区组织筹款义演後淡出艺坛,只有1972年全港艺人为「六.一八」雨灾灾民筹款义演时,一度亮相无线电视台献唱,此後绝迹舞台。
白雪仙1947年才开始拍电影,处女作是《晨妻暮嫂》(1947)。主演的著名电影包括:《歌唱沙三少》(1951)、《双料夫妻》(1951)、《生红娘三戏张君瑞》(1952)、《陈姑追舟》(1955)、《画里天仙》(1957)、《帝女花》(1958)、《紫钗记》(1959)、《九天玄女》(1959)等等。1967年创立「仙凤鸣影片公司」,斥资数百万,拍摄大型古装片《李後主》(1968)。该片於1990年重映,为「任白慈善基金」筹款,哄动全港,盛况空前。
白雪仙醉心粤剧,演出态度认真严谨,为求改革不遗馀力。 1996年获得香港演艺学院颁授荣誉院士,又捐款予香港大学兴建工程大楼,并亲笔题写「任白楼」三字悬於外墙,成为一时佳话。
[img]http://www.dianying.com/images/hkstars/lhz1968_02.jpg[/img]
2005-5-6 22:18
御剑
白燕 Bai Yan(1920-1987)
原名陈玉屏,广东惠州人。1936年考入广州「国际影片公司」为演员,1937年到香港演出第一部电影《锦绣河山》(1937),正式展开其电影事业。 白燕擅长演绎遭遇不幸的女性和端庄娴淑的贤妻良母,形象鲜明,与吴楚帆、张瑛、张活游合作最多。主演的名片包括:《蝴蝶夫人》(1940)、《春》(1953)、《寒夜》(19 55)、《春残梦断》(1955)、《豪门夜宴》(1959)、《人海孤鸿》(1960)、《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回魂夜》(1962)、《孽海遗恨》上、下集(1962)、《沧海遗珠》(1965)等等。
1952年,白燕与著名演员吴楚帆、张活游、黄曼梨等创办「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以制作优质电影为宗旨,力拒当时电影界「七日鲜」粗制滥造和「伶星不分家」(粤剧演员兼拍电影赚外快,电影公司因迁就其档期而赶拍、滥拍,造成粤语电影水准下降)的潮流,成绩昭著。1964年演罢《疯妇》(1964)後退出艺坛,1987年5月6日因骨癌病逝香港,享年六十七岁。
[img]http://www.dianying.com/images/portraits/BaiYan.jpg[/img]
2005-5-6 22:19
御剑
陈宝珠Chen Baozhu(1946 - )
英文名Connie,广东人,六十年代中期粤语电影之代表人物,也是香港工业经济起飞时期的文化象徵,有「影迷公主」之称。十三岁从影,首部作品是国语片《童军教练》(1959)。
陈宝珠实际从影时日不多(1959-1970),但演出电影超过二百部;事业高峰乃1966年,一年内演出了多部著名作品,例如:《女杀手》、《彩色青春》、《姑娘十八一朵花》、《七彩胡不归》等等。其他作品包括:《武林圣火令》上、下集(1965)、《黑玫瑰》(1965)、《莫负青春》(1967)、《玉女添丁》(1968)、《再世红梅记》(1968)。 1970年移居加拿大,後於1972年回港拍摄《壁虎》,从此正式退出银幕。
陈宝珠与粤剧渊源甚深,父亲陈非侬、母亲宫粉红均为粤剧红伶,师傅任剑辉更是香港粤剧史上最受欢迎的女文武生(另详任剑辉小传)。陈宝珠是任剑辉唯一根据粤剧界古老仪式收入门下的弟子(「雏凤鸣剧团」之成员虽然跟随任、白学艺,并未举行正统的拜师仪式),也曾客串演出过粤剧。她在1961年「仙凤鸣剧团」的《白蛇新传》中演过仙童,後来又於「雏凤鸣剧团」与龙剑笙轮流担任文武生(粤剧中文武双全的第一男主角)。
陈宝珠戏路纵横,宜古宜今,文武双全,而且经常反串男角,深受观众欢迎,其影迷大部分是工厂女工。据说陈宝珠为人随和可亲,致令影迷人数众多,共分成六大影迷会(「学生情人宝珠之友会」、「影迷公主宝珠影友天地」、「青春偶像宝珠影友会」、「港九宝珠之友天地」、「影迷公主宝珠联谊会」及「青春玉女宝珠影友会」)。所到之处,万人空巷,市民无不雀跃高呼:「陈宝珠来啦!」,盛况空前。三十年後的今天仍然无人能及。
1998年5月17日,陈宝珠终於答应复出,应名导演高志森及编剧杜国威之邀,演出舞台剧《剑雪浮生》,饰演其师任剑辉女士。此剧於1999年3月正式上演,共计一百场,并为香港旅游协会重点宣传项目之一。
[img]http://www.dianying.com/images/portraits/ChenBaozhu.jpg[/img]
2005-5-6 22:20
御剑
陈立品 Chen Lipin(1911 - 199?)
原名陈慧芳,英文名Maria,广东南海人。原为粤剧伶人, 1951年经著名演员兼导演刘克宣介绍,开始拍电影。最初艺名是「陈列品」,因与另一位导演同名,不久改作「陈立品」。第一部作品是《纸醉金迷》(1951)。陈立品多演势利泼辣的反派角色,例如恶婆、媒婆、巫婆等等;六十年代以後则多演谐角。她演绎迷信、八卦的老妇或「问米婆」(灵媒)最为传神,几乎成了「灵媒」的代名词。演出过的著名电影包括:《家》(1953)、《春》(1953)、《秋》(1954)、《工厂皇后》(1963)、《四代同堂》(1964)等等。
1970年陈立品开始参演电视剧,著名的有《家变》(1977)、《上海滩》(1980)、《香港八四》(1984)、《新扎师兄》(1984)等。近年病逝於香港。
2005-5-6 22:21
御剑
邓碧云 Deng Biyun(1926-1992)
原名邓芍芙,广东三水人。自幼投身粤剧界,十五岁获升为正印花旦(第一女主角)。邓碧云擅演多类角色,可男可女,亦庄亦谐,样样皆能,获誉为「万能旦后」。
邓碧云自1950年开始拍电影,大部分是喜剧,著名的有:《扭纹新抱恶家姑》(1956)、《铁嘴鸡》(1956)、《燕子衔来燕子笺》(1959)、《一楼十四伙》(1964)、《傻大姐当兵》(1965)、《好姐卖粉果》(1965)等。其中以刁蛮媳妇、傻大姐、顺德「妈姐」之形象最深入民心。
邓碧云1968年开始转向电视发展,先後主演过多部家传户晓的电视剧,包括无线电视的《家变》(1977)、丽的电视的《变色龙》(1978)及佳艺电视的《名流情史》(1978)等。八十年代无线电视短剧《季节》更是大受欢迎,其中「妈打」之形象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邓碧云於1992年病逝香港,女儿雷霭然以母亲名义捐款予本港慈善机构,设立了一所幼儿园。
2005-5-6 22:23
御剑
邓寄尘 Deng Jichen(1912-199?)
广东南海人,播音艺员出身。能够独力造出八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演绎谐趣广播剧,轰动一时,获得「谐剧大王」之美誉。
邓寄尘自1950年开始拍电影,绝大部分是谐趣喜剧,与新马师曾合作的「两傻」系列尤其著名。邓寄尘主演的电影包括《失魂鱼》(1951)、《十字街头》(1955)、《荒唐镜五斗陈梦吉》(1957)、《两傻游天堂》(1958)等等。
邓寄尘於1975年移民加拿大,从此淡出艺坛,不过多年来亦有客串演出香港电影。近年於彼邦病逝。
2005-5-6 22:24
御剑
芳艳芬 Fang Yanfen(1929- )
原名梁燕芳,广东开平人。五十年代著名粤剧正印花旦(第一女主角),有「花旦王」之美誉。唱腔幽怨缠绵,声甜意软,自成一派,称为「芳腔」。
芳艳芬1950年开始拍电影,多数是由粤剧改编而成的粤语戏曲片,也有文艺片和反映现实的社会喜剧片。著名的戏曲片有:《火网梵宫十四年》(1953/58)、《洛神》(1957)、《梁祝恨史》(1958)、《王宝钏》(1959)、《六月雪》(1959)。其他电影则有:《唔嫁》(1951)、《槟城艳》(1954)、《马票女郎》(1958)等等。
芳艳芬於1958年与杨景煌医生结婚,从此退出艺坛。近年与李曾超群女士(「超群饼店」创办人)成立「群芳慈善基金」,从事公益活动。她人缘极好,乐善好施,曾捐出楼宇单位予「八和会馆」作会址(命名为「芳艳芬堂」),并成为「八和会馆」永远名誉主席。
[img]http://www.dianying.com//images/hkstars/FangYanfen_02.jpg[/img]
2005-5-6 22:25
御剑
冯宝宝Feng Baobao(1954 - )
广东人,香港最受欢迎的童星,四岁开始拍电影,成名作是《夜光杯》(1961)。冯宝宝以童星身份演出过无数电影,其中更有独挑大梁的作品,著名的有:《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小状元》(1961)、《小甘罗拜相》(1962)、《□生小艺人》(1962)、《盲童奇遇记》(1967)等等。可惜冯宝宝的童星形象大大限制其发展,六十年代後期的演出,未能冲破桎梏,予人更深刻的印象。当时的作品有:《飞侠小白龙》(1968)、《小武士》(1969)、《飞男飞女》(1969)等。冯宝宝在《飞侠小白龙》和《小武士》扮演不男不女的少年剑侠,造型酷肖日本武士,反映她在外型及形象上的局限。
七十年代粤语片式微,冯宝宝加入电视行列,主演过《一剑镇神州》、《杨门女将》、《武则天》、《秦始皇》等剧集。九十年代复又活跃影坛,参演《飞越黄昏》(1989)、《黑玫瑰对黑玫瑰》(1992)、《新不了情》(1993)、《不一样的妈妈》(1994)等电影;更凭《黑玫瑰对黑玫瑰》及《新不了情》连续两年荣膺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近年已淡出演艺界,与长子移居马来西亚。
冯宝宝天赋演艺才华,早在童星时期已有「神童」之誉。她是「七公主」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其他女星依次是:冯素波(冯宝宝亲姊)、沈芝华、陈宝珠、萧芳芳、薛家燕、王爱明),也是著名国语片女星林黛的谊女。
2005-5-6 22:25
御剑
高鲁泉 Gao Luquan(1909-?)
原名吴钜泉,祖籍福建,著名粤语文艺片演员吴楚帆之兄长。1935年开始拍电影。由於个子高大,得绰号「高佬泉」,遂改「佬」为「鲁」,以「高鲁泉」为艺名。初期多演反派,後来饰演谐角和老角,一样为人津津乐道,其中以师爷、道友、茅山术士、冬烘先生等形象最突出。高鲁泉参演过上千部电影,是产量最多的香港演员之一。著名的有:《多情竹织鸭》(1959)、《人海孤鸿》(1960)、《火窟幽兰》(1961)、《一楼十四伙》(1964)、三部《老夫子》系列电影(1965-67)等等。
高鲁泉七十年代初曾经演出过电视,可惜1972年血管爆裂後不良於行,从此退出艺坛。
2005-5-6 22:26
御剑
黄曼梨 Huang Manli(1913-1998)
原名黄文素,英文名Mary,广东中山人。1930年考入上海「暨南影片公司」演员班,演出了第一部电影——默片《江湖廿四侠》。黄曼梨从影三十多年,演出超过三百部电影,多数饰演刻薄、阴沉的婆婆,这个形象一直延伸至电视剧里,非常具有代表性。她演出的著名电影包括:《守得云开见月明》(1949)、《满江红》(1949)、《危楼春晓》(1953)、《苦海明灯》(1953)、《原野》(1956)、《慈母心》(1960)、《吸血妇》(1962)、《疯妇》(1964)等等。
黄曼梨1971年转投电视台工作,先後演出过《春晖》、《民间传奇》、《抉择》等剧集。1987年演罢《网中人》後正式退出艺坛,偕夫婿谢益之入住老人院安享晚年。1995年,黄曼梨获得第十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由周润发亲自前往老人院颁赠。黄曼梨於1998年4月8日傍晚病逝,享年八十五岁。
[img]http://www.dianying.com//images/portraits/HuangManli.jpg[/img]
2005-5-6 22:27
御剑
胡枫 Hu Feng(1932- )
原名胡继修,广东人,1953年开始拍电影,第一部作品是《男人心》(1953),也是令他一夜成名的作品。胡枫主演的电影逾二百部,几乎全部粤语片女星均与他合作过,其中以南红、吴君丽合作较多。著名的有:《难兄难弟》(1960)、《孽海遗恨》(1962)、《含泪的玫瑰》(1963)、《九九九谁是凶手》(1963)、《情与爱》(1964)、《青青河边草》(1966)等等。六十年代後期又与萧芳芳合作过不少歌舞片,舞艺精湛,至今仍为人激赏,例如《我爱阿哥哥》(1967)。
就像其他粤语片演员一样,胡枫七十年代开始转投电视圈发展,演过不少电视剧集,深受观众欢迎。胡枫是少数的艺坛长青树,从影四十多年,从小生演到中生,仍然得到观众受落,非常难得。他人缘极好,近年客串电影时与年轻艺人十分投缘,张学友、刘美君、黎明等二十多位年轻歌手、演员均是他的谊子谊女。
2005-5-6 22:29
御剑
嘉玲 Jia Ling(1935- )
原名何佩英,广东南海人,出生於故乡,1949年举家来港,毕业於真光女子中学。1953 年投考「岭光公司」演员训练班,艺名「何嘉玲」,与谢贤为同期同学。其後双双转投「迪华公司」,拍摄第一部电影《三妻奇案》(1955)。1955年,著名导演秦剑创办「光艺影片公司」,邀得嘉玲、谢贤加盟,嘉玲也正式以「嘉玲」为艺名,发展电影事业。
嘉玲是六十年代芸芸女星中最具明星气质的一位,其成熟、娴静的韵味,至今仍然无人能及。她与谢贤合作最多,两人银幕情侣的形象也为人津津乐道。嘉玲的著名作品有:《血染相思谷》(1957)、《酒店情杀案》(1958)、《五月雨中花》上、下集(1960)、《追妻记》(1961)、《花花公子》(1964)、《弹剑江湖》(1966)、《英雄本色》(1967)等。
嘉玲1967年拍罢《人海奇花》(1967)後退出艺坛,下嫁一名泰国华侨,移居泰国至今。
2005-5-6 22:29
御剑
李香琴Li Xiangqin(1930 - )
原名李瑞琴,广东顺德人,在澳门读书长大。从小爱好粤剧,十六岁正式踏足舞台,曾有「二帮王」(「二帮」即粤剧中的第一女配角)之称。 1956开始拍电影,演出第一部作品《黄飞鸿三戏女镖师》(1956)。
李香琴以扮演反派角色称著,尤以奸妃、後母、情妇等形象最突出,与余丽珍的东宫娘娘形象分庭抗礼。第一部扮演反派角色的电影为《鸳鸯江遗恨》(1960)。其他著名作品包括:《汉武帝梦会卫夫人》(1959)、《街市皇后》(1964)、《九九九离奇三凶手》(1964)等等。
1964年,与谭倩红、任冰儿、朱日红等人结义金兰,号称「九大姐」,李香琴排行最长。她们合资拍摄过一部作品《香城九凤》(1964),并由几位金兰姊妹担纲演出。1974年,与谭炳文合办「欢乐影片公司」,首次以主角身分演出喜剧《大乡里》(1974)。1976年,又独资自组「李氏电影公司」,出品过著名喜剧《你系得既》。
1972年,李香琴加盟无线电视台,成为长寿综艺节目「欢乐今宵」台柱之一,并参演多部电视剧,著名的有:《亲情》(1980)、《网中人》(1980)等等。李香琴转投电视之後,一改戏路,饰演慈母的角色,仍然深获好评。
目前,李香琴并未与任何一间电视台签有合约,但仍有参与电视与电影的演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性格演员。 1998年秋天不慎於家中跌伤腿部,在澳洲家中休养。
2005-5-6 22:30
御剑
梁醒波Liang Xingbo(1908 - 1981)
原名梁广才,又名梁如海,广东南海人,生於新加坡。年轻时专攻文武生(能文能武的第一男主角),是南洋粤剧界的「四大天王」之一。 1939年应邀到香港演出粤剧,从此留港发展。後来身体日渐发胖,改演丑生(专演谐趣搞笑人物的男角),先後在「仙凤鸣」、「雏凤鸣」、「大龙凤」等著名粤剧团演出,是香港粤剧界、电影界鼎鼎大名的「丑生王」。
1950年,梁醒波得著名粤剧编剧家任护花引荐,开始拍电影,演出第一个作品《临老入花丛》(1950)。参演影片接近四百部,主要是粤语戏曲片和歌舞喜剧。著名的有:《光棍姻缘》(1953)、《呆佬拜寿》(1956)、《璇宫艳史》(1957)、《凤阁恩仇未了情》(1962)、《紫钗记》(1958及1977)等等。梁醒波也曾演出多部国语片,例如:《提防小手》(1958)、《南北和》(1961)。
1967年无线电视台启播,梁醒波成为开国功臣之一,并主持大型综艺节目《欢乐今宵》达十数年之久。 1976年获英女皇伊利莎白二世颁赠MBE勋衔,表扬其艺术成就,成为香港第一位获此荣誉之艺人。
1981年,梁醒波因脑癌病逝香港,享年七十三岁。三名女儿均为知名艺人,计有:电视艺员梁葆贞(以扮演处境喜剧《香港八一》的「顺嫂」闻名)、粤语片演员文兰及粤剧演员梁宝珠(与陈宝珠曾经合组「□宝剧团」)。
2005-5-6 22:31
御剑
林凤 Lin Feng(1940-1976)
原名冯淑嫣,广东新会人,曾肆业於宝血女子中学。十六岁考入邵氏公司粤语片组演员训练班,成为基本演员。1957年演出第一部电影《仙袖奇缘》(1957),翌年凭著《玉女春情》(1958)及《蓬门淑女》(1958)两部电影走红。林凤参演过一百多部电影,著名的有:《玉女惊魂》(1958)、《榴连飘香》(1959)、《豪门春色》(1962)、《街市皇后》(1964)、《标准丈夫》(1965)等等,也演出过《南北姻缘》(1961)、《大马戏团》( 1964)等国语片。
林凤以蓬门碧玉的「玉女」形象走红,号称「银坛玉女」,曾有影迷三万多人,组成「玉女影友团」(後改名为「影友俱乐部」)。《华侨晚报》五、六十年代举办一年一度的十大明星选举,林凤更创下蝉联九届的纪录。在陈宝珠、萧芳芳异军突起之前,林凤可算是香港最受欢迎的女演员。
林凤1967年拍完《月向那方圆》(1967)後结婚息影,1976年因服食过量安眠药逝世,年仅三十六岁。
2005-5-6 22:32
御剑
林家声 Lin Jiasheng(1933- )
原名林曼纯,广东东莞人,粤剧红伶。小学毕业後即跟随多位老师学习粤剧,十六岁得「万能泰斗」薛觉先收为入室弟子,公认为薛觉先之传人。先後组织过「觉声」、「宝鼎」、「家宝」、「庆新声」、「颂新声」等剧团,深受欢迎,「颂新声」更是成立超过廿五年之长期班霸。
林家声十四岁从影,第一部电影是《卖肉养孤儿》(1947),以童星身份演出。初期多演主角们长大了的儿子,其後担纲主演多出粤剧改编而成之电影,包括:《胡不归》(1958)、《雷鸣金鼓战笳声》(1963)、《无情宝剑有情天》(1964)、《情侠闹璇宫》(1967)、《李师师》(1967)等。林家声亦有演出时装片,例如:《父母心》(1955)、《天长地久》(1955)、《孝女珠珠》(1966)。
林家声一直专注粤剧事业,不过仍有为电视演出。1976年他为丽的电视拍摄一个《林家声粤剧特辑》,演出其首本名剧,成为粤剧迷的珍藏。1993年8月在北角新光戏院完成长达一个月的「林家声粤剧艺术汇演」後退出艺坛,与妻子红豆子(也是粤剧伶人)移民加拿大。
2005-5-6 22:33
御剑
刘克宣 Liu Kexhan(1910 - 1983)
1910年生於广西,乃广州八和会馆「粤剧演员养成所」第一届毕业生。曾於马师曾的「太平剧团」及薛觉先的「觉先声剧团」担任第二武生。刘克宣擅唱「马(师曾)腔」,参演过《刁蛮公主戆驸马》、《苦凤莺怜》、《泣荆花》等多部著名粤剧。
刘克宣主演的第一部电影为《天道人心》(1936),其他名片包括:《梁冷艳》(1950)、《洛神》(1957)、《儿心碎母心》(1958)、《六月雪》(1959)等等。刘克宣主演过五百多部电影,多数扮演面目狰狞的反派角色,演技出众,堪称最杰出的反派演员之一。
刘克宣亦有从事导演工作,执导的电影计有:《六渡何仙姑》(1950)、《凄凉金叶菊》(1955)、《花落断肠桥》(1956)等等,《宝儿孝祖救双亲》(1960)是他执导的最後一部影片。
刘克宣於1970年息影,直至1978年,於其子刘志荣投资摄制的电影《发财埋便》(1978)中客串一角,从此复出艺坛。
1979年,刘克宣加盟丽的电视台,参演电视剧《新变色龙》,并改演正派角色。1980年转入无线电视台,参演过不少著名剧集,包括:《执到宝》(1980)、《四季情》(1981)、《逐个捉》等等。同时亦参演多部电影,例如:《撞到正》(1980)、《打雀英雄传》(1981)、《奇谋妙计五福星》(1983)等等。《A计划》(1983)是他参演的最後一部影片。
1983年因心脏病病逝香港。电视剧《天降财神》(1983)是他未完成的遗作。
2005-5-6 22:34
御剑
梅绮 Mei Yi(1923-1966)
原名江端仪,广东南海人,於北京出生。祖父是广东太史公江孔殷,父亲是民国时期的国会议员,香港早期著名粤剧编剧家南海十三郎则是她的叔父。六岁时客串演出过《聪明笨伯》,1937年正式从影,参演第一部电影《百战馀生》(1937)。
梅绮戏路纵横,亦正亦邪,形象多变,不论是女□、交际花、无知少女、杀人凶手,均能演得称职,堪称粤语电影第一人。从影二十三年,演出超过七十部影片,著名的有:《夜上海》(1941)、《蝴蝶夫人》(1948)、《此恨绵绵无绝期》(1948)、《郎是春日风》(1949)、《家》(1953)、《日出》(1953)、《金兰姊妹》(1954)、《发达之人》( 1956)、《金山大少》(1959)等等。1960年拍竣《哪吒劈山救母》後从事基督教传道工作,直至1966年患舌癌病逝,享年四十三岁。
梅绮也曾参演过粤剧,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抗战期间与名伶马师曾於广西「太平剧团」演出。1956年任剑辉、白雪仙成立「仙凤鸣剧团」,首届上演唐涤生编剧的《红楼梦》,梅绮客串饰演薛宝钗一角,成为她在香港粤剧舞台上唯一的演出。梅绮也拍过几部粤语戏曲片,告别作《哪吒劈山救母》(1960)便是其一。
2005-5-6 22:37
御剑
任剑辉 Ren Jianhui (1912-1989)
原名任丽初,又名任婉仪,广东南海人,香港历来最受欢迎的粤剧女文武生(能文能武的第一男主角),反串扮相潇□不凡,深受女戏迷喜爱,有「戏迷情人」的美誉。曾与多位正印花旦合作,计有:红线女、芳艳芬、余丽珍、邓碧云、罗艳卿、吴君丽等等,不过最教人印象深刻的仍是白雪仙。两位在「仙凤鸣剧团」所演的名剧,例如:《帝女花》、《紫钗记》、《蝶影红梨记》、《再世红梅记》等等,传诵数十年不衰,堪称香港文化瑰宝。
任剑辉主演的粤语戏曲片不计其数,著名的有:《洛神》(1957)、《火网梵宫十四年》(1958)、《紫钗记》(1959)、《帝女花》(1959)、《九天玄女》(1959)、《大红袍》(1965)、《李後主》(1968)等等。即使不是粤剧迷,香港人莫有不知任剑辉其人,堪称「一代艺人」,足以成为一个香港文化的象徵。
任剑辉退出艺坛後与白雪仙专心扶助弟子龙剑笙及梅雪诗等人组成的「雏凤鸣剧团」,直至八十年代移居加拿大。1989年11月29日病逝香港,举殡之日,吊唁、围观之戏迷成千上万,将北角香港殡仪馆附近之街道挤得水□不通,蔚为奇观。
为纪念已故好友,白雪仙成立「任白慈善基金」,於1990年重映两人的告别作《李後主》,疯魔万千戏迷,同时年轻的电影爱好者也可趁机一睹两位巨星的丰采。
[img]http://www.dianying.com//images/hkstars/RenJianhui_02.jpg[/img]
2005-5-6 22:40
御剑
容小意 Rong Xiaoyi(1919 - 1974)
广东中山人,1919年出生,在上海长大。十四岁时与姊姊容玉意(也是著名的电影演员)一起参加「梅花歌舞团」,成为台柱之一,有「小皇后」之称。1938年,「南洋影片公司」收纳她成为演员,成名作是蔡楚生执导的国语片《孤岛天堂》(1939)。
1952年,与吴楚帆等人创办「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主演《家》(1953)、《春》(1953)、《秋》(1954)、《爱情三部曲》(1955)、《钱》(1959)等多部著名电影。
容小意戏路甚广,早期多演有崇高理想、热情向上的正派新女性;後期则饰演反派角色。她因健康问题退出影坛,最後一部电影是《香港一妇人》(1964)。1974年因血癌病逝香港,享年五十五岁。
2005-5-6 22:42
御剑
谭兰卿 Tan Lanqing(1908-1981)
原名谭瑞芬,广东顺德人。曾以「桂花咸」之艺名与其姊桂花甜到省港南洋各地演出粤剧。初演花旦,与马师曾组成「太平剧团」,是香港第一个男女伶人合作的剧团;後来身体发胖,改演女丑(专演谐趣搞笑人物的女角)。
谭兰卿1935年便开始拍电影,以演泼辣势利的家姑闻名艺坛。参演过的著名电影包括:《扭纹新抱恶家姑》(1956)、《璇宫艳史》(1958)、《凤阁恩仇未了情》(1962)、《七彩胡不归》(1966)等等。
谭兰卿於1981年病逝香港,享年七十三岁。
2005-5-6 22:43
御剑
陶三姑 Tao Sangu(1895-1983)
原名陶英,广东南海人。原为粤剧伶人,艺名「银老鼠」。1935年开始拍电影,以演包租婆、媒婆、鸨母等角色称著。参演的名片包括:《人海万花筒》(1950)、《危楼春晓》(1953)、《一楼十四伙》(1964)。
踏入七十年代,陶三姑便退出艺坛。1983年病逝香港。
2005-5-6 22:44
御剑
吴楚帆Wu Chufan(1911 - 1995)
原名吴钜璋,祖籍福建,杰出粤语文艺片演员,著名演员高鲁泉之弟。他在日本横滨出生,长於天津。曾於香港圣保罗书院就读,十五岁失学,先後当过售货员及工厂管理员。1932年开始拍电影,第一部作品是《夜半枪声》(1933),成名作是抗日战争片《生命线》(1935)。1937年凭著《人生曲》(1936)荣膺「华南影帝」,当时他只有二十六岁。
吴楚帆一直致力提高香港粤语电影的质素,坚持要以认真的态度拍摄高水准的电影,履行传媒的社会责任。为此,吴楚帆联合二十位粤语片工作者,於1952年创办「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制作不少优秀粤语电影,其中吴楚帆参演的有:《家》(1953)、《春》(1953)、《危楼春晓》(1953)、《秋》(1954)、《天长地久》(1955)等等。
吴楚帆从影三十多年演出过二百五十多部电影,除上列「中联」出品之外,还有:《寒夜》(1955)、《原野》(1956)、《十号风波》(1959)、《人海孤鸿》(1960)、《火窟幽兰》(1961)、《珍珠泪》(1965)等等。
吴楚帆於1995年在加拿大病逝,享年八十四岁。其後,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办当局颁发「终身成就奖」,以表扬吴楚帆为香港电影所作的贡献。
[img]http://www.dianying.com/images/portraits/WuChufan.jpg[/img]
2005-5-6 22:45
御剑
吴君丽 Wu Junli(1930 - )
原名吴燕云,广东中山人,著名粤剧正印花旦(第一女主角),有「玉喉艳旦」之誉。1930年生於上海,在当地长大。自小爱好唱歌和演戏,是粤剧名宿陈非侬的入室弟子。吴君丽曾在「非凡响」、「锦添花」、「丽声」等粤剧团担任正印花旦(第一女主角),演出过不少著名粤剧,例如:《香罗冢》、《白兔会》、《双仙拜月亭》等等。
吴君丽於1950年开始拍电影,第一部作品为《卧薪尝胆》(1950)。吴君丽主演过一百二十部电影,大部分均改编自她的首本名剧,包括:《梁红玉击鼓退金兵》(1956)、《双仙拜月亭》(1958),其中又以《教子逆君王》(1960)最受观众欢迎,创下当年最高的电影卖座纪录。
此外,吴君丽也演出过不少时装电影,例如:《冷战夫妻》(1962)、《工厂玫瑰》(1964)、《情长义更长》(1965)等等,《月向那方圆》(1967)是她主演的最後一部影片。
1967年,吴君丽退出艺坛,偶以玩票性质演出粤剧,现已移居新加坡。
2005-5-6 22:47
御剑
萧芳芳 Xiao Fangfang(1947- )
原名萧亮,英文名Josephine,江苏苏州人,七岁开始拍电影,第一部参演作品是《小星泪》(1954),成名作是国语片《苦儿流浪记》(1960),其主题曲《妈妈好》更是传诵不衰。
萧芳芳身材高挑,擅长舞蹈,主演过不少青春歌舞片,著名的有:《彩色青春》(1966 )、《我爱阿哥哥》(1967)、《紫色风雨夜》(1968)等等。不过萧芳芳参演的电影类型众多,时装文艺、古装武侠、疯狂惹笑式式俱备,例如:《青城十九侠》(1960)、《七彩胡不归》(1966)、《玉女神偷》(1967)、《冬恋》(1968)、《窗》(1968)、《飞女正传》(1969)。她是六十年代中期唯一能与陈宝珠分庭抗礼之女星,双方影迷因此势成水火。据说1966年上映萧芳芳、陈宝珠合演之《七彩胡不归》时,遇有萧芳芳的特写,戏院内陈宝珠的影迷便会大喝倒彩,反之亦然,成为影坛一大趣事。
尽管七十年代粤语片陷入低潮,萧芳芳一直未有放弃演出。她到美国修毕大学课程之後,回港自编、自导、自演《跳灰》(1975)。该片是萧芳芳与梁普智联导、陈欣健联编的。後又加入电视行列,塑造了「林亚珍」这个放洋归来的傻大姐形象,更将之搬上银幕,拍过《林亚珍》(1978)、《八彩林亚珍》(1982)等电影。後来举家移民澳洲,1987年回港拍摄《不是冤家不聚头》(1987),成为第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萧芳芳真正为後辈影迷熟悉、欣赏,缘於1993年演出电影《方世玉》中的苗翠花。电影中苗翠花是方世玉的母亲,武功高强、好抱不平,却又粗心鲁莽,经常弄得儿子哭笑不得。萧芳芳演来传神之极,鬼马有趣,深得观众受落。1995年演出《女人,四十》(1995),荣膺柏林影后及第三十二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锋头一时无两。接著演出杜国威原著舞台剧改编之《虎度门》(1996),也成为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的热门人选。
萧芳芳曾经留学美国,擅长英语、绘画,出版过英语进修教材及讲解西方礼仪的《洋相》一书,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可惜多年来一直为耳患困扰,左耳已经失去听觉,右耳病情每下愈况,终於宣布暂时「收刀」,以便接受治疗。
多年来萧芳芳一直进修不辍,1998年5月2日,终於在美国 Regis University 领受毕业证书,正式成为儿童心理学硕士。香港两家电视台派员贴身追访,成为一时佳话。
2005-5-6 22:48
御剑
谢贤 Xie Xian(1936- )
原名谢家钰,广东番禺人,毕业於丽泽中学。1953年考入「岭光公司」演员训练班,後来加盟「迪华公司」,演出第一部电影《楼下闩水喉》(1954)。1955年与「岭光」时期之同学何嘉玲(後改名「嘉玲」,另见嘉玲小传)转投著名导演秦剑成立之「光艺影片公司」,拍过多部著名电影,包括:《三妻奇案》(1955)、《血染相思谷》(1957)、《五月雨中花》上、下集(1960)、《追妻记》(1961)、《花花公子》(1964)、《英雄本色》( 1967)、《铁胆恩仇》(1967)等等。
谢贤与南红、江雪、萧芳芳等女演员拍档也不少,演出过《阿超结婚》(1958)、《难兄难弟》(1960)、《含泪的玫瑰》(1963)、《黑玫瑰》(1965)、《冬恋》(1968)、《紫色风雨夜》(1968)等著名电影。同时他也拍过十多部国语片,包括:《缇萦》(1970 )、《别了亲人》(1974)。
1967年谢贤创办「谢氏兄弟影片公司」,《铁胆恩仇》(1968)、《冬恋》(1968)、《窗》(1968)、《窄梯》(1972)等等均是该公司出品之电影。《窄梯》更是谢贤首次执导之作品。
谢贤於1979年加入无线电视台,主演过《离别钩》、《万水千山总是情》、《天虹》、《上海滩续集》、《千王之王》、《雪山飞狐》、《天龙八部》等电视剧。
[img]http://www.dianying.com//images/portraits/XieXian.jpg[/img]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